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查新数据库下的农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揭示文献资源收集、贮存、传递、检索、利用等诸多功能为一体,保障满足读者对任何文献需求的工作整体。对此国家、各大区域或省市、各高校图书馆及情报单位都相应建设本单位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网络环境下,全国形成了一个有序的联合整体,供读者检索利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查新数据库下的农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查新数据库下的农学论文 篇1:

促进高校查新工作发展的现实思考

[摘要]结合当前高校查新工作实际,重点分析了查新站高峰期服务能力不足、查新员隔行查新现象明显以及高校用户自行查新能力增强等现状,提出促进高校查新工作发展的新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技查新;高峰期;查新员;快速通道

从2O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查新工作,主要包括科研立项查新、成果鉴定和奖励查新、申请专利查新等。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查新机构的重新认证工作以来,已在高校图书馆设立了84所查新站,高校查新站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科研环境的变化,当前高校查新工作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重点分析了查新站高峰期服务能力不足,查新员隔行查新现象明显,以及高校用户自行查新能力增强的现状,提出了促进高校查新工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与同行们探讨,共同促进高校查新工作进一步发展。

1 当前高校查新工作面临的问题

1.1高校查新站高峰期服务能力不足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加快,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2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元,研发人员达320万居世界首位[1]。研发经费增长、研发项目不断增多的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对自主创新越来越重视,把查新作为科研项目规范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政策驱动为主的查新需求以及科研项目的集中申报特点,造成查新需求不断增长而且高度集中,高峰期明显。

由于高校图书馆基础性服务工作内容多而且繁重,查新站人员配备有限,高峰期查新员加班加点仍应接不暇,查新站服务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1)选择性受理委托。需求猛增的情况下,查新站普遍出现优先受理校内委托,减少、甚至拒绝校外委托的现象[2],还出现受理国内查新,回避国外查新现象[3]。2)用户抱怨和流失。由于委托量大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积压现象,用户需等待二、三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到查新报告,影响了用户利用查新报告来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完善研究内容,用户容易产生抱怨,甚至造成用户流失。3)出现查新员职业倦怠[4]。每年有一至两次高峰期,一般持续2个月左右,每逢高峰时段,任务急迫而繁重,查新员天天加班[5]。查新员年复一年地体验超强劳动,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分流,出现职业倦怠,不少查新员不胜压力要求转岗,造成人才流失。

1.2查新员隔行查新现象明显

隔行查新也称跨行查新,是指查新员承担自身专业特长以外的学科领域的查新任务。查新工作专业性强,如果查新员对所查课题专业熟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影响查新员对课题的理解,进而影响查新效率和质量。

查新服务面向科研各个领域,涉及学科范围广泛,隔行查新现象在综合类和理工类查新站特别明显。以教育部查新站为例,目前分为综合、理工、农学、医学四类查新站。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6],学科设置分为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据此,各类查新站业务涉及一级学科详见表1。表1显示,综合类查新站可以受理的查新项目涉及72个一级学科,理工类查新站涉及52个。

表1查新站涉及一级学科统计表(单位:个)

查新站类型一级学科小计

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综合143891172

理工1438--52

农学--9-9

医学---1111

根据有关数据[7][8]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教育部查新站专职查新员数量非常有限,基本维持在每所7人左右。显然,广泛的服务领域与有限的查新队伍专业覆盖面之间很难达到平衡,隔行查新在所难免。查新员应如何适应多学科查新需求,是查新工作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1.3高校用户自行查新能力增强。

当前高校科研环境不断发展和完善,大部分来自高校的用户有能力、也有条件在科研立项前和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相关文献信息,以确保研究内容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高校用户信息检索和情报获取能力增强。高校用户主要是由教师、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组成,他们学历高,受过良好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获取、分析、综合以及利用能力;他们接触教学与科研前沿,学术视野广阔,研究经验丰富,对各自专业领域文献资源熟悉程度甚至超过图书馆员[9]。2)高校开展查新服务二十多年,高校科研人员对查新相当熟悉,避免重复研究的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3)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完备。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资料,教育部查新站所依托图书馆年平均经费连续多年超过1 000万元,2012年达到1 600万元。高校已经建成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完备、学科覆盖全面的藏书和服务体系,除了收费昂贵的国际联机,高校查新用户和查新员一样,享有7×24小时全天候的电子资源免费访问权限。

查新的本质是建立在文献检索基础之上的专题情报调研[10],如前所述,高校用户实际上具备了基本的查新能力,只是没有按照查新规范进行操作。实际上,不少高校用户在委托查新时就声称已经自行查新,对项目的新颖性胸有成竹,而且这在之后的查新报告中也获得验证。查新站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利用用户优势,提供更快、更好的查新服务,成为高校查新工作发展的新问题。

