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研究论文

2022-04-28

三年多来,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参股、投资,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加强设施联通,能够助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研究论文 篇1:

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研究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峡库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须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科学构筑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架构。

关键词:三峡库区;“四化”;同步推进

一、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举措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库区的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纳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巫溪县纳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纳入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城镇与产业空间布局不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大力同步推动库区“四化”发展,有利于库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库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库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库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助推器”,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库区“生态文明梦”。

(二)“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库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各区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稳步提升。由于库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重庆市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仅渝北区经济发展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可见,重庆库区15个区县现阶段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库区要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须探索出一条库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路子,即以新型工业化为前提、高度信息化为关键、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库区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唯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库区“全面小康梦”。

(三)“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

2011年重庆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207元,同比增长20.1%;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208元,同比增长22.2%。2006—2011年重庆库区城乡移民收入(见图1)。

上页图1显示,2011年重庆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重庆市、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重庆市、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毋庸讳言,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要破解这个难题,须大力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发展,以推动实现广大移民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幅提高移民收入。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移民“安稳致富梦”。

二、三峡库区“四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四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工业化率达到59.3%,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9.6%,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7.2%。三峡库区工业化率(见图2)。

信息化方面,据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显示,湖北省、重庆市属于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的第二类地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73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一类地区的82% [1]。尽管没有三峡库区信息化程度的直接监测数据,但从湖北省、重庆市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三峡库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城镇化率达到了46.4%,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城镇化率达到了49.7%,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城镇化率也达到了19.1%。

农业现代化方面,从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结果来看,2009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2.45,2010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2;2009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5.21,2010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3 [2]。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重庆、湖北已进入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重庆库区、湖北库区是重庆、湖北两省市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可见,三峡库区已进入农业现代化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二)“四化”同步协调推进不力,发展失调严重

目前,库区“四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库区特色支柱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比较低,“两化”融合的硬度、软度、深度不够,“两化”融合率不高。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库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不强,城镇“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产城良性互动不足,产城融合度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库区三农短板依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仅处于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三)“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

课题组将三峡库区分为库首区(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库腹区(长寿区、武隆县、巫溪县、石柱县、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库尾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进行比较,发现库区“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见下表)。

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12》、《重庆统计年鉴2012》计算得出。

由上表可以看出,库首区、库腹区、库尾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明显不平衡。库首城镇化率仅有19.1%,比库腹低23.7个百分点,比库尾低49.7个百分点;库腹工业化率仅有51.9%,比库首低5.3个百分点,比库尾低8.3个百分点。

(四)“四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动力机制欠缺

三峡库区居民人均收入是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内生性动力的基础。2011年库区各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巴南区和渝北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库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夷陵区、长寿区、巴南区、渝北区和江津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偏低致使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

三、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三峡库区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地理优势不明显。境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二是经济优势不明显。2011年库区仅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万州区、夷陵区的人均GDP超过35 083元的全国人均GDP水平。库区经济地理的缺陷,将会增加“四化”发展成本,不利于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二)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大

一是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周边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属于“限制开发区”。二是外部环境竞争激烈。目前,库区周边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周边经济区在招商引资、竞合发展中,对库区形成了巨大压力。三是资源供给逐步趋紧。库区能满足“四化”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不多,尤其是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考验。

(三)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

从技术创新程度看,库区多数企业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新技术的企业不多;从获取新技术的途径看,库区利用外资程度很低,主要以利用内资为主,在利用资金的过程中,又以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较多,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极少;从技术创新投入看,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从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看,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技术带头人才缺乏,能够独立从事新产品研发的人员不足。

(四)人才支撑力十分薄弱

一是人才总量偏少。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约占“五类人才队伍”的41.66%,其中每万人中约有195.5名专业技术人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人才339名,人才资源密度约为 3.39% [3]。二是人才结构不优。目前,库区各区县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比例失调。三是人才分布不均。从人才的地域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乡村人才奇缺;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匮乏。人才缺乏,将制约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

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切入点——制定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引领库区“四化”同步发展

一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在制定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二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在编制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给当代发展指明方向;又要预见未来,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三是注重规划的协调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并对接周边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是注重规划的操作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深入库区实地调查,充分反映民意,强化“四化”同步的实施路径、实施主体、实施机制的研究,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结合点——强化库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库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一是努力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

