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开题报告

2022-12-11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英语教学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高中英语教学开题报告

“关于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润安公学物理组

一、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其一是初、高中物理知识存在着台阶:初中物理只是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定性分析,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对其作定量分析.其二,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参差不齐,且他们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况及学习方法的改变。虽然初、高中物理课程都在改变,但处理好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高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为高校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基础与意义: 1960年,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初中教材比较浅显,很多内容适合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而高中教材深度变大,该怎样传承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不同学段教法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杜威的现代教学论的认识。 实践意义:目前我国高考竞争激烈,因而高中应试教育气氛也相当浓厚。而初中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物理所占比例少,学生和部分家长对物理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高一物理教与学历来成为高中的难点,老师普遍感觉教学更加吃力。同时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必然使高中物理教学出现新的问题。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1、“天时”:高中新课程改革刚开始,虽然有些省市的课改走在了前面,但关于初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还不算多,新课改迫切需要有关方面的研究作为借鉴与指导。

2、“地利”:公学很好的软硬件设施是我们的研究的丰富的资源基础。

3、“人和”:学校领导支持,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且关系融洽。

四、课题基本内容

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教材对知识要求的研究.

2.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心理、情感的研究.

3.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习惯的研究.

4. 高中物理教学评价对师生影响的探究.

五、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设计各类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座谈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通过Internet查阅资料,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 建立部分高一学生的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过程

4、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八、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月----2008年2月

召集课题组成员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明确各自任务,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开始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

1. 广泛查阅资料,阅读新教材,研究新课标。

2. 各小组讨论并设计调查问卷,学生成长个案记录表。

3. 挑选学生个案研究对象

第三阶段:深入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1.通过查阅、调查以及实践,收集素材。以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了解高中学生物理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物理学习现状,查阅在初中阶段学习成长情况,了解学生在高中各科学习情况及探究其他学科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等。总结以往高中物理旧教材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并对之进行反思。研究高中学段物理新教材的教法和学法,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同时,在高一高二分别挑选学生作为跟踪个案由各成员分别负责。

2.整理分析,得出阶段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以上的素材收集在每学期末写出阶段小结或案例或论文。

3.具体安排补充:

(1)每学期进行2次左右问卷调查并及时统计,每月至少对学生个案记录1次

(2)2008年1月----2008年9月,完成物理初、高中教材差异,知识要求差异的研究,

完成教学评价对师生影响的研究,总结衔接手段。

(3)2008年1月----2008年10月,完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心理、情感上研究,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习惯的研究,并加以实践,总结有效教学手段。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资料整理、讨论总结,呈现研究成果。各成员写出学生成长案例、感受、论文等,课题组长完成结题报告。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素材资料库:本课题研究的各种调查方案和数据(放到网站上)

2、论文: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或教学设计(争取汇编成集)

十、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长—朱佩玉

成员—李金生梁超

网络保障:赵亮

十一、课题经费安排

本课题研究经费1500元,经费安排如下:

调查、差旅费:500元

课题人员各项活动费:1000元

第二篇:《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0年6月,借着高中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东风,本课题组申请了《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县级课题,经昌黎县教研室批准,本课题现已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为了更好的完成该项课题的研究特作开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课程标准启用以来,新课改也随之开展起来,牵动教学方法及策略的改进,新的一轮的教学改革从08年开始,经过了3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有些地方和学校已经很成熟了,但作为普通高中,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局限,无法满足课改要求,加之教师在教学中无法从老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下走出来,“穿新鞋走老路”,致使农村普通高中课改一直没有多大进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课题旨在通过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普通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使得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下去,从而推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的界定:

英语词汇教学要走出为传统英语词汇教学论所禁锢的怪圈,就必须重视学生如何学习这一重要的方面。重视学生活动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渠道,深化英语词汇教学改革是基础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必须“充分发挥英语老师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特别鼓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把英语老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在组织、激励、指导、调控学生的词汇学习活动上来,使学生从“学会”达到“会学”,学会认知和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英语词汇教学要从“重教”向“重学”转化,就必须研究学生词汇学习方式的类别、结构、特性、应用条件和相互关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式,学会选择和优化词汇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所设计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过程体现了英语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具体贯彻了德国哲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遗忘曲线规律,关于二语习得的输入理论(input hypothesis)Krashen (1982)、吸收理论(intake hypothesis)和输出理论(output hypothesis),克拉申

