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排水本科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从初步建立与探索、改革、完善与创新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建筑工程图识读”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上的改革成果,并说明了取得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筑给水排水本科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建筑给水排水本科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卓越计划”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探索

摘要:为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卓越计划”的需求,探讨了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了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卓越计划”未来应着重解决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体系;“双师制”培养模式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建筑大学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我校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在2012年被确立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主干专业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程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了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指出了“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

1.目前建筑给水排水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为工业和民用建筑提供必须的生产条件和舒适、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应用科学。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和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建筑内部的给水、消防给水、排水、雨水、热水供应以及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小区给水排水和建筑中水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居于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安装、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能力。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和“卓越计划”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1)课程体系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目前传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课堂教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实践环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毕业设计”。课程设置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实验环节和创新教育环节缺失或比重偏低,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此外,尽管有些高校也设置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习内容,但由于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实施效果也不如人意。(2)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近年来,以生态环保为核心,以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为代表的科技发展需求,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教材内容无法有效覆盖上述内容。(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当前高校教师多为“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多数高校尽管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但配套制度缺失,导致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难于开展。

2.我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环节,不断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涵盖基础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工程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

(1)基础理论教学。根据我国城市化建设需求,在原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建筑消防技术和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不断完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使理论教学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

(2)基础实践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穿插调研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设置认识实习、实验等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感性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是全国率先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试验的院校之一。目前,我校已设计并开出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建筑排水管道水力工况实验”、“虹吸式雨水斗水力工况实验”、“卫生器具安装与管道连接实验”、“建筑排水管道噪声测定实验”等实验项目。

(3)综合工程实践教学。设置专业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4)应用创新实践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设置课内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了解当前建筑给水排水专业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实践,自主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积极实践,探索“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为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但理论优势明显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消防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均聘请设计院资深工程师承担1/3以上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全面掌握建筑给排水系统基本理论的同时,深化学习内容、增强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中,每名学生皆由校内教师与设计院外聘教师共同指导,一方面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设计流程、设计要求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建筑给排水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3 注重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充分利用我校在城市节水、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协调一致。一方面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在培养计划中落实建筑节水设计、可再生能源加热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概念及设计要点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通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亦庄开发区、东方太阳城、国家大剧院等典型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科技发展,了解行业需求,使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3.结语

“卓越计划”是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2]。我校基于“卓越计划”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践探索表明,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未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探索建立企业深度参与教学环节的长效机制,激发企业的长期参与积极性;

(2)在强化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探索建立优秀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式教学模式,使得研讨式教学的开展面临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资助项目:北京建筑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郑树彬,朱文良,方宇等.“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大学教育,2013,No.1.

[2]温华兵,杨兴林. 面向企业的船舶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工程,2015,No.11.

作者:许萍 冯萃敏 黄忠臣 韩芳 吴俊奇

建筑给水排水本科教学论文 篇2:

高职“建筑工程图识读”课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从初步建立与探索、改革、完善与创新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建筑工程图识读”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上的改革成果,并说明了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 建筑工程图识读 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占伟(1965- ),男,河南新安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教育;卫国芳(1976- ),女,山西平陆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教育。(河南 三门峡 472000)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社会对高职教育特别是建筑行业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几年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在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培养学生熟练准确阅读建筑工程图样的能力, 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技术、指导生产施工、进行工程概预算等必备的基本技能,也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类专业的整个教学成效,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保证“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确保专业教学的顺利运行,自我院建筑专业创办以来,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建筑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初步建立与探索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职业院校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专业招生的前几年,我院建筑专业基本上都是套用本科或专科建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与本科或专科基本雷同,只是在教学时数上进行了删减。以“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为例,课程设置上,我们当时开设了“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相关课程,学时很多;教材选取上,虽然注明了高职教材,但内容也基本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提供的建筑工程图较旧;教师大多是实践经验较少的刚毕业的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将教材中的难点删去,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制图能力一般,识图能力普遍较差。

