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

2022-04-17

2007年高考涌现出18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4道,标题作文9道,材料作文4道,题意作文1道。从整体上看,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别重体验(比如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嘴边”等),特别重思辨(比如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落笔后出现了种种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 篇1:

教材之石可攻议论文写作之玉

摘 要:议论文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可是大部分学生不会写议论文,而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那么学生印象最深的议论文无疑是教材上的,这些文章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熟悉教材中大师们的议论文对学生中心论点的拟定、论证思路的形成、论证方式的运用、论据的选取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材

高考阅卷组组长、高考作文研究专家高朝俊教授在评价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时表示,此次江苏的高考作文题主题为“青春”,平易好写,在审题上难度不高。在体裁选择上,从议论文切入可能比较省力。可惜在高中写作教学中,议论文却是众多学生最为头疼的一种文体,不少学生谈“议”色变。结果就是学生不喜欢写议论文,教师不喜欢教议论文。其实我们不妨求助于教材中的大师们,让他们来“教”学生写议论文。

一、教材教你巧拟中心论点

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基本要求是:明确、简洁、开门见山。可惜的是,一部分学生却不喜欢直接亮出中心论点,啰嗦一堆废话之后才缓缓点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甚至在文章的第二段才亮出中心论点。殊不知,中心论点首先要做到短,即简明扼要,不转弯抹角,拖沓冗长,更不可详尽叙述。其次就是快,即迅捷入题,三言两语,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态度。荀子在《劝学》篇中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开篇便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开宗明义、简洁明了。又如,邹滔奋的《谈骨气》一文,开头便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还要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心论点。有了新颖的中心论点就可以抓住阅卷教师的眼球,就可以提高作文分数。

这一点,苏洵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苏洵之前,人们认为六国破灭,或因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或由“合纵连横”,唯独他在《六国论》一开头便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观点可谓独辟蹊径,文章自然就脱颖而出。

這就告诉学生,在拟写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时候可以尝试反弹琵琶。反弹琵琶要求我们否定那些人云亦云的陈旧观点,要求我们不盲从,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

二、教材教你谋篇布局

议论文是议论和说理的,它有三个基本要求,即写法的逻辑性、内容的理论性、语言的概括性。好的层次结构便于作者表达思想观点、推动逻辑进程。可惜学生在写文章时却过于随心所欲,结构松散无序。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博得阅卷者的喜爱甚至认同的,分数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此,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有必要在层次结构上下点工夫。

优秀的议论文通常使用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谋篇布局。如《六国论》作者在第一段提出问题,即“弊在赂秦”。紧接着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从“赂秦而力亏”以及“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第四段解决问题,即“封谋臣,礼奇才”。又如,《劝学》开头交代“人要不停地学习”,紧接着纵向展开议论,写“为什么要不停地学习”“应该怎样学习”。其中在论述“应该怎样学习”的时候,作者又横向展开议论,从积累、坚持、用心专一三个角度阐明“学习的方法”。这两篇文章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明显规范性,充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只要学生把这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清楚、理解透彻,对议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教材教你论证方法

议论文写作,就是要通过严密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论证,来证明或反驳观点的正确与否。灵活运用论证方法,是写好一篇议论文的关键所在。在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中,学生经常使用的则是举例论证。列举典型的事例,固然能够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但如果能够恰当、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就可以使说理更加透彻。那么学生为什么在论证的过程中还是单一地使用一种论证方法呢?究其原因,还是对其他的论证方法不熟悉。教材中就有这样几篇典型的议论文,值得我们仔细推敲、研究其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将它们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我们高中接触的《拿来主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文章都是运用比喻论证的典范议论文。就以《劝学》为例,《劝学》这篇议论散文说理性很强,但是却通俗易懂,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如开头第一段,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作者用了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打比方,再加以论述。紧接着第二段,作者一连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从实际生活的角度阐明借助外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正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文章才显得不呆板,并且将道理说得非常透彻。因此,如果我们能学会在议论文中恰当使用比喻论证,不仅可以使文章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论证方法中另一个比较有力的论证方式就是对比论证。《师说》《六国论》中都不乏运用对比论证的例子。就拿《师说》举个例子,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借助三组对比,锋芒直指“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可以大胆借鉴以上论证方法,综合使用,这样我们的语言会更加生动,文章也会更有说服力。

