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2022-12-09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教学课题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高中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莒南县高考补习学校 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每年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汇报,都有大量学生因为文体特征不突出、文体不规范而失分,我们每年招收的高三复读生,在新学年开始时,许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文体不明,表达方式混乱,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改的作文教学模式。我校的作文教学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我们查阅大量同仁整理的关于写作教学的有价值的探索和实验的资料,获得很大的启示,但觉得都很难形成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因此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结合新课改,就写作新教学模式作一点尝试。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高中作文教学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

1.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走出研讨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2.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兴趣,听说读写并重,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及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积极合作,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效率和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3.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4.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开创我校语文教学新局面。学生评改作文活动实践能促进我校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构建作文教学的试验操作体系。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作文评改课的教学模式研究,即学生评改作文活动中教与学的研究,包括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与教师教学关系的研究等。

2.学生评改作文活动中实证性研究,包括评改活动与写作教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影响教师教学的因素分析,影响学生写作的因素分析,提高教师有效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探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法与途径研究等。

3.教师教法的研究,研究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评改作文,让学生在评改作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学生评改作文活动的实践模式研究,主要是实践、完善“语文大课堂”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有关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掌握有关学生作文评改方面的各种观点和见解,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2.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作文的现状先做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查了解,灵活调整实施方案。

3.经验总结法

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反思失误和不足。

4.教学实践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已有的先进经验和理论进行实践验证,探索一套具有科学性的作文教学模式。

五、课题实施的保障条件

1.我校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招收高三补习生,是一所有着十几年办学经验的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状况和成果,有着开展高中作文评改教学模式研究的社会基础和校内氛围。

2.参与本课题研究的都是一直在一线工作的优秀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人员的构成、时间、精力上都有力地保障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随着市、县教科研轰轰烈烈的进行,我校也已经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我们承担的这项课题能够按照既定的研究计划按时完成研究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1.2009年11月召开教研会议,讨论确定我校课题题目,并对课题进行研究价值的论证,从而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2.2010年4月,临沂市教科室批准我校课题为市级课题并在我校开题。

3.开题后,课题组召开成员会并确立分工,确立课题研究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11——2010.4)

(1)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并对课题中核心概念做出初步界定。

(2)了解国内外对《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3)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深层研究新课标和教材,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更新观念,积累整理有关素材,开题论证。

(4)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的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详细的操作性研究方案。(负责人:杨雪、王帅玲)

2.研究实施阶段(2010.5——2012.9)

(1)前期阶段:资料收集阶段(2010.5——2011.3) 遵循上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多维整合。落实研究措施,确立具体实施方案。

我们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人教版教材进行积累整合,明确训练目标、训练步骤,设定作文训练主题,划分评改内容,设置必要的梯度。在训练设计上先议论文后记叙文,对人教版写作教材整合如下:

A.议论文写作分为九个专题: 写作训练一 议论文写作 写作训练二 学会使用论据

写作训练三 常用论证方法——事例论证法 写作训练四 常用论证方法——假设论证法、因果论

证法、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写作训练五 注重论证结构——设置分论点 写作训练六 开头、结尾的模板 写作训练七 议论文的过渡与衔接

写作训练八 如何使议论文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富

有文采

写作训练九 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训练 B.记叙文写作分为六个专题

写作训练一 写出触动人心灵的人或事 写作训练二 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作训练三 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作训练四 细节描写——刻画鲜明而又生动的人或

写作训练五 记叙文常用的开头、结尾技巧、过渡和照应

写作训练六 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每一次写作训练后,紧跟设置评改重点,由部分到整体对学生进行评改梯级训练。针对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依次设置九次评改重点:

(基础等级)

1.审题立意上,评改重点在论点的提出是否准确、鲜明,是否换字眼变了观点。

2.论据的使用,评改重点论据是否典型、恰当,是否一味堆砌材料,有无分析;

3.结合三次议论文中的误例评改学会运用事例论证法, 避免三个误区:

①选用事例牵强附会,貌合神离 ②选用事例记叙过于详细 ③只叙述事例,没有分析论证

4.结合前面三次议论文中的误例评改,学会假设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5.论证过程中,评改重点在论证结构是否紧密,是否合情入理,学会分论点的使用,分而有理,分而有序,分而有度,分而有范。

(发展等级)

