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金融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分析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意义,综述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并提出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为培养行业人才提供参考思路。【关键词】银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是职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职业的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表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金融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金融论文 篇1:

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摘要] 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鉴于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尚未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有关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

一、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意义

“双证书”制度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参加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高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双证书”制度其根本方向和主要目的都是以职业活动的需要作为基本依据,为了促进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促进持证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一些政策法规中多次提出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要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8条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9年2月20日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中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开展工作,切实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这些法规为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银行业越来越需要既具有一定的经济和金融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06年6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制度“是建立银行业从业的标准和用人规范”,是“确立银行业从业人员从业的起点标准”,是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证明。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以及银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在金融职业教育中实施“双证书”制度已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适应于职业教育特点的制度安排,在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既是现代银行业发展对高职金融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金融教育的自我完善。通过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恰当的衔接,不仅可实现高职金融教育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而且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教育模式的局限和束缚,使教学计划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更贴近银行的工作实际,培养银行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

1.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尚未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我国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另一类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按规定办理的非强制性的职业资格(水平)认证。1999年5月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数目为1838种,而目前我国已制定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并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只有205个,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尚未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目前,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颁发并统一管理。

2.银行业就业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银行业招聘员工的渠道一般有两条,一是在校园招聘大学毕业生;二是在社会招聘有银行从业经验者。而在我国目前就业准入法律法规体系和职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行业指导和管理时缺乏依据。由此,导致银行业在招工时更看重的是学历文凭和工作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并非必备条件,仅供参考。从而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可有可无,学生对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也不重视,缺乏考证的内在动力。而对于用人银行来说,新员工入行,有条件的银行还要花费人、财、物力进行岗前职业培训,加大了人力资源成本;没条件的银行,只能让新员工在干中学。结果不仅有碍于“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而且加大了银行操作风险,增加了银行监管成本。

3.高职院校尚未将职业标准纳入金融专业教学体系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实施“双证书”制度认识层面上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学历证书教育,轻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倾向。认为高职教育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无需进行资格认证。至于学生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因此,有些职业院校并未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将职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到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有些学校为辅导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另行增开了考前辅导课,而有的学校甚至连考前辅导课也不开,并没有真正地将职业标准融汇到教学体系中,使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银行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影响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有的学校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建立金融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无法进行银行业务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使学生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支持而大打折扣,导致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在银行招聘中,缺乏专业技能竞争优势,使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三、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政策建议

1.健全和完善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专项立法保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实践证明,仅在《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就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一般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法律法规体系,配有专项立法。“专项立法应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性质、内涵、就业准入、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通互认、激励措施、责任追究、实施证书制度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经费来源等重要内容,用专项条款加以规范,使其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使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行业指导和管理时有法可依。

二是完善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保障。就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一套与职业教育、特别是与高职教育相配套的“双证书”制度,将“双证书”制度实施细则纳入考核评估职业院校的指标体系,将考核内容融入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从制度方面保障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双证书”制度的实施。

2.完善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行业准入

一是应建立和完善职业标准体系,将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管理监督,并授权于银行同业协会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由各地授权机构如各省银行同业协会或经授权的职业技术鉴定中心等负责职业技术培训以及组织考试或鉴定。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劳动、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负责落实在地方职业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是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持“证”入行,凭“证”就业,树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章可循,要求其严把银行准入关,以此增强银行人力资源成本意识,进而规范职业教育以及就业市场行为。促使学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达到职业标准要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实现顺利就业创造先决条件。

3.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融合的金融专业教学体系

一是将职业资格证书授课内容纳入金融专业教学计划,这是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融合的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第一步。以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为依据,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之中,调整金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根据金融专业核心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与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金融专业教学大纲有机衔接,设置相应的授课内容,再辅以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与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的配套教材,使学生在校期间,在修满学历证书课程的同时,熟练掌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实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目的。

二是将职业技能标准纳入教学评价体系。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应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等,并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使能力评价与课程教学评价合二为一,考核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是建立与培养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改革金融专业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涉及金融实务的教学内容采用实训、实验、情景模拟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到实验基地实习,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四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金融专业“双证书”制度的高质量的实施。培训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关键条件,这些教师首先应技术过硬并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亦可聘请银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从而实现通过“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在教学上的互补,促进“双证书”制度的落实。

五是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开展“银校”合作。实验实训基地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基础条件,建议那些教学实习设备数量少,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以及没有实验实训基地的学校,加大实验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创造条件。同时,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与银行联手共建实训基地,实现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与银行的无缝对接,收到更理想的效果。总之,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一方面,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还要完善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另一方面,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需重新构建,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高职金融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关于在我省大中专院校中推行双证书制度的调查报告.

