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40年奋进新时代

2022-09-27

第一篇:辉煌40年奋进新时代

[首藏作品](1956)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一)[最终版]

[首藏作品](1956)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

开放40年

(一)

开栏的话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雷震响在古老东方。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到经济特区建立,从沿海城市开放到中西部腹地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华民族敞开胸襟、拥抱世界。40年求索奋进,40年众志成城,中国由一个有7.7亿贫困人口、经济面临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40年物换星移,40年岁月如歌。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本报开设专栏“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记录新时代探索创新、砥砺前行的生动足迹。

深圳,一个为改革而生的城市,为国家“杀出一条血路”被刻在了它的基因里。

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里,40年前当地人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影像真实再现在参观者眼前。曾经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都要偷渡逃离的贫困渔村,如今已是一座矗立在中国南海边的创新之城。

这一切的变化开始于那段“春天的故事”。经过十年浩劫,经济面临崩溃的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而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被寄予厚望,承载着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任。敢为人先,“做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深圳的每个角落都讲述着这样的故事。

“我的梦想是我们投资的企业能上市,带着村民们去敲钟。”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自信满满地向记者们畅想着未来。固定资产超过35亿元的南岭村早已不满足于“房东经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清华启迪南岭科技园,引进“千人专家”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与英国牛津大学OVM公司合作,投资智能制造。

深圳,一个让人相信“中国梦”可期的地方。

40年来,肩负着探路的重任,深圳人一步一个脚印,让改革开放的大旗高高飘扬。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从创造“深圳速度”到打造“深圳质量”,靠着创新的智慧和魄力一路走来。

逼出来的“自主创新”之路

深圳这个自主创新“优等生”其实资质平平。

39年前,当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一个圈时,这里还只是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海滨渔村。它的工业和科研基础是一个农机修理部。建市之初,大学、科研院所数量都是零。

1979年初,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正式创办。这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管。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由于基础薄弱,早期深圳的工业主要由外商投资,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维系深圳市经济命脉的是房地产、贸易和股市三大行业。那时的深圳充斥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大量社会资源集中在贸易、证券环节,以至于史玉柱说了句“深圳不适合搞科技”的气话,转而将他的巨人公司搬到了珠海。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

同时,维系深圳市经济命脉的房地产、贸易和股市三大行业出现严重滑坡,深圳市经济一度低迷不堪。当时的决策者发现,没有核心技术和实体经济支撑的体系竟如此脆弱。

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正是这次战略调整,使深圳市步入自主创新的轨道。

挑战在21世纪初再次来临。虽然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结构不完善,电子信息业超过90%,其他产业规模较小,与本土企业相比,加工贸易占比重依然过大;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深圳在后产业转移阶段有可能会出现由于产业外迁带来的空心化问题。

同时,2000年以后,大量跨国公司自带供应链进入中国,并以长三角等地居多,这引发了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深圳在GDP增速上的落后。苏州市2003年的GDP增速超过深圳,差距增加到整整50亿元。

一时之间,各种声音不绝于耳。究竟继续要GDP,还是面向高科技?2005年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给出答案: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不追求短期GDP,继续加码科技创新。

这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城市。这是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自此,自主创新成为深圳的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了深圳前行的步伐。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深圳始终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要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不像”为代表的创新体系

如果说,每一次困境都能促成一次蜕变,是因为深圳决策者的正确选择,那么,能将决策落地成措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则是因为深圳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决策层用先人一步的开放意识,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一项项围绕创新的改革措施先后出台,深圳成为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1994年,中国尚无“无形资产”一词时,《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在深圳诞生;1995年,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端着“铁饭碗”的时候,针对跳槽人员的《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在深圳出台;同年颁布的《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市战略,扶持建立高科技企业,形成高科技要素的积聚效应,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和高科技公司在这个时期大量流向深圳。由此,深圳自主创新踏上了快速成长之路。

1996年,全国还在探讨科研院所改革时,中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深圳诞生,开启了中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崭新探索。

当时,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加工贸易业出现严重滑坡,促使深圳市开始寻找科技资源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一时期,国务院提出“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口号,号召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

