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全册说课

2022-07-02

第一篇:高中生物全册说课

必修五全册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郏县一高秦慧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习: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四、说板书 情理

陈以往之情不幸的家世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两难的处境忠孝难两全 陈日后之情不仕的原因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长亭送别》说课稿 李红艳 分析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长亭送别》。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欣赏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感受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主要写张生启程时莺莺前往长亭送别、伤别及别后忧惧的感受,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长亭送别》不仅是一幕戏曲,它的曲词更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得到情感体验,在曲词的赏析中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戏曲的基础知识。

2、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分析崔莺莺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完成教学目标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面两个教学目标,其中第二个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分析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离愁的意境。采用问导法,向学生提问并适当引导,层层深入的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到曲词的音韵美和抒情性。

三、教学过程 主要由情境感染——知识介绍——整体感知——重点赏析——拓展阅读——课外作业——歌曲欣赏——板书设计八个模块组成。

第一个模块是情境感染,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一首学生曾经学过的柳永的《雨霖铃》引入新课。这首词与《长亭送别》意境相同,主题相近。伴着伤感的古曲,离别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该课的情境。

第二个模块是知识介绍,包括剧情简介、作者介绍和戏曲知识。首先让学生配合画面来了解《西厢记》整部戏的故事情节,然后介绍作者王实甫,了解他的代表作,初步掌握与课本有关的戏曲知识,并结合越剧片段具体感受戏曲的音韵美。

第三个模块是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根据地点的变化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并依据文中的词句了解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由恨-怨-怕-愁的复杂而微妙的变化。

第四个模块是重点赏析,主要选择文中情景交融的两个典型曲词来分析。第一支是第一部分的送别途中的《端正好》,通过分析这支曲子,使学生把握“触景生情”抒情方式的运用。首先,让学生找出该曲中哪些词句是写景的,哪些词句是写情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景物来表达情感,这些景物为我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此处是教学的难点,要帮助学生对词句中的几个意象进行分析。哪两个字把情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此处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染”和“醉”的把握,可以点拨学生,用描写人物的词语来描写景物这种移就的艺术手法使景物都笼照了一层感情色彩。据此,学生很容易就找到“染”和“醉”这两个字,并掌握移就这种描写手法。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触景生情”抒情方式的运用。

然后分析第四部分惜别目送中的《一煞》,通过分析这支曲子,使学生把握“融情于景”抒情方式的运用。首先,向学生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被作者笼造了一种怎样的色彩,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随着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掌握“融情于景”抒情方式的运用。

鉴赏之后,让学生配合优美的画面、伤感的古曲诵读这两支曲子,感受戏曲语言中的抒情性特点。

第五个模块是拓展阅读,通过学生课堂分析李煜的一首词《望江南》,使学生能对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 第六个模块是课外作业。把课堂上重点赏析的两支曲子该写成现代散文。目的使阅读于写作紧密联系。

第七个模块是音乐欣赏,在离别的画面背景下,在送别的音乐声中,让大家再次进入离愁别绪的意境当中,感受人间这一美好的情谊。

最后,第八个模块是板书设计,通过板书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恨——送别途中:触景生情 怨——长亭饯别借景抒情 怕——临别叮嘱

愁——惜别目送:融情于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说课稿 语文组:董晓秋

一、说教材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一篇戏剧作品,作品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揭示了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的社会发展规律,这实际上象征了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理想的胜利,也就是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那么,这部作品与其他同类作品的区别是什么呢?为什么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我想,应该是作品中所绽放出的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吧。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永恒的。因此,在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腐蚀人类精神生活的今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汲取一些精神营养,懂得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

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戏剧的要求“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再结合本课内容,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作品主题,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

过程和方法:在认真预习课文、研究剧情的基础上,自主交流、 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课本剧的排练和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2、认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罪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生活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的悲剧内涵。

(三)教学难点: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异同, 领会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课,主要是考虑到高二学生戏

剧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便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达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自主鉴赏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育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在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

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 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构建开放课堂。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

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力争将课堂创设成为探 究、交流、合作的阵地。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 时,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3.尊重个性体验。在《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建议的第二条中

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 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该用赞许的目光和适 当的鼓励,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 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

三、说教法

1.班级分组,从形式上创设一种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 2.成立评审团,负责汇报各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负责给各组课

堂表现打分,负责课堂小结,并评选出本节课最佳个人、最佳优秀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 识,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 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自主探究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和开发学生智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戏剧是自读课文的情况,再加上教育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因此,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鉴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地参与课前资料收集、道具制作、课上诵读、表演、讨论、比较鉴赏、延伸阅读等环节当中,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以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制作道具。

2、授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1、配乐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评审团汇报各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

3、成果展示(由评审团选出) A、配乐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白 B、表演课本剧(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排练,最后择优选用。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会使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各有所长的学生就都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品读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5、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

1、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能不能打动我们?

问题

2、比较《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异同

6、延伸阅读

赏析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再次感受爱情的悲壮美

7、课堂小结(由评审团成员进行) A、公布本节课各组得分情况 B、评选出最佳个人、最佳优秀组

8、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莎士比亚悲剧五种》。

六、板书设计

爱情悲剧反封建人文主义

简洁明了,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基本上做到了言简意赅。

七、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意图是想跳出固定思维模式下的框架,给自己一片全新的天地,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我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这种形式的尝试,有闪光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1.成功经验

(1)选择了合作探究式授课,改变了“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 统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 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2)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 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3)演出课本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口头表 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传授 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 2.不足之处

(1)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成果不能保证全部展示。 (2)在教师活动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较多地由老师提出,学生自己 发现问题较少。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报任安书》说课稿 崔建国 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信,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它有如下特点:①“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②“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课文安排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学期,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两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授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根据学生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全文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体会上,从而理解作者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教学难点放在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上。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要通过自读和讲授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准确理解课文,理清叙事条理,把握重点,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文学观、生命观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感情激昂,学习写作的条理清晰。

3、情感目标: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巨著的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体会作者的“情切”是学习的重点。 2.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版块: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介绍作者司马迁——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 史家之绝唱——《史记》; 文章的写作背景。

此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渲染,为讲解课文做铺垫;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板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处;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由两个步骤完成:①学生朗读完成之后,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纠正语音、语气及停顿。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梳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基本理解课文的目的。

2、疏难排困,突破难点

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疏通难点,排除困难,突破课文中的难点。

这一环节的任务最重:首先要求在讲授中教会学生抓句中的翻译重点(往往是考试时的的得分点);特殊文言句式的把握;虚词的用法等,达到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信、达、雅”。其次,梳理课文的叙事条理;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生命观。可以采取自行总结、小组讨论、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完成这一环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巩固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两个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之后,推荐优秀者在小组内交流。

4.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检验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再加以巩固。

此版块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板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计如下4个问题: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4.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正确的把握。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更本质的认识,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人生指导,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标。

第四板块:延伸拓展,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拓知识视野,补充删掉的部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补充部分作为拓展训练的文段阅读。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一、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现行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是中国现当代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和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切实通过训练语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念刘和珍君》不同于一般的悼念性文章,它虽然对烈士生前的形状和死难经过也作了简要的记述,但作者并非局限于记叙事件的本身,而是以此为媒介生发引申,挖掘和拓展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蕴意。就通篇而言,记叙、抒情和议论相互交织,意到笔随,但在各节中又轻重不同,疏密有致。第

一、

三、五节侧重记叙,

二、

四、

六、七节偏重议论,而抒情又潜移默化在两者之中:在不少的段落中,记叙、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作者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行之所当行,止之所当止。形依情显,情附形深,浑然一体,显示出整体的诗意美。

作为散文鉴赏单元的起始课,《记念刘和珍君》熔铸了鲁迅先生正直、忧愤的思想情感和力透纸背的语言运用艺术。因此,本文的学习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既要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文本本身,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授之以渔。学好这篇课文,不但能够掌握通过揣摩作品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去发现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的方法(重点),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通过品味语句将思想、情感与哲理融会贯通(难点)的体验过程,进而从整体的高度领悟、把握该文热情的赞颂与愤怒的挞伐相结合,悲愤的感情和深沉的哲思相交织的艺术特征(关键)。以上这些学习目标设定,实质上也是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其他散文奠定一个方法和能力的良好基础。

二、说教法

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感情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预备围绕“作者的悲愤之情”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以诵读、设疑、探讨为实施教学的主线,用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思考、相互探究并在应用和拓展中从课文上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由于本课是散文的学习,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调动及理性思维的挖掘很有必要。因此,可适当运用CIA或PPT课件或在课前进行预习提示并印发一些阅读材料以获得感性材料的补充和拓展资料的展示,辅助教学,达到学生对课文的熟知。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其中的大部分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散文鉴赏训练。调查得知,许多同学都喜欢看散文,兴趣也比较浓厚,尤其是女生,订阅了《读者》《散文》《美文》等杂志。一般的同学也能大体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用立足于文本魅力和中学生心理倾向的问题设计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出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把握,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一)、通过标题创设学习的情境。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文章的主旨。因此我预备从课文的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入手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

1、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

2、课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

3、由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阅读后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完全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展视幻灯片Ⅰ): A、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平稳,和善

B、生活艰难之中,毅然预定《莽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 C、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不为势力所屈,富有斗争精神 D、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革命的责任感 《逍遥游》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逍遥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点课件)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集中体现了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古人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鲁教版将《逍遥游》安排在第五册,是因为《逍遥游》较“难”,主要“难”在对庄子思想的解读。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

三、说目标(点课件)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要求学生:“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在“思考·领悟”方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在“应用·拓展”方面要求“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四、说教法(点课件)

我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基础,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多媒体辅助法。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五、说过程(点课件)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课具体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归纳重点文言字词句。

(课前早读课上,我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具体教学步骤:

1、学生先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学生间进行交流,形成初步认识。)

2、全班朗读,我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这既是反复品读,又节省时间。)

3、再次阅读,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本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以总结归纳的方式处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老师采用多媒体举例展示) 课堂小结:这课以诵读为主,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一)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部分)的大意。

庄子说理非常形象,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从形象的阐述中概括出文章内容,为了理解可以设计下面几个问题,以促进理解。

(二)问答讨论,理解文本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主要采取问答、讨论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和否定的?(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能明确出。主要让学生体味到万物都不自由。)

2、 第一部分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部分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这个问题较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尽管万物都有所待,但又有不同,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部分(第七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发言,我来点拨将学生引到主旨部分)

(三)品读鉴赏,归纳特色(点课件)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这是从理解到鉴赏的过渡,相对来说有难度,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并展示后,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点课件)

我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庄子的这种“逍遥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我来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庄子的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是不现实的,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显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让学生归纳写作的方法:先破后立,反面论证。

(五)布置作业:你想拥有庄子所说的“逍遥”吗?你怎样看待这种逍遥?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六、说教学效果(点课件)

新课标要求学生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这课的学习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学生在课上,反复阅读积累知识;问答讨论,让学生积极阅读,较好互动,鉴赏提高。经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对庄子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是使课堂教学从完全预设到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活力,可以使课堂异彩纷呈。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中国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

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我是这样确定文章的重难点的: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

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过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依据:文章是写美景的,作者为何产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特点?我们该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深入思考、讨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和作者生平来理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本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佳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引导探究、拓展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本文格调清奇,行文流畅,琅琅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但同时要注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 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获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兰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获得语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而意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那些参与聚会的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激发情感。

3、探究法与讨论法结合:以学生自我实现、学生间自我讨论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别是在对作者生死观的分析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补充观点,不断深入挖掘主题。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讨论探究后所获得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的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深刻得多。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具体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无疑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在教学之前,我从课本插图开始,从王羲之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导入课文。

2、指导朗读。

①播放课文磁带录音(再出示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②正音,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节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语调舒缓,体现作者的欢快的感情;二三段缓慢低沉,读出“痛”、“悲”。

③自由读。

本文骈散结合,行文流畅,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生字词比较多,而且感情起伏较大,因此朗读指导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②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变化?

由乐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走近兰亭,走进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要点。

叙宴集盛况

发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赏析第一段,体会作者之乐。

①找出本段中心句——“信可乐也”。

②分析乐从何来。

联系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四美。

5、布置作业。

①结合课后习题一背诵课文(指导背诵方法)

②深入分析课文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这堂课的板书如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乐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二十分钟的陪伴!

我说课的是题目《滕王阁序》,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看景不如听景”,因为自古以来的许多佳作所描写的画面的美已经超越了那些作者所观赏景色的美,像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滕王阁序》也同样是这样的一篇传世佳作。

《滕王阁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在该单元中所选的课文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庄子的《逍遥游》、李密的《陈情表》。这些课文都属于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字里行间充溢着激越充沛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了解作者王勃的生平与代表作品,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典故的作用。领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还有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相应的教学难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课文朗诵,因为《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所以句式工整,平仄相对,比较适合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加深学生对该课的印象和理解。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提问。主要是对文中比较容易回答的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提高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兴趣。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这是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进行课堂分组探讨,互相交流想法。

然后就是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分为导入新课,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课文总结四大板块。主要的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是情感激发,导入新课,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三大名楼,即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在以前的课程中曾经学过,那是描写三大名楼中的岳阳楼和黄鹤楼的名篇佳作,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学习一篇关于滕王阁的文章《滕王阁序》来认识一下滕王阁。

接下来是对背景进行介绍,即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骈文的文体特征: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言,语音上平仄相对,用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还有对序这个文学体裁的简单介绍。

第二板块是诵读品析,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是听录音,明确断句和读音,把握句子的节奏。然后初步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最后将文章划分层次,明晰文章思路。

滕王阁序共分为四部分本位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

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以及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

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

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三板块是赏析重点段落,也就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刚才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四大段,所以现在就对这四大段进行理解分析。主要是通过提问的方式。

《滕王阁序》的第一部分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突出了那些特点?