[2]李建斌.对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3]史国有.高等职业教育与双证书制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05).

作者:满玉华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金融论文 篇2:

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意义,综述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并提出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为培养行业人才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银行 职业素质 教育

职业素质是职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职业的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表现。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形象、职能的发挥和工作的质量。因此,商业银行对其加大职业素质教育的力度显得十分重要。

一、提升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意义

(一) 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基本是自负盈亏的经营行為,要在参与行业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随着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性质的商业银行,大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而人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只有树立“人才是立足之本、兴业之基”的理念,致力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提高竞争力,才能赢得竞争优势,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 是适应现代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方面,在市场行为下,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业也基本形成了买方市场,顾客在与银行发展业务行为时,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以热情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服务技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以赢得相对固定的顾客群;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一些经济实体单位,这更需要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展现良好的职业魅力。

(三)是商业银行人才培养的需求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发展,又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动力,获得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视野来看,必须加大员工职业素质教育力度,精心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让他们拥有先进的行业意识和过硬的业务水平,让他们在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 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讲,银行工作也是高风险工作之一。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除了有机会面对大量的现金外,还掌握着大量的金融信息、数据。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很容易碰到法律的红线。因此,商业银行的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构筑坚固的防腐拒腐思想防线,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弄虚作假。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达到古人所言“ 三省吾身” 的境界。

(二) 精湛的专业技能

银行工作专业性很强,商业银行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参加相关从事金融工作的资格考试,确保有上岗资格外,也通过以考促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所拥有的资格证书,而要深入研究行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力争成为行业专家。

(三) 坚定的团队意识

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除第一线的柜面工作及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工作外,更多要依靠团队去完成,特别是项目性的业务,单靠个人是无法推进的,也无法获得预期效果,而要依靠团队的集体力量去共同完成。因此,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有团队意识,要融入整个团体思考工作,想团队所想,急团队所需,在团队运转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 高尚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有奉献的精神,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在日复一日的烦琐工作中,尽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与务实肯干的作风,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

当然,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高效的管理意识、健康的体魄及持续的知识更新能力等,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

商业银行要给员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提供优质的教育,以提高其后天职业素质。

(一)完善和规范学习机制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时事、政策文件及警示案例影片,强化员工的“三观”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修养,以形成内在的良好职业道德;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教育。要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培训工作要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并持之以恒,走规范化的培训教育之路;三是重视学习交流。根据需要,加强安排员工外出交流学习,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二)制定严密的考评制度

员工的付出需要得到单位的肯定,考评制度在促进员工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商业银行要有制度完善的考评制度,结合员工的职业素质开展业务工作的考核,并且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效绩薪酬挂钩,以评促改,以评促进,形成良好的循环评估体系。在考评过程中,除考核员工考核完成的业务工作量外,更要注重其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服务水准等方面的考核,奖罚分明,促使商业银行工作向深层次的内涵发展。

(三) 加强行业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强化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渠道。通过心理讲座、专题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心理引导,以增加其心理常识,加强心理健康素质,并形成健康的心理暗示,以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去工作、生活。

总的来说,对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商业银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优的教育方案对员工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促进职工与银行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龚宏富.论银行柜员职业素质的培育[J].浙江金融,2007(06):61-61.

[2]白玮.引入心理学机制 提升大堂经理职业素质[J].金融队伍建设,2010(03):61-63.

作者简介:郭金良(1967-),男,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郭金良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金融论文 篇3:

高职高专《证券交易》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从多年的实践教学历程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的和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教学理念和模式,提出适合高职金融专业的《证券交易》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并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跟踪学习 角色扮演

一、目前课程教学情况综述

《证券交易》课程是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一门新生专业必修课,也是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选考课程之一。目前我院金融专业教研室将课程的教学任务设定为: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使学生结课既能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我们知道,在2015年7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科目进行了调整,考試科目由原来的五门课程改革为考核《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和《金融市场基础知识》两门课程,《证券交易》课程被取消,其相关内容被并入到《金融市场基础知识》里面来进行考核。同时,从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难讲、学生难懂、内容枯燥,考证通过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和高职高专金融证券专业的教学需求,对《证券交易》一课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高职院校如何与时俱进深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建符合校情院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社会所需的高级职业人才,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毕业后从容地走向社会,笔者建议可以从课程的教学地位与作用、教学相长、推动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学习最新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

证券交易是一门考证类课程,虽然在最新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里面已经将有关内容并入到金融市场基础知识里面,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带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授课时应把学生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摆在重要位置,在目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下,只取得毕业证书并不能真正进入就业领域。为更好地提高就业率,提升学生竞争力,必须对考证高度重视,上课时注意明确告诉学生哪些知识点是与考证相关的,哪些知识点是经常考、容易考到的,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减少盲目性。

