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老龄化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有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应尽可能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来设计与建设居住空间的室外环境。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老龄化现状、现存问题以及老年人群的需求、原则,提出相应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论文 篇1:

现代城市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研究

摘要:通过对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设计,来实现老人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整体适应,已经成为设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该设计是建立在对老年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过程. 因此,应从对老人实际生活状态的研究出发,结合老人自身的人群特征与个体差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坚持直观适应、渐进适应、容错适应、补偿适应、安全适应等基本设计原则,秉持“由人及物,由物成域,域可适人”的整体思维进行设计,进而实现老人对现代城市出行环境的有效适应.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 出行产品系统; 适应性设计

DOI:10.3969/j.issn.1000-5641.2015.06.020

Key words:

urban elders; outdoor products; adaptable design

0 引 言

人口城市化与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两大趋势,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城市化是人口迁移、产业聚集、空间关联与整合等多层面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极大改善经济效益与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尤其在当前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新村镇的建设,自然村落的消失等,使老年人成为深受其影响的弱势群体之一. 老年人因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传统聚集交友模式的改变、旧有出行行为方式的变化、新型社区聚落的出现以及现代生活产品的介入等等,原有居住环境特征发生了改变,老人自身心理与生理的特点使其对旧有熟悉环境的突然变化,表现出诸多不适应,这一问题在近两年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愈加突出,引起社会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现有老人相关设计研究主要包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研究、对养老及社区助老服务的研究、对老年人日常活动特征的研究、对国内外老年养老模式的研究、养老建筑设施研究、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研究等方面[1-6]. 其多为基于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的老年人相关泛人群宏观问题研究,而与老人生活过程直接相关的出行产品系统设计研究却显得明显不足. 本文立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国情,关注当下老龄化社会现状,以现代城市老年人出行适应状态及其需求作为研究切入点,基于对上海地区的400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其生活需求状态进行剖析,尝试归纳出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原则与方法.

1 老年人出行活动特征分析

年龄是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本次调查的上海地区为例,其老年人的居住分布随着城市的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包括:老城区的旧式里弄、早期的老公房、城郊动迁居住区、城中新式社区、高档社区等类型的居住区域,其中大部分老人居住在老城区或是新开发的郊区居住区. 这一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现阶段大中型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居住空间位置的分布特征.

老年人的居住空间位置,直接决定着老人的出行活动特征. 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在总体上服从距离衰减规律[3]. 老年人多数行为是围绕着居住区的近距离范围(1 km内)而进行. 依据距离居住区的远近,可以将出行划分为,近距出行(距家1 km以内)、中距出行(距家1~3 km)、远距出行(距家3 km以上)三类. 其中近距出行占据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这主要包括:社区、公园的休闲活动、地段商铺的购物活动、走亲访友、老年大学、地段医院等;中距出行,主要包括:到有些距离的商圈或市中心购物、去中心医院、去较远的休闲娱乐地点等;远距出行,主要包括:到大型交通枢纽、到近郊或远途旅游等活动. 整体来看,老年人的出行活动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休闲活动、购物活动、求医活动等[4].

休闲活动是老年人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所从事的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图1,受访老年人群中仅12%的老人偶尔外出活动,88%的受访老人每天或每周都要外出活动. 调查中发现,43%的被调查老人每天会外出多次,35%的老人每日至少出行一次,也就是说,78%的老人每天会多次出行. 如图2,31%的外出老人会在户外停留半天以上,69%的外出老人会在户外停留1 h以上. 在城市老年人生活中,购物是最经常发生的反复出行行为的一种. 调查中发现,上海市老年人的购物频率为平均5.2次/周,基本上是每天一次,购物已经成为老人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 老年人的购物活动都是围绕着小区1 km范围内的商业服务展开的. 因此老人的购物行为多为步行. 部分老人选择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出行,其中商场的免费班车,也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出行购物的主要交通方式. 医疗保健活动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老年人求医活动,受到主观求医行为与客观医疗设施以及医疗制度的综合影响. 老年人求医活动的频率、活动的范围、出行方式、花费状况等,以及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相关因素状况,是研究老年人求医活动的前提内容. 调查中发现,上海被调查老年人,求医活动平均频率为每月2.4次,两周就诊率58%. 可见老年人求医活动同样是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出行内容之一. 调查中发现,上海地区大部分老年人首先选择1.5 km内的医院. 因此大部分老年人求医活动是步行或乘坐公交车.

2 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的构成

产品在某一空间中被人们使用,便形成了某时以某产品为实践中心的场域. 若干以不同产品为中心的场域相叠加,便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中心的场域系统,称之为场系. 将产品放于场系环境背景中进行分析,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出产品与产品,产品与空间,产品与人的相互关系. 下文将在出行场系的背景中来分析出行产品系统的构成.

