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观念必须加强

2022-06-29

第一篇:法制观念必须加强

解放思想必须转变观念

2008-05-12 阅读: 2718 出处:大理日报A1版 作者:本报评论员 编辑:

解放思想必须转变观念

大理要实现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神话”,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而转变观念,则是解放思想的首要任务。

观念是指人对主客观的一种认识与看法,是主体对所认识的事物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与看法。观念不是简单的观感与一般的看法,而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是主客观融合而形成的世界观。一旦某种观念被社会广为接受,就会成为人的自觉行动和社会的现实。

可以这样说,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时期内的思想主宰,成为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新观念拉着人们往前跑,旧观念让人们抱残守缺。观念的新旧不是一成不变的,旧观念是从新观念衍化而来的,新观念总有一天会成为旧观念,因此,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同样原理,解放思想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发展的不断深入,就要求观念转变的不停息,解放思想的不停步。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社会发展的进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便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内涵、要求和意义。现阶段对于大理来说,转变观念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改进措施。

而要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必须以战略的思维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大理的发展,也就是说,要把大理的发展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来定位、来思考,以全球的视野来谋划大理的未来,树立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取向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把大理民族文化的唯一性、自然风光的唯一性、自然资源的唯一性等独有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找到了大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趋势中的定位,我们就自然地有了紧迫感,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就会产生。大理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发展的问题。目前大理面临着交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大理的发展,已经是耽误不得、耽误不起了的。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机遇,把握机遇,围绕机遇超前谋划发展问题。

找到了大理的定位,明了了大理发展面临的机遇,在坚持不懈的解放思想过程中,我们在现阶段必须转变的观念也就很清楚了,那就是,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的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观念;坚决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坚决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观念;坚决破除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的思想,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坚决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树立别人发财我发展的观念。

清楚了观念转变的内容和方向,并不意味着观念也就转变过来了,因为旧观念往往在一个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甚至己经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成为一种习惯。在大家都习惯了某个东西时,试图改变它,必定会受到自觉不自觉的抵制。特别是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新观念的意义作用时,其抵制的强度会更大。而且,思想观念的斗争,远比物质形式上的体制转轨要艰难得多。新观念只有在交锋中取得胜利,才会为全社会接受,才会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因此,要真正做观念的大转变,思想的大解放,使思想观念常变常新,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乐于和善于向实践学习,这样,就能很好的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精神的同时,拓宽了工作思路,推动了全局工作的开展。此外,要通过学习加快知识的更新,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拓宽眼界,创新理念,才能明大势,识大理,不落伍,观念新。

总之,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转变观念是一个常变常新的任务,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解放思想,通过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来指导实践,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才能迎来大理的大发展和科学发展。

浅谈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理解

这八个字,早不是什么新鲜话了,每次会议,我们听得都耳朵生茧。当看到发展的步伐离别人越来越远,我们都知道是思想观念在做怪,每个人都在埋怨落后的思想和错误的观念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可是在实际工作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八个字,都把它当做一句口号,谁都会读会念,谁都不去认真对号入座,认真寻求答案。

这八个字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吗?显然不是。深入思考,就发现这其中蕴涵着具体的问题。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观念是人们实践的向导,想什么、怎么想,就意味着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和作风。换个角度说,从工作作风看,其实就能挖掘出思想深处的东西。

因此,我们必须从工作实践出发,深入思考解放思想,究竟要解放哪些思想?转变观念,要转变什么样的观念?我以为,从现有很多地方的工作作风表现看,至少有如下五种观念要转变:

一是自私自利的思想观念。在一些机关单位,有的工作人员上班迟到、早退、旷工,有事没事请长假,请了假还要休假、探亲假;对工作任务敷衍了事、毫无责任感;干点活还要讲条件、算细帐、邀功劳;个别甚至有了权力就捞、卡、占、要。这些行为,归根结底,都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做怪:能推的尽量推委,能占的想办法多占,注重自己的安逸享乐,眼睛只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好处,这种工作作风是造成落后的根本原因。

