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21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阅读部分都是语文教育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将文章讲解的十分彻底和具体,此时的学生虽然能够对文章进行充分的认识,但是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开课教学初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开课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篇1: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端初探

摘 要:举办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正确的教学思想、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寻求符合教学实际的、高效的教学途径。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具有科学性、示范性、可操作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公开课;要点;科学性;示范性;可操作性

中学语文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可以统称为语文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正确的教学思想、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寻求符合教学实际的、高效的教学途径。笔者有幸多次聆听过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深受启发和教益。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应具有以下要端。

一、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与相应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上。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相应单元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子目标教学。人教版教材作为“单元合成型”教材,它的每篇文章在单元内都有其特定的地位,承担着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某个或某些方面的任务。我们不能随便地改换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因为某篇文章内容精深、篇幅较长、执教者感兴趣,就面面俱到地细细分析,以至破坏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其次,科学性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对文章重难点的凸现上。课堂教学应突出重、难点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当局者迷,执教者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往往会认为甲处不讲存不足,乙处不讲是缺陷。公开课教学应当对充分体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投入较多的时间、力量,对于非重点内容作从轻处理,大胆地舍弃,因为处理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有幸参加了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联合举办的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聆听了上海市建平中学特级教师郑朝晖的示范课《老王》,笔者对于执教者突出重、难点的技艺叹服备至。执教者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如下重、难点:①文本咀嚼的方法与技巧(重点);②关键语句的发现与分析(难点)。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文本阶段,提出了如下问题:(1)探寻“交流异常”:发现双方语言交流过程中违反常规的表达背后的心理。①在这些对话中老王的表达与日常表达有什么不同?②这些不同背后可以看出老王怎样的心理情感?③还有别的地方可以证明你的推断是正确的吗?(2)探索作者组织语言过程中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①对于老王这样的一种心理,作者当时领会到了吗?②除了其行为之外,还有哪些语言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心思?③作者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为什么会忽视老王的这份情感?④作者为什么后来又理解了老王的心理并对当初没有理解老王而产生了愧怍?执教者要言不繁,学生仅用一节课时间就很好地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此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如此的效率,正是因为执教者胸怀全局,凸现了文章重、难点,科学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

二、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首先体现在教学思想导向的正确。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公开课应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此“三为主”的思想确是课堂教学的指南。然而,目前仍有人将“以教师为主导”过分强化,变成了“以教师为一切”。因此,教师包下课堂、一讲到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公开课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思想。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从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公开课才是成功的公开课。倘若执教者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忽略了学生的活动,即使讲得再生动也是失败的。

这里以《散步》为例说明。《散步》是一篇略读课文,一般可以轻易地把它处理成教师主唱的形式,那样不须大动脑筋,照本宣科即可。但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且文质兼美,可以在公开教学中进行美文美教,同时把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及文章表现出的“尊老爱幼”的思想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根据朗读的一系列要求,读自己感兴趣的句段,并说出其妙处。这样,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理解了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示范性还体现在公开课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上。教学的其他步骤如预习、复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在公开课上难以体现,听课教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结构。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容量,提高45分钟效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不同类型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精读课文有“精读”模式,略读课文应有“略读”模式。上面所举的《散步》就采用了“略读式”课文教学模式。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执教者应当通过“突破口”的导入,自然地、迅速地过渡到文章重、难点上,经过师生双方活动,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执教者在完成了简介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出现了哪几位主要人物?经讨论后,学生指出是菲利普夫妇、“我”、于勒四人,执教者板书他们名字。接着执教者转到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上,并着重分析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出现前后的言行和心理的剧烈变化。在此基础上,执教者提问: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人公?学生众说纷纭,最终能够归结到菲利普夫妇身上。执教者再问:于勒既然不是主人公,为什么课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他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学生答出:于勒在文中起一种线索作用,他就如一面镜子,反射出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贪婪自私的思想性格。执教者又问:菲利普夫妇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作者写此文是否只为批判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无义?学生通过思索,得出结论:文章并非只为批判这两个人,而是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样,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出“谁是文章主人公”的问题,使师生双边活动积极开展起来,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显得简捷、流畅,达到低消耗、高效率的标准。这正体现了公开课应具有的示范性要求。

