基坑工程监测结课论文

2024-04-24

基坑工程监测结课论文(共8篇)

篇1:基坑工程监测结课论文

针对基坑监测中周期性采集的支护构造形变、深层土体位移、公开水位等相关数据,采用 Excel 表格进行数据汇总剖析如下:

( 1) 基坑坡顶沉降与程度位移: 沿基坑坡顶布设 37 个沉降观测点,完成基坑坡顶的沉降观测 224 次。监测过程中,基坑坡顶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12. 40mm,发作在 C22#测点; 最大位移速率为 1. 175mm/d,发作在 C27#测点,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沿基坑坡顶布设 37 个程度位移观测点,坡顶的累计最大程度位移量为 14. 0mm,发作在 C20#测点; 最大程度位移速率为 1. 00mm/d,发作在 C14#测点。各程度位移观测点的累计程度位移量、程度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 2) 基坑深层程度位移观测( 测斜) : 沿基坑周边布设 15 个测斜孔,共完成深层程度位移观测 225 次。监测过程中,基坑深层程度位移最大值为 16. 30mm,发作在 X7#测斜孔 2. 0m 处; 各测斜孔的累计位移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 3) 周边地表沉降观测: 沿基坑周边地表布设 55 个沉降观测点,共完成周边地表的沉降观测 153 次。监测过程中,周边地表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 3. 22mm,发作在 D33#测点; 最大位移速率为 0. 090mm/d,发作在 D2#测点和 D35#测点,但各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位移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 4) 公开水位与裂痕观测: 在基坑各边的中心处各布置一个水位观测孔,共布设 4 个水位观测点,完成公开水位观测 217 次,对基坑边坡及周边路面进行裂痕观测,共观测 7 处裂痕,其中公开水位最大变化量为 700mm,发作在 S1#测点。经对基坑监测的相关分项进行系统性的数据采集与监测汇总,各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及变化速率均未超越预警值; 监测完毕时,基坑坡顶沉降、基坑坡顶程度位移、基坑深层程度位移及周边地表沉降均已趋于稳定; 公开水位均无明显变化; 各处裂痕均无明显开展的趋向,断定该基坑安全、稳定、牢靠。

4 结语

深基坑监测触及支护程度与位移丈量、周边构筑物监测、深层土体位移与公开水位监测等诸多内容,同时作为岩土工程的重要分类,深基坑开挖具有区域性强、综合性高与环境效应显着等特性,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关联度较大,同基坑周边渗流与施工条件亲密相关,随同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蠕变影响,基坑支护构造所承当的应力不时变化,使得土体强度降低、稳定性较差,因而增强深基坑支护构造的变形监测,应用 BP 神经网络、回归剖析或 GM( 1,1) 灰色系统理论等办法,对所采集的基坑监测数据进行建模处置,预测基坑构造未来某时辰的变形趋向,对健全施工监视管理、提升基坑开挖的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篇2:基坑工程监测结课论文

关键词:基坑监测论文

1 深基坑形变相关理论

从影响深基坑形变的要素剖析,主要包含支护类型与参数构造、工程开挖深度、地表荷载、施工方式与周边环境,以及深基坑所在的水文地质环境。从其形变要素来源而言,其监测的主要内容即为深基坑支护构造的程度与垂直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与裂隙监测、土体深层位移测定与公开水位监测等。深基坑普通作为一级安全等级,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的相关技术指标,其程度位移丈量中误差不大于 1. 5mm,垂直位移丈量中误差不大于 0. 5mm,数据采集的中误差不大于 1/10 形变允许值。通常作为深基坑监测重点的支护构造程度位移,多采用小角法与极坐标法。其中,小角法应用基坑边线构建丈量坐标系,测定监测点与测站夹角与间隔 D,断定各期累计偏移量,中误

2 工程实例概略与监测办法

本文以福建省某基坑开挖项目为例,探求其监测的根本办法与工作流程,并对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剖析。现有某场位置于福州市仓山区,场地东北面为闽江,西面为南江滨东大道,场地东南面为空地。本基坑监测工作自 年 06 月 26 日始到 年 10 月 13 日终,基坑靠近堤坝一侧的.安全等级为一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 γ =1. 10.其他位置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工程重要性系数取 γ = 1. 00.基坑支护构造型式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 + 土钉墙组合支护,部分位置采用工法桩悬臂支护。依据设计院提供的基坑图纸请求,分离工地实践状况,对以下内容展开数据采集工作: 围护坡顶程度与沉降位移、深层土体侧向位移( 测斜) 、周边地表沉降、公开水位和裂痕变化监测。

篇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项目的探讨

1 调研工作

一般来说,在没有合适的理论可以对分析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时,往往会考虑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何使统计规律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自然规律,即如何保证专家调查结果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则是专家调查法的关键。较为合理的专家调查应采用德尔菲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重复调研。在第一次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将所得到的规律发给被调查者,令其根据调研结果重新进行判断,进行第二次调研,直到结果为调查者满意为止。然而,由于条件所限,本次调研无法采用德尔菲方法进行多次重复,只能进行一次调研,数据统计结果与真实规律可能会有一些微小的偏差。为了尽可能减少偏差,本次调研采用增加样本数的方法。

整个调研过程采取专家走访的形式取得调研数据,存储于ACCESS数据库中,并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程序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结合现行规范规程、地方标准及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其监测等级。

2 现行规范规程条文及调研结果的相互比较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通过进行支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可以掌握支护墙(坡)体在基坑挖土施工过程中的平面变形情况,用于同设计比较,分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支护墙顶水平位移数值可以作为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的基准值。

