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注销登记法律论文

2022-04-20

现实中,一些公司常常利用因未年检而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的机会将公司关门大吉,然后逃之夭夭。试图以此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改头换面后却又在某个时候的某一处又开一家公司。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逾期注销登记法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逾期注销登记法律论文 篇1:

济南市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事业单位的注销登记工作,保护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11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1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属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事业单位的注销登记工作。

第三条 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方便事业单位的原则。

第四条 事业单位的注销登记工作,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所属的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负责。

市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 事业单位在办理注销登记过程中,其主管部门(单位)发生变更的,原主管部门(单位)承担的相应职责由承接部门(单位)负责。

第六条 经登记管理机关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自核准注销登记之日起事业单位法人终止。

第二章 清 算

第七条 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撤销、合并、分立时,应当在主管部门(单位)指导下,自其被撤销、解散文件发布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成立清算组织,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清算工作。

市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单位)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清算工作的监督指导。

第八条 清算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对事业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九条 清算组织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职工代表、财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单位)的相关人员。

根据需要其成员可以从审计、国有资产管理、税务、土地管理、银行、法院和社会中介机构中用公函指定。

第十条 清算组织负责人,主持和协调清算组织的日常工作,一般由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担任,也可由事业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单位)商市财政部门指定。

第十一条 清算期间自清算组织成立之日起至清算组织出具清算报告之日止,清算期限不得超出180日。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清算期限的,由清算组织在距清算期限届满的15日前,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延长清算期限的申请。

第十二条 清算程序。

(一)成立清算组织。制定清算议事规则,指定清算组织负责人,代表事业单位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二)制定清算方案,主要包括清算内容、程序、时限等,并报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单位)确认。

(三)通知债权人并发布公告。清算组织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济南市机构编制网等政府网站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至少发布三次拟申请注销登记的公告。债权人应当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织申报其债权。

(四)开展审计、评估工作。事业单位提出清算申请经其主管部门(单位)同意后报市财政部门,由市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

(五)清查事业单位全部资产和负债,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六)处理未了结的业务,清收、清偿事业单位债权、债务。主要工作包括:对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进行清理,包括继续履行或终止履行或解除合同;催收应收款,收回债权;清偿债务;代表事业单位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七)拟定清算报告。清算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清算的原因、期限、法律依据;

2.清算组织的组成情况;

3.清算的过程;

4.债权、债务的处理结果;

5.清算财产的处理结果;

6.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有关公告和通知,债权和债务人登记名册,对外担保、对外投资情况,有关公证、诉讼等司法文书;

7.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和应当提供的材料。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在清算报告完成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其主管部门(单位),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单位)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出具书面意见。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其主管部门(单位)审核清算报告结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市财政部门申请确认批复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事业单位撤销或者解散的证明文件;

(二)主管部门(单位)确认的清算方案;

(三)主管部门(单位)审核的清算报告及意见;

(四)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评估报告;

(五)事业单位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凭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六)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八)《事业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九)市财政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第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准予批准的,出具正式批复文件。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资产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清算期间,事业单位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合并或转制为其他类型法人的,经市财政部门批准,清算组织可以适当简化清算程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经债权人同意,在清算报告中明确原有债权债务由合并或转制后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财政全额补助、差额补助和享受财政支持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其清算工作经费由清算收入安排,不足部分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第三章 注 销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市财政部门批复清算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备案)申请书;

(二)撤销或者解散的证明文件;

(三)市财政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

(四)发布该单位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的凭证;

(五)《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

(六)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第二十一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注销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二十二条 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后,应当收缴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于20个工作日内在济南市机构编制网等政府网站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布注销登记公告,并将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情况书面通知市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后,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将事业单位印章移交同级公安部门销毁。

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保留事业单位原名称印章的,事业单位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上交印章并办理封存手续,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封存。封存期限自事业单位完成注销登记之日起,不超过两年;超过两年后,由登记管理机关移交同级公安部门销毁。

事业单位在封存期限内需要使用印章的,应当到登记管理机关当场使用,用印后重新封存。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注销之日起30日内,持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的注销文件,到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组织机构代码注销登记,并交回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五条 财政全额补助、差额补助和享受财政支持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未按本办法进行清算的,市财政部门对其停止拨付财政性资金,并责令其限期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未按本办法申请注销登记的,市机构编制部门暂停受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事业单位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主管部门(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未按本办法办理组织机构代码注销的,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其予以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其他法定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申请注销登记,应当使用登记管理机关提供的纸质或者电子格式文本,通过送交、网络传输方式报送。

第三十条 本办法实施前被撤销、解散的事业单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市财政部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各县(市)、区事业单位注销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9月30日。

关键词:济南市 事业单位 注销登记

逾期注销登记法律论文 篇2:

公司关门,就能溜之大吉?

现实中,一些公司常常利用因未年检而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的机会将公司关门大吉,然后逃之夭夭。试图以此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改头换面后却又在某个时候的某一处又开一家公司。企业关门了,逃避债务就真的可以溜之大吉吗?