2、对人物的描写用了那些词,照应了前文中的哪个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和宴会,先写地势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部分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让学生在对这两段进行学习赏析的同时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写出来。主要抓住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即可。同时要对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进行鉴赏。并展开想象,扩展成百字的短文。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用大量的典故来进行叙事、抒情。所以这一段设置的问题是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第四版块是对课文进行总结,《滕王阁序》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辞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壮美的山川美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各自分组,一起探讨自己对王勃其人或者是对《滕王阁序》其文的看法。 《滕王阁序》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简单明了,能够突出想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各个段落的大义,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最后为大家念一首王勃的《滕王阁诗》作为结束语。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谢谢大家。 说教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必修五第一专题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里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以“科学之光”为主题展开。

《南州六月荔枝丹》它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一篇代表性的文章,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一种,文章阅读是没有难度的,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合理应用和众多说明方法中,这篇文章文章在引用方面的特点。

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教学。由图片说明导入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清楚说明方法的应用。

2. 讨论探究法。对于有些不能把握的问题还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个交流,让学生先自己解决。 3.练习。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要让学生及时的去运用,因此,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的巩固。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通过图片,引发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去阅读文章内容。

2.自由诵读课文,交流阅读成果;交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来的说明方法的具体实例,并总结交流,从而丰富每个人认识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做点拨和补充。让学生自己学习领悟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3.拓展延伸,练习实践。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达到让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说明能力, 说学情:

我们班属于普通班,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齐,因此,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和交流过程中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相对本节课来说,整体的内容相对就容易些,说明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重点内容,说明文的方法学生们都能很好地说出来。因此,这节课就是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对说明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的一个深入认识。

说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要巩固本节课堂内容,结合在文章中所学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文章文学性的表达来练习。怎样说,就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把所学的内容加以应用,因此,结合这一目的,我设计了延伸练习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文学性的特点上学生不宜把握。但说明文的其他方法还是可以掌握的。

说板书设计:

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板书内容主要就是展示学生的交流心得,展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内容。做到内容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设计一方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到本节课的重点是科学性和文学性。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多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教,提出宝贵意见。

说教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必修五第一专题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里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以“科学之光”为主题展开。

《南州六月荔枝丹》它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一篇代表性的文章,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一种,文章阅读是没有难度的,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合理应用和众多说明方法中,这篇文章文章在引用方面的特点。

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教学。由图片说明导入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清楚说明方法的应用。

2. 讨论探究法。对于有些不能把握的问题还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个交流,让学生先自己解决。 3.练习。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要让学生及时的去运用,因此,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的巩固。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通过图片,引发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去阅读文章内容。

2.自由诵读课文,交流阅读成果;交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来的说明方法的具体实例,并总结交流,从而丰富每个人认识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做点拨和补充。让学生自己学习领悟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3.拓展延伸,练习实践。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达到让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说明能力, 说学情:

我们班属于普通班,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齐,因此,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和交流过程中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相对本节课来说,整体的内容相对就容易些,说明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重点内容,说明文的方法学生们都能很好地说出来。因此,这节课就是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对说明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的一个深入认识。

说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要巩固本节课堂内容,结合在文章中所学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文章文学性的表达来练习。怎样说,就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把所学的内容加以应用,因此,结合这一目的,我设计了延伸练习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文学性的特点上学生不宜把握。但说明文的其他方法还是可以掌握的。

说板书设计:

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板书内容主要就是展示学生的交流心得,展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内容。做到内容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设计一方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到本节课的重点是科学性和文学性。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多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教,提出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题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科技之光”专题的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板块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本文是一片科技说明文, 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为一篇介绍前沿科学的说明文,准确的表达至关重要,作者在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结构,先总体介绍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然后分述这一计划的重要意义,并以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心,冷静地意识到科学的“双刃剑”性质以及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性。条理清晰,解说严谨。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文章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使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浅近易懂,通俗晓畅。

因此,我选择了一下两项作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找出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并简述其效果;

2、对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形成自己的理解,培养科学的人文意识。

由于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在语言运用上比较复杂,所以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关键信息的挖掘,文章的这种总分结构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概况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2、把握本文总分结构。

对科学的人文意识的重视,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科学的“双刃剑”性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因此我把课文的教学难点就设置为学生对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说教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通过提取文章中的关键句梳理课文。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导入

通过介绍课文内容的产生背景导入课文,同时介绍作者的相关信息。

(二)学生初读课文

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提取各段主要词句,然后从标题入手,结合关键信息,对课文进行分层,最后把握课文的结构并揣摩这种结构的意义。

(三)整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探讨文中提出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双刃剑’性质”问题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 &思维扩展:

向学生介绍基因组图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基因组图的看法。然后由教师从科学“双刃剑”角度进行总结,进一步强化对科学“双刃剑”性质的认识。

(四)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例如: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2)提问本文有没有运用下定义的方法?

实际操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定义,从而形成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整认识。

(3)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五)形成共识

作者在文中说“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这是为什么?由此表明了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什么的意识?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揭示作者的创作主旨: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人文意识,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同样也会“造孽”。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引导,向着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努力。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五、结束:

以上就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最后一篇课文。本专题多为说明文,重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学生学会从文章中筛选提取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文语言表达自然流畅,集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严谨简明、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文化气息。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2、进一步加强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体会本课的语言特点。

3、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作者设计理念。

通过对教材分析结合高二学生学习说明文兴趣不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把本科教学重点定为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难点是体会作者设计理念。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上,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本课的学法是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准备图片。多媒体设备。

(二)导入 本课导入可以通过解题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什么是足下文化?什么是野草之美?简单向学生介绍作者,为理解下文的设计理念做铺垫。

(三)初步感知 疏通文意

给学生三四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层次分明互相补充的特点)思考这样组织的好处?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对于语文课而言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四)精读课文 文本探究

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之后,利用上几节课所学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呈现几个问题,(比如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足下文化,野草之美究竟指什么?最后几点遗憾可以删去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每一节,并根据指导筛选出能概括每段主旨的中心句。最后由教师给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由各组派代表向教师质疑,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问题答案。(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筛选归纳的能力。)

2、朗读课文,品味本课语言严谨简明、形象生动又富有文化气息的特点。通过语言感受作者把日常文化和平常之美融入设计的理念。

(五)拓展延伸

通过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

可以就校园中某个景点设计一个方案,当堂完成的,可以上台讲出,以资鼓励。

四、板书设计

板书本着简洁大方,系统直观的特点我这样设计:

足下之美 野草文化 环境伦理观念

第二篇:【精品】初中信息技术全册说课稿大全

初中信息技术全册说课稿大全 A、 走近因特网说课稿 3 B、 《西部探访----PowerPoint超级链接(上)》说课稿 C、 《二分查找》说课稿 网页制作》说课教案

7 D、 《管理计算机资源》说课稿 9 E、 《简单

13 G、 《让幻灯片动

11 F、 《浏览信息》说课稿

起来》说课稿 15 H、 《视频编辑》说课稿 17 I、 《数据图表制作》说

课 稿 19 J、 《搜索引擎的使用》说课材料 22 K、 《玩“纸牌”游戏》说课稿 31 L、 《网页的链接》说课稿 34 M、 《网页制作入门》说课稿 36 N、 说课稿:运筹帷幄 38 O、 《计算机硬件及工作原理》第一课时 说课稿 45 S、 初中信息技术《制作新春灯笼》说课稿 49 T、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信息与信息技术》 53 U、 《视频编辑―方法与工具》说课稿 54 V、 数据的计算 55 W、 灵活多样的版面设置

59 X、 《网页动态效果》说课稿

67 Z、 制作图文并茂的电

第二课:《选择编辑《“手拉手”网上

“魅力63 Y、 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说课稿

子板报说课稿 70 AA、 器》说课稿 76 CC、 行》说课稿 82 EE、

弹簧振子制作说课 75 BB、

电子板报制作说课材料 81 DD、

《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说课稿 89 FF、

海西”幻灯片制作说课稿 92 GG、 96 HH、

查找资源――浏览“资源管理器”说课

99 因特网上捕获和搜索信息”说课― 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稿 102 II、 《引导层的使用》说课稿 107 JJ、 引导层控制动画 110 KK、 用几何画板画几何图形(一)说课材料

112 LL、 第3课《个人小档案》案例

114 MM、 第17课《建立素材资料库》说课稿 120 NN、

124 OO、 第20课 建立电脑知识第17课 建立素材资料库的教学设计

资料库说课稿 128 PP、 第20课 建立电脑知识资料库教案 131 、 第11课《生物圈二号》 说课稿 137 RR、 第2课《我的老师》说课稿 140 SS、 UU、 第2课《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144 TT、 《运筹帷幄》说课稿 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说课稿

146

151 VV、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竞赛说课稿 155 WW、 《PowerPoint 中动画效果的设置》说课稿 157 XX、 信息的合理存放 161 YY、 《锦上添花--装饰网页》说课 163 ZZ、 统计图的制作 168 AAA、画图的使用》说课稿 171 BBB、PowerPoint的应用》说课稿 173 CCC、《插入影像 设置动画》说课稿

177 DDD、《添加文字 美化文稿》说课稿 180 EEE、 装饰你的桌面 183 FFF、 电子表格综合练习二》说课稿 187 GGG、《计算机主机的秘密》的说课稿 192 HHH、为幻灯片内的文字、图片等设置动画效果》 195 III、 《给日记化妆》说课稿 200 JJJ、 为 日 记 做 个 封 面 203 KKK、《INTERNET》说课稿 206 LLL、 《巧用透视表》的说课稿 208 MMM、《享受健康网络生活》说课稿 211 NNN、让情感在E时代

放飞

216 走近因特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教材中第四章《走进网络世界》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Internet的产生、发展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认识因特网的服务功能以及对网络上的信息浏览、获取、交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节内容也要为后面的第三节《上网获取信息》和第四节《上网收发邮件》做一个知识铺垫,因而,本节内容丰富,涉及到的概念比较多,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不需要学生了解太多的理论,但是又得面面俱到,让学生体验到因特网的强大的服务功能。 第二节主要从因特网的七个服务功能来介绍因特网的应用,考虑到后面第三节第四节对网上获取信息以及电子邮件有更具体、更详尽的介绍,所以在本节的七个内容安排上应该是基本平均的,相对而言,学生接触的多的几个方面会稍稍有所偏重。

二、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电脑装备条件以及学生本身水平差异很大,大部分同学也曾经多多少少接触过因特网,因此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本节内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因特网对现代生活、文化、科技的影响 (2)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掌握因特网的一些基本常识 技能目标:会使用课件自学,会浏览网页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规的思想意识 (2)养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四、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利用课件)为主,以教师个别辅导为辅。

五、教学环境:机房(可以使用互联网)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对因特网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因特网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哪些实际的用处呢?请大家思考。 这节课就请大家自学第二节――走近因特网

(二)教师简单说明课件的使用,简单演示课件的1―3张,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课件自学。 给学生分组(3-4人一组),设定小组长,组长记录小组活动过程;

(三)小组自学活动开始,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教师总结每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说明一下完成任务的几种方法。 利用因特网提供的搜索功能可以找到我们所要得答案。

(五)教师根据每小组情况评价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任务驱动和基于Internet资源型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的一次尝试,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针对学生水平差异大这一特征,把学生分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分组的时候对于各个学生的水平应该有一定的了解。避免把同等弱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 本节为自学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但是在课中教师如何控制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课件进行学习,这还要在课件的设计上再加大功夫。 《西部探访----PowerPoint超级链接(上)》说课稿 定塘中学 芦秀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第一册第十四课的内容上,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课教材是关于幻灯片制作较综合性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对前两课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它也是为后面学习超级链接作铺垫作用。

2、本节课的重点: (1)搜索并筛选资料。 (2)幻灯片中各种媒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3、本节课的难点: 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村准备方面也能熟练完成,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西部”这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灵活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指定资料,并能把资料保存到指定位置。 (2)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模板、版式。 (3)熟练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文本框和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及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西部大开发”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操。 (2)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策略 在 “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价;动口讨论、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故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五、任务设计: 本节课设计三个任务: 任务一: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指定资料,并分类保存到指定位置。 任务二:编辑演示文稿,将所搜索的信息用不同的媒体对象表现出来。 任务三:美化演示文稿。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西部资料》的视频片段。 问:同学们看了片段以后,有何感想?同学们想不想为这个活动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其实同学们可以做的很多,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有的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演示文稿来宣传一下? 接下来这节课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做一个作品来呼吁人们来支援西部。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三个。 [设计目的] 把国情教育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任务,使学生心理有准备。

2、任务一:搜索、筛选资料。 问:在搜索资料前,我们应做怎样的准备工作? 在E:盘根目录下建立“西部资源资料”文件夹,再在其文件夹下分别建立“图像”、“文字”、“音视频”文件夹。(板书)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分类搜索。 告诉学生一些搜索的网站及关键词的使用(如baidu、Google网站等) [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任务二:编辑演示文稿。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构想一下需设计哪些幻灯片,并着手进行制作。 论使用何种模板与其相符合。 论使用何种版式制作,既能提高制作效率,又能使幻灯片图文并茂。具体见课本P70页 接下来学生自己分组制作。 [设计目的]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任务三:美化你的演示文稿。 各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二,有的小组之间也进行了交流,通过讨论,大家是否觉得“该表达的也表达了,但不够美观大方”,“美化你的演示文稿”正是我们的任务三,下面我们各小组呢再来修改一下,完成之后,再来看一下你是否满意。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审美能力,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神,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作品评价: 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下面哪个组来演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由小组长代表本组成员演示自己组的作品。教师和同学们都可发表自己的意思和建议。 [设计目的]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知识点及操作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大家自己的努力,已经掌握了如何将各类资料插入幻灯片中,大部分的同学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自己保存的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美化,制作出基本满意的电子作品,课后要求大家还要再上网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去找更多的有关西部开发的资料,争取制作出更加漂亮、合理的倡议书,争取早日通过网络发送出去。也算是为西部开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针对作品的进一步美化,请听下回分解。

7、教后随笔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一定的技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分查找》说课稿 盐城市第一中学 陈仕桂 说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二分查找的概念、二分查找的算法思想、二分查找的流程图、二分查找的程序实现

(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组的基本知识和顺序查找,已经掌握了查找的相关知识,二分查找是查找的另一种实现方法,是学习查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全册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1.《师恩难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分析教材,《师恩难忘》是“园丁之歌”这个主题单元的首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教学时正逢教师节临近,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的好文章。