2 促进高校查新工作发展的对策

2.1采取多项应急措施,增强高峰期服务能力。

2.1.1做好高峰期预报,鼓励错峰查新。查新站主动与科研管理部门沟通,提前了解各项目申报计划,充分利用校主页、校文件系统、馆主页、电子邮件等各种宣传阵地和沟通渠道,做好高峰期预报提示,提醒用户尽早提交查新申请,争取统筹安排查新任务的主动性。同时,由于查新峰忙谷闲,查新站可制定错峰查新优惠措施,鼓励避开高峰期,如价格优惠,或申报指南发布后查新报告需微调的,也给予积极配合等。

2.1.2统筹馆内人力支援查新站。为保证有充足的人力完成查新任务,由馆领导统筹全局,在高峰期尽量减少查新员的其他工作安排,以及一些全馆性的活动;此外,从其他岗位抽调辅助人员支援查新站,协助完成查新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主要包括查新报告的格式整理和文字校对,以及报告的打印、盖章、收费、用户反馈意见收集等,提高查新员工作效率。

2.1.3推进区域内馆际协作,壮大查新人员队伍。在当前高校图书馆共知、共建、共享合作大环境下,在各地高校图工委、CALIS省中心或区域文献中心的指导和管理下,区域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和服务方面建立了合作机制并开展有效合作,这为查新工作的馆际协作提供了发展基础。查新站与具备开展查新服务基本的资源和人员等条件,但未取得查新资质的高校馆合作,培养馆外查新员,壮大查新人员队伍,以解决区域查新高峰的任务分流问题。国内高校馆际合作查新有不少成功案例,广西大学图书馆也在2012年与广西科技大学和河池学院签订了合作查新协议,培养了4名馆外查新员,签约第一年合作完成项目31件,在提升查新站高峰期服务能力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今年还将陆续与若干本科院校签约,进一步推进馆际协作。

2.1.4培养和辅导在校研究生参加查新。在校研究生是高校查新站可充分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与查新相关的创新点提炼、文献检索技能、文献对比分析方法等是在校研究生必须学习和实践的科研基本功,而研究生的参与可有效缓解查新站人手不足。因此,培养和辅导在校研究生参加查新,无论对查新站还是研究生本人,都是双赢的策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曾对研究生参加查新进行有益尝试[11],广西大学图书馆也做了积极探索,制定了《研究生参加科技查新的有关规定》,将查新知识和技能作为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和文献检索课提高研究生的查新能力,要求各学科课题组至少有2名研究生参加培训学习,高峰时段必须参与该课题组的项目查新。

2.2加强查新员专业知识积累,适应多学科查新需要。

建立查新咨询专家组是查新站弥补查新队伍专业结构局限的常规办法,但查新站更应该立足队伍的内涵建设,在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查新队伍的同时,应加强现有查新员培养,使他们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实践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自身专业结构和能力,以适应多学科查新的需要。

2.2.1按学科组分配查新任务。在查新学科范围广泛的综合类查新站,将若干相关学科归入一个学科组[12],每个学科组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多位查新员。按学科组分配任务实现了相对专业的分工,可避免任务安排过于分散和随意,使查新员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中查新,同时也明确了查新员今后拓展专业知识面的方向。如广西大学通过“211工程”建设,将各学院整合成7个学科群,包括“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学科群”“亚热带生物技术学科群”等,查新站顺应学校的发展需求,参照学科群设置查新学科组开展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2.2.2查新员参与学科服务。由于大部分查新员不直接参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对新知识新技术不够敏感。查新员参与学科服务,通过关注学科各方面的发展来夯实专业基础[13]。通过与对口服务学院师生建立密切的联系,查新员可了解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最新动态;查新员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研究学科文献源,跟踪学术资源的最新发展;查新员通过承担学科信息素养教学任务和参考咨询服务,实践先进的检索技术,提高学科文献检索技能。

2.2.3查新员与用户建立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由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一个用户会多次委托查新,而且其研究领域一般相对稳定。查新站通过分析用户档案信息,根据用户委托历史和服务体验,指定查新员与用户建立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利于查新员跟踪了解特定用户研究方向和信息需求,通过不断的服务实践和积累,成为该学科领域的查新能手。

2.3 发挥用户优势,设立查新快速通道。

如前所述,一方面查新站面临高峰期任务积压,而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查新认证的部分用户又具备自行查新能力和条件,通过设立查新快速通道,查新站可以完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果。

2.3.1查新快速通道。是指一种针对特定用户提供的快速服务模式,即用户在查新员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并撰写查新报告初稿,查新站承诺限时办结审核,出具正式报告。特定用户是指具备利用查新所需文献资源条件和检索能力,具备信息分析、对比能力以及了解查新报告撰写规范的科研群体。设立查新快速通道旨在发挥用户优势,加快查新进程,提供快速服务。具体流程见图1。

图1查新快速通道服务模式示意图

2.3.2设立查新快速通道必要性。查新工作业务流程清晰而且规范,可操作性强,查新报告结构固定、内容要求明确,利于用户自行完成。设立查新快速通道服务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由用户撰写报告初稿,可减轻查新员的工作强度,在高峰期可加快查新进程,缩短用户等待时间。2)用户参与查新,将其学科研究优势与查新员的查新技能优势相结合,利于提高查新报告质量。3)查新人员可并行指导、修改和审核多项查新任务,可大大缓解任务积压现象,使更多用户获得及时服务,增强查新站服务能力。4)用户在查新员指导下自行查新,文献检索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充分运用。