依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退出市场,但是应该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操作:被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事由之一,必须在15日内由股东组织清算,清算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现有资产将所有税、费、债务支付完毕,刚好够或还有多余的;另一种是出现资不抵债情形的。按照公司法规定,前者出具一份清算报告,股东签名盖章后提交工商局办理注销公司的登记手续并办理注销公告,公司终止消灭;后者必须要申请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公司清算事宜交人民法院监控执行,公司进入破产还债程序。此时,公司可能还有许多债务没有偿还,这些是被人民法院认可的可以不还的债务;关键是股东、老板是依法没有义务代为还公司债的,除非股东自愿。

那些故意不年检而导致营业执照被强制吊销的公司,其老板(投资人、股东)显然是拒绝清算的,往往公司执照被吊销10多年了,公司还没有清算,尤其是一些自然人股东,认为我国目前对户籍管理较为松散,身份证上的地址,根本无法按图索骥。

正因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确实遇到很多类似情况,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12日就已经发布了一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以下称《公司法解释二》),这个司法解释自2008年5月19日起施行。关于公司清算,列举如下主要规定,供使用参考。

1、以下情形,公司被吊销执照后15日内没有依法开展清算活动的,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一)公司解散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二)虽然成立清算组但故意拖延清算的;(三)违法清算可能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股东利益的。

2、公司清算时,清算组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将公司解散清算事宜书面通知全体已知债权人,并根据公司规模和营业地域范围在全国或者公司注册登记地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进行公告。清算组未按照前款规定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导致债权人未及时申报债权而未获清偿,债权人主张清算组成员对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3、公司自行清算的,清算方案应当报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确认;人民法院组织清算的,清算方案应当报人民法院确认。未经确认的清算方案,清算组不得执行。

4、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债权人主张其在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上述情形系实际控制人原因造成,债权人主张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5、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帐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上述情形系实际控制人原因造成,债权人主张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6、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以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解散后,恶意处置公司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或者未经依法清算,以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法人注销登记,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7、公司解散应当在依法清算完毕后,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公司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导致公司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主张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以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8、公司未经依法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股东或者第三人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时承诺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债权人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9、公司解散时,股东尚未缴纳的出资均应作为清算财产。股东尚未缴纳的出资,包括到期应缴未缴的出资,以及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分期缴纳尚未届满缴纳期限的出资。

10、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债权人主张未缴出资股东,以及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或者发起人在未缴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11、清算组成员从事清算事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公司或者债权人主张其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作者:张亚卿 黄 俊

逾期注销登记法律论文 篇3:

对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思考

每个市场主体总有一个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的过程,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市场都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规定,但对于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方面的规定却无统一详细的规定,从立法目的来看,并没有真正起到保护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市场主体退出的法律规定多、散,退出方式规定不明确、不统一

我国目前的有关市场主体退出的法律规定由于受立法思路不同和历史条件不同的影响,对市场主体的退出方式都有类似的规定,但又不尽相同,有的不予明确,给实践操作中相互之间的把握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1.市场主体退出的法律规定众多、杂乱。有关这方面规定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相应的登记管理法规。《民法通则》第46条“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明确了企业法人要经过注销登记并公告后才算是终止,也就是完全退出市场。《公司法》第189条“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也明确了公司退出市场的方式是注销。《个人独资企业法》第21条也规定了“经登记机关注销登记,个人独资企业终止”。而《合伙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几部法律、法规虽然对市场主体退出都有着类似的规定,但不尽相同,也没有对市场主体的退出方式有明确的规定。2.各类主体法之间注销和吊销的关系大相径庭,导致吊销被误认为市场主体的退出方式之一。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市场主体退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注销,是企业主动退出市场的行为:另一种是吊销,是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被动地退出市场的行为。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退出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注销。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吊销只是作为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解散要进行清算,清算结束后申请注销登记后公司方为终止。《公司法》第181条规定公司解散的原因之一是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也就把公司被吊销作为注销的起因之一,他们之间关系就是吊销为因,注销为果。但是《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并没有把企业法人被吊销作为注销原因。而是规定:如果企业法人拒不办理注销登记,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在这里他们的关系就是注销为因,吊销为果,让人误以为吊销才是企业退出市场的最终方式。

(二)清算制度不完善,缺乏操作性

我国的各类市场主体法都对企业清算作出了规定,但大多规定都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比如《民法通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个人独资企业》和“三资法”都只是规定了企业的注销前提是要进行清算,但对于企业终止后清算的期限,逾期不清算或没有依法清算的,应如何追究投资者、法人代表和直接责任人个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等都没有详细的规定。虽然《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对清算有了比较详细的可操作性规定,但对于不清算或没有依法清算的法律责任方面仍是一片空白。虽然《刑法》第162条也规定了妨害清算罪,但该罪也无法追究不清算者。同时,企业终止、债务清算各环节存在很大脱节,工商部门只管注销、吊销,清算债权、债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即法院、外商投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这就无形中给恶意逃债者网开一面,留下了一条“后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债权保护、债务清算制度有如虚设。并且。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往往不愿自动组织清算。特别是那些债务很多的,根本不愿意也不打算清算,既没有清算组织又没有主管部门,必定会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难以保障交易安全。