二是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要加快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监测,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三是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城镇。库区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

四是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利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提高传统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

(三)着力点——坚持库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促进库区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

一是以业兴城。库区各区县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做好区县产业发展规划;库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应充分依托资源条件,做强能源建材、特色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五大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库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各区县应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加大工业向园区集中力度,形成若干个竞争合作、错位发展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二是以城兴业。库区要以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契机,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逐步构建以1个大城市(万州)为核心,3个中等城市(涪陵、长寿、江津)为支撑,“万开云”城镇群为重要空间载体,沿长江及沪蓉高速、重庆沿江高速带状绵延的“一大三中、一群双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成为库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主体区域;库区要积极构建四级城镇体系架构,即万州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5个区县城小城市及多个小城镇;库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库区城镇要充分配套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环保、体育、绿地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产城互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互促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在库区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时期,库区要实现产城互动互促发展就必须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达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

(四)关键点——以推进库区农业“五化”为重点,构建库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态

一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库区各大、中、小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不足难题,全面提升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以农业“五化”联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库区农业现代化。库区各区县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推进库区农业集约化;要大力培育三峡库区沿江生态农业产业带,壮大三峡库区山地生态农业产业群,做强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推进库区农业生态化;要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设施园艺等,以推进库区农业设施化;要重点发展柑橘、草食牲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以推进库区农业特色化;要不断拓展农业的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以推进库区农业多功能化。

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经济形态,推动库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五)支撑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筑助推库区“四化”同步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采取特别措施培育人才。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农民等,为库区“四化”同步破除高技能人才瓶颈制约。

二是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库区各区县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方式的股权激励;探索建立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

三是建立特有机制服务人才。库区各区县要组织协调公安、教育、人力社保、外事、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一站式”办公,为引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高端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条龙”服务,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推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相关事宜;二是组建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办公室,负责处理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日常事务。

(二)设立“四化同步”实验区

三峡库区是欠发达地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四化”发展步履艰难且失衡严重。鉴于此,应将三峡库区“四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建议设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实验区,并出台《关于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对实验区的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实施措施以及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步伐,助推三峡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整合政策资源

三峡库区作为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峡库区、成渝经济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口支援等优惠政策的叠加区,涉及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与资源补偿、帮扶等政策。要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须主动把库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整合起来,打捆用好、用活、用够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

(四)强化统计监测

三峡库区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建议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制定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适合库区区情的“四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2012-12-27.

[2] 王来拴,朱润喜.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测算与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5):9-10.

[3] 胡颂.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75.

作者:陈仁安 张婷 向秀美

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研究论文 篇2:

中国基建的强劲竞争力

三年多来,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参股、投资,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

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加强设施联通,能够助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能。国际铁路、国际港口、国际公路……一批交通设施重点工程不断推进,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取得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收获。

三年多来,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参股、投资,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中国交建在“一带一路”沿线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桥梁、95个深水泊位、10座机场;“中车制造”已遍及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运行着中车产品;中国石油去年在“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的油气权益产量近6000万吨,占全部海外总产量的八成……

高铁“走出去”方面,除了广为人知的亚吉、蒙内、雅万等铁路线,中老(中国至老挝)等铁路已开工建设,中泰(中国至泰国)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也在加快推进。通信网络方面,中国移动率先在巴基斯坦開通4G无线宽带服务;跨境海底光缆、陆地光缆等大容量高速度通信设施打造了全方位的通信网络联通体系。

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60多个能源项目、油气合作项目,带动了当地资源开发和能源建设。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的燃气输送管线等有效地解决了油气资源输出难的问题。此外,中央企业还承建了一批电站和电网,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签署了130多个涉及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和邮政的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和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及其港口城和汉班托塔港、肯尼亚蒙内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整治工程以及中俄跨境桥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启动或投入运营。

如今,一个个“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让外媒睁大了眼睛时刻关注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跃跃欲试加入这条共商共建共享的阳光大道。

中欧班车引发关注

4月21日,首列中欧(厦门—莫斯科)直达班列从厦门自贸片区东孚站开出驶往莫斯科。该班列此次搭载40个货柜,货值36.3万美元。这是厦门第一趟直达俄罗斯的中欧快速货运班列。