(Krashen,S.)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综合理论,即监察论(Monitor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的元认知概念和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的目标:

1.本项研究以词汇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词汇教学策略,试图研究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技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教师对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问题,将理论运用于词汇教学,改变传统词汇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运用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开展各项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即进行与学习活动结合的学习策略的培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词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探索出提高学生单词记忆效率的方法,解决词汇在教与学中的掌握问题,更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成绩。使学生掌握正确高效英语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词汇。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教学资源的能力,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研究内容:

1、课堂词汇教学

(1)、强化语音教学,注重构词规律教学;(2)、注重词汇意义的教学;

(3)、注重语境教学,用词造句巩固词汇教学,加强作文练习巩固词汇教学;

(4)、深入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辨别英汉词汇差异性

2、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1)、充分利用词典,了解和掌握词汇;(2)、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和掌握词汇;(3)、用上下文判断和掌握词义;(4)、不要孤立地记单词,要按词汇链记忆单词,更要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词汇

3、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练习中掌握词汇,培养语感;(2)、用多种方式进行系统的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收集词汇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比较,研究提高词汇教学效益的方法。

2、调查分析法: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学前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不断地通过对词汇教学设计、实施、展示、评价等实践活动,反复进行,以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

4、同时,我们还采用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9月~11月)为研究准备阶段。主要做以下工作:

组织申报,完成申请报告。筹备、组织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方案;任务分解、落实到班,制定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并交流研讨。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6月)为实施阶段。围绕课题核心内容完成研究方案,推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改革的全面实施。

第三阶段(2011年6月-9月)为总结评价阶段。形成实验报告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本课题进行验收和鉴定。

五、课题组成员及研究专长

本人现任教于昌黎县第六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自从毕业以来,立足本职工作,立志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身给祖国的教育教学事业。针对自己参加工作日浅,工作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的同时,还多读书,广涉猎,踊跃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学习和进修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我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及英语教研组长等职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懂得了学生的心声,明确了教师应该怎样去辅导学生,怎样授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本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是多年身处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教研热情高涨,已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十五”期间参与省级课题《创设多维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十一五”期间参与县级课题《关于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现已顺利结题,以上成果已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并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六、现有基础

自2010年6月立项以来,课题组以本课题研究为抓手,带领各成员学习、研究、实践、创新,努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根据本课题研究计划,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文献研究。我们首先组织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在学习理论、探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已着手研究制定英语词汇教学的行动策略。

2.实践探索。在研究制定行动策略的同时,我们组织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各成员选择一个专题,带领本年级英语教师根据行动方案,在工作中研究和实践。并进行总结反思,每人每月撰写1篇本人教学活动的案例分析,撰写1篇教改实验报告。同时,我们围绕研究项目,定期开展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并指定若干位老师准备研究课。在这基础上,开课观摩,指向研究主题,结合公开课,探讨问题,总结经验,提练思想。

七、经费估算

由于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均是我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而且研究对象主要是现有在校学生,我们主要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进行交流讨论,因此,课题研究的经费开支不会太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图书馆全面开放,为我们的研究增配电脑,并承诺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提供,解除我们研究的后顾之忧。

对于本课题,我们充满信心,将利用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和现代化科研手段为课题研究服务,争取早日出科研成果。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

开题报告

巫溪中学高2015级语文课题组

一、 课题名称及其性质类型 名称: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

性质类型:本课题为巫溪县中学詹祖凰老师负责,高中2015级语文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的县级教研课题,是通过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项目。

二、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的实施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合作讨论多了,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尽管文言文课堂教学渐见春光,但费时而效益不高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存在形式化、效率低下的现象。教师围绕考试需要而传授知识和搞习题演练,学生依赖于老师的传授与训练,被动地成了记笔记、死记硬背和做习题的机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高投低产,让师生皆倍感身心疲惫。为了让师生都有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我们理应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而且传承民族文化精华是基础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选学一定数量的文言课文,其意义可概括为三句话,即:一是为了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

1 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其情操。”文言文教学的比例上升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文言文中有中华文明几千年丰富的精神资源,包含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因此,对高中文言文课堂进行有效性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了解当前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二)、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从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四)、从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出发,探索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新模式。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

(五)、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着手,研究高效生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依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可以把文言文教学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而提出改进的思考,以期改变前述课堂教学现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概况

