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名师教学

2022-08-14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名师教学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例1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分、一角、一元硬币各一枚、公交卡、银行卡、光盘各一张;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小蜜蜂卡一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吗?

2.请同学们看一看,先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厚怎么办?你能说一说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3.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1)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现在知道些什么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2)现在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①很多个1厘米。(0-

1、1-2都是1厘米)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

②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③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④考考你:4小格是多少毫米?6小格是多少毫米?9小格呢?比1厘米多2小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比3厘米少1小格,是多长?(2厘米9毫米) ⑤填一填:2厘米=( )毫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54毫米=( )厘米( )毫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⑥现在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了吗?(6个小格,就是6毫米)再测一测数学书的长到底是多长并汇报。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长度接近1毫米。(小蜜蜂卡、公交卡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光盘的厚度)

(2)拿出一张小蜜蜂卡,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小蜜蜂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蜜蜂卡,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4)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约70( ),也就是( )厘米。 一块橡皮长约5( ),厚约15( )。 你的大拇指指甲宽约( )毫米。

2. 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一分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第二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朱泽峨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21~22页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尺子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卡片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作基础。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子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卡片、小棒、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等)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

(在此学生会说到了毫米,追问同学们都了解了毫米的哪些知识?有部分同学还不完全了解毫米,那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毫米。借此机会引出课题:毫米的认识)

师:幻灯片展示图片,看!这是谁啊!(孙悟空)孙悟空手里拿着什么呀?金箍棒,金箍棒会干什么呀?(变长变短)同学们想看孙悟空变金箍棒吗?

师:播放视频孙悟空变金箍棒,金箍棒真听话,说变就变。看,老师手里有孙悟空变的金箍棒,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有多长吗?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精确的长度呢?(测量)指明同学到展台测量,同意他的测量方法吗?测量出整厘米的金箍棒的准确长度为15厘米。

师:孙悟空也给同学们变了金箍棒在桌上的学具袋里,请同学们拿出来自己先估一估,然后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看看到底有多长?你能用米和厘米准确的说出它的长度吗?(不能)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根金箍棒,这根金箍棒啊孙悟空平时放在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同学们猜猜他是放在哪里?(很短,放在耳朵里)老师量给同学们看一看它有多长?测量发现不到一厘米,能用厘米和米精确的读出它的长度吗?(也不能)

师:实际上,在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毫米。

(二)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师:那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

师: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和毫米有关的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学生观察发现:尺子上除了大格外还有小格。一大格就是1厘米。那一小格是... 指明学生可能说: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

师:实际上,尺子上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也就是1毫米。

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厚1毫米呢?(介绍:1分硬币、磁卡等)

师:我们的卡片,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同学们摸摸卡片的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师: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卡片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然后又在插回去。请同学们同桌用两张卡片叠在一起感受一下2毫米大约有多长?和1毫米的卡片比较比较,请同学们再来感受1毫米到底大约有多长,同学们能很快的比出1毫米的大约长度了吗?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师:我们知道尺子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用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师: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在尺子上任意找几大格让同学们说说,是几厘米?几毫米?

师:那么同学们现在能量出手中的金箍棒精确的长度是多少了吗?请同学们量一量(指几位明同学)告诉老师。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尺子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第三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第四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尺、身份证、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米、1厘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

2.用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谁能说说测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 3.激发矛盾,明确毫米的实际意义。 学生汇报长、宽、厚度。 (预设一)

师:你们说的都对。可能因为数学书本身、测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在误差。

师:有多厚呢?(学生思考质疑)

师:是啊,还不到1厘米,怎么办呢?这时,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毫米。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毫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

(二)认识毫米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厘米刻度线之外你还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

师: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长是1毫米吗?(预设: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如何找1毫米。

(1)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从0刻度线开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线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铅笔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并像老师这样指一指。指给同桌看看。

(3)师随意指尺子上的一段问学生是不是1毫米。(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结论: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你们感觉1毫米的长度怎么样?(很小很小)

师:是啊,1毫米的长度很短,大屏幕上的1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7厘米了。

4.认识2毫米、5毫米。5毫米刻度线有什么特点?(为了看起来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线是稍微长一些)。 5.8毫米。找8毫米方法的多样性。

师:那到这里是几毫米?(生汇报)(8毫米) 追问:你怎么那么快看出来了?(预设:看1厘米刻度线;看5毫米刻度线)

6.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请你数一数吧!

师:1厘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其他1厘米里也有10个1毫米吗?请你在尺子上找一个1厘米数一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看来1厘米=10毫米(板书)

(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表示1毫米。

师:我们认识了毫米也认识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生活动)

师:看来大家直接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点难度。其实啊,我们身边就有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我们来看看银行卡。找一找,哪里的长度是1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1毫米。(生活动)

师:拿出银行卡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然后将银行卡抽出来。看看手指间的空隙,这大约就是1毫米。闭上眼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长。

2.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举例) 3.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图片。

三、巩固提升 1.做一做

师:回形针和钉子有多长你知道吗?(生练习) 追问:你是怎么读数的?(先看厘米的刻度,过了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多,再看几毫米就是几毫米) 有什么方法读数更快吗?(看5毫米的刻度线) 2.填一填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3.测量书本厚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学生尺再一次测量书本的宽和厚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看看到底是多少。

四、总结梳理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我们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毫米 mm 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第五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花登平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3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米和厘米的用法。

2.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填单位。(学生回答) 3.最后一道光盘厚度引出毫米的概念。

4、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2、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

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填上合适的单位和数字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 (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找出单位用法不当的错误并改正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 米 的 认 识 1米=100厘米 1m=100cm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上一篇:海南省处方管理办法下一篇:护理质量控制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