2.3.3查新快速通道服务模式的质量控制。在严格执行查新规范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1)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用户准入“快速通道”的条件和自愿原则;用户需承诺按规范撰写查新报告初稿;查新站承诺办结审核的具体时限;对进入“快速通道”的查新项目实行集中受理、分散处理办法,便于统一管理。2)文献检索质量控制。查新员负责为用户提供全程指导和并监控检索质量,包括与用户就查新点和新颖性判断思路达成一致;从检索词、检索式到数据库范围等多方面提供指导;和用户一起完成国内外查新项目的国际联机检索;抽查重要数据库,如CNKI、专利库等。3)提供用户培训保障。查新站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在检索方法和技巧、数据库信息,文献对比分析方法、报告撰写规范等方面给予用户支持。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功能齐全的网络服务平台,便于用户与查新员及时沟通,反馈相关信息以及实时查询查新进度。第五,注意避免用户的负面影响。由于用户深度参与查新工作,查新报告初稿中难免会出现偏离事实、有利于用户的结论,查新人员要维护查新站的信用权威,减小用户的负面影响,坚持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项目新颖性。

[参考文献]

[1]2012年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破亿元 [EB/OL].[2013-03-04 ].http://www.caigou.com.cn/News/Detail/125734.shtml

[2]鄂丽君.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调查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2(1):180-184.

[3]程燕锋.广东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3(3):90-96.

[4]吴素坤,闫江,王超,等.科技查新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92-95.

[5]夏旭,顾萍,韩玺,等.探索科技查新工作的科学发展[J]. 图书馆论坛,2010,(06):238-24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 [EB/OL].[2011-03-0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116439.html

[7]王超,吴晓玲.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分析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85-88.

[8]周静.教育部查新员培训班资料PPT.昆明.2013年

[9]艾春艳,游越,刘素清,等.读者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模式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70-72.

[10]谢新洲,李永进. 科技查新与创新评估[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1]黄远辉.科技查新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0(10):77-79.

[12]范爱红.提高科技项目查新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119-122.

[13]高丽.学科馆员机制与科技查新制度的对接[J].图书馆论坛,2008(3):121-123.

[收稿日期]2013-11-15

[作者简介]林葵(1967-),女,本科,副研究馆员,广西大学图书馆。

作者:林葵

科技查新数据库下的农学论文 篇2: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利用

[摘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揭示文献资源收集、贮存、传递、检索、利用等诸多功能为一体,保障满足读者对任何文献需求的工作整体。对此国家、各大区域或省市、各高校图书馆及情报单位都相应建设本单位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网络环境下,全国形成了一个有序的联合整体,供读者检索利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资源利用

1.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提出及建设现状

1.1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提出

“当今,科学研究与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文献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多样。任何一家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都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满足这种广泛而复杂的文献需求。因此,只有通过建立文献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一个集文献的收集、贮存、揭示、传递、利用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系统”,是保障满足读者对任何文献需求的工作整体或系统。“这意味着馆藏文献要有求必应,要反映出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查找线索要准确迅速、使用文献应简捷便利。因此,收藏系统要全、开发系统要新、检索系统要准、利用系统要快,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保障”。

1.2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基于传统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已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着手研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抛出了《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纲》,提出了“作为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力求满足用户对国内出版物需求的100%,对国外文献的满足率应在90%左右”,1997年出台了“中国高等教育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建设书”文件,“推动高校馆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体制由一校一馆自我保障的模式,转变为整体化发展和‘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各高校馆’三级联合保障的新模式。当然,这种加强不是走过去一校一馆‘小而全’的老路。而是围绕重点学科建设走分工协调,共建、共知、共享的路”。1999年1月14~15日,由国家图书馆发起并主办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签署了由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号召全国图书情报单位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络。由此,把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了新高潮,致使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CASHL)”、中国科学院的文献保障系统(NSDL)、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迎运而生,各大地区、各省市及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相继出台。

2.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向与模式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图书馆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对文献资源系统进行的整体性规划和建设。进入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加强和改进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高校图书馆能否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和利用,取决于本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其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因学校拨款远远跟不上文献出版增幅和书刊价格上涨率,为了使有限的经费用到实处,在校文献资源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始着手本馆纸质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1998年‘211工程’款起动,着重自动化建设,启动了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的运行,开通了与校园网、外围网的连接。网络环境不仅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增砖添瓦,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的开通,推进了我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施的进程。为满足在校读者获取文献资源利用率超98%以上,根据对国内已建成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调研,“国内外研究表明即使形成了国家级的或跨地区的文献共享服务体系,读者利用文献的95%以上还是从本地区获得的,利用全国性网络系统获得的只占一小部分”的情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在“围绕重点学科建设走分工协调、共建、共知、共享”的原则下,分馆藏文献和网络文献建设。就建设模式而言,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读者需求倾向是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前提,高质量的建设好本馆基本馆藏和特色馆藏,是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基础,建立起资源共享联盟是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根本。根据本馆特色及其条件,借鉴他馆建设模式经验,2007年正式启动了建设“四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光盘、数据库)+网络文献资源+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利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信息咨询服务等)。