老年人出行场系,是以老年人出行过程为时间轴线,所串联起来的老年人活动行为实践场系统. 按照行为发生时间的先后,根据行为所在空间属性的不同,可以将出行场系划分为出行前的准备场系、行动中的过渡场系、到达后的活动场系等. 由于行为空间属性的不同,导致各空间内产品系统适应性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老人出行行为是连续发生的过程,空间是联结但彼此独立存在,因此产品系统需要在老人与空间之间建立起更为可适的系统结构,进而实现老人出行的行为过程.

老年人出行准备场系,包括内务确认、携带归理、日程形成等过程. 内务确认,是出行前关于居住空间内各类活动静态化或自动运行的确认过程. 其中包括:安全要素的确认(水、电、气等)、工作中产品状态确认、持续计划的进度提醒、事件提醒等. 携带归理,是出行前随身物品的整理过程. 其中包括:随行产品整理、物件携带提醒、随身衣物穿戴等. 日程形成,是出行前对出行行为的整体预判过程. 其中包括:外出环境信息的获取、外出空间特征的适应性准备、外出活动目的性的判断等. 过渡场系,主要指楼道、走廊、马路等通道空间设施系统. 过渡场系,可以根据使用者依赖度的不同,分为:上下楼辅助产品系统、休息产品系统、携带产品系统等. 上下楼辅助场系,包括扶手系统、楼梯踏步系统、照明系统、急助系统等. 休息场,可以划分为:坐具、休憩空间等. 携带场,可以划分为:随身携带物、环境存寄物、环境随放物等. 活动场系,是指出行的目的活动实践场. 因此该场系的构成较为庞杂. 根据老人行为特征的不同,可以整体划分为:出行休闲场系和特定目的功能系统. 休闲场系,主要指某种休闲活动所形成的产品实践场系. 休闲活动主要包括:文娱活动、闲逛闲聊、护养花草宠物、业余爱好、运动保健、观光旅游、餐饮购物、社交活动、教育学习、亲子活动、公园休憩等. 特定目的功能系统,主要是针对活动功能空间的属性不同,而专门设置的有针对性的功能场系. 如就医活动中查询、挂号、问诊、付费、取报告等一些列行为所形成的产品适应场等. 在老年人活动场中,最为普遍的日常活动便是闲逛闲聊、公园休憩、运动保健、文娱活动. 这其中便涉及到:休息器具、运动设施、娱乐系统的适应情况. 休息场主要是在满足距离分布的同时而考虑老人休息行为需求的休憩设施系统. 运动设施主要是供老人室外运动锻炼使用的器械系统. 娱乐场系,主要是包括针对老人户外空间扎堆聚集相关娱乐配套系统.

3 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的空间属性

老年人的出行空间,主要涉及到:家居室内空间、楼梯走廊等过渡空间以及室外活动空间等. 其中,家居空间中,主要是完成出行前的行为交代与确认过程. 家居空间具有内向性,它与外空间因空间位置的差异而相互独立. 因此,家居空间与外空间的行为特征存在着显著不同. 家居空间的内向性导致了其与空间主体的高关联度. 当主体人外出后,空间将处于静态或自动运行态,这一状态,都是由空间主体人所控制或关联. 因此在分析老年人出行行为时,应该考虑到老年人因特殊生理与心理特征所导致的,空间控制力的下降,从而应在出行行为发生前结合家居空间属性,进行有效系统适应性设计.

对老年人出行而言,过渡场系对其影响最为直接. 老年人的出行难易也多集中体现在这一过程当中. 走廊、楼梯等过渡空间,连接室内外主体空间,是实现到达目的的关键通道. 但正是由于过渡空间的非主体空间地位,导致现有过渡空间的“临时过渡”特征. 照明、无障碍设施、空间尺度等不合理现象极为普遍. 过渡空间直接关系到老人出行的可达性,是完成出行行为的前提[5].

室外活动空间,是出行的目的空间. 由于外空间多为公共空间,因此具有很强的场系共用这一公共性特征. 此外,室外公共设施、无障碍状况、自然化水平等建设情况也直接影响到老人外空间活动的有效性[6]. 出行空间主要可以分为:商业空间、医疗空间、公园、社区以及其它公共空间等. 除医院等老年人比例较高的公共场所外,专门有为老年人考虑并做的设计非常少. 这与当前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现状形成突出矛盾. 也因此导致老人出行意愿不强,出行质量不高. 外空间的老人适应性设计,是出行目的可达的保障.

4 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分析

出行准备场系作为室内外空间的分界场系,具有其特有的空间行为特征. 出行准备行为是内空间相关行为的结束或暂歇性终止的过程,因此它是内空间若干行为暂结束与外空间行为将开始的过渡态. 此时人们会相应地产生对空间行为变动过渡态的心理适应过程. 可以把它称之为集锁态,即内空间行为集合的暂锁态. 相应地,可以将由外空间行为向内空间行为的过渡过程称之为集解态,即解锁行为集合的暂停.

