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资格的行政复议论文

2022-04-22

我国对教师实行职业许可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受理、认定申请者的教师资格,并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资格证书,依法赋予申请人从事教学活动的权利和资格的行为,是应申请的行政许可。认定机关与申请者之间形成了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申请人资格的行政复议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申请人资格的行政复议论文 篇1:

用工主体不明一次工伤认了5年

工程承包后转包他人,施工中工头安排无爆破作业资格的人协助装药发生事故,致协助者受伤,于是引出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工伤认定。

2010年3月1日,四川省雷波县人民法院受上级人民法院委托,宣判了(2010)川凉中行终字第11号行政判决。至此,一宗工伤认定走过漫长的5年历程,徐徐降下帷幕。

转包工程工地出事

2005年,位于雷波县境内的世界级大型水电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中铁十八集团有限公司中标溪洛渡水电站对外公路谷米乡一处铺道工程后,成立了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对外公路铺道工程项目部(以下简称“项目部”)。同年6月11日,项目部将部分铺道工程转包给了某亚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贸公司)施工,双方签订了协议。亚贸公司迅速组织工程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施工,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中进行。

2005年6月24日,家住湖北省黄石市石灰窑区朱家嘴57号的居民蔡建国来到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工地找工作。经多方联系,他在亚贸公司工地工头陈某的民工队里谋得了一份间断性的工作。2005年8月19日上午11时许,蔡建国在工地接受陈某的安排参加装药放炮,在实施装药过程中发生爆炸,蔡建国和另外一个工人受伤。在场工人迅速施救,将受重伤的蔡建国背下山。陈某当即将情况报告了亚贸公司施工负责人,一方面用自己的车将蔡建国就近送到雷波县黄琅镇中心医院抢救治疗。医生查看了蔡建国的伤情,脸部、眼部伤得不轻,建议转上一级医院治疗。亚贸公司派出2名工人与陈某一道护送蔡建国乘120急救车到雷波县人民医院医治。当日缴纳了预付医疗费5000元,办理了住院手续。预付给蔡建国的医疗款,由陈某向亚贸公司出具借条,在工程结算款中扣除。

申请工伤一波多折

蔡建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总算伤愈出院。但受伤后的待遇却没有着落,他找了项目部、亚贸公司、陈某,均说蔡建国不是他们的用工。蔡建国转向雷波县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自己与亚贸公司有劳动关系。同时向雷波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雷波县人劳局)申请工伤认定。

2006年2月7日,雷波县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雷人劳仲(200)第1号仲裁裁决:蔡建国与亚贸公司之间的事实劳动关系成立。

2006年5月30日,蔡建国向雷波县人劳局递交申请书,声称2005年8月19日在项目部承包的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对外公路15+110—15+300段铺道中受伤一事,暂撤销对亚贸公司的工伤申请,要求确认自己与项目部的工伤关系。

雷波县人劳局收到蔡建国的变更工伤被申请人后,审查了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证据,并作了一些调查,同时向项目部发出了限期提供相关资质资料及举证的通知,项目部在期限内未予理睬。

2006年8月30日,雷波县人劳局发出雷人劳险(2006)17号文件,即:《关于蔡建国同志工伤认定的通知》,确认蔡建国与项目部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据此,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认定蔡建国之伤为工伤。

项目部收到雷波县人劳局对蔡建国的工伤认定通知后,立即提出复议申请。认为:项目部没有招录和雇请蔡建国为本部工人,与蔡建国既没有任何劳资往来,又无事实劳动关系。因此,蔡建国与项目部无关系。另蔡建国受伤之工地的工程,虽然最初为项目部拥有,但于2005年6月11日由本部将其转承包给了亚贸公司经营。亚贸公司是资质齐备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退一步讲,即使蔡建国所受伤是工伤,也不应该是项目部负责,而只能由亚贸公司负责。其二,蔡建国之伤根本不是工伤,因为据了解,蔡建国不是亚贸公司雇请的劳动者,而是他不听劝阻到亚贸公司工地玩耍自己受伤。为此,请求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撤销雷人劳险(2006)17号文件。

