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缺失师德论文

2022-04-17

[摘要]以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文件为指导,首先,研究总结新的历史条件下师德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师德内涵。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研究学校在培养学生师德方面采用的方法,总结成功的办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剖析缺失师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剖析缺失师德论文 篇1:

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师德评价是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的师德评价机制,一直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对当前高校师德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出发建构了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一致性分析并运用AHP对实证院校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师德量化评价的方法、途径和机制。

关键词:高校;师德评价;层次分析;实践

“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这一著名论断,是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文化的作用是“化人”,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教育和精神感化,使人们接受特定的社会价值规范,成为拥有特定价值观的人,他们通过对共同的理想、信念、取向、态度等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传承,形成社会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的宗旨和使命,也是大学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评价指标不清晰、过程不规范、主题不明确等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亲身实践,构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

一、关于师德的文献综述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社会赋予师德比其他一般道德更高的道德标准。

古往今来,人们对师德这一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展开过多次讨论,也对师德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析各位学者关于师德的论述,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即关于师德概念内涵的研究、关于师德特点的分析、关于师德构成要素的探讨、关于当前一些教师师德失范原因的剖析以及关于重塑师德的途径研究。

关于师德概念的内涵,国内很多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王晓莉,卢乃桂对师德概念的内涵进行过界定[1],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江苏省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院长钱焕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秉模教授等多位专家都对师德概念进行过定义[2]。几位学者对师德所下的定义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其都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这一点上,专家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对于师德的特点,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例如,丁红、李革认为[3],高校师德属道德范畴,道德对人们的约束作用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王晓莉,卢乃桂在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的比较研究中指出[1],师德是衡量教师的首要标准,其范圍不仅涉及教师的工作,还包括其工作之外的各个领域,其层次不仅指向教师外显的教学行为,而且还更侧重教师个人内化的德性。2009年9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在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上强调,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自律是关键,他律是保障。厦门大学博士卫荣凡则认为[2],高校教师师德自律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他教性与自教性的统一;必然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约束性与进取性的统一;师德自律形成的方法与师德自律境界升华的统一。

师德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其包括非常具体而明确的构成要素。关于这一方面,许多学者也进行了详尽地研究。例如,作者丁红、李革认为[3],高校师德是大学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操、行为和意志。赖闽辉认为[4],高校师德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爱国精神;(2)奉献精神;(3)诚毅精神;(4)敬业精神。而文秉模、汪应峰在他们主编的《大学教师伦理学》一书中认为[5],高校师德规范的结构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要求组成。

关于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有多位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在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思想政治观念淡化导致信仰迷茫、耽于个人得失缺乏奉献精神、诚信缺失滋生学术腐败、敬业精神不足职业道德下降等都导致了教师师德失范。师德建设跟不上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对整个民族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培养和提高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师德失范的原因,将有效地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师德是为师之魂,是教师素质的精神支柱。师德离不开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每位教师内心的感悟和呼应,这就是精神的升华。因此,重塑师德,不仅仅要从思想教育入手,而且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这一方面,国内的众多学者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这是重塑师德的必然途径之一。

二、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师德能否进行评价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对师德进行评价持怀疑态度者认为:道德是形而上的,不能也不应拿个量器来称量。比如崇高、美好、善良、纯洁等,它们是永远缺乏度量衡的。如果执意用某种评价体系来称量,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量化师德是在扼杀师道尊严,对师德进行考核并与工资挂钩,只会导致教师精神品质的败坏。而对师德进行评价持赞同态度者则认为:师德评价用量化的办法值得肯定,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师德建设的作用,有利于客观评价教师。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师德评价,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每位教师的师德状况一目了然,比较客观、公允,克服了以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在目前许多学校还盛行人治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无疑是一个进步。

分析质疑者的观点是,其主要依据是:道德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是很难评价的,评价的体系与方法不宜量化。然而他们却又找不出合适的方法,其观点本身存在明显的不可知论。我们认为,正是由于目前中国高校师德评价主观随意性过大、可操作性不强,才造成了师德水平提高乏力,师德建设无处着力的问题,因此,要搞好师德建设,师德不仅能够评价,而且必须进行评价。

中国当前对师德进行评价的依据就是教师法中关于师德的规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52条加强师德建设中对师德的概括,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和评价标准,尽管各高校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并采取了教师考核“师德一票否决”制,但是评价的办法、内容和指标体系各不相同。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分析确定高校师德的内涵,只有清晰高校师德的内涵、目标和任务,才有可能提炼出其师德的构成要素,这是构建高校师德指标体系的基础。