二、改革与实践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内涵也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了解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反映经济、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能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匹配,另一方面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行业情况分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行业领域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的观察分析,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确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和课程模式。2004年,我们对三门峡地区建筑行业作了一次深入的行业情况分析,了解了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等。在行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就业岗位认真分析后,确定了职业能力对“建筑工程图识读”的课程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手工绘图达到规范要求,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熟练并准确阅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见下表。

明确了课程要求后,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岗位需求,在借鉴同类院校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边学边做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

1.改革教学内容。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应用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课程内容重组整合,将原有的“建筑制图”“建筑CAD”“建筑效果图”等课程重组整合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把当前的科学研究成果、新技术开发应用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知识模块。模块一:基础知识,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投影作图。它为手工作图和计算机绘图打基础,为识读工程施工图做准备。模块二:制图,包括手工作图、计算机绘图,在计算机绘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制图软件的学习,如天正、PKPM等。它可以加强学生的制图能力,提高学生识图的速度及准确性。模块三:识图,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学习中,突出钢筋混凝土整体平面表示法即平法施工图的识读;设备施工图的学习中,除继续加强给水排水施工图、采暖通风施工图的识读外,增加电气施工图的识读。它是本课程的重点及核心。

2.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创设良好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石。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导型教学模式,由教师以板书辅以教具或多媒体课件讲解知识,学生做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既可在室内教学场所进行,也可在室外教学场所进行。通过讲述、讲解、解析等主要形式,将制图与识图的基础知识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我们针对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及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保留原有的教学模式,又增加了“质疑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质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程序是自学内容—讨论交流—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巩固总结。如在学习建筑平面图时,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自己通过讨论、上网查资料等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任务,明确任务的要求。如在学习结构施工图时,将学生分组,为每组提供一套框架住宅施工图,突出钢筋混凝土整体平面表示法,要求各组学生认真阅读工程图纸,识图结束后增加开放性思考题和适量实训题,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课堂发现的和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请现场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巩固了学校课堂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在教学手段上,除采用多媒体课件外,对于不易用语言进行解说的教学难点和要点,可以借助教学录像进行演示,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改革考评体系,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训技能、自主评价与企业评定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理论课考核评价以课程为单元,采取阶段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课考核评价以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并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控制和形成性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从业本领。具体做法是保留原有的理论考试,内容主要针对基础知识;增加制图单项实训和识图单项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辅导,实训结束后请专家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答辩,最终考核成绩由教师和专家一起做出评定。

我们对课程进行一次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建筑构造”课安排在第二学期,“建筑设备”安排在第三学期,而“建筑制图与识图”安排在第一学期,在讲解识读工程图时,学生对建筑构造、建筑设备的知识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学生问“什么是女儿墙”“什么是泛水”等问题。这样,教材上没有建筑构造图例,即便教师讲解了,学生也很难完全掌握,直接影响了识读速度及读图的准确性。其次,我们建筑类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基本都在工程一线,学生顶岗实训大都在施工单位,他们返校后反馈了信息:第一,对制图要求较低,只需了解制图基本知识和投影原理,不需要掌握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重点是工程图纸的识读,必须熟练准确地识读施工图,才能正确指导施工。第二,“建筑构造”课程重点应放在掌握细部构造组成、做法,不需掌握过多建筑设计的知识。建议学校把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去除,计算机制图作为专业选修课,对有兴趣和有志于建筑设计的学生选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在完善第一次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

三、完善与创新

教学内容上,我们将“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构造”“建筑设备”整合为“建筑工程图识读”,为了让教学走在实际的前面,我们及时在讲课中加入了近年来才推行的板的钢筋混凝土平面表示法。让学生自行总结传统的板的表示法和板的钢筋混凝土平面表示法的区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模式上,除保留采用原有模式外,增加“项目现场教学”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科学选择和设计项目。依照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带动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进行项目训练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科学选择项目并对项目进行优化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中,去掉制图实训,将原来的一周识图实训改为三周,为学生提供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若干套,学生仔细阅读后,完成习题并组织答辩,实训成绩以习题完成质量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

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教改经验,对建筑工程图识读的普及和推广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中多次获得表彰。经过完善与创新后的课程,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建筑工程图识读”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熟练准确地识读工程图纸,具备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我们对相关实训单位进行调研走访,也证明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识读工程图纸的能力以及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莫章金,毛家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勇军.高职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3]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张占伟 卫国芳