2007年10月8日,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凉劳社复决(2007)11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2006年6月29日,雷波县人劳局受理蔡建国工伤认定申请后,向项目部发出了职工工伤认定告知书。但项目部未按通知要求提供相关证据。雷波县人劳局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蔡建国为项目部工地务工人员工伤的行政认定,符合法定程序,工伤认定事实清楚。据此,维持雷波县人劳局对蔡建国作出的工伤认定,对申请人的申请不予支持。

2008年初,项目部收到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复议决定后,仍然不服,遂提起行政诉讼。诉请雷波县人民法院依法撤销雷波县人劳局作出的工伤认定。法院接受了项目部的起诉。诉讼正当进行时,2008年5月8日,雷波县人劳局发出雷人劳发(2008)21号文件,即:雷波县人劳局关于撤销雷人劳险(2006)17号文件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蔡建国与项目部之间的劳动关系有争议,经研究决定:撤销2006年8月30日作出的雷人劳险(2006)17号文件关于蔡建国同志工伤认定的通知。

项目部收到雷波县人劳局的撤销其与蔡建国的工伤认定行政行为通知书后,即向雷波县人民法院递交申请撤诉书。理由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撤销了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撤回起诉。法院审查原告的申请,是自愿行使诉讼权利,符合法律规定,裁定准予撤诉。

前功尽弃 从头再来

蔡建国这个年轻的汉子,经过两年多的奔波,已疲惫不堪。身体的伤痛虽然已经愈合了,维权的路还十分漫长。现在折回到起点,只得又重新开始。

2008年5月19日,蔡建国向雷波县人劳局递交工伤认定申请。说明本人一直在亚贸公司谷米乡工地做工,直到发生事故受伤,请求行政机关给予工伤认定。

2008年11月18日,雷波县人劳局发出雷人劳险(2008)18号工伤认定书。该局查明:蔡建国之伤系在亚贸公司工地带班头陈某的安排下,参加装药放炮,发生爆炸受伤,蔡建国与亚贸公司有事实劳动关系。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一)项之规定,认定蔡建国所受伤为工伤。亚贸公司收到劳动行政机关将蔡建国受伤认定为本单位的工伤,坚决不服。即向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复议申请。

2009年5月18日,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凉劳社复决(2009)3号行政复议决定。该局认为,蔡建国受伤后,一直为工伤认定和相关待遇请求落实。期间因用工单位就劳动关系、工伤行政认定复议、行政诉讼程序等原因,其工伤待遇始终未能得到解决。被申请人在行政诉讼期间,发现劳动关系认定错误,自行纠正,撤销了2006年对蔡建国的工伤认定,符合行政部门内部监督程序的规定。蔡建国重新申请工伤认定,其行为应当受到保护,得到确认。蔡建国本人在申请人所在地上班时间受伤,应当认定为工伤。据此,维持被申请人雷波县人劳局《工伤认定通知书》(雷人劳险[2008]18)对蔡建国作出的工伤认定,对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不予支持。

