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肖像油画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油画从舶来品逐渐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美术界的重要分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油画本身的价值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中国油画界中,肖像油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西方肖像油画不同的是,中国肖像油画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民族绘画题材、人文艺术元素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靳尚谊肖像油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靳尚谊肖像油画艺术论文 篇1:

靳尚谊的肖像中国

86岁的靳尚谊现在还在画画。不开会、不出门的话,就画半天。但他说现在体力不够,眼睛也不行了,不敏锐了,而且手有点抖,不能“啪”地一下一笔到位了,得慢慢画,这样画没有力量。“现在画不好了,水平在衰退。这是自然规律。”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靳尚谊似乎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清醒、理性。他说之所以专攻肖像画,也是因为自己画多人物的有点困难,精力不够,能力不够。“你看詹建俊、侯一民他们就画多人物,他们有能力。”

的确,50年代在油画训练班学习时,詹建俊和侯一民的毕业创作都是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心中的头等之作,靳尚谊的成绩只是中等。和靳尚谊相识已70年的詹建俊说,自己最佩服靳尚谊的就是他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选择,不跟风。

“选择很关键,一步选错,后面的道路就变得很不确定了。我觉得靳尚谊的两个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一个是专画肖像,一个是向古典的方向走。这是很不容易的决定,因为当时大家觉得中国缺少现代性,太保守,都在求新求变。他不但不变,还坚持着往回走。”詹建俊说。
“冷颜色不会用了”

靳尚谊最初的油画肖像尝试,可以追溯到1960年的《十二月会议》。

这是当时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青年教师的靳尚谊应中国革命博物馆之约所画,画的是毛泽东在1947年12月的会议上作报告。开始他画了很多草图,都不理想,最后设计成毛泽东举手正面推进的姿态。这张画的画幅不算大,但因是半身肖像画,特别是头部显得大,还是挺有冲击力的。画作完成后,反应很好。靳尚谊也开始发现自己对肖像画的兴趣和这方面的才能。

后来他又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1964年他画了一张《踏遍青山》(后称为《长征》),取自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张画虽然不是肖像画,但人物也很少,只有毛泽东和一个牵马的战士。背景是大面積的天空,乌云密布,有种很深远的感觉。他想体现革命低潮中人的沉着自如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那几年,他还画了《傣族姑娘》等一批肖像,开始有了一点风格化的东西。和当时那种“明显”的笔触不同,他的笔触是“平平的”。但这种尝试很快就被“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打断了。

70年代初,他接到了两个大的政治性任务,一是为筹建中的“平型关纪念馆”创作油画《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和林彪》(九一三事件后纪念馆被封,画作被毁),一是修改《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靳尚谊的恩师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巨作,此前已抹掉了高岗和刘少奇的头像,这次又要将林伯渠抹掉。此时董希文已身患癌症住院,没有精力来改画了。他的原作其他人又不能随便动,于是靳尚谊和赵域被调来重新临摹并改画。靳尚谊临摹人物,赵域临摹背景。
1979年,靳尚谊在创作 《小提琴手》。该作品标志着他色彩感失调后长达6年的恢复期的结束。图/受访者提供

自1952年在董希文的画室中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已有20年过去了。“基本上我能够达到他的水平了,当时心里就已经有点底气了。”靳尚谊说。

画完请董希文提意见,董希文很满意,只提了一点意见:毛泽东侧面头像的轮廓画得稍微方了一点,从颧骨到下颌要稍微椭圆一点,就差这么一点。靳尚谊觉得他提的意见很对,就这一点他都看出来了,“很厉害”。

改革开放后《开国大典》要恢复原貌,也是在这张临摹之作上恢复的。现在国博展出的,就是这一张。

此后,靳尚谊又担任了全国美展的“改画组”组长。当时的参展作者大都是工农兵和红卫兵,作品中的大量毛泽东形象画得难登大雅之堂。靳尚谊和朱乃正、陈逸飞、孙景波等小组成员一起,夜以继日地把毛泽东形象整个修改了一遍。

按当时的要求,毛泽东脸上不能有冷颜色,只能用土红、橘黄、朱红等颜色。画了大量的这种画后,忽然有一天,在带学生写生时,靳尚谊感觉自己的眼睛有了变化,色彩感失调,画什么都红彤彤的,冷颜色不会用了。他只能多写生,慢慢恢复。