建筑给水排水本科教学论文 篇3:

新升本科院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建筑给排水工程是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概述了现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等特点,提出了教学的改革方向:加强师资的培养,丰富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工程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新升本科院校 课程 教学 改革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 为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也是环境、建筑、土木类等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现代工业、民用建筑是由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给水排水、电照、动力等有关工程构成的综合体,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对于满足人们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高层、超高层建筑、智能建筑、住宅小区的兴建,节水节能技术的普及,绿色生态小区、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等新概念的提出,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与建筑给排水行业的发展现状去探索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

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研究薄弱

与水科学与工程的其它课程相比,其课程体系建立较早,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较为固定,教学方法也相对成熟,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尽管近几年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本学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设计方法及其规范和标准的发展,实际设计、施工等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本学科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较多,其理论研究环节存在明显落后于实践应用与发展的弊端,急需高校及相关研究部门的理论支持。

1.2 缺少适合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教材

教材内容陈旧,我国目前各新升本科院校采用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在内容设置及形式上均沿用20世纪40年代末前苏联的高等学校教材《房屋卫生技术设备》编写大纲和各章节内容安排,虽然经过多次修编,但是许多内容仍需进一步改进。一个论点、一个产品、一项技术从问世到得到认可、普遍接受、再编入课本有个过程,课本的编辑出版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一本教材要想及时反映这些技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难度。随着建筑给水排水学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给水排水的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图亦随之变化较快,由此造成高校教学内容、教材更新等难以跟上其发展速度,凸显出许多缺陷值得商榷。

1.3 课程设置不满足实际需要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既是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又是建筑设备工程的组成部分。目前的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交叉、覆盖的知识较少,培养的学生仅仅具备单一的建筑给水排水的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市场各单位所需求的具备水、暖、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4 师资力量单簿,教学手段单一

建筑给排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学生今后就业的重要方向。在其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各专业的协调和管道综合训练,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即学生就业除了在设计院工作之外,有很大部分的学生进人到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建筑安装公司等。要想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及早独立胜任工作,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工程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课程教师因其观念和经历所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教材轻现状,重设计轻施工,重理论轻实践。尽管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手段已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現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但目前教学课件的制作多限于PowerPoint,过于走形式,有待改进。

1.5 教学课时少内容多

建筑给排水工程本身的从业内容逐年扩展:从给水扩展至热水、直饮水;从排水扩展至中水、循环水,乃至污水局部处理;从消火栓灭火扩展至自动喷水系统;从水消防扩展至气体消防和特殊消防;从单栋建筑扩展到小区。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一般新升本科院校建筑给排水的理论教学为40~50学时,不少本课程内容尚未能接触,更不必说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增加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同国际化的建筑设备工程接轨了。

1.6 实验条件差

设备多是建筑给排水课程的特点之一,在讲授诸如气压给水原理、变频调速技术、减压阀等内容时,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枯燥、抽象,缺乏兴趣与热情学习效果差。而经费的限制使学校不可能时常更新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

2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的探讨

作为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或有所改善,在工作中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课程教学做了一些尝试:

2.1 加强师资培养,丰富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目前建筑给排水学科,对教学内容上进行及时的更新、引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不断充实、完善授课内容,更新教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行业中新理论与新概念的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工程规范修订的原因及原则,以及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等等,对这些内容的把握,哪些该讲,哪些不必讲,讲到哪个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对知识的把握、应用以及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不必拘泥于教材,而是以系统地完成知识点教学为原则,因此,加强师资的培养和建设,对教学内容的保质保量完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教学研讨中,经常交流信息,要求各位教师随时跟踪本专业最新的学术进展,关注工程规范、规程的修订情况,标准图的编制,并将这些修订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教学过程中,在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讲深讲透的同时,将学科的最新进展融入教学中,有时可能就是几句话,却可以让学生对专业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对一些重要的强制性条文印象深刻。