在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相关的论著和论文

2 很少。

从论著方面看,虽然目前专门针对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的专著还未出现,但李方明的《 文言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德名的《 文言文教学设计》可以对我们研究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提供很好的参考。另外,方明教授在《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文中从解读“有效教学”基本理论以及实践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两个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赵安的《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一文强调:增强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活跃课堂气氛;经营有序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有效教学等。

从研究论文方面看,唐海波著的《浅析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年1期),张晓慧的《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3期),范茂斌《论文言文有效教学》(《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4期),姚引芳的《实在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语文新圃》2008年5期),田士军的《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策略谈》,(《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文言文进行了探讨,在有效教学法方面《"双向"教学法让文言文教学有效起来》《有效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分析》对文言文进行了思考。

从学位论文方面来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苏州大学,郁婷,2008 )《文言文有效教学》(闫颖,天津师范大学, 200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沈万凤,苏州大学 2009),《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张战备, 2007 ,河北师范大学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从有效教学基本理论入手,对有效教学涵义、思想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论述,对文言文有效教学策

3 略有较深入的探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理论的收集、阅读和研究,为本课题的实施进一步寻找理论支持和依据,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

2、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文言文现状,从而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3、行动研究法: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改进研究方法,创新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4、经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寻找出符合新课改理念与精神的有效的文言文微观教学模式。

5、案例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课例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同组织形式和学生差异“等角度,探求从个别到一般的导学”策略。

六、研究步骤

2014年3——4月:课题申请、论证

2014年4月——6月:完成对我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教学难点、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完成对当前全国同类学校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借鉴

2014年6月——9月:完成对我县高中学生文言文基础的调查和分析; 2014年9月-----2009年10月:完成对新教材背景下高考文言文考试题型研究;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初步探索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高效率、

4 高效益、高效应的一般方法;并逐步完善相关理论。

2015年3月——5月:结题。论文集、教案集、材料汇编等

七、成果形式

论文集、教案集、材料汇编等

八、课题分工

詹祖凰:申报课题,提供相应申报材料,组织监督课题研究过程,联络各方面信息,汇总各方面材料,协助组内成员工作;把握课题研究工作进程;承担组内分配的具体任务。

刘娟:负责组内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完成对我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教学难点、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完成对当前全国同类学校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借鉴;总结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并在组内交流。

唐华生:完成对新教材背景下高考文言文考试题型研究;探索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在组内交流推广。

刘红:完成对新教材背景下高考文言文考试题型研究。

谭贵平:初步探索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高效应的一般方法;完成对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文段翻译教学研究,搜集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案例。

佘扬美:完成词类活用,文字通假知识点教学方法研究的研究。 邱小兵:提取主要信息、分析与综合及文言句式掌握教学研究。 谭其远、邱元泓、崔廷荣、刘道清:调查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搜集当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供充实课题材料。

九、文献占有情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 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 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要点》(上海教育科研)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焦翠霞《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课》(首都师范大学) 保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 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北京:中华书局) 中央教科所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集》

周勇,赵宪宇主编《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韩延明主编《新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巫溪中学高2015级语文课题组

2014年6月8日

第四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开题报告

● 高金章 陈俊江

一、课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确定了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这样就“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是对必修内容的“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由此可见,个性化和差异性是选修课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着选修课课堂模式应该具有特殊性。 1.选修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选修课课堂模式的特殊性

(1)自我体验性阅读

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势必突出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阅读“自主”地位的加强,势必会强化阅读的“自我”体验;阅读过程“自我”的上升,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以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也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追求;自我体验性阅读,应该成为构成选修课课堂新模式的基础。

(2)自主研究性学习

阅读方法的自由,阅读兴趣的增强,势必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从研究的形式来看,往往会由个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为兴趣趋同的学习小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往往会得到激发,作品的多元性解读会得以产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手中已有的文本资料,他们可能会采用多种手段,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帮助自己对作品进行理解。从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来看, 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将成为重要的形式,以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体会,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可能会成为课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性阅读,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成为选修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选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并提供可能的表达空间。

(3)自由创新性写作阅读内容的广泛性,文学作品形式的多样性,势必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动自由写作、创造性地写作这根弦。“自由”,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是不满足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勇敢写出属于自己“这一个”的理解和感情体验;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写作形式,在作品的形式上敢于触碰,有所创新。基于强烈的创作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写作,也会自由地组成文学社团,甚至自出文学小报。老师应该因势利导,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和社区生熟悉的人物入手,尝试写作散文、小说,或写作浅显的新闻与传记,或写一些新闻评述、综述,传记性小故事等等。要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纸杂志给予发表,进一步激发他们自由写作的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写作,是选修课课堂模式的重要内容。