1978年,陈丹青和孙景波成为恢复高考后中央美院的第一届油画班研究生,指导老师是林岗、侯一民、靳尚谊。其中,靳尚谊最年轻,来的时间也最多。陈丹青说,这些老师自己也耽搁了多年,手上也荒废了,需要从基本功开始恢复;学生也多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了,所以师生很平等,教学基本是放任自流、教学相长式。

陈丹青记得,有次他们围着看靳尚谊画一张女模特的写生。从那时起,靳尚谊给他印象一直是,这是一个力求准确的人,画画要准确,形要准,调子要准;做事情要有章法,不要花架子。

1979年,靳尚谊画了肖像画《小提琴手》,整幅画的情调含蓄优美。他觉得,直到这时,6年的“恢复期”才可以算告一段落了。

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第一次到香港展出并出售。临行前,靳尚谊叮嘱《小提琴手》是非卖品,但因当时一位新加坡买家出了高价,这幅画还是被卖掉了,靳尚谊得到3000港币。后来,这幅画被王中军收藏。
“棒子面粥熬透了”

1979年9月,靳尚谊随文化部组织的中国美术教育考察团访问西德。这是他学画多年后,第一次接触到欧洲油画名作的原作。这种冲击,对于前30年如同“坐井观天”的他是近乎颠覆性的。

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界基本是以印象派为师,觉得古典作品过时、陈旧,印出来的颜色也难看,学油画的年轻人几乎都不喜欢。这次在德国看了欧洲油画原作后,改变了他的印象。尤其是伦勃朗的作品,用笔老到苍劲,色彩如宝石般斑斓闪亮,气氛朦朦胧胧,浑然一体,“有鱼在水中游弋的感觉”。

陈丹青记得,靳尚谊回来后,大家请他吃饭,急切地问他,国外是什么样的?

“他说干净,到处都干净,这是第一个印象。第二个印象就是,古典绘画作品的色彩其实是非常鲜明非常强烈的,那些印刷品全都不能相信。他说反而到了印象派后,颜色开始灰了,出现灰调子。这个是石破天惊的发现。”陈丹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靳尚谊的部分作品:(左上) 《塔吉克新娘》,1984年;(右上) 《医生》,1987年;(左下) 《晚年黄宾虹》,1996年;(右下) 《八大山人》,2006年。

从西德回来后,靳尚谊开始对古典绘画发生浓厚兴趣,感到这种画法与自身特质比较契合,画风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但十几天的访问毕竟只是走马观花,他真正了解西方油画,是在美国的一年。

靳尚谊的妻子杨淑卿是1949年前来大陆的台湾学生,表妹在美国。1981年底,靳尚谊夫妇办下探亲签证,去往美国,住在东部康涅狄格州的小城斯丹弗,离波士顿和纽约都不远。

当时出国是一种潮流。几乎在同时,中央美术学院有三位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办下签证前往美国,另两人是油画系的陈丹青和壁画系的袁运生。

1982年开春后一天,陈丹青正在中国城一间叫“珍珠”的名气很大的油画店选颜料,忽然靳尚谊的脑袋探了出来。在异国他乡偶遇,两人都很开心,还相约在纽约看过一两次画展。

美国是一个美术收藏大国,靳尚谊如鱼得水,把各个时期主要画家的重要作品都看了个遍。

他有个心得:现代派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怎么画出来的,但是对它背后的想法不一定清楚;而古典作品一看就知道它是怎么想的,能理解它要表達的情感,但对它是怎么画出来的有时搞不清楚。比如伦勃朗的画就用了一种特殊的“透明画法”,即先画黑白素描,再用单色一层一层地染,如灰色上再染红色就是紫色,但这种紫就比用调出来的颜料直接画上去的好看多了,强烈又含蓄。

他深深体会到,明暗体系是西方油画的精髓,这是一种不同于东方的抽象美。他觉得,自己学了多年油画,差距就在于对这种“抽象美”还没有做到位。

探亲假一般只有半年,最长能延长到一年。一个美国画廊老板愿意帮靳尚谊办绿卡,妻子也希望留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按时回国。

回国前,他请陈丹青吃饭。他平静地说,自己要回国了,你们还年轻,可以慢慢待下去,但自己已经48岁了,剩下的时间必须研究自己的一条路。

陈丹青说,靳尚谊知道古典主义已经过去了,早期现代主义也过去了,但他考虑的是别人这么多年有这么多流派,我们自己该选择哪条路?“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清醒和自我判断。”