二是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就产生了不思创新、不愿提高、经验主义等等工作作风,办事讲究规矩、沿袭惯例,没有惯例可依的事情就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工作上被动消极、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最好什么都一成不变,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问题看不到变化的一面,这是造成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是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思想观念。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注重宗派,越是蒙昧的地方,就越是相信拳头。许多排外欺生、欺凌弱小的行为,思想根源就是宗派和小团体。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只有熟人才好办事,没有人引见,碰一鼻子灰是常有的事;在一些人那里,只有关系很“铁”才能办得了事,一般关系的,连门都没得进。这样的作风,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是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认为发展就是财力提高,于是一切都围绕金钱,迷信金钱万能,于是就有什么钱都想要,干什么都想赚钱,什么都想换成钱的行为。造成普遍的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区域利益、忽视全局利益。有了这样的工作作风,尽管帐面上看也许很富有,实际上是以大局的失败、长远的吃亏换来的一时一地的繁荣,这是造成落后的隐性原因。

五是好高骛远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急功近利、浮躁盲动的作风比比皆是,不注重脚踏实地的积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只想一口气吃成胖子。于是不仅自己不做事,还喜欢高谈阔论,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嫌七嫌八。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不注重从民生做起、从小事着眼、藏富于民,从而积累全社会的财富、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想要高速发展、跨越发展,这只能是一个幻想,没有根基、不切实际。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许多错误的、保守的、陈旧的观念。正是这些不科学的、落后的观念阻碍了工作的开展。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的推动。要实现宁德的跨越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除了要联系实际,查找根源,更要强化学习,彻底转变。

结合实际,我认为,作为我们每位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追求“无我”的最高的境界;即使暂时做不到,退一步的话,也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追求“忘我”的境界;再退一步,至少也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信念,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这份工资,追求“真我”的境界。每位工作人员都从“我”做起,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清醒地认识到不足,努力改进不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共同提高、整体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才有可能随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宁德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实现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繁重任务,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的推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黑龙江的发展更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往哪里解放,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又好又快发展的观念,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对黑龙江来说,就是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发展的步伐更快些、效果更好些,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抓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黑龙江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牢固树立改革开放的观念,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更快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甩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克服各种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障碍、制度障碍,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奋力去开拓,大胆去实践,努力走出一条新路、一条好路。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我省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怎么符合客观实际就怎么做,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干。具体到经济工作来说,就是要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资源采掘型工业向资源深度加工型工业转变,由传统机械加工产业向新技术信息数字产业转变,由主要依靠一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转变,由依靠国家单一投资向依靠市场运营多元投资转变,等等。解放思想,领导是关键。人民群众是解放思想的主体,但对人民群众思想解放起全局性、带动性作用的是干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思想解放状况如何,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的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解放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深入、更全面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更快地发展;解放思想的本质,就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不受条条、框框束缚,敢于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动力,就是知差距,知不足,有压力,有责任。事业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希望我们视野再开阔些,眼光再远大些,真正做到不畏困难,敢想敢干,再来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事业的大发展。

第二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转变农民观念

2006-4-10 16:36:00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转变农民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民问题更加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农业怎样发展、农民如何致富正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曾一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然而,近年来却又出现了农业连年丰产丰收,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发展缓慢的奇特现象。人们不禁会问,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效益低下的原因何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盲目种植,品种单一,粮食生产过剩,粮贱必然伤农。从另一方面,农民要走出高产低效、丰产不丰收的怪圈,除了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之外,还必须面向市场搞种植,围绕市场和效益在黄土地里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目前情况看,土地仍然是大多数农民的生产资源,土地开发利用及其潜在效益依然很大,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农村有新发展、农村有新突破、农民由温饱向小康水平过渡的必然选择。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转变农民自身存在的消极保守观,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农民身上存在的消极落后观念,仍然比较突出明显。一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集中表现为一个“懒”字。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种植习惯,每年局限于麦茬豆、豆茬麦,虽也五花八门地种些花生、玉米、棉花,养有鸡、鸭、猪、羊,但都不成规模,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二是向往致富,怕担风险。对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品种、新模式,他们既跃跃欲试、又裹足不前,惟恐拿不准搭了本钱,便抱着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学的想法。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农民内心深处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政府的依赖思想。说到农民致富,他们特别希望政府能拿出好主意,并在项目、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能够包揽起来,使他们既能致富、又不需要投资或承担风险。实际上,这是一种“等”和“靠”的消极思想。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农民观念如果不及早更新转变,就不会有农业的大发展。