出行前准备过程集锁态心理主要体现在:紧张焦虑、混沌多忘、多事件干扰、选择与顺序、分神操作、反复确认、赶时间等. 针对这些颈锁态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适应性设计,显得十分必要.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助力、助记、便携等等多种设计过程. 综合的用场系相关联、相作用的思维来进行互补性综合设计是重要的途径.

离开居所后,老人开始专注过渡空间的行走安全问题. 这一过渡空间的心理适应状态多为“紧张态”. 此时的出行状态基本都是服务于行走动作本身. 腾出双手扶握把手,集中注意力留意脚下,背拎物品尽可能贴身等等. 在该心理场系适应状态下,基本会停止与行走无关的行为. 因此,当过程中出现电话铃声响起、物品跌落、遇见邻里熟人或是扶领老伴或小孩同行,或是跌倒摔跤等等事件时,老人会产生应对困难,甚至是仓皇失措发生意外.

如图3,从对受访老人出行困难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按照老人出行困难程度依次是:走路速度缓慢、上下楼困难、公共交通拥挤、提东西吃力、地铁乘车过程复杂、厕所不方便、记忆力不好、没有休息的椅子、视力不好、听力不好等. 图4和图5是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聚集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56%的受访老人大部分时间是同老伴在一起,其次是与子女、朋友、子女孩子或独自一人.

因此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心理适应状况,增设更为人性化的扶手辅助系统、楼梯踏步安全防滑、歇脚平台停站设施以及应急求救装置等设计,以减少因体能变化或应激心理及行为而产生的意外情况. 应该说过渡空间行为是在被场系唤醒并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紧张的心理状态当中.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过渡场系中,物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不能够分散老人精力,不能够破坏过渡场系的专注情绪,从而因精神分散而发生意外. 应增加照明等环境因素,强化“场系唤醒”功能,使老年人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出行行为本身的安全有效性.

城市更新,使得旧有的生活方式和街道住区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现代城市活动空间的变迁改变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新的场系适应问题. 陌生的邻里、陌生的商业化环境、陌生的林林种种,如何在这样的所谓现代生活模式中适应,对于老年人来说,存在着更多的困难. 当前老年人的出行活动主要集中在:散步、广场舞、舞剑等健身形式. 这些与消逝城市生活形态的内容相较,就出行活动方式而言,形式上较之更为多样化,但如果从活动的心理层面来讲,其情感意义性附着,就显得丢失了很多,成为了“快餐”式的出行活动. 取代雅各布斯所描述的旧街道的亲切人文场景的是,今天小区马路上“绕圈”散步的人,健身器材上各自运动人,他们机械地为了“健康”而在履行每日的任务. 如果上前询问您运动的乐趣是什么,他们大都会摇摇头说,为了健康,养成习惯了. 这样只有形式的存在而少了些人文情趣的活动,在当下的“现代城市”生活中比比皆是. 当前,尝试建立社区、邻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平台,已经成为被社区管理者所意识到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可以说基于情感与心理场营建的出行场系设计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不断地实践.

5 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方法

5.1 直观适应性设计

出行场系具有情境整体认知属性. 直观物的信息存在形式是整体的,人们通过对现场物的直观观察与感知,形成对行为方式的认知与意义界定. 直观物存现于场系当中,随着人们主观关注点的不同,不同的直观物会成为不同使用者或同一使用者不同时间内的直观中心,此时该场系中其它构成元素,便会退后成为场系的次主元素(背景元素),这便是场系认知层次的动态形成过程. 场系的认知过程是连同背景在内的直观物的整体认知. 因此在出行产品系统的适应性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场背景与场直观物之间的存在关系,力图在轮廓清晰、层次明确、主体凸显的场系构图中对产品形成有效的直观认知与适应.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的生理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其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感知觉能力随之改变. 从而影响到老人对空间关系(位置、比例)、尺度(体量、面积)、色彩、光线(明适应、暗适应、眩光)、声音、气味、温度等方面的感知与要求. 在出行场系当中,这些因素的相互交错,更为复杂. 尤其是对于能够使得行进中老人动态感知并识别各因素状态,对出行产品系统化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设计要求.

如图6和图7所示,老人对色差的识别力、对色彩的辨认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7]. 因此直观认知过程的优化,增强出行产品在环境场中的突出识别性,清晰界定信息传达的层次,来符合老人的动态认知规律,实现老人对出行场系信息的有效获取与对应性适应. 此外老年人由于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情况的退行性变化,对于产品个体属性的准确感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 场系语义的整体性直观可读性,对于老人的场系综合认知过程提供多面、立体的感知补充. 借由场系语境来理解认知产品,借由产品来适应生活,这将是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重要的思考模式.