根据教材特点,落实《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过程中能互动交流,乐于表达,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

鉴于以上理解,对本课的教学决定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过程依次为: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精读品悟

拓展延伸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熟练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让学生有整块的读书时间,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自主对话。 说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词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指生认读,认读中注意“戛”的读音。然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任一词,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向我们强调了课文整体感知的重要性,用词语联系课文说话,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个训练。 精读品悟

这里由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教学,分为“教诲之恩”“终生难忘”“我来表达”三个层次。 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最后一自然段)指生读

齐读。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的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寻找教学的主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简洁,因此寻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希望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教诲之恩

1.师引导提问:老师的教诲之恩是课文的哪部分?生自由读课文,找到1——7自然段。 2.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几段话读成一段话,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具体写了哪件事?(田老师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 3.生齐诵古诗,复述故事。 以上练习的设计,希望学生能养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习惯,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进行积累内化,有效表达的练习。

4.田老师的课对我有哪些影响和教育?(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老师引导抓住文中的古诗、故事中的“后来这儿成了一个大花园”展开思考,学生能理解田老师给了我知识,让我明白了道理,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然后练习说话:“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得到了

,得到了

,得到了

。” 5.田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我们提倡多元解读,在前面细致学习过后,学生不难得出田老师是个教学有方、和蔼可亲等等正面的解答。

6.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感情升华,结束本环节教学。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学习课文,不是把每篇课文分析透,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有感情的朗读,透射着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文字在唇齿间流淌,冷暖自知。 终生难忘 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生自由朗读8自然段,交流那个地方感受到对老师的尊敬。 2.是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

●理解“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时,师补充此时刘绍棠的身份,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团中央工作,中国作协理事,代表作《京门脸子》、《蒲柳人家》等,蜚声国内文坛。 ●理解“恭恭敬敬”,先说一说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到台前来表演一下。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三点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着意训练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情的能力。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段。 我来表达 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教师节将至,你代刘绍棠发个短信给田老师,你会说什么? 2.你对自己的老师说什么?(师推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手段,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 拓展延伸

阅读刘绍棠的《京门脸子》前半部分和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

课文是例子,它引导者我们从课内走向课外,引领学生走向阅读更广阔的舞台。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围成心字形)

师:教诲之恩

生:终生难忘

斯霞老师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希望通过我的板书能浓缩课文内容,显露文章中心。

2陶校长的演讲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是被广泛认同的理念。也就是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自己的上课内容,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语文的东西,要确保阅读课是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训练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综合能力。语文课堂上,绝不能为了热闹,为了形式,而丢失了语文的根本性学习,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一切实践的基础。这比单纯的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法,重要的多。其实,所谓的教法和学法,无非是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式等等,学法也不外乎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主流方式,即使还

有,那也不过是一些名词的变化,我们大可不必每天盯着这些方式方法,而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该教给学生哪些更适合于他们的内容。 所以,强调教什么,这是抓到了语文教学的脉搏,这种理念会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思考,会促使教师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和最有效。下面就以《陶校长的演讲》谈谈我的这种理念,在备课和上课中的具体落实。

1、教材分析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篇演讲稿辞真意切,情感上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做”的说理结构进行演讲的。我感觉这篇课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因为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表面的思想教育意义十分明显,不仔细解读,往往会认为它的“人文性”应该大于其“工具性”,但是作为语文教学,我们要始终注重语言的训练,始终落实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这是我思考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我认为围绕落实 “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进行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目标和训练: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语句之间的相互联系,会使用一些关联词语;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复述课文,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并自觉养成“每天四问”自己的习惯,以激励和鞭策自己每天都有进步。

(4)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进行复述。 (5)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关联词语。

3、教法与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示范,是启发,是解疑,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巧妙地方法,并进而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但是我认为“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要让学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以学定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力和思考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读书的训练,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运用,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时间的过程中体验语言,领悟语言的魅力,习得言语的精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他们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感悟积累、启迪心智、陶情冶性的多重效果。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适时介绍陶校长其人。

2、整体感知,初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后再讨论演讲稿及演讲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每天四问”部分,促使学生做到在读中知大意、明脉络;在读中练习认生字,学习掌握生字词的书写,进而达至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写字训练,要在第一课时留足练字的时间,让学生写好字,记住字形,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为了实现“不教”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紧扣着“第一问”展开教学,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再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习得。可以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再结合学法总结,促使学生有所领悟。

1、指导精读“第一问”,进行学法指导 (1)问的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问? (3)希望怎么做?

(4)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你会用它说一句话吗? (5)记住了“问”的内容了吗?说说。 (6)还有什么疑问吗?

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分别交流汇报。教师引导交流时要灵活处理,确保每个 过程要简洁流畅。

2、其它“三问”,按照以上方法,由学生分小组自学完成,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及其它疑问,练习朗读和复述。其间要加强关联词语的知识性训练。

3、读写结合,进行拓展。以再提出“一问”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训练。比如:今天读书了吗?今天写字有进步吗?等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话题训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当然,也可以就陶校长的问话,逐一进行回答,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进步了。 第三课时

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启发,从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并具体完成了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以后,教师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我认为阅读课文不是最终的目的,还要延展到写的训练上,我布置学生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提出新的“一问”,或者结合“四问”,围绕某一天进行回答,以促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思维练习中进行写作训练。这是一种能振作学生精神,培养学生思维力的极好方法,也是巧妙地运用了“近因效应”,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极好的拓展训练。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按照教给的方法去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全面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一、说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学会写2个生字,正确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过程和方法:借助书中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 1.品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 2.引导想象法

利用插图引导诗人访问的过程。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质疑 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贾岛。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

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定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看图想象,教师引导,品读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1.同桌互说诗意。先自由锻炼表达能力。 2.集体汇报。

3.解决重点字词意思,再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在这里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就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意了。

4.以生活中“你问我答”的游戏导入,引出古诗中的你问我答。由实际生活导入,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很快地做出童子与诗人的问话和答语。

5.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在诗中写出来?设计这一环节,引出“寓问于答”的写法,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教材。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读,回答简单的问题,引出回答古诗的填空题,由浅入深,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首古诗寓问于答的写作形式。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并读出作者寻访时的心情变化,即有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继而又失去希望的心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五)课外拓展

欣赏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 【设计意图】紧扣开头的“推敲小故事”, 加深对诗人的印象。

(六)作业

1.背诵古诗。2收集贾岛写的其他古诗。

(七)说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低落失望)

只在此山中,(萌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奈失望)

【设计意图】使学生牢记诗人的情感变化,这也是感悟诗意的一种方法。

《所见》

一、 说教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三、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四、说教学流程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

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 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 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六、说板书(略)

七、

根据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诗共有6个小节。第一小节与第六小节诗内容的反复,首位呼应,都是写可爱的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

二、

三、

四、五小节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2、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 ,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根据课文特色和课标精神,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是,考虑到以下三方面:把

握诗意;领悟意境;超越课本。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_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想、悟,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三、说教学程序

,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复习导入

(二)把握诗意;领悟意境

(三)整体诵读,合作探究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一) 复习导入环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能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呢?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做好铺垫。

(二)把握诗意;领悟意境

教学读悟课文的第二小节中,考虑到“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有必要考虑创造性问题。我们要寻找一些方法来鼓励孩子学习或增强理解力。”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跳跃性强。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和诗人一道,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对诗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领悟诗歌的内涵。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学生依据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分别找出了“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等表示景物的词语。之后在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自由朗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些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对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先抓景物,再抓特点,接着抓想象,既抓了语言文字,又训练了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培养了想象力。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如此一来,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强的词语,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连贯性很强、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

在教学诗歌的第三到五小节的学习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出示文中的插图:大家来欣赏这张图片,如果你来到这里,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从青山、绿水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从天空、大地热情的招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当的点拨为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文中插图,再联系课文填空。多美的画面啊!你看,(

)的天空,(

)的草地;你听,黄鹂(

),小溪(

);你闻,空气中还弥漫着(

);还有那(

),这大自然就像是(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读悟第

一、第六小节。教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两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诗歌里面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这两小节完全一样,但是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第一小节首先描绘了“大自然绿色课本”的美丽神奇,吸引读者走了进去;而第六小节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使得学生对诗歌写作的修辞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

(三)整体诵读,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配乐范读,学生闭目倾听想象画面。并让学生在配乐下有感情的朗读,鼓励背诵。让学生们合作探究: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音乐的辅助效果有时可以超过语言的描述。在轻快活泼的音乐渲染中,学生美美地读,静静地想,默默地思。驰骋在文字的世界,飞扬在想象的天地,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回归整体的合作探究,也让心灵的体悟更为清晰明朗。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设计教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文本,拓展升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绘画、观赏、摄影、写作等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感受自然的美丽,获取丰富的知识,增长才干。在队会课上交流自己在“绿色课本”中的收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我们应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书中说得好:正如书中说的“没有什么比拥有热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对教学充满渴望与兴奋,学生们就会对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兴奋无比。我们必须鼓励和鞭策他们,使他们渴望学习,期盼成功。”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 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将诗歌的二至五小节内容中,作者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来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5、《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

[教学内容]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 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因此,在学习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

撞、交锋、展示。

[教学目标及教法]: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课程标准》语)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1)读正确——走近法布尔;(2)读流利——走进法布尔;(3)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整篇课文的教学可分成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读正确——走近法布尔;第二课时,读流利——走进法布尔,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教学流程]:

一、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交流识字情况,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3、展示读书情况,组织读书交流、比赛。[如果说,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符号构成,那么,实施正确地朗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这些鲜活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语言化”。通过朗读,一方面,需要朗读者具有相当的识字量并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和语言环境主动识字,快速扫除生字障碍,同时养成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朗读者需要快速进行意义组合,需要了解每个字的意思,并在最快时间内,将线形排列的单个文字,按照词、词组、意群等语义单元进行意义组合,直至将文字符号组合成语句。这既是对文字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又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实际操作;这既是学生接触语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动过程,又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读流利——走进法布尔

1、静读文本,引导质疑。重点讨论两个问题。①法布尔的衣袋里为什么装满了昆虫?②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2、浏览文本,组织交流。①着迷————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②迷恋————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③痴迷————这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3、精读文本,揭开“迷”底。重要语句提示:“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4、延伸文本,拓展阅读。①关于法布尔;②关于《昆虫记》。[小语专家高万同老师说:“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内隐的、润物细无声的语言习得过程,又是学生吸钠与发展语言,并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我以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理解为三重境界:一是要借助流利地朗读使自我成为作者的代言人为作者代言,做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二是要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是要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信息,做到口诵心维,一面是文本的丰富内涵对自身的熏陶感染,一面是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独特的多元的反映。就《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而言,我们期望通过流利地朗读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迷恋和痴迷,又让学生与小法布尔一起沉浸在昆虫的世界,沉浸在美好的童年之中;既要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智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又要使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有所感悟思考,得到思想启迪。而这既是对学生理解文本难点、重点的合理分散,又是借助阅读实践,对文本重难点的突破。]

三、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1、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段);

2、赏读,(法布尔坚强、勇敢的语段);

3、创造读,(在文本的诵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影子,即对科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感情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它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品味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借助品读、赏读、创造性的朗读,试图为学生建构一个使心灵共鸣的感情场,并期望在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语言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再创造。实践证明,当文本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真正与自己的已知经验相融合,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地。而自己朗读出的语句也就能真正打动自己,感染他人,在自然与不自然间,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升华,就会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创造的激情与冲动,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将文本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韵美给表现出来。语文教学的真谛应该如此。]

6.《变色龙》说课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而《变色龙》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这样的思路,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于是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变色龙》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3段。第一至第八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初看像个怪物。第九至第十五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第十六段是第三大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本课主要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作者刘梦熊在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如何捕食、如何变色等特点时,用的方法不是说明,而是叙事,就像讲故事一样,惊险,好奇,刺激。显得生动有趣。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变色龙》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中,作者所安排的表达顺序及运用的表达方法,很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基于这种考虑,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地方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三、说教学重点:

因为变色龙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中国没有。在课文中也重点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所以我把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课文以说故事形式来介绍变色龙,生动、有趣。可以作为写作借鉴,作者在叙述中,无意识地显露了自己的观察方法:“小李用手一指”(整体地看,粗略地看)、“我细细端详着”(仔细地看、有顺序地看)——“中非工人朋加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听)——“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问)——“朋加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香蕉叶上„„接着,又把„„”(做,试)。需要学生慢慢品味。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和教师对变色龙都不是很了解,而这一点又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变色龙的相关资料。但学生条件有限,教师要注意帮助收集。

六、说教学方法

1、从阅读学表达;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教材中渗透观察和写作方法,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2、通过通过所收集的变色龙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多媒体资料掌握变色龙外形特点等。

七、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整体把握: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生字词语,简单介绍了变色龙,同学们对变色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课开始借用课后习题二直接复习导入,节省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分段,是想让学生从全局角度整体把握,知道重点段落。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发现变色龙阶段:通过自己读边读边想,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去发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端详变色龙阶段:默读课文,说说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哪部分给他们留下深印象,并说出原因。

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解释“端详”,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

最后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穿插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变色龙的认识。

3、拓展文本,追求超越:最后、抓住虽然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一见,但我们还是把它放回去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放回去?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7、《金蝉脱壳》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的奥秘,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 第一段是第

一、第二自然段,写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壳后(第五自然段)。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同时又易于学生的迁移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者的意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3、理解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二、说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学生,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说学生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材,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上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金蝉脱壳的神气,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在学法方面,尤其注意对学生预习方法,默读,理解课文中的读,画,谈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写文本对话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展示提升: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对三十六计你都知道有哪些计吗?你知道金蝉脱壳这一计吗?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金蝉脱壳这一计导入课题

(二)、展示预习效果:

过渡: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展示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1、师:生词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学案,

2、预习了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3、读了课文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生说问题,师梳理归纳:哪些地方奇特动人呢? (三)、精读感悟

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讨论明确。

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本文写作顺序

3、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金蝉脱壳过程?