支护结构在基坑挖土后,基坑内外的水土压力平衡要依靠围护墙体和支撑体系。支护墙体在基坑外侧水土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要掌握支护墙体的侧向变形,即在不同深度上各点的水平位移,可通过对支护墙体的测斜来实现。

考虑到这两项在实际监测中是分别进行的,而且它们的监测仪器、方法也不同,建议将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的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分为支护墙(坡)顶水平位移、墙体深层水平位移两项。

从调研结果可知,支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等级与国家规程相符,三种等级的基坑都为“应测”;支护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由于监测方法相对复杂,三级基坑建议为“宜测”,其余为“应测”。

2)支护结构顶部垂直位移。

许多专家提出,当支护形式为放坡、土钉墙、水泥土墙时,支护墙(坡)顶垂直位移也是反应基坑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 J08-2001-2006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J 14-024-200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及湖北省地方标准DB 42/159-2004基坑工程技术规程等规范规程均已明文列出,而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没有相应规定。考虑到支护墙(坡)顶垂直位移对放坡、土钉墙、水泥土墙支护形式的重要性,因此建议增加为国家标准的监测项目。

另外,考虑到支护墙(坡)顶垂直位移的监测方法简便,建议三种等级的基坑其监测等级都为“应测”。

3)桩、墙内力。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书一般提供围护墙体的弯矩图和剪力图,对围护墙体内力监测主要是针对围护墙体的弯矩监测,通过测试围护墙体内的主筋受力来分析围护结构承受的弯矩,以防止围护墙体因强度不足而导致支护结构破坏。根据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YB 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 J08-2001-2006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及调研结果,三种基坑等级的桩、墙内力监测等级为“应测”、“宜测”、“可测”。在调研过程中,许多专家认为,桩、墙设计的安全系数较高,发生强度破坏的现象在基坑工程中并不经常发生,因此建议桩、墙内力监测等级可适当降低。

4)支撑轴力。

支撑基本上为受压构件,支撑的弯曲变形或侧向变形过大可能引起支撑失稳,因此还需对支撑变形进行监测。根据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 J08-2001-2006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广州市标准《广州地区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定》、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J 14-024-200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及调研结果,建议将国家规程中的“支撑轴力”扩充为“支撑轴力和变形”,三种等级的基坑其监测等级建议为“应测”、“宜测”、“可测”。

5)立柱位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支撑的位移,对立柱位移进行监测可以预防支撑失稳。在实际工程中,立柱垂直位移和立柱水平位移的监测重要性有所不同,在重要的基坑工程中,立柱垂直位移和立柱水平位移往往同时监测,而其他工程中仅对立柱垂直位移进行监测,因此建议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的立柱变形分为立柱垂直位移和立柱水平位移,分别确定监测等级。建议立柱垂直位移监测等级为“应测”、“宜测”、“可测”;立柱水平位移监测等级为“应测”、“可测”、“可测”。

6)锚杆拉力。

根据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及调研结果,锚杆拉力监测等级建议为“应测”、“宜测”、“可测”。

7)土层分层竖向位移。

土层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可以掌握土层中不同深度处土体的变形情况,同时可对坑外的土体通过支护墙体底部涌入基坑的不利情况提供预警信息,但其监测方法及仪器相对复杂,监测费用较高,因此,建议有条件时可以进行监测。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 J08-2001-2006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DB 42/159-2004基坑工程技术规程等规程及调研结果,建议土层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等级为“宜测”、“可测”、“可测”。

8)墙后地表沉降。

虽然不是直接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进行测量,但它的测试方法简便,可以根据理论预估的沉降分布规律和经验,较全面地进行测点布置,以全面地了解基坑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有利于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进行监测分析,因此建议增加为国家规范监测项目,其监测等级建议为“应测”、“应测”、“宜测”。

9)地下水位。

地下水是影响基坑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支护结构的止水帷幕质量没有完全达到要求,则在基坑内部降水和基坑挖土施工时,有可能使坑外的地下水渗漏到基坑内。渗水的后果会带走土层的颗粒,造成坑外水、土流失。这种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的沉降危害较大,因此进行地下水位监测可以预报由于地下水位不正常下降而引起的地层沉降。

根据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YB 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及调研结果,建议地下水监测等级为“应测”、“应测”、“宜测”。

10)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

受基坑挖土等施工的影响,基坑周围的地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地层的变形会对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的同时,必须对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变形进行监测。

由于周围建(构)筑物分别发生一定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倾斜时,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不同,因此建议监测项目中分别列出,具体监测等级见YB 9258-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等级为“宜测”、“可测”、“可测”;垂直位移监测等级都为“应测”;倾斜监测等级为“应测”、“宜测”、“可测”。地下管线的变形破坏产生的后果很大,建议三种等级的基坑其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等级都为“应测”。

3 结语

文中基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的调研结果,通过现行规范规程、地方标准及调研结果的相互比较,探讨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项目的确定方法。最后,通过归纳总结给出了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关于监测项目的内容及其监测等级的建议。

摘要:在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现行规范规程、地方标准及调研结果的相互比较,探讨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其监测等级的确定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关于监测项目的内容及其监测等级的建议。

关键词:基坑,监测项目,监测等级

参考文献

[1]刘建航.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4:初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监测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岩土工程设计

1、引言

深基坑工程具有造价高、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不可遇见因素多、基坑开挖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等特点,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因此,建设部将深基坑工程作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并多次发文要求严格监管,建设部还组织编制并颁发了国标《建筑工程基桩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7。