去美国之前,靳尚谊曾去新疆采风,积累了很多素材。他据此设计了一张油画作品《塔吉克新娘》。画面用侧光,一半亮一半暗。因为他发现,西方油画很少用平光,大多用侧光和顶光,以构成“强明暗体系”。

这张画于1983年下半年完成后,反响强烈,成为他发表次数最多的作品。评论界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或“新古典主义”。学生孙景波说,他的画就像熬棒子面粥似的,棒子面很硬,但熬得时间很长,熬透了,成熟了。

《塔吉克新娘》之后,靳尚谊想进一步尝试用古典油画来表现更典型的当代中国面孔。因为塔吉克族很像欧洲人,甚至比维吾尔族更像,加上穿的是民族服装,有种欧洲绘画的感觉。“欧洲人高鼻深目,很适于油画的明暗体系,而黄种人的脸型不够立体,画不好就显得琐碎,全是小鼓包,如果这个人长的是鼓眼泡,那就完了,怎么画都不好看。”他说。

他的邻居周稷在中国音乐学院教书,自告奋勇从自己的学生中帮他找几个形象气质好的模特。她找来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叫王红的女孩。这幅名为《蓝衣少女》的画完成后,被日本人高价买走。

从美国回来后的这一系列画作让大家明显感觉到,靳尚谊的画风好像变了。

范迪安说,油画作为一种欧洲艺术语言,在传入中国之后实际上有一个怎么表达中国人形象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如何用高雅的油画来表现黄皮肤的普通中国人。靳尚谊的画就是在中国油画的发展中建立起了一个中国人的肖像系列,尤其是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富有心理活动的一种精神化的肖像。
执掌中央美院

1987年,学院换届,靳尚谊成为了新一任院长。

靳尚谊认为,自己成为院长有很大的偶然性。他本无心仕途,学生时期没做过班干部,工作多年也没当过干部,直到1984年才入党。但改革开放后,干部路线发生了变化,他先是在1978年被任命为油画系副主任,1983年又成为新提拔的两个年轻副院长之一。1987年换届时,各种意见激烈争执,争论到最后,在“文革”的派性斗争中介入不深的靳尚谊被推了上去,并且一当就是14年。

他回忆,自己刚当院长的时候没经验,一些人瞧不起他,不同派系的人都对他不满意,后来才逐渐支持他。

当时和靳尚谊搭班的党委书记丁士中曾回忆,八九十年代在美院内部,靳尚谊始终保持中立,能主持公道。那些年美院正处在转型期,如果不能解决意见分歧,可以想象美院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范迪安1985年进入中央美院美术史系读研究生,后留校工作,90年代先后担任了美院院长助理和副院长。他回忆,80年代的中央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呈现出一种复苏和活跃的氛围。而靳尚谊作为院长,始终都是以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来维护这种活跃探索的状态的。

90年代,范迪安几次陪靳尚谊出国访问。他注意到,靳尚谊对西方画坛新的动向特别是当代艺术的发展非常敏感,每到一地既看古典的艺术博物馆,又喜欢参观一些当代艺术展览。他吃惊地看到,靳尚谊对各具个性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主题、形态等都能做出精准的判断。“用大白话来说,一个高手的眼里能看到各种艺术形式的高低。”范迪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靳尚谊主持美院的整个90年代,正是高校改革全面启动之时。面对上大学不再免费、国家不再包分配等市场化改革方向,靳尚谊意识到,美院的学科布局必须调整。1995年,美院成立了设计系。

范迪安认为,靳尚谊作为80年代较早去西方“研学”的中国美术家,有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特点,就是他既系统地探寻西方油画的来龙去脉,又带着艺术教育家的视角去研究西方艺术教育系统,看到了它的一种结构性变革:纯艺术专业在减少,设计专业则逐渐扩大。“今天看上去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科布局,但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举,使得央美今天不但没有落伍,而且仍然站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前沿。”

靳尚谊当院长期间所经历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搬家。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从位于王府井黄金地段的校尉胡同5号,搬到朝阳区万红西街中转办学,经历了6年的周转办学期。