“但是那时,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高校,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案例凤毛麟角,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成果和市场产品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亟须建立一座桥梁。”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回忆,在这一背景下,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大胆创新,于1996年12月21日签署协议,创建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其目标是“服务于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类研究单位被称为“四不像”机构。它们具备企业、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民办官助”是其最鲜明的体制特色。

在传统的科研体制下,科研机构的经费支持方式通常是“事业费(人头费)+竞争性经费(项目费)”,而 “民办官助”运作体制“养事不养人”,政府对民营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不负责事业费,采取“非竞争性经费(专项补贴)+竞争性经费(项目费)”的支持方式。

这一创新的发展模式极大激发了研究院的活力。“研究院是这一片第一栋楼,2003年我来深圳时,从这能看到对面的香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伟强感叹,如今,周边高楼林立,该院已累计孵化企业1500多家,培养上市公司21家。

在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现名“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都因“民办官助”迅速成长。深圳又为大学科研成果“牵手”地方经济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同时,深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引擎全速发动。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了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深圳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着眼未来的“超前布局”

来到前海蛇口自贸区,记者看到数十个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在这里,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5.3%。2017年前海合作区每平方公里注册企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让每一寸土地的效益最大化。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正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探索实施“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经过40年探索,深圳的成绩单足够亮眼: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378.78亿元,同比增长11.22%,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30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PCT国际申请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但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南岭村一样,深圳的决策层居安思危,在谋划更远的未来。

“我们清醒看到深圳的改革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短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与记者交流中直言,比如,实体经济压力较大,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2018年,深圳提出一个宏大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同时,它再被国家委以重任,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补齐短板,尤其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持续投入。2017年起,深圳加大了基础研究布局,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着眼未来,深圳开始了新的改革探索。

站在新起点的“再出发”,不再是“难以为继”时的无奈之举,而是面向未来的主动出击。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改革创新的尖兵,深圳在自主创新这条“新路”上的探索没有止境,也将继续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时代的“样本”。[本文转自《科技日报》2018年 5 月 21 日第 1 版。]

第二篇:40年风雨 铸一辈辉煌

——纪念肇庆学院40周年华诞

十一月的肇庆,清爽明丽。在这个满山绿荫,放眼紫荆的北岭山下,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肇庆学院40岁的生日。为此向肇庆学院致以最衷心的祝福与亲切的问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40年的道路并不漫长。回首创校之初,风雨沧桑。40年来,凝聚了学校几代领导和老师们的心血,凝聚了40届校友们的努力和奋斗。可谓四十度春秋、四十轴画卷、四十级台阶、四十个起点、四十座丰碑、四十章礼赞。4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肇庆学院人呕心沥血、甘为人梯、为国育才。40年的磨砺,造就了母校的坚毅;40年的拼搏,成就了母校的辉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是肇庆学院的优雅风貌;勇担责任、追求卓越,是肇庆学院的坚定信念。

短短的40年,肇庆学院从幼苗破土,到如今已是枝繁叶茂。万余名莘莘学子,如芬芳桃李,遍布五湖四海,那是母校各级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辛勤耕耘、敬业施教,为莘莘学子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各位老师的耳提面命,遵遵教诲教诲给莘莘学子增添无穷的知识和力量,在各战线上施展才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取得骄人成绩。

教坛千古业,桃李满园春。今天,我们为肇庆学院而骄傲。因为,我们知道是肇庆学院教给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贯穿我们人生主线是在肇庆学院塑造的“责任”意识。因为,肇庆学院谱写了一部“厚德、明智、博学、力行”的发展史。肇庆学院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是智慧的源泉。

遥望天际,那美丽的晚霞,放眼山边那葱茏的绿荫,我知道,那一定是为庆贺肇庆学院40岁生日而绽放的绚丽。愿我们的肇庆学院承载着梦想与信念,乘风破浪,续写新篇,愿我们的老师,怀抱着无私与包含,孜孜不倦,再创新业;愿我们的校友,秉承理想和希望,勤奋学习,扬帆起帆。