2、排桩加混凝土内支撑挡土结构的监测

此类结构是目前我国深基坑支护工程采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

它以排桩围护体作为挡土的竖向结构,在坑内布设内支撑体系作为水平受力结构,形成受力明确、整体性好、刚度大、变形控制好的围护体系。要采用顺作法施工,根据工程场地的土层结构、基桩挖深、周边环境特别和变形控制要求,灵活调整围护桩的直径、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砼标号、桩间距、桩长,常采用大直径灌注桩型式,以达到围护桩有满足设计要求的竖向刚度。在地下水控制设计上,常在桩外侧迎土面设置隔水帷幕(亦称止水帷幕),以阻隔地下水和保护桩间土。水平支撑常有角撑、对撑、边划架等分离式构件组合形式,也有圆形、椭圆形支撑等空间受力结构形式。

○2支撑结构内力监测:基坑外侧的侧向水土压力由围护桩(墙)及支撑体系共同承担。当实际支撑轴力与支撑在结构体系平衡状态和弹性受力状态下所能承受的轴力(设计计算轴力)不一致时,则可能发生支护结构体系的失稳。支撑轴力监测点布置原则是:宜布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体系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体上。如矩形基坑上边中部的对撑划架;方形基坑角撑划架的最长边上;监测的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环形支撑重点是内环受压构件;多层支撑结构体系的监测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且各层支撑的监测点宜上下对齐竖向在同一剖面上。

3 地下水控制设计与水位监测

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岩土工程设计的关键,许多基坑出现危险性均与基坑止降水设计、施工监测有关。基桩开挖范围涉及到揭露了坑周的孔隙水浅水含水层,地下水会向坑内侧渗透流入,因此需进行坑周的隔水设计。基坑底部在许多地区存在深部承压水含水层,其水头压力往往高出坑底数十米,而坑内开挖卸土至坑底后,自坑底承压水含水层顶板残面的土体厚度变厚,上覆土层的自重体积力在不足以压住下伏承压水含水层的水头扬压力时,基坑底就会产生突涌而淹没基坑,因此需要采用坑内减压降低承压水含水层的减压井布设。另外创造坑内无地下水干燥的施工环境以便于基坑上方开挖,在地下水开挖设计方向只要有地下水,均设计坑内降水井。此类降水井分两类,一类是有止水帷幕形成周边隔水条件下坑内在无侧向补给入渗时的坑内静止XXX地下水的疏干降水。另一类是承压水含水层厚度大、埋藏深,因经济和施工难度等因素隔水帷幕无法将承压水含水层截断封闭止水时,止水帷幕形成悬挂式半封闭止水帷幕,此时地下水采用的是所谓“止降结合”的综合措施。通过坑内降水,降低了坑内承压水水头压力,使基坑突涌稳定性处于安全状态,在降水过程,坑外地下水通过坑底来隔断的承压水含水层,沿止水帷幕绕流进入基坑或从坑底上涌进入坑内。对不用含水层结构和不同地下水控制措施条件,基坑地下水位监测应有不同的有针对性监控措施。

4、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结构的监测

现浇地下连续墙是采用原位连续墙浇筑砼而形成的深基坑钢筋混凝土围护墙。它具有整体性好、墙体刚度大、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形小、基坑安全性高,墙身具有很好的抗渗能力,坑内降水对坑外影响小,可作为地下室外墙(两墙合一),可配合连作法施工等优点。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往往用于深大环境复杂、地下水丰富的基坑工程。在邻近地铁、重要建构筑物、场地狭小、基坑挖深超过30m时,更体现其优点,许多城市地铁x站、超深基坑、普通止水帷幕难以达到全封闭止水的大基坑常采用此结构。

地连续墙的墙身变形监测的重点是在较厚的墙体内要能精确地测定墙体正截面受弯、斜截面受剪、迎坑面和迎土面受压和受张力不同形式的变形和挠曲。因此,每一测点深层位移测斜管应在地连续墙二测纵向钢筋附近各布置二根,才能测出变形特征。目前各设计监测单位往往只在墙厚度中心线外布置一根测斜管,这反映不出墙体受力特点。

5、水泥搅拌桩重力式围护墙的监测

水泥重力式围护墙是以水泥等材料为固化剂,通过搅拌机械通过喷浆将水泥与搅拌切割松散的土体进行强制搅拌,形成连续搭接或夸接的水泥土柱状加固体,该加固体所形成的挡土墙有同于传统挡土墙的设计原理,故称为基坑支护重力式挡土墙,以区别于边坡重力挡土结构。

对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基坑的监测重点是在软土区大基坑长边的中点往往是挡土围护墙变形最大的突破点,须作为重点监控部位。因水泥搅拌桩在淤泥质软土固结周期长,强度提高极缓慢,监测工作需强调土方开挖必须达到施工竣工后28天方可进行施工。此外,重力式挡土墙自身重量大,在软土区当下卧层均为软弱土层时,墙体会发生下沉和外倾同时发生情况,即地基稳定性和边坡稳定性均有问题时,除支护结构变形可达到数十厘米处,墙底地面会发生挖深二倍范围内大面积沉降,此范围内的道路、地下管网、建构筑物均会发生变形破坏,须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报警,必要时采取抢险应急措施甚至回填基坑进行加固补强。

6 结论

通过对深基坑工程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排桩挡土结构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挡土止水结构的变形监测重点的论述,可得出以下结论:

