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2022-06-28

第一篇: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基础知识结构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商品(w):

(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关系:

①区别:第一,商品用于交换,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第二,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第三,商品属于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联系:第一,二者都是劳动产品;第二,二者都有使用价值;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G):

(1)货币的产生: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金银一旦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

②一般等价物是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形式的演变:金银条块——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等。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实质是相互交换劳动。因此,金银作为货币,同样代表这一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含义: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显示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第一,二者区别(含义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第二,二者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又叫购买手段):

①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和对生产者的启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反之,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商品能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次数所决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1)纸币的优点:

(2)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3)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4)纸币的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

(2)通货紧缩: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其二,由于供应大于需求,而新的产品和劳务因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投资机会减少。银行普遍出现“慎贷”甚至“惜贷”倾向,并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其三,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

(3)注意区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因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但并非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引起价格上涨以及由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等引起的价格上涨测不属于通货膨胀。

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常用的结算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帐结算:

2、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支票的种类: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二)外汇

、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考点:

、对商品的理解

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3、纸币的发行规律。

4、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5、外汇、汇率的理解。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材料分析:

、XX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放在XX年经济工作的首位。专家建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既要抑制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答: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代表的实物量少了,等于实际收入减少;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适度的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有好处。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抑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

(2)应当怎样确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第一,代售商品的数量;第二,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热点材料:在近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吸引外资甚至在XX年超过美国。另外,由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挂钩,而美元从XX年中期就开始持续走软,因此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汇价实际也有所下降。因此,西方国家叫喊由于人民币汇率偏低,造成中国货过于便宜,商品大量出口,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冲击。

解析:(1)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上浮)后,同量的这种货币能比以前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他国商品。同时,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一般讲,不到不得已,任何国家都不会将其货币升值,因为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①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使一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本国货币的升值,使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的货币计算,也相应减少。因此,总体上看,货币升值,对一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轻易选择将本国货币升值。

(2)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但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变量很多,不能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地位和作用。有些人把日本经济问题、美国经济问题或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问题,统统归为汇率问题,归结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币值问题,这种过分夸大汇率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言行,只会掩盖自身经济发展中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拖延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只靠汇率政策就可以摆脱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二篇:2015高考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复习学案 答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复习】

(1)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3)商品交换(4)一般等价物(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6)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7)货币量(8)通货膨胀(9)通货紧缩(10)信用卡和支票 (11)升高(12)降低(13)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14)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点训练】

1.D[商品的价格是从价值角度提出的,商品的实用性是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的,张先生和李先生的选择注重了商品的基本属性的不同角度,反映的恰恰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中的供求关系题干未体现;B项中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与质量无直接联系;人们选择商品时,既关注使用价值,又关注价值,总是力求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所以C项片面。] 2.C[发明专利付出了劳动,并且给人类带来了用途,同时实现了交换,即体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故C项正确。]

3.B[领取工资、补交房租体现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④正确;标价30元的书体现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①正确;买书体现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②正确;③⑤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应选B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货币的职能。]

4.C[本题考查学生对货币职能的区分。通过审读材料看出,34万元是新房的价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首付8万元是用于购买新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支付利息9.8万元,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据此可选出C项。]

5.D[本题易错选B,最终支付“5000元”是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能看到这里有“支付”字样就理解为支付手段。]

6.C[纸币与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没有差别,③错误。②从制作成本角度说明了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的优点,符合题意。纸币作为现行货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故④应选。纸币在充当贮藏手段职能时,不比金属货币有优势,故①不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

7.D[金银纪念币是金属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故①错误。该套金银纪念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具有收藏价值,也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故②④符合题意。国家无权规定金银纪念币的购买力,③错误。]

8.C[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因此30万亿/15万亿=2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9.A[该题为计算类选择题,注意准确运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5 000×8)/5=8 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纸币为16 000亿元,为实际所需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10.C

11.A[首先,1美元兑换人民币数量下降,说明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企业出口,因此可以排除