5.2 渐进适应性设计

渐进适应, 是结合老年人群相对慢节奏的行为特征而提出的. 导致老年人行为变慢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核心因素是身体机能的退行性变化而导致的行动相对减慢,其中感觉机

能、学习能力、力量效能下降明显. 由于听力、视力、体力、承受力、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的变化,相应地对产品辅助性适应设计提出了综合的要求. 简化产品操作步骤,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操作的去过程化,实现产品的易操作,是产品设计的目的方向. 渐进适应性设计,是将不能够进一步简化的操作行为或步骤进行动作进一步分解,放缓甚至是多步骤操作来实现复杂操作的简单化,实现目标的渐进完成. 尤其是针对出行老年人群,放缓行为完成进度要求,能够在老年人出行过程中,多干扰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产品使用的可完成度.

此外是针对老年人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接受力的下降而对产品系统渐进唤醒设计. 通过产品的差异性、个性、新奇性等凸显要素,使得产品行为过程被强调. 如前面分析,在相对操作步骤简单的行为过程中,凸显的行为本身,能够增强使用者的专注度,使其完成度提高;操作步骤相对较多,行为相对复杂,就不适宜过渡强调每个行为本身,容易导致行为疲劳. 渐进唤醒设计,正是针对复杂的产品系统中,协调其内部唤醒作用次序的过程. 因此场系的整体逻辑需要有清晰的渐进层次,产品间的强关联性,渐进的操作指向性,逐步引导使用者完成行为过程,从而缓解因出行外因干扰而造成的行为不可完成或失误.

5.3 容错适应性设计

出错是普遍的,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出错,那么出行产品对于人的行为的容错度,也就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出行过程的适应状态. 出错可以分为两种:失误和错误. 失误是由于习惯行为,或是习惯性思维导致下意识的动作,从而产生失误. 而错误则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在设定的既定目标之下,通过系列的行为组织而最终出现了错误的结果. 相对与失误,错误的严重程度要更大一些.

失误往往都发生在已经习以为常的行为过程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 日常行为的反复性重复操作,人们会在生活中形成诸多习惯性行为. 并且同时完成几件事情的情况十分普遍. 尤其是在出行过程中,人们会行进中获取外部讯息,使用手中产品,思考因应方法,与人交谈等等,这就导致在出行过程中,产品的容错适应度,要求更高. 针对不同情况下的失误状况,应该有及时的提醒与信息反馈. 很多行为结果的失败都是由于过程中的失误累积而成的,但却很难察觉失误出现的点在哪里. 因此,行为过程中合理考虑到失误行为的反馈机制,对与产品的行为目标的实现十分必要. 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生活行为的熟悉,往往会更容易产生因经验、注意力、记忆力、接受力等因素所导致的失误状况,以至于某些行为的不能实现.

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出错行为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由于个人原因,还是周围其它社会原因,所造成的情绪波动、心理压力等. 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情况作出的不正确判断,从而产生错误或事故. 因此,出行产品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对易出现错误状况的行为操作加以心理适应层面的关怀性设计,让使用者尽可能的在平静而专注的心态下完成.

5.4 补偿适应性设计

老年人力量和活动空间范围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下降而逐渐的降低. 这也就要求在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一些不可替代行为的力量或空间补偿性辅助设计. 从而让老年人能够顺利完成场系行为. 如图8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肌力不断发生变化,这包括:握力、背肌力、脚的肌力、肘关节的弯力、用指尖抓的力、足关节的足背弯力、足关节的足底弯力等[7]. 30岁左右是人体能的峰值,之后开始逐渐下降. 如图9所示,人的握力水平从35岁左右开始逐步下降,进入老年后逐渐下降到峰值的一半左右. 针对这些与操作直接相关度生理变化,需要在场系适应性设计中予以因应.

力量的补偿设计可以分为:辅助助力、增大受力面积、优化施力方式等. 辅助助力,是最为直接的力量补偿方式,通过辅助设备(介质产品)的替代力或辅助力来完成行为要求. 该类产品直接或间接的给予使用者力量的辅助,从而提高了老人行为的有效完成度. 但就整个出行场系来讲,设计过程中并不是追求所有的行为被自动化的产品所替代或辅助,应按照场系的逻辑层次,行为的关联影响度进行节点力的辅助介入设计,泛助力反而会降低场系行为的完成效率,甚至降低场系行为的有效性. 应着力于优化施力方式,增大受力面积,能够有效地增大使用者对操作界面的有效控制,更轻松准确地完成施力过程. 老人的抓握能力在逐渐减弱,有的老人甚至会出现持物颤抖现象,增加受力面积,将精确度要求降低,变成粗操作,从而适应老人的握力变化. 如图10捏、握、扳动作对操作面的基本要求,老人用操作界面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加,尤其是行进动态过程中操作,从而来满足力量补偿的要求[8]. 此外空间补偿,空间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通过空间的补偿规避危险,防止因空间狭窄、空间幽暗、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原因而导致的危险状况发生. 空间安全补偿应根据使用者生活行为习惯,进行空间适宜调整,如增大过道宽度等.