时钟再往回拨11天。

英国伦敦时间4月10日,满载英国货物的首列回程中欧班列(伦敦—义乌)从迪拜环球港务集团伦敦口岸出发,开往万里之外的中国义乌。在此之前3个月,从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抵达伦敦。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重要务实合作举措,中欧班列这条比空运便宜比海运快速的铁路线路,让沿线各方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4月20日,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波兰、俄罗斯七国铁路部门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各方将合力打造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截至目前,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我国已初步形成西、中、东3条中欧铁路运输通道,中国铁路已经铺画了中欧班列运行线51条,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3000多列,国内开行城市已达27个,覆盖21个省区市,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8个城市。

“福布斯”网站撰文表示,“一带一路”这一由中国和欧洲间复兴的运输路线和新的贸易枢纽所逐步形成的网络,能够呈现出高效、安全且健康的竞争。事实上,它并不是一条单一的路线,而是由多个互联的跨欧亚走廊所组成的网络。就像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如果一条走廊由于政府变动、战争、经济动荡或关税争议而关闭,货物就可以简单地通过替代路线被运往相似目的地。

中国铁路“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张国家名片。在非洲,中方为非洲国家援助和融资修建的铁路、公路均已超过5000公里,还培训了16万多名人才。

4月21日,一列满载着1007吨粮食的列车自吉布提车站发出,驶过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边境,直达埃塞粮食存储基地。列车之下,是由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建设的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这条铁路连接着埃塞和吉布提两国首都,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建设,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条跨国铁路,被当地百姓称为友谊之路、民生之路、繁荣之路。

这条长约750公里的铁路,覆盖从零海拔的吉布提到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的埃塞高原,设计时速120公里,将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货运时间从原公路运输的3天降至10小时。

“在部落歌手合唱队的小夜曲声中,非洲领导人、欧洲外交官和流行偶像们簇拥着走上新建火车站的台阶,争先恐后地挤入全新的、有空调的车厢,乘坐这趟首次运行的旅客列车。”在报道今年1月亚吉铁路旅客列车首发仪式时,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如是写道。

在国内建造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之后,中国正把其惊人的资源和专业技术带给世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的“中非研究项目”称,中资企业每年对非洲各地的新港口、公路和机场进行大约500亿美元的投资,许多工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亚吉铁路无疑将为东非经贸发展和科技转移做出卓越的贡献。

正在建设中的从东非最大港口蒙巴萨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铁路(简称蒙内铁路),施工进展也十分顺利。该项目是肯尼亚半个多世纪以来兴建的最大基建项目,也是中国在东非最重要的投资项目之一。

这条全长300英里(约合480公里)的铁路,是一条国际铁路的第一段,这条铁路随后将延伸至乌干达的坎帕拉,最终抵达卢旺达,将新兴的东非共同体贸易集团的大片地区连接起来。届时它将取代19世纪末由英国人建设的、如今近乎荒废的铁路。

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表示,蒙内铁路项目的实施进程令他感到非常振奋,当初在设计图纸上的铁路规划,现在已经呈现在肯尼亚人民的眼前。他认为,蒙内铁路的质量毋庸置疑;同时,铁路建设为当地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培训了大量的本地技术人才。蒙内铁路项目对肯尼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将会为肯尼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使肯尼亚能够进一步对本地企业和外国投资者开放,这不仅对肯尼亚,而且对整个东非地区都大有裨益。

雅万高铁项目则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早期收获。雅万高铁将连接雅加达和印尼第三大城市万隆,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计划3年建成通车。届时,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极大地方便民众出行,有效缓解两个城市间的交通压力,带动沿线商业和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印尼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雅万高铁项目对于发挥铁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深化我国铁路与东南亚相关国家铁路合作,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球最大光热电站:努奥光热电站

“北非花园”摩洛哥,虽然光热充足,却是一个能源相当匮乏的国度,每年仅仅从邻国西班牙进口的电力,就要花掉60多亿美元。

眼下,这一局面正在大幅改观。在被称为撒哈拉“沙漠之门”的摩洛哥腹地城市瓦尔扎扎特,一座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聚热电站(光热电站)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待规划的4期项目完全建成后,摩洛哥有望摆脱能源困境:项目将不仅提供摩洛哥近50%的电力供应,超过100万的家庭将用上清洁能源,而且摩洛哥还可以把富余的电能出口到欧洲去。

