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心得感悟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清明节心得感悟范文

感悟清明

都说这个节日的春色,非常浓稠, 都说这个节日的内涵,十分丰厚。

清新的风和明亮的雨,是中国特有的门帘, 清秀的山和明丽的水,是全球向往的窗口。 我们的清明,多像一叶扁舟,

缅怀和思念,就这样静静地跨过时间的鸿沟:

我们的清明,多像一座彩楼,

憧憬和向往,就这样静静地登上明媚的霄九: 生存的意义在这一天得到洗礼, 生命的价值在这一天得到探究; 生活的底蕴在这一天得到升华, 生息的状态在这一天得到运筹。

我们坚信:稚嫩的对岸肯定是丰满的成熟, 我们坚信:青涩的前方无疑是飘香的丰收…… 牵着清明的手,我们情系五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召唤,激励着炎黄的骨肉。 今天,我们吟颂诗篇,演绎经典 今天,我们积淀智慧,传承文化

我们感悟生命、珍惜现在。伟大的时代,可以把每条人生的道路变成壮举; 我们把握春天,承担未来。崇高的追求,可以把每个生命的精神变为太阳!

第二篇:“清明祭英烈”扫墓活动感悟

年年清明节,岁岁祭忠魂,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公司组织共青团员到烈士陵园进行“清明祭英烈”的扫墓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的无限哀思和景仰之情,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烈士虽已长眠,但他们的精神与青山共存,与日月争辉,并激励我们广大共青团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今天的扫烈士墓活动,绝不是一个形式与过场,既是追忆与缅怀先烈,又是一次灵魂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迈入烈士陵园的大门,站立在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下,踱步革命烈士纪念堂内,我们看到了埋葬着无数先烈的座座墓碑,倾听到先烈们光荣而无悔的人生事迹。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从最早的革命事迹,到新中国的蓬勃发展,一幅幅图片和战争时期留下的文物,展现了沂蒙地区革命的发展篇章,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那段光荣历史和峥嵘岁月。岁月的风尘,早已在他们身上刻下班驳的印记,但我们怎能忘记那段沧桑沉重的往事。在旧中国动荡岁月的战争年代里,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打倒蒋家王朝,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烈们选择了庄严而伟大的革命事业,走上战场,牺牲了自己的身躯,在枪林弹雨中,用鲜血,用生命,无怨无悔的谱写成一曲曲的战歌。临别陵园时,我们都恋恋不舍,再一次回首深望那苍松翠柏掩映下英烈们长眠的地方,历史定格,英雄长眠,沂蒙革命精神却永驻心间。 战争的硝烟虽然散去,居安思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发展路上,时刻都处在攻坚克难的最关键的时刻,祭奠先烈,实现先烈们的遗志,我们必须以革命先烈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以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心;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勇于接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棒,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牢记烈士的遗愿,踏着烈士的足迹,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去实现先烈们未竟的共产主义事业,去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限美好的明天。通过“清明祭英烈”活动,学习先烈们的精神,撰写精彩人生,建设更伟大、更繁荣、更富强的祖国!

第三篇:传统文学修养_清明感悟

(一)清明感怀(摘自散文吧)

清明时节,垂柳依依,糜雨绵绵。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漫山遍野的怀念与追思,缀满青柳的枝头。阴冷的春风,萧萧瑟瑟,凄凄摇落灰濛而久远的记忆;薄凉的扉雨,淅淅沥沥,裹挟着厚重而不老的情丝,迷乱了行人的脚步。荒郊野外,但闻幽怨的艾香,不见桃红杏白的繁华。

擎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掊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丛新枝,植一腔缅怀。滴滴泪珠向青冢,点点旧事萦脑海。过往中,断断续续的零碎花絮,在这个特殊的时节,突兀珍贵,伤心处,竟可以痛彻到直抵心扉。不舍,哀怨,惆怅,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着升腾的冥纸烟火。

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绝唱。萋萋芳草,掩盖了多少凄楚的故事;堆堆黄土,埋藏着多少动人的传说。曾经的拥有和离弃,翩然远遁;曾经的贵胄与卑微,烟消云散。发黄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徒留若干斑驳难辨的字迹。

直面人生的尽头,此时此刻,新愁与旧爱,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两界,此处被无情的冷漠隔开,冰到极致,痛到无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苍天无情,独掌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苍生,终究为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阴阳的界线,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准则,无法逃避。流光婉转,岁月轻拂。身边总有一些人,不经意间悄然香消玉殒。或老死,或病死,或死于自杀,或死于战争。死法有千万种,殊遇同归,从此阴阳相隔,徒留后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义千差万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驾鹤西去。然而,有人创造的一种思想,有人秉承的一种精神,普照天下苍生,却敢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开有时,花落无形。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死。选择了终老的方式,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义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也许会为此,付出艰辛,受尽磨难,也许会为某种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一句不枉此生,将是走上奈何桥前,可以坦然面对先人的慰言。有所作为,更将为后人所敬仰,受千万人的膜拜。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前行,为自己,也为别人。掸落红尘,拨开浮华的虚幻,看清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静守岁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也许清明自在人心。