2009年8月,亚贸公司提起行政诉讼,认为雷波县人劳局对蔡建国的工作认定违法,一是蔡建国申请工伤认定超过了法定申请时限。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十七条明确规定了申请认定的期限为一年。该条例并未有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蔡建国受伤是2005年8月19日,而申请工伤认定则是2年零9个月后的2008年5月19日,显然已超过申请期限。二是被告雷波县人劳局未在法定期限间作出认定决定违法。《工伤认定办法》第15条明确规定了作出工伤认定的期间为60日。雷波县人劳局于2008年6月2日接受蔡建国的申请,作出工伤认定是2008年11月18日,已超过法定期3个多月。三是雷波县人劳局认定事实错误。蔡建国与亚贸公司并不存在劳动关系,蔡建国既不是原告单位职工,又不是雇请的民工。他仅是带班头陈某的朋友,由陈某请来帮忙的,据其证实,只有陈某有利润后,才能分一点给他。陈某、蔡建国均无爆破作业资格,不能从事爆破工作,且出事当日系蔡建国找陈某玩耍,自己摆弄爆炸物,导致事故发生,完全是其自伤行为,并非是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发生。因此,蔡建国与原告单位无任何关系。如果要有关系,那只能是蔡建国与陈某之间的关系。为此,请求法庭依法判决撤销被告雷波县人劳局作出的雷人劳险(2008)18号《工伤认定书》。

雷波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于2009年12月4日宣告判决,亚贸公司与第三人蔡建国的事实劳动关系成立。2005年8月19日上午11时,蔡建国在亚贸公司承包的溪洛渡水电站辅助公路建设雷波县谷米乡甘家河坝工地做工,受亚贸公司工地带班人安排,蔡建国在装药放炮作业的过程中受伤。这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属工伤的规定。蔡建国没有爆破资格,进行装药放炮,属于亚贸公司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不影响对第三人蔡建国的工伤认定。雷波县人劳局作出工伤认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据此,一审判决:维持雷波县人劳局2008年11月18日作出的雷人劳险(2008)第18号工伤认定决定书。

亚贸公司收到判决后不服,遂提出上诉,请求改判。

2010年2月5日,凉山州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亚贸公司行政上诉案。裁决:蔡建国与亚贸公司之间事实劳动关系成立。雷波县人劳局逾期作出工伤认定的行为,是其在对用工主体适用错误之后自行纠正错误的一种行为,最大限度保护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撤销该行为并责令重新作出工伤认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更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直接违背了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和精神。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遂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件启示

蔡建国工伤认定案,走过5年的历程,维权者付出了莫大的艰辛;企业法人的代表人何尝不是满身疲惫!从这起案件,我们不难看出做工与用工的随意性,是引起繁琐程序的源头。尽管《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2年多了,但劳动者与企业不签劳动合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民工更是如此。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总是在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方面纠缠不清,于是工伤认定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劳动关系的仲裁程序不得不走,民事诉讼接着来。打完劳动关系官司,又来申请工伤认定,初认、复议又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然后,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鉴定)、请求赔偿,再经仲裁,民事诉讼一审二审。把这些程序走完,花上三五年时间,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起案件带给我们的,是今后如何做到用工与做工规范,简化工伤认定程序。一方面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应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在提供劳动力时,了解自己的单位是谁,明白自己在为谁做工。另外,我们应建立一种工伤补充救济的方式,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一旦发生工伤,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在补充救济中得到一定的补偿。编辑 林 静

作者:润仁

申请人资格的行政复议论文 篇2:

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关系分析

我国对教师实行职业许可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受理、认定申请者的教师资格,并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资格证书,依法赋予申请人从事教学活动的权利和资格的行为,是应申请的行政许可。认定机关与申请者之间形成了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

一、 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既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自然人或单位。在教师资格认定行为的法律关系里,其主体是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自然人和实施认定教师资格行为的行政机关。

1.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自然人(以下简称申请人) 根据《教师法》,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的,”都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此,教师资格证书申请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即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

(2)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具备相应的学历:《教师法》对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提出相应的要求。

(4)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对于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认为“应当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另外申请人还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

(5)限制规定:由于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对于“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人”,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2.实施认定教师资格行为的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认定机关):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第13条指出“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二、 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在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是否授予相对人教师资格的行政行为决定。

三、 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受理、认定申请者的教师资格,并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资格证书,在这一过程中,认定机关与申请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存在明显的非对等性和行政主体实体上权利与义务重合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在介绍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后,着重论述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定义务。