施工现场是在1430公顷的荒漠地带,65万块光伏镜面装置整齐铺设,巨大的熔盐罐和集热塔分布其间。努奥光热电站项目“不仅是目前摩洛哥境内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在建光热电站”。

2015年5月,中国电建集团签订了项目金额20亿美元的摩洛哥努奥二期和三期光热电站项目总承包合同。该项目由摩洛哥太阳能管理局和沙特电力工程公司等共同出资,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建三公司作为联合体的责任方,负责土建施工、常規岛供货、储热系统以及外围系统的设备供货和安装。

近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受到广泛认可,技术能力显著提高,“拿这个项目采用的镜面光伏板来说,就比传统光伏板好很多,它能够通过镜面聚集阳光,加热导热液体,与水混合后产生蒸汽,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而传统光伏板的吸收太阳光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下降,且不能回收”。山东电建三公司努奥二期项目部项目经理赵广建说道。

努奥二期装机容量是200兆瓦,采用槽式光热发电技术,三期的装机容量150兆瓦,采用塔式光热发电技术,三期项目中200多米高的集热塔,不仅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混凝土和钢混合式结构的光塔,同时也是迄今最高的光热发电集热塔。

“世界之最”正在从图纸变为现实。摩洛哥外交与合作大臣萨拉赫丁·迈祖阿尔表示,中摩能源合作的前景广阔,摩洛哥计划新建5个太阳能电站,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其中,这不仅为摩洛哥也为非洲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加速助力。

水电项目,惠民万千

2月2日,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及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联营体建设的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首台发电机开始发电。该项目是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继麦洛维大坝工程、罗赛雷斯大坝加高工程之后在苏丹建设的第三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形成一个约30亿立方米的水库。项目建成后可灌溉面积50万公顷,将为700万人口解决灌溉用水、为300万人口提供饮用水保障、为上百万人提供电力供应,苏丹1/3的人口将因此直接受益。

同样获益的还有约旦。

约旦是世界十个最缺水国家之一,自来水都是限时供应,每家每户都备有大水箱储水。现在中国公司新修了供水管线,约旦人为水苦恼的日子即将成为过去。

中国援约旦供水网改造工程(二期)项目在达扎尔卡省重镇鲁萨依法铺设了总长3.37公里、直径500毫米的输水管。通过新管线的平均水流量达到每小时520立方米,可以解决50万居民的用水问题。之前每周只能给居民供水三四个小时,将来随时打开水龙头就有水。

顺着蜿蜒的山路,从鲁萨依法镇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约20公里,是扎尔卡省的首府扎尔卡市,又一个赢得约方好评的中企项目正在建设中。2007年,山东电建三公司中标萨玛瑞电厂二期项目,3年后成功交付使用;2016年,该公司又中标萨玛瑞电厂四期循环电站和规模更大的侯赛因电站项目,后者的投资金额达到3.8亿美元。

除此之外,由中国广东粤电集团与马来西亚、爱沙尼亚相关电力企业共同投资的约旦最大电站项目——阿塔拉特油页岩循环流化床矿电联营项目也全面进入投资建设实施阶段。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在约旦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项目预计于2020年建成投产,年供电量达37亿千瓦时,可以满足约旦10%—15%的用电需求。

4月10日,在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港,耸立港口的4条巨大卸油臂中的两条分别降下,与运载14万吨原油的 “苏伊士”型油轮的输油管口对接,油轮运载的原油开始向港口卸载,中缅原油管道工程宣告正式投入运行。

中缅原油管道起点为马德岛,途经缅甸多个地区,经中国云南省瑞丽市进入中国境内,缅甸段全长771公里,设置站场5座,设计年输量2200万吨。2015年1月30日,马德岛港顺利开港,大型油轮首次成功靠泊卸油。

马德岛陆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5座自然村,3000多名岛上居民世代以打鱼、种植为生。而建成的马德岛港是缅甸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国际原油港口,成为中缅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