2.1 纸质文献资源建设

纸质文献是图书馆的传统收藏,也是高校图书馆支撑教学、科研的主要信息源,其收藏内容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际相适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办学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发展到理、工、文、管、经、法、教、哲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那么图书馆纸质文献收藏以地学为重点,保障其它学科专业。基于这一原则,图书馆从1997年开始着手本馆纸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方面的调研,结合本校学科专业设置、各类书刊利用率(包括下载率)等,制定了文献资源配置准则,严格按其准则规划采集,现馆藏纸质文献110多万册,涵盖了各学科门类,尤其是地学书刊是国内图书馆的一大特色,也是国内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地学部分输出的主要图书馆。从馆藏文献利用率看,地学文献仍为其学科文献之首。在随着学科专业调整、新增,社会科学文献的比重由原来的46%左右调整到52%;增补了新增专业文献的收藏。为满足读者对当月、当年的新书需求,图书馆每周在网上公布2000多种近期出版或将要出版的新书,供读者网上荐购。馆藏期刊建设,过去也是围绕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类期刊,现增补了经济、管理、法学、艺术、旅游类等刊物,适当减少了纯文学和娱乐性期刊。地学刊收藏相对较齐全,包括美、俄、英、德、法、荷、印、日、澳、加等国的地学期刊。应该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中外文纸质文献收藏符合本校实际,能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可向其他教学、科研单位的读者提供国内外地学文献。

2.2 电子文献资源(影视、光盘、磁盘、磁带、数据库等)

1995年正式启动了电子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当时为满足地学教学、科研和科技查新,引进了美国地学光盘《GeoRef》数据库、英美8家重要地学协会的期刊全文数据《Geoscienceworld》和中国地学光盘数据库等,还复制了300

多种国外重要地学期刊全文胶片。2006年先后购买了荷兰《elsevier》期刊数据库、《EBSCO》数据库、《EBSCO》、《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数据库的使用权,图书馆引进的国内外各种数据库资源已达49种。对引进数据库资源与本馆资源进行整合,数据库之间通过无缝连接组成—个知识体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跨库检索。

2.3 电子书刊

图书馆引进的中外电子期刊,类别覆盖了学校所有的学科专业,中文全文电子期刊达12000多种,是图书馆订购的纸质中文现刊(2325种)的5.2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达8855种,是图书馆订购的纸质外文现刊(309种)的28.66倍。全文电子期刊的引进,尤其是外文全文电子地学期刊的引进,弥补了我国外文地学文献的短缺,有力保证了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科研的需求,也有助于全国地学期刊的共享共用。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丰富,购有《超星全文电子图书》、《高校教学参考书全文库》、《Apabi全文电子图书》、《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等数据使用权,补充了馆藏纸质中文图书的不足。

2.4 网络文献资源挖掘与链接整合

Intenet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充分挖掘Internet资源,丰富学科专业资源,进一步支撑科研、学科与学位点建设。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充分利用Intenet中有价值的资源,充当挖掘机、过滤器的作用,并关注网上免费或试用数据库,及时将其链接到图书馆主页上,并向读者大力宣传、推荐,引导师生利用Intenet资源,有效地把网络资源整合到本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

2.5 引入跨库检索平台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增长迅速,这些数字资源有不同的数据存储格式、访问方法和检索界面,有的存放在本地,有的存放在异地。为解决不同数据库之间分别登录、检索的繁琐,方便读者对各种数据库的利用,图书馆开通了CALIS异构检索平台,通过一次认证、检索,实现图书馆购买的、基于不同平台的n个数据库资源的一站式索取,读者可同时在多个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得到结果,享受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和完整的信息服务。

3.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利用

3.1 国家级保障体系的利用(中国三大文献保障体系)

指导读者利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满足读者对各种文献资源共享需求,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图书馆在做好本馆文献收藏与服务的同时,努力引导读者用好馆外资源,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好方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建立了“原文文献传递服务”关系,以保障学校师生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需求,在同一城市的高校馆之间,建立了馆际互借,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等建立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关系,尤其是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的开通,方便了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3.1.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

NSTL是依据国务院批复、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于2000年6月12日组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选择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图书馆等8个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在京信息机构作为参建单位。根据“集中采购、分别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并将数据集中到统一的中心网站,面向全国提供免费服务,NSTL目前拥有各类外文文献18000余种,其中外文科技期刊16000余种,约占国内引进相应文献类型品种总数的60%以上,并向全国用户提供科技文献检索和全文提供服务。

NSTL网络服务系统是一个公益性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还与各地的信息机构合作设立NSIL镜像站和服务站。10年的实践证明,NSTL是我国目前运转最为成功的文献资源协同保障系统,是我国重要的信息保障中心。