2.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是我校语文老师的共同需要和迫切任务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标准,催生课堂新范式的诞生。但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不少教师仍然是“旧瓶装旧酒”,或改换门庭“旧瓶装新酒”。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思维没有变,教学方法没有变,说到底是教学思想没有变。对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借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对象的全新,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才能勇敢

立于改革的潮头,而不被时代所抛弃,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的最前沿。内容决定形式,标准决定目标,方法决定效果。只有努力追求选修课课堂新范式,才有可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课堂模式的创新,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外化,更是教师人生目标的外化。要追求课堂模式的创新,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地去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别人已有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从而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上进。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更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任务。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的逐渐增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新的教学模式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其着眼点就是在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选修课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学校做大我做强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选修课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模式,其目的和意义有三个:

1.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研究意识,变“师本”为“生本”,倡导民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冲破藩篱,敢于探索,善于研究;努力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2.以“生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向主动地学习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直至学会学习;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经验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从课堂形式来说,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探索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力求构建不同于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进而全面提升老师和学生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理念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作了如下描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这些描述,是针对整个高中语文的,也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它至少包含以下几点要求:①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探究、创新能力;③形成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④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打好基础。⑤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以看出,创新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系统性是其基本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着力于学生的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体现现代学习的特点方面存在共同的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凸现学生的学,通过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

(3)人本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主动地学习,最好的学习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有兴趣的知识和经验;要营造学习的氛围,运用确当的方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台湾地区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在高中能够设置选修课,但当时国文科无选修课,3年均为必修。80年代以来,国文科中分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设:国学概要、应用文、书法、文法与修辞四科。1995年,台湾进行第四次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修订,国文科仍有必修、选修之分,但选修课统一改为“国文”,编三册教材,每学年一册,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各文体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每周教学时数为1-2节,与前次相比,必修门类与总课时有所减少。

香港受英国教育体制影响,课程设置灵活性较大,课程多元化特征明显,但语文课程相对保守,所有高中都把中国语文和英国语文列为必修科目;仿效英国而设大学预科性质的“第六学级”(Sixth Form),学校一直都开设较多的选修科目,1993年开始,可供选修的高级程度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属于语文类的有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国语文及文化、英语运用等选修科目。2005年后的高中课程,正在向多元化和专门化的学习单元的方向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汉字和书法、文学创作、文化专题、影视评赏等供学生选修。

自选修课程创设以来,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设置由于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些教育集权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由于长期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选修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在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地方、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以上通过对各国高中母语选修课程设置的考察,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语文作为一门掌握本国语言文字、提高国民素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被世界各国政府列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并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课时保证。

二是高中母语课程必修与选修兼顾,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度已经成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三是大部分国家的语文选修课都由地方和学校自行确定,中央政府只作宏观的政策规定(英、美是突出代表)

四是绝大部分国家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必修学分一般高于选修学分(德国、以色列为代表)

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有效探索却较少,特别是对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的研究,只是部分涉及,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拟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实验。目前,这个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高中语文:有别于初中语文的要求,有别于初中语文的阅读范围、深度和方法。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将基本遵循这一界定,在开展选修课程的新范式研究时,既引导学生汲取人文的精华,更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选修课程: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兼顾的方针,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课堂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发现选修课开设几年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的课堂模式也没有较大的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我们设想,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新范式作一些探讨和研究,力求构建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 ,源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

(1)着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体验性阅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着眼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4)按照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新范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是课内教学,不是课外阅读;探索选修课的课堂的特征和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总结其基本规律。

4.范式 :即模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模式;新范式,即有别于必修课的课堂模式,能够体现自主体验、自由表达和自由写作相结合的模式,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选修课程的新模式。这种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自我体验性阅读;

(2)自主研究性学习;

(3)自由创新性写作。

基于以上的理论界定和设想,我们将在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我们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取舍,对选修课的新范式进行一些大胆的探讨和设置等等,总结出一些新的模式来,以求选得活,上得好,有特色,有活力。 5.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就是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模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地说:

一是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的研究。“自我”是指阅读的个体性、趋异性、独特性;“自我体验性阅读”即指学生个性阅读,有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思考、体验;力图探索学生共同阅读、不同体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包括研究阅读的理论,进行阅读的指导,以及阅读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等,要通过研究总结并把它们付诸实践,使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并由学生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述。

二是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包括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享受快乐,得到阅读的快感,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怎样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行自发式探讨;并对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是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的研究。力求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屏障,把选修课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新材料新感悟,不断取得写作的源头活水,给学生的写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写作中,如何拓宽思维,培养想像力,运用新方法;如何进行自由地表达、创新性表达,道人所未道,写人所未写;并在怎样进行创新性写作的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创新。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总结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的新模式,以推进选修课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2.研究内容

(1)“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理论与心理学依

据研究;

(2)“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实施研究;

(3)“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4)“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教师教学要求的研究;

(5)“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效果认定及评价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分析归纳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询各种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模式的相关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并尽自己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联的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分析归纳法。将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整合,从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4.课堂研究法。研究丰富的课堂教学现象、思想和方式,重点对课堂设置、课堂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确定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年下半年-2010年7月)

对课题进行论证、申报和立项;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明确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

2.中期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底)

总结初步研究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各人的经验,进一步调优各个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完成相关研究论文。

3.全面总结和结题推广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各课题组核心成员继续进行后续研究,撰写论文和课堂研究案例;并上报省市教研室,请求进行结题论证。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

(1)初期研究阶段

①《选修课的关键在“选”》-高金章;

②《选修课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高金章、李仁甫;

③ 《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研究性学习)——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体验性阅读)——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由创新性写作)——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④撰写开题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0年6月之前完成)

(2)中期研究阶段

①《自主研究性学习—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一》—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自主体验性阅读—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二》—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自由创新性写作—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三》—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② 撰写中期评估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1年底完成) 2.最终研究成果

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结题报告。(2012年5月)

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材料汇编》(2012年5月)

③《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典型案例汇编》(包括课堂实录和光盘)(2012年5月)

(本课题为江苏省中小学第八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高金章 陈俊江 江苏省盐城中学)

第五篇: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开题报告

“分层”与“洋思”的内化----------- 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温州十一中

林中年

一、 课题提出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正面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延伸的扩展的时代背景。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我校自2000年开始一直尝试“分层教学”和“洋思精神”在本校实际中的应用,期间也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在推广应用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各位同行帮助下,笔者与同事一直探索二者精神的概括和发扬,探索如何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二、 概念界定

学导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它是在探索如何把教学以单一性传授知识技术!战术为主转移到重在全面开发学生多种能力的新途径。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②分层次 ③ 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洋思精神”:江苏洋思中学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用赏识教育指导教学的理念;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构建同伴互助的机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非常的效果。创造了“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质量,创造出全市乃至苏中地区的一流业绩”的神话。

三、 研究假设

总假设:分层学导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子假设1):课堂教学权威结构的改变,可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个体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子假设2):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积极探究的机会。

子假设3):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子假设4):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研究对象

实验初,随机选择高

一、高二各一个实验班,在实验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后,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推广到学校六个段所有班级。

五、 研究方法

实验法为主,辅之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六、 研究步骤

(一) 准备与启动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2月)

1、制定研究总方案及各年级实施方案。

2、进行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学习探索式学习的有关材料。

3、选取实验班

4、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

5、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 实验班实验阶段(2007年2月----2007年7月)

1、实验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做到一日一记,半月一结。

2、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形成个案成长发展的档案材料。

3、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并将成果做适度推广。

4、不定期从学生处反馈信息,指导实验。

5、建设积极向上、合作的班集体。

(三) 实验推广、深化阶段(2007年7月---2008年1月)

将前一阶段的成果推广到学校的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

(四) 实验总结、评定阶段(2008年2月)

在进行实验的同时,着力于实验的总结,通过发表实验总结报告和分析报告等形式,向各位同仁介绍实验成果,并进行评定。

七、 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一) 预期成果

1、 学生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得到长足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到得到长足的发展。

2、 教师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教学方法。

3、 学校及社会层面:通过实验开展,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学校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形成新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范例。

(二) 成果形式

经验报告(分实验总结报告和若干分报告)、案例分析、论文

八、 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郑金洲等 2.《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法实施中期报告》 张新元

上一篇: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发展下一篇:工作组帮扶贫困户简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