中缅原油管道工程造让这座千年海岛上的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德岛已经从当初没有公路、没有淡水、物资匮乏的小岛,变为几乎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家家享受24小时供电,几年前还是没有移动电话信号的非服务区,如今已拥有了3G移动信号基站。有的家庭添置了农用柴油车、摩托车,岛上还建起学校、医疗站。

对于中国,中缅原油管道投运也具有多重意义。这一管道的投运使中国开辟印度洋能源通道、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的构想变为现实。

作者:陈冰

三峡区域电力通信网研究论文 篇3:

智能配网故障快速定位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和农村地区配电网改造的不断深化以及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用电主体对供电的质量以及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配网自动化水平的改进和提高成为供电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研究和实现智能配网故障的快速定位,有助于在配网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智能配网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智能配网的主要故障类型并提出了智能配网故障快速定位的基本要求,于文末给出了故障定位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故障定位;方法对策

0 引言

进入新时期以来,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对电能的依赖性也愈显凸出。配电系统处于电力系统的末端,是连接供电系统和用电主体的桥梁,是电能输送的最后一道环节,因此配电系统的运行效果将对用户的供电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采用传统的配网结构时,地埋电缆往往和架空线路混合架设,配电设备的种类繁多并且不具有统一的規格,再加上旧式设备不具备开关保护,一旦发生配网线路故障,往往会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电的现象。智能配网的改造升级和故障快速定位将有助于抢修工作人员及时对故障进行现场处理,使得故障设备能够被快速准确地识别并隔离,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对提升配电网络供电质量以及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智能配网的定义

配电系统一般指电力系统中二次降压变电所低压侧直接或降压后向用户供电的系统,即配电是经电网发电、输电后直接面向用户的最终功能。配电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配电网,另一部分是配电网的控制设备,配电网中又进一步包括,降压变压器、馈线、断路器以及各种开关,等等,而配电控制设备又涵盖众多测量和计量仪表、通信设备,自动装置以及继电保护等。智能配网是指将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配网系统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配电网自身以及用户供电状况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以加强对配网和用户供电的保护、控制与管理,提升配电作业的工作效率和供电质量,有效减少停电时间和事故维修成本。智能配网系统由以下4部分构成,一是配电线路智能化,即馈线的自动化;二是供电用户的智能化,即用电主体自身能够在允许的权限和范围内实现需方管理;三是变电站的智能化,即变电站的配电部分能够实现无人工运行;四是配电管理的智能化,即实现对配电网各项运行指标和技术参数的智能网络分析。

2 配电网的主要故障类型

在配电网系统中,某一个组成元件的故障都有可能波及整个网络的稳定,因此在配网故障分析与排查时,基本上都需要操作相应开关或断路器对故障区段来进行隔离诊断,并且由于所有元件的故障最终都会在馈线上反映出来,所以为了便于对故障的分析和处理,一般把故障看作是发生在线路上的。基于以上前提,可以把配电网故障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单相接地

单相接地,是配电网系统中最多发的故障类型。导致出现该类故障的原因有很多,在城市地区最常见的为道路两旁树木过高与线路相搭接而造成配网故障。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配电系统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虽然不会产生较大的短路电流,但是非故障相的电压却会异常升高,若不进行及时的故障排除,并在该状态下配网继续运行,很容易在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绝缘被击穿的情况,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短路故障。

2.2 两相短路

两相短路一般是受到外界影响所致,例如雷击或外力压迫等。线路发生两相短路故障时将产生很大的短路电流,若隔离处理不及时,容易引发故障线路烧毁和大面积停电的不良局面。

2.3 三相短路

三相短路可谓是配电网中最为严重的故障,具体是指对称分布的ABC三相在同一处发生了短接,从而引发了极大的短路电流,在智能配网系统中发生这种故障的概率极低,一般均是由人为因素所致的。

2.4 缺相

缺相是指10kV系统的一相或两相无电压,三相电机则无法运作的故障类型。

3 智能配网故障快速定位的要求

配网自动化的改造和升级将有利于提升供电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对智能配网故障的快速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需要建立专门的拥有故障定位和隔离功能的配电主站系统,以实现对配电网络的实时监测;第二,解决单相接地故障信号检测难的问题,在配电故障点定位时,非金属性接地故障的特征信息较为微弱,获取难度较大,需要在故障侦测系统中设计一种机制,对其实现有效检测;第三,实现智能配网故障的快速定位必须要考虑方法的经济性,考虑到配电网络点多面广的特点,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第四,实现较高自动化水平的故障定位,实现故障定位的实时性和精准性,并且提高硬件设备在各种工作环境中的适应性,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对故障设施隔离,故障区域由其他非故障区域转供电。