四、向教材要素材

每年高考语文考试中,学生的论据出现严重撞车。主要原因还是部分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了写作文时搜肠刮肚,想破脑袋也于事无补,最后只好拿那些老掉牙的论据来“撑场面”。其实,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教材就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只要我们熟记教材中的一些人和事,再灵活运用,一定能写出论据鲜活的议论文。

首先,课文中的原材料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如,围绕“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写作时,课本中的很多素材就可以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妾、客就是因为感情的亲疏而影响了自己对问题的认知。《鸿门宴》中项伯也是因为自己和刘邦关系的亲疏影响了自己对于当时局面的判断。平时我们只要注意归类,议论文写作时必能信手拈来。

其次,课本中涉及的一些典故也可以纳为己用。如,《滕王阁序》一文就涉及大量的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可以作为“人尽其才”等话题的素材;“酌贪泉”可以作为“把握自己”等话题的素材;“终军之弱冠”可以用来写与“立志”有关的话题。

再者,经典名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论证。如,《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就是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以天下为己任的典型。《我与地坛》则塑造了一个将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典型。

由此看来,学生想要在议论文素材上写出新意,千万不要忽略了那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好素材。

高中教材,其实就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只要我们愿意细细寻找,愿意耐心挖掘,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黄晓梦.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的使用[J].才智,2012(26).

编辑 董慧红

作者:唐珊珊

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 篇2:

2007年高考考生作文的主要弊病

2007 年高考涌现出18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4道,标题作文9道,材料作文4道,题意作文1道。从整体上看,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别重体验( 比如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嘴边”等),特别重思辨( 比如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落笔后出现了种种问题。概括起来,各卷考场作文的主要弊病有:

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有些考生审题意识薄弱,不注意把握试题的要求和内涵。像山东卷话题是“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很诗意也比较明确的一句话,按理说立意是相对容易的,但偏题现象仍不少。比如有的考生只谈“记忆” 重要,不提“时间不会使”其“风化”;或者只谈“时间”,完全拋开了“记忆”。这两类作文一般都在36 分以下( 如果文笔不好,只能得10 来分)。

而浙江阅卷中也发现,有些考生审题不准、偷换话题,写“责任”,写“信心”,写“希望”,写“诚信”,写“得与失”……同样导致严重失分。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考生;二是这部分考生素质很差,认识水平低下。”( 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语)

二、心存侥幸,套用范文

少数考生考前背了不少范文( 包括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预备一上考场就把它们搬出来,以为这是“锦囊妙计”,于是出现了一些与试题不相干的作文( 如上海一位阅卷老师读到一篇很眼熟的文章,原来是去年某篇高分作文的“克隆版”,只是主题稍作调整———去年的试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不禁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有考生在写广东卷的“传递”时,把“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的社论全文抄了上去。

“聪明”一点的考生,会“穿靴戴帽”,先把作文材料或提示语抄一遍,然后不管所背范文跟试题有没有关系,套上去再说。但火眼金睛的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便毫不客气地将其打入四类卷、五类卷。

更有甚者,个别考生连“背”都放弃,直接抄录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比如广东卷阅读部分选用了迟子建的散文《泥泞》和访谈记《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有的考生写作时就将它们挪用过来,甚至整段照抄。这些同学如果老老实实地写,不一定写不出较好的作文,为什么非要移花接木、生搬硬套呢? 如此一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活生生地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三、选材雷同,内容浅薄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今年依然突出。浙江省评卷组负责人指出: 在作文题中“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三句话非常重要,它强调“你的”,也就是要求有真情实感,而很多考生仍大写特写“套话” 作文。比如写成:(1)行走在消逝中,李白如何如何;行走在消逝中,苏轼如何如何……前言不搭后语,而且“李白如何如何” 与话题没有关系(一般写李白就是贵妃磨墨、力士脱鞋———“靴” 字往往不会写) ;(2)司马迁消逝了肉体,毅然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陶渊明消逝了五斗米,毅然归园田居;苏轼消逝了官场,写出了《赤壁赋》;周恩来消逝了童年,毅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套话”作文使用材料熟烂,评卷组特别为此明确了评分档次———最高不超过50分;如果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43-44分;表达能力差的,可以打40分以下。另外,重庆市阅卷中也发现,“我们反复看到屈原跳下水又爬上来,我们反复看到司马迁遭受宫刑,我们看到王昭君多少次翘首东望,我们看到李清照很多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类作文开头一组排比,中间一串名句连起一个或几个人物、故事,结尾又一组排比,整篇文章结构模式化,刻意追求文言化,纯属“新八股文”“新骈体文”;如果删掉事例,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点也没有的,在批改中毫无优势可言。事实上,临场作文关键是看对文题的解读是否深刻。

