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自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以来,加之CBE理论的逐步深入,各高校积极践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三结合”职能能力培养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最新小学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最新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构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体系的策略研究

[摘           要]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体系的策略研究包括创新课程实践体系、创新教学实践体系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策略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体验,历练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了创新教学的实践效果。

[关    键   词]  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实践体系;创新教学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体系研究策略体现在课程创新实践的构建、教学创新实践的构建、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的科学技术教育。1985年出版的“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主要在科学、数学、技术方面提升全美国人的科学素养,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确立提升科学素养的具体目标。美国大学科学技术教育也在围绕提升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服务。

21世纪以来,我国无论是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是中学、高校开设的科学技术教育课程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目前,科学技术教育课程版本比较多,但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的课程版本较少。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著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被教育部定为21世纪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材,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是2009年修订的第二版。时过境迁,教材已无法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小学教育的需要。最新的科学技术理论、科学技术理念、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等亟待与时俱进,需要对原有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基础教程洗牌构建。

构建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体系是我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的积淀,也是长期深入小学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更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为小学教育服务的迫切需要。

一、合理构建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课程创新实践的构建和教学创新实践的构建组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模块化建设和教学程序方案设计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建设是构建课程创新实践体系的基石

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以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呈现。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建设共分九个课程实践模块,是师生共同实践的结晶。包括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科学技术观、现代科学理论知识、现代高技术及其应用、科学技术与发展、小学教科研活动论文指导、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创新活动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各模块构建的课程模块化建设体系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研究了国外科学技术教育资料,参阅大量现代科学技术书籍,并对小学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构建中淡化科学技术的理论性,注重实践性、前沿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我对原有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做了“删、增,修、编”尝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修订,使教学内容更适合现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在教学内容构建中重视现代前沿科学技术应用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活动和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方式,将课程创新实践体系构建与专业建设融合起来。

(二)创新教学方案設计是构建创新教学实践体系的关键

在教学创新实践体系构建中,我大量采集、整理、筛选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素材,设计科学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创新方案,修订课程标准,构建适合现代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我的创新教学方案设计不拘泥于形式,灵活新颖,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把“活、变、转、创”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活”:教材活、设计活、教法活;“变”:内容变、教法变、学法变、形式变;“转”:理念转变、师生角色转换;“创”: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学法创新、实践活动创新。

如在讲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贡献时,用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话:“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让西方人望尘莫及”,问学生体现在中国古代哪些实用科学技术领域?联系四大发明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得出自主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再如,在科学技术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功能,应引导学生辨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设计辨析题辨析双刃剑的意思及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用实例论证。又如,在讲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时,让学生寻找关键词,用关键词(加速化、综合化、社会化)解读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用关键词(一体化)表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像这样一些创新型教学程序方案的设计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常态。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创新教学实践素材,构建小学教育科学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以臻于完善。

二、有序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活动

科学技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创新活动。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没有模式可以照搬。在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身示范、抛砖引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模仿、探索开始,逐渐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自觉地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活动。

(一)培养学生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的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参与其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创新教学程序设计方案中讲到辨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探讨科学技术的利弊。通过小组讨论、小组间辩论,分别扮演正反方辩手,学生利用手机、网络、汽车、核能等科学技术的技术应用得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技术应用层面利大于弊。学生参与度高,兴趣很好,课堂氛围浓厚,达到了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中还有意识地开展“现代天文学与地球科学科普知识”“能源、能源的利用与开发”“迎接挑战,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等专题系列讲座。让学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辉煌中国”等系列视频。通过讲座和视频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科学技术发展观,培育学生拥有一颗中国“芯”,驱动学生投入科学教育事业中,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指导分为课余时间与课堂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任选小学科学课低年级与高年级两个课题,要求班级学生选题不得重复,按照班级学习委员有序安排在班级开展小学科学课试讲活动,大约1/3的课程全班学生都会熟悉一遍,通过筛选推荐2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第二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享班级推荐学生讲课过程,评析讲课中的优点与不足,探讨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把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活动,训练学生撰写教科研论文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训练学生撰写教科研论文,借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节课,让学生探讨马克思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论述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中采用的论证方法,如何分析归纳得出科学论断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找关键词和撰写摘要,明确论文的写作方法要采用举例和数据举证。通過教学让学生掌握撰写教科研论文的步骤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撰写教科研小论文,为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研究活动和撰写科研论文及承担小学教育研究课题奠定基础。

