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规划相关知识论文

2022-04-26

摘要:传统的河道主要承担防洪排涝、蓄水、通航、供水等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亲水亲绿的需求不断提高,河道整治方案由单一的水安全整治向综合整治方向转变。本文简要介绍了河道整治工程中防洪和景观的关系,可以为相关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河道整治规划相关知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道整治规划相关知识论文 篇1: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水修复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随之对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和生态水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明确生态水修复的重要意义,根据生态水修复具体原则提出实际工作措施,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系统生态状况。

关键词:城市河道 整治工程 生态水修复

前言: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城市排洪排涝、引水抗旱的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整治优化项目,城市河道整治工程通过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绿化区域,保护城市河道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水系生态化水平,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

一、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生态水修复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依山傍水、择水而栖,这可以充分体现人类发展和水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城市河道整治工作要遵循自然生态水的天然规律,保护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开展整治优化。重视生态水的修复,不仅可以给城市河道治理带来实效,还会为城市居民营造最适宜的人文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基于城市生态面积小、工厂排污多、自产水资源少的特点,造成了一定的城市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当前阶段我国有近八成的城市遭遇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城市河道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在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加快生态水的修复,可以有效治理城市水环境、改善河道污染。城市河道整治项目通过连通各水系,使城市水系统形成循环活体,很多城市采用了改静为动、以净释污的方式通过设计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来提升城市的生态水环境水平。运用生态相关知识,一改旧有的强行处理方式,按照疏通、调节的灵活原则,开展人工湿地和人工湖泊的建设,以改善生态水环境的角度推动城市河道整治工程进步,既增加了城市需水量,又为城市打造了良好的水系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水修复的具体原则

1.适应当地自然条件

基于尊重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城市河道整治开展生态水修复工作首先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要立足于城市的实际温度、湿度,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实际要求选择适宜的生态治理手段,在生态水中放置特性相匹配的生物,从而促进城市河道形成一个良性健康的生态循环体系。同时要根据城市自然地势地形的特点,合理调整城市河道线路和整体布局,优化河道线发展,为生态水修复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2.促进水系统良性循环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在开展生态水修复工作时,除了要关注生态水环境自身特点外,还要重视生态水和其他生物系统的密切联系。通过植被建设或其他生物平衡手段,改善河道的生态系统使其进行良性循环。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区域的生态系统,以健康治理为基本要求,在保持生态水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生态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生态水的自净功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问题,为城市河道整治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支持。

3.匹配城市整体风格

基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在开展生态水修复工作时还要重视其与城市整体规划风格的匹配程度。首先河道整治工作——以城市总体建设规范为指导,协调更大规模的水系治理要求,保证城市水系通畅以满足其他建设工程的需要。其次要将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入生态水修复中,要重视城市河道的整体美观。这就要求河道整治工程不仅要优化河道外形和各水系周边基础设施,还要使其在符合城市整体设计美感的基础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而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风貌美学要求。

三、生态水修复的有效措施

1.水污染治理

生态水修复的重要前提是有效治理城市水污染,水治理污染要从外源内源双管齐下。城市工厂的废水废料排放是导致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城市生态水最为严重的外源污染就来源于此。想要有效遏制外源污染物的侵入,首先要从相关法律规范上完善监管,对于工厂排放做出明令限制,对于违规排放的企业要进行严肃处理从而减少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解决城市生态水内源污染,可以利用化学和生物手段,通过在水资源中充加空气或氧气的方式提高生态水的溶氧性,使得生态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并发挥作用,加速降解河道水質中的有机污染以达到修复生态水的目的,从而促进河道治理工作的推进。

2.建设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通过按比例人为铺垫土壤、砂石等基质的方式,建造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生态系统,将污水有计划地引入人工湿地,控制其流动方向,可以利用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人工湿地具有吸附、沉淀、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可以为生态水修复提供一个人工半封闭的环境,通过生态方法进行良性循环,以达到提升生态水质量的效果。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原理如图 1所示:

3.完善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建设近年来成为河道治理生态水修复采用的主要手段,它通常分为植物护坡和复合型护坡两种类型。植物护坡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和枝叶进行土壤稳固防止水土流失,复合型护坡则财通碎石或铁丝网等工程技术保护城市河道。完善生态护坡建设可以有效保护水系河岸,促进河道生态水系统良性循环。