还有部分作文,呈现出“幼儿化”“平面化” 的倾向。例如写“行走在消逝中”,只会记叙一些童年趣事,毫无深度可言;写“传递”,那就是自己怎么怎么娇气,父母亲朋怎么怎么关爱“我”———其实,换个角度写父母“传递” 某种精神,进而形成良好家风的传承,这就是篇好作品。又如写“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许多考生喜欢编故事( 特别是爱情故事)。说到爱情,这的确是难以让人忘怀的,但高中生考场作文动不动就说“初恋”、“男女挚爱”,是不是太早熟了? 这样写的同学,其体验并不真实,文笔也不见得精彩。

四、思维混乱,中心不明

有些考场作文语言华丽,但内容松散,思维混乱。比如写“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就想到什么是什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会儿是唐朝,一会儿又是春秋战国,时序杂乱,前面还是南京大屠杀,一会儿就飞到奥斯维辛,罗列了一大堆材料,看起来包罗万象,但都是简单的堆砌,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成了人物记、大事记。又如写“必须跨过这道坎”,很多考生张冠李戴,把不同的史实混为一体( 出现了唐代的王昭君出使西域、司马迁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等知识性错误) ;扯得太开、太泛,结果是杂乱无章。阅卷专家感慨: “这是一个通病,考生想让谁‘跨坎’就‘跨坎’,把文章写成了‘我熟悉的几个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有的作文篇幅很长,主旨很不明确,容易被判为“不着边际的跑题文章”。

五、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被作文专家戏称为“不像作文像游戏”。比如有的考生把作文写成了一份试卷,有的写成了一道数学证明题,有的写成了一份实验报告,有的写成了一份寻人启事,还有的写成了忏悔书、药品说明、病历分析、采访手记,等等。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实际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比如某些书信体作文,没有称谓、问候语,没有写信人和时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某些“诗歌”,甚至连分行的散文都称不上。其实,一定的文体总是为相应的内容服务的,文体需要创新,那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决不能光在文体上打转转,为创新而创新。作为中学生,还是要好好打基础,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的文体,这才是正道。高考作文“要求” 或“注意”中一般注明“文体自选”,那么“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搞大杂烩。有些考生自作聪明,将日记和演讲稿混在一起写;有些考生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叙述与议论完全割裂,叙述的事件不能说明论点,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的分离。

六、字数可怜,不成文章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写800字以上。一般来讲,如果考生写到700来字,结构完整,主题基本讲清楚,主要毛病还只是“内容不够充实”,扣的分不会很多。但只写四五百字,甚至是两三百字,哪里还能算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还有少数作文虽然写够了800字,但是全文没有结尾,故事没有说完,这也不成为文章。不成文章,有的是因为时间不够,有的是因为写不下去了,有的则是开头没想好,后面收不拢了。

此外,还有很多表述上的问题: 有些考生选材不错( 例如上海考生谈自己生长在贫困家庭,要“跨过贫困这道坎”;或是父母离异后重新组织家庭,对自己是道“坎”),但写得淡如白开水,没有起、承、转、合,根本不成其为故事,“选”写了记叙文却写得不像记叙文;有些考生大话、空话连篇,把本该发表自己看法的议论文,写成了决心书,让人难以卒读;不少作文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 比如“屈辱”写成“曲辱”,“努力”写成“驽力”,“残暴”写成“惨暴”,“再一次” 写成“在一次”),标点不正确( 如一“逗”或一“句” 到底),甚至没有标题;还有考生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当然也使作文得分大受影响。

作者:唐惠忠

为什么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 篇3:

构段与巧扭

记叙文较议论文而言不易得比较满意的分数。在三次的模考中有一位同学开学初作文写的是记叙文,得了44分(总分值为70),一模中写了议论文得了50分,三模又写了记叙文,得了40分。该生平时作文文笔很好,字也写得漂亮,但就是考场作文得分不高。细读她的作文,我发现该生记叙文中记叙、描写很好,但就是不会点题或者扣题,而这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写作很啰唆,并认为老师应该能看出她的意思,认为只会是作假。很多学生看到考场记叙文佳作,都会说真“假”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曾跟学生探究有关作文内容真与假的问题。我曾这样问学生,电视剧和电影在大家看来是不是假的?大家都说假。我接着问有没有真人真事搬上银幕的?学生说有。我又问,对于其真实性你怀疑吗?学生说不。那么影视编导会不会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学生说会。我问,哪怕是假的故事情节,那你为什么都会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而为其感动,甚至为其流泪?如果你看影视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假,你会再有兴趣看影视节目吗?虽然学生无言反驳,但是,作为老师还得还学生“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一个本质,作文中的艺术加工是不可缺少的。

有的同学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会在各种技巧分析下退步。机械的记忆复习和冷冰冰的考试,使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提升的同时,又使得学生在朦胧的思辨意识和自身潜在的逆反心理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识,从而对追求真善美的信念产生了怀疑,造成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心中的情感矛盾日益加重,使美好的情感处在迷失状态中。其实,这正是高中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独有的体现。学生认为记叙文情感的虚假,也与中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缺失有关。思想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的情感困惑没能及时解决,但又担心立意不高,从而长期违心地去学大人甚至老师说话。这也是高三学生不爱写记叙文的原因之一,也是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还不如高一学生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他们认为写得好的记叙文,都是很假的重要原因。

这实际上还涉及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与现实的冲突。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的代沟是显然存在的。而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晚自习、周末补课、学生家长联系的各种形式的补课,作业成堆,穷于应付的高中生哪有闲情雅致“慢慢走,欣赏啊”?哪能有时间去寻找“我有一个梦想”,洞察“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哪有时间提笔静思,“笔落惊风雨”?此时的高中生已是身心俱疲。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内心中充满感恩之情、充盈幸福感等多情的文章吗?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太多甚至没有,所以只把追求和期盼的内容当成作文来写,学生能不“喊假声”一片吗?有代沟的思想,学生不认同;把希望和追求当成真实,学生不认可;权威苛刻的评分标准,学生不认同。那么作文对于学生还有什么吸引力?还能激发出学生什么创造力和创新思想呢?在高三学生的喊假声中,语文老师该潸然泪下,孩子的联想创新渐趋消亡!

当然,语文老师承载着“传道受业解惑”这样重大的责任,责无旁贷。在有限的时间里,竭尽全力地让学生去打磨自己的作文,绞尽脑汁地想出办法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多种的表现技巧,“背十几篇所谓的高考优秀作文”,让学生模仿名作,平时大量地写作,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就这样我们智慧的专家们苦口婆心地讲授考场作文技巧,辛勤的老师们亦步亦趋,唯恐越雷池半步。套用联想的广告词“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高中生失去了联想、个性和创新,他们的作文将会怎样”?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只能这样补救我们学生的作文,拿出的都是应急的看家本领,以助临考学生一臂之力。首先要“慎思”。所谓的“思”字,就是常说的“审题和构思”。综观学生作文可以看出,学生拿起题来,很少审题和构思,大多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加之平时写作的不良习惯驱使,有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去扣题写作文,都是先写作文后拟题。这就使得在写作时,无章且无序,就是常说的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列提纲来解决,就要通过训练列提纲来规范学生,并进行思维训练。

但是,有的同学认为列提纲是随便的事,不会认真对待,让他们列提纲,像议论文他们会简单地列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几个词或几个句子,像记叙文他们会列出开头、过程和结尾几个词或几个句子。其实,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需要在“为什么”上下足工夫,都要从原因的复杂性和事件的复杂性方面去思考。进而去联想辩论的双方就一个问题的纠缠和辩驳,增强议论文写作分析能力。分析就要把理由或原因说全,联想到影视剧的构思,思考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会出那么多集,那是因为导演精心构思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错综复杂的事件,了解影视文学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记叙文写作在描写上下工夫,描写人物就要细描,以展示人物的性格;描写景物也要细描,写出景物的色彩、特性等,以揭示景物的特征;描写事件就要描写事件的场面、冲突等,以展示事件的特殊性。