C、D;其次,利润变化的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利润变化情况:(6.27×24-144)-(6.32×24-144);第二步,计算利润率变化情况:[(6.27×24-144)-(6.32×24-144)]÷144×100%=0.83%。] 12.A[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小张兑换1 000美元需支付8 000元人民币。美元兑换人

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即美元贬值20%,小张手里的1 000美元只相当于以前的800美元,即只能兑换6400元人民币,损失了人民币l 600元,故选A。]

13.B[从题干中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元汇率跌落,美元贬值,而人民币相比美元则升值。人

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这有利于我国居民买到更多的美国商品,会增加需求,因此有利于我国居民去美国旅游,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对美国投资,故A、D错误,B正确。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升高,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到美国,故C错误。]

14.A[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破6.36,说明用100单位的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也就是人民币升

值,美元贬值,美元汇率跌落,故②④正确。]

15.D[本题易错选A,把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混同。100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减少,说明美

元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 【巩固训练】

1.C[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救灾物资是我国政府免费发放给灾民的,不是用于交换的,故不是商品。]2.B3.C

4.D[①项不符合事实;②项表述正确;③表述错误,观念上的货币是商品的价格,网购需要现实中的货币;④项符合题意。故该题选D。]

5.B[使用信用卡可给你带来诸多便利。]6.C7.A

8.C[本题考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A、B都是错误的金钱观;材料中不涉及世界货币问题,且D说法错误。]9.C10.A

11.D[本题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外汇与汇率的知识,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100美元兑634.26元人民币到兑换612.57元人民币,说明现在的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比过去少了,意味着外汇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而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说明我国出口的商品价格提高,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

12.C[本题主要考查商品流通、商品的基本属性、消费的分类、价值规律等知识。劳务消费是从

消费的对象分类,所以③不对;技能互换属物物交换,不是商品流通,故①不选,答案C正确。] 13.D[人民币升值后,同样多的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所以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会增加损失,

故选D项。美元只是对人民币贬值,把美元用于出国消费或兑换欧元,不会增加损失,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4.A[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国际商品价格升高,外汇储备缩水,故B、C、D三项错误。] 15.A[物价全面上涨,出现通货膨胀,与国内纸币发行量直接相关,③观点理解错误。人民币升

值,不利于引进外资,影响国外资本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投资,④观点理解错误。]

16.D[本题考查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积极意义,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中各项观点均

正确,故D项应选。]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第(1)问,人民币能够购买商品,从根本上是由人民

币作为纸币的性质决定的。第(2)问,乙和丙的观点归结起来一个是多发行人民币好,一个是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因此本问的回答应从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入手,说明多发行和少发行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答案(1)人民币是由我国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能在市场上执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

换中起媒介作用。所以持有人民币就能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人民币的这种作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2)国家有权发行人民币,但不能随意发行,它的发行量受货币发行规律的制约,如果人民币的

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发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如果人民币发行太少,就会使一部分商品不能售出,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币的发行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乙、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18.解析第(1)问属于图表题。要从横向对比中找出变化,从纵向对比中找出不同。第(2)问属于漫

画题,将漫画中反映出的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进行分类即可。第(3)问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2013年10月10日与2012年l0月18日相比,美元、日元兑换人民币数

量减少,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欧元兑换人民币数量增加,欧元升值。 (2)利:进口货物大幅降价;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国留学更加便宜。弊:农业将受严重冲击,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3)①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②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神奇的货币教案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答案:b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答案:a [例4]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 d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教学重点

1、 信用工具

2、 外汇 ★教学难点

1、 外汇

2、 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 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 ( ) 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答案:d [例2]支票和汇票的共同点在于( )

a、其使用都避免和减少了现金交易带来的麻烦 b、都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d、都是商品,和货币一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答案:a [例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 ( ) 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例4])在国际外汇市场,1998年7月份,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1999年1月,汇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这就是说 ( ) a、日元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d、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 答案:a d ★课余作业

1、 利用业余时间到银行调查了解信用卡的有关知识与使用情况

2、有条件的同学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的优点。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四篇:神奇的货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 货币的本质(板书)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在学习货币之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商品。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

一、三个虚框思考:这些看到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从第三个虚框你能体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吗?