(1)监测工作是全过程三维空间的力度物理——力子物的变化监控,对基坑而言,要注意长边效应、软土变形的时间效应、支撑加折撑的应力施加和释荷效应、桩土共同作用的空间效应等综合因素在不同工程条件下变形效应的表征。要具体分析结构受力转点和力传递途径与围护结构变形的关系,对每一期监测资料要进行数据分析,给出正确的判释,以指导信息化施工。

(2) 地下水位的监控要根据基坑在减水处地址结构形式的地质成因、含水层与隔水层空间分布,地下水升、排条件及隔水帷幕设计和施工质量对渗漏进行预测,对降水疏干效果进行控制,最重要的是监测安全与承压水减压降水在悬挂式半封闭止水帷幕条件下安全水头的控制,切实做到科学降水合理降压,按需降水,避免降水造成周边环境的沉降变形。

(3)对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等结构等柔性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要针对其置身于软土地基中地基土的压缩变形,测体得转动变形,重力式墙体的倾倒变形引起墙体较大范围的地面沉降变形和坑内软土隆起变形的综合效应,要防止该类结构的整体失稳破坏。

篇5:基坑工程监测结课论文

[ 摘 要] 某地铁站工程基坑开挖深度23 m , 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支护方法,为保证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安全, 采用信息法施工,本文介绍其监测方法、监测设施、数据处理与反馈。

[ 关键词] 基坑开挖;信息法施工;监测方法;监测设施;数据处理与反馈

1 概述

某地铁站工程基坑长14812 m , 宽28175 m , 开挖深度23 m , 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支护方法。按设计要求, 为保证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安全,基坑施工应与现场监测相结合,根据现场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并通知有关人员,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达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该基坑的监测内容主要有:基坑壁(地下连续墙) 的水平位移观测(测斜);地下连续墙顶水平位移监测;混凝土内支撑梁的轴力测试;钢管支撑梁的轴力测试。通过基坑位移与支撑梁的内力监测,基本上可以了解基坑的稳定情况。

该工程通过信息化施工,监测小组与驻地监理、设计、业主及相关各方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进行资料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优化设计,调整方案,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 监测组织

按该工程的特点和要求,施工单位与勘察研究机构合作,组建专业监测小组,负责该工程监测的计划、组织和质量审核。

制定如下组织措施: a) 监测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b) 做好基准点和监测点的保护工作; c) 采用专门的测量仪器进行监测,并定期标定; d) 测量仪器由专人使用,专人保养,定期检验; e) 测量数据在现场检验,室内复核后才上报,并建立审核制度,对采集的数据及其处理结果经过校验审核后方可提交; f) 严格按现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等规范与有关细则操作; g) 根据测量及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的实施; h) 测量数据的储存、计算与管理,由专人采用计算机及专用软件进行; i) 定期开展相应的QC 小组活动,交流信息和经验。

3 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

3.1 测点布置

按设计要求,在基坑周边共布置8 个测斜孔、19 个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每层11 根钢筋混凝土支撑梁、23 根钢支撑梁进行应力监测。

3.2 测斜方法

测斜采用CX201 型测斜仪对土体进行监测, 精度0.01 mm 。测斜管埋设时,在现场组装后绑扎固定于钢筋笼上,校正导向槽的方向,使导向槽垂直或平行于基坑边线方向,随钢筋笼一起沉放到槽内,并将其浇灌在混凝土中。浇灌混凝土前,封好管底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灌时浮起和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测斜管露出冠梁顶部约10~20 cm 。测斜管孔口的保护措施:用<100 镀锌钢管将测斜管顶部约1 m 套住,焊接在钢筋笼上,并用堵头封住。镀锌管与测斜管之间用水泥砂浆填塞。

在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实施测斜,以了解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情况。测试时保证测试仪导轮在导槽内,轻轻滑入管底待稳定后每隔50 cm 测读一次,直至管口;然后测斜仪反转180 度,重新测试一遍,以消除仪器的误差。第一次(基坑开挖前) 测试时,每个测斜孔至少测试2 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3.3 支撑梁轴力监测方法

对钢筋混凝土支撑梁,采用钢筋应力计测试混凝土内支撑梁的轴力。施工时在支撑梁每个测试断面的上下主筋上各焊接一只钢筋应力计,将导线引出。基坑开挖时由频率计测试其轴力变化情况。对钢管支撑梁,钢支撑安装好以后,将钢弦式表面应变计粘贴固定在钢支撑的表面,并把导线引出。测试时用频率仪测试钢支撑的应变,再用弹性原理即可计算支撑的轴力。

3.4 地下连续墙顶观测方法

将各测点设置在压顶梁上,将基准点设置在基坑开挖深度5 倍距离以外的稳定地方。采用小角度法或视准线法观测围护墙顶的水平位移。

4 主要监测设备(见表1)

5 监测频率与预警位

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在基坑开挖阶段,每天一次,其余可每隔3~5 天1 次。当监测结果超过预警值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连续观测,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为确保基坑安全,设计要求加强基坑监测,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实行信息化施工,对各监测项目按规范要求设置预警值,超出预警值时迅速报有关部门处理(见表2) 。

表2 基坑监测设计预警值

6 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

6.1 成果整理每次量测后,将原始数据及时整理成正式记录,并对每一个量测断面内每一种量测项目,均进行以下资料整理: a) 原始记录表及实际测点图; b) 位移(应力) 值随时间及随开挖面距离的变化图; c) 位移速度、位移(应力) 加速度随时间以及随开挖面变化图。

6.2 数据处理

每次量测后,对量测面内的每个量测点(线) 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求出各自精度最高的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应力) 和掌握位移(应力) 变化规律, 并由此判断基坑的稳定性。