(三)吊销营业执照后市场主体有无法人资格,法律对此无明确规定

一个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之后,是否还具有法人资格?对待这个问题,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法院与工商部门的观点未能取得一致。在实践中引发了许多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吊销和注销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即两者均导致企业的消亡,不同的是吊销是因违法行为被强制解散,而注销是企业的一种自愿解散,它们最终的法律后果一样。《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其公章,并将其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其债权、债务由主管部门或由清算组织负责处理。”从这一规定本身来看,企业的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是合二为一的,就是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同时注销其登记,也就意味着其企业法人资格的同时丧失。而按照《民法通则》第36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的规定。就把企业法人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公司法》第187条“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的规定和企业法人必须要进行注销登记后才是终止的规定却又说明了企业吊销后的清算期间,企业法人仍然存在,它的法人资格依然存在。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不到位

由于市场主体、投资人趋利意识严重,信用缺失引发的拖欠账款、逃废债务、恶意偷税欠税等问题时有发生。在退出市场时,有些市场主体、投资人钻空子规避法律。有的搞假破产、假清算来骗取注销登记。有的在破产、解散、关闭时不依法组织清算办理注销,而是以不参加年检等方式有意等待被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投资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企业甚至今天被吊销营业执照,其投资人明天就可以办理新的执照。从理论上讲,吊销营业执照是工商部门最严厉的处罚。但在实际上,市场主体恶意退出时,这种处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变成了债务人赖账的借口和恶意逃债的“奖励”。它造成了债务人故意不来年检,任你吊销营业执照。一来可以免除破产清算的麻烦:二来可以赖账,甚至变个名目、换个地方另行登记、重新开业,说不定有时还可以享受许多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构成全社会信用体系网络,无法开展有力的信用监管,难以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二、完善和规范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思路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以“宽准入、严管理”为原则,以进出畅通为目标,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机制,从法

制体系层次和实践操作规程方面加快疏通市场主体的退出关,提高市场主体的合格率。

(一)制定统一的市场主体法和清算法,从立法上完善

统一登记所依据的市场主体法,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统一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打下法律基础,要制定《商事登记法》,统一所有登记程序,从而对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退出方式、债权债务清理作出一致的规定,增加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并在吸收破产清算法律法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清算法》或《清算条例》,明确规定逾期不清算或不依法清算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建立故意逃债和变相逃债的刑事责任制度。

(二)明确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关系,从法理上完善

对吊销营业执照后法律问题的争议,实质上就是对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界定不清的问题,即对市场主体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认识不同。目前,根据《民法通则》有关规定,企业法人经过注册登记而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获得),经过注销登记后其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丧失(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消灭),并且要以依法清算为前提。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清算期间,公司存续和企业法人必须要进行注销登记后才是终止。应该说这对市场主体退出的规定是明确的、可行的,所以无论从体现立法精神上,还是从现实中保障交易安全来看,对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认识要统一,吊销与注销应是一种因果关系,吊销是导致企业解散的事由,只有经过清算过程,才能引起注销程序。既然吊销营业执照作为一种行政处罚,不能等清理完债权、债务后再来制裁,那么这种处罚就应只消灭其经营资格,在法律意义上还保留其法人资格。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后应责令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组织清算,如果清算中出现财产不足清偿债务,应当立即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待清算完结或破产程序结束后由工商部门进行注销登记。这样一来,它如果有债权,还能向法院起诉主张其权利:同时,它也躲避不了债务。

(三)构筑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体系,从防范上规范

在加强信用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同时,要整合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依托工商部门市场主体网上数据监测系统和“经济户口”,集中登记、合同、商标、经检方面的市场监督信息,形成市场主体基础档案和网上电子档案,将政府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各金融机构和有关中介组织掌握的非国家机密和市场主体商业秘密的市场主体信用监督信息,全部归人统一的档案,联手建立全国电脑联网的市场主体信用监督、查询和证明体系,构成对市场主体信用监控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同时,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建立网上市场主体“身份证”认证系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投资人市场准入制度。对一些因严重违法行为被吊销营业执照而终止的企业或者因资不抵债宣告破产而终止的企业负责人、投资人的资料要上网公布,使这些人难以轻易地再担任企业负责人。

(四)建立市场主体约束惩罚机制,以惩处来规范

惩罚机制在市场主体的退出制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应该不仅局限于法律法规的惩处,更体现在对市场主体及投资人信誉的影响、道德的谴责方面。对那些有恶意逃避债务、逃避税收而不依法退出市场等不良记录市场主体、投资人进行处罚,并且惩罚要具有持续性,不良记录将伴随着市场主体的负责人、投资人直至法律规定的年限。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有恶意逃避债务而不依法退出市场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锁入不良行为警示系统,进入“黑名单”,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实施“阳光下的监督”。限制其相关行为,让债权人、其他市场主体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同时,工商部门应禁止相关人员的市场准入。对有假破产、假清算或不依法清算等不良行为记录者,都不能注册新的企业或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限制他们的行业再进人权、其他行业的再投资权。

作者:陈 婉

上一篇:审美教育下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依法行政灵魂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