3.1.2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

CALIS和CASHL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3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7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将全国高校图书馆资源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包括多种资源类型、多种服务方式的学术资源保障能力”。迄今参加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CALIS服务的成员馆已超千家。现已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

CASHL是教育部根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引进专项经费建立的。其宗旨是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借助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全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是全国性的惟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保障体系。CASHL项目自2004年3月启动至今,经过7年多的蓬勃发展,已拥有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11100种(其中完整包括了国外人文社科核心期刊3219种),全年文献传递量超过15万篇,CASHL成员馆已有500多家。全国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区域中心设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几所大学。

3.1.3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

CSBL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英文简称,旨在建立和维护中国科学院全院网络共享的科技信息保障环境,提供全院“一体化”和“一站式”的科技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分为电子文献、文献服务、用户培训和热点链接四部分。文献数据库收集了CSDI订购的商业数据库和免费数据库资源。其中免费数据库26个,用户可按数据库字顺、分类、类型和可否访问浏览的方式利用这些数据库。电子期刊目录收集了5760种期刊网络电子期刊,并建立了集成目录,有关键词检索、字顺浏览、分类浏览和出版商/数据库浏览4种访问方式。学科信息门户是由中科院CSDI、资助、图书馆人员与学科专家搜集和整理因特网上同学科及科技热点问题有关的网站资料,目前已建成物理和数学、

化学、生命科学、资源和环境科学、图书情报等5个学科信息门户。

3.2 区域性或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区域或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网络建设,已在全国铺开。各地区、省市建有本区的协调、开放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网站平台。

3.2.1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JALIs)

该系统于1997年3月正式启动,按整体发展和共建共享的思路,实施联合采购,共建联合目录,加强文献传递及馆际互借,数据库引进以不重复为原则,在全省高校图书馆逐步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精良的文献收藏系统和现代化的服务系统,形成江苏高校文献保障网络,并与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接轨。就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区而言,其开发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目前拥有用户近300家,已经覆盖了省内所有高校图书馆,国内一大批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其中教育部现已公布的34所“985工程”学校中,汇文用户已拥有10多所;属于国家211工程的学校已达31所,在CALLS首批近60个成员馆中,汇文的用户已拥有21家成员馆。

3.2.2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国内第一个包括高校、科研和公共图书馆的联盟。采取联席会议形式的组织,其成员馆78家(包括区县图书馆28家)。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包括馆际互借、协调采购、联合目录、教育培训、虚拟参考咨询等。

3.2.3 湖北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1)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武大、华中科技大及中科院国家科技图书馆武汉分馆等单位共同建设的大型信息支撑平台。通过集成、整合、引进等方式,整合全省科技文献资源,构建覆盖全省、学科齐全、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的虚拟馆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形成可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实现省内科研机构、院校的互联互通、互补互用和互借互还。

(2)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是由湖北省教育厅领导和投资建设的全省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文献资源系统和网上公共服务平台两个部分。其中文献资源建设采取依托重点、发挥优势、分工协调的原则进行。下设10个学科文献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

(3)其它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各地区省市基本上都建有区域性或本省文献资源联合保障体系或网络平台,如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广东网络图书馆、江西省高校图书馆网络、四川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共享台网、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甘肃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网等。常见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网站: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http://www.nstl.gov.cn

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http://beta.nstl.gov.cn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http://www.calis.edu.cn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http://www.cashl.edu.cn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http://www.nlc.gov.cn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http://www.las.cn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http://www.escience.gov.cn

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http://www.netlib.edu.cn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http://www.tjdl.cn

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http://www.snstl.gov.cn

山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平台网:http://kxsj.sxinfo.net

甘肃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网:http://www.gsstd.cn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http://www.libnet.sh.cn

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http://calis.nju.edu.en

广东网络图书馆:http://www.gdnetlib.edu.cn

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网址:http://www.hstd.cn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http://www.hbdlib.cn

四川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共享台网:http://www.scstl.org.cn

贵州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http://gstd.gzu.edu.cn

3.3 海外图书采选系统(PSOP)链接与利用

海外图书采选系统(Promotion,Selection,Ordering,Pla-torm,简称PSOP系统)是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2003年4月推出的图书馆与专家共享的选书平台,它是个综合性网站。该系统为用户供西文、日文和我国港、澳、台版图书的书目数据和购书等服务,该平台的推出,改变了过去以纸质版目录传递国外图书出息,为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检索、数据下载、读者推荐、MARC电子订购等一体化,为读者和图书馆采访人提供个性化书目信息与网上外文图书采访服务平台,这一切只需将PSOP网站与本校图书馆网页做上链接,就可以为图书采购及读者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的订书途径和信息交流渠道。读者通过该系统可以浏览、推荐国外图书,书评意见,可向图书馆提出选采建议。图书馆可以设置选书栏目,浏读者推荐的图书,组织、选择读者推荐的图书,完成电子订单等工作,采访人员可随时查看本校读者为图书馆荐购的图书意见。PSOP系统对每种图书的介绍,除常规信还有序言、目次、书评、主题价格等信息。