5.5 安全适应性设计

访谈中发现,安全因素是所有受访老人认为最为重要的基本要求. 一切其它的需求都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下提出的. 安全主要包括:防灾、防危、行为安全、心理安全四个方面. 为达到安全适应,要求设计应该将使用过程中发生危险和错误的概率降到最小,并尽可能降低或避免因错误使用带来的危险和负面影响,及时发出提醒或警告,并及时对错误情况进行说明或反馈,增加危险环节、危险产品、危险部件的危险操作识别标识,避免危险的出现.

对危险的发觉,首先依靠的是感知系统,出行产品系统考虑到出行过程中,不同状态下让不明显的危险状态充分显示出来,避免让人在没有感知的情况下直接面临该危险. 对危险状态的感知还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和感知状态. 感觉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差异比较明显. 另一方面是感知状态,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情绪状态,外环境的干扰程度,都直接影响对危险信息的察觉. 这就要求,在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危险的感知困难. 当察觉危险可能性以后,将警告信息与自己的固有知识相对比,从而识别危险的存在. 行动是否能迅速、敏捷、正确直接关系到危险是否会发生. 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中,要针对应急行为的顺畅有效,要有充分的考虑.

6 总 结

综上所述,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的适应性设计,是建立在对老年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多学科交叉综合运用设计过程. 因此,我们应从对老人实际生活状态的研究出发,结合老人自身的人群特征与个体差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老人出行行为适应问题进行设计完善,秉持“由人及物,由物成域,域可适人”的整体思维,进行有效的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从而实现老人的安全、健康、高效、快乐出行.

[参 考 文 献]

[1]桂世勋. 中国高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研究[J]. 南方人口, 2001, 16(4):1-8.

[2] 贾云竹. 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资源与社区助老服务的发展[J]. 社会学研究, 2002(5):119-122.

[3] 张纯, 柴彦威, 李昌霞. 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及其时空特征[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4):116-120.

[4] 王江萍.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J]. 城市规划, 2002, 26(3):53-55.

[5] 周芃, 黄杰. 上海市未来乐龄居住需求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6):94-102.

[6] 曹云亭. 城市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J]. 住宅科技, 1997 (7):11-13.

[7] 日本建筑学会.新版简明建筑设计资料集成[M].杨一帆,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4版.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李万会)

作者:刘斐

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论文 篇2:

基于老龄化背景的室外环境需求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老龄化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有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应尽可能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来设计与建设居住空间的室外环境。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老龄化现状、现存问题以及老年人群的需求、原则,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适老化;室外;公共空间设计

1 国内现状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调查研究,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在7%左右,但是到了2019年,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11.7%,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比将会在2050年达到峰值,约2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深深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国内当前所提供的养老设施及适老公共空间存在各种缺陷,在质量、数量和设计上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增长的需要。如室外空间中缺少完善的老年公共配套设施体系,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可用性差,甚至存在危险因素等,在适老化空间和服务设施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这样才能为老年人创设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2 老年人群的类型

2.1 按照年龄分類

一般把60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老年人,其中可细分为3种类型:60~70岁的低龄老人、70~80岁的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同类型的老人因为身体状况、活动范围等特点,对于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本文对此详细说明不同类型老人的特点。

首先是低龄老人,他们相对更为年轻,因此健康状况更好,行动比较方便,可以独立开展户外活动,活动区域与范围也更大;其次是中龄老人,他们属于老年人群体的中间人群,相较于低龄老人,这个类型的大部分老人行动较为迟缓,有时需要借助外力或者人力的帮助才能开展一些路程较远或者范围较大的户外活动;最后是高龄老人,这个类型的老人是3个类型中年龄最大的群体,因为年龄较大,所以这个群体的活动更为不便,绝大部分高龄老人的行动和脑力都很迟缓,记忆力下降,开展简单的室内外活动都需要借助人力,有些甚至卧床,这类老人的活动基本仅限于静坐观看周围发生的事物,其身体跟活动状况更差。

2.2 按照文化背景分类

老年人不同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等背景,使得室外环境设计存在多样性,针对文化背景,可以将老年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文化程度高的文化型老人、文化程度一般的劳动型老人、文化层次较低的闲居型老人,不同类型的老人对于室外活动空间的文化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文化型老人以医生、老师、退休干部等居多,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大多数喜欢较为安静、优雅的娱乐活动;劳动型老人一般为个体工作者或者管理、劳动者,大部分服务意识较强,喜欢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参与性更强的娱乐活动;闲居型老人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年轻时更多为家庭付出,老了之后更希望获得外部的容纳,比较追求关注度高、能给予他们更多展示和表现自己机会的娱乐活动。