范迪安回忆,当时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师生们对这座徐悲鸿执掌国立北平艺专时就建起来的老校园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按照欧洲名牌美术学院都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传统,大家担心离开了王府井就离开了学术中心。让范迪安印象很深的是,中转办学期间,有段时间他天天跟靳尚谊在食堂吃面条。“大家在思想共识上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靳尚谊先生非常坚定。”

靳尚谊说,有人甚至质疑他怎么把学校、把徐悲鸿的心血都给卖了,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困扰,因为这是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文化部主导、中央拍板的,作为学校负责人,落实好就可以了。“我做事都是很理智的,感情用事的比较少。”

如今靳尚谊回忆起来,觉得搬家不是最难的,创收任务也不算什么,最让他感慨的一是分房子,二是评职称。这是“文革”以后涉及知识分子政策的两大难题,都在他主政的时代突出地爆发了。

他回忆,中央美院在80年代到90年代经历了两次分房,矛盾都很尖锐。第一次分房是侯一民做行政副院长时,侯一民整个人是崩溃的;第二次就是他当院长期间,他也要崩溃了,心脏病都发了。

评职称同样不容易。当时教授是有名额的,“文革”耽误了很多人,现在大家都要求评教授。靳尚谊想了很多办法,最终让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在退休前都评上了教授。

靳尚谊还把在美国的袁运生和陈丹青都请了回来。

回国前,袁运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到美国来还画中国的东西,那我当然应该在中国画。陈丹青后来也说:你自由了,可是失去对抗,失去张力,甚至失去支点。什么支点呢?就是你在中国的心理资源、创作资源。

“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靳尚谊先生当年的回国是非常有远见的。那时他年富力强,经历很好,眼界也提高了,又找到了自己的路子,等于是进入了自己的highlights (高光时刻)。”陈丹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行政工作之余,靳尚谊继续着自己的肖像画实验。他现在眼睛不太好了,画不了太细的东西,就想尝试一种更松弛、更写意的风格。

多年来,他一直对中国绘画深感兴趣,特别是喜欢那种简洁、笔墨奔放的文人画,觉得中国绘画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到的美。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尤其是他90岁后的写意山水,已经近于抽象绘画,浓重而自由。靳尚谊想通过画他的肖像,尝试油画和中国水墨的结合。

1995年,他画了一张站着的《黄宾虹肖像》,觉得不太理想,又画了一幅坐着的《晚年黄宾虹》。背景是黄宾虹的画,把他的国画转化成暖紫和黑色的油画,与主体形象的黑色衣服形成对比。展出时,视觉效果强烈。吴冠中评价说:背景挺好,不过乱得还不够。靳尚谊理解他的意思是还不够写意和自由,觉得他的意见很有道理。
“想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

2001年,吴良镛主持设计的中央美院位于望京地区的新校园竣工,美院结束了周转办学,搬进了新校园。这一年,靳尚谊也卸任院长。退休后,他陆续担任了中国美术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2006年,他完成了《八大山人》。这是黄宾虹、髡残等文人画家肖像系列的继续。范迪安说,这个系列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油画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了。

靳尚谊说,肖像画就是对人的精神气质、人的那种“神”的观察和捕捉。“西方文艺复兴以后主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对人的尊重。艺术的核心问题,简单讲就是人性问题。我对人类社会生活是感兴趣的,所以我就画人类社会。”

靳尚谊兴趣很广,他说艺术都是相通的。他爱读小说,看电影,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都常看。70年来看京剧一直是他的爱好,喜欢流畅潇洒的马派,《四郎探母》和《玉堂春》两出戏反复看。“京剧演员的好坏,我全清楚。”

詹建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靳尚谊比他“钻”,会专门为了看一张或几张画跑到国外的博物馆。去博物馆时,他自己主要是看画,而靳尚谊还会记下画家名字,回去研究他,把他的作品串起来看,思考总结这个画家的特点。

詹建俊开玩笑说,靳尚谊现在说话都是“我认为”怎么样怎么样,很自信。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鲜明的看法,包括对当下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直到去年疫情前,靳尚谊不断地出国看画。

他说,学油画必须看原作,才知道它的妙处是怎么回事。特别是色彩关系,印刷品根本不行,最好的印刷品都不行,只有看原作才知道它的颜色的妙处。他因为看得多了,好画坏画就知道了,再看自己的画就知道是什么毛病。国内条件有限,一段时间不看原作,眼界就又下来了,只能每年都出去看,回来再买点画册来参考。他说,就是这样他的画才有一点进步,但是要达到欧洲绘画的水平还差很多。