1.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1)申请人的权利

①符合条件的,有依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利。

②认为行政机关应受理而不受理或应颁发而不颁发证书的,有提起复议或诉讼的权利。

③认为行政机关侵害权利的,有提起国家赔偿的权利。

(2)申请人的义务

①申请须在法定的期限内提出。我国法律规定,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提出。这是基于行政效率的要求,督促申请人及时行使申请权利的重要措施。

②申请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要件。行政机关认定教师资格是一种要式被动行为,需要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附以许可机关要求的材料和证明,而且这些材料的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要求。

2.行政许可机关的义务

(1)及时受理: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对相对人的申请文件进行程序性审查,认为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予以受理;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不齐全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告知补充的义务,未履行告知义务的则视为受理;认为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依法作出不予以受理的书面决定。教育行政部门作出不予以受理决定的,应说明理由,并告知当事人享有复议或诉讼的权利。

①受理的期限教育行政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自收到符合法定形式的全部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后5日内作出”。

②受理的标准 申请人只要提交了齐全的且符合法定形式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申请材料的,行政机关就应予以受理。教育行政部门接到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审查:“申请人是否提交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申请材料;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法定形式。”如果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或者材料不全的,根据《行政许可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行政机关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综上,申请人的所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许可机关就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③受理与否应做出书面决定是否受理当事人的申请,是行政许可程序能否启动的关键性一步,所以“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均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2)依法审查:教育行政部门在正式受理申请之后,还须进一步对申请人及申请事项进行全面审查、考核,主要考核其实际情况是否与书面文件所列情况相一致,属于一种实质性的审查。在法定期限内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初步审查后,组织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教学能力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是否准予行政许可。

①审查内容:2005年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第12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但是“申请人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只做形式上的审查。但是不排除“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在进行初步审查后,行政机关组织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测试办法和标准组织面试、试讲,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考查,提出审查意见。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是行政机关作出是否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②审查期限: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对不予以行政许可的应说明理由,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根据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教育行政部门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③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中进一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除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外,还要“告知申请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3)准予行政许可的,颁发教师资格证书。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后,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4)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做到平等、公开、及时、有效。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格认定行为的实质是在一般禁止的基础上对特定相对人解除禁止,赋予申请人从事教学活动的权利。所以认定教师资格行为特别要求平等性。而要做到平等许可,教育行政部门就应当公开办事程序和制度要求,以便当事人了解和掌握。公开的方式可以是提供咨询也可以是公告,即将许可的有关事项广而告之,使申请人能够了解。教师资格不仅涉及申请人的社会评价、经济收入等一系列权益而且还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能否顺利、高效地实施,表现为较强的期限性,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贯彻效率的原则,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期限。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张雪萍

申请人资格的行政复议论文 篇3:

从相邻权案件看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

[摘 要]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在行政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告资格标准的宽窄对当事人能否进入诉讼程序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对原告资格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对审判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相邻权案件原告资格认定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因为相邻权案件涉及的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往往不限于行政相对人。司法解释明确列举被诉的行政行为涉及相邻权的可以提起诉讼,该规定也带来了相邻权如何认定的问题。 通过分析审判实践中相邻权案件法院的思路,可以对整个原告资格认识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关键词]相邻权;利益;原告资格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其中第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司法解释明确赋予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在司法解释颁布之前,对涉及相邻权的案件法院往往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五条“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受理。例如,在马某诉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一案中,原告认为被告批准第三人某铸钢厂立项,第三人投产后,噪声振动和大气污染超标致使其房屋开裂,家人健康受到极大的侵害。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以“认为环保立项决定侵犯健康权和住宅安全权”为由立案。[1]该司法解释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相邻权如何认定?我国行政诉讼法以及司法解释虽然规定了法院应受理涉及相邻权案件却缺乏对相邻权概念及范围的规定。相邻权是一个民法概念,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司法解释》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在审判实践中,由于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缺乏对相邻权概念的定义,法院主要依据民法上相邻权概念来审理有关相邻权案件。然而,民法上相邻权概念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行政诉讼法还有监督行政机关合法行使权力的功能,行政诉讼法上的相邻权概念是否等同于民法上的概念,行政诉讼法保护相邻权人的利益范围是缩小还是扩展了民法上的利益。鉴于缺少明确的立法定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判决观察我国法院对相邻权的认定。