4.利用生态平衡方法

生态平衡方法即根据城市河道的实际水体特征和生态特性,选择最适宜的水生植物群,将其投放在需修复生态水质的区域,让这些植物群落充分吸收水中的各种物质,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其捞出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对水中物质构成进行调节维稳,使得水中微生物等可以得到最适合的生长空间,从而达到生态水修复的目的。

四、结束语

生态水修复对于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关城市建设部门和治理承接单位要充分重视水系统的功能和地位,不断优化水质改善方案,让城市河道和洁净水质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涛.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坡设计分析[J].低碳世界,2021,11(02):80-81.

[2]竹耄伦.人水城相宜的河道综合整治及生态景观建设[J].四川水利 ,2021,42(01):75-79.

[3]俞欣,金哲,韩琳.南京市城市河道污染特征及长效整治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1):62-65.

(作者单位 :江苏世邦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陆阳

河道整治规划相关知识论文 篇2:

河道整治工程防洪和景观协调的初步分析

摘 要:传统的河道主要承担防洪排涝、蓄水、通航、供水等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亲水亲绿的需求不断提高,河道整治方案由单一的水安全整治向综合整治方向转变。本文简要介绍了河道整治工程中防洪和景观的关系,可以为相关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河道整治;防洪;景观

1河道整治中防洪和景观相结合的重要性

受经济水平、用地紧张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防洪整治强调防洪排涝安全为主,河道越挖越深、越修越直、越做越硬,自然河道越来越渠道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亲水亲绿的需要增加,河道整治思路需结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随之改变[1-2]。

河道整治中防洪与景观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3],兼顾安全、生态、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绿道、绿色的产业廊道和独特的文化驿道”五道一体的高标准碧道,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2河道整治中防洪和景观相结合的可行性

河流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成生机盎然的河流生态系统,河流也是形成和支持大自然中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河流在输送径流的同时,也运送径流中的生物物质和矿物盐类,为流域和近海地区的生物提供营养和生存物质。相比于水库、池塘、湖泊,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更多的联系,水陆两相联系紧密,是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优于陆地或单纯的水域。由于河流中的水体流动,水深比水库和湖泊浅;并且与大气接触,河流水体含有较丰富的氧气。天然河流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同时具有平面蜿蜓曲折、纵断面高低起伏、横断面形状多样及河床多孔隙透水的特性,特别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形成了河流沿线丰富多彩的河流生物群落。

在河道整治方案中结合景观整治理念,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改造河道水体、土体,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对于打造“水清、岸绿、洪畅、景美”的生态景观河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4-5]。

3河道整治中防洪和景观协调举措

河道整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整治、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大力推进河道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滨河空间,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总体目标。

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是河流经过长期的演化所形成的,而我们实施河道整治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尊重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以尽可能还原河流本身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安全运行。防洪河道主要实施清淤疏浚、加固护岸等措施,使河道行洪顺畅。景观河道以生态修复为主,兼顾景观绿化和拦蓄水源[6],打造适宜休闲的滨河水岸。河道整治始终坚持防洪安全为本的同时,还应注重河道生态景观,保证防洪需要的同时促进人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

3.1 河道整治原则

3.1.1生态与防洪同治,防洪为本

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确保防洪排涝达标整治,保障防洪安全。在遵循防洪安全前提下,努力维持河流自然形态,宜弯则弯,宜滩则滩,恢复河流自然功能。充分考虑河流生态、自净、景观等多项功能,保持水体循环流畅,保持河道生态基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本土林草为主,疏密有度,乔灌木结合,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良性循环的河流生态廊道。

3.1.2尊重自然规律,修复为主

尊重历史洪水和自然河形,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进行河道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不破坏总体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自然景观美化处理,河道景观设计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尽量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实现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河道景观。

3.1.3保护与利用并举,保护为要

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措施并举,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自然禀赋条件,将整治作为保护的手段,将保护作为整治的前提,尽量减少大挖大填、大拆大建,减少工程硬化,避免过度整治。经过人居河段要采取一段一案精细化整治,将河道保护与人居环境、旅游休闲、安全防护有效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3.1.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