教师提问并归纳:首先这些商品都是生产出来的,都是要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其次生产出来这些物品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卖出去,为了交换。因此结合起来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毛衣不是为了交换,不是商品。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板书) 了解了商品,我们再来说说它的孪生兄弟——货币。我们知道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商朝——见币;周朝——刀币、环钱和蚊鼻钱;秦朝——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那么,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比如我牵着一头牛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食品和工具,那我会碰到什么困难呢?市场上没有我想要的食品和工具;市场上有我想要的商品,可是别人不要我的牛;市场 上有我想要的不同商品,但持有不同商品的交换者都想要我的牛,我无法将一头活牛进行分割,最后我只能是与一方进行交易;我想换的商品的价值低于一头牛的价值。又比如荔枝树的主人很难用荔枝去与柑树的主人换柑橘,因为这两种水果的成熟季节不同,而且不易保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物交换存在太多弊端了。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双方恰好都需对方的商品,这就限制了交换的发展。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在历史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比如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缺点很多:不耐久藏,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同时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就成为货币。

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林林总总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教师提问并归纳: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就成了“商品——货币——商品”。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和货币。要记住商品的“两条”、“两基”所以如果没有两条和两基的都不是商品。货币的“一本”。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一对孪生兄弟——商品和货币的一些知识。我们了解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了解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那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关于货币的知识,货币的职能。那么,货币有哪些职能呢?让我们马上进入新课。

1、价值尺度(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四个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为什么货币具有这种职能?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教师提问并归纳:体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是有价值的,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这正如尺子可以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黄金万两。“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在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在它所值的货币? 这就表现了货币价值尺度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好了,我们知道了货币的第一个职能价值尺度,那么接下来我们学习货币的第二个基本职能——流通手段。

2、流能手段(板书)

什么是商品流通(板书) 【教师引导】

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 在这种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用不着什么媒介。

【教师提问】货币产生以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怎么办?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换商品,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W)。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种职能又叫作购买手段。 【教师提问】商品流能与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容易混,谁能认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用图表示:

流通手段: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板书)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于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图表示; 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板书)

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以一个简图来表示:

【教师提问】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物换物的直接交换中(商品──商品),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媒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商品)买和卖成为两上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必须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 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从中我们发现商品流通的优点比较多,那么商品流通是不是没有缺点啊?

当然不是了,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买、卖脱节,商品所有者在这里卖、到那里买,今天卖、以后买,其结果,必然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课本第六页下面那个虚框里有句话从商品流通的过程来看,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跳跃不成功,也就是意味着商品所有者没有将自己的产品出售,劳动白费,产品积压,最终将导致商品生产者破产倒闭。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卖的出去,实现惊险的跳跃呢?课本提到两个途径,一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货币的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那么,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行吗? 【学生回答】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 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话拿走其商品、侵害其利益的事发生。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这是我们理解流通手段要明确的第三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过渡:好了。学完了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那么,货币除了这么两种基本职能,还有那些其他的职能呢?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那么我们简单的说下这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特别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学可能会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混淆。简单的说流通手段就是我们平时买东西使用到的货币职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时性!

支付手段有时间间隔的,记账式的货币,比如发工资,转账还钱,债权的转移等等。 如买一套房子,房价为25万,首付了10万,剩下的15万靠分期付款偿还。 这里面,10万是货币执行的流通手段,15万是货币执行了支付手段。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两基”。

第三目

纸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纸币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知道纸币是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和掌握纸币的含义、本质和职能及纸币的发展规律;了解我国纸币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 辨别能力。

情意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爱护人民币的责任意识,不在人 民币上乱写乱画、保持人民币的整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纸币的含义、本质及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 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看过电视的我们都知道古代人是用什么来购买商品的呢?

