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物联网技术论文

2022-04-26

摘要:水利信息化既是水利工程四大短板之一,也是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重要手段。智慧水利是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利对象及水利活动的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广泛共享、泛在服务、智能应用。近几年,智慧水利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水利强监管提供了信息化手段,本文在此对强监管下智慧水利市场机遇与挑战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利信息化物联网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利信息化物联网技术论文 篇1:

新时代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全面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水利建设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利各项建设之中,推动了智慧水利的迅速发展。文章通过对总体目标、智慧水利核心及实施路径的探讨,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物联网技术;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

现代水利就是新时代的水利信息化和智能化。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利用科技含量较高的计算机一类智能化手段对我国的水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水利资源信息的调查、收集、处理、存储、传输等工作,努力实现我国水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水利信息化的快速建设是实现智慧水利的根本保证,将物联网技术用于水利信息化,不仅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而且明显地提升了水利建设事业的价值,能够准确全面地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水利信息服务。

1 建设目标

为加强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满足水利现代化高水平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实现水利、水务之间数据全面共享和交换,本文提出建设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将现有业务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查询与分析利用,开发信息资源规划共享系统、GIS主题分析展示系统、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信息决策支撑系统以及一站式管理服务系统。旨在将智慧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创新管理新模式的重要契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的重要手段。

2 智慧水利的核心内涵

所谓“智慧水利”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收集水利信息资源,上传至统一的数据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处理和执行,实现水利信息共享和智能管理,有效提升水利工程运用和管理的效率、效能。智慧水利涵盖了水文、水政、水资源、农村水利、供水、排水、防汛防涝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使用自动化信息采集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覆盖、感知观测内容,并第一时间将观测信息上传,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水利物联网”整合在一个大数据平台内,形成水利信息云服务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多、规模大、工期长和施工复杂性等特点,运用智能融合技术,通过数字化生产管理,使其流程更加优化合理、调度更加科学、管理更加统一,可以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智慧水利使水利业务管理、涉水跨行协调管理、信息检测、电子政务等工作更加全面、精细、实时、智能,有效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智慧水利是构建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的渠道,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将水文、地理信息、水务工程、防汛抗旱、水资源以及水土保持等相关数据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水利与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水联网、形成完善的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有效解决各个系统孤立存在、相关信息和数据无法共同享用、部门间工作重复、管理协调不到位等问题,促进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3 实施路径

3.1 基于远程控制技术的水资源精准调度

我国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对水资源进行跨流域甚至跨区域调度来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带来严峻考验。然而,使用传统水资源调度方式导致每年都有大量水资源因不合理调度而白白浪费和流失,致使水资源利用率低下。解决水资源精准合理调度问题将对我国水资源不足问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也是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水资源调度大多根据经验和水位进行调度,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导致一些区域水资源过剩而另一些区域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调度的决策和调度的效果。使用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自动化闸门系统,根据渠道断面,布设闸门监控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渠道流量水位,通过移动互联网传输至云平台,根据用水量需求,进行地理信息、渠道监控、损耗分析、预警报警、闸门自动化控制等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对水资源合理调度和智慧化控制,进而极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实现人水和谐,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3.2 搭建多种水利信息业务的应用平台

对于多种水利信息业务的应用平台的搭建,相关人员需要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智慧水利无线应用平台进行传射,从而实现水利应用的移动化。同时,需在水务信息云平台的框架中进行全方位的部署、科学合理规划,搭建起涵盖了公众服务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行政管理平台的信息化全方位业务应用系统。此外,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终端、4G网络等先进技术进行充分利用,获得该领域中有效数据,从而搭建其涵盖了水利办公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等多种系统的应用平台,以便相关人员更加及时地处理各种自然灾害,科学的进行应急抢险等工作。

3.3 加大水利信息数据存储体系的建设

数据仓库是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的核心系统,水利数据种类多、数量大,实现智慧水利后需要强大的计算和存储等基础设施支撑。在已有水利信息检测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不断完善已有的基础水文、地理信息系统、水资源、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水土保持以及税务普查等相关的数据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形成计算、网络、高效存储资源池,完成水利大数据存储体系的建设,为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奠定基础。

4 结语

对于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而言,为能够更好的满足水利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加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自然灾害,为应急抢险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建设智慧水利,对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对水利信息云平台、多种水利信息业务的应用平台进行搭建,并不断完善水利信息監测和信息发布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孙国庆,陈江天,张文剑,等.智慧水利水闸系统设计与实现[J].物联网技术,2017,7(10):97-98+101.

[2]黄凤岗.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3(07):47-50.

[3]芮晓玲,吴一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水利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21(06):161-163+156.