利用已经得到的量测信息进行反分析计算,提供维护结构和周围建筑物的状态,预测未来动态,以便提前采取技术措施,验证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

6.3 反馈方式

监测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计算并描绘出各测量对象的变化曲线,然后反馈给有关单位和人员。由于该工程监测中采用的仪器大多数是传感式的,其零漂移或温度补偿等都在计算机中设置,并由计算机处理。

参考文献

1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21998)

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 GJ12021999)

篇6:工程化学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金属的腐蚀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金属随处可见,人们对金属的依赖越来越强,但金属的腐蚀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文就金属腐蚀的种类与原因向大家进行论述

关键字:金属腐蚀,种类,原因,速率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变质和破坏,它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金属的锈蚀是最常见的腐蚀形态,。金属腐蚀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估计世界上每年由于腐蚀而报废的钢铁设备相当于钢铁年产量的25%左右,甚至还会引起停工停产,环境污染,危机人身安全等严重的事故。根据金属腐蚀过程的不同特点,可将其主要划分为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生物腐蚀三大类。

一,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指单纯地由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破坏。该腐蚀发生在非电解质溶液中或干燥的气体中,在浮士德过程中不产生电流,例如,电气绝缘体,润滑油,液压油以及干燥空气中的氧气,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的物质与电气,机械设备中的金属接触时,在金属表面生成的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等,都属于化学腐蚀。

二.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指由于行成了原电池而引起的腐蚀,其原理与电池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电化学腐蚀又分为腐蚀电池,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通常把引起腐蚀的原电池叫做腐蚀电池,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它是电极电势较小的电对;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成为阴极,它是电极电势较大的电对。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极而使电极电势偏离原来的平衡电极电势值的现象,叫做电极的极化,此时的电极电势叫极化电势。没有静电流通过时的电极电势称为平衡电势。电极极化可

分为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产生极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是由于离子扩散速率比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速率慢引起的(2)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计划是由复杂离子的放电,原子结合为分子,水化离子脱水等的速率比电流速率慢引起的(3)电阻极化 电阻极化是由于当电流通过电极时,在电子表面上行成氧化膜或一些其他物质引起的。无论哪种极化原因,极化结果都使阴极电势值减小,阳极电势值增大,最终使腐蚀电池的电动势减小。极化作用的结果是使腐蚀速率变慢,甚至停止。2.析氢腐蚀 在酸洗或用酸侵蚀某种较活泼金属的工艺过程中常发生析氢腐蚀。特别是当钢铁制件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使,由于表面的吸附作用,使钢铁表面覆盖了一场呢过极薄的水膜。此时铁作为腐蚀电池的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氧化皮,碳或其他比铁不活泼的杂质做阴极,氢离子在这里接受电子发生的电子的还原反应,这种腐蚀过程中有氢气析出,所以称为析氢腐蚀。3.吸氧腐蚀 在中性介质,甚至在PH等于4的溶液中,铁已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此时由于阴极发生了吸氧作用而造成了吸氧腐蚀。当金属发生吸氧腐蚀时,阳极仍是金属失电子被氧化为金属离子,但阴极就成为阳电极。在阴极,主要是溶于水膜中的氧分子得电子被还原。这种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发生的“吸收”氧气的电化学腐蚀叫做吸氧腐蚀。差异充气腐蚀是由于金属表面氧气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腐蚀,是金属吸氧腐蚀的一种形式。差异充气腐蚀对工程材料的影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件上的一条裂缝,一个微小的孔隙,往往因差异充气腐蚀而毁坏整个工件,甚至发生事故。

三.生物腐蚀

藻类,贝壳类等生物,特别是微生物,他们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对金属材料所产生的腐蚀破坏作用都是生物腐蚀。生物腐蚀通过三种情况来引发和加速电化学腐蚀。(1)破坏防腐物 在使用有机物进行防腐蚀时,如果这些有机物被生物作用耗掉,就达不到预期的生物腐蚀。(2)代谢产物的影响 碳氢化合物无论

在厌氧菌还是好氧菌的作用下,都会产生酸或酸性物质,降低水体的PH,促进金属的腐蚀。造成金属材料腐蚀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和好氧的铁细菌及硫细菌。(3)形成氧浓度差的电池 在有机物很多且活性细菌等生物活动的区域,因氧的消耗,使溶解氧浓度下降,这样的区域形成了阳极区;而在细菌等生物少,氧充足的区域成为阴极区,从而形成了氧浓度差电池,加速了金属的腐蚀。

四.金属腐蚀的速率

对于不同的金属,在相同环境下,金属越活泼,越容易腐蚀,反之则不易腐蚀,对于同种金属腐蚀的速率因素主要有湿度,温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溶液状况及其他的认为因素等

(1)大气湿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常温下,金属在大气中的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吸氧腐蚀的速率主要取决于构成电解质溶液的水分。物体本身的特性及表面状态决定了物体表面在多大湿度下形成水膜,水膜厚度对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很大。

(2)环境温度的影响 环境温度及其变化影响空气的相对湿度,金属表面水汽的凝聚,水膜中腐蚀性气体和盐类的溶解以及水膜的电阻和腐蚀电池中阴,阳极反应过程的快慢。温度的影响应该和湿度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当湿度低于金属的临界相对湿度时,温度对腐蚀的影响很小,金属几乎不发生电化学腐蚀;反之,温度越高,腐蚀越严重。温度的的变化,也表现在霜露现象上。在大陆性气候地区,白天炎热,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在金属表面形成露水,形成了生锈的条件,从而加速腐蚀。在金属制品的生产,放置和贮运中,应尽量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