4、 脱壳前

谁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默读感受作者的观察细致及描写的细致、生动。

5、脱壳时

过渡:金蝉为脱壳做好了准备,就像一个魔术师为他的魔术表演做好了精心的准备,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大声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描写金蝉脱壳的有关的词句,感受它的奇特。

6、让学生说说金蝉脱壳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的词语。

7、 脱壳后

过渡: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还是边读边画关键词句。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主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8、 过渡:作者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他又有哪些感受呢?

9、 过渡:默读第七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

四、总结延伸

课下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课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

脱壳前

金光闪闪

脱壳中

背→头→前脚→尾

脱壳后

翅膀→大

颜色→深

翅膀→斑纹

触角→光环

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矛与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理念:

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大意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理解古文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

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

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引出《自相矛盾》,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在听范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读课文,并让学生谈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些困难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 在此处,让学生在读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品读中悟出寓意,品出学习文言文的秘诀,体会其美妙的韵律,达到读透的目的。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此时,教者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并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也,盾(坚)物莫能陷也”,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2《滥竽充数》说课稿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宣王的儿子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逃走的一件事。这个故事讽刺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

试。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讨论交流时,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授课时学生比较紧张,学生思维受到了局限,不是很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今后将使这种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3.画龙点睛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成语故事》是苏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故事集锦》中的一篇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些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教学时要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9、《推敲》说课稿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

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10.《嫦娥奔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剖析 《嫦娥奔月》是九年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重要是讲俏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第一段就是

1、2自然段,写后羿为老百姓解除苦难,射下了九个太阳。第二段是3至7自然段,写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吞下了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这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惦念嫦娥,企盼团圆。这个俏丽的神话故事,情节活泼感人,文字精美,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的特色,本课的教学目的可拟订为以下几点:

1、能精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在语言文字中了解人物特色,感受嫦娥心肠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的饿症结词句感悟人物的特色,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对人物心情的精确把握。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核心思想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重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和音乐渲染情境,培育学生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以读促悟法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美

三、说学法

教为学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控制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代替学生的饿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

四、说教学程序

(一)赏“月”听歌,吟诗,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月之图),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吟诵描写月亮的古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起来了。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的意境美,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法的恰到利益。

(二)欣赏嫦娥奔月之美,学习第六自然段

(课件出示:嫦娥奔月图)首先让学生想象图画后出示,引说图上内容感受图画美。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图画的有关段落,读一读,感受一下。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对比图画再读,找出重点词句感受文字的意境美,培育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感受人物内心,学习

3、

4、

5、

7、8自然段 “嫦娥为什么要奔月?”、“她是个怎么样的人?”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携疑读文。有目的地读文,重要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接着让学生进行交换、讨论、汇报。借助语言文字培育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领导学生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色,感受嫦娥心肠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的情绪得到进一步升华,“后羿和嫦娥的情绪如何?”当后羿回来不见了妻子的时候,他有什么反应?你从课文的那些细节感受出来?通过学生的多次情绪朗读,充分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最后让学生说说人们为什么非常惦念嫦娥?这样的做法重要是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四)总结全文

学习《嫦娥奔月》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后羿、嫦娥、逢蒙)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样的总结让学生对人物的特色加深了印象。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明确,涌现文章的线索,简略明了,突出文章的重点。我的板书设计是:

10、嫦娥奔月 后羿 神勇无比

嫦娥 俏丽善良 机智勇敢 逢蒙 奸诈贪婪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

一,说教材:

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自读中,教师要参与阅读活动,要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3、初步学习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及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五,说教学准备:

1、字典、词典

2、查字典的知识。

课前先学: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看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课题中有个三角形,这是阅读课文的标志。)

2、阅读课文就是根据自己学习课文的经验自己读懂课文。

(二)、回忆学习课文的方法,总结学法。

1、回忆我们以前学习课文,都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总结学法: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三读课文,你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4)四读课文,看看自己从课文中收获到了什么?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

(三)、学生自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教师要参与进去,给与必要的指导)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2、学生分小组采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四)、汇报自学情况。

(五)、熟读积累:

1、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3、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个性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综合训练:

阅读《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

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七)、总结:

今天大家学会了自己读书这是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记住读书的方法,在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用心阅读,相信大家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12、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

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

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13.《在大海中永生》 一.说教材:

《在大海中永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时间照顺序,沿着飞机载着

小平爷爷的骨灰: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

的脉络,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歌颂了

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和高尚情怀,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他在大海中永生的强烈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呜咽”、“震撼人心”在文中的意思。

2、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情感目标:体会人民为失去了小平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 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缅怀小平爷爷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影响,这是重点部分,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品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品读,体悟人民和小平爷爷之间的血肉亲情,缅怀小平爷爷伟大的功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五、说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而,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给足时间使学生读、思、划、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课时: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内化迁移。

五、教学流程:

这篇精读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人民对伟人的爱戴之情、领袖对祖国和人民的拳

拳之心。我在第二

课时的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以“情”贯满全程。

首先,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继续在浩渺的大海中追忆、

怀念这位伟人。1997年2月19日,敬爱的小平爷爷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 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重新回顾这位历史伟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吧。然后,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一种庄严 肃穆的气氛,将学生带入举国上下痛悼伟人的悲痛之中。

奠定了这样的情感基础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情感,随即转入精读感悟。此刻,要引导学生紧

扣一个“情”字,因伟人离去而悲伤,朗读时语速要徐缓、沉稳。

第一自然段,可让学生自读,通过对“低低地”、“缓缓地”、“最后一个篇章”等词语的理解,来 体悟告别时小平爷爷和人民之间难以割舍的人间真情。

第二自然段中,以“呜咽”一词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想象:从大海的呜咽声中,你听懂了什么?此时,让学生细读课文,体悟感情,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里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交流以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人们的极度悲痛之情。这样,学生能紧紧把握人们对伟

人的缅怀之情,为后面感受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进行情感上的铺垫。

骨灰撒向大海,奔腾不息的浪花要把他送到哪里去呢,自然引出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首先 ,让学生边默读边用笔划出骨灰所到的四个地方,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动脑与动手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小平爷爷的资料 ,说说读到每处地方,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小平的生平距离学生有些遥远,要结合学生课堂交流的情况,及时增添补充,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小平爷爷“改 革开放”政策和他带领人民所做的努力,才有中国现在固若金汤的万里海疆;由于他“一国两制”的

伟大构想,才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生前他还那样深切地盼望着台湾的归来。这样学生了解了小平爷爷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巨大影响,才能真正理解“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含义,体会小 平爷爷“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方针影响之深远,缅怀伟人不朽功绩之情也就尽在其中了。在理解 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可让学生感受文句的宏大气势,读出感情,领悟他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深影响。这里,可以采用四人分组法进行朗读,指导其朗读:沉稳,清晰,字字千钧;这四个分句,一 句比一句感情充沛,朗读时要表达出亿万人民对小平爷爷的无限敬仰和热情歌颂。要让学生从中体会 :小平其功绩,人民不会忘记;小平其形象,永远不可磨灭!

这一环节,我以“读——悟——读”的方式抓住重点段教学,因为“读”是悟的的基础,有了“读”

才会有“悟”,有了“悟”更需要“读”。通过“读”来内化“悟”,使感悟不断升华,由“文”走 向“人”。

骨灰与海水融为一体,在永不停息的涛声中,小平爷爷饱含深情的话又回荡耳畔:我是中国人民的儿 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指导学生用情齐声朗读,交流感悟,更加深入体会他将自己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体会他博大的胸怀以及他和人民的血肉深情。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使文章的内涵得以有效升华,引起学生强烈共鸣。

第七自然段为全文作结,并点明课题。万千话语,万千情丝,凝成共同的心愿。这里,要指导学生读 出气势,读出深情,要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大海中永生”的理解。“永

生”,永远地活着。“在大 海中永生”的不是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高尚情怀、伟大品格。人们虽然明知他已与世 长辞,但仍希望他在大海中永生,鲜明地表达了人民对小平爷爷的美好祝愿,同时还表达了对他永远 地怀念之情。此时,播放当年万人泪下,送别小平的感人情景,在人民饱含深情的“小平,你好”的呼唤中,让学生再度体会“永生”的真实写照。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被淡忘,他的

光辉形象也不会磨灭。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高尚情怀,连同他对人民的深切的爱,将使他在人民心中永生!

由于本课要求全文背诵,我设计了以下指导背诵:抓住事情经过:飞向大海——骨灰撒大海——在大海中永生,以反复朗读为基础,分段指导背诵。然后总起来背诵。

最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课文,在赞颂、怀念中,再次缅怀小平爷爷的不朽功绩和伟大品格!

六、拓展延伸:小平爷爷带着无限的眷恋和祝福走了,你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他说,马上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当堂交流。课后,让学生找出历史上那些和小平爷爷一样在人民心中得到永生的人,收集他 们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永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 史人物的了解,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中,引领到无限精彩的大语文的世界! 以上仅是我对《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的美好设想,至于能否顺利实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说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实际,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二、说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语言。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可谓是顺理成章。另外,新课程又十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充分作学习,如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信的内容,使学生在互动中合作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

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3、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

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4、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5、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6、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信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15艾滋病小斗士

一、教材分析: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并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默读有一定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以较快的速度默读、浏览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文章表达顺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并懂得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

4、本课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励志类的文章,通过阅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学会在逆境中如何生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本文所述的艾滋病人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如何让孩子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理解恩科西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说教法

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依据课标要求和本班学情,本课教学拟采

用“情境创设法”、“启发提问法”、“点拨法”、“扣读导悟法”等教学方法。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 有人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学习。 五 、说学法:

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批注法,旨在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讨论交流法,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自主探究法,通过多处设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读书方法,获得语文能力,如看课题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当然,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艾滋病小斗士》。

2、谁来知道爱滋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艾滋病是可怕的!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艾滋病能摧毁人的免疫系统!可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病魔,却有一位小斗士敢于他斗争!)

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斗士”?

想想这个词,再来读课题,你们一定能读得很好。

3、这位小斗士叫什么?(学生齐说)教师板书——恩科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恩科西,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

二、

走进恩科西。

轻轻打开书本,读通读熟课文,难读的句子反复读读。读后试着用一两句简单的话介绍一下恩科西。

学生自由读书。

指名交流从书中认识的恩科西。

(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初步的印象,走进他的生活。)

三、

走进恩科西的生活

(感受生活的痛苦,精神的痛苦)

1、再次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爱滋病给恩科西带来了哪些痛苦?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反复读读,然后用一两个词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1989年,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仁慈的白人妇女基尔﹒约翰逊收养了他。

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联系对艾滋病的认识从两方面谈:孤独、病痛)

*“艾滋病病毒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给人以致命的打击”,而“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这又表明他来到人世的第一天起就意味着永远地失去了健康,今后伴随他的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病痛的折磨。(板书:病痛)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艾滋病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所以许多人都非常惧怕艾滋病,从心理上也就排斥艾滋病人,而“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这将意味着恩科西的出世,孤独也将伴随着他而来。(板书:孤独)

*“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如果母亲还在的话,还能照顾他、鼓励他,但“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唯一能给他关爱的母亲也失去了,不仅失去了健康,

还失去了亲人,这说明他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精神上都遭受极大的痛苦!

师述:是的,恩科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失去了健康,有的只是病痛的折磨;不久,年幼的他又失去了母亲,有的只是无尽的孤独。这种痛苦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沉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们的感受!

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指名学生谈感受

*恩科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不料,他的求学遭到了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这种受人排斥的滋味是多么的不好受啊!(板书:排斥)

师:恩科西的求学遭到了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什么叫“轩然大波”?(双方因为一件事争执不下引起的一场大风波。)

那么,这场“轩然大波”是因什么事而引起的呢?(恩科西来校求学。)

恩科西的求学遭到了大多数老师、学生、家长的反对,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一个角色自己练着说一说。

自由练说——指名说

遭遇冷眼,受人排斥!多么可怜的孩子!多么悲惨的遭遇!

引读出示: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

一个“不懈”、一个“才”字让你体会到的是什么?(求学困难之大、上学来之不易!)

(感受恩科西的坚强、乐观)

1、师:引读在南非,每年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可是,恩科西却写出了这样的传奇: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个非洲男孩居然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2、“挺”可以换成什么词?能不能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

学生再次潜心读文,边读边想:恩科西是怎样挺过来的?

3、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坦然面对(理解“坦然”——不是逃避、不是消沉,而是直面它,乐观地面对它)、顽强斗争、关心他人、发出呼吁、充满幻想。

4、文中写恩科西与艾滋病抗争的情景只有寥寥数笔,可事实上,恩科西12年的抗争是何其艰难啊!入情入境,走入他的生活,想想他的每一个白天与黑夜吧!

病痛折磨着他时,„„别人冷落他时,„„遇有身边和他一样患有艾滋病的儿童,他„„当艾滋病患者悲惨死去时,他„„

5、学生自由练写——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6、走进恩科西,你都看到了怎样一个小斗士?(顽强、勇敢、坚毅、执著„„)

7、此时再看这个挺字,你认为它能换成别的词吗?你从这个“挺”中读出了什么精神?什么情感?

读出你的理解!

四、告别恩科西

1、(出示病危图片、音乐)坚毅与顽强并没有使恩科西摆脱艾滋病的魔爪,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病痛将他折磨得体重不到10公斤。又是一个“六一”儿童节,当许多孩子沉浸于鲜花欢乐中时,而这里却是冰冷、孤独、痛苦与死亡。弥留之际,他会说些什么呢?

2、多么真挚的话语啊!在恩科西即将离我们而去时,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他那稚嫩而又掷地有声的话语吧!