生:金、银

师:与之相比,从具体形态上看,我们现代人通常情况下又是用什么来购买 商品的呢? 生:纸币

师:是的。那么,纸币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呢?什么是纸币呢?纸币又具有 哪些职能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纸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1.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图示: 金属条块——富商打上金属印记的条块——国家制造的铸币——纸币。

2.纸币的含义和职能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指纸币的含义。关于纸币的含义我们要记住它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合。从纸币的含义,我们要理解下面三点。 (1)本质:价值符号,没有价值,因而不是商品。

也许大家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纸币没有价值而只是价值符号,那么我们是怎样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呢?其实,纸币虽然能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但它知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着媒介作用,并不能又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是金属货币价值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一旦纸币离开了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只是纸片一张。另外,就生产一定面额的纸币而言,虽然也耗费了一定的劳动,但这种劳动相对于生产金属货币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2)主体:国家或某些地区(以我国为例,国家法律赋予港澳台地区有权 发行纸币)

(3)强制力:现在正在强制使用

向同学们展示1949年发行的面值1000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这张人民币现在可以流通吗?(不能,不是现在强制使用的,但可到银行兑换。)

师:既然以前的纸币现在不能使用,那么世界各国为什么还要用纸币取

代金属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呢?(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而言有着自身的优点。) 3.纸币的优点 (1)成本低 (2)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3)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师: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纸币有其优点也有缺点。

纸币的缺点:易出现假币;具有时效性;易破损。 但是纸币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且现在世界各国还没有找到一种比纸币更方便的东西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正因如此,所以世界各国均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纸币具有同货币一样的职能呢?(不是) 4.纸币的职能

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职能),然后一一讲解纸币的职能(纸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部分纸币具有世界货币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师:为了检验大家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咱们来练习一下。 练一练:

1. 当前,统一的欧元日益显示其强大竞争力。从本质上看,欧元是( C ) A、货币 B、一般等价物 C、价值符号 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注:欧元是纸币,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 人们之所以能够用人民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是因为人民币( A ) A、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B、在商品交换中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C、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 D、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注:可采用排除法。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纸币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师:正如第二道题所述,人民币纸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而人民币 又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纸币。

(三)我国的纸币

我国大陆的纸币----人民币 我国香港的纸币----港 币 我国澳门的纸币----澳 元 我国台湾的纸币----新台币

师:刚才讲到纸币的缺点之一是易出现假币,那么我们是如何辨别假币的 呢?(向同学们讲解辨别纸币的常用方法。)

师:知道如何辨别假币后,那么大家再设想一下:假如你遇到了假币,你 会怎么办?(大家讨论)。 (1)拒收 (2)送银行鉴定 (3)知道制造假币者,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总之,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师: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任意发行呢? 生:不是。 师:纸币虽然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发行 纸币,它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也就是纸币的发行规律。

(四)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的确定: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和纸币流通次数。 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得出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师:为了检验大家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咱们再来做一道练习。 练一练: 3. 假设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价格为8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为 亿元。( A ) A.8000 B.4000 C.200000 D.400000 注:5000*8/5=8000

小结:含义、本质、职能、发行规律。特别是发行规律是难点要特别注意。

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 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 外汇 【教学难点】外汇 汇率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生:支票、信用卡

师:那大家知道这些工具都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生:„„

师:那这节课我们来理解这些问题,大家一起翻开课本第8页,学习“信用工具 和外汇”这一框。

★讲授新课

一、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师:课本中提到,人们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那

结算大家能理解不?结算就是核算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收支往来的情况。 那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有什么区别呢?

生: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 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师:对,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必须是现实中的纸币,而后者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探究一】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师:大家看一下这张卡?是什么?(展示学校的一卡通)

生:一卡通。

师:大家回想一下,以前没有办理一卡通的时候怎么买东西啊? 生:都要用到钱。

师: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刷卡。

师:大家刚刚说到的“用钱”就是现金消费,现在大家都是有卡一族,在学校里消费一般都是刷卡。想一想,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生1:„„ 生2:„„

师总结:现金消费增加了纸币的流通量,但是,携带不安全。例如„„使用起来 手续麻烦,增加收款的劳动量,也不方便购物。刷卡消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缩短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加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总结:(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重点划出“纸币”,转账结算 重点划出“银行转账” ) 生1:„„ 生2:„„

师总结:现金消费增加了纸币的流通量,但是,携带不安全。例如„„使用起来 手续麻烦,增加收款的劳动量,也不方便购物。刷卡消费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缩短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加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总结:(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重点划出“纸币”,转账结算 重点划出“银行转账” )

2.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

师:既然转账结算时通过银行转账来实现,那必然也要用到转账工具吧?同学们 平常中都接触过哪些信用工具呢?