6.开头、结尾,评改重点开头结尾的语言是否有文采,开头是否有创意,结尾是否紧密呼应或深化升华。

7.谋篇布局上,评改重点选材是否丰富,见解是否深刻,段落间是否衔接、照应。

8.注意议论文语言,评改重点在语言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富有文采。 9.关系型观点的辨证分析上,评改重点在论述是否全面、深刻,分析有无偏颇、机械,语言有无大话、套话、空话、偏激的话等。

针对记叙文的写作,依次设置六次评改重点: (基础等级)

1.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首先审题立意上,评改重点材料选择既要有生活气息,更要揭示生活实质;既要写出鲜活的人和事,更要探讨个中的原因或根源。

2.刻画人物要形象丰满、形神兼备、凸现个性,评改重点在忌无个性、乏细节、千人一面、贴标签。在人物语言上,评改重点在人物语言口语化、个性化、有内涵。

3.写事要曲折有致、有波澜,评改重点在忌平铺直叙,忌记流水账。补叙、插叙和倒叙的运用。

(发展等级)

4.语言要有文采,描写要具体逼真、手法多,评改重点在忌抽象、无侧重、手法单一;内容上要深刻、丰富,议论抒情要点睛、要真诚,评改的重点忌滥、忌矫。

5.行文结构上,评改重点在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篇章上,评改重点在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卒章显志。

6.在写实和虚构上,评改重点在重真实忌编造杜撰,让事实说话,少做评述,忌喊口号。联想想象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有创意。

我们重点放在议论文上,让学生通过评改掌握议论文的写作。 具体评改过程如下: ①鼓动示范

首先,做好充分的思想鼓动。对学生宣讲古今中外名人修改事例及名言俗语等,引发学生作文评改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然后,教师示范评改。第一,作文收上来后,教师整体浏览,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意向和要求,确立评改目标。第二,选出2篇带有普遍存在问题的例文,照原文打印,同时选出学生优秀例文进行打印,印成一张8开的作文讲评报,上评改课时发给学生。这样,在作文讲评过程中,让学生两相对比,明白成功作文成功在哪里,不成功作文失败在何处。

评改作文前,让学生把握自主评改作文五个原则是:a、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b、多就少改的原则;c、多批少改的原则;d、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e、因人因文而异的原则。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只有做名师,才能带出高徒来。在学生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示范指导。

②互评研讨

分组互评时,可以先前后四人一组(慢慢可变成同桌结对互评,最后独自操作自己评)。向学生明确提出要求:①每个人评改作文前要读三遍,第一遍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全貌,边看边剔出错别字。第二遍逐句逐段仔细修改,写上眉评、旁评。第三遍一目十行扫视一遍,检查评改情况,在记录本上写下感受最深的评语。②传给本组其他成员补改,重点是写出感受最深的一句话。③传阅一遍后,针对每一篇作文每个人提出的看法,组员参考讨论。④意见综合后,每个人负责一篇,结合五原则写出总评。

这时,教师作为主导,来回于各组,针对学生疑难,灵活指导如何评改。对评改好的,及时给予肯定。点拨学生评改讨论中遇到的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同行。

分组互评后,师生集中研讨,要求发言的同学事先要准备充分,在他阐述时,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发言是否言之成理,有无独到之处,是加以吸取还是存在异议,是否要与之辩论。教师这时候就是一个主持人角色,要组织好更要引导好,既要充分肯定发言中的精彩高妙处,又要对发言中不确处给予指点。既鼓励学生又要体现出研讨的特点,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学生充分发言、辩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作文评改的要求,进行较为系统的理性的小结。把优缺点一一说足说透,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让学生明明白白,看得到,感受得到,能够理解,能够接受。集中研讨是将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认知从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扩大了阅读面,又提高了分析能力。渐渐掌握了写作知识,知道该些什么,不该写什么;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学生在互相评改互相交流中渐渐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作文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③自改再创

这是一个真正教会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关键的步骤。作文回到自己手中,学生先读他人评语,再结合这次作文中自己获得的新知,这样学生便会在比较中鉴别了优劣,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在自改作文中应用了鉴赏知识,取得阅读和写作的双赢。积累整合众人的作文资源,博取众人之长,学得来,学得快,学得有效。最后诉诸笔端,将自己的作文再写一遍,这样就达到了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提升创作的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所有成员均参与资料的收集,确定资料形式(学生作业、相关片段文献、论文等),根据学生评改作文情况,建立个人档案袋,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此阶段收集学生原始材料。总结写出《学生评改作文现状的调查》(调查报告)。(负责人:杨雪、王帅玲)