一、审判实务考查

(一)周某等60人与山东省民政厅、青岛市规划局、青岛市民政局行政审批、规划行政审批案[2]

1.基本案情

为适应城市发展,青岛公墓的管理者向被告申请批准将旧墓地改造成城市公园绿地,被告依据相关规定作出同意改造公墓的批复。原告是公墓附近居住的居民,以被告的审批行为侵犯其相邻权、居住权为由提起诉讼。

2.审理

一审法院认为原告与所涉公墓的距离超过200米,经过改造的公墓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观。原告不能证明被告的审批行为侵犯其相邻权、居住权,因此原告与被告的审批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原告以一审法院用距离来说明不构成相邻关系是错误的,相邻权的内容除了《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明确列举的通风、截水、排水、采光、通行,还包括一些无法完全罗列的内容,如噪声、垃圾、臭气、烟尘、眺望等内容。与墓地为邻会造成房价下跌,精神不快以及祭奠的人会造成环境污染为由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认定原告与所涉公墓超过200米,公墓改造后环境得到改善只是一种客观描述而非对是否构成相邻关系及审批是否合法的认定。凡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相邻权,必定是改变了不动产的利用现状从而在不动产相邻各方之间设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变更、消灭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被告的审批行为只是同意对公墓的改造,而不是批准新建公墓,也没有改变公墓的用地性质,因此被告的审批行为并不会影响上诉人的相邻权,上诉人不符合原告资格的规定。

3.分析

是否基于地理上的相邻关系即认定享有相邻权。有观点认为《司法解释》第十三条的表述是“涉及相邻权”,“涉及”即只要与相邻权有关的都享有原告资格。另外《行政诉讼法》第二条也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只要公民认为其合法权益受侵犯即可以起诉。因此涉及相邻权案件相邻人都享有原告资格。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司法解释明确列举涉及相邻权的可以起诉,但不等同于只要是相邻人即具有原告资格。《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释义》认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已经或将会产生实际影响。[3]因此具体行政行为对相邻权可能产生影响的才具备原告资格。二审法院认为“凡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相邻权,必定是改变了不动产的利用现状,从而在不动产相邻各方之间设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变更、消灭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案行政机关的审批只是同意公墓的改造而不是建立新的公墓,因此行政机关并没有改变不动产的利用现状。根据二审法院的观点及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对法律上利害关系的解释,改变现状和不利影响成为判断是否侵犯相邻权的标准。另外,对于本案原告还提及运用距离标准来认定相邻权的问题。相邻关系本身就是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相距多近属于毗邻是否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一审法院认为原告与公墓距离超过200米,暗含这个距离已经超出毗邻的范围,不过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只是对原告与公墓距离的客观描述并不是用距离作为判断是否有相邻权的依据。实际上相邻权作为一个民法概念,其内容也随之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虽然相邻权就是发生的距离较小的不动产之间,但法院的审判案件是具体界定什么范围内的距离属于相邻并非易事。改变现状和不利影响作为相邻权的判断标准仍然需要依赖法官根据社会的发展在个案中把握。

(二)张某诉辽阳市宏伟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颁发公厕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案[4]

1.基本案情

原告张某购买了辽化某粮店,拥有此网点的产权。第三人向被告申请在原告的粮店西侧建设公厕,被告依申请向第三人颁发了许可证。原告认为此公厕距离其网点过近,严重侵犯了原告网点的相邻权,影响了网点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被告辩称原告粮店西侧留有8米通道,北侧因建公厕封闭6米,其余均保留,不影响通行。