祝福肇庆学院生日快乐,奋勇拼搏,再创辉煌。

第三篇:携手十年风雨路 团结奋进创辉煌

携手十年风雨路

团结奋进创辉煌

——和硕县第一中学民汉合校十周发展历程回顾

2011年是和硕县第一中学民汉合校十周年,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坎坷、挑战与困难中,学校上下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在负重中不断前行,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发展成就,从2005年至2011年连续七年,学校高考上线率连续七年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先后获得了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卫生红旗单位”、州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民汉合校工作先进集体”、“绿色学校”、州级“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县级“优秀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等许多区、州、县级荣誉称号。

只因为从危机和困难中走来,才觉得今天的成就不易。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学校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特别是对今天决心努力再创新高的和硕县第一中学各族教职工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民汉合校初期,不仅办学条件简陋,而且因为生源流失、师资 缺乏,学校遭遇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2001年,我县本着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原则,将原来的汉族一中、蒙古族二中和维吾尔族三中合并成为和硕县中学,成为全县唯一一所民汉合校的完全中学。合校初期,作为校址的原和硕县一中只有一栋2400多平方米的旧教学楼,学生桌椅板凳缺乏、破旧,教师还在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陈旧办公桌,大部分办公桌都比使用它们的年轻教师“年龄”

1 都大,因为只有一栋陈旧的教学楼,教室有限,虽然名义上合校了,但是维文班级还是在原来三中平房教室当中上课,学生还是在四面漏风的平房中住宿,教学办公生活条件都非常简陋。比办学条件的更紧迫的是合校以后年级多、班级多、民族多,规模骤然增加,原来三个学校原来都有不同的办学特点和管理方式,怎样让合校以后管理融合、观念融合。与此同时,民汉合校初期,正值全州兴起大办高中的热潮,州域内市县学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引进高中师资人才,形成了严峻生源竞争、师资竞争局面。简陋的办学条件、有限的师资力量、不高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合校以后没有及时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在这场竞争中学校迅速处于被动,陷于劣势,合校以后的2003年,学校终于陷入办学以来前所未有的危局:因为师资流失而导致当年高三毕业班在高考前最关键的几个月,有些课程没有教师上课,不多的高三学生被迫转学,造成了和硕一中发展历史上2003届高三学生断档。突发的局面一下震动了全县,传遍了全州,全校各族教师十分痛心、着急,学生、家长一时也对县一中失去了信心,社会各界在拷问:和硕一中怎么啦?这所全县唯一的高中究竟能不能继续办下去?由此学校也陷入了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在挫折和困境中,锻造出一个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不仅使学 校在危难中振兴,也为教育系统培养了许多管理人才

在和硕县第一中学发展的危难时刻,2003年8月,县委县

2 人民政府果断调整的学校领导班子,选调具有十几年基层学校管理经验的邵玉龙同志和在县教育局从事多年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热沙来提〃买买提同志担任党政主要领导,组建新的的学校领导班子。上任之时面对上级领导殷切的重托、学校涣散的人心、社会各界失却的信任,他们倍感压力。他们首先从凝聚人心、重振信心入手,诚恳地和每一位教师座谈,从广大教师的期待中找到了学校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健全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新整理出台了一大批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较好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经过努力使学校的局面不仅很快稳定下来,各项管理逐步走向正规。要管理好这样一所刚刚民汉合校的完全中学,必须培养一支有一支多民族组成的管理队伍,只有一只好班子才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很快经过选拔一批年轻富有朝气同时又具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虽然来自汉、维、蒙不同民族,但是他们互相学习,实际工作中注意团结协作,很快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使学校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经过几年的锻炼和培养,这批当年学校的中层管理骨干,先后有7人走上一中、二中、一校等学校的校级领导岗位,为和硕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批宝贵的管理人才。还有一些中青年教师在经过学校的历练以后,走上了其他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岗位。直到今天,注重培养年轻干部、骨干教师成为学校发展和重要理念之一。