生:一卡通、银行卡、信用卡„„

师:我们的一卡通本质上也属于信用卡中的一种(?)。那信用卡是什么呢?

生: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 子支付卡。

师:在这里要注意,部分与全部功能。是不是说所有信用卡都有这些功能?

生:不是。一卡通就没有信用贷款、取款的功能。(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引导) 师:银行的信用卡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 信用凭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广义上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就像我们的饭卡没钱,食堂的阿姨就不会给我们打饭了吧,能够透支的是银行信用卡,这是狭义上的信用卡,我们下面谈到的信用卡一般都是指银行信用卡。)

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使用,也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 (请同学回答银行信用卡的概念,然后重点划出“商业银行”和“资信状况良好”,在这里提醒同学们中国人民银行不发行信用卡,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是我们的国家机关,另一方面又是我们的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管理银行,不对个人开展业务。) ②信用卡的方便

师:前面讲到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是因为它有一定的优点,那它有哪些优点呢?

生: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运输和携带,不易磨损。

师:如前【探究一】中总结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了信用卡,说明信用卡 具有纸币所没有的功能和优点吧?大家想一想。

生: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 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分角度分析信用卡的优点:

对持有者——方便、安全,外出购物、旅行不必“腰缠万贯”,携带大批现金,并可超出自己的存款数支付。

对收款方——可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工作。

对银行——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 可以从使用信用卡的双方收取一定手续费(跨行结算2元/次),当持卡者超支时银行还可以收到较高利息。

(我们前面讲到银行信用卡中的借记卡具有透支功能,这也是信用卡普遍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真是因为有了这个功能,现在社会上又新出现了一批人,他们使用大量的信用卡、现金卡,进行透支消费,但于月薪或收入无法将透支的信用卡偿还,每个月都要为这些卡还款,他们被称作“卡奴”,这个行为影响了社会风气,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持卡人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2)支票

【探究二】这张票据是什么? ① 什么是支票? 师::信用卡是在生活中常见的信用工具,还有另外一种大家不怎么接触的,或者在电影中常看到的?那就是支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第9页下面那个虚框,请同学们思考,小组前后进行讨论,看看下面的问题能否回答?

① 这张支票的面值是多少? ② 是哪个单位开出的?

③ 你拿到这张支票该去哪个银行取款? ④ 这是一张什么类型的支票? ⑤ 什么是支票? 生:„„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①支票,是活期存款凭证支票时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到票据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注意: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那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拥有支票?任何人都可以 去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去办理?数额是不是任意填写的?

生:不可以。

师:显而易见是不可以的。必须在银行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人才可以。存户可以 在其存款金额内签发支票。那么支票有哪几种类型呢? ②支票的种类 A.转账支票怎么用?

师:课本第10页第二段提到:收款单位在付款单位开出转账支票后,凭借该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账户。 B.现金支票怎么用?

师:同样在第二段,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那现在,大家知道小张如何把那张支票兑换成现金了吧?

(凡在银行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银行给予空白支票簿,存户可在其存款金额内开发支票。银行按照票面签注的金额付款给支票人。在这里呢,小张就可以在10天内,拿着这张支票去银行取款) 生:知道。

师:在使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使用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链接中有提到,大家课后看看,此外还应该注意,支票的使用在不同地区会有差别,在不同时间使用也会有不同的要求,用过一两次就知道了。

在上一节课中,老师提到货币发展的趋势是: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可能到了大家真正能赚钱来花的时候,见到纸币的几率已经很小了。 ●比较信用卡和支票这两个范畴:

1.信用卡可以直接用于消费,而支票不能;

2.信用卡要有密码才能取钱,而支票是无条件支付;

1.外汇 ①外汇的含义 师:【多媒体展示外国风光】国庆即将来临,我打算去威尼斯旅游,在那里我能 够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生:(学生阅读教材,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回答:不能。 师:那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生:用那个国家的货币。

师:外国的货币,也就是外币。但是上一节课老师提到过,有的国家的货币在国际上还不被普遍接受,所以,用于国际间结算最好是用外汇。大家看书,待会告诉我,外汇的定义是什么?