出示:

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他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自己练着读一读,读出他内心强烈的呼唤!全体齐读

3、恩科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可他的话语、他的精神却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4、告别了恩科西,老师发现你们的眼中除了感动,更多了几份坚毅,此时,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位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他便是——恩科西。他的生命虽是短暂的,但却绽放出了瞬间惊人的美丽。让我们在记住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的同时也牢牢记住把关爱传递给这些需要关心的人们,让所有的艾滋病人都能感受到世间充满着温馨,世间充盈着美丽。

六、作业布置

12月7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世界艾滋病预防日,在这个日子即将到来之际,试着写封倡议书,提倡全世界的人都来关爱艾滋病病人。

16《黄山奇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二、说教法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设计意图】[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设计意图】[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17.《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果树瀑布》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音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上网浏览、查询、筛选信息资料及应用BBS发帖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借助网络平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体会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 3.教学重、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生机。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网络的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准备: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为宗旨,设计了《黄果树瀑布》专题学习网页,包括课文朗读、聆瀑阁、赏瀑楼、置谷底、霞客介绍、名人赞瀑、名瀑集锦、交流室、字词练习、拓展延伸十个部分,里面安排了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供师生在学习进程中选择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分为五个环节。

(一)回顾旧知,语言激趣

为了了解学生在上节课中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开始新课学习之前,教师设计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的习题,学生完成之后将答案提交,他们的掌握情况教师就一清二楚了。这既是一个回顾旧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网上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应用BBS发帖子这个环节中起到了“热身”的作用。课文第一段“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是新课学习的指挥棒,教师介绍“黄果树瀑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亚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最壮观

的大瀑布之一”。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对黄果树瀑布充满了向往,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情景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只有当学生亲生体验过,才会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课文的

二、

三、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由于瀑布离我们生活比较远,所以我安排了聆瀑阁和赏瀑楼两个栏目帮助学生去感受瀑布声响和形态的特点。在这里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听,瀑布声像微风拂过树梢,像潮水涌上岸堤,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逼真的瀑布声让学生似乎亲耳聆听到了大自然美妙的乐章,在这支奏响于天地之间的交响乐中,学生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声响大的特点,心也追随着那由远及近的声音向黄果树瀑布奔去。

看,瀑布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通过录象的播放,学生领略到了黄果树瀑布一泻而下的气势,准确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比作为宽幅白练,利于他们了解黄果树瀑布形态宽的特点。

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形象直观的图片,结合图文,学生联想到瀑布激起的水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随风飘扬,最后轻盈洒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情景,教师紧扣学生的想象,抓住“腾空而上”“ 随风飘飞”“ 漫天浮游”“洒”四个词语进行朗读指导,再配上轻扬的音乐进行指读、赛读、齐读。朗读中,那阵阵银雨不仅洒落在黄果树小镇上,也洒落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无限的生机。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洒”字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水的不同动作,将课后第三题设计为课堂练习。答题、查看方式与选择字义一致。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接触文字,从字里行间去想象瀑布的声音和形态,初步感受瀑布的美。再播放瀑布的声响和录象,让他们深刻感觉到黄果树瀑布或如“微风拂过树梢”或如“千万架织布机大合奏”的声响和“宽幅白练”、“银雨洒金街”的形态。这样的声响,这样的形态,难怪书上说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情由境生,多种形式对黄果树瀑布的深情赞颂为本段学习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选读探究

学生是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在教师领着学生聆听过瀑声,欣赏过瀑景之后便进入了谷底内容的自学,第五至七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谷底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作者的感受是这部分的重点。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进入专题网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导航:

1、如果你坐在绿潭边,最想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浏览庐山瀑布和黄果树瀑布的图片,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它们各自的美?

3、为什么作者会感到自己的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觉得自己的胸膛就像张开的山谷? 第五自然段,着重让学生结合图文,进入情境,感悟到潭水的清幽和水珠飞溅在脸上的清凉,让人感到这一切舒服极了。

第六、第七自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庐山瀑布的秀美和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入情境,展开联想,仿佛自己端坐谷底,观赏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瀑布,聆听轰鸣如雷的瀑布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使学生体会到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觉察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感悟到黄果树瀑布不愧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在交流第三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要引导学生领悟游记的写作特点:要将自己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合在一起,才能使读者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写作方法渗透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情感升华

学到这里,我们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真的很美,使每个来到这里的游人身心都沉浸其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课文中用哪个词语表达出了这种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抓住“沉醉”一词,结合网页上的“霞客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就连游览过无数名山大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都沉醉在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之中,感悟到黄果树的的确确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全文结束在学生沉醉般的朗读之中。

在“名人赞瀑”栏目中,学生欣赏到古今文人对瀑布的赞美,或诗歌或对联,结合自己对黄果树瀑布的独特感受,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在“我要写一写”中发表自己的即兴对联或诗歌。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又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拓展延伸,动手实践

学完这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课外实践作业:一.浏览专题网页上的“名瀑集锦”栏目,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瀑布资料,和黄果树瀑布进行比较,各有何特色。二.搜集瀑布图片,完成一份瀑布相册,与同学分享。 这些课外实践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六)教学小结

《黄果树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合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18.《莫 高 窟》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莫高窟》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7册第六单元的文章。本课描述了莫高窟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卧佛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

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课文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详细具体。无论是用词造句,还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第五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适合运用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处于小学中高段,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自学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预习朗读课文,查找资料等。但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教学准备

教师:莫高窟图片和文字的有关资料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高窟的相关知识,并尽量搜集有关图片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学会本课总分总的写法和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3、认识课后9个生字,会写13个要求会写的字。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事务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六、设计理念

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走进文本:

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这节课我们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在预习的前提下,检查生字难读词语的认读情况,再读课文,体会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紧密结合资料,深入理解课文。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让学生带着自豪感来读一读、背一背!学生配上动作表情进行背诵。通过这样的美读、模仿,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我们都知道: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一段的构段方法。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先组织学生按照刚总结的方法自学、讨论,然后检查自学效果。 在检查时,我呈现壁画,引导学生欣赏,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运用这种描述方法,想一想、说一说飞天还有哪些形态;利用图片、指导朗读、背诵。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第四段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主,通过资料的介绍,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写出自己心中的情感。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19.《天火之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

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阵子下阵雨,打雷时的情景吗?你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雷电的吗?可是古人却不知道,它成了一个谜,并且将雷电叫做天火,那么是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 检查自学情况。

(1)

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 理解词语。

4、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每段段意,让学生根据段意来分段。

一、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二、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

三、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设计了分层次朗读:第一层自由朗读,读准字词;第二层读通句子,;第三层让学生朗读各自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一般也就读得比

较流利,容易获得成功感;对于听得学生来说,学到得东西也更多一些,这样读书活动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得舞台。】

三、学习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

2、 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齐读第一节。

【这一小节可以抓住劈成两半、一直、可怕等词,让学生到人们对于神秘的雷暴的害怕程度。】

4、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 可以让学生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5、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板书:

勇于探索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实验

大胆推测

认真实验

7、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

8、讨论交流 (1)(读好词)早就

(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

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不能接受?

(3)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

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过渡:可是面对别人的嘲笑,富兰克林不但没有气馁,而且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动作) (5)他是怎么实验的呢?学生快速读课文

A、划出动作的词,你觉得实验经过怎样?

B、出示动作的词。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动词,试着把故事的经过说出来。(同桌试讲)

(6)指名说说实验的经过。

【这部分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

3、4两个重点段落的教学,我让学生围绕“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入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寻找答案,自由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9、出示:雨越下越大,富兰克林放的风筝离他渐渐远了,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看着在风雨中飘忽不定的风筝,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会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表面上看它是写风筝在风雨中飞行的样子,如果放到课文中,放到富兰克林做实验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是不

是会有一番特殊的含义哪,是不是这只摇曳的风筝就是此时富兰克林心情的真实写照哪。于是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就想到了这一点,力图通过这一句的理解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具有人性化的认识,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也和许多普通的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烦恼、有苦闷、有彷徨。只有对他们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他的人生,他们成功的艰辛之路,理解科学的道路没有坦途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悟】

10、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1、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2、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

震惊世界

13、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 【这个问题与上面相互呼应,从以前的冷嘲热讽到现在对弗兰克林充满敬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

四、拓展作业

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这样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感悟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2、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三组词语入手,并有意识地给它们归了类,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其中的某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下文学习重点段落作铺垫。

(二)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我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

(三)所受打击之大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这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

这里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地说一说,进而体现语言的层次感,我在板书上作了相应的提示:来之不易、书稿被盗、致命打击。

接着,追问,谈迁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消沉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四)再写《国榷》的艰辛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我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我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1)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2)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清晨,„„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看一组动画,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此时再让同学理解“名垂青史”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

(五)学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最后在朗读(最后一节)声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21.《 诺贝尔》说课稿 说教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主 旋律编排的几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

,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 尔》这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 程,教学本文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 神,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体会文章步步深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 作方法。出于以上考虑,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要点说明如下: 教学目标:

1、 能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盛会”、“风行”等词语的意思。

2、 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并能简要地复述。

3、 练习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4、 感受诺贝尔身上的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不断探索、造福 人类的精神。

5、 能整合全文内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诺贝尔身上的精神,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结合课文 中关键的词句说说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1) 用笔勾出哪些自然段是具体写诺贝尔的。

(2) 细细地读文章,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一写,并圈出或者划出相 关的词句。

(3) 交流。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相机板书学生回答中揭示 人物品质的词语以及学生口头表达中的好词。

(板书下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可为后面的总结服务;板书下学生表 达中用的好词,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积累,另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积极 地表达。交流中,我会安排学生结合理解相机地读书,练习有声有色地朗 读,通过读好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句突出人物品质。另外,我会利用板书展 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理解整体化、条理化。对 于学生的回答,说不定会有一些另外的想法,如:为什么诺贝尔的研究要 牺牲家人?这个时候可引导学生关注第5自然段,其中有这么一句:“他与 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哥 哥也作研究,那么后面他们发生意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什么诺贝尔做 实验时不能离炸药远一点,而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如果有学生提这 样的问题,可先放手让其他同学帮忙解决,解决不了再老师引导:因为他 要观察。而从这里,引导学生体会:也更能体现出他为科学的奉献精神。 )

在这些目标中,重点是

1、2两个目标的达成,难点是读懂课文,感受诺贝 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 任务。在朗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 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本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

一、情景导入,初知人物形象

课始,通过教师设疑提问: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最离不开什么 ?是谁发明了的?让学生说说他是谁,引出课文主要人物——诺贝尔,再 通过课件图片认识诺贝尔,师板书,生齐声呼唤这位老人的名字,使情景

交融,课伊始,情已生。

二、抓主线——研制炸药的过程,品文悟情。

1)课文5至9节集中表现了诺贝尔从事科学研究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这一 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潜心自读,找出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认真体会,然 后再读读议议,力求读出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从发明出“诺贝尔爆炸油” 到“黄色炸药”的成功制造,其中诺贝尔历经的艰辛,要引领学生用心感 受。 2)“毫不气馁”是文章中的一个重点词语,也是诺贝尔精神的最好诠释, 。教学时,在词语朗读的基础上聚焦到“毫不气馁”上,说,谁毫不气馁 ?干什么毫不气馁?用上“毫不气馁”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把诺 贝尔和“毫不气馁”联系在了一起,奠定了初步的感情基础。然后,再读 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有哪些感人的画面让你深深 感受到了他的毫不气馁?请学生边读边用“——”找到相应的句子。此时 ,学生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 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 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然后,抓住三个最感人的画面,通过读、悟、文 本拓展、感情朗读等方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在多种 教学手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诺贝尔的精神,感受到他为了发明炸药, 投入了“整个生命” 3)小组合作学习

在赏读完课文之后,我选择一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充 分发表自己所观点,如:诺贝尔发明炸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解决了哪些实 际问题?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 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由此进入最后一段的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透过这份遗嘱,你明白了什么 ?进一步体会诺贝尔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何对全人类的热爱,感受他 伟大的人格力量。 4)拓展延伸

通过创设话题,让学生交流知道的象诺贝尔一样的科学家。教师也将搜集 的人以大屏幕展现伟人的功绩。既锻炼了学生口语,也积累了知识。 小练笔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字的小传(主要写明人物的生 卒年月,国籍、身份、主要成绩和贡献,目的在于熟悉课文,训练写的能 力。

二、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文的3到9节是文章的重点,尤其是8到10节有声有色的朗读感悟应是 重点中的重点,而我把握的却不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有时间观念 ,课后题应当堂解决。

2、毕竟是高年级了嘛,课堂教学除了要培养孩子听、说、读、悟的能力, 还要找找读写结合点。像《诺贝尔》课后“为诺贝尔写一百字的小传”就 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点,我留有15分钟让学生写在下课前有两三个写出 ,但没时间展示。如果在这出示范文,是不是会更好。总之,在今后的教 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努力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年

上一个台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本着这个理念,我会继续尝 试用“自主感悟”型课堂模式指导教学实践,放手让学生自感自悟,互帮 互学,取代老师的讲解,让这种扎实、朴实、平实的教学模式绽放出迷人 的光彩。

22.《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2课,这是一边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 不舍的深刻道理。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

掌握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

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说教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事物的认识仍需要感性材料来辅助,因此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融会声、图、文并茂诵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以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在诵读中感悟到要想成功,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可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一些问题,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任务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

3、朗读感悟法(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语句,感悟语言美的作用,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喜爱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如: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结合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读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互助,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分为两个课时完成,这里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奇观、分析原因、找出观点

给大家一个机会,谁愿意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推销一下自己,谈谈自己的理想?”以这个问题导入,然后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从而引出滴水穿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回答形成原因:“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着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从中找出反映水滴品格的词语:接连不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等出示滴水穿石的图片,学生回答后提问水滴有个自然兄弟--雨水,它的力量要比水滴大的多,它能把石块滴穿吗?再问雨水有什么缺点?告诉学生有时为了更加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可以从相反的方面进行说明,形成对比,雨水和水滴,你们更喜欢谁,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朗读。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动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这时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带着问题读书,调动学生的看听想读说的能力。¬

2、学习典范,寻找共性,体会精神

“水滴力量虽小,但是他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最终能把石头滴穿。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由此透过水滴石穿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人类社会中,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第三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以并列的方式介绍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部分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自主性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人物进行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在刚才的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做到了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把自己知道的有“滴水穿石精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进行交流。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要求学生理解“滴穿” 、“顽石”、“滴水穿石”的精神,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完第一个例子后,让学生自学其他两个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媒体,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读、找、交流、讨论、对比等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铭记启示,感情升华。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攻克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课件出示)理解“铭记”, 带着对伟人和水滴敬佩的心情,齐读全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还应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有感情地读背,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学做水滴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名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已想怎样做?联系实际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2、课后搜集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名言、故事等和大家交流。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阅读教学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本课所讲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目标专一