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师生办公、

3 教学、住宿、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和先进学校差距逐步缩小。

合校以后的几年,正值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科教兴县”的战略,开始加大教育投入,2002年新建了一栋2700平方米的教学楼,2004年新建了一栋学生公寓,2006年又投资新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综合楼,使得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生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冬天再也不用靠生炉子取暖。学生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以后,考虑到很多学生来自农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校一方面主动降低了住宿费,另一方面为每间位制作了储物柜,统一配发了床单、被套、烟缸等生活用品。学校也想方设法自筹资金,改善教学、办公、生活条件,先后安装了六个高标准实验室,均达到自治区一类实验室标准,建成了现代化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建成了教师电子备课室7个学生多媒体教室,现在学校已经拥有257台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具备了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功能。运动场、篮球场、水冲式厕所、学生餐厅等教学生活附属设施齐全。在2009年“两基”迎国检当中,新建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根据民汉合校的特点,建成了“十二木卡姆”“马头琴”“电子琴”等特色音乐教室,音乐教室配备了两台钢琴,为培养学生才艺设臵了10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舞蹈排练室,体育器材种类齐全。这些教育教学设施和器材,基本满足了教学和工作需要。

与此同时,学校也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开展对贫困学生

4 的帮扶工作,使他们安心学习。除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企业设立奖学金、师生为特困学生捐款献爱心等形式外,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为许多家庭苦难学生就学提供帮助。仅2011年,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发放了各类助学资金就达到近百万元,是困难学生家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温暖,也实现了学校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的诺言。

科学谋划学校发展、准确定位学校方向,形成切合实际的 办学理念,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也使学校近几年 获得了较快发展

学校领导班认识到,和硕县第一中学作为一所民汉合校的完全中学,必须立足县域实际,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经过充分总结学校民汉合校以后几年办学经验,学校确立了“抓住两个重点、实现一个突破”的发展思路,即:初中义务教育以实现巩固提高“两基”为重点,维、蒙民族教育以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为重点,高中以实现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的突破“为目标,经过几年努力,“两基”巩固提高取得了新的成果,继2009年顺利通过国检以后,今年9月再次准备迎接自治区督导检查,双语教学也顺利推进,除原有的蒙文双语班外,今年九月学校又开始迎接维文初一双语班,一批接受了脱产培训的双语骨干教师已经学成归来,成为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主力和骨干。

与此同时高中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在校生人数由民汉合校

5 初期的三百多人增加到2011年九月的一千多人,维文初中可以保证所有毕业学生全部升入高中汉文,汉文高中更是由2003年的流失断档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由当年的每个年级两个平行班,到2006年发展到每个年级四个平行班,到2010年学校领导班子又审时度势,进一步扩大汉文高中招生办学规模,汉文高中由原先的每个年级四个平行班增加到六个平行班。20

10、2011连续两年在生源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按计划顺利完成了招生任务,使县域内很多低分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得以升入高中继续学习,满足了许多家长和学生接受更高质量教育和就近求学的需要。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校高考上线率连续七年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一批优秀学子被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名校录取,更多的农牧民子弟从这里走进了大学校园,圆了大学梦。

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使民族团结像春风化雨,

融入每个人的心间,把学校也造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

作为民汉合校的一所多民族学校,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首先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在各项工作中注重团结协作,在各民族传统家假日期间一起到各族教职工家中进行走访慰问活动。在日常工作当中也十分注意创造机会让各族师生接触了解,增进感情,例如学校按年级安排各民族教师交叉坐办公室,各民族班级之间相互结对子,在文体比赛当中混合组队参赛等。在民族团结教

6 育当中学校党总支统筹安排,学校各部门各组织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民族团结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德育处统一安排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征文及黑板报比赛;“结对子班级”之间和各民族教职工之间的文体联谊比赛;教务处组织“双语口语”大赛等活动,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都要组织全校教职工推荐评选一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各民族师生就像生活在一个团结、幸福、和谐的大家庭当中,2011年5月学校也被授予县级“民族团结模范单位”。

秉承“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校 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作为办学理念,以办“和硕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把各项创建活动和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全校性创建活动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先后获得了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卫生红旗单位”、州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民汉合校工作先进集体”、“绿色学校”、州级“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县级“优秀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等许多区、州、县级荣誉称号。这丰硕的成果,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当中,也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有特色