如何转变农民观念,是市场经济新形势向广大农村干部提出的新课题。对农民身上的落后保守思想,我们不能报怨、不能埋怨,更不能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而转变农民观念应从转变农村党员干部观念入手。我们应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有利于农民观念调整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创造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好环境。

转变农民观念,首先,应强化其发展意识,让其真正认识到结构调整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学习、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其次,示范引路,榜样带动。农民普遍具有“人家不怕死,咱也不怕埋”的从众心理,同时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求实惠意识。农村干部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培养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骨干群体,让他们先干起来、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让农民为之心动,使大家跟着学、跟着富,造成星火燎原之势。再次,创造环境,提高功能。在政府转变职能的同时,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在结构调整中,要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找项目、筹资金,为农民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农民学技术、学本领,增强致富能力,因地制宜地找出适合本地和自身特点的致富门路。

第三篇: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修

一、关于新形势下党性的基本含义

关于党员的党性、党性修养和锻炼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都有过许多论述,中央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文件中也都提过具体要求。特别是在文革之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对党组织来讲,从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教育开始,就把入党动机和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它作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党员个人来说,一直把它作为认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自我修养,实现从思想上入党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它作为自愿遵守党的纪律,坚定意志,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有时把它提高到对党是否忠诚的一项标准。

文革十年**,搅乱了人们的思想,冲乱了各级党组织,也冲淡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党性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和拨乱反正,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行,与此密不可分的改善和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新的伟大工程,也提到了全党的面前。为了实现这两个伟大的工程,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锻炼问题,也重新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把它列为“三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

那么,在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共产党员党性的含义,党性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固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党性。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党的性质在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先进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党员身上的集中体现。看一个党员的党性强不强,最根本的就是要看他的政治思想、言论行动是不是真正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党性,是党组织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共产党员的本质和灵魂。

我们党的党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通过党性原则表现出来的。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党性原则,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在今天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终目标。三是立党为公,提倡奉献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在高度自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铁的纪律。五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六是廉洁勤政,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二、增强党性,就必须坚定理想和信念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有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有精神支柱,才有克服各种困难胜利前进的动力和凝聚力。这已为我党九十年的革命历史实践所证明,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少数干部经不起考验犯错误,甚至走向犯罪的惨痛事例也从反面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少数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从政治的动摇,思想的滑坡,纪律的松懈,道德的堕落开始的。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学习《邓小平文选》、党的十五大报告及江泽同志有关讲话,就不难发现,邓小平理论与带有明显不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比较,他们都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研究主题;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立场;以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夺取革命政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夺取革命政权后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手段;他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又是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基本风格和特点。所以,她们属于一个科学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任何否定邓小平理论,或把她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当代的新创造、新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列宁的功绩在于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以世界已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为背景,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确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遭受了很多的挫折。可以说,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当今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子。

邓小平作为继毛泽东之后在我们党内崛起的又一伟大历史人物,纵观国际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深刻分析世界变化的特点,指出世界已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两大特点为主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在这种世界环境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我们的国情,探索和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他以非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魄力,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建立了邓小平理论,而这个理论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核心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我国目前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为我们党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社会与经济、政治与文化、军事与外交、国内和国际一整套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指出在经济上我们要建立的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要建立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的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峰。