3 老年人设计需求分析

3.1 心理需求

老年人心理多变,需要得到关注,他们希望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居住区室外环境最重要的就是使老年人融入环境、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减轻危机感和孤独感[1]。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空间的私密性,老年人有自己的喜好,因此在提供公共空间的同时,也要提供私密空间,在环境设计中要加入一些符合老年人审美的元素,满足其多样性需求。

3.2 生理需求

3.2.1 安全舒适性

应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在入口等地应避免台阶,在有高差的地方尽量做成坡道的形式,保证不同地面之间连接的平缓,并且选择平整、柔软、防滑且无强烈反光的材料铺装地面,保证室外环境的安全[2]。居住区的室外环境应保证有良好的光照、通风条件,增强其舒适性。并且还应注意细节的设计,如休息区的位置及形式、材质等,打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3.2.2 易于辨别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的记忆力会逐渐衰退,因此增强居住区的可辨别性相当重要。在室外环境的设计建设中,可以运用多样的具有辨别性的设计。比如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铺装来区分不同楼栋的入口,方便老人的辨识。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造景方式增强可识别性。

3.2.3 交往需求

老年人有自己的交往圈,因此需要构建属于老年人的活动交往圈,创造舒适的交流环境,满足老年人对于不同活动的需求,使其在交往活动中得到情感的释放。比如适合老年人的跳舞区、下棋区、闲聊区等。

3.3 怀旧需求

随着记忆力的衰退,老年人更加怀念旧事物,通常对于以往发生过的某些事情、某些时期或者某些地方怀有深刻的感情。因此在进行设计建造时,可以表现地域文化及特色,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增强老年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产生深刻、强烈的情感共鸣。

4 适老化居住区现存问题

4.1 公共空间类型单一

老年人的生活中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比如用于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娱乐休闲以及人际交往。然而在我国很多的社区中,公共空间设计非常混乱,对于动区、静区等都没有合理有效的设计[3]。并且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买房的需求,大部分居住景观设计都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及需求,老年人的需要被忽视,导致公共空间类型的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对于室外空间的日常要求。

4.2 老年基础设计服务不到位

首先,社区基础服务设计不合理,缺乏无障碍环境设计,户外公共环境设计未保证老年人活动的安全舒适性。其次,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社区未能做到智能化的管理。最后,很多社区室外公共设施存在破旧不堪、数量少、布局混乱、缺乏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体验,限制了其活动时长和活动范围。

4.3 景观区域缺乏

很多老旧小区的绿化范围非常少,甚至没有绿化,并且缺乏专业人员的定期打理与照料,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很多绿化带杂草丛生、凌乱不堪,甚至变成了露天的停车场,毫无美观性可言。绿化带景观植物种类少,非常单调,很多都是一种植物和草皮。并且很多活动空间侵占了绿化地,造成绿化空间的缺乏。

4.4 缺乏与室外活动设计配套的管理

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是与此相对应的管理却没有一起发展成长,没有建立起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导致就算设计并建立了合理的适老化室外环境,却维护不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 适老化设计原则

5.1 安全性。

安全是第一位的。公共设施及环境应具有安全性,比如简单易操作的呼叫或报警系统、无障碍设计、全面的照明设计、防滑防撞设施等[4]。这些公共设施的设计及安放位置要尽量符合老年人实际的生活需求,设置要合理,服务要及时,老年人的安全才有保障。

5.2 便捷性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行动较为迟缓,因此在设计建造居住区室外环境时,应避免老年人过长距离地走动,不同活动区域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不然会消磨老年人的体力和耐心,导致他们与景观环境的互动减少。

5.3 交互性

老年人需要小规模的群体交往活动,这样能使他们找到归属感,减轻孤独感、不安感。因此在进行室外设计时,要保证各区域之间的合理划分与联动,既能相区分,又能相交流。同时,要使老年人区域与儿童玩耍区相近,因为有很多老人与子孙同住,需要照顾孙子、孙女,使两个区域相近,这样一来孩子在玩耍时,老年人也能在附近活动,照顾孩子与个人活动两不误。

5.4 共情性

应鼓励老年人亲近自然,通过景观布置引起其共情。设计布置一些能引起老年人好奇心的景观节点,比如真假植物相结合,引起老年人的好奇心,吸引老年人群观赏、游玩。同时,可以设计能调动老人怀旧情怀的景观节点,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的景观,带给老人熟悉的感觉,引起其共情,增强室外设计的亲切感。熟悉的环境还能使老年人群有足够的安全感。

5.5 多样性

老年人的需求较多,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区域、布局设置等也要多样,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大方面的安全性、小方面的情感性,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考虑。

6 进行适老化设计的措施

6.1 合理规划活动休息空间

满足跳舞、做操等集体活动的需求,是老年人活动空间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之一。在这些活动空间内需要设计开敞的硬质铺地空间,布置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广场,便于老年人开展集体娱乐休闲活动;场地尽量向阳挡风,便于老年人晒太阳和保暖;并且周围要多设置照明装置,避免发生意外,因为对于老年人来说,跳舞、做操等活动大多集中在晚上;在活动区域附近要设置公共卫生间和休闲座椅等,解决老年人活动的后顾之忧以及休息的需求。