三、具有可操作性

听课老师接受公开课老师的示范,不但重在听一遍,更重在借鉴、模仿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如果公开课能够被很好地学习、模仿,该课就具有可操作性;反之,该课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在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中,南京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完《济南的冬天》示范课后说:“公开课是很难上得和常态课一样的,但我要努力上得和常态课一样。”因此,优秀的公开课应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某些公开课虽然经过长时间准备,投入了大量精力,准备了大量教具,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乍听上去似乎效果很好,但仔细揣摩,听课老师却没有办法借鉴和模仿,可操作性较差。例如有这样一堂九年级作文复习公开课,执教者利用幻灯进行教学,一节课共设计了十几张幻灯片,每张约200字,共计达2000多字。试想,为此课执教者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一堂课能如此,十堂课焉能如此?堂堂课焉能如此?这样的公开课显然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公开课应当努力与平常的教学实践贴近,注重教学效果,不搞花架子,使听课的老师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教益,能够将所学到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者:胡建华 包玉梅

公开课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篇2:

阅读教学微课的整合运用探寻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阅读部分都是语文教育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将文章讲解的十分彻底和具体,此时的学生虽然能够对文章进行充分的认识,但是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新课改深入的背景下,把微课教学模式融合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是当前十分热门的教学组合模式,能有效地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显著提升。鉴于此,教师需要及时有效的改变阅读教学策略,通过微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能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个性化阅读认知和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微课 课堂氛围 教学策略

微课是现代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以现代化的视频方式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将语文阅读内容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对学生又很大的吸引力。微课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调动了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新的风貌。因此,认识微课的特点,结合阅读内容,将微课整合应用到教学中,是改变传统单一阅读形式而激发学生阅读新奇和兴趣的有效手段。

一.应用微课进行课前导入

课堂导入是奠定课堂基调的重要环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以往的课堂导入方式过于单一,必须要改变现有的导入模式,才能够真正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改革。课堂导入是指在正式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可缺少的一种组织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恰当运用微课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关注点和阅读的好奇心。微课可以针对重点知识点实施有效讲解,可以达到复习上节课知识、引起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效果,以新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氛围中。微课的时长一般在10分钟之内,视频长度较短,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能够帮助教师对课堂环节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基于信息化教学之下,微课应运而生,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具有诸多教学优势和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提供大量且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对实际的教学质量进行增强。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期间,作为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前向学生推送一些阅读教学视频,在视频中展示相关阅读知识点,并且针对此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能够实现自主预习效果的广泛增加,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不用再将课堂作为唯一学习阅读知识的地点,而是可以随时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更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在学生学习微课期间,可能会对其中的部分知识难以理解,此时学生便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带到实际的课堂中,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学习。

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进行课堂导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所制作的以《黄河大合唱》为主题的视频,在视频中通过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将这首歌展示出来,并在视频最后向学生提问通过这首歌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对黄河的雄伟气势有初步感知,对于后续学生理解《黄河颂》的情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现在大部分的学生自主学习性不强,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先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平台来导入课前预习内容,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引入学生平时感兴趣的游戏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阅读课程中的知识来设计一款简单的小游戏加入到教学当中。当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被调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逐渐渗透阅读课程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微课程序后台做好学生的预习记录,并对预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最终来决定阅读课堂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

二.利用微课形象展示语文阅读内容

文学作品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修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作品拥有丰富而又独特的优美意境,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激越奋进,有的哀婉悲凉,有的苍凉悲怆……文学作品的意境,是作者文学素养的综合体现,作者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文学积淀以自身语言的素养集中体现出来了,在作品中转化成丰富完美的精神食粮,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广阔和充盈的精神世界。这样,作者在文学意境中体现了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教训,其中的哲理意味令读者深入思考,引人遐思。但是对初中生而言,初中生的文学底蕴较为浅薄,生活经历较少,不能够有效融入到文学意境之中,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哲理内涵。教师可用微课展现阅读内容,让学生感受文学意境,体会文章内涵。微课可以融合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加形象的将阅读内容展现出来,使得阅读内容具象化,为学生搭建如临其境的阅读氛围。

例如,在初中语文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充分体会曹操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抱负,体会“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文学意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想想象眼前的文字会是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悟。然后通过事先做好的微课,即集音乐、绘画、诗句等于微课上,把抽象的古诗文中比较难以琢磨的意境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下的感情意蕴。教师还可在微課中插入范读微视频,让学生跟读,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意境和内涵。古诗词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诗词记忆背诵教学法,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句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这对于后续学生诗词的学习、写作素材的积累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利用微课调动语文阅读课堂氛围

语文阅读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会出现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微课对阅读课堂的氛围进行调整,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展开学习。微课可灵活穿插在教学环节中改善学生紧绷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在初中语文阅读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鲁迅的写作风格可能会使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现象,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山海经》的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山海经》内容的增加也属于知识拓展环节,并不只是单纯调动课堂氛围,需要教师能够以正确的想法对于微课视频的应用,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微课视频的应用有效性。