3.4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利用与文献传递

任何一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或保障系统,都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开放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文献资源服务集成平台,有效的集文献检索、资源导航、数据下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使用交流、信息反馈、个性化服务等为一体,并告知于读者如何利用,指导读者获取所需要文献资源。读者无论进入哪一家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主页界面,应浏览主页各标题,并注重使用指南、导航、咨询、相关链接等之内容,在主页标目的指引下,检索所需要的文献。

3.4.1 指导读者正确选择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目前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众多,仅我国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及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有各地区、省市部门的保障体系或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各高校图书馆为保障本校读者,建有本校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读者应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一般情况下,首先

从本单位的或本系统内的文献保障系统入手,如果未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这就要考虑与其相关的文献保障系统。在网络化的今天,在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帮助下,直能索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

3.4.2 有效利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服务方式之一,也是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要的重要措施,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弥补本馆资源不足,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方式。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构架了全国高校馆际互借工作的基础网络环境,使国内一批具有服务能力和文献资源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在统一协调和管理下,面向全国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

文献传递服务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以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为代表的集中模式,即获取服务的个人用户或用户馆在中心(服务)馆系统上开户,并在服务馆的馆际互借系统网络上提交文献传递申请,该服务馆凭借自身馆藏或通过转发请求从它处获得文献后提供给用户馆或个人用户;另一种是分布式模式,指以区域性的图书馆或文献传递提供中心作为资源收藏和服务单位,彼此间组成文献传递服务网络,网络内任何一家成员单位均可向网络内部的其他成员馆或成员单位索取所需文献,同时也有义务为其他成员单位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再一种就是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模式。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就是由集中与分布两种模式结合而形成的服务网络,任何一个用户馆与CALIS管理中心或服务网成员签署协议即可,便向另外一个服务馆提交馆际互借请求和交互事务信息。近年来,有些用户馆也采用与服务馆相同的软件,可向任何应用CALIS软件的服务馆转发请求。

值得论及的是,文献传递服务是收费的,对于高校而言,CALLS、CANHL成员馆读者可享受CALIS传递费用补贴,近年来部分高校实施文献传递费用补贴,尤其是“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但各校其补贴对象、补贴文献类型、补贴额度等方面,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对国内获取的期刊、会议、图书、学位论文、专利的补贴向全校读者开放,无额度限制;浙江大学图书馆(1)博士生导师每人每年给予20篇传递文献的补贴,补贴比例为50%,即本人承担50%,图书馆补贴50%。(2)教授(非博导)、副教授和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10篇传递文献的补贴,补贴比例等同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图书馆补贴总费用的80%,读者支付20%,获取补贴的原文传递暂时免收查询服务费;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1)读者从国内获取文献收费完全遵循借出馆的费用,从国外传递文献享受50%以上补贴,图书馆免收任何的服务费。(2)图书馆还给予博导每人200元、其他教师每人100元的年度文献传递经费补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原文传递费用读者占20%,图书馆占80%,让读者出部分原文传递费用也是让读者重视原文传递。另外CASHL在教师节或每年针对不同地区开展的免费服务周活动,读者应该珍惜这种活动获取更多、有用的文献资源。

参考文献

[1]肖希明,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纲[J],图书馆,1996,(6):5-9.

[2]叶峰,浅析数字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6,(3):155-156,177.

[3]文榕生,论文献资源的保障与使用[J],图书馆论坛,2003,(6):139-142.

[4]吴慰慈,论我国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J],图书馆论坛,1994,(3):3-6.

[5]梁家兴,关于高等学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16(4):3-4.

[6]陈凤岩,等,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情报杂志,2006,(8):125-126,129.

[7]张太洪,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113-116.

[8]谢春枝,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24-28.

[9]汪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区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为例[J],图书馆,2007,(1):61-64,68.

[10]褚金涛,等,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中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I):98-100.

[11]杨晓秋,文献传递服务补贴政策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8):68-71.

作者:刘子忠 熊才发 赵琼

科技查新数据库下的农学论文 篇3:

科研众包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科研众包;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

摘要:众包模式与科技创新活动融合力度的进一步加深,对于实现科研活动的跨越式发展、更新和改变传统科研理念、引导科研工作者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作为支持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也应当进一步强化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建设,不断满足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科研众包服务需求。

1背景

2015年,國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快速发展[1]。这是“众包”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标志着国家对依托“互联网+”环境推动众包模式发展的决心,同时也预示着各行业采用众包模式实现自身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科研众包作为众包模式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之一,并不是众包模式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简单融合,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众包模式的深入应用,实现科研活动的跨越式发展,更新和改变传统的科研理念,引导科研工作者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2]。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作为支持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也应当进一步强化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建设,不断满足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科研众包服务需求。