(2)中期阶段:整理阶段(2011.4——2011.5) 本阶段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继续收集各类材料,不断总结、反思,使其更充实。更注重分类分析,发现规律,形成初步理论,越清晰越好,列出《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大致目录。此阶段完善从学生作文中常见错误分析原因到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将形成的初步理论对预测和预防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初步检验,本阶段成果有课件、分类装订的资料集、《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等系列论文和讨论稿。课题组成员共同参加讨论、分类、整理,形成个人资料库。(负责人:刘树江、王家涛)

(3)后期阶段:应用及编撰阶段(2011.6——2011.7) 本阶段除将实验成果进行深化和推广,该阶段把所有理论系统化,把所有材料精选、编纂成册,现是手稿(部分电子稿),有课件等相关成果形式。编写出《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一书。(负责人:王帅玲、刘树江)

(4)末期阶段:校稿阶段(2011.8——2011.9) 请专家校稿,提建议或意见,并使之完善。(负责人:刘学仕、刘树江)

3.研究总结阶段(2011.10——2011.11)

本阶段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汇总,审核电子版的书籍《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递交结题验收申请书,做好课题的鉴定和验收工作。(负责人:王家涛、刘学仕) 4.总结提高阶段(2011.12——2012.11)

继续完成第四阶段任务,我们课题组认为课题研究成果还不够显著,因此于2011年12月向县教科室提出延期结题报告,县教科室批准可以延期一年结题,这一年我们将对前一段研究进行调整、完善。(负责人:杨雪、王家涛) 5.深化和推广阶段(2012.11——)

结题之后并不代表这一课题研究的结束。若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鉴定后,认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么,我们将对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深化和推广,使之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负责人:杨雪、刘学仕)

第二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摩擦力

在当代,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了大量机器。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摩擦力又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摩擦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为切入点,运用中学物理所学的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种因素影响,力求得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力学知识。

本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员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写论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组员间的配合也是对我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验证滑动摩擦力受正压力及动摩擦力因素影响,并探索其它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新浪网、课外书籍中采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计划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此阶段为理论分析阶段。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实验验证阶段确定研究方向。本阶段计划用七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此阶段为实验验证阶段。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组员间的讨论定下论文初稿,再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论文。本阶段计划用十三周时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实验研究,取得实验数据。

2、整理、总结研究结果。

3、撰写论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务分工

1、查阅资料:XX

2、准备开题报告:XX

3、撰写论文:XX、XX

4、成果展示:全体组员

六、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本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种书籍都曾进行探讨,有较充分的资料来源,且涉及的力学知识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周学校研究性学习时间,周末及寒假进行研究活动,时间充足。

3、活动所需经费不多,活动工具简单,都能由组员自行解决。

4、全体组员对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预期成果:论文

八、成果表达形式:文字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人类生活、生产中,摩擦力无处不在。摩擦力按其性质可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三种。不同性质的摩擦力,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亦不相同。我们组选择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进行研究,并粗略研究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研究至今,已取得一些成果。

首先对于滑动摩擦力,从课本中知道它与正压力成正比。我们组员采取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准确验证了在动摩擦因数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这一结论。但因为动摩擦因数较难控制,只粗略验证了在正压力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系数成正比这一结论。由此,我们仍可得出f=μN这一公式。

那么动摩擦因数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知道动摩擦因数反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反过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决定了动摩擦因数,而动摩擦力是两个有不光滑接触,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动摩擦因数也不是单独由某一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决定的,而是由两个有相互作用摩擦力的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决定的。

假如我们拿一支笔,一段小绳,把绳子缠绕在笔上,我们会发现绳子缠绕的圈数越多越难拉动,如果绳子之间有重叠的话,则更是难以拉动。这中间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呢?我们分析得到:绳子在笔上每绕一圈,绳子与笔之间就多了一圈(无数多个)接触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多了无数处,即有更多的地方产生摩擦力,所有的摩擦力叠加在一起,便使合力增大了。若绳子中有重叠,则不止绳子与笔之间,连绳子与绳子之间也会有相互作用,阻碍对方运动。且这时绳子与笔的压力除直接与笔接触的绳子的压力外,也包括绳子与绳子之间的压力,这样摩擦力便急剧增大,以致难拉动绳子。生活中,船靠岸时总是用绳子绑住岸上的桩,也是采用多绕几圈绳子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的。但这里面并不包括除正压力及动摩擦因数以外的其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对于静摩擦力,其产生原因是因为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原因是有外力作用,因此,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不仅包括接触面不光滑、有正压力,还需要有外力作用。在不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时,外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一旦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物体便开始运动,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那么最大静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经过实验可知fmax=μN即最大静摩擦力与静摩擦因数和正压力成正比,其中静摩擦因数比动摩擦因数稍大,因为当外力等于动摩擦力时,物体受力还是平衡的,要使物体运动,就必须增大外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固定的,较少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只有充分了解、控制这些因素,才能充分利用有益摩擦,避免有害摩擦,最大程度地改进生产,改善生活。