对于中国油画能否达到欧洲油画的高度,靳尚谊说很难。因为油画是一个舶来品。中国人看到的是线,是事物的本色;西方人看到的是面,是不同光照下的“条件色”,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事物的习惯。

回忆起靳尚谊对自己的影响,陈丹青觉得,靳尚谊从不说大话。“什么油画的中国气派、中国油画的道路,什么中国油画如何走向世界……他从来不讲这些话。他关注的就是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要能站得住,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

对于靳尚谊为什么能“出圈”,陈丹青说:“我应该坦率地说,这跟他的职务很有关系。但他要是不当中央美院院长,他也还是会‘出圈’,因为他是那一代画家里少有的在改革开放后不试图改变自己的风格、追求新潮流的人。他只是关心自己已经在走的路还缺些什么,还要怎么做得更好。”

陈丹青说,自己也见过另一些人,他们也走古典的传统的路子,但他们非常反感现代艺术,幾乎不了解当代艺术,但靳尚谊不是的。

靳尚谊退休后,有一次请陈丹青和孙景波吃饭,当时他正在画一幅新的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姑娘。陈丹青注意到,他居然在看棉棉和卫慧的小说。“他说,我想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

作者:鲍安琪

靳尚谊肖像油画艺术论文 篇2:

当代肖像油画的创新研究

摘 要:油画从舶来品逐渐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美术界的重要分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油画本身的价值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中国油画界中,肖像油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西方肖像油画不同的是,中国肖像油画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民族绘画题材、人文艺术元素等。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肖像油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创新,创新表现对象、绘画技法、艺术风格,以使中国肖像油画走向成熟,推动民族文化表达与世界潮流趋势相融合。基于此,探索当代肖像油画的创新策略,以促进肖像油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肖像油画;艺术风格;民族文化

油画作为西方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事物的描绘。而肖像油画作为油画的一种,是专门为人物形象进行创作的油画类型。肖像油画对于人物的个性特征、面部形象会进行更为细腻、突出的展现,无需刻意描绘,人物的情绪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和一般的风景油画、摄影照片不同,肖像油画创作不夸张、不浮躁,完全依照鲜活的人物性格进行真实描绘。尽管肖像油画属于表现艺术的一种,然而肖像油画的创作要求画家尽量保持人物本真,不进行多余添加,还原自然,使其区别于现实艺术。当代肖像油画在创作中吸收了过去创作手法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一、油画概述

(一)油画的定义

油画,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油料为主要画料的绘画类型,其中油料主要是指干性油为主要原材料的绘画颜料。油画对于绘画材料的要求和一般的绘画也有所不同,它是在干的画布、硬的木板上进行绘制的。对于油画来说,其对颜料的要求很高。在完成油画后油料要在短时间内快速风干,风干过后也不能使画面颜色、观感有所下降。可以说,油画是绘画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西方画家从事创作选择的主要画种。用油画独特的颜料等材料完成的作品,画面更具表现力,色彩更加丰富。

(二)中国肖像油画的发展现状

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中国肖像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进程中,历代艺术家创造了许多人物肖像画经典作品。在明代,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油画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需求和审美习惯,一些西方油画家对原有的技法进行了调整,推动了油画与中国绘画技法、意境的持续融合,且将阴影成分抛弃掉,形成了中国风格浓郁的油画艺术。清朝宫廷画师在绘画的过程中对西方肖像油画的写实风格进行了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肖像艺术。在近代,中国肖像油画有了更为新颖的表现方式,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使油画具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很多油画家创新油画技法,例如林风眠创作的肖像油画就较为注重对中国绘画技法的运用。他在“仕女”系列作品中,就将古典主义的美呈现出来,其优雅的画风令人折服,且他的大部分肖像画中的人物都婀娜多姿,画面充满意境美,为中国肖像油画的发展增添了很多魅力与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肖像油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不同的流派中,中国肖像油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艺术家在色彩、形态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进一步推动了肖像油画的发展。例如,画家靳尚谊的作品《塔吉克新娘》运用强明暗的处理,画家借助轮廓线将人物宁静、和谐、单纯的特征展现了出来,表现了一位羞涩含蓄、典雅恬静的新疆妇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是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开山之作。靳尚谊突破了中国肖像油画以写生为主的画法,打破了当时中国油画作品只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模式。画家对绘画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肖像油画的发展。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绘画艺术的快速发展,肖像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创作形式单一、创作手段不新颖等,导致肖像油画的发展陷入停滞,如何对肖像油画进行创新,推动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肖像油画的创新策略