(三)要坚信社会主义终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暂时处于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垂而不死,仍然咄咄逼人。在这种情形下,怎么理解马克思指出的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分析。

一方面从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看,由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给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为了稳住阵脚,在组织反动的军事同盟的同时,也被迫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作法,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部分生产关系和管理办法进行了适度改良,缓和了阶级对抗和矛盾。再加上二战后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较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震动中得到了相对稳定和发展。但作为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其次,从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历史的长河看,作为比封建社会进步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诞生到今天还不到四百年的历史。从社会形态发展史看,也可能资本主义寿数未尽,还没有走到它的尽头。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的各个国家,从1917年列宁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到今天,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各国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各国的国情,在这八十多年的历史发暖中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使克思主义不断得到新的发展;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断为社会主义积累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如果拿社会主义国家起点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现在发展已达到的水平进行纵向比较,再拿同时期资本主义相应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纵向比较之后的相互横向比较,应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要高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同期相对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在的差距,是历史差距的积累。当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各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律的认识尚不准确、不全面,对一些阶段性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再加上本身工作上的失误,使社会主义发展经受了种种挫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等等,导致了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上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使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解体和剧变,使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出现低潮。但这些,绝没有表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更没有也不可能否定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为社会主义是在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先进文明的基础上,克服它本身存在的缺点和不可解决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而创立的一种新的更加进步的社会形态。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同时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现阶段为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而奋斗,远大目标是努力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前进。

三、增强党性,就要自觉增强党的观念

作为一名党员和干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现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分析情况、处理问题时都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增强党的观念,并把它作为党性原则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增强党的执政意识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整个建设事业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充分的认识。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之后,为了治理国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自己的国体和政体,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最高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全套的政权机构,并按法律程序向这些机构推荐了各级负责人,在其内部组建了相应的党组织。这是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具体体现形式。我们说增强党性,自觉增强党的观念,就是要求这些政权机构中的党组织和担任政权机构负责人的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在制定法律、法规,进行重大决策时,必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有利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和削弱党的领导。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应该如此,从事行政工作的党员干部也应如此;从事政权工作的同志如此,从事企事业和其他方面工作的党员干部也应如此。

(二)摆正个人和党组织的位置

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作决策、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要正确认识自己担负的领导职务,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党员干部担负一定的领导职务,虽有个人的素质条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党组织的信任和委托,所以在履行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准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的意志,不允许脱离党组织或把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要正确对待利益关系,当个人利益和党组织利益、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和人民利益。要遵守党的纪律,对上级党组织做出的决定,自己理解时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理解或按组织规定向上反映,不允许以个人未认识到为理由而自行其是。党员在参加基层组织活动与遵守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不接受组织监督和不受党的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

(三)要摆正党员和群众的位置

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先进性,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遍的老百姓,过去如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该如此。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成为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在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共产党员来说还要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提倡奉献精神。对各种错误的思潮,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为,要敢于坚持原则,开展批评和斗争。对于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要敢于斗争,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和生命,这才是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高的表现。

四、增强党性,就要加强组织纪律观念

(一)要突出自觉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自1989年确立至今已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他们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旗帜,在国内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成功地平息“**”**,顶住了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冲击,稳定了全国的局势;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战胜一次次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正确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为台湾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战线,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确地处理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周边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地位和威望,也争得了外交工作的主动权和发展的空间。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是领导我们胜利前进的保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幅员辽阔,有12亿多人,6000多万党员,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异常复杂,再加上国外因素的影响,复杂情况就更甚之。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和全党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和行动,那将是一盘散沙。所以,自觉保持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现实斗争的需要,是建设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个处理好利益关系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个人有个人的利益,企业有企业的利益,地方有地方的利益,中央统管全国利益。这些利益之间矛盾调节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党和国家从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决定、各利益主体必须在上述标准之内取得合法利益,而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搞政策变通去获得非法利益,同时要求和提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全国服从中央。这也是在经济领域党性觉悟高低的一个表现。