6.2 布置多样的景观植物

布置景观区域时,尽量选择色彩明快、对比强烈、四季可观赏的植物,考虑到老年人的呼吸道较为敏感,应尽量选取气味温和、较淡的花草树木。可以选择芭蕉、竹子等遇风或雨易产生摩擦声音的植物,带给老年人听觉感受[5]。还可以种植一些果蔬树等,供老年人群采摘,使其更具有参与感。

6.3 重视基础设施的适老化设计

比如一些年久失修的健身器材,可以进行修缮管理;在楼梯、过道等处适当添加扶手,设置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安全报警装置,使意外發生时老年人能及时报警和发出求救信号。

6.4 构建合理的交通体系

很多居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都停放着自行车、电瓶车、私家轿车等,随意摆放,毫无秩序。这不仅对老年人造成了困扰,也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不便。对此,可以将停车道与人行道区分开来,在人行道上合理规划出老年人行道,既保证老年人的行走安全,又使室外环境整洁有序。并且可以在路两旁多设置休闲座椅和照明装置,便于老年人休息以及看清道路,在井盖这类物体附近应设计明显的标识,防止老人发生意外[6]。

6.5 加强公共服务管理

适老化设计不仅要在具体的设施、规划上体现出来,还要有人的参与。比如要增强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优化管理,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样、全面的服务。不仅在行动上要优化服务,还要深入心理,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保证其心理健康。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深层次进行适老化建设与服务。

7 结语

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不断增长,老年人群的需求已经不容忽视,他们已经成为使用室外空间的主体,因此其需求应被视为室外空间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活动相对迟缓,因此更需要室外空间的帮助,在设计时,应在考虑年轻一代需求的同时,满足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需求,使设计更具有包容性,更加适老化,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参与进来。需要对户外环境进行更合理、周全的规划与建设,满足老年人对于室外活动空间的需求与愿望。

适老化的室外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非常复杂的一个课题,涉及多种多样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设计逐渐走向科技化,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将新的元素整合,是需要继续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齐金凤.养老社区户外景观适老化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2017.

[2] 宋安琪,张文,张颖浩.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景观空间与公共设施艺术[J].西部牛革,2020(22):109-110.

[3] 钱梓蓉.居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J].屋舍,2021(03):108-109.

[4] 郑舒煜,马军山.居住区景观适老化设计初探[J].现代园艺,2020(22):92-94.

[5] 朱红云.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区户外空间设计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6] 沈东毓.社区适老化休闲景观设计的探讨与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8.

作者简介:刘鹏(1996—),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作者:刘鹏 王博瀚

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论文 篇3:

老年人需求的室外环境设计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已成为居住区设计时的重要任务。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不仅要在建筑内部考虑适老性设计,因室外空间作为老人重要的活动场所,其适老性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室外环境设计的好坏可直接影响老年人居住时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室外环境设计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本文首先分析了老年人的特征,然后提出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求,最后针对老年人需求提出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建议,可对今后新建居住区适老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其中也包括建筑设计。居住区作为人们栖息、生活的聚集地,其设计是否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居住区无论是外部空间还是住宅内部设计都应该体现适老性。特别是室外空间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交流、锻炼和休息等的场所,其设计是否合理、舒适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使用感受。因此,室外环境设计的适老化设计是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老年人特征调查

研究老年人的特征是设计前的首要任务。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机能存在衰退的问题,对于事物反应迟钝;另外,老人的肢体灵活度降低,运动能力下降,遇到有高差的地方容易跌倒;同时,老年人在心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们的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弱,特别是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从行为习惯上看,日常购物、锻炼、交往、接送孩子等是他们的主要行为;从家庭人口构成上来讲,居住区内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忙于工作,老年人独自在家的时间较长。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求

安全舒适性要求

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性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适老性居住区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应处处考虑是否安全,例如人车分行的规划可给老人创造一个较安全的家园。为达到安全性这一目的,居住区室外花园设计以及入口空间等位置首先应该考虑无障碍设计,避免台阶。有高差的地方盡量做成坡道的形式,斜坡的坡度不易大于5%,如必须设置台阶,台阶数量最少3级以上,避免太少无法识别。不同地面之间的衔接应保证平滑,地面应选择平整、柔软、防滑且无强烈反光的材料,保证室外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也是人们居住的普遍要求,老年人因对空气、温度、湿度等更为敏感,因此他们对于舒适度要求更高。为达到居住舒适性的要求,居住区的室外环境应保证良好的物理条件(光照、通风等),例如室外活动场地应设置在阳光充足、通风佳的位置,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休息区的位置及形式、材质等都应注重细节设计,以期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设计居住区时,应考虑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多样性,设置符合老年人的多种活动需求的场所,不仅要有老人开展集体活动的场所,又要有满足个别老人喜欢独处的外部环境,既要有阳光充裕的地方也有遮阳的区域,以此来达到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的目的。历史文化性要