像议论文的结构可以初步设计成四到七段。构思时,观点要拟为判断句,抑或是陈述句,应出现在开头。第二段是对第一段观点的理论诠释,可用排比句言简意赅地阐释,并明确提示出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三至五段应重点分析“为什么”。可按照因果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写四平八稳的作文,也可拟好三个分论点,分别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论证观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写好“为什么”部分很是重要,而拟分论点的作文很好写但容易造成多论点,在高考和各级模考中,写四平八稳的作文易得50分。2012年南京市三模中,我校一个班的学生大多写四平八稳的议论文,该班作文平均48点几分,高于其他班级作文得分。第六段可以总括三到五段的内容,也可以用排比句或排比反问句的形式呼应前文。第七段重申观点,用一两句精辟的话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我的一个学生在市学期初考试、市一模和市三模考试中作文得分分别是48分、50分和54分,作文写的都是议论文。她在《自己的世界》一文中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要活出一份精彩”的观点,接着分别从“自己的世界有一份精彩;活出一份精彩;超越局限,活出一份多彩的生活”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来构段,条理清楚地写出一篇切题作文,作文得了48分。她在《生存状态》一文中,确立了“虚荣不知什么时候成为了种生存状态”的观点,然后分别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的虚荣心变大,阐释让虚荣心变大的原因和这种生存状态对人的不利影响,并对这种生存状态加以摒弃”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来构段,作文得分较高。她在《人生的纱线》一文中,确立了“为了让人生变得多彩和美丽,我们要坚决地拔掉恶的纱线,去编织更多美丽的善的纱线”的观点,然后从“本真的善良的纱线编织了我们美好的童年,年龄的增长却淡漠了善的纱线的作用,而恶的纱线却暗淡了善的纱线的色彩,社会中的平凡而善良的人们用善举,敲响了沉睡的心灵,激励自己惩恶扬善,一心向善的决心”多角度构段,作文夹叙夹议,条理清楚,中心突出。由此可见,多角度层层递进式地构段,作文易得比较理想的分数。

其次要“巧扭”。说的是为了突出中心或主题而对材料作分析,讲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选用材料论证论点的意图,从而达到多次“点题和扣题”的目的,突出中心,会取得“一唱三叹”效果。然而,现实中我们的高中生写作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确切地说是“心有余而语不达”,想表达那个意思,实际写作时却往往词不达意。我常常这样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你是否能够用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达出语言文学那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内容。而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茶壶里的饺子”,心知肚明却道不出来。例如,我布置了写以“把握节奏”为题的作文,学生在文中举了陶渊明、沙利文、海伦·凯勒、“泰坦尼克号”船上的人等例子,这些例子看上去与中心没有联系。作文交上来,面批时,我问学生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呢,怎么看不出材料和中心的联系。学生都会跟你辩说一大套理论,这些话在文中却没出现过。就是拿这番辩解,还是无法自圆其说。高中生写作文的这个病症,明显而直接地表明,学生不会“巧扭”。首先,学生不会联想,“节奏”的意思是:①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②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从最宏观的角度看,它可以说是音乐的“进行”,这个概念包括了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又有松散与紧凑。而学生作文中所选人物材料,怎么才能跟均匀的、有规律的现象或进程挂上钩呢?我指导学生“巧扭”,节奏包括独奏、变奏和协奏。那么把陶渊明把握自己的人生节奏变官场的失意为文学的成就,当作是变奏;把沙利文用自己人生的节奏把握并改变海伦·凯勒人生的节奏,当作变奏;把“泰坦尼克号”船上的人们面临死亡,保持人的尊严,把握自己的人生节奏共同谱写的赞歌当作协奏。这些典型的事例的内涵共性揭示出人在逆境中能够把握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节奏,都能谱写出一曲曲人文和生命的赞歌。这样写来,处处点题和扣题,从而能够突出中心,让自己的作文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应该问题不大。

其实懂得了作文命题者的目的不难知道,命题者是为了选拔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自然会用社会主义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标准来衡量并挑选人才。“文以载道”,作文的教学和考核,乃至整卷语文考核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践行的。当然,我们的教育也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与否,它是我们的高中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懂得了命题者的意图,加上我们的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够判断自己作文优劣的能力,并能够认真谋篇布局和巧扭材料,点题和扣题,突出作文的中心,不愁我们的学生拿不到比较理想的分数了。

作者:朱斌

上一篇:学生观察能力管理论文下一篇:组织团队管理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