(3)氯化物的作用

对于金属表面钝化膜最具破坏作用的是某些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其中最

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的是氯离子。氯离子体积小,无孔不入,能穿透水膜,破坏金属表面的钝化膜,使钝化膜在若干个“点”上快速溶解,导致金属发生小孔腐蚀。

(4)空气中污染物质的影响

除氯化物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灰尘等污染物质,在工业城市大气中是大量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都是酸性气体,它们溶于水膜,可同时发生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从而加快了金属的腐蚀速率。

(5)其他因素的影响

金属制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可能带来很多腐蚀性因素,如机械加工冷却液等。盐类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着重考虑它们与金属反应所生成的腐蚀性产物的溶解度。在某些化工厂区,大气中含有许多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氨气,氯气和氯化氢,它们和腐蚀性溶液构成腐蚀介质,从而加速腐蚀的进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因素。例如,手工操作者用手语工件接触时由于汗水中含有较多的氯离子,尿素等,也易加速金属的腐蚀。金属零件的热处理中,残盐洗涤不干净也是常见的腐蚀因素。还有一些因时因地的因素可影响腐蚀的速率。参考文献:《工

百度百科(金属腐蚀)

篇7:系统工程结课论文

系 统 工 程 结 课 论 文

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工程结课论文

摘要: 信息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社会各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就工程管理来说,不再是对人、财、物的某一单方面的强化管理,而是发展到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全面综合管理

关键词: 工程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系统

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它完成了工程施工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数据库设计与结合业务流程,使应用程序可以顺利地进行。从功能上来看,信息管理予系统主要包括了八个功能基本信息、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环境保护、医疗保障、影像管理。然后再附加一个对当前登陆用户资料属性进行管理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更改登陆ID 的个人资料。基本信息的功能是对工程中的一些硬性说明文件、相关规定、所有标段信息等集中管理的模块。利用计算机对往来文件进行辅助管理,并生成有关报告及总结,包括收文、发文管理,会议及有关重大事件信息的登录、查询和报告方便查阅一些基础资料等。进度控制包括了施工总进度图,重点工程与标段进度图,工程日报、月报等功能。可以方便地编制和调整新建铁路全线施工总进度计划(垂直图),并可对其进行无级缩放。同时,还可以利用绘图仪绘制铁路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可以在施工总进度计划图上以填充方式形象地显示站前、站后各类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并可对后期工程进展情况做出预测。质量控制是在施工的同

时,要对完成的工程进行质量评定,这里主要是监理的工作内容,包括设计、规划、监理内容上报等功能,存储有关设计文件,对变更设计的依据、原因、结果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计算机台帐,对项目法人(或铁路建设指挥部)负责供应的材料、设备实施动态控制;根据施工现场工程质量数据,及时分析评价各施工标段、各重点工程的质量状态,为项目管理者制定质量预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应对工程质量事故和工程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能提供多种工程事故统计分析报告。投资控制存储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建设合同,并对合同变更及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存储工程建设有关文件及相关法规,便于项目管理者随时查询。对资金的管理,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造价投资到最后工程竣工的效果是工程完成质量的另一个衡量标准。这里将对工程期间的投资费用进行记录。环境保护同样也是工程建设中的内容,对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做出工作措施、监理月报、工作总结等。医疗保障的功能主要偏重对后勤保障的工作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保障工程进度与质量,就要保障施工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健康,包括工作措施、监理月报、工作总结等。我的信息是登陆ID 的个人资料区,可以对已有的信息进行修改。领导查询子系统模块是为了让上级部门做到宏观上对工程有个把握,对工程细节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领导工程建设者按照计划施工。遇到困难,还可以及时调整,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功能对上级部门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在设计方面,其实也是使用信息管理子系统相同的数据库,但是只是把信息列出来,而不能对

内容进行修改该系统针对其工程特殊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设备、人员的良好状态。将信息化应用于铁路建设与管理决策的各项活动中,能够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该系统涵盖其它各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兼有办公信息系统,具备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电子商务等综合应用能力,使工程管理人员方便快捷地传递和获取 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冗余信息,降低管理成本。

工程管理中中全面引入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既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期等决策水平的最有力的手段。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工程管理必备的必需的信息采集、提取、统计和应用以及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实现了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高速化,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在工程管理中的充分运用顺应时代发展之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工程管理手段现代化,资源系统化,资源利用高效化。

参考文献:

[1] 吴天鹏,卢有杰. 项目管理引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8:基坑工程监测及预警指标研究

基坑支护监测一般需要进行下列项目的测量: (1) 监控点高程和平面位移的测量; (2) 支护结构和被支护土体的侧向位移测量; (3) 基坑坑底隆起测量; (4) 支护结构内外土压力测量; (5) 支护结构内外孔隙水压力测量; (6) 支护结构的内力测量; (7) 地下水位变化的测量; (8) 邻近基坑的建筑物和管线变形测量等。

1 监测原则

1) 可靠性原则。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必须使用可靠的监测仪器工具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同时, 应在监测期间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好测点。

2) 多层次监测原则。基坑开挖过程中, 变形量直观反映了围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 是基坑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物理量。变形量既是围护结构设计要求控制的指标, 也是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征兆。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 同时辅以巡检目测。在测点覆盖上, 应考虑分别在地表、土体内部及受影响建筑物及设施上内布置监测点, 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