2.审理

法院认为《辽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中并未区分住宅与商业网点,被告按照该办法的规定住宅“与公共水厕的间距应不小于8米”规划公厕合法。对于是否会对原告网点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构成影响法院并没有论及。

3.分析

如上所述,对于相邻权的概念我国行政诉讼和司法解释都没有做过具体的定义,法院在认定相邻权的时候还是主要参照民法中相邻权的概念。而对于本案原告提出的公厕建设严重影响其相邻权,影响网点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基于相邻而影响的商业利益与传统的民法通则中明确列举的“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有所不同,民事法律也没有明确作出规定。法院并没有法律规定的缺乏而否定原告的资格。另外在本案中《辽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并未规定商业网点与公厕的距离,而对住宅与公厕的距离作出了规定,法院以住宅与公厕间的距离规定来认定对商业网点与公厕距离是否合法,从中也可以看出法院认可此规定具有保护商业网点的价值。现有的案例大都以“涉及相邻权”为依据受理有关侵犯相邻权的案件,这一规定也会带来过于宽泛的问题。《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明确列举的通风、截水、排水、采光、通行相邻关系较易于把握。在周某某案中原告指出“相邻权的内容除了《民法通则》八十三条明确列举的通风、截水、排水、采光、通行,还包括一些无法完全罗列的内容,如噪声、垃圾、臭气、烟尘、眺望等内容”。这些民事上的利益是否都构成行政法上保护的相邻权,此外涉及相邻权的案件大都涉及工程、住宅、土地、墓地、公厕等,这些所造成的空间布局不仅会造成采光、通行的影响,还会改变周围的商业价值和经营利润,这些利益是否可以包含在相邻权的范围中。本案法院并没有就原告所主张的网点商业收益是否包含在相邻权范围中展开论述,但法院受理此案说明法院认可原告因与公厕相邻而受到的网点收益权。

(三)沈某等182人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纠纷案[5]

1.基本案情

原告沈某是北京市朝阳区的居民,与第三人的住所仅隔一条马路。第三人向被告申请在其住所建立二级动物实验室,对此被告批准了其许可申请。原告认为第三人建设的动物实验室属于污染环境的项目,将严重影响其生活向法院起诉。

2.审理

法院以被告违法相关的规定向第三人批准许可,判决撤销被告所作出的规划许可。

3.分析

被告建设动物实验室的行为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因这一污染所受到的侵害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法院并没有对原告的环境利益作出明确的认定,但法院综合考虑了法律的宗旨和原则,受理此案。从本案及张某案可以看出法院并没有拘泥于民法上相邻权的规定,对因相邻而产生的环境利益也予以认可。

(四)崔某某诉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颁发集体土地使用权案[6]

1.基本案情

原告崔某某与第三人系同村村民,两人房屋并排隔案外人房屋一间。原告出入为房屋西南墙南端的公用通道,该通道东南边为村厂房围墙,西北边为第三人以及案外人的房屋围墙,第三人的房屋围墙与村厂房围墙之间的通道宽度为2.68 米。第三人将房屋转让他人并办理了转让手续。根据历史状况公用通道宽度在3.3米以上,被告将原通道登记在第三人房屋集体土地使用证上,侵害了原告的通行权。因此请求确认被告的颁证行为违法。

2.审理

法院认为该案讼争通道的宽度为2.68 米左右,从我国农村通道实际情况以及通行习惯来看,应系合理的宽度,足以满足原告进出自己的房屋。因此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并没有侵犯原告的通行权,原告与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驳回原告起诉。