作者:胡俊锋

水利信息化物联网技术论文 篇2:

强监管下智慧水利市场机遇与挑战

摘  要:水利信息化既是水利工程四大短板之一,也是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重要手段。智慧水利是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利对象及水利活动的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广泛共享、泛在服务、智能应用。近几年,智慧水利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水利强监管提供了信息化手段,本文在此对强监管下智慧水利市场机遇与挑战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强监管;智慧水利;市场机遇

0  引  言

当前我国治水矛盾相较以往来说有了较大改变,过去治水倾向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而如今治水重点则在于纠正人类错误行为。鄂竟平部长多次强调必须坚持贯彻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对于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来说起到重要指引作用,使得我们正确认识到现阶段治水矛盾,促进治水工作思路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实现将工作关键点落实在水利行业加强监督、弥补短板等方面。

1  智慧水利发展历程

智慧社会这一思想的首次提出时间在2008年,由IBM公司提出,在提出该思想后第二天,IBM公司便制定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方案,其方案内容中将智慧城市、智慧电力、智慧银行、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作为重点内容。

在2010年,科技部着重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技术内容的研究,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上选择了武汉和深圳来推行实施,随后2011年浙江省也被选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2年及2013年,住建部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开始推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我国在2014年8月颁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站在国家宏观角度对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分析和统筹。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牵头,会同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等25个相关部门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部级协调工作组,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阶段,推进百个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

2018年,水利部编制了《智慧水利总体方案》,全国各地水利部门纷纷开展智慧水利相关工作。

2  智慧水利发展趋势

从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看: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基础阶段、自动化阶段、数字化阶段、智慧化阶段。

从不同对象发展趋势看:数据资源从简单数据走向大数据,内外共享协作;用户体验不再拘泥于应用形式,通过PC、pad、手机等实现随时、随地的应用;受众由专业转变为大众;功能发展为高可视化与深度挖掘分析等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式。

总的来说,智慧水利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感知更透彻、互联更全面、整合更深度、共享更广泛、服务更便捷、應用更智能[1]。

3  市场机遇

智慧水利分为感知层、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发布层等6个层面。智慧水利基本框架图如图1所示。

3.1  感知能力市场机遇

智慧水利感知层借助先进科技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空地一体监测系统的建立,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无人机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卫星遥感技术等。建设水文监测站网、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山洪灾害监测等水利遥感和视频综合监测网。

根据强监管要求,国家预计将建设完善河流湖泊全面监测网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感知网络、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测感知网、水生态环境感知网络等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从目前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网络覆盖区域及支撑能力尚且不能满足智慧水利建设需求,应着重加强网络能力构建及提升[2]。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一步促使互联覆盖范围增加,让水利部、流域组织、地方水利行政部门及各种水利企事业单位等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其沟通联系。二是进一步促使互联网络通道增加,在网络通道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包括视频等信息在内的海量数据在各级部门单位中的运行传输,同时还要注意预留通道宽带,以便于为日后水利业务的扩充提供相应空间。感知层可重点关注以上两部分市场机遇。

3.2  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市场机遇

水利设计数据类型较多,且十分海量,智慧水利下的信息量更是进一步增长,需要有较强计算机存储作为支持,基础设施层包括计算和存储能力建设、水利信息灾备系统建设、计算与存储环境建设、基础云、综合会商中心以及互联范围和互联网络通道扩大等。

3.3  资源整合共享市场机遇

信息孤岛是信息化建设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智慧水利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包含的市场机遇。资源整合共享包括整合水利部门内外的文字、图表、音视频、影像、监测数据和矢量地图等水利数据资源,并最终实现水利部门不同专业的信息共享、各级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水利与外行业部门的共享。

3.4  智能应用市场机遇

针对水利行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够的问题,下一步,必将更多地利用更多智能应用,实现水利业务的“强监管”。可以说智能应用是智慧水利建设的“中枢大脑”。

如利用3S(GIS、RS、GPS)、仿真模拟、语音识别、物联网等技术,采用人机交互技术,建立水动力计算模型、水质分析模型,采用人机交互技术,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自动生成调度方案,实现了智慧决策、精准调度的水利工程智能调度[3]。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可视化、BIM、3S、三维仿真等多种先进技术,实现项目施工信息的集约化管理与检索,实现基于BIM的项目施工质量、安全、进度、费用、档案全过程的可视化、集成化、协同化综合管理和分析的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

4  问题和挑战

4.1  技术研发需大量投入

智慧水利技术日新月异,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要求高精尖的人才和不断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国内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携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大数据领域后,对行业内的公司构成了巨大的挑战。[4]

4.2  观念急需转变

“强监管”背景对水利设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资金监管更严,要求设计符合各类标准规范;二是项目设计要满足相关监管要求,需要增加监管数据采集、传输、信息管理系统等设计内容;三是监管数据要求准确及时,需要研究各种计算机算法。特别是随着BIM和AI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完全颠覆设计行业生态,因此急需转变观念,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公司的水利信息化水平。[5]

4.3  信息安全问题更突出

随着信息的整合和開放,信息的安全问题会越发成为一个大问题。信息之所以不能共享,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安全问题。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管理、法律、流程安排来解决安全问题。未来信息安全性的提升会与数据的开放、数据的整合、数据的共享联系在一起。[6]

5  结  论

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已经明确,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要求水利从业人员要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进行一次深刻转变,加大相关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强化使命担当,持续深化抓落实,把补短板、强监管的顶层设计变为工作的具体行动。

总之,鄂竟平部长为强监管新形势下智慧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水利设计行业,特别是水利信息化行业的公司来说,这既是一个市场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陶.“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水利建设分析 [J].现代信息科技,2017,1(6):119-120+122.