4 智能配网故障快速定位的方法研究

4.1 利用重合器和分段器进行故障快速定位

利用重合器和分段器进行智能配网故障快速定位的方法适用于辐射状或环网开环运行的配电网结构。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当配网某段出现故障时,安装在线路上的重合器会自动对故障电流进行检测,判定为线路故障后会自动跳闸,一定时间以后又会自动重合。分段器能够智能记忆重合器的分合次数,从而能够按照事先在程序中输入的指令,使重合器达到规定次数的分合。配电系统中重合器和分段器相互配合使用,对于瞬时故障,重合器跳闸第一次重合后,线路将恢复供电;对于永久性故障,重合器将完成预先整定的所有重合次数,确认为永久性故障后,则进行闭锁,不再重合,此时分段器也将自动分闸并闭锁,两者配合以达到对故障线路区段进行隔离的目的。若在重合器完成所有预先整定的分合次数前,故障就被其他设备切除了,重合器将恢复合闸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延时后分段器也会进行复位工作,重置重合器的分合次数恢复到预先整定的状态,从而为下一次故障定位做好准备。由此可见,重合器和分段器的结合可以实现配网故障快速定位隔离的作用,并且该方法原理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该种方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并且必须要拉开重合器或主变电所的出线断路器,容易导致事故范围判定过大;另一方面,重合器的多次重合会对配电网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发生永久性故障时,多次分合产生的冲击电流可能逼近馈线过载负荷极限,导致线路烧断。

4.2 利用FTU进行故障快速定位

为应对在上述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基于FTU与SCADA通信网络的智能配网应运而生。基于FTU的智能配网能够对用户、环网柜以及开闭所的户外馈线实现远距离通信、监测、控制以及故障电流监测等,利用FTU传输到分析终端的参数,经过分析终端的运算能够较快捷地实现故障定位。配电网树状分支的结构特点使得故障总是出现在从电源侧开始最后一个流过故障电流的开关节点到第一个没流过故障电流的开关节点之间,因此对于具有这种结构的辐射状配网、树状配网和处于开环运行的环网,判断和锁定故障区段只要根据馈线沿线各开关是否流过故障电流就可以了,而想要实现对开关节点是否过流进行检查,则需要安装FTU。

因此基于FTU的故障定位方法克服了重合器的缺点,能够一次性精准快速地对故障进行隔离。但由于安装FTU以及后续的通信费用开支巨大,这种方法同样受到经济成本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只是在配网的关键节点上安装FTU。

4.3 利用用户故障反馈电话进行故障快速定位

FTU系统能够获取各种实时信息以便于对配电网络进行快速故障定位,在实际运行中配电网络故障的快速定位还有赖于另一类重要的故障信息来源,即用户的故障反馈电话信息。用户故障反馈电话作为FTU和SCADA系统的重要辅助和补充,主要被用来进行非测控区的故障定位,即那些沒有纳入到FTU和SCADA信息通信系统中的区域。随着我国用电用户维护自身用电安全稳定意识以及用电基本常识的提升,电话报修系统获取的用户信息反馈能够有效地帮助供电部门实现配网故障的快速定位。通过获取用户的供电代码以及该用户与变压器的连接关系可以进行初步的故障定位,并且其实现无须专门的设备,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5 结束语

智能配网是我国电网改造和电力系统升级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持续挖掘和应用,智能配网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各地配网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也给故障特征检测技术以及故障定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日趋完善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故障定位的方法予以创新和改造有利于推动故障定位方法的进步,而智能配网故障的快速定位能够促使整个配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经济和可靠。

参考文献

[1]周劲松,唐鹏,梁林.GIS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探讨[J].黑龙江电力,2015,25(2):116-118.

[2]杨俊起.基于GPRS的配网故障定位及隔离方法研究与实现[D].三峡大学,2005.

[3]袁钦成.配电系统故障处理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作者:文武

上一篇:新时期小学教法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