生: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师:嗯,很好!外汇含义—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当前在

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货币。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外汇≠外币)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外汇包含外币,但却不是外币,外币要成为外汇需要具有自由兑换性,聚集着中外比可以自由的兑换成本币;其次,要有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来往进能够被各国普遍的接受和使用;再次,要有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能够保证得到偿付。例如:美元。大家要知道,我国的人民币在国际上还不能自由流通,一国的货币要能成为外汇,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很雄厚的,虽然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② 汇率

师:现在我国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逐渐增多,这个过程就要用到外币。但是不同国家的币种不是对等的,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外币与本国货币的折算。例如100块人民币能够换多少外币,设计到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也就是汇率。 课本说: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汇率有两种表示方式:

A. 外汇汇率=外币/本币(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成一定数量的本币) B.本币汇率=本币/外币

★我国汇率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升值,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跌。如果用100单位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外币,说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外汇汇率下跌。 记忆口诀:汇率跟币值同升同降,成正比关系。(就同种货币而言) ●例题:教材第10页相关链接的人民币外汇牌价的题目

学生自主做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总结:题中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与2007年的相比是降低了,说明用100单位的美元可以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减少了,就说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 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师:我们前面讲到汇率跟币值同升同降,那么汇率的波动会给经济造成怎样的影 响呢? 生:„„

师:本币升值,利进不利出;本币贬值,利出不利进。 A.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师:假定某一天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兑10元人民币,一只中国产的花

瓶成本为5元人民币,即0.5美元,现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兑5元人民币,那么花瓶的成本将提高到1美元。这样一来,花瓶的成本在人民币升值后成本提高了0.5美元,出口花瓶的企业为了弥补成本的提高带来的损失只能提高商品的出口价格,这样会导致其利润下降,削弱花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出口受阻,外贸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外贸企业工人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也就是说,货币升值后,按外币计算的商品出口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使进口商品价格降低,大家都愿买进口货而不愿买本国货,造成本国货在内销上的困难。同时货币升值还会使外汇储备受到损失,使外汇储备折成的本国货币相应减少了。

B.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师:人民币升值,利进不利出;人民币贬值,利出不利进,从上面可以看出,不 管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都是有利有弊的,都会对一国的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仍然坚持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①涵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对外保持人 民币汇率稳定。这里的基本稳定是指人民币币值不出现大的波动。波动本身就包括小幅度的升值和贬值。

②意义: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常用的两种核算方式、信用卡和它的优点、支票的含义和用途、外汇和汇率、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的含义和意义,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板书设计】 信用工具和外汇

二、外汇

(1) 外汇的含义

(2) 汇率的含义

(3) 正确认识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4)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第五篇:《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 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离不开消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最近的消费情况。同学们手里应该都有一些零花钱吧,那这几天都买了些什么呢? (学生:书籍,文具,衣服…) 刚才提到的这些购买来的物品,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商品。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商品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沐浴着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回答很正确。一样东西要使其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获得的。比如书籍是经过作家的思考、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程序得来的。那么商品的第一条属性就是劳动产品。(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很正确,虽然这件毛衣耗费了母亲的劳动,但是毛衣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供自己或者家人使用,因而这件毛衣也不能称作商品。由此我们知道商品的第二条基本属性就是用于交换。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商品下一个定义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注意: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有形商品就是消费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衣服、书籍、文具等,而无形商品指的是我们购买的服务如理发、乘车、看电影等。

同学们拿什么去购买商品呢?(学生:钱,人民币)钱的书面语是货币。为什么货币能购买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们看一看货币是怎样演化而来的?最初,人们就是将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商品交换的第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两只羊 = 一把石斧