河道整治需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问题,多目标融合各相关专业领域,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整治。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主攻方向,尽快补齐短板,本着有什么问题整治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突出,就首先整治什么问题,干支流、上中下、左右岸、河内外系统整治,同步实施的原则。

3.2 河道整治如何协调防洪与景观的关系

河道不再是单一的防洪排涝通道,应兼顾市民休闲和生态修复的作用,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河道整治也随之改变,应以生态、自然为原则,在形式上利用多重手法,恢复滨水生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鉴于防洪河道与景观河道整治方式的差别,河道整治工程从以下方面做到防洪与景观紧密结合。

3.2.1平面设计关系

传统防洪河道(见图1)整治采用顺直岸线,有些河道被裁弯取直,河道整治单一追求防洪安全,河形趋于渠道化,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属性。河道整治受两岸用地空间限制,河道束窄较严重,居民亲水亲绿空间严重缺乏。在生态景观河道整治方案中推行“宜弯则弯、宜宽则宽、深浅不一”的整治措施,使河形趋于自然,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增强河道景观效果。在河道整治中需结合区域规划条件,首先满足防洪安全,遵循河道自然岸形,适当拓宽河道。河道平面既要保证河道安全过流断面,又要保持河道自然弯折、形态多变的自然属性。

3.2.2横断面设计

河道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景观、旅游等功能;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设计不同的河道横断面。常见防洪河道断面形状主要为三类:复式断面(见图3)、梯形断面和矩形断面,断面形式单一、坡面规整,河槽糙率小,行洪顺畅。大部分防洪河道横断面坡度陡,亲水、休闲、观赏等功能缺乏,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理念存在较大冲突。

生态河道横断面(见图4)以漫坡形式为主,坡比大部分缓于1:3,生态岸坡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提高岸坡植被覆盖率,为两栖动物与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结合河道用地空间和区域上位规划,两岸用地空间满足的情况下,建设休闲景观区域,创造良好的景观效应,满足居民亲水亲绿需求。

3.2.3护岸型式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战略思想,走中国特色水利发展道路。在新时期治水工作中,加快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增加水利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在保障水安全的同时,改善水生态和水环境,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程建设。

河道整治工程需结合水力计算成果,兼顾生态景观需求,科学利用确定护岸型式。生态景观护岸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边坡防护种类,较为普遍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以土质条件来划分,分为柔性生态防护和硬质抗冲护坡为主。护坡选型需结合河道防洪形势及两岸用地空间情况来定,若河道用地空间受限,宜采用边坡较陡、抗冲刷效果好的硬质驳岸,保障河道防洪安全。若两岸用地空间较大,宜采用草坡入水,岸坡种植花灌木,满足居民亲水亲绿需求。

3.2.4蓄水构筑物

传统防洪河道保持河道清洁、顺畅,河槽内拦蓄水构筑物以灌溉兴利为目的,根据河道比降合理设置。

景观河道(见图5)整治在水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景观蓄水需求,局部拓挖河槽,兴建蓄水闸坝,营造景观水面。蓄水工程可以减缓水流,让水中泥沙、杂质得以沉淀,清洁水体。修建蓄水工程形成水塘或者湿地,给水生动植物创造赖以生存的环境,丰富的水生生物对水体产生自然的净化作用;特别是在秋冬枯水期,可以积留部分雨水,保留湿地环境。蓄水工程的下游侧与河道平面有一定的坡度,河水流过堰坝时自然充氧,可以给鱼虾等水生动物提供充足氧气。此外,蓄水工程还是一道靓丽的河道景观,满足居民亲水需求。

4结论

本文对河道整治工程的防洪和景观协调进行了简单分析,探讨了防洪和景观相结合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相关工程措施,为相关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井强.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3):44-45.

[2]张雅卓,吕淑婷,季廷翠.城市边缘区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4):37-44.

[3]付博.关于山区景观河道设计的几点思考[J].水利技术监督,2020(05):77-78.

[4]苏锴.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J].水利技术监督,2020(02):95-98.