(一)高校师德的内涵

高校这一关键词就完全界定了其师德的范围和层次,确定了高校师德的内涵必定要体现高等学校的功能定位,即育人道德,科研道德,社会服务道德和文化创新与传承道德四个方面。可以从三个层次予以表述。第一层应是对中国一名普通公民的要求,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第二层应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责,要求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大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第三层应是高校教师所担负的将内化之后道德再升华并外化的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神圣使命。综上,师德不应只是单一的道德问题,而应该是以它所特有的方式渗透于每一个与教师密切联系的事物之中。所以,师德评价也必然会广泛地体现到对于教师本人言行及与之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评价之中,此评价也就应该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较全面的综述之后,借鉴前人之经验并结合自身对高校师德内涵、特点以及结构的理解,尝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高校教师师德的定量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作为一种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该法能够将一些定量、定性混杂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量化分析,并模拟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实证研究。

(一)建立结构层次模型

(三)进行层次总排序

四、高校教师师德的定量分析

本部分我们利用上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高校教师师德进行定量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5名教师为例。结合指标体系,对应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北京联合大学某年级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6份。通过分析得出排名结果。

五、结束语

尽管在我们的研究中存在评价指标可能还不尽完善,指标内涵可能还不甚清晰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共识,那就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呼唤和期待教育兴国的今天,师德的力量决不可轻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6):79-84.

[2] 卫荣凡.高校教师师德自律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丁红,李革.大学精神与高校师德的融合境界[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5-157.

[4] 赖闽辉.陈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10,(4):56-58.

[5] 文秉模,汪应峰.大学教师伦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6.

[6] 趙莉.师德、做人与职业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1,(3).

[7] 傅维利.简论师德修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1,(10).

[8] 林创家.利益理性及其师德建设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9] 檀传宝.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问题与路向[J].中国教师,2007,(2).

[10] 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

[11] 瞿鹤鸣,吴佳.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秦立栓 牛英华 郑丽

剖析缺失师德论文 篇2:

加强高职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摘           要]  以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文件为指导,首先,研究总结新的历史条件下师德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师德内涵。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研究学校在培养学生师德方面采用的方法,总结成功的办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汇总调查结果,进而分析、研究和研讨,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最后,提出加强师德教育的途径,为高职师范生师德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师范生;师德教育;对策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教育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师德教育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研究新形势,研学新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高职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途径,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从理论上来看,该研究可以厘清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要求,研究新方向,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从实践来看,有助于高职院校探索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高职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

我们选取某所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学校的师德教育是怎样开展的?学校的师德相关课程和活动如何安排?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师德素质是否得到提高?最后将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得到以下结论。

(一)师德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首先,学生的师德意识有待加强。在对学生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虽然考入了师范学校,但从意识、思想上还没有进入教师这个角色,所以在师德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师德教育。其次,学校的师德教育意识有待加强。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校往往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师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效果不能立马显现。因此,这项工作也比较容易被忽视。学校在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师德教育内容有待更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新时代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师德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目前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发现,一些学校的师德教育内容还是依据一些师德教育教材。这些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不一而足,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内容和理论比较陈旧,没有体现师德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师德的内涵,总结新的历史条件下师德建设的新要求,把这些新要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及时收集当前师德教育的正反面案例,使自己的师德教育与时俱进。

(三)师德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缺乏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课时量上,教学技能课和知识理论课占了很大比重,而涉及学生师德教育的课程就比较缺乏。有的学校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只是利用教育学中的一个章节来进行授课,有的学校仅仅依托一门师德课程来展开相关教育,对师德教育缺乏整体谋划。师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不仅要依托某些课程,更要利用好环境、各种实践活动,甚至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建立起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师德教育体系。

(四)师德教育途径有待拓展

师德教育首先要致力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后还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因此,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还要集思广益,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来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通过创建优美环境,融入师德教育元素,利用环境来育人;树立师德典型,进行引领示范,提供实践机会,在实际活动中践行师德。

二、加强高职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创建优美环境,形成师德教育的磁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无言的老师,我们要打造校园文化,改造校园环境,让环境在学生的师德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物质环境方面,学校应群策群力,在教学楼、宿舍楼、文化场馆、雕塑、标语上进行设计,融入师德教育元素,让它们构成师德教育的磁場。如曲阜师范大学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优良师德风范融入校园建筑和景观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学生徜徉其中,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在文化环境方面,也要将师德教育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如西北师范大学将学生的培养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主动对接国家西部发展战略。举办西部教育论坛,研究西部教育发展。派遣学生到西部实习、任教,依托学校的智力资源助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这两所大学都已经成为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他们在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成果,值得我们学习。