成就事业

爱迪生

齐白石

持之以恒

实现理想 23.林冲棒打洪教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主要内容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第22课。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 2.结构安排

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依次为“进庄——相遇——比武——离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易于学生阅读,理解,是《水浒传》中一段脍炙人口的佳作。 3.情节描写

从全文看,课文的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描写细腻,重点突出了人物的鲜明性格,忍让谦和、武艺高强却深藏不露的林冲与傲慢无理、盛气凌人、武艺差的洪教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4.写作特色

(1)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个性化的语言,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用词准确贴切、生动传神。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刻画出了洪教头急于取胜的心理,展现了林冲战胜洪教头的精彩场面,突出了林冲深藏不露的高超武艺,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5.题目解析

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高度概括了本文记叙的内容,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整篇课文就是通过林、洪两人的比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6.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 学会课文生字,联系句子理解课文字词意思。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感情朗读。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感受我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理念

1、语文观 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经”课课要念。

2、质量观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

3、角色观 蹲下来看孩子;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鼓足教育期待的风帆(它是催化剂,催化创新的意识;它是播种机,

播种的希望越大,收获的果实越多;它是童话的圣殿,将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4、教学观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重情趣。

5、设计观 目标与智能的多元化,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化,结构的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模块结构),节奏的弹性化(与学生的学习情绪谐振)。

6、评价观 评价是激励的艺术。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多元性、多主体的评价,形成了一种强力“思维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三、说教法

1.引导自主学习法。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课文片断,便于教学;播放电影片断,便于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3.范读法。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范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四、说学法。

1.自学法。人的大脑接受信息,有意注意总比无意注意有效得多。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从容、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略有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证和深化,不得要领的急需理清头绪,困惑不解的急需弄个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不懈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强化了自主意识。

2.研讨法。学生自学后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这一过程在教学时还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先由基础较差一些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参与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反复朗读法。学生的多层次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a.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b.细读。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c.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通过这样的读,就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功效,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四大名著来开篇,开门见山入课题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那么在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说说四大名著与作者,然后,便直接提出今天要学内容便是《水浒传》第九回的一个小故事。板书: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对林冲何人,什么叫教头并不理解,让学生了解人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对

林冲会进行简单介绍,对教头会直接进行解释。我还会告诉学生看着课题就会知道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多读题,随后让学生提问,想了解些什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下面教学。

2、初读课文要感知,识字正音理脉络 五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已经较大了,所以生字在课前的预习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在初读课文中,我主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课题入手,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斗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再弄清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并请学生按初次见面(23自然段)、初次交手(456自然段)、再次交手(7)自然段,把第二段分为三层。分段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与其让学生去错误地猜测不如降低难度,直接给学生学习理清脉络的阶梯,让学生在正确的导向中掌握好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

3、精读课文细品味,了解人物各特点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便以兵法中的计谋为学生细学本篇课文的切入点,整堂课的教学都会以谋略贯穿始终。首先我会和学生聊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我问:同学们听过孙子兵法吗?里面有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计谋呢?不要求学生说计策的具体内容,只要说出名称就行,男生的兴趣肯定会比女生更为浓烈,就由男生带起女生兴趣一起走进文本。随后我话锋一转,兵法有三十六计,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里面也蕴藏着五个必胜之计,想知道吗?一个必胜计就已经够吸引人了,现在一下子有五个,那么学生的味口便在这五个必胜计中油然而生,随既我又说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一天午后,董超和薛霸两个差人押解林冲路过柴进的庄园时,柴进爱惜林冲是个人才,所以把他当上宾对待,没想到洪教头一出现,就对林冲视而不见,惹柴进极为不满,随即又在洪教头的挑衅下,林冲使出五招必胜绝计,让洪教头羞愧离庄。这第一招便是性格绝定命运。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读读课文描写林冲与洪教头初次见面的情况,你会发现胜败已在初次见面时就分晓了。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以自己学过的成语或词概括林冲与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抓住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让学生明白林冲和洪教头,一个武艺高强,却处处谦虚退让,留有余地;一个酒囊饭袋,却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胜败早已定,性格即命运。找到了第一招我们便来看看第二招,小心试探。你看,他们初次交手,课文的第二段第二层,林冲和洪教头,一缓一急;一慢一快;一个佯装绵羊却是猎豹,一个要装成猎豹却是草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中便会发现对于比武艺,两人态度有什么不同,在这抓住洪教头的脱,拿、掂、耍、喝来体会洪教头的自傲与轻敌,而林冲一个低声奉承:“请教了。”便说明了他的虚虚实实了。兵法云: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先做小败,诱敌深入。这第三招便是小败在前。林冲是伪装在前,后发制人。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初次交手,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此时你就是林冲,你真的认输吗?让学生进入情境,来体会林冲当时的想法,这对后面林冲的取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可能会说到,因为林冲打起来不方便,他戴着木枷,施展不开,再打肯定输,心里并认输,因为他说了就算是输了吧!而不是说我真的输了。我就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出第四招减少一切负面要素,两位差人之所以会开枷,是因为在野猪林遇难时,鲁智深本想杀了2人,但林冲却保了两位差人的性命,两个感激林冲这是其一,其二柴进给的彩头也让两位利欲熏心差大哥枉法循私,开了枷,指望林冲给他们弄点银子花花。脱了枷锁的林冲此时便如蛟龙腾渊,对待洪教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快读第七自然段。他们只比了三个回合便一分高下了。读读这第五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齐读了本自然段后,又分别让三别学生读三个回合的比试,同时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通过读与思,读与品,让学生明白“猛虎别在当道卧,困龙亦有上天时”。

4、品味性格再内化,对比描写学写作 在教学完课文,我会再次让学生小结出林冲与洪教头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并提出为什么作者可以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呢?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课文后面的提示,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一种写作手法,对比描写,告诉学生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5、创新与实践

在课后,我还要求学生 读一读《水浒传》,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以上是我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我认为要学习古典文学,那么做为教师,首先自己就要古色古香,只有丰富的语言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带领学生在古典文学中畅游。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做为老师的我便就要更具备这些了。

六、板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物的鲜明个性,其实就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是从林冲的身上学到一些待人处事的态度与规则,所以我设计的板书是从教学设计的必胜五计和林冲的个性特点中提炼出的。以下便是我设计的板书 林冲棒打洪教头

处处谦让,留有余地。

示弱在前,退避三舍。

小败在前,诱敌深入。

增大正面力量,减少负面要素。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24《少年王冕》说课比赛稿

一、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指导,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在教学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第二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来说,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种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难点: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这是我在课前所遇到的难题,权且作为教学难点。

注意点:这节语文课,事先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体现重中之重,体现学生自我的感悟和表达,通过个性化朗读来突出人物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

在诸多的教育教学论著中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一堂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上课伊始,预设了“看见图上很多好吃的,你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说说,紧接着引出王冕,从而简单介绍王冕,然后问少年时的王冕是怎样一个人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的设计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自主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设计了学生自由品读“母子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还进行分角色赛读。课堂通过这一形式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情感式教学法

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设计了情感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到了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然后紧扣第4自然的重点字词,体会两个“舍不得”说明了什么?可能有的学生说:“‘舍不得吃’说明了孝敬母亲。”有的说:“‘舍不得花’说明了勤奋好学。”体验到了王冕的可贵品质后,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深挖教材的教育意义,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吃”和“花”两方面的情况,对照王冕,进而受到思想教育。这也符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思想。

三、说学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面临这样的社会,学生既需要知识,更需要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这一思想,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结合课文教学,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读中悟情法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首先由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找出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其次,在教学第二段、第四段时,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

2、分析法

如课文中一句,王冕母亲让他去给人家放牛,他却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他为什么这样说?还有“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你认为他“明白了”哪些道理呢?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3、看图表达

幻灯片出示书上配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能否用一些好词佳句来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吗?

学生:会说一些词:如,清香诱人,五彩斗艳、晶莹剔透„„

(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受到“人在画图中”美的熏陶。)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果图。让学生自由说如果有很多好吃的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可能只想到自己,引出王冕,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反思与少年王冕的差距,从而更深地感悟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这也是本环节设计的根据,从而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品读课文。

(1)、简介王冕。

(2)、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布置活动内容:自由读后,进行赛读。 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本环节的设计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3)、围绕中心,主动探究(教学第

2、5自然段)

教师出示重要句子:“母子对话”.

哪些字词体现王冕的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的品德?

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

(4)、按照时间顺序,多年后有很大不同。有什么不同?

(5)、学习第5自然,朗读课文。

欣赏雨后美景,说说感受?并问这个时候你想怎么做呢?(可能学生会说背下来,画下来,抄下来等),让学生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

3、课堂延伸

(1)、欣赏二十四孝图的两幅图。《卧冰求鲤》、《戏彩娱亲》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孝敬长辈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目录

1、草原 ...................................................................... 5

1、关于教材 .......................................................... 5

2、关于教学设计 ...................................................... 5

3、关于音乐新课程 .................................................... 5

4、关于我的反思 ...................................................... 5

2、丝绸之路 .................................................................. 6

一、说教材 ........................................................... 6

二、说教法 ........................................................... 6

三、说目标 ........................................................... 6

四、说教学过程 ....................................................... 6

3、白杨 ...................................................................... 8

一、说教材 ........................................................... 8

二、说教法 ........................................................... 9

三、说学法 ........................................................... 9

四、说教学程序 ....................................................... 9

五、说板书 .......................................................... 11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11

一、说教材 .......................................................... 11

二、说目标 .......................................................... 11

三、说教法 .......................................................... 11

5、古诗词三首■牧童 .......................................................... 12

一、说教材 .......................................................... 12

二、说教学目标 ...................................................... 13

三、说教学方法 ...................................................... 13

四、说教学过程 ...................................................... 13

五、说板书设计 ...................................................... 16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 16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 16

1、知诗人、解诗题 ................................................... 17

2、划节奏、读诗文 ................................................... 18

3、抓重点、明诗意 ................................................... 18

4、想诗境、悟诗情 ................................................... 18

5、吟诗句、诵诗篇 ................................................... 18

6、拓展、延童趣 ..................................................... 19

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 村居 ................................................... 19

一、教材分析 ........................................................ 19

二、学生分析 ........................................................ 19

三、教学目标 ........................................................ 19

四、教法与学法 ...................................................... 20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 20

6、冬阳·童年·骆驼队 ....................................................... 22

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 23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 23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 23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 23

7、祖父的园子 ............................................................... 24

一、 说教材 ......................................................... 24

二、说教法、学法 .................................................... 24

三、说教学过程 ...................................................... 24

四、说板书 .......................................................... 26

8、童年的发现 ............................................................... 27 一.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 27 二.教材分析 ........................................................ 27 三.教法学法 ........................................................ 27

四、设计流程 ........................................................ 28

五、教学反思 ........................................................ 28

9、儿童诗两首 ............................................................... 29

一、说教材 .......................................................... 29

二、说目标 .......................................................... 29

三、说重难点 ........................................................ 29

四、说教法 .......................................................... 29

10、杨氏之子 ................................................................ 29

一、开场白 .......................................................... 30

二、说教材 .......................................................... 30

三、说教学目标 ...................................................... 30

四、说教学方法 ...................................................... 30

五、说教学流程 ...................................................... 31

六、说板书 .......................................................... 31

七、总结陈词 ........................................................ 32

11、晏子使楚 ................................................................ 32

一、说教材 .......................................................... 32

二、说学情 .......................................................... 32

三、说教法 .......................................................... 32

四、说学法 .......................................................... 33

五、说教学过程 ...................................................... 33

12、半截蜡烛 ................................................................ 35

一、说教材 .......................................................... 35

二、说教法、学法 .................................................... 36

三、说教学程序: .................................................... 36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 37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 38

13、打电话 .................................................................. 39

一、说教材 .......................................................... 39

二、说教法学法 ...................................................... 39

三、说教学流程 ...................................................... 40

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14、再见了,亲人 ............................................................ 41

一、说教材 .......................................................... 41

二、说教法 .......................................................... 42

三、说学法 .......................................................... 42

四、说教学程序 ...................................................... 43

五、说板书设计 ...................................................... 44

15、金色的鱼钩 .............................................................. 44 一.说教材 ........................................................... 44 二.说目标 ........................................................... 44

三、说重难点 ........................................................ 45 四.说教法 ........................................................... 45 五.说学法 ........................................................... 45 六.说过程 ........................................................... 45

16、桥 ...................................................................... 46 一.说教材 .......................................................... 46 二.说学生 .......................................................... 46 三.说教法 .......................................................... 46 四.说学法 .......................................................... 46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46 六.说课前准备 ...................................................... 47 七.说课时安排 ...................................................... 47 八.说教学过程 ...................................................... 47

17、梦想的力量 .............................................................. 49 一. 说教材 ......................................................... 49 二.说教材目标 ....................................................... 49 三.说教学重难点 ..................................................... 49 四.说编写意图 ....................................................... 49 五.说教法 ........................................................... 49 六.说学法 ........................................................... 50 七.说教学流程 ....................................................... 50 八.说板书 .......................................................... 51

18、将相和 .................................................................. 51

一、说教材 .......................................................... 51

二、教法学法 ........................................................ 52

三、教学流程 ........................................................ 52

19、草船借箭 ................................................................ 53

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 53

二、说教法 .......................................................... 54

三、说学法 .......................................................... 55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 55

五、说板书设计 ...................................................... 56 20、景阳冈 .................................................................. 56 教材简析 ............................................................ 57

一、充分读文,理清脉络。 ............................................ 57

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二、重点研读,感知人物形象。 ........................................ 57

三、播讲评书,内化语言。 ............................................ 57

四、拓展延伸,阅读名著。 ............................................ 58

21、猴王出世 ................................................................ 58

一、说教材 .......................................................... 58

二、说教法 .......................................................... 59

三、说学法 .......................................................... 59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 59