3.分析

该案原告的相邻权是否受侵犯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法院根据农村通道的实际情况以及通行习惯,认为通道的宽度足以满足原告的通行从而驳回原告起诉。该案原告的合法权益是否收到侵犯,法院运用和参酌的是“习惯”。该案突破了对合法权益中法的范围的传统认定。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对于法的理解趋向于形式法治主义,认为合法就是符合实定法的规定而且只能根据实定法来确定。有学者指出,合法权益乃“宪法、法律确认的、由相应义务所保证的各种资格、利益、自由和权能。言下之意,任何合法权益皆需由宪法、法律予以确认。[7]更有学者在较早时期即已主张,虽然公民享有的权利十分广泛,但依行政诉讼法,除人身权、财产权以外,其他权益必须以法律明确规定为前提。[8]这些法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一般将宪法排除在外。实践当中,部分宪法规定的重要公民权利尚没有化为具体的行政法律规范,如公民的受教育权、参与权等,在“田勇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和“齐玉苓案”就反映出了行政法对受教育权、姓名权和正当程序权利保障的不足。例外,实体法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合法权益作出规定,在实体法之外还有大量的利益。目前我国了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这些目前没有实体法的明确规定,很多实体法得不到行政诉讼法的保护。有学者认为,除了宪法、法律、法规具体规定的权利外,权利有时也隐含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之中,不能仅从条文字面上作权利有无的简单判断,有时需要通过法律作扩展解释来认定某种权利的存在。[9]

二、目前相邻权案件原告资格认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司法解释》第十三条规定涉及相邻权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并不是只要有关相邻权的就享有原告资格。周某某等60人与山东省民政厅、青岛市规划局、青岛市民政局行政审批、规划行政审批案中法院采用改变现状和不利影响来作为相邻权人原告资格的标准。必须结合行政诉讼法与司法解释的规定,相邻权可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相邻人才具备原告资格。从张某案和沈某案可以看出法院对相邻权的认定并没有局限于民法相邻权的概念,对于因相邻产生的环境利益和商业利益法院虽然没有明确予以认定但都结合立法目的予以保护。此外在缺少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法院还可以参酌和适用“习惯”来认定相邻权是否被侵犯,这也突破了对传统的法的定义。

从法院的判决可以看出我国相邻权案件原告资格认定中存在的问题。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均缺乏对相邻权概念的定义,审判实践中多参照民法上相邻权的概念。然而对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相邻权,因相邻而造成的商业利益和环境利益受影响的相邻人是否应赋予原告资格法院没有明确的结论。因此这一规定过于宽泛。

三、相邻权案件对我国原告资格的启示

如上所述,相邻权的概念并不清晰。我国《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虽然有原告资格标准标准的规定,但仍然十分抽象不易把握。因此通过相邻权案件中法院的认定现状可以对我国整个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有所启示。目前涉及原告资格的法条有《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和第41条第1项“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司法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第13条进一步明确了可以提起诉讼的几种情形,包括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认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已经或将会产生实际影响。[10]在“黄某某等人不服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登记行政复议案”[11]中,法院明确指出判断构成害关系的要素有二:一是申请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或有受到损害的现实的可能性;二是权益损害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即具体行政行为是因,权益损害是果。不论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权益标准”,还是《若干解释》规定的“法律上利害关系标准”,合法权益要件都是确定原告资格标准的核心要件,研究合法权益是确定我国原告资格的重要突破口。应重点解释什么是“合法的”、“法律上的”。一方面需要立法的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法院在个案中发挥能动性的解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判案例选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裁判案例网 http://www.110.com/panli/panli_40259.html.

[3]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释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4]国家法规学院.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2)年商事审判暨行政审判案例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03.

[6]水旭波,郭敬波.“相邻人”的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认定[J].法治论丛,26(01).

[7]丁丽红.关于扩大行政诉讼对合法权益保护范围的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1999.

[8]周汉华.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审查[J].中国法学,1991.

[9]斯金锦.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律上利害关系要件研究[J].公法研究,2006.

[10]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释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11]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2.05.

[作者简介]张宝华,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张宝华

上一篇:美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货币政策下的银行理财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