第三篇:2018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XX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1、学生成才。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通过“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示范课及辅导讲座,使课题组教师基本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进行实践、创新与总结,实践出适合各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高效教学模式及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性、有效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惑。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及人员分工

(一)人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梁晓英负责整个课题的组织工作,申报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论证、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成员:曾宪书负责主抓课题实施研究;刘秉义具体负责材料的积累,实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其他成员参与编写教案,听课、评课,撰写论文等工作。

(二)进行该项目研究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校的研究环境

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气氛浓厚,科研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2、资料准备

学校有多年教育科研管理和理论培训的基础材料和教育科研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图书室还有近百种教育期刊,有优越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

3、经费保证

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提供保证,按课题计划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课题设施和课题条件,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属于实践研究的范畴,兼有理论研究。可以采用文献调查、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研究的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实验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与系统整理,形成一般性结论。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改和补充。

五、课题的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XX年11月--XX年10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1月-XX年2月)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环节,收集有关“目标导学”的资料。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确定个人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举行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7月)

第一步:(XX年3月-XX年11月)

1、进行集体备课,积极开展“目标导学”模式公开课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2、邀请本组及其他教研人员一起听课、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目标导学”模式。

第二步:(XX年12月-XX年2月)

1、实验教师依据研究方案,对研究过程进行整理、设计编写“目标导学”教案。

2、制定能指导本学科“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对实施过程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价。

3、撰写阶段性论文。

第三步:(XX年3月-7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

2、定期开展“目标导学”模式验收课活动、比赛课活动。

3、对“达成目标”进行研究和总结。进一步完善“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追求“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8月-XX年10月)

1、完成本方案“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各项研究项目,编写“目标导学”模式的教案汇编,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

2、进一步深化完善、推广本学科的“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最终完成时间与最终成果形式

(一)完成时间:XX年10月。

(二)成果形式:

1、探索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成绩得到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主动性显着提高。表现为:课上积极讨论,大胆质疑,课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不断的更新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合作互助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汇集成文,撰写了教学设计、论文等,理论水平提高。

(3)教师的授课水平明显提高,课堂40分钟有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本课题研究实验带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课题研究带动下,我校的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成为可能。

3、“目标导学”模式的教案汇编,“目标导学”模式论文。

第四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设计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建模及其教学规律的研究-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的活动设计》课题开题报告

我们物理组教师在教研员禹桂枝老师的领导下,在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实验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曾对人的大脑遗忘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以下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应用70%,看电影60%,看展览50%,讨论30%,讲话30%,自己动手做10%,学生教学生5%。由此看来,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是一种终身难忘的过程。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 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 可能很快就会

消失。所以, 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 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加强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导出规律, 掌握理论, 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3、设计物理实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4、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6、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

8、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安排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08年3月~2008年7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08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08年9月~20010年6月)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2)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4、汇报成果阶段(2001年6月~2011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1年10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1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创新: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构建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开放、动态、灵活,实践探索性强: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日期:2009-

1来源: 作者:转

1-13]

一、课题提出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字体:大 中 小]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1)树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2)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3)寻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4)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地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三.理论依据

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便是要自主探究,以求得主动发展。布鲁纳也这样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主动探索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容量的知识,还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指导,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充分研究,通过和同学的探讨,完成学习任务,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在自己的身心结构中逐步接受过来,转化积沉下来,完成内化的过程,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也有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角度看,在“感性和感情的因素、文化观点、道德情节、环境意识、艺术感觉”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更多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才能实现。

从学习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上看,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必然会有新旧知识的交汇,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消除差距的矛盾转化过程中,认识得到发展。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自主探究不断激活思维,促进旧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之间的融合,促进了认识的递进。在学习中总会有思考,有疑问,学习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借鉴意义。这是一种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语文学科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这两个环节。教学中教师把以课文为范例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内容;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表达交流、补充各自的看法,使得个别的认识向一般意义的认识升华。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激励、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发表创见,培养创新能力。

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法的启示。孔子认为,仅仅“多学而识”,或单从经验或书本上获得知识,而不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结果会一无所获。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究正是很好地把学和思结合了起来,因而能收到效果。而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则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提供了指导。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学生)个性为归依,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过程化学习,没有过程的结论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论;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但是,也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探究结果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随年级增加而逐步加深。