22、人物描写的一组 .......................................................... 61

一、 说教材 ......................................................... 61

二、 说教学目标 ..................................................... 61

三、说教学重、难点 .................................................. 61

四、说教学过程 ...................................................... 62

五、仿写《掰手腕》 .................................................. 62

23、刷子李 .................................................................. 63

一、说教材 .......................................................... 63

二、说教学目标 ...................................................... 63

三、说教学流程及意图 ................................................ 63

四、教后反思: ...................................................... 64

24、金钱的魔力 .............................................................. 64

一、说教材 .......................................................... 64

二、说教法和学法 .................................................... 65

三、说教学过程 ...................................................... 66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67

一、说教材 .......................................................... 67

二、说教法和学法 .................................................... 67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 68

26、威尼斯的小艇 ............................................................ 70

一、说教材 .......................................................... 70

二、说教法 .......................................................... 71

三、说学法 .......................................................... 71

四、说教学程序 ...................................................... 71

27、与象共舞 ................................................................ 72

一、说教材 .......................................................... 72

二、说教法 .......................................................... 73

三、 说学法 ......................................................... 73

四、说教学程序: .................................................... 73

28、彩色的非洲 .............................................................. 75

一、说教材 .......................................................... 75

二、说教学目标 ...................................................... 76

三、说学法 .......................................................... 76

四、说教学程序 ...................................................... 76

五、拓展延伸,经历“非洲的彩色” .................................... 77

六、全课总结 ........................................................ 77

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1、草原

1、关于教材

本课以蒙古族民歌和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器乐曲、舞蹈构成一课,通过音乐的学习,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小学课文《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二拍子,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整齐,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我是人民小骑兵》是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活泼的扬鞭催马的形象。

2、关于教学设计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本节课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课的设计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我穿着蒙古服装作为蒙古人邀请学生去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从而以去大草原贯穿全课,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风情,如吃、住、用的物品等,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努力实现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流程中,以“

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 ”—“

歌唱大草原”—“草原那达慕”为主线,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听、说、唱、动、想、演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并完成简单的创造性活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在活动中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

3、关于音乐新课程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草原,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引导学生完整的聆听,并启发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自己的体会,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表演小学课文《草原就是我的家》,使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优美旋律,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并在音乐中得到艺术的陶冶。在最后进行的综合艺术创造活动,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在广阔的艺术环境中各方面的素质能够得到培养。

4、关于我的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

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师生互动参与音乐教学,用听、唱、跳的方法来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在活动中,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以表达个人的情感。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如小骑兵骑马从近到远、从远到近如何来表现?自己想办法来创造各种音响表现;自己根据音乐来表演歌曲小学课文《草原就是我的家》、《挤奶舞》,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也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丝绸之路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说教法

1、《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说目标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

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习课文。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读自评为主,教师查读为辅。让生在诵读中实现与文体初次对话,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鼓励学生细听互评。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评议能力。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我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具体学习,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

首先,粗读第

1、2自然段:这部分不是课文重点在文中是起烘托证明的作用,因此只要学生读后能体会丝绸的高知名度就行,主要安排教学程序如下:

1、学生默读课文第

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接着,精读3―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所遇到的困难。这是值得学生精读体会的。于是,我在教学这部分时就重在让学生读相关语句,抓出重点词句去体会,并要求以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会。因此,我安排如下: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从哪里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从哪里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从哪些词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从哪些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过度段的教学。因为我认为学语文一定要学方法,认识过度段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读文中理解文义,在写作中谋篇布局。于是我安排如下教学: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得出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3)再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又得出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此时教师可联系文本总结过渡段的作用和意义。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最后,品读第8自然段:这段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的一个总结,内容较浅显,学生自读就读懂,因此我在教学该段时以学生自学为主。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第四步:情感升华:阅读文章的最境界是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悟就尤其重要。由于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不够,不足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完全了解张骞的艰辛,于是我在此就收集了相关资料以补充课文,让学生能更深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作用。

最后一步,我安排了复述课文这一环节。因为作为四年级语文教学学生能复述课文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我主要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组内练说再在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随时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课标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白杨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

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

二、

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也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边疆需要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10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板书设计(略)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二、说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三、说教法

1.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认识到对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在地图上找一找全长1 142千米青藏铁路的线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结构。

2.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

1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

在交流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建设者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奋战在千里工地。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铁道兵”面前,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他们不惧生命危险,克服了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这样的恶劣气候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他们以科学和创新精神,解决了冻土层和极度缺氧的世界级难题。

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到,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高昂,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如,“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3.作者在表达上感情浓郁,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有许多感叹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或建设者们怎样的情感。

4.还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5.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

5、古诗词三首■牧童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的”、“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1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

1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

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

1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等等。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

(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

1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

牧童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

悠闲 卧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舟过安仁》这一课,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结合教材、教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

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难点:

理解后两句诗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说一下的设计意图。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知诗人、解诗题;划节奏、读诗文;抓重点、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诵诗篇;拓展、延童趣。

1、知诗人、解诗题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听好游戏要求: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位人物的名字。猜到的同学可以抢答

提示一:此人性别男,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

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提示三:他的诗一善写田园著称,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文:《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

1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生:杨万里

师:很好!你们猜对了,他就是杨万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这样的猜诗人,也是对诗人了解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倾听竞猜的时候,她或多或少的都会记住一点,我想这要比学生说或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忆要深刻些。而与此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划节奏、读诗文

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读诗,然后教师泛读,根据老师的读,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诗的节奏,然后自由朗读,这是第一次读诗,目的是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抓重点、明诗意

这是整节课的第二次,读诗文,读后引导学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懂与不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诗文的意思,对诗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4、想诗境、悟诗情

这是整节课的第三次读文,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然后指生朗读,在这做到学生自评、师评、生生评,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朗读后,教师再一次的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环节是重点,要让学生多说。

5、吟诗句、诵诗篇

这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充满了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也是整节课的第四次读,同样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指生朗读,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背,前后两个人互背,男女生对诗句等不同形式,最

1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后指生背诵,争取达到当堂背诵。

6、拓展、延童趣

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引入杨万里的又一首儿童诗《稚子弄冰》,引导学生读一读。我们看到的师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设计一个小练笔,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延伸。

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可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 村居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能静心读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能力较好。学生大多能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1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六个环节进行。

1、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我在开课时,运用精练的语言,厚重的气息,给学生深深的震撼力。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辛弃疾,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论文才,他可与大文豪苏轼一争高下,论武功,也完全可与一代名将岳飞岳元帅一较高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首脍炙人口的村居吧!一下子,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兴趣盎然,读得津津有味。

20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最想扮演其中的哪一位人物呢?老师,就是这一位诗人辛弃疾辛伯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挥挥手,打个招呼。”学生顿时热情高涨,争着和我交谈,我缓缓而行,设计了这几个话题:“老大爷,您在这村子里生活了多久了?住在这,感觉怎么样呢?”“大娘,您的儿子们都还孝顺吧”“二虎,你真是心灵手巧啊!这鸡笼在集市上,能卖个好价钱吗?”“小弟弟,今年几岁了?读书了吗?你的哥哥欺负过你吗?”学生已完全融入词境,说得也无比精彩:“看,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有泥土的芬芳,舒服极了。”“我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我们这对老夫妻刚喝了一点酒,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

5、融入真情,感受诗人形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辛弃疾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我把大儿子叫到了讲台上,问道:“大龙,如此辛苦地在豆地锄草,你觉得值得吗?”孩子答到:“值得。只要父母兄弟能够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我再苦再累都值得!”“大龙,,你瞧,在我国北方的土地上,在金兵的铁蹄之下,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如果.有一天,这些天杀的强盗,冲进我们的家园,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这

2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一话题中,深深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了保家卫国的感情,同时,也知道了像<<村居>>这样安定祥和的环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我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感受到了古诗词中浓郁的美,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6、体会诗词感情,内化学生行为

一堂课接近尾声,教师的结束语尤为重要,但是,这绝不是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收获,畅所欲言。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我相信:赵老师的每一个孩子,你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梦想中的天堂。那么,我们何不多多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我想,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又把这它融入了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1140---1207)

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珍爱生命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热爱生活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既是自传,便是一种追忆,这篇课文中便流水着作者浓浓的回味、追忆。作者回忆骆驼队,着重从“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四个方面展开,把自己小时的呆傻天真表露无疑。于是乎,林海音回忆骆驼队,倒不如说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而她写此文的时候却已身居台湾,童年的记忆被一条海峡生生隔断,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她回忆童年最终所吐露的却是思乡情节,这是文章品赏的情感目标,同是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正因为本文是一种回忆,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循着一条“忆”的线索展开教学,娓娓叙来、悠悠思之、细细品之,营造一种温婉追远的课堂意境。

另外,本文描写以一个孩童的目光展开回忆,因此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口味感情的主要素材,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与林海音的心紧紧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鸣,付之动情吟读。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除了以上目标外,本文教学还应把握以下重要教学内容:

一是在语言品味、想象拓展,上下联系中体会“咀嚼”“呆”“傻”等词的意思。

二是口味作者对骆驼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与怀恋,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

2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内心想法。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我觉得本文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步骤展开: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文本特别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猜测会写些什么,再让学生读“

资料袋”自然地营造了一种悠悠的怀旧情结,为下文的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高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有统览全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观照内容,把握全局。

在这个环节,我打算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整体梳理,林海音回忆了有关骆驼的哪几件事,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压缩成简短的板书,如“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这样,文章的脉络便清晰了。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

在文章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自主的学习,朗读语言、体会感动。这一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读悟思考时间,以训练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并使学生的情绪场与文本的情绪场进行链接,产生共鸣。 之后,再循着作者写作的思路一一展开场面教学。

第一块面是“学咀嚼”。这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个自然段的写作上对于骆驼的描写相当细致,因此,重点在于通过多人多层次的朗读,读出林海音对骆驼的喜爱之情。但这只是文章教学的第一个层面,重点在于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体会林海音看骆驼时的好奇的“呆”、专注的“傻”,体会童年的林海音童真童趣。之后,再通过文章15自然段中

一、二两句的相机插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42岁的林海音,对童年时的好奇天真的怀恋。 第二块面则是“谈驼铃”与“念骆驼”。这两个部分放在一起教学,主要是考虑到这两个部分的写作形式都是以人物对话展开,因此,主要的教学手段为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们感受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的充满问题的天真可爱。

第三块面便是“剪驼毛”,这个环节则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句子: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人何以像骆驼一样?这么个说法可以吗?显然在孩子的眼里根本没有骆驼与人的区别,在他们眼里天地万物没有尊卑贵贱,骆驼可以像人一样,人自然也可以像骆驼一样。此又何尝不是儿童的真善美呢? 在这三个块面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一次次地读文章第15自然段的两句话,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冲击中,渐渐感受到林海音在写作时的淡淡的感伤。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首先让学生猜测,林海音还会回忆起哪些景物、人情,并取个与本文相

2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似的题目。这个过程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取题方法,巩固练习,以使他们能够积累这么一种方法;二是让学生在不经意中领会到借景抒情的写法,了解写景写人亦是传情的写作手法。

之后,我再通过《苦恋北平》的适时链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林海音恋的不仅仅是童年,更是度过她童年美好时光的故土,这样便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了。

最后便是导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因为一篇文章的教学绝不可局限于几百千余字的教学感悟,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由此文始爱上阅读,把阅读变成自己的生命的一个部分,这才是上乘的语文教学。

7、祖父的园子

一、 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

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 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我与祖父在园中劳作玩耍的情景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从复习导入开始,让学生回忆文中的主要场景,从而明确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期间再付之相关的说话训练、句式对比训练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场景,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

2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很多时候,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教师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复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感知,同时也能很好地关注到文本的整体性。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提了两个问题:

1、说说通过第一课时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祖父的园子留给你什么印象?(由于课时紧张,因此把这段对园子的直接描写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此时的提问,为的是还文本以整体性)

2、在这个园子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回忆文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有趣的场景。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感知,很快就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主要描写的场景有种白菜、锄地、浇菜和睡觉。知道了主要场景,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无形中为学生接下来研读文本指明了方向。

(二)、以“

趣”字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1、走入文本,静思默想,感受“趣”

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充溢着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但在精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习得是否与之形成正比呢?非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以什么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呢?忽然想到有个专曾说过:教学时要关注文后的练习。文后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段抄下来。”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不都透露出“趣”字吗?因此在回顾全文后,我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在你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你的感受。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我深知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2、结合文本,畅所欲言,倾吐“趣”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就拿一个“趣”字来说,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字、词、句中体会到,有的甚至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验。因此在让学生静思默想后,我将组织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我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将是最活跃的。

3透过文本,触摸人物,升华“趣”

文本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趣”字。这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停留在感知层面。如:我把种子踢飞了,把水撒向空中等等这些外在表现上。对于人物内在的情感以及文字内隐含的“趣”往往会忽视,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来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的特点,而后,我还将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此时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是一个给予作者欢乐的园子,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是有着祖父和我的美好回忆的园子,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园子……这样,这个“趣“字就不仅仅代表着有趣,更多的是

2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欢乐和回忆甚至是亲情了。

(三)、进行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这里说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课文的

3、13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那光光让学生来感受这种意境,仿佛有些可惜,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将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三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四)、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众所周知,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一段有关作者的生平,通过其生平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 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出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驱使她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等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四、说板书

附板书:

快乐

祖父的园子

眷恋、怀念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

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

2、透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板书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

2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8、童年的发现

一.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

2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等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流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2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9、儿童诗两首

一、说教材

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勾勒了三个典型的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二、说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三、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四、说教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边读边想象,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

3、重视语言的积累。对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内容背下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10、杨氏之子

2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一、开场白

各位专家和领导,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十课,课题是《杨氏之子》。

二、说教材

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

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

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

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 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册的第三组第一篇。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方法上还是以读为主,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

30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五、说教学流程

我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一)导入,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谈话导入揭题之后,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说说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根据学生回答,点出这是文言文,并引导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精炼、难懂。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读通,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先让学生连读三遍,提醒其读准文中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为、应”。再标出节奏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感受古文朗读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三)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大概讲了什么事,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的话来说一说,实在无法理解的标出来问老师。大概五分钟之后,让学生先提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答,实在不行才由老师解答。估计理解难点主要是以下几处:

1、为设果,果有杨梅。重点帮学生搞清楚谁为谁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3、夫子。之后,逐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读,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全文55个字是围绕哪三个字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聪惠”。板书惠字,同时指导惠字的书写。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聪慧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

1、答得快,应声答曰;

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

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其中第三点有分寸较难体会,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有无未闻两字句子的微妙变化。也可用两种句子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加以体会。

(五)、背诵,想象拓展。先练习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特别是对话的句子要读出孔的逗小孩语气和杨机智委婉的语气,再试着背诵。最后让学生想象孔听了如此精妙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写下来。并做交流。

(六)总结全文,指导写字。告诉学生古文和唐宋诗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多读多背。写字重点指导曰、梁。

六、说板书

本课最后的板书是这样的……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明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法,以及课文重点。

3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七、总结陈词

纵观本课的教学,首先我对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子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制定了比较合理科学教学目标。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本课教学不仅是教懂了课文,更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鲁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1、晏子使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3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一)推导法: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诵读法: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三)剥笋法: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说学法

(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二)朗读与讨论: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三)再现与表演: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3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1)狗国,开狗洞。

(2)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楚国是狗国。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2)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是怎样一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读后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一个依靠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

(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时的情景。

(6)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即:

A 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 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 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即: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

(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表现深化

(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

12、半截蜡烛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23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5/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3) 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 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3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3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激趣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学生质疑,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朗读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

3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文章

2、

3、4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要着重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你最佩服谁?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学生对人物的体验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更丰满了,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2、第三课时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课前准备好,加深学生体会。

3、续编故事: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作业:

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3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23 半截蜡烛(拯救)

一吹二端

镇定

勇敢

机智

13、打电话

一、说教材

教学简析: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于:

1.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具学具:课件、题板

二、说教法学法

1.根据时事合理编排教材,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我讲这节课时正是玉树发生地震之后的两天,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改编。利用时事新闻增加学生的紧迫感,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就会格外注意节省时间的重要性。

3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展示、分析、比较,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

3. 多样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像“打电话”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发奖金”这一趣味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平时看新闻吗?