(二)何谓清明(摘自百度百科)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

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以上出自百度百科)

对清明的感想

离清明还有一星期,大家已然坐不住了,去泰山,去天津,各种安排,各种游玩。清明带给我们的,已然只剩下几天的假期。甚至在假期结束后,我在人人上还看见这样一条被疯转的状态:“老祖宗用命换来的几天假期,就这么过去了”…怎么说呢,心里很不是滋味啊。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为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这是百度百科对清明的解释。

说来惭愧,我对清明也是知之甚少,所以也得靠百度才知道清明的意义与来历。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我只想说:“呵呵,真没看出来。”我看到的只有同龄人的各种疯玩,各种放纵,何来清淡,何来明智。清明,同龄人中,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还记得这是祭拜先祖的节日?有多少人记得这是祭拜先祖的节日并去祭拜?答案我们都了然。我们这一辈的人,似乎对以往的祭拜之类的一些风俗都冠以迷信,不去遵从,甚至去指责。是啊,或许这

确实是迷信,人死后哪儿还有什么鬼魂?但每年祭拜先祖的人中不乏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甚至唯物的共产党,它的最高领导人也去人民英雄纪念碑祭奠、缅怀先烈。自相矛盾么?不然,这已然成为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我认为,在一个人逝去后为其祭奠是对一个人极高的尊重,证明我们记得这世界他来过。或许我们这一代人不去祭拜的原因是我们父母大都健在,无可祭拜,而可以祭拜的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与我们之间的联系似乎并不怎么密切,所以我们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哀思”可寄托。这似乎说得过去,因为现在确实很多人都没怎么与自己的祖父母接触过,更别提曾祖父母了。但这只是一个好听点的托辞罢了。我总是自欺欺人地想,虽然都说是没有鬼魂,倘若真的有,只是人们无法发现呢?那么烧纸岂不是很有用了?那些没人给烧纸的亲人的魂岂不是会很失落?我认为,孝不只是在长辈健在时的照料,在他们逝去后,在清明为他们烧纸祭奠,寄托哀思,也是孝的一部分,倘若将之忽略,那孝便是不完整的。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没有理由抛弃这些传统的。这一代的我们忽略了清明,下一代的人可能就忽略了中秋,到最后,中国再无自己的节日,人们到了节日只知道游玩、放纵,而不知道为什么放这几天假,那节日还有什么意义?相对于假期的空虚度过,这种传统文化的遗失才真正让老祖宗寒心啊。

去年清明这天,走在路上,已无法体会古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的悲戚。很多人只能在公路边默默地烧着纸币,很少有人能在清明这天为逝去的亲人在墓前好好烧纸,摆一些冷食,然后跪拜。我感到一抹深沉的悲哀,现代的清明有两种悲哀,一种是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拜无可拜之人”;一种是我们的父辈感到“跪无可跪之地”。古人云“入土为安”,无法想象那在水泥地里沉睡的逝者是否可以安然。若干年后,他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还能找到他们在层层水泥地下的沉睡之地,是否还知道他们曾经的存在?有种说不出的悲哀,像一层水泥糊在我心口。

风起了,吹走了那灰烬,纷纷扬扬;雨来了,浇灭了那火焰,淅淅沥沥。青烟…消逝了;清明…也会消逝么…我…不愿如此。

第四篇:清明节祭扫心得

清明节祭扫

五年六班王昱冲

2012年3月31日,我校五学年举行了一次清明节祭扫活动,我们来到了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

在此期间,我们摄影团也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些精彩的瞬间。

我和张巍翰同学站在烈士墓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想到长眠在我身旁墓前的先烈们,我就不禁想到: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您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是您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同敌人拼杀。就是因为您们的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才建立了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您们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生命中一切的一切一次又一次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面对您们,我们肃然起敬。您们的辉煌业绩,将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上!您们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那红艳艳的国旗,永远都不会褪色——是因为有您们的奉献!战争的年代照就了您们的勇敢与坚强,这勇敢与坚强值得我们去传唱!

所以,让我们继承并传承先烈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正如孙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把缅怀先烈的心情化作热爱祖国的动力,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爱自己、爱同学、爱学校、爱人民、爱祖国!我们不需要像先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增光,添彩!

第五篇:清明节心得体会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篇章。是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繁荣的今天,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遍地的桃花。我们怎能忘记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鲜花和话语中……

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让我们通过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参与道德行为规范的行为养成训练,努力争当“五小行动”的好少年。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

同学们让我们深切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明晰党史,双肩担使命,心头记责任,努力。

上一篇:启蒙文学的特点范文下一篇:区角活动计划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