(四)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科学技术创新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逐渐从前台走向后台,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十多年来指导1800多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活动,以班级各小组为教学创新实践团队,教师下达教学实践活动课题任务,由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及自学课本知识、采集信息和整合信息资料的能力,备教案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队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丰富学生的科学内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十多年来学生采集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信息资料,整合建构12个学生实践教学课件模块系列,每年都在补充和完善科学技术教学创新实践模块。

(五)创新评价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考试

学生的期末考试以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考试方式采取学生反思活动小组参与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传阅评定各活动小组合作教学教案,展现评定小组合作课件,评定学期学生利用多媒体讲课的能力,最后学生按小组在中间考试区完成随机口试应试活动。考试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乐在其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创新实践效果成效显著。拓宽了小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内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素质和能力。通过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的素养,带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构建适合现代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创新教学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小学教育实践中践行素质教育,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将来在从事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科学技术教育课程教学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好地体现大学教育为小学教育服务。

◎编辑 冯永霞

作者:李玉龙 马孝林

最新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探究

[摘           要]  自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以来,加之CBE理论的逐步深入,各高校积极践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三结合”职能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并以行业优势作为重要依托,将专业与行业及岗位深度融合,同时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作为主题,构建了特色化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更为注重“知识与技能结合”“讲授与实训结合”“学校与学校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而以递进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小学教育专业;“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对于师范类专业而言,专业认证不仅是其发展的重要抓手,还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突破口。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日益呈现出儿童性、养成性及综合性的特点[1]。在专业认证这一背景下,为培养出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的小学教师,“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最早出现在工程及医药专业领域,其指的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展开的职业性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始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正式启动是在2018年。此项工作的展开是以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而推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为幼儿园、中小学及职业院校等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此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和推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面向小学专门培养师资的专业。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且正逐步向专业发展内涵建设延伸。自我国于2018年颁布《教师振兴行动计划》以来,从本科向硕士层次发展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在社会及专业发展的内外需求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性、养成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日益突出。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游戏类等儿童性的课程,还要走进小学,了解小学生和小学教师[4]。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整合小学各学科的能力,兼教多门课程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专业认同感。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成为焦点。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管理理念及教学模式转变

“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指的是在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社会需求及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结合自身实际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促使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而预设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以及推动结构实现的稳定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其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并提高职业能力、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同时依托行业优势,将专业链与行业、岗位链相结合,从而构建“知识与技能结合”“讲授与实训结合”“学校与学校结合”的特色“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下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是以职业教育“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新模式,对于学校在管理中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管理模式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同时,在该模式下,其更为注重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并将其提升至与理论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同等地位,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

(二)有利于培养内容方式及主体有效结合

在“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下,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内容的角度来说,可保证学生知识够用且职业能力较强。也就是说,这一模式的构建可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而这也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及工作岗位的结合。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通过定岗实习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职业能力。从培养方式的角度来说,该模式是在职业的导向下,通过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并加以利用,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这对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以单位用人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及相关内容予以优化,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可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该模式的落实还可实现专业、岗位有效对接,专业课程与专业标准对接。从培养主体的角度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是面向小学专门培养师资的专业。因此,师资力量培养的学校与其面向的就业单位小学相结合,与其展开合作,了解行业及就业单位及具体岗位的用人标准、最新技术等发展动态和趋势,不仅可从整体上推进专业教学标准和内容的改革,还可推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培养主体“三结合”实现的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前景,且制约着专业建设。而培养模式构建的主体则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体在理念上的差異会直接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在于通过全程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知识与技能、讲授与实训、学校与学校相结合,并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与岗位等相对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推动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最为基本且关键的应是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上实现“三结合”。第一,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人才接受单位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目的在于对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及培养结果等进行管理与监控。该组织机构的成员可由小学教育专业领域的专家,高校专业教师、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等组成。第二,各高校学校教育专业课通过建立协作学校的方式,实现“双赢”。对于协作小学,高校可在师资培训、信息服务及资源共享等方面予以提供优先服务。而协作小学则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场所。通过这种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小学的办学效益。第三,建立联盟专业教师资源库以及学校兼职教师人才库。协作小学作为师资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协作学校的校长及骨干教师可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进行讲学,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而高校教师可在协作小学担任科研副校长等以实现协同育人。同时,还可通过考察、观摩等活动的展开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纵深发展。