2科研众包的含义与角色分类

2.1科研众包

作为现代重要的新型科研活动方式之一,科研众包又被称作网络化科研或者大规模合作创新,主要是指将科研和立足于Web2.0的互联网新理念进行有机结合而推出的一种新型科研合作模式[3]。它改变了科研活动局限于高等院校、学术机构以及政府主导的各实验室或者企业研发部门的现状,可凭借互联网平台,将各种科研任务外包和分发给公众,进而通过汇聚所有爱好科研的人们以及科研相关从业者的全体力量,实现科研创新的深入发展。

2.2科研众包过程中的角色分类

参与科研众包过程的群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4],即大众、发包方和中介。大众是参与科研创新或科研过程服务的主体,大众的特点在于无法预先识别其身份特征,参与的过程可以是全程匿名。大众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各类社会组织;可以是专注于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普通的大学生。发包方主要是指承担科研课题任务的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其身份较为明确,并且是科研众包的最终受益人。中介作为连接大众和发包方的中间平台,其主要职能在于确保双方信息流向的畅通与准确无误,在科研过程中大众和发包方的诉求可以得到完整而充分的表达,从而推动科研目标的正确实现。目前,大部分中介的运行主要依托数字化信息平台,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渠道实现沟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平台自身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也有助于中介进一步挖掘潜在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向。虽然三种角色的定位较为明晰,但这并不意味着三者工作的开展必须割裂进行,它们完全可以在同一机构下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5]。例如,在高校内部,科研课题研究小组可以作为发包方委托高校图书馆作为中介,面向全校师生进行科研具体任务或服务的发包。

3科研众包模式对科研活动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科研众包活动对科研活动的积极影响已进一步凸显,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科研过程中的技术性难题,而且提高了活动的整体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本

首先,公众的广泛参与使专职从事科研活动的工作人员能够从烦琐而低级的数据处理、过程记录等科研环节中抽身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设计、科研结果运用等较为高级的科研环节当中,这就大大降低了科研的时间成本[6]。其次,理工科科研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科研实验设施设备才能有效开展,而部分设施设备往往价格较高,且重复利用率较低。在科研外包环境下,具有优质科研实验条件的承包方可以有效破解这一瓶颈问题,避免课题小组因购置科研实验设施设备所带来的科研资金成本的增加。最后,中介可以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对科研课题的方向进行查新参考咨询服务,从而避免不同科研课题研究小组对同一方向的重复研究,进而节省了全社会的科研总体投入成本。

3.2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作为虚拟中介,可以将图书馆各类数据资源库面向多方开放,不仅发包方可以进行利用,而且承包方也可以及时进行信息的查询。同时,发包方和承包方都可以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获取信息参考咨询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研众包所产生的成果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展示,存在技术难题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发布科技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研众包成果的转移转化[7]。另外,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连接高校的开放性实验室,从而促进开放性实验室各类大型仪器的共享共用。

3.3有助于推动大众创新效应的实现

首先,科研众包进一步消除了以往科学研究活动仅由专业科学家承担的局限性,网络环境下具备一定科研素质和实力的民间科学家和在读大学生都可以参与科研过程。其次,科研外包活动往往会给完成任务的承包方一定的资金奖励,这就进一步拓展了大众获取创新资金的渠道,在客观上推动了大众创新活动的开展。最后,科研大众还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获知科研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从而为其自身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信息基础。

3.4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氛围

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上展示的与科研外包过程相关的数据、专利以及成果更加具有透明度,可以随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和检验,这将有利于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平,创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环境。同时,科研外包还伴随有承包方的诚信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术造假行为发生的概率。更为重要的是,科研外包也推动了学术治理形式的变革,以往带有行政命令式的学术治理形式进一步被淡化,随之而来的是自发性和自觉性较强的学术自治管理形式。

4高校图书馆参与科研众包管理的路径

4.1协助做好科研众包的组织工作

在科研外包前期,详细分解好科研外包任务,并制定相关的标准以及制度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的科研课题小组都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开展好这项工作,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协助科研课题小组做好科研众包的组织工作提供了契机。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做好科研项目承包方的筛选工作。不同的众包项目对承包方的要求并不统一,有的科研外包任务相对简单,只需承包方利用设备进行简单的计算操作即可;而有的科研外包任务则对承包方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承包方具备一定的实验设备条件以及专业化的人才团队。高校图书馆拥有数量众多的用户群体,与社会科研服务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完全可以为课题小组推荐合适的项目参与对象或专业化机构,从而促进科研外包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自身规范控制机构的作用,结合学术规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所具备的经验,帮助专家进行风险的控制,做好知识产权问题的预估和判断,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做好项目成果的归属约定[8]。

4.2推动科研众包激励机制的形成

科研众包任务执行的结果是否能够得到发包方的认可,科研众包任务能否吸引优质承包方的参与,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外包形式是否能够可持续地开展。这就意味着作为科研众包管理参与者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高校图书馆要确保众包项目可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如果众包项目可以有效吸引用户的注意,那么就会避免参与者数量过少而引起的发包危机,从而提高众包项目的成功概率。其次,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与众包用户的沟通和交流,重视互动和交流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使用积分政策、游戏方式以及竞争模式等,提高众包用户的参与热情。