7 的教育教学活动:“值周班制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校园文化周”给学生展示才艺提供了舞台,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模拟法庭”用学生自己演绎法庭庭审过程林带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校园开放周”让家长走进校园使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新生入学军训和国防教育”是新生一入学就接受国防教育、培养集体意识、养成纪律观念。“快乐体育运动会”、“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了激情与活力。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办学的亮点和特色。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不断调整师资结构,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不断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师资建设当作促进学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根据各民族教学工作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师资机构,有计划的通过多种形式补充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5年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通过选调、招录、特岗等方式新增专任教师六十多人人,基本解决了部分科目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汉维蒙三个语种的师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特别是汉文师资队伍从合校初期6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二十多人,师资力量由当年的十分紧缺、甚至难以开齐部分课程,到现在基本上各科教师都能够基本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新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专业对口率等达到100%。在教师数量增加的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

8 的在职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学历,每年寒暑假,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分期、分批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为推进双语教学,学校有计划的选派多名位素质较高、基础较好的年轻教师到北京、上海、南京、乌鲁木齐等地进行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现在都已学成归来成为双语教学骨干。学校还积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双语”教学光盘等资源推广“双语”教学工作。通过少数民族教师的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少数民族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学校初中教师任职条件达标率、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以上,校级领导、部门领导先后有多人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校长书记上岗培训班”“德育骨干培训班”等,为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新的发展蓝图,我们感受到了肩上的责 任,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近几年,在“两基”的到巩固提高的同时,普及和发展高中教育成为各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处在跨越式发展时期的新疆也提出要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巴州也明确提出城镇高中入学率要达到90%的入学率目标。在此形势下,和硕县一中又处在发展的转折性关头,面对州上、库尔勒市一些重点高中做大、做强;环顾周边县属高中已基本分立办学,和硕县第一中学民汉合校完全中学的办学体制显然在今后的竞争中处在不利地位。就在此时,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今年8月及时作出决策,决定提早实现我县高中分立办学的目标,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和

9 硕县高级中学的选址工作,基本落实了学校建设资金,学校教学设施设计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力争下半年正式开工建设。

消息传来,全体师生倍感振奋,和硕县一中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面对美好的蓝图,我们决心继续努力,发扬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和硕教育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第四篇:回顾党的辉煌历程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成就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回望改革开放40年

成就

1921年的七月,一群当时怀揣救国理想的志士仁人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商量着当时看来似乎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的事——建立中国共产党。转眼间,这个组织带领全中国人民在追逐中国梦的路上即将走过97载的光辉历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只有仅仅50几个党员,就凭这全国50几个党员,12个全国代表,就想建立一个新中国?这在当时,听上去真的很难。有三位参加了“一大”的代表,因为这条道路太难走了,背信弃义,叛党投敌;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在这条道路上,先后牺牲了六位至亲;而难以计数的共产党员,为了这个目标,前仆后继、献上一切,乃至生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给人民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挫折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

1 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最终,艰难险阻没能挡得住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一个崭新的中国冉冉升起,屹立东方,令世界侧目,而弓着腰,托举起这一切的,正是我们伟大的党!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他97岁的生日。回首97年的风雨历程,可以这样说, 过去的97年是我们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97年, 是风雨兼程、成就辉煌的97年。97年风雨兼程,97年岁月如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经过一代代前辈们的艰辛努力,饱经战乱屈辱与落后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就像一条巨龙,正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1978年,改革开放,中华大地随之春色岸然。改革开放的实施加速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开始了与国际接轨,并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令世界震惊,令世界称赞。从香港、澳门的回归到中国加入WTO到台湾双飞,从亚运到奥运,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责任与参与国际的热诚。从当年的草房瓦片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从曾经的门庭若轻到现在的街市车水马龙,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实施,从以前物品的匮乏短缺到如今的商店商品琳琅满目……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正以其坚定、铿镪的步伐走向繁荣,走向世界。9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他只是沧