(二)教学相长,增强课程的互动性

相信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学生听得认真、有兴致,则老师上课也会更有激情,愿意和学生分享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反过来如果没几个学生愿意听课,老师问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那老师的情绪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不愿意多讲,觉得反正没人听;其实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不好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容易使教学陷入死胡同,恶性循环。正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进步。结合到证券交易这门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事先找到每一个章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最好能够和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从社会实际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出发,定能收到不错的互动效果,将课堂气氛引入良性循环。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潜力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金融专业的很多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对证券投资有一定的兴趣。这其中有的是看了许多著名投资大师的成功传记,深受启发;有的是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希望长大后能在投资领域有所建树。通过与这些学生的接触,笔者发现他们重视基础、明白考证的重要性,但对社会投资热点、情景模拟,实际操作更加充满了好奇与追求,哪怕老师整节课都讲这些他们也是听得很有兴致,并在课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老师交流。从理论结合实际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尽可能多以当下热点为例引入课题,结合教材内容编拟应用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找问题思考问题,把社会热点列为考查和检验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让学生参加有关证券交易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际业务的模拟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证券开户模拟、竞价交易模拟、证券营销模拟操作等等。[1]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通过实践把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将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走向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不断提高证券经营机构的竞争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升证券从业人员和广大证券市场参与者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需遵循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一精神、通过教、学、做相结合,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教边练,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解决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不清

学生的活动范围多在校园内,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并不了解,以至于在上课时不知道学什么,哪些知识点偏理论,哪些侧重于实践,方向感的缺失加剧了学生的厌学堕学情绪。

(二)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

當前从事证券交易教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ppt灌输的方式讲授,较少应用模拟实时炒股、沙盘推演等方法来辅助教学,未能充分利用行情交易软件了解证券交易所的行情,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交易系统来熟悉操作要领。学生学起来枯燥,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认为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划书上的重难点。

(三)正确处理学习与考证的关系

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固然重要,但教学不能沦为只注重双证书要求,不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在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既要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教育,又要注重实践素质的培养,只有理论知识学通、学精,才能使实践操作如鱼得水、融会贯通、全面提高。但是,笔者在上课中发现,经常有学生在上课时不听课,只看各种各样的从业资格考试教材和模拟习题,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即便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也容易产生后劲不足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的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目前在证券交易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注重书本理论的讲解而脱离实践,再加上过分强调应试考证,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理解、不会分析,更不会操作,无法成长为能适应我国证券业开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选教学内容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大一新生在学习完经济学基础和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之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简化理论,加强与实践结合的部分,精讲考证,将有限的64个学识合理分配利用,做到学生能听懂、兴致高、互动强,效果佳。例如可以多讲证券交易程序、特别交易事项及其监管、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证券经纪业务、股票网上发行,融资融券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配合考证真题和模拟题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以相关投资案例或视频辅助,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跟踪学习

笔者在教学时一直提倡学生能够关注最新的投资热点,做到每星期跟踪一只股票、一个热点,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与学生探讨这只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热点是否有可持续性等等,同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互动教学,发现学生更愿意听、好奇心强,在笑声和探讨声中掌握了知识点;对行业出现的新品种、新规则、新名词,应鼓励学生多浏览证券类报纸,如《中国证券报》;多关注财经专业网站,如金融街、证券之星等、东方财富等以获得最新的资讯。[2]

(三)尝试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法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所扮演的角色来体验、思考,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金融專业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证券、银行和保险,而证券业主要是去到各个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业务。例如《证券交易》课程中证券经纪业务这一模块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扮演证券公司的经纪人进行展业活动,了解证券经纪人工作的特点;又比如证券发行业务,让学生模拟以投标竞价的方式来确定股票的发行价,让学生体验证券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加深记忆。

(四)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证券交易》课程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考核,比较侧重于理论部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过程性考核为主要考核方式,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实训操作能力等。考核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证券相關业务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是单纯为了考试通过率,而是让学生转变学习的思维,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得到证券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认可,具有毕业即上岗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总结

《证券交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能够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培养证券职业发展的储备人才,同时兼顾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改革。教学改革是不断提升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钱露.《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经济研究导刊,2012.

[2]博斌,刘娟娟.证券投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昆明大学学报,2005.

[3]王能翔.《证券交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5.

作者简介:钟嘉毅(1982-),男,湖南炎陵人,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资本市场建设与改革。

作者:钟嘉毅

上一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发展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