通过对老人的走访发现,老年人对于旧事物比较怀念,他们普遍对于以前的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居住区室外环境在设计的时候可以突出地域特色,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或者历史事件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采用带有历史印记的铺地或特殊主题的雕塑等形式进行设计,可满足老年人怀旧的心理。易于识别的要

随着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加强居住区的可识别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居住区的室外环境中可运用多种具有识别性的设计。可在不同楼栋入口处采用不同颜色的铺装来加以区分,方便老人的辨识。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造景方式增强可识别性,如增加不同主题的入户花园,打造独特的入户体验。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建议

优化步行与慢跑道设计

根据调查发现,散步与慢跑是老年人锻炼的主要方式。因此,步行与慢跑道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步行道的尺度要求至少1.5m以上,可以保证轮椅和步行者并排通过,同时路面材料也有使用防滑防水材料,保证路面的安全性;在道路的转角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或标志物价,便于老人寻找方向。另外,在步道上每隔一段可以标出步道距离,利于老人给自己制定锻炼目标。在步行和慢跑道周围应多设置一些休息空间,以满足老人因身体不适能快速离开进行短暂休息。

合理设置多种活动场地

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喜爱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和交谊舞,或打太极拳、练习武术等活动。因此,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时要留有满足他们集体活动的场地。这一场地空间面积较大,场地平整,视野好,阳光充裕,同时与车行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爱好不同,有些老人喜欢小群体性的活动,经常与三五好友打牌、聊天等。为满足这类需求,这一类型空间尺度可小一些,以容纳4~6人为佳。这类型空间需要与外界有一定的距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够保证夏季有阴凉,冬季有阳光。因性格的差异,有些老人喜欢安静的环境,喜爱独处。针对这种情况,这一空间类型在设计时周围要有灌木的遮挡,与人流多的集体活动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走访调查,居住区内很多家庭是三代共同居住,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老人负责照看孩子。因此,居住区室外活动的主要人群是老人和儿童。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时应考虑亲子活动空间,在儿童活动地旁应设一部分供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同时在周边应设有休息座椅,方便老人照看孩子时使用。

增加园艺劳作空间

国内外的不少住区内都会设置一个专门供老人动手的园艺活动空间。老年人进行园艺活动具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好处,同时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获得幸福感,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机会。这类空间可设置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设置一部分菜园让老人多亲近自然,同时也要设置抬高种植池满足乘坐轮椅时的使用。改善绿化及植物配置大部分居住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绿化,但是缺乏必要的功能,另外植物的配置也没有考虑适老化。根据老人的需求,绿化应增加一些必要的功能,如绿化与卵石步道的结合,将卵石采用立砌的方式,老人可赤足行走在上面,起到按摩的作用,利于老人强身健体。适老性居住区更应注重植物的配置,植物能释放人体所需要的负氧离子、抗生素等,可为老人创造具有保健功效的住区环境。植物应选择观赏性强的植物,树种以冠大浓荫为佳,这种植物可有一定的遮阴防风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空气湿度,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另外也可种植具有治愈性植物,特别是花卉的种植,它们的香味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可达到安神、降压等功效。植物的选择上还应考虑植物的季相问题,尽量使住区不同季节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加强灯光照明

老人的视觉能力衰退后,对于外界反映越来越差,特别是晚间出行会带来一系列麻烦。因而夜晚的灯光照明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道路的边界、水岸的周围都需要增加照明,同时灯光应选择柔和类型,保证光线的均匀度,使老人夜间出行达到安全的目的。

注重景观小品设置

景观小品作为居住区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居住区的品质。景观小品的颜色应选择暖色调,好的景观小品设计可以给老人带来视觉的冲击力,提高老人对于居住区的记忆,增强了识别性。景观小品的设置需结合周围环境,最好和休息空间相结合,方便老人停留观看。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除了要保证视觉佳,另外也可以增加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因素的影响,让住户有不同的居住体验。

室外环境是居住区内重要的一部分,除去居住区的室内空间,室外空间是人们使用较频繁的场所。过去,我国的居住区对于适老化不重视,导致建成的大部分小区都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不利于老人的居住。随着老年人群体数目的持续增长,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面对这一问题,设计师也应考虑对应的设计策略。文章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入口空间、步行与慢跑道、各种活动场地等方面提出了设计建议,以期能对今后的居住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居住区是设计时接触到较多的项目,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居住区项目还是养老型的居住区项目都应该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应将适老化理念始终贯穿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作者:范宇峰 徐梧寒 徐鸣阳 秦岭

上一篇: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策略论文下一篇:临床医学专业高校生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