2 海一粟,然而就是这97年,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伟大的崛起发展史。

随着祖国事业的蒸蒸日上,各种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正以快速的步伐向前发展,并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今,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又如何不让人感慨万千,惊叹赞赏。中华大地在党的领导下,正以其势如破竹之势向前腾飞,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指日可待;中华腾飞、祖国繁荣也将势不可挡! 而今,在党的97岁生日到来之际献上我们的一片热忱与祝福:愿党永葆生机,永葆党的先进性,愿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愿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安康。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接受党的思想指导;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位授业恩师,教授我们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的能力;感谢先烈、志士仁人,我们今天不用再靠流血牺牲去拼打出幸福的生活。在这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应该感恩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的中国,也就没有我们平安出生,健康成长的社会;也就没有我们站在岗位上,创造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机会;更不会有我们追寻理想,实现价值,圆中国梦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些长在新中国的幸福人民,只有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才是实现我们个人理想的最优秀手段。假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我们的国家,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正是我们党的当代使命,为了这个使命添过砖,加过瓦,还有什

3 么比这个更能体现爱党,感恩党呢?在此,我只想说,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父母亲人、为了先辈和自己,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因为每一个微小的梦想凝聚起来,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坚实的力量!

我们知道我们的党出生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九十年的征程是一部奋斗史。然而我们的党以坚韧的品质顶住了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乃至压迫,撑起了共和国的一片天空。难忘文革那些岁月,中国遭受十年浩劫,是党举起党旗拨乱反正,填平路上沟壑,砍断绊脚藤葛。难忘汶川大地震,百姓遭受巨大痛苦,是党举起党旗抗震救灾,抚平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重新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4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党和国家如此,其实我们生活中更应如此,我们面对困难不应该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所以说,生活中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面对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4 (林芝电信第一党支部 匡波 2018年6月27日)

5

第五篇:奋进铸就辉煌的明天

——感恩奋进的新四中

(悠扬的抒怀音乐起场)

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的巴中市,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尊师重教之乡,有一个令人慕仰的求学圣地,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巴州区第四中学。

悠悠津桥河,孕育四中奋进崛起;

巍巍鹰嘴山,见证四中沧桑变迁。

这里是书香飘逸的学园;

这里是培育英才的摇篮;

这一方沃土,孕育了无数花朵,成长着万千树苗;

这里是传承文明的乐园,

这里是成就未来的殿堂。

这一片乐园,充满着阳光,播撒着希望;

这艘已经起锚扬帆的航船,满载着莘莘学子,正驶向知识的彼岸;

一只只展翅的雄鹰,搏击长空,飞向未来——

一、缤纷满校园

走进巴州区第四中学,校园内树木葱茏,鲜花竞艳,校风厚重,学风浓郁,到处洋溢着书香诗韵,到处焕发着青春活力:宽敞整洁的教室充满人文、书香的气息;教室内外走廊过道的名言、警句潜移默化的陶冶着孩子的品行;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成为学生拓展真知的舞台;塑胶运动场上,活跃着孩子们矫健的身影„„清晨,书声琅琅,孩子们迎着朝霞,尽情地享受着诗文诵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财富;黄昏,夕阳沉暮,孩子们踏着余晖,尽情地挥洒着自由与欢乐。

巴州区第四中学始创于1975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的学校。近年来,学

校领导班子勇立潮头,运筹帷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围绕“创建一流中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敬业、爱生、严谨、笃学的师资队伍,造就了一批批勤学、善思、活泼、向上的学生群体。这一切,推动巴州区第四中学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辉煌业绩,谱写了巴州区第四中学教育新华章。

1997年,学校从平梁初级中学迁至巴州区回风经济开发区,在市、区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历经数十载的风雨历程,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所高规格、高标准、现代化的城市高完中。

同期声:目前,学校占地60.8亩,在校学生3654人,51个教学班,教职工172人。巴四中成为巴州区投入重建资金最多、重建规模最大、进展速度最快的一所学校。

寒冬挡不住春来到,经过全体四中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如今的四中面貌焕然一新,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广场四个功能区,形成了布局合理、科学实用、联系便捷、景观优美的育人环境。新建74间标准化教室,每个教室装备有50英寸大彩电、联想电脑、展示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新建15间理化生实验室,按国家一类标准配齐各种仪器和设备,满足学生分组和演示实验的需要;新建图书电教办公楼5035平方米,内设50间办公室、教研室及标准化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微机室。图书室藏书50000多册,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新建学生宿舍楼10036平方米, 200多个房间,可安排住宿生1800人。每位学生均有储物柜和鞋柜。开办有热水房、开水房、洗衣房和浴室;新建学生食堂综合楼3856平方米,内设两套标准化食堂、750平方米的多媒体学术大厅、16间音体美教室。新建 15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内设环形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投入30多万元购置音体美器材,装备了舞蹈排练厅,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生的专业培养创造了优越条件;投入158万元建成覆盖全校的广播闭路电视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安保人员全天24小时守护校园。巴州区招生考试委员会投入资金近100万元,装备80个标准化考室和全区高考、中考信息指挥中心。