2.2 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丰富理论研究

在教学方式上尽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它教学可以及图文声为一体,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各个器官来接收信息,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并且激发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讲授效率提高,并能及时更新内容,改进备课方式,从而能很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原有的PowerPoint课件形式下,增加采用新的Flash、3DMax等课件制作软件,使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如对需要重点掌握的设备,我们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对常用设备的不同规格种类、外观形式等通过放映产品样本投影的方式进行;新型管材的安装过程借助厂家的宣传录像;不同建筑已安装运行的设备房、管道井的布局则有赖于任课教师在多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积累的图片资料。但基本概基本原理与基础理论的学习依然是一个需要数学式、逻辑推理和耐心讲解的过程,从教学实践上仍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效果为好。针对这部分内我们强调与专业基础理论的密切结合,让学生体到“理论知识原来是这样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道理,如在消火栓喷口流量、充实水柱及自喷系统的喷流量和压力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水力学的管道理论,再步步推导的教学方式,理论性强,逻辑严谨,教学效果较好。

2.3 将工程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将工程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有时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讲授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正确把握好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本课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和思维。收集工程实例并精心穿插到各教学章节中,将一些典型工程实例作为课外补充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课后学生思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的大课堂,参观加压泵站、室内游泳馆、室外景观水等,调研高层建筑中的给排水系统,对工艺及运行管理中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所参观的工程应用了书本上哪些知识?”、“所参观的工程有哪些做法较好?”、“所参观的工程哪些设计方面还可以改进?”等等。通过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工程角度去思考问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又如在“排水”一章的教学中,安排学生就学校宿舍或教学楼进行实地观测,从排水系统的设置,到通气管的布置,卫生器具的布局,清通设备的应用,管道系统的计算,对一个排水系统考虑它的各个方面,这样,简单的排水系统基本就清楚了。也可以避免通过图纸让学生多了解各种工程实例,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设计施工理念,即借鉴各方面的知识,一方面保证设计和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保证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在这些章节中利用图纸这种形式更有利于讲解各种系统的特点和布置方案的优缺点,更形象化。

2.4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内容与水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工程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首先注重课程与本专业前接课程及后续课程有机地衔接。在授课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相关学科知识,从本质上阐明给排水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如建筑内部给水系统计算一节,其计算理论涉及《水力学》课程的大量知识,是《水力学》圆管流体计算相关章节的应用和延伸。因此在讲授建筑内部给水系统计算时,要帮助学生回忆相关水力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引入到室内给水管网的计算方法上。同时引入给水当量,小时变化系数,同时给水百分数等建筑用水的特征值,再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系统式的授课,学生不但回忆和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应增加工程安装、工程概预算、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编制工程设计文件等内容,并对课程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做好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有意识地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5 充分利用选課机制,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程

在国外许多国家将本课程与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内容集为一体,称为建筑设备或建筑设备工程。在国内,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些新升本科院校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从近年来人才市场招聘情况和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社会对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且要求具备较宽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可以看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内容单一,与相关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入不够等缺陷。面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发展及各高校目前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中宜补充有关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增加有关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使之互相渗透与交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在教学大纲制定中有意识引导学生选择暖、电等相关课程,并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水、暖、电等知识点的实践性环节。从学校的角度增加相关的跨专业选修课效果可能会更好。

2.6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门课程是针对大二学生开设的,是在所有涉及本专业课程中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也是同学们在学习了一年的基础课程后首先接触到的专业课,比较新鲜,所以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性较高。同学们急于知道自己将要学些什么,学完了以后,能干些什么。这种学习的渴望对于课程的讲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这种兴趣,借助合理的教学手段,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首先,讲好第一节绪论课十分重要。在绪论中,要讲清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和室外给水排水工程的相互依存关系;着重介绍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内容与发展趋势;讲清本课程与其它有关工程的有机联系等等。通过讲好绪论课,不但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了粗略的了解,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 结语

随着新升本科院校评建的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并初见成效。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自己的素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建筑给排水领域的知识不断更新。因此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学生视野,突出能力培养。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伟英,高乃云,李树平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给水排水, 2007,33(11):87-89.

[2] 王春燕,张勤,刘智萍.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4):86-89.

作者:邓 洁

上一篇:公路工程材料单价计算论文下一篇:员工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