(二)构建合理化课程,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要以课程为抓手,重视师德教育课的质与量。在课时上给予充分满足,同时也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发挥师德教育和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形成全员、全程突出师德教育的良好局面。

师德教育的课程要不断更新,关注时代新要求,紧跟时代新步伐。在内容方面,要关注新时代对师范生师德的新要求,让学生深入贯彻学习“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的具体内容。在教育形式方面,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之前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线上,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时事发展,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发布最新的师德教育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线下,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师德研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围绕师德教育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三)树立师德典型,进行引领示范

身教重于言教,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他们在师德方面的先进事迹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更被学生喜闻乐见。东北师范大学就将本校的红色理论家郑德荣树立为师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搜集整理了他的优秀事迹对广大师生进行宣讲。此外,学院每年还举办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树立师德典型,以此来进行引领示范作用,号召广大师生热爱教育事业、甘于奉献,为国育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编制了《最美教师案例集》,师范生人手一本。还定期举办最美教师讲故事比赛,亲自宣讲他们的感人事迹。除此之外,他们还关注已毕业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收集汇总优秀事例,作为榜样激励学生。优秀校友也经常被请来给学生作报告,现身说法。

(四)提供实践机会, 在实际活动中践行师德

加强对学生的师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从理论上知道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更应该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的教书育人活动中践行师德。加强校内实践活动,通过军训、体育锻炼、劳动实践、仪式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培养教师所需要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军训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注重小教官的培养,为广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把校园的荒地进行了开垦和整修,作为学生的劳动基地,并邀请农业技术能手和专家来给学生上课,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仪式教育方面,抓好开头和毕业两个关键节点。在新生开学之初,通过挂胸牌、亮身份,让学生对自己教师的身份形成认同,自觉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学生毕业之际,以准教师身份进行宣誓,再次提示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定期的、有组织的教育实习、支教等活动,锻炼学生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培育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院为师范生实习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实习实践体系,并且在寒假暑假经常组织学生到偏远山区支教。如他们和河渠希望小学就建立了很好的对口支援关系,师范生在支教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体会到教师的艰辛与光荣,明确了自身责任,同时也涵养了师德,把课本上学到的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動,成长得很快。

(五)宣传高尚师德师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文化环境方面,要充分发挥学院宣传部门的作用,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学院论坛、学报等舆论宣传阵地,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及时收集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剖析不符合师德师风的反面案例,鼓励师范生向师德模范人物看齐,警惕师德缺失现象。

师德的考评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起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科学的师德考评机制。以往的考评,大部分是依托一定的课程,采用试卷笔试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过于机械死板。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研究新情况、考虑新问题,对师德考评方式进行创新。可以尝试给学生建立电子师德档案,记录学生在校三年来自己在师德方面的优异表现,特别优秀者给予表彰。考核的方式可以转换为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线上的讨论、上传最新的优秀教师案例,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促进师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阳,谢欧.论新时代师范生的师德培养[J].教师教育学报,2020(11):16-17.

[2]费云霞.高职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文化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0(7):37-38.

[3]刘淑丽.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及有效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0(6):128-129.

[4]林承杰.高职高专师范生“3+X”师德师风培养路径研究 [J].现代职业教育,2019(9):42-43.

编辑 薛直艳

作者:霍蓉光 任丽娟 杨东静

剖析缺失师德论文 篇3:

警示教育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的师德水平和道德素养直接决定着新时代人才的道德水准。在高校开展形式丰富、重点突出的警示教育,要正确梳理和处置警示教育中的逻辑脉络,制定具有时代特色的警示教育工作办法,培养广大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引导其不断追求更为高尚的师德理想。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警示教育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Warning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 Jiaqing, YU Chengwen, ZHAO Liying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Office of Faculty Ethics, Beijing 10083)

師德即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1]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道德水平,直接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百年教育大计,更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向我国教育现代化明确指出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七项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围绕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奋力耕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随着我国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愈加重视对教师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无论师德案件是“陈年旧事”,还是“新发猛料”,总能在第一时间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当前,高校师德监督执纪和考核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制度震慑不够有力,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侥幸心理,也成了当前师德案件频发的直接原因。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开展师德警示教育的基本逻辑内涵