(二)要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建设

在当前,应强调四点。一是民主集中制既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组织制度,又是一项重要的领导制度,要提高认识。二是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尤其要提高民主的质量,鼓励和要求班子成员不仅敢于发表意见,而且要在调研思考的基础上善于发表意见,发表有见地、有针对性、高质量的意见。三是要正确集中,一方面要严格遵从多数人的意见原则,又要集中多数人的正确意见。四是要民主集中制研究决定问题的内容。程序和表决方法,防止避重就轻,绕道而行和一个人说了算的错误作法。

(三)要坚持和完善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制度

粉碎“四人帮”之后,针对十年**对党内正常生活的冲击和改革开放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现状,党中央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恢复和健全党的正常政治生活的制度和规定,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部应该严格遵守。其次,要增加党内生活中的政治气氛,反对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好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之后,除了相互之间的等价交换之外,已没有了政治原则,这完全是一种糊涂的观念,对共产党员来说是丧失阶级立场和先进性的表现。殊不知,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国内阶级斗争还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情况下,在国际还存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时代,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那将会犯绝大的错误,那就会使党丧失阶级基础和先进性,将会瓦解党的战斗力。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象毛主席说的:“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满面。我们党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我想,这次党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开展“二讲”教育,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党的干部和队伍进行自我教育和整顿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五、增强党性,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好党风廉政建设

(一)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共产党员党性的最高原则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原则,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党性的最高原则。”党章也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过去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群众是我们藏身之本,是我们夺取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源泉。现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途中,人民群众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仍是我们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吏思主义的群众观。作为执政党,我们定政策,办事情,做决策,不能脱离群众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好大喜功,仅为着自己的所谓功绩去搞形象工程,作表面文章。也不能只顾少数群众的眼前利益,以牺牲长远利益、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代价,而去搞一些所谓的短平快工程,既不办脱离群众的事,也不当群众的尾巴,而应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为人民群众作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好事,必须把这些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对共产党员党性的考验

江泽民同志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对于党员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这场斗争中都面临着改革开放和执政的双重考验。从反腐败的角度来说,执政的考验主要是看党员干部能否正确地认识、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我们的职务是党任命或推荐的,权利是人民给的,这个权力是完全用来代表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去行使管理等相应职能的,是去为人民服务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用来欺压百姓。谋取个人的私利,这就是腐败。改革开放的考验,主要是看你是否确立了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否在复杂的环境中,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过好金钱关和美色关。我们只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把自己置于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不畏我权而畏我廉,民不畏我威而畏我俭”。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千古名句应成为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党性修养的一种鞭策。

(三)环境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个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清白白的做官,堂堂正正的做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风气、大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个人。而且群众是由个人组成的,大环境是由一块块环境形成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有些同志总是抱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方面的问题,但都没有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领导干部,与我们自己的示范作用发挥得如何有什么关系?己不正,焉能正人?”在我们周围,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件事例,也确实如此。北京市政府出现的王宝森事件和李润五同志的事迹不就是非常显明的例子吗?同在北京市,同在一个政府班子,同为副市长,一个是玩弄权术腐败透顶;一个是严格要求自己,为国为民风风雨雨,鞠躬尽瘁。这能抱怨风气和环境吗?关键是个人,是个人的取向、素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和锻炼,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终生的问题。除了上述所列的几个突出问题外,增强党性修养还有诸如搞好学风等诸多方面,但我觉得只要把握好了在新形势下党性的含义及原则,从以上诸方面严格要求和锻炼自己,就一定会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党员、好的领导干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就会更有希望。

第四篇: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消极腐败”视作我们党急需直面解决的“四大危险”之一,并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五大建设之一,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表明了中央毫不动摇反腐败的鲜明态度和毫不手软反腐败的坚定决心,也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