(一)表现对象方面的创新

在肖像油画创作中,人物是核心内容,为观众呈现的人物,是创作者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之后的选择,蕴含着画家的情感,能够体现画家的思维变化和思想认知变化。选择科学的表现形式,对表现对象进行创新,能够凸显肖像油画的创作风格,推动肖像油画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写实油画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固定的,很多画家会将英雄人物或者伟人作为对象,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崇高敬意,歌颂革命情怀和爱国精神。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语境,但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是不会过时的,依然有很多画家对这些精神进行展现,且采用更新的表现手法。与此同时,画家从描绘英雄人物逐渐转向表现普通大众,结合多元文化语境和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对油画进行创作。例如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罗中立把超写实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用极其严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人黝黑的肤色、粗糙的肌肤、凹陷的眼窝、坚毅的眼神、干裂的嘴唇,刻画了一位普通父亲形象。《父亲》不但精确地刻画了父亲形象,还非常精准地诠释了父亲的精神品质,画面中的父亲形象虽然平凡普通,但精神却伟大高贵,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而画家忻东旺将农民工作为绘画对象,他认为一些农民工内心较为苦闷,因此他的作品中的人物虽面带微笑但又带给人们一种茫然和无奈的感觉。由此可知,当代肖像油画的表现对象在变化,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情感、意境等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也是未来我国肖像油画发展的大趋势。

(二)技法方面的创新

技法方面的创新是我国肖像油画创新的重要体现。在西方油画传入我国之后,很多画家对其精华进行了吸收,构建了一体化的肖像油画表现技法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肖像油画表现技法体系也表现出一些不足,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進行动态发展和创新,并对其进行扩展与丰富。当然,不同画家的思维不同,对肖像油画的理解不同,在技法创新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例如,画家郭润文认为在当前时代下,技法日益多元化,绘画语言也更为丰富,画家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需要在寻根问源中寻求智慧。他认为写实油画的线条、造型、色彩、结构等能够更好地对人物真实的状态进行展现,所以画家在技法创新上应当对这些要素进行保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睡》中看出来,该作品同时具备了中国近现代和西方古典时期的油画影子,在构图上十分方正,色彩搭配十分巧妙,注重对人物神情、神态的刻画,带给人们一种真实自然的感受。还有一些画家认为传统绘画技法和语言难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且无法打造个性化绘画风格,所以在创作肖像绘画的过程中融汇古今,对西方绘画技法进行了借鉴,使作品呈现出新的风貌。例如,画家方力钧就借鉴和运用了西方波普艺术,借助仰视、平视等方式为画面增添了节奏感和形式美,并以自己和朋友的光头形象为视觉符号。此外,忻东旺画家认为在新时代下,要想凸显出个性化特征,就需要在肖像油画中加入抽象意识,先进行具体处理,之后再进行抽象处理。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古陶俑式的造型,具有十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将人们带入他所营造的意境,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对画面中人物的情感、思想等进行了解。

(三)艺术风格方面的创新

油画自从传入我国,就受到我国画家的重视。我国画家在油画中融入民族文化,对油画进行创新,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民族化改造,使其与我国人民的审美需求相契合,逐渐形成写实风格和民族特色。例如陈丹青的作品“西藏组画”,画面中的哺乳女性和强壮的男青年具有民族特征,人物形象十分真实,富有生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家认识到艺术风格创新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油画不能仅仅从对象和题材上进行创新,还要进行艺术风格的创新,实现艺术风格多元化。一些画家认为可以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精神文化、生存状态等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创作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对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进行展现。如著名油画大师杨飞云在创作《妙龄女》《窗外的阳光》等作品的时候,就融入了时代元素,展现了现实环境。他的这两个作品从表面来看描绘的是女性人物形象,但从本质来看却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杨飞云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单纯的感受。画家莫芷注重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灵感,在创作肖像油画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國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和风格,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

三、结语

西方肖像油画的发展时间较长,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一般将人体结构和内在精神世界作为重要内容,采用多样的创作方式。而我国肖像油画发展时间较短,虽然也形成了个性化的创作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当代画家需要积极尝试和探索,从表现对象、技法和艺术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推动我国肖像油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小桐,姜松平.对肖像油画中“光斑”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2-13.