警示教育是通过深入剖析讲解已经发生的且产生一定危害的事件,用来告诫特定群体汲取事件教训,提高警示意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开展警示教育的本质原因在于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提醒教职员工明大德,守私德。同时,通过各类案件的处置,不断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提升和加强纪律制度和执纪监督的威慑力,从根源上提升防范师德失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1.1开展警示教育是教师明确师德底线的实际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着重强调了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但现实情况是,师德失范事件屡见不鲜,个别教师凭借侥幸心理,屡屡违背教师道德和教学道德,主观上缺失师道理想,客观上盲目判定师德底线。通过师德警示教育,将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失范案例及时、有效、保真传递给全体教职员工,可以有效将枯燥刻板的条令转变为生动鲜活的事件,在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师德处置“边界条件”,降低其触碰师德底线的概率。

1.2开展警示教育是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实际需要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师德失范并非今日才有。古往今来,围绕着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诚信、言论失当等问题所产生的案例不胜枚举。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价值理念在校园内发生激烈碰撞,伴随着一小股社会不良风气及各色诱惑的影响,部分教师逐步在思想上蜕化变质,政治上丧失信仰,生活上腐化堕落,思想迷茫、精神空虚、意志消沉。个别教师挖空心思逃避法律和制度的制裁,也进一步加大了调查处置的难度。借由一些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在师德失范事件调查、追踪、处置等方面的经验,培养其对师德失范苗头性问题的防范意识,从而强化高校化解师德失范潜在风险和问题的能力。

1.3开展警示教育是建立师德惩治约束力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陈小武、沈阳等师德失范案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从处置过程及结果看,当前师德失范案例往往呈现个体性、隐蔽性、动态化的基本特点。除增加了高校监督执纪的成本和难度外,也直接暴露出高校师德监督和惩治机制对教师约束力下降,制度执行存在一定疲软现象。

通常说,监督执纪是警示教育震慑力的来源,而警示教育则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执纪监督的内涵。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则相当于以“参照系”的形式,在全体教职员工当中确立师德失范负面行为清单,在校园内外打造一张无形的约束带,也为执纪监督工作提供范本和参考。

2开展师德警示教育的实践特质

师德警示教育不是盲目的读案例、看电影,而是应在遵从师德师风建设总体规律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典型与普适、局部与整体、反向规制和正面引导三个实践特质。

2.1正确处理案例典型性与普适性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往往面对传统教学规律与适应新事物、新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即便有着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教学经验,教师也很难对当前社会上的道德挑战做好充分的应对。因此,记录和反思往往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一条可靠路径。[2]适当的师德警示案例,特别是基于现实的师德违规行为及惩处,能够给予教师在个人行为劝解方面相当的说服力。因此,说服力则成了警示教育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而师德警示教育之所以比一般的教育方式更加直接有效,正是因为失范案例更能使教育主体进行横向对比,教育效用更加入脑入心。所以,开展警示教育,案例选择是关键。

在案例选择方面,高校要注重涉案问题典型性和教育范围普适性的有机结合,一是重点围绕违反职业道德、学术不端、行为言论失当等方面,选择系统内部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大的案例,以增强教职员工的紧迫感和代入感;二是根据不同岗位选取不同类型案件,通过认真剖析,充分展现案件主人公从思想变化到行为失范的全过程,增强案件教育的感染力。

2.2正确处理局部重点和全面覆盖之间的关系

师德警示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同样的教师主体,因其岗位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因此,开展警示教育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景象,既要体现高校师德建设整体性,又要体现教育主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力争做到自上而下,因人施教、因岗施教。要把领导干部、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人群作为重点,以提高警示教育的实效性为目标,着力搭建“金字塔”式教育体系,对师德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特点,紧紧围绕全校师生关心、关注和思想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和特点设计开展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在具体实践层面,一是针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以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执纪监督责任、党的优良传统以及作风教育为重点,提升其拒腐防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针对教学科研岗位人员,重点围绕教师职业道德、师道荣誉等方面开展教育,增强其学术诚信意识,引导其正确处置师生关系;三是对于全体教师,则要以遵守公德、严守私德、注重教师基本准则为重点开展教育。此外,还要利用好“同岗同类”案例,可以有效促进教职员工在“对照”中自省。