四.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微课的应用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阅读学习活动,这是基于微课具有线上播放的优势,可以打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时空局限性,让学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微课,自主选择内容针对性复习。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阅读始终是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于文言文阅读内容中的字词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容易误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错误的理解[5]。并且文言文阅读属于考试过程中必备题型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升学成绩。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微课,强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文言文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汇进行专项视频录制,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为学生课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统编人教版八年级《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微课视频的录制。在《小石潭记》中“如鸣佩环”“全石以为底”“心乐之”等句子的使用方法和现代语法不同,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讲解,讲解每个词在句子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阅读内容中的写作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视频最后向学生推进其他的文言文阅读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进行阅读,并结合《小石潭记》中所学习到的内容找出文言文中和《小石潭记》相似用法的句子。

与此同时,阅读部分和其他语文教学部分相比,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一些,学生很可能在课上了解了,但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就忘记了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所以,教师可以在正常的阅读教学结束之后,在微课平台上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课后复习计划,引导学生线下观看微课,并在后台记录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复习进度,督促学生认真及时复习梳理,确保教学的质量。

此外,还可以运用微课进行随堂检测,布置作业,在微课系统中处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平台数据和信息,随时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在线上设置答疑环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可以将讲解过程呈现给学生,并实现公开讲解,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集中性,减少重复教学情况的出现,既有利于教师减轻教学压力,也有利于教学时间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语文阅读作为提升学生人文底蕴、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可引导学生从阅读内容中领悟深刻的生活哲理,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合理设计阅读微课应用在教学中,更能够激发学生閱读乐趣,扩大阅读量,促进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玲香.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138+146.

[2]孙鹏.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128-129.

[3]宋鹏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127+129.

[4]蒋慧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建构语文智慧课堂——以苏州工业园区“易加互动平台”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19.

[5]吴金英.微课:提升阅读教学之蹊径[J].亚太教育,2019(08):5-6.

[6]张明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44.

(此文系叶婷、徐沛主持的2020年度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多元‘阅读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实践研究”(立项号D/2020/02/161)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作者:石艳

公开课教学初中语文论文 篇3:

实现童话与现实的勾连

一、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上这样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新课标的这段指导语确立了笔者本次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以下观点也不无启发:“初中的童话教学是学生‘最后的童话大餐’,初中语文童话教学应该在小学童话教学的层次上有所提升。”

笔者以为,初中语文的童话教学不应止于把学生带入童话,还应该将学生带出童话;不应止于讲故事、表演课本剧这样虽生动却缺乏深度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深入文学作品本身,通过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深度解析人物,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生活,实现童话与现实的勾连,让他们受益于童话的教育功能,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之一就是准确把握文中人物的本质特征。为此,笔者设计了主问题——“这场骗局为什么可以得逞”,要求学生紧依文本,寻找反映人物心理特征的语段、语句,分析人物外貌描写、语言表述与心理活动的相关性,理清人物之间的施骗、受骗关系,让人物所共有的弱点和相互区别得以彰显。在解析人物、评述观点的过程中体现浓厚的“语文味”,这符合新课标“实施建议”中“阅读教学”的思想:“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与此同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略带夸张地朗读皇帝和大臣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活动,体察作者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段的用意。这种设计,既符合新课标的“阅读建议”——“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和作品的情感态度”,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本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悟本童话的超时空性,认识其“反映现实、反映人性、表达理想”的功能。

为此,笔者以“漫谈历史上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和情景模拟——“假如你是故事中任一人物,在故事中任一环节,你会怎么做”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当今社会、中外历史和自身生活,找寻童话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在感受童话趣味性的同时,体味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认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冷静地观察生活、思考人生。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本次授课主要采用主问题牵引式和板块推进式教学模式,以“这场骗局为什么最终可以得逞”为主问题,将单一的线性教学思路转为块状的递进式思路,即由“研读文本”过渡到“童话照进现实”,再过渡到对童话体裁的再认识,由《皇帝的新装》过渡到一般童话乃至文学的普遍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关照到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本课的目标之一即扩充深化对童话的认知。基于此,笔者首先以“你心中的童话是什么样的”为切入点,意在让学生回顾儿时读过的童话,谈谈对童话特点的初始认识,以便在课末再次讨论童话的特点时进行比对。同时,向学生发出疑问:“这节课结束,你会不会对《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有更深的认识?”引发他们对童话常读常新的体验。

2.根据图片,梳理情节。

笔者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画面,有重点地复述本篇童话,一来训练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力,二来也可以通过快速回顾故事情节,为后续的教学铺平道路。