4、合作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文本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不但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而且还发生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探究性阅读就必然会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产生渴求与同伴协作探究新知的心理欲望,在共同对话中探究,在共同探究中求知,在共同求知中发展。

5、倾听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是一样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的感悟,也不会完全相同,阅读的结论常常是多元的。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自己更应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发现其中的智慧、亮点和偏颇、冲突,因为这种阅读体验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探究资源。事实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与疑惑处,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探究的终极目标奋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展开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

(二)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实施的程序为: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

(三)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底的阅读品质:

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

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 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选编》、《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

六、课题研究对象 七到九年级学生

七、课题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班级,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分以下四步进行:

(一)2007年11月----2008年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展学情调查,完成课题申报,拟定实验方案。

(二)2008年2月—2009年1月,确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学习研究”的基本框架,并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得出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三)2009年2月—2009年9月,修正完善已有的研究模式,做第二次调查分析,开设研究课,进一步研究实验对策,进行实验比较。

(四)2009年10---12月,总结研究成果,汇报公开课,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师资条件 姓名 学历 职称 王丽军 本科 中教一级 于世源 本科 中教一级 刘振莲 本科 中教一级 张世霞 本科 中教一级 刘士夫 本科 中教一级 2.实验分工

(1)课题负责人: 王丽军 (2)理论指导: 于世源 (3)实验教师: 刘振莲 张世霞刘士夫

九、资料准备

(1)图书馆查阅,个人购买 (2)上网查找参考

十、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①构建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 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

一、经费预算(略) 参考文献: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李翠萍:《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模式》 《教师报》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课 题 方 案

内容提要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课程。它联系学校、家庭、社会而开展活动,关注科学生活和文化生活,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体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 关键词

语文

综合性活动

意识

能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致使不少学生在校学习3年,上了700多学时的语文课,到毕业时竟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连一篇简单的实用文,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原因是:

1、 多数农村中学生喜欢语文,努力学习,但是无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计划,跟随老师“正步走”,学习方法不多,不系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2、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数以接受式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为鲜见。老师喜欢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爱好默默无语的聆听。

3、多数学生把语文课文读得很熟,以为将练习册完成了,课文也就学完了。没有意识也没有条件扩展链接相关材料。

4、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无课外阅读计划,喜欢看什么就看看,对学习不一定要有什么帮助,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

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听、说、读、写单项活动的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一些教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部异化为写作课,变成给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训练。如将《这就是我》演变成纯粹的口语训练,将《我爱我家》演化成命题作文训练。

一些教师囿于过去课程观念,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抱怨新教材脱离农村学生实际,感到无所适从。还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根据调查,超过50%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从没有认真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其实就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解释。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空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欲望。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正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模式,为在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推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的范例。将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 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 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 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 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 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 育理念。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国家的课程结构来看,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 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 人的本性。

构建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和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16世纪有26项重大发明,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因此,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实验研究。具体的还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外出活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用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主要用在平时的课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方面。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已有研究的思考,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这样定位: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

9、1—200

9、2)。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2、课题研究阶段(200

9、3---200

9、11)制定并落实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总结有关课题实验的意见。通报课题研究情况,提出课题研究要求。

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并进行分析,同时对参与上课的学生进行诊断性检测。举行部分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验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

拿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研究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学生语文综合性时代青年》郜艳编辑:cngaoyan@263.net

《风流一代》郑儒凤编辑:zhengzheng911@163.net 《深圳青年.国际》慧慧编辑:hhwwjb@163.net 《女友》莎梨编辑:wsl_23@163.com 《爱人》贾琼编辑:xajiaqiong@263.net 《爱人》艾葭编辑:ijia7757@21cn.com 《爱人》如风编辑:rufeng923@163.com 《楚风.新故事》罗尔编辑:luoer@963.net 《辽宁青年》宋凌燕编辑:slymao@sina.com 《青年心理》李明宇编辑:limingyu5858@sina.com

《中国大学生》李东辉编辑:sunboy2277@sina.com lidonghui123@yahoo.com.cn 《女报.记实》肖海生编辑:xiaohscn@yahoo.com.cn 《女报.时尚》王相明编辑:danceswithwolf@163.net

《莫愁》陆艾涢编辑:luaiyun920@sohu.com xiongwinnie@21cn.com 025—3722296 13505159776学习选。

上一篇: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下一篇:广州纪检监察案件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