园林式的建筑,花园般的校园,全体四中人沐浴在春天的暖阳中,正阔步前进。

成功的教育,收获必是教育的成功。近几年来,巴州区第四中学领导班子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教育教学管理,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婷、贺幸两位同学去年中考分别获得全区第

二、三名的骄人成绩;高中教育本科上线人数逐年攀升,主动报考和要求转入四中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去年高一入学成绩在550分以上的学生已达到72.6%。(朱校长讲话)

二、杏坛播春秋

“三尺讲台,终岁莫问枯荣事;两袖清风,回首只闻桃李香。”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桂林多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丰富,作风正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以他为中心的学校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以服务学生、献身教育为办学宗旨,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按部颁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同时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用人以才,度人以德。巴州区第四中学把引进、培养教师定位在高素质上,大力实施学历、师德、能力三位一体,推行师德先行,学历提升,业务进步。为了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在认真抓好在职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先后从高等院校招聘优秀本科生42人,从其他学校引进高中骨干教师38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9人,其中本科学历104人,中学高级教师25人,中学一级教师86人,市区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25人。近几年,四中教师先后在市区优质课大赛中有多人获得一等奖,20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取得的成绩还可以添加)

老 师(同期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们四中每个教师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我作为四中的一个青年教师,我会用关心、爱心、耐心去启发、教育每个学生,让他们的理想之帆从这里扬起,让他们的精彩人生从这里开始。

三、校园多姿彩

(音乐起,轻音乐或浪漫型的钢琴曲)

巴州区第四中学坚持通过隆重的开学典礼和国旗下讲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成人成才基础。学校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彰显环境育人的特色。走进巴州区第四中学,整个校园人文环境温馨,学习气氛积极浓厚。

巴州区第四中学副校长姜德文 同期声:(简短说几句培养学生的德育理念)

在大力推进德育工作的同时,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广泛发动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学校内部活力。

青春校园,魅力舞台;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彰显青春的风采,还营造出多元、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这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学校经常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演讲、征文、歌咏、画展„„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里,学校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和学生社团,丰富了校园生活。

在这里,体育运动火热的开展,增强了师生们的体质,更培养了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这里,学校开播的广播电台,陪伴同学们度过了每一个清晨与傍晚。校报校刊,开辟了文艺爱好者的一片天地。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团结奋斗的四中学生,奏响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凯歌,绘制了一张张令人振奋的喜报。

成绩:

四、奋进铸辉煌

辛勤的汗水,呵护学生快乐成长,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蓬勃发展。现在的巴州区

第四中学,已成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效益显著,声誉良好,学风优良,备受关注的学校。初中、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好评和赞誉。同时艺体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在各级各类艺体活动中表现优异。2011年,在区教育系统举行的“感恩•奋进”文艺汇演中,选送的三个节目分获

一、

二、三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校风示范学校”、“最佳文明单位”、“目标导学实验基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先进集体”等。四中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中也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表彰。

春风化雨、浓情厚爱,巴州区第四中学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市、区各级政府、教育局领导的亲切关怀!

(一组照片,并配说明。有领导视察的同期声的话最好)

学校的阔步前行得到了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关心、支持!

(一组照片,并配说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灾后恢复重建的巴州区第四中学,已经拥有了全区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感恩奋进的四中人坚持“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务实、勤奋拼搏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勇争一流,努力把巴四中办成一所学生成长成才、求真求实的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高完中,为巴中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巴州区第四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桂林 同期声:(简短点)

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成就,无不彰显出巴州区第四中学的时代风范。“海阔鸥击翔,风动一帆扬”,拼搏奋进的巴州区第四中学,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强劲的音乐响起)

上一篇:当好秘书的10条守则下一篇:父亲70岁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