(二)培养内容“三结合”实现的策略

在培养并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在组织学生到协作学校展开实习时,可让学生带着课题和任务进行实习。对此,可通过“双导师制”(即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学教师各1名)的实施,在明确导师分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指导[5]。在双导师共同制定课题和任务的基础上,由高校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由小学教学教师展开职业能力、道德及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促使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还应畅通“双导师”沟通渠道,并通过奖惩机制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促使“双导师”能够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以强化课程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和技能有效结合。

(三)培养方式“三结合”实现的策略

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难以有较好的效果[6]。而“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落实,其可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可通过促使学生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以增强其职业能力。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可通过培养途径、内容、方式以及主体的有效结合,推动“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践行,从而促使學生逐渐从“自然人”向“职业人”方向发展。“知识与技能结合”“讲授与实训结合”“学校与学校结合”的“三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不仅可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促使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超,王佳.普通高考生与“三位一体”生专业成长的差异性:以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5):48-54.

[2]李宁,杨颖秀.基于历史制度理论的我国高校师范专业认证制度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349(4):101-105.

[3]郭雨欣.“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106-109.

[4]张香竹.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文科)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3):27-31.

[5]蒋雨洁,刘蕾,邢敏村,等.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双导师制”实施的困境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5(1):215-216.

[6]曾跃霞,彭娟.提升师范生培育质量的实践探索:以汉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荆楚卓越人才”项目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40(1):122-125.

◎编辑 张 慧

作者:王乐乐

最新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一直是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问题所在,它也直接影响到小学教学水平。在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中,学生的诉求、师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的管理系统下,学校教育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因此,需要根据发展需要调整教育管理模式。以教育为基础,制定更完善、健全的管理系统,从自我本职工作着手,結合教学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一、善于发现问题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基础

小学教育管理有时候停滞不前,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没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只有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让大多数人受益的决策,让教师开心工作,让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平时多深入课堂、操场、办公室等场所,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交谈,及时掌握最新的教学情况,把握住学校跳动的脉络,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制定出科学的方案。网络、报刊等渠道都是向优秀学校学习的途径,不断将我校与其他学校进行比较,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学习他人的优秀之处来改善我们的短处。其次,还要在空余时间积极学习政策法规,增强政治敏锐度,通过借鉴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来纠正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要先做,哪些事可以缓一缓,根据这个标准来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学习型团队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

教师是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的主干力量,是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执行者。首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法规,另外也要增强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和教师交流时才有话可说,才能让他们信服。其次,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建立学习型教师团队,这也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所在。积极倡导敬业精神,树立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群体作风。虽然群体作风是非规定性的,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有效无形准则。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体活动来充实教师的业余时间,从而增强他们的凝聚力,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发展成学习型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学习型教师的养成离不开校本培训,能为教师的职业注入新的活力。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当前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下载优质课实录,然后将其制成学习光碟,作为教师学习的资源;二是购买教育理论书籍,订阅相关的教育杂志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三是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四是走“科研兴校”之路,用科研带动教育改革,加强教师的培训;五是认真执行日常的教研活动,做到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帮助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人文校园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依托

校园文化是滋养人才的土壤,优美舒适、具有人文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是小学教育的依托。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并围绕以上三点对教师提出提升生命质量的要求,努力打造人文校园,让校园充满思想、情感、智慧,让学生在校园的人文氛围熏陶下树立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克服成长路上的一切困难。

要打造人文的校园,离不开博爱这一高尚的思想道德。博爱,顾名思义,就是爱人、爱群、爱物、爱所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着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更应具有博爱思想,并将此思想变成育人的具体行动。“爱人”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精神,即要爱学生、爱教师、爱同事、爱周围所有的人,也要爱惜人的才能,从而使所用之人能发挥他的长处,改善他们的短处,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最大作用。“爱集体”就是要爱自己所处的群体,不管它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我们都要热爱它,即我们要爱自己的学校,并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爱物”就是要爱惜身边一切的事物,爱护自己的家乡和校园,爱护大自然和周围的环境。总之,要将博爱思想更好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融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校园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龙建刚

作者:周颖恒

上一篇:养老保险逃费分析论文下一篇:教育教学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