3.研读文本。

在这一板块,笔者使用了主问题牵引式教学模式,以“这场骗局为什么最终可以得逞”为主问题。之所以选择它作为主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的整合度很高,可以囊括很多分问题,例如:“这场骗局的骗术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骗子的“缄口术”与受骗者的软肋间的关系。还可以囊括:“骗术本身是否高明?如果高明,原因是什么?若不高明,为何人物纷纷受骗?”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参与骗局的各色人物(如皇帝和两个所谓诚实的大臣)在受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性格中的虚荣、保全私利的弱点以及人物间受骗、施骗、助骗等关系,认识到这个王国里自上而下都在欺骗的丑恶事实。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小孩子”的存在,领会安徒生设置这一人物的目的,即借小孩子之口道出作者呼唤纯真、呼唤正义的心声。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朗读文本,并给出分析的具体依据。学生的回答也大多紧扣文本,且有深浅不同但合乎情理的见解。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朗读得有声有色,立体地呈现了人物性格。这些都有助于实现深度解析人物的教学目标。

4.童话照进现实。

笔者分三个环节进行这一板块教学:

首先,以“你认为安徒生写这篇童话重点要讽刺、批判的对象是谁,是两个骗子吗”为问题,引出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次,让学生由童话走向现实社会,谈谈历史上“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意在归纳童话中的骗术与现实中的骗术的共性,而学生通过列举《指鹿为马》和《三人成虎》的故事,悟出了典故与童话的共性,明白了这篇童话的现实意义。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童话“反映现实、反映人性”的特点,为课末再次总结童话的特点做了铺垫。

第三,通过设置问题:“你身上有没有皇帝、大臣、群众的影子呢?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童话中任一人物,在任一情节,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现场互动,意在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从童话中有所警醒、有所收获。果然,有的学生较为诚实地说自己也会选择说谎或者索性两耳不闻国事,恰好印证了童话直指人心、反映人心的特点;有的学生则不仅选择了诚实,而且采取了较为聪慧的方式道出了实情,让他人体会到了童话的教育功能。学生别出心裁、充满想象的回答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同时,课堂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加。

5.作结。

笔者先出示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童话的定义,而后让学生对此发表感言。凭借上述教学过程的推力,学生们都能够自然地补充出童话“反映现实、反映人性、表达理想”的功能。可以看出:作为中学生,再读童话时,他们无论是欣赏作品的语言,还是解析人物的内心,抑或理解童话蕴含的作者意图,都比小学时有了更新、更深的认知。他们认识到: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成人的,小学时读过的不妨中学时再读,即童话具有常读常新的特点。至此,“对童话的文学价值和教育功能有更深的体会”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四、本课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此次公开课上得还算比较顺利和流畅,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1.主问题牵引,整合课堂环节。

学生对于《皇帝的新装》早已不陌生,因而在这样一篇课文面前,教师若再走常态的教学之路恐怕自己都会生厌,同时也会耗费大量课堂教学的时间。于是,选择一个既贴合课文又具有思维挑战性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抓住童话中的一个“骗”字,以主问题“这场骗局为何可以得逞”开门见山地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思考。通过寻找本文中各个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思考这场闹剧的来龙去脉和骗局得逞的原因。主问题的设置训练了学生阅读文本、提炼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使其直观地体会童话的现实意义。

2.打破时空,层层递进。

如果让“骗局”仅停留于这篇童话,那么,该童话的教学意义就打了折扣。童话的常读常新,就在于它即使处于不同的时代,也能见其智慧的光辉。笔者以为,让学生走进文本之后,应该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关注到更广远的历史时代和现实社会。在第二个板块教学中,笔者提出“除了本篇童话,古往今来,还有没有这些皇帝、大臣、群众的影子”这个话题,引导学生从典故中找到恰当的例证,比如“指鹿为马”“三人成虎”;接着,笔者又适时拿当今社会的新闻事件与学生列举的古代事例相对照,启发学生自然地跳出文本,联系现实生活。由此,学生心灵所受到的触动应该胜于常态课中教师的理论灌输。

此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遗憾,如学生在复述故事和漫谈历史上“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时,语言不够简洁,笔者却未能及时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另外,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未能及时、充分地予以点评。这说明笔者的教学机智还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次教學所期待的效果。

教无止境,语文教学之路充满了挑战和魅力。笔者愿意在一次次教研中,汲取前辈学者的精华,探索出更科学、更先进的童话教学规律和经验。

(作者为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张书军.童话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07(32).

[2]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3]晏晖.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教育导刊,2009(4).

[4]沈新宇.主问题设计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J].文史月刊,2012(8).

[5]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1997(5).

[6]庄美芝. 媚俗与虚荣的一面镜子──重读《皇帝的新装》[J].中学语文教学,1999(8).

[7]万年春.皇帝的“新装”与人性的弱点——《皇帝的新装》新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

[8]沈跃通,雨辰.《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1980(2).

[9]陈红梅.小学语文童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赵思达

上一篇:教学资源下高中语文论文下一篇:公司投资优势与风险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