拥有羊的人不只是需要斧头,他还有可能需要布匹、盐等等,他可以用盐羊和许多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交换商品的种类扩大了,这时商品交换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 两只羊={一把石斧

一匹布

一斤盐

„„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也越来越频繁,交换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就会出现课本第四页方框的那种现象。要想将自己手头拥有的商品,交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时人们想到用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中间的媒介物,实现商品交换的顺利便捷的进行。因而商品的交换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盐}

{石斧

珍珠

=两只羊=

布匹

一般等价物实现了买和卖的分离 咖啡

项链

一般等价物: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盐}

{石斧 珍珠

=金银=

布匹

咖啡

项链

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我们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叫做货币。而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总结: 货币的产生过程

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产生

(商品一商品)

(商品一一般等价物一商品) 为什么金银可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拓展思考: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 (2)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案例分析: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湖上。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1.在故事中,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商品,充当了等价物)

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

(物物交换)

3.如果你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 前面我们了解到货币可以以购买各种商品,除此之外货币还具有哪些用途呢?

情景分析:菜市场上叫卖声一片……一个人在卖菜,种类很多,不断有人来问价,他需不断的回答,白菜两块五一斤,西红柿三块一斤……最后是在不耐烦了,干脆写上了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就不用再多问了。

(1)那种猜的价值大,怎么判断?货币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西红柿;价格;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用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

(2)这个过程,有没有看到真是的货币?表明什么?

(没有;表明货币可以衡量某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时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我们并不需要在商品的旁边放上实实在在的货币,而只是标注就行。 (3)三块一斤表示的是什么? (一斤西红柿的价值为三元)

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决定

价值﹦﹦﹦﹦﹦价格

(商品价格高低一般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反映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图片

上面呢,是人们将布卖出去换回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来购买棉花

(卖布——钱——买棉花)

下面则是一位卖菜的将菜卖出去换回货币,再用得到的货币购买自己想要的衣服。 (卖菜——钱——买衣服) 思考: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这里商品交换中有卖和买两个环节,商品卖出去得到一定的货币(商品——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货币——商品)。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注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同学们想一想,商品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商品——货币,货币——商品哪个更难?是把把东西卖出去更难呢,还是拿着钱去买东西更难?(学生:商品——货币)马克思称这一阶段“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看课本第6页下面的方框,课本上说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如何理解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答: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最终目的是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条件就是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得货币。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卖出自己的商品,就不能换得货币,就难以实现购买自己所需商品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商品——货币”的跳跃不能顺利实现,“货币——商品”的跳跃就不能顺利完成,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这种情况下,着 急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产者(所有者)。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生产者想把东西卖出去户的更多的钱,我们消费者也想兜里多揣点钱多买点东西,那还不简单,让银行多印点钞票不就得了。可以吗?流通中的货币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果我国生产了15吨大米,引发了60万人民币,那么就是4万元买1吨大米:大米的总量没变还是15 吨,我们多印点人民币变成了90万人民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6万元买1吨大米。以前只需要4万元,现在需要6万元,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钱不值钱了,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相反带来的物价上涨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货币量为多少合适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上面的的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 ——————— = ————————————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职能以外,还具有其他职能。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的相关链,接过两分钟我请三位同学概括一下货币的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

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三、纸币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得以产生,货币早期是金属货币以金银为主,每做一笔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比如我们古装剧里面用的银子,清朝的铜币等。

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我们现在基本上用的都是纸币,同学们想一想,纸币同金属货币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呢?(学生:a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 b 纸币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那么,什么是纸币呢?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只有国家才有权发行纸币,但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量超过这个限度,也就是说发行的纸币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在前面我们曾经以大米的例子分析过,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也就是纸币发行量过少你,那么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就很少,只能购买有限的商品,于是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板书设计: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

①含义

②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

3、货币的含义、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2、其它职能

(三)纸币

1、含义

2、电子货币

上一篇:党员立足本职工作下一篇:党员思想汇报半年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