[2]刘刚.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下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20(1):62-64,87.

[3]马迪.都市题材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情感体现[J].美与时代(中),2017(12):55-56.

[4]李柳燕.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J].美与时代(中),2016(8):61-64.

[5]张舒.论当代油画对木板年画元素的借鉴和运用[J].大众文艺,2015(1):66.

作者单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张志越

靳尚谊肖像油画艺术论文 篇3:

寻找同属于东西方的视觉语言

2009年5月17日,《靳尚谊捐赠作品展》在京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包括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此前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油画、素描共39件作品,和多年来他向各地美术馆捐赠的作品以及中国美术馆已有的收藏,诸多佳作汇集一堂。大型图文并茂的《靳尚谊全记录》首发式也于同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本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集收录了靳尚谊许多未曾发表过的素描、速写和创作草图, 汇集了多篇关于靳尚谊艺术的评论文章, 成为研究靳尚谊艺术与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油画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靳尚谊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0多年,从1998年起一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我们从最新出版的画集中能看到这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一生探索、研究、实践的艰辛足迹以及他的文化理念、艺术成就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艺术道路

靳尚谊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1949年考入徐悲鸿领导的北平国立艺专(次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3年本科和两年研修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1955年进入由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执教的油画训练班学习,在这个集中了全国各地精英,代表当时中国油画最高水平的课堂里,靳尚谊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并不亚于同班富有多年创作经验的年长画家,从1957年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开始,陆续通过《送别》、《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十二月会议》、《长征》等展示了他的艺术才能,使他当之无愧地进入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青年油画家的行列。

从他早年油画可以看出他善于独立思考、师心胜于师法。他很欣赏西方古代大师委拉斯开兹和曾任列宾美术学院院长的阿列什尼柯夫的作品,这两位不同时代的画家都具有严谨深刻的画风和高雅的品格。

17世纪以后,欧洲正规的美术学院出现,一直将素描列为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是训练学生观察和表现能力的主要手段。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石膏像、静物和真人模特的写生来进行的。素描训练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准确地“应物象形”的初级要求,还包括对造型基本规律的探索,以及诸如结构、空间、体积、质感、节奏、虚实、呼应、对比、构图、布局等,要把写生、速写、默写、临摹有机结合起来。素描是绘画的基础,靳尚谊认为好的素描都是有个性的,他学习素描经历了3个阶段,从本科时期对形体光影的初步认识,到油训班时对内在结构的深入理解,到改革开放后出国考察古典大师原作,促使他“专门研究边线问题”,通过深入新疆、甘肃等地区收集创作素材,寻求新的突破,勇于思索和实践,才取得对物象之体积空间更为充分和自由的表达。

2005年4月,《靳尚谊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靳尚谊艺术生涯50多年来的第一次大型个人画展,他的160多幅细致而富有灵性的作品受到大家欢迎,然而靳尚谊在开展第二天又去画室工作了。“艺海无涯,学无止境”,靳尚谊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心态,他说学习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职务高低,只要是自己所欠缺的,就应该毫无计较地去学。

美术教育

油画进入中国有百年历史,中国初期油画学的是欧洲19世纪后叶的写实主义风格,那时有一批留学生回来办了一些学校,但油画专业很少。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学习的主要是苏联的油画艺术,那时美术院校纷纷建立,1953年有了油画专业,1958年有了第一届油画专业毕业生。改革开放后,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同步,油画艺术也大大发展,呈现多样化,各种风格并存,油画专业在艺术院校中普遍建立。“请进来,走出去”,中国油画家走出国门,看到了大量古典的绘画,从苏联、东欧和西欧大师的原作中增进了对油画的进一步了解。同时还聘请了国(境)外油画专家和学者来中国任教、讲学和交流。靳尚谊认为中国油画不但要学好西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能力,还要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靳尚谊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培育人才上付出了极大心力。他尊重学生的天赋秉性,把学生引领到绘画的本质规律上去。他从历史、人生、政治、艺术等话题中,启发学生的灵感,拓展年轻人的视野,把写生这一课堂教学的方式改为艺术创作的途径。“年轻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修养来选择自己的道路。现在每个人选择余地非常大,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别人是无法来忠告的。”