3) 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在不同的支护方法的不同部位, 稳定性有所差别。稳定性差的部位容易失稳塌方, 甚至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应将易出问题且后果严重的部位列为关键区进行重点监测。

2 监测内容

基坑监测一般包括如下项目: (1) 周围建筑物沉降和倾斜; (2) 周围地下管线的位移; (3) 土体侧向变形; (4) 支护结构顶面水平位移及沉降; (5) 支护结构深部位移; (6) 锚杆拉力; (7) 支撑轴力; (8) 地下水位; (9) 支撑立柱沉降; (10) 孔隙水压力;11墙体变形;12墙体压力;13坑底隆起。

在工程中选择以上监测项目时, 应根据工程实际及环境需要而定。一般来说, 大型工程或复杂环境工程均需监测这些项目, 而中、小型工程可选择其中几项。

其中,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的监测是必不可缺的, 土体侧向变形监测一般也是必不可缺的, 因为它们能综合反映基坑变形情况, 直接地反馈基坑的安全度。

从物理量来进行分类, 以上监测项目可分为变形、压力和内力三种。

变形量监测项目中, 桩顶水平位移和土体侧向变形的监测最为重要。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防止出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当达到或超过这两类极限状态时, 基坑周围的地面将出现较大的沉降, 周围的建筑会出现裂缝, 管道发生渗漏, 基坑土体失稳, 围护结构破坏, 而在出现这些现象之前, 基坑侧面的不同部位会出现较大的侧向变形, 因此加强对侧向变形的监测, 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预知的险情。

压力量监测项目包括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指标。土压力是土体传递给围护结构的压力。在开挖之前, 土体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基坑开挖过程中, 由于基坑内一侧的土体被移去, 围护结构两侧土体原始的应力平衡和稳定状态被破坏, 由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化为变形运动状态。在围护结构的外侧, 由于围护结构的移动引起土体的松动而使土压力降低, 在围护结构的内侧由于受挤压而使土压力增加, 当这种变化持续发展使变形和应力超过了一定数值时, 土体就会发生失稳破坏而使挡土结构坍塌。土压力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直接决定着围护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样, 掌握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也比较重要。在不排水条件下, 荷载的变化将产生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加载时产生正压, 卸载时产生负压, 此时在总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正孔隙水压力将使土体的抗剪能力降低;而在排水条件下, 土体卸载产生的负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 土体强度也将随时间降低。

因此, 对于重要的基坑工程, 有必要对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进行监测, 一方面以验证土体及围护结构的侧压力理论分析值及其分布规律, 另一方面掌握水土侧压力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出现异常时, 可随时采取措施处理。

内力监测项目中, 锚杆拉力的监测显得更为重要, 锚杆的受力机理相对内支撑比较复杂, 与土层性状、材料性质、施工因素等等都有很大关系, 因此, 在拉锚式围护结构的土方开挖过程中, 有必要对锚杆拉力进行监测。

3 监测时间和频率

基坑监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在土方开挖的全过程中, 掌握监测对象的有关物理量的变化, 以指导施工, 防止事故发生, 因此监测工作应在土方开挖之时起开始, 至土方回填完毕后结束。在这个时间范围内, 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时间间隔即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 一般在开挖卸载急剧阶段, 监测频率为2d/次~3d/次, 其余工况下, 可延至5d/次~10d/次。当监测指标超过规定数值或变化速率较大时, 应加密监测次数, 当有事故征兆时, 应连续进行监测。

4 预警值的确定

所谓预警值, 就是对监测项目的物理量 (如变形、压力、内力等) 预先确定一个量值, 当达到这个量值时, 认为基坑工程处于警戒状态, 需要引起密切注意, 以判断这些物理量是否会超过允许的范围, 判断基坑工程是否处于安全的状态, 是否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由此可见, 预警值的确定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技术问题, 预警值取得过大, 可能导致思想麻痹, 过小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恰如其分地确定预警值,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实际上, 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个性, 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的地基, 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存在的地基差异, 基坑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位置、抵御变形的能力、重要性等等。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都不尽相同, 因此对基坑工程预警指标还无法规定统一的标准。

每个监测项目的的预警值一般包含两个控制指标:即该项目的总允许量值及单位时间内允许变化量。当确定这两个指标时,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 不可超过设计值; (2) 满足保护对象的安全使用要求, 达到保护目的; (3) 对于相同的保护对象, 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施工因素; (4) 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根据以上原则, 确定预警值的总量指标的底线是要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 不可超过设计值。对于周围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虽然有国家标准的规定, 但由于具体建筑的年代不同, 施工质量不同, 建筑物重要性不同以及建筑物的质量现状不同, 也不能盲目套用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预警值的确定。因此, 在预警值总量指数确定问题上, 根据统计得出的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确定方法, 可以将最大允许量值的某一个百分比作为预警指标, 如将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值达到预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60%作为一般预警, 应引起注意, 达到70%~80%时应作紧急预警, 必须立即采取有关措施。

对预警值中的单位时间允许变化量, 反映了监测指标的变化速率, 如果指标的总量并不是非常大, 还未达到总量允许值, 但变化速率很快, 明显快于正常的速度, 则往往也是事故的预兆, 需要引起警觉了。同总允许量值一样, 单位时间允许变化量的预警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套用, 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确定, 而指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工程实际经验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多年实际经验, 刘建航等对一些项目提出以下预警指标, 可以作为参考[2]。

1) 基坑围护墙测斜:对于只存在基坑本身安全的测试, 最大位移一般取80 mm, 每天发展不超过10mm。对于周围有需要严格保护对象的基坑, 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需要来确定;