2、这几天你关注最多的是什么新闻事件?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消防官兵,医疗救护人员迅速赶往灾区,实施救援。因为在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课件出示图片)

与此同时,某爱心医院也接到了救援命令,院长想尽快通知到分散在各个科室的15名专业救护人员,奔赴灾区。

3、出示课题:

任务紧急,院长可以选择怎样的方式尽快的通知到每名队员?(学生回答)

打电话是最直接便捷的方法。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自主探究,探讨最优方案:

1、提出问题:

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假设每一次通话用时1分钟,你能帮院长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吗?

2、选择方法:

为了让大家更简洁直观的明白你的方案,咱们能不能用图示法把方案画出来?

3、小组讨论:

时间紧迫,请各小组集思广益,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案用时最短。

4、汇报展示,探讨最优方案:

(1)、你们的方案是几分钟通知到每位队员的?

(2)、其他小组对这个方案有什么想法吗?

(3)、还有更快的方法吗?

5、择优:在紧急时刻,你会选哪个方案?为什么?

6、找原因:

为什么这个方案跟其他方案相比用时最短,原因在哪?

小结:要想时间最短,就需要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立即通知后面的队员,每个人都不空闲,

40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直到通知到所有队员,时间才能最少。

7、进一步完善:

对于这个方案,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学生回答)怎样才能完善这个方案避免打重的情况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8、小结:

我们虽然找到了最快的方案,但在具体实施中还要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让每名队员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保证用时最短。

(三)、发现规律:

我们通过大屏幕再一起回顾这个方案,大屏幕边演示,我们边填写统计表。

时间(分钟) 1 2

4 5 6 知道通知的队员数(人)

知道通知的总人数(人)

1、仔细观察这两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按照这个方案,5分钟可以通知到多少名队员?6分钟呢?

(四)、应用规律:

1、小东是一个业务员。有一天,他帮老板谈成了一批业务,让公司赚了200万元,老板很高兴,要奖励小东,让他提个要求。小东说:“我的要求不高,您只要从现在起第一个月给我100元的奖金,第二个月200元,第三个月400元,如此递增下去,连续奖我10个月就行。”老板一听,要求不高,就答应了。你们知道第10个月要奖励多少元吗?

2、一只阿米巴原虫3分钟就能分裂繁殖为两只阿米巴原虫,按照这样的分裂繁殖方式,1只阿米巴原虫18分钟后变成了多少只阿米巴原虫?

(五)、课堂小结:

今天所学的内容让你有什么收获?

14、再见了,亲人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七组中,本组围绕“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一训练重点,所选的三篇课文和一则读写例话,都是围绕这一训练重点编排的,抓好这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初步懂得写文章要做到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运用。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一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针对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

4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达中心思想的。那么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样确定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

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三、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l.观察法

课文中讲的是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话别,实际上志愿军是跟全体朝鲜人民话别的,她们三个各代表朝鲜的老人、孩子、中年人。在理解时,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标图,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理解。

2.迁移法 在学习1--3自然段时,可以用迁移法。

3.读悟法

4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第二课时: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完成课后题3。第三课时:1.听写词语;2.指导背诵;3.小练笔(题目在课文中)。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二)落实目标

1.落实目标l

解题后,我对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认读生字词,自由读课文,读完评议的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朗读的习惯。然后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保证初读的质量。)

这样,我完成了目标1

2.落实目标2

①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读、想、找山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解决课后题2(l)。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讨论理解词语“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再让其口头造句。

②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课文

2、3自然段,解决课后题2(2)、(3)。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从扶到放,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评。

③学完课文1--3自然段,我再让学生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大嫂跟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解决课后题1(l)。

(三)巩固练习

1.指导课文中较难写的生字。

2.让学生练习写生字。

(四)课堂总结

1.引用板书,我引导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归纳学生学习所获。

2.教师总结升华

43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围绕目标学习课文,掌握了读书方法,学会了学习。

(五)作业

1.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这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同学们口头上造的句,在书面上得到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因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如下: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比山高比

再见了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海深的情

亲人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谊、我们

小金花:和妈妈救老王→失去妈妈

的心永远

大嫂: 挖野菜

→ 失去双腿

在一起

15、金色的鱼钩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技能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2、练习

4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快速阅读。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受到革命理想教育。

三、说重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四.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释疑,以读代讲,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渗透情感教育。

五.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侧重于自读感悟,利用情境创设和感情朗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程序上,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教学前,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简介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文。(2)、从课题入手,直引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中心,引导学生从最受感动的句子入手,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为突破口,读中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

六.说过程

在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渲染,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切入中心。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在快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语句后交流感受,深入感悟。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进一步体会“灿烂”、“金色”,升华情感。

4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五、默哀致敬,延伸情感。

16、桥

一.说教材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4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所蕴涵的深意。

六.说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教师:准备洪水暴发的视频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第二课时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八.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每年的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连续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桥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该是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导入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字、句子,多读几遍。

2.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词读音。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三)课件创设情境,感悟洪水猛烈

课件播放山洪暴发视频。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山洪会怎样?(慌乱、恐惧、不知所措、逃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读3—6自然段,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1.再次播放山洪暴发视频。多么可怕的洪水,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看到的山洪暴发的情景。

2.书中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划出突出洪水猛烈的词句,感悟感悟。

3.交流句子,指导入情入境朗读

出示短句子例子,再找找文中还有哪些短句子,让人感受请情况危急。 (把学生的描述和书中的描述形成对比,相机点拨使学生明白用简单句段,用比喻、拟人描述能渲染气氛)

(四)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过渡:同学们刚才初读了课文,已经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与人们的恐慌,在这危急时刻,我们看看村民拥戴的党书记留下的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1.默读课文7—23自然段,想想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划出你有感受的或者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

4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2.学生交流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可能会汇报:沉着、冷静、勇敢、舍己为人、深受爱戴、尽职尽责、不徇私情)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3.学生交流有感受的或者感动的句子,师相机指导。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理解代替学生的行为。可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

(1)出示: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盯”是什么样的眼神?坚定、沉着。这么多的人,乱哄哄的,拥向桥,即将失去生命,这多么可怕,我们的老汉此时此刻像一座山一样不说话,心里是多么焦急,多么担心啊!老汉心里会想些什么?)

(2)出示10自然段(在危急情况下,用短句合乎情理。如果老汉此时不喊,那么窄的桥,那么拥挤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危险面前,党员要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虽然沙哑,可感叹号表示传出来的声音像大山一样坚定。)

(3)出示

11、12自然段(师质疑党员也是人,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说明党员要保护群众,为群众着想。)

(4)出示15自然段(为什么凶得像只豹子,“揪”说明形式危急,是党员就该先人后己。再次让学生体会党员就该留在后面,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

(5)出示22自然段(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动,教师相机指导。(指导学生研读课文,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

(五)再评老汉,聚焦父子。

同学们,在抗争中,老汉与小伙子之间发生的一幕一定让大家难以忘怀,老师已将相关自然段呈现,自由读。

1.师范读24—27自然段 。

2.出示

15、20两个自然段,比较,质疑老汉前后举动有什么矛盾吗?老汉爱不爱儿子?从字、词中体会老汉爱儿子,更爱村民,把村民的生命看得比儿子的生命还重,把群众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通过对老汉的再评,为理解课题含义做铺垫)

(六)评读课题,升华感情。

1.桥给人以逃生的希望,是不是有了桥,村民就一定能逃生?

2.生回答,师总结:对,不是,老支书是真正连接生命的桥,这是党员联系群众的桥。(由于在交流感动的句子时,反复强调党员和群众,使得此时理解含义水道渠成。)

(七)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作者笔下的老汉感动了乡亲们,也感动了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崇高的心灵、美好的言行,架起一座爱心桥,友谊桥,成功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抄写你感动的句子。

3.写一写父亲的揪和推的内心世界或者儿子的瞪和推的内心世界。

4.进一步搜集优秀党员的故事。

(八)

板书

4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17、梦想的力量

一. 说教材

《梦想的力量》是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的、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元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和同情心都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材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梦想的力量”做蕴含的深意。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说编写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执着的态度并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二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法

《大纲》要求本课一课时教完,我考虑到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本课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预习中利用工具书和结合上下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课中通过:“质疑‘梦想’”,“初读感知‘梦想’的力量”这五个环节让学生边读边说边体会边想象。围绕“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梦想是怎么实现的?”“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这几个主要问题,剖析理解,领悟文章的中心,实现教学目标突破中难点。 教学时,考虑到本班学困生多,他们的有意注意范围少,仅仅只抓住几个大问题是不能

4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说课稿

吃透文章的。于是我就从梦想的产生到梦想的实现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这根线,去体会,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找出相关的句、段、并通过交流、讨论、想象,使学生用心与文章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3.课后扩展,给瑞恩写信说心里话。

六.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象边体会,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流程

(一)质疑“梦想”,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解题:什么是梦想,你有梦想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梦想” 1.快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读通课文。 2.字、词质疑,全班解惑。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走进“梦想” 1.默读课文,讨论:

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2.划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①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②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③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瑞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梦想?

(四)细读课文,实现“梦想” 1.默读课文

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学生自由讨论

⑴为了攒够这70块钱,瑞恩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找出文中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读。 ②展开想象: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是怎么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0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至3册说课稿【教师招聘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1至3册说课稿 目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 《雨巷》说课稿 5 《再别康桥》说课稿 7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1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12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4 《鸿门宴》说课稿 17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9 《小狗包弟》说课稿 2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27 《包身工》说课稿 33 《荷塘月色》说课稿 35 《故都的秋》说课稿 43 《囚绿记》说课稿 53 《诗经采薇》说课稿 62 《离骚》说课稿 64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72 《短歌行》说课稿 74 《兰亭集序》说课稿 80 《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9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97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102 《祝福》说课稿 108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121 《师说》说课稿 132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151 《拿来主义》说课稿 157

25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167 177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提纲

一对教材的认识五教学时间的安排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七作业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导入

朗诵《沁园春·长沙》导入话题谈《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思路 一对教材的认识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00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 2.明确诗歌的意象

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 重点诵读诗歌 难点诗歌的意象

1.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要求学生通过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时间的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本课教学流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第二步师生互动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突破重点通过读熟悉字音本课生字舸gě遒qiú稠chóu遏è理解词义本课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分辨词牌和标题体会两个问句的语气理解诗人的感情思考上下阕的内在联系明确词的艺术手法等等 在互动过程中教学要引导学生解决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意象学生要明白什么叫意象《沁园春·长沙》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选择杜甫的诗《登高》与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 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怀所选的景点皆是水边洲头杜诗选取的景物是呼啸的寒风空旷的天宇哀哀啸叫的猴猿凄清的水边小岛白惨惨的沙滩低飞的水鸟毛诗所选的景物是如火的枫林澄碧的江水竞相行驶的帆船高翔的雄鹰快活的游鱼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杜诗的凄凉之景与个人的老病孤舟的命运相吻合而毛诗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青年毛泽东与乐观豪放的情怀的以及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相照应 本课难点的解决还有两点要注意第一词的意象是不是单指景物词的主人公是不是意象第二词的意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如作者是怎么描写鹰的怎么写鱼的浪遏飞舟的遏形象在哪里这就是古诗词中的炼字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这些关键词语 在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之后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仰视万山红遍 远眺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上阕独立寒秋图百舸争流 七作业的设置

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题解决字音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等问题的落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争流浪遏飞舟 挥斥方遒峥嵘岁月

2.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的用法及含义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分别好在哪里

第二部分兴趣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选择题目 1.谈《沁园春·长沙》的色彩美 2.谈《沁园春·长沙》的情操美 3.谈《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的选择 4.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内在联系 《雨巷》说课稿 1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同时这首诗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③教学难点理解象征的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说教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自我情感的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本课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法 3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及情感通过自己诵读思考探究讨论促成学生有效学习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歌曲《丁香花》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丁香的美丽孤高忧愁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匆你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②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及主要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借助雨巷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悠长寂寥而又细雨蒙

上一篇:高中生物单元说课下一篇:贵州省目标考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