靳尚谊1987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后,立足本国,密切关注世界美术的教育发展趋势,他敏锐地感觉到美院的教学和专业设置已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实际需求,故大胆地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开设了设计系(含建筑和平面设计),使中央美术学院告别了作为纯美术院校的历史。目前设计系扩建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他是该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院长,学子们曾自发地用数千支玫瑰组成一个红色花坛布展以表达对这位老院长的爱戴和深深的谢意。

靳尚谊认为肖像画作为一个历史久远的绘画品种,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变才进入一个新的比较成熟的时期。无论从人物造型到光线、色彩运用上,还是对我们当今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把握上都表现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西方,肖像画一直延续着以表现对象的个性、思想情感、经历为目标的现实主义的肖像和象征性的现代主义绘画。后者以作者个人风格兼顾对象的真实性,目前比较普遍。靳尚谊觉得基于中国的文化因素,肖像画在中国能吸收的内容比西方丰富得多,留给我们教学和科研探索的路十分广阔。

肩负着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艺委会主任等重要职务的靳尚谊,又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只要一有时间就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和指导他们的学习。靳尚谊以他严谨踏实的作风,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弟子们常用一首古诗来形容他的治学态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沉潜求索

靳尚谊是把造型和色彩高度结合,将中国的油画推向严谨和深入的研究者和探索者。1979年,他出访欧洲,继而在1981年赴美探亲期间,考察、观摩过众多的博物馆、画廊和美术院校,在此后的20多年间,在与国际艺术界广泛的交流中,他几乎看遍了欧美最重要的博物馆。他对欧美的绘画,从古典到现代种种流派的各种艺术现象,对国外艺术学院的教学状况,都曾做过不同程度的了解、分析和研究。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他觉得中国油画不但要向纵深发展,而且风格和技巧也要不断拓宽。上世纪80年代初,他用硬毛、方头画笔作画时,也加入了软毛、圆头、尖头画笔,并以多遍、多层次重叠、交织、点接、揉擦的笔法和手段,使其画面形体结构更见丰厚;画面色彩层次、光影变化更见微妙;描绘的物象边缘轮廓的处理,更见油画语言特有的、虚实转换的空间魅力感。靳尚谊在艺术探索中,始终力求把握住内在理念与外在再现之间的平衡,借助边线的处理,更有效地塑造形体的实体感、空间感以及表情。他以人物肖像和人体为创作主体,这本身就体现了他追求形体与色彩,观念与情感之间的平衡。靳尚谊重视研究整个画种和体系最本质的东西,他认为艺术和科学不同,科学的判断标准,在其是否先进适用。艺术的取向,则在于你是否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吸收的,并且最终能否转化为你自己的东西。

靳尚谊的名字与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美术进程紧密相连,他的身影承载了一个美术时代的历史记录。他在油画探索与研究上沉潜往复,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重要作品,展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精湛的艺术风格。如:《北国风光》、《雕塑家》、《思》、《探索》、《小提琴家》、《画家黄永玉》、《自然的歌》、《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老桥东望》以及《晚年黄宾虹》、《八大山人》等。并出版《靳尚谊油画选集》、《靳尚谊肖像作品选》、《靳尚谊人体肖像》等画集。近些年来,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使艺术名家的作品为市场竞相猎取,但他始终认为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应该留在美术馆,捐赠才是艺术品最好的文化归宿。纵观西方500年来油画的进展,回顾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他在思考这种飞速发展的趋势对中国油画乃至整个美术界将造成怎样的影响,中国的油画如何传承、创新,使之更好地在世界艺术中发挥作用。

现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这样评价靳尚谊:“靳先生作品的高明之处,在学识、在技巧、在阅历,但背后却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靳尚谊的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他把欧洲古典油画精髓及它所体现的崇高理念精神较好地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和精神交流融合,寻找着同属于西方和中国的视觉语言模式,关注着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以及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画道无捷径,穷苦而后工。60年来能一路稳健地走到今天的靳尚谊及其绘画,给了我们最直白的启示——无论作画、做人,都应该坚定持久地尽自己的不懈努力做得好些。

作者:新 生

上一篇:内控管理之企业财务论文下一篇:动力学控制技术经济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