4.3组织实施对科研众包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科研众包的典型特点在于需要依靠社会大众的力量进行创新行为的挖掘和实施,然而,由于承包方承接任务的动机各不相同,部分承包方仅看中了自身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承包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就造成了众包任务执行的结果并不能完全满足发包方的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保证科研众包任务的高质量完成,高校图书馆在参与科研众包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9]:第一,要事先与发包方进行详细的沟通,共同制定任务完成的标准,并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或电子版的协议,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有可参考的依据。第二,要致力于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目前,质量评价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建立科学化的质量评分机制,针对最终提交的结果,由发包方给出相应的评价,并作为外包任务奖励的重要依据。第三,要及时跟踪科研外包任务的进展,敦促承包方按照时间节点准时完成任务。

5科研众包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创新策略

5.1提供多维度的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一直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在科研外包环境下,咨询服务的对象进一步得到拓展,这些服务对象不仅是科研外包的发包方,而且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科研外包的承包方。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进一步拓展多维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这项工作:首先,根据具体项目,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优质数据以及文献,以提高咨询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其次,针对项目专家的需要,给予其更多的专业化咨询服务,如个人参考文献和管理、前沿文献报道等。最后,运用图书馆信息检索培训方面的实践经验,加强对参与项目公众的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增强其搜索、收集和筛选数据的能力,进而使其树立自信心[10]。

5.2提供数据的甄别与处理服务

科研外包项目一旦开始运行,承包方所提交的全部数据均会被收录于数据库中。作为科研课题小组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数据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项目研究的质量和效率。而受知识水平和信息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公众参与者所提交和收集的数据不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以及重复问题,而且数据也可能会过于普遍化,缺乏针对性和准确度。因此,科研项目组必须重视和加强数据的处理以及加工环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组织具备较高数据甄选以及加工水平的馆员,对数据进行仔细的甄选、增减以及处理,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可参考性,从而为专家深入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11]。

5.3促进科研项目管理者与公众的交流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在全社会的进一步普及,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大力开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是在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有机结合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具备信息资源、静态资源和印刷型资源三大资源类型,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共用,为科研众包项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便利。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运用信息共享空间“通达全球,触及本地”的信息汇集优势功能,通过视频社交、讨论版和微博等各种图书馆2.0交互工具,突破物理空间的屏障,在线上和线下共同推动项目交流活动,在为人们提供共享和交流机会的同时,促使共享式科研环境的建立[12]。

5.4扩大项目成果的使用效益

项目成果涵盖了科学成果以及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科研外包项目的影响力,提高其实际效益:第一,通过提高专利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创新和成果转化。近年来,图书馆员学科背景更加多元化,除了涉及情报学和图书馆学之外,还包括理学、工学、环境科学、农学以及医学等学科,各学科馆员可以积极合作,共同推动专利信息服务及相关的转移转化工作。图书馆要凭借人才优势和丰富的馆藏资源,着重对专利竞争力、转化、引证以及特点趋势等进行认真研究,给予项目团队更高水平的专利信息服务,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创新的更好发展[13]。第二,重点发挥宣传中心的积极作用。积极宣传项目成果,除了可以体现对项目参与者的认可以及尊敬,更有助于提高项目知名度,鼓励和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增加公众参与者的数量。图书馆需要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优势,凭借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各种方法,实时对项目各阶段所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动态的报道和推广,从而实现增強项目影响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强治.全面推进众创发展释放创业创新潜能:《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解读[J].电信网技术,2015(12):4-6.

[2]卫垌圻,姜涛,陶斯宇,等.科研众包:科研合作的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15(2):16-19.

[3]任重.基于万众创新的科研众包研究:定义、理论内涵与启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4):105-113.

[4]庞建刚,刘志迎.科研众包参与主体及流程的特殊性[J].中国科技论坛,2015(12):16-21.

[5]赵宇翔.科研众包视角下公众科学项目刍议:概念解析、模式探索及学科机遇[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5):15-16.

[6]樊一阳,周恒玉.开放式创新下我国科技服务众包模式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22-27.

[7]张九庆.科研众包对中国科研活动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5(3):1-3.

[8]盛芳,李正龙,焦坤,等.众包与众包馆员制度:助推图书馆服务转型[J].图书情报知识,2012(4):95-102.

[9]乔亚铭,肖小勃,问书芳.基于众包的图书馆服务变革及问题思考[J].现代情报,2016(9):124-126.

[10]高玉平.基于众包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知识,2016(9):88-90.

[11]牛毅冲,赵宇翔,朱庆华.基于科研众包模式的公众科学项目运作机制初探:以Evolution MegaLab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1):5-13.

[12]黄敏聪.公民科研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图书情报工作,2014(14):59-62.

[13]汤书昆,谢起慧.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普研究,2013(4):33-39.

(编校:周雪芹)

作者:张春丽

上一篇:业务会计处理的银行理财论文下一篇:科学化道路完善兽医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