2) 煤气管道的变位:沉降或水平位移均不得超过10mm, 每天发展不得超过2mm;

3) 自来水管道变位:沉降或水平位移不得超过30 mm, 每天发展不得超过5 mm;

4) 基坑外水位:坑内降水或基坑开挖引起坑外水位下降不得超过l 000mm, 每天发展不得超过500mm;

5) 立柱桩差异隆沉:基坑开挖中引起的立柱桩隆起或沉降不得超过10mm, 每天发展不得超过2mm;

6) 弯矩及轴力:根据设计计算书确定, 一般将警戒值定在80%的设计允许最大值内;

7) 对于测斜、围护结构纵深弯矩等光滑的变化曲线, 若曲线上出线明显的折点变化, 也应作出报警处理。

5 应急措施

当出现事故预兆时, 就立即根据应急预案, 对工程险情进行及时抢救, 一般都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进一步扩大。基坑工程中常见事故主要为围护结构失稳、水平位移过大、倾斜、折断、基底隆起、基坑渗流破坏、基坑突涌、周围地面及邻近建筑构塌陷、倾斜、开裂等等。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其应急措施分析和归纳如下:

1) 悬臂式围护结构过大的内倾位移

原因:围护结构方案选择不当, 未设置撑锚或桩顶连接, 地面荷载过大等等。

应急措施:坡顶卸载, 桩后适当挖土减轻土体自重, 人工降水, 坑内桩前堆筑砂石袋, 增设撑锚结构, 增加坑内硅垫层的厚度或设置配筋硅垫层。

2) 撑锚式围护结构较大的内凸变形

原因:撑锚结构布置不当, 联结处松动, 支撑间距过大或撑锚结构失效。

应急措施:坡顶或桩后卸载, 坑内增加内撑或锚杆, 桩前堆筑砂石袋, 增加坑内混凝土垫层厚度或设置配筋混凝土垫层。

3) 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

原因:基坑未作整体稳定验算或对可能产生土体失稳的因素重视不够, 凡影响土体剪应力和土体抗剪强度的因素, 都影响土体的稳定。

应急措施:有条件情况下尽快降低坑外地下水位, 进行坡顶卸载, 在坡脚堆筑砂石袋或在尚未滑动的土体部位打钢板桩、木桩等挡土, 尽快灌注封底混凝土。

4) 止水帷幕漏水

原因:止水帷幕施工质量不好, 如搭接不够, 未能连续施工形成冷缝, 水泥掺量过少, 或土体可搅拌性差或土体中有机质含量过高使得水泥强度不足等。

应急措施:用堵漏材料如化学浆液、树脂材料等进行堵漏, 严重时应在坑内回灌水, 使坑内外水位平衡, 有利于堵漏。

5) 周围地面沉降过大

原因:基坑降水会使坑周地下水位随之下降, 导致坑外土体因失水压密而固结, 地基土发生沉降;土方开挖, 坑内土体侧向卸荷, 引起围护结构变形造成坑边地基土沉降等。

应急措施:在需要进行沉降控制的建筑物和降水井之间设置回灌井或回灌水沟, 通过水井或水沟向土层注水以维持坑外地下水位的原始高度;对地基土进行注浆加固。

6) 基底隆起

原因:基坑土方开挖后, 相当于地基卸载, 同时坑外土体向坑内挤压, 就会使基坑底面的土体产生一定的隆起, 其隆起量与地质条件、开挖深度、基底面积大小、基坑是否有积水、基坑暴露时间、开挖顺序、开挖速度等等有关。

应急措施:一方面在基坑外卸载, 另一方面在基坑底加压重, 如堆砂石袋等或对坑底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7) 流砂、管涌

原因:基坑内外水位差较大, 且未设止水帷幕或止水帷幕失效, 桩墙嵌固深度不足, 支护桩间距过大, 且桩间有砂性土层等。

应急措施:立即停止基坑内降水或挖土, 也可进行灌水、堆料反压, 有条件可进行坑外降水, 桩间流砂 (土) 时, 桩间可加木板档土、水泥砂浆抹面或灌注混凝土封闭等。

以上是基坑工程常见事故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应急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当采取应急措施后, 事故的发展会有所控制, 但不一定就可以彻底解决事故险情。因此, 在采取了应急措施后, 还应深入分析事故原因, 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 以求不留隐患。

6 结语

基坑工程的监测既是检验设计正确性和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手段, 又是指导施工, 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监测项目一般有变形、压力和内力等物理量。选择监测项目、时间和频率,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确定。

监测预警值是判断基坑安全状态的依据, 而确定监测预警值是一项极其严肃的技术问题, 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可按照本文提出的确定原则并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工程实际经验妥善考虑。

应急措施是基坑工程动态管理的重要内容, 必须针对基坑工程可能出现的事故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基坑工程实施之前拟定完备。

摘要:明确了监测工作在基坑工程实施阶段的必要性、重要性, 把握重点, 因地制宜确定监测内容、时间、频率和预警值;应急措施是基坑工程实施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根据基坑工程可能出现的事故性质和原因进行事先确定。

关键词:基坑监测,预警指标,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仲颐, 叶书麟.基础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刘建航, 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龚晓南.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李惠强, 吴静.深基坑支护结构安全预警系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3, 19 (1) :61-64.

[5]何世秀, 胡其志, 庄心慈.渗流对基坑周边沉降的影响[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 (9) :1551-1554.

上一篇:校保安人员工作职责和要求下一篇: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