2.3正确处理反向规制和正面引导之间的关系

据研究表明,师德规范由上到下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3]师德理想作为对教师职业行动的最高要求,往往深刻彰显着教师们的价值目标取向;其次,师德原则则是指导教师行动的专业准则,主要包括对待教育的学生主体,以及教育规律两个层面,其受到师德理想的制约;至于师德规则作为师德规范的核心,直指教师职业道德的最低线以及作为教师职业必须达到和符合的基本规则性要求,而这些内容往往更加明确、具象且易于操作。

高校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往往需要围绕师德失范的主要类型深入选取、剖析,揪住教师师德失范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及其背后存在的客观规律,并以此提醒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省、自励,防微杜渐。同时,在充分发挥反向规制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引导广大教师追求更高的师德理想。因此,师德警示教育一方面要理直气壮的揭露个别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另一方面,在关注案例生动性和细节性的同时,也要通过撰写分享感悟、师德典型发言等形式,在负面案例和正面引导中建立必要的联系,既要深刻剖析问题原因,引导教师践行更高的师德原则和师德理想,不能将警示教育变成老生常谈、走过场的“样板戏”。

3高校师德警示教育的主要做法

高校师德教育分为自律式教育和他律式教育。而作为自律式教育和他律式教育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往往在深刻把握实践特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教育需求有侧重的开展工作。

3.1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集中教育

近年来,警示教育大会成为了高校师德警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一项必做动作。各高校以系统内、身边人案例作为教材,以学校党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党委扩大会为契机,开展专题师德警示教育,持续强化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作用。此外,为进一步深扩展教育覆盖,如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还将师德警示教育列为基层教工黨支部理论学习必修环节,要求党支部每年按照有学习考勤、有学习主题、有重点发言、有讨论环节、有详细记录、有调查研究的“六有”要求召开专题学习讨论会。

3.2针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普适教育

高校具有校园文化生活丰富的特点,部分高校结合教职员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实际工作生活,巧妙运用征文绘画、知识竞赛、演讲情景剧等形式,重点加强道德底线、学术诚信、教学纪律等方面的警示教育;结合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开展校园“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通过清廉大讲坛、廉洁主题党日、党纪宣传和廉洁作品征集等活动,在广大教职员工中进一步树立廉洁自律意识;结合重大节日及重点师德案件,以文件、短信、简报等形式及时提醒教师员工注重自律。

3.3针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开展专项教育

面对近年来问题频发的师德事件,部分高校针对重点岗位的重点人员开展警示教育。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教师师德大讲坛、师德巡讲等,重点就教师道德和教学道德警示,教育明确师德底线,严守意识形态红线。针对下属企业、财会出纳、资产管理等重点岗位的经手人、签批人,通过走访调研、廉洁谈话、警示函询等形式,开展高强度、高密度警示教育,针对潜在的问题和错误倾向,予以及时的关注和制止。

4新时期开展师德警示教育的思考

4.1进一步健全制度设计,增强警示教育的长效性

构建教育形式制度化,实行四个“纳入”机制,即将师德警示教育纳入师德常态化建设、纳入常态化巡视工作、纳入各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纳入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为广大教职员工及时敲响警钟,引导其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督促其寻找与师德先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坚定其“人民教师”的基本理念。

4.2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增强警示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警示教育必须要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除策划开展如辅导报告、参观调研、知识竞赛等传统教育形式外,还可探索建立师德警示教育平台,结合典型师德警示案例联合打造慕课,并将其作为新入职教师、海外归国教师、关键岗位人员等群体的必修课;建立师德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师德先进和师德失范的典型案例,通过形象化的明理解析,进一步督促广大教师自尊、自爱。

4.3进一步推进教育延伸,增强警示教育的针对性

警示教育效果是否“达标”,关键看联系实际紧不紧,触及思想深不深。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资源,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及其正面引导工作。此外,逐步有针对性的将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内容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构建立体化师德教育氛围。

4.4进一步加大组织保障,增强警示教育的持久性

推动师德警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进一步加大对其在思想和组织方面的投入。在思想投入方面,要落实“三讲”,即逢会必讲、逢课必讲,逢事必讲;在组织方面,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部、纪委、人事处等部门的协作能力,让“一家忙”变成齐抓共管,逐步构建形成师德警示教育大格局。

参考文献

[1]郝英杰.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27-28.

[2]朱水萍,尹建軍.师德违规行为惩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6):64-70.

[3]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01):33-36.

作者:杜嘉庆 于成文 赵立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剖析缺失师德论文】相关文章:

教师师德师风查摆剖析04-22

诚信缺失分析论文04-16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休闲美学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