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岩体灾害防治措施)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大幅提高,一方面国民经济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我国资源开采使用量和环境加剧恶化,使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难以维持稳态平衡,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在关系、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防治措施为主导方向进行探究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学科。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其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往往表现出其特定的形态外貌。

滑坡的诱因:

1地震;

2降雨和融雪;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5开挖坡脚;

6蓄水排水;

7堆填加载;

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一般发生在厚层硬脆性岩体中。岩体中有构造节理和成岩节理,风化侵蚀等易于发生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

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4堆弃渣填土

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经常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一般是顺着纵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的。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也为泥石流活动提供动能优势。泥石流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它为爆发泥石流提供动力条件。泥石流主要由石块,沙粒和泥浆体所共同组成的格架结构。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

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4 山体坡度大,气候降水量过多,山体土层松软。

防治措施

1 植树造林和护护坡草被,加强水土保持。

2 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表径流,防止沟源侵蚀。

3 泥石流通区一般修建拦挡工程,大规模预防需要修建高大的泥石流拦挡坝。

4 修建泄洪道起到顺畅排泄泥石流的作用

5 在修建交通路线时如跨越泥石流时要修筑护路明路 走廊 隧道 渡槽等。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地表变形还多发生在以地下资源为主要经济发展的城市,如地下石油及矿产的开采,开采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回填,导致地面下沉,地裂缝。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10 地下资源的大量的开采。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1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2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3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

第二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

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5】地质灾害防治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

第三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说明1

震后安置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说明

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杨桥镇一带发生了4.8级地震,地震造成了灾区房屋严重开裂,受损。为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市.区人民政府迅速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根据安庆市城乡规划局选址意见函,灾后重建安置点分别选址在杨桥镇宣店村和余湾村。依据国土资源部相关通知要求,宜秀区国土分局于2011年3月份委托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对杨桥地震灾后重建宣店.余湾安置点建设工作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根据评估报告,该两个灾后重建安置点建设场地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防治措施简单,场地工程建设适宜。目前两个灾后重建安置点工程建设正在顺利进行,按照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我们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灾后重建工程同步进行,余湾.宣店两个安置点边坡防治待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后与小区其它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并建设,对边坡进行全面的浆砌块石护坡。其它防治措施我们将严格按照评估报告落实到位。

2011年12月10日

第四篇: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摘 要】: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因矿体内部结构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重点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防治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

1.地质灾害与矿业开发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同时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管理不善,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对矿区环境破坏加剧。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变形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3.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1.1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3.1.2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3.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3.2.1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3.3.1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3.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4.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4.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4.1.1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4.1.2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4.1.3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4.1.4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4.1.5 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4.1.6 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4.1.7 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4.2 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4.2.1 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3.2.2 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4.2.3 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4.3 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4.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结束语:

我国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小、基础差,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资源开发中的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经常发生地表塌陷、山体崩塌、矿山边坡滑坡、废石场泥石流、尾矿库垮塌、采场冒顶、巷道坍塌、矿山地震、岩爆、采空区大面积地压、井下突水、深井高温等灾害,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升采矿工艺水平,以高技术、高科技为先导,走以预防为主的矿产开发之路,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区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雅丽.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J].西部探矿工程,2002(1).

[2] 黄钊文.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浅析[J].勘察、测绘与测试技术.2007,(8).

[3] 闫车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3):66-68.

[4] 张琦.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4(1).

第五篇:防治粉尘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粉尘治理和和尘肺防治工作,降低粉尘浓度,减少尘肺病的发病率,保证接尘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特制定横坪一级公路第二项目部防治粉尘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一、 防尘组织机构: 组长:刘敏

组员单位:医院

急救培训人员

安全员 二.防治粉尘安全措施:

1、职工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在进入现场时必须加强对粉尘的防护。

2、严格执行检修工艺规程和技术法规,作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使设备保持在健康壮况下运行。

3、为了职工身体健康,要求在粉尘较多的施工点必须戴项目部统一发放的防尘口罩。

4、防治混凝土房内粉尘污染:

(1) 严格按照混凝土防尘办法搬运,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尽量减少粉尘。

(2) 混凝土搬运进入库房,轻拿轻放。

(3) 混凝土的搬运严格按照现场指挥员的指挥,不得随意堆放。

5、施工现场粉尘不得超标,职工在进行检修设备、卸车作业,运行人员进行巡回检查时,若现场产生粉尘,则必须佩带防尘口罩,并及时撒水消尘。

6、运输过程中在天气干燥的时候,在工地范围内撒水车配合运输,以减少粉尘污染。

7、任何人不得无故损坏防尘、撒水设备,否则照价赔偿。

8、发现有不执行粉尘防治措施的应向项目部举报。

电话:28651197

上一篇:中国梦校园情范文下一篇:抓好调研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