反腐倡廉建设要依靠教育

现在,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作用,使得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疏于教育,放松思想的阀门,最终走向腐败的深渊。反腐倡廉建设要立足于教育,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反腐倡廉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目标,面向全党全社会开展的教育。其作用在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在全党全社会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操守、主人翁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反对和遏制腐败、倡导廉洁勤政的良好风尚。

反腐倡廉教育,一方面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因为领导干部居于领导地位,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利,容易受到一些糖衣炮弹的腐蚀。只有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才能筑牢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其他党员干部树立一种模范和导向作用,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同时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加强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组织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反腐倡廉教育更有利和更有效。我们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廉洁自律。另一方面,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由领导干部扩大到整个社会,形成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学生和人民群众四个层面的反腐倡廉教育路子,全方位占领社会舆论阵地,从而形成一个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受众、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因人施教,既要面向未来讲通“大道理”,又要立足现实讲透“小道理”。同时要扩大载体,通过示范教育、警示教育、主题教育、法律教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将惩治、预防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反腐倡廉教育深入人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之中。

反腐倡廉建设要依靠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我们不但要解决腐败问题产生的表象,更要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搞好制度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仅着眼于案件的查处和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和自律远远不够,只有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才能有效防治腐败。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管长远、治根本,无疑是从源头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重点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果制度存在缺陷而不及时修补,就可能为破坏制度的人提供机会。因此,要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一手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手抓制度的贯彻落实,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腐败现象发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认真做好制度调研和制度清理工作,对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要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对工作急需、条件成熟但还没有的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努力做到不留死角;对已经过时、甚至与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另一方面,在制定完善法规制度时,既要注重配套完备,又要防止繁琐过滥,要便于执行、易于操作,要行得通、管得住、有很强的约束力。在重视制定反腐倡廉制度的同时,还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加强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内容,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反腐倡廉建设要依靠群众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践证明,实行自下而上的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防止腐败的治本之道。贪污腐败为党纪国法所不容,更为人民群众所不齿,近年来很多党员干部违纪和腐败案件,正是由于群众监督并通过民间、网络曝光相关线索、证据而得以查处。在健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就无可遁逃。

反腐倡廉建设仅靠职能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依靠群众来进行反腐倡廉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营造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氛围。因为浓厚的社会氛围是群众自觉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助推器”。要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克服惩治和预防腐败是政府部门的事的思想,克服对腐败现象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不愿作为的思想,克服害怕打击报复、不敢作为的思想,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主动监督领导干部对权力的行使。同时,通过宣传,使得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公仆意识,强化群众观点,强化

遵纪守法意识,将广大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群众监督的主体地位,落实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权力的主体和社会利益的主体。行使权力就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我们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和增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积极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育公民反腐败的责任感和权利感。

反腐倡廉建设要依靠创新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的形势下,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认真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当前,经济社会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反腐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腐败现象在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就要坚持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分析腐败现象滋生的特点、规律和现实表现,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更新思想观念,打破思维定式,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新鲜经验、有益做法和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拓宽工作视野,以新思维、新举措使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效。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用人权。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为重点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度。要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审批权。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定行政审批事项具体操作规程。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把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群众窗口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纳入电子监察范围,推动行政审批工作全面、公开、依法进行,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规范和监督。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严格实行“管采分离”,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根据网络迅速发展的现状,应该及时地将网络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信访、监控等群众监督上去,开设网上举报、电邮投诉等新的服务,更方便群众的监督。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的

指导与训练

神林小学 薛婉慧

内容摘要: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训练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2.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3.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4.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加强 朗读 指导 训练

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心存‚应试‛,偏重背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

3 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

4 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

5 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朗读的训练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时的焦急心理,送总理时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

7 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

8 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3.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

9 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知识丰富,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我‛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

10 来了,‚我‛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进而达到背诵。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广大教师

11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究适合农村教育现状的新思想,新路子,以便更快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服装设计培训机构下一篇:肺炎的治疗与预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