[5]谈燕君.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浅析[J].城市建筑,2019,16(21):128-129.

[6]谢红梅.城市排洪河渠景觀蓄水可行性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8(04):90-91.

基金项目:2014GHY115026

作者:鲁建龙

河道整治规划相关知识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探析

摘要: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作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就主要以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以及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探讨如何落实新农村环境的整治规划。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提上了日程,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面貌,对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设目标,缩小城乡人民生活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环境的规划与政治,对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和推进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制定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新特征出发,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升华了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同时十九大报告还重点强调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确立了“三农”问题国之根本、民生根本的地位,尤其是现代化供需矛盾冲突日渐严重的新时期,必须保证“三农”工作的地位,并不断将“三农”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另外,做好“三农”工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要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既需要城市实现小康,又需要农业地区小康。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要求在掌握我国具体发展国情和认识城乡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尽快改善农村发展落后居民,实现新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农村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农村地区较为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乱砍乱伐,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第二,将大量未净化的污水直接向河水中排放,如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污染水以及畜禽养殖废水等,使得河水富营养化,水生杂草吸收更多有机物并快速滋生蔓延,甚至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被减弱。第三,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焚烧秸秆,随意排放。第四,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有毒有害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第五,忽视绿化工作,随意采伐。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在处理污水时,依旧沿用传统的处理方式,直接倾倒,尚未建立相应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很多农村地区在关于取暖问题方面,还未能建立集中的供热系统,主要是使用传统的小型取暖装置,天然气等能源的利用率较低,农村的能源结构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另外,农村地区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时,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即便已经建立,但受基础设施数量和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影响,环境改善状况依旧较差,很多农村长期存在脏、乱、差现象[1]。

(三)缺乏健全的体制

首先,农村地区整体经济远落后于城镇,总量不高,并且尚未建立规模化的支柱形产业,全部经营产业中,传统农业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次,既未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又缺乏政策制度保证,并且农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尚未落实。最后,农村地区保护环境实施的相关环保执法体系还存在问题,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难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

(一)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

首先,应遵循差异性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地点是在农村,不同气候下的不同农村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要想保证农村地区环境整治规划的合理性,就应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尊重其差异性,理性选择环境规划的方式。其次,遵循先进性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向农村地区引入先进性的生产要素,在此过程中,一要做好人員方面的工作,尽快补齐农村地区环境建设人才、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短板,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中,建立高素质的“三农”工作执行队伍。二要重视地权问题,关注农村地区农地的收储和整治。三要加强对资本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保护,保障农民财产安全。四要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作,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实现物的现代化建设。最后,遵循主体性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包括乡村农民、城市居民、党政工作人员、市场社会力量以及国外力量等。要想保障战略实施的效率,就应在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界的力量[2]。

(二)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受农村地区人员数量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服务设施完善时,主要是通过与村民沟融,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如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小学、活动广场、道路、健身器材等,对于已经存在依旧要继续使用的旧设施,应做好修缮工作。

(三)整治村容村貌

第一,针对污水排放处理问题,应建立生态污水处理池,并进行管理、净化,在污水净化后,尽可能再次回收利用。

第二,在处理农村垃圾时,应合理增设垃圾收集点、垃圾箱和相应的清运工具,尽可能实施垃圾分类收集。

第三,清理沟渠、垃圾堆放处,保证环境卫生状况。

第四,拆除旧房危房,避免混乱搭建。

第五,尽快落实农村水、电、网的改造升级,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实现“快递下乡”工程,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建立健全整治规划体系

在正式开展新农村整治规划工作中前,应现根据整治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性的规划体系,提高项目开展的可行性。而在具体完善整治规划体系时,可以从村民参与、农村用地现状、用地规划、房屋建设总面积、村庄文化、乡土特色、工程量、整治资金等方面来考虑,提高整治规划的全面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新农村环境的整治规划,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村地区进一步实现了进步发展。在这一战略下,要想做好对现代化新型农村的有效整治与规划,不仅需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中处在的不足,而且还应根据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提高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快农村环境整治[J].给水排水,2018,54(11):127.

[2]刘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初探[J].中华建设,2018(04):98-99.

作者:王军

上一篇:海洋环境数据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教师职业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