[2] 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智慧水利现状分析及建设初步设想 [J].中国水利,2018(5):1-4.

[3] 宋倍,朱子建,张昴.物联网在智慧水利领域的应用 [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1):5.

[4] 蔡旭东.新时代智慧水利建设的思考 [J].水利信息化,2019(2):7-10.

[5] 马旺,江力,李姝倩.浅论“互联网+”智慧水利的研究与应用 [J].通讯世界,2018(10):274-275.

[6] 邱利民.“智慧水利”的发展和技术研究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5):18-19.

作者简介:徐兵(1981.01-),男,汉族,湖北孝感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水利信息化。

作者:徐兵 陈俊禄 杨楚骅

水利信息化物联网技术论文 篇3:

东部发达城市智慧水务建设探析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于各传统行业运用的建设大背景下,“智慧水务”的构想应运而生。结合当前水务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家战略部署阐述了智慧水务的建设。最后提出应落实发展信息技术,加快技术融合,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智慧水务;智能水网;水利信息化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4.142

Key words:Smart water affairs;Smart water network;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暴露的水资源紧缺、水环境破坏等问题,为减轻水务工作者实地监测的任务,“智慧水务”的构想应运而生。传统水务行业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构成的产业链。智慧水务建设则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新信息技术应用带动水务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带动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发挥,为水务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有望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1]

1 智慧水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带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正在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融合。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水务事业智慧化的发展可有效优化城市运行资源配置、提升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2]

美国加州供水公司借助智能水表,收集利用用户用水数据,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智能调配水资源,实现了年节水幅度达5%。美国IBM企业则借助物联网技术分析改善水质,科学进行水分配,提升水行业运营效率,实现智慧水资源管理。韩国KICT专家推行的区域化智能水网建设提高了城市供水效率以及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

我国国内智慧水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2006年,住建部在《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確指出,要研究推广应用信息化关键技术,推进GIS、GPS和RS集成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引导和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城市水务管理进入公众视野。目前,智慧水务建设是根据各大城市各自的水资源特点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例如南方城市较多研究城市防洪排涝过程及水生态保护,北方城市则更多关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 智慧水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水问题日趋严峻

我国城市水灾害包括城市内涝灾害、水污染灾害和干旱灾害、水循环利用灾害等。由于我国地理跨度大,各地水灾害发生原因及特征各不相同。根据资料,从2011~2013年,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约60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h,积淹深度超过0.5m。北京、成都等城市发生造成严重伤亡的城市内涝灾害。到目前,我国70%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仍小于1a,集水排放仍是大部分城市应对城市积淹的办法。与此同时,全国却有1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3]

城市水资源分配不均也急需有效的解决办法。城市日常生活用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自来水厂及给水管网很难做到对整个城市各个地区的准确调控,从而导致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或造成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深度进行,城市地区水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预防水灾害方面,人们对于优良居住条件变得愈发重视。水资源利用方面,水资源自然循环周期长,短时间内不可再生,具有有限性。城市水务管理成本持续上升,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等希望利用新兴技术来对水务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2.2 水务行业智能化发展不协调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智能服务业发挥了较大作用。手机应用提供了广阔而方便的操作平台。但水务智能化发展缓慢,水务信息化方向人才稀缺,与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协调。

2.3 数据处理问题

以南京市防汛抗旱综合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基于南京市政府信息中心提供的云计算平台,其建立时间为2015年,与南京市水务局挂牌成立时间相当。在此之前,南京市防办信息系统与城区防办业务应用相互独立,信息数据互不相通,且旧系统型号太老,宕机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资料不全,水雨情数据连续性遭到破坏。[4]

此外,水管理需要在智慧城市框架下,与其他城市管理部门相适应,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避免被动服务,避免数据孤岛问题,加快与新兴技术融合,提高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

2.4 认知偏差

智慧水务命题提出于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其根本是服务于人民,方便水务管理。智慧水务的建设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其本质仍是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构成的产业链。过于追求信息技术而忽视传统水务行业工作易导致城市建设南辕北辙,脱离实际。

3 典型城市智慧水务建设方案

3.1 北京“4511”水务信息化综合体系

“4511”即“防汛、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管理”四大监测体系,“洪水控制体系、水源控制体系、城市供水控制体系、城市排水控制体系、生态河湖控制体系”五大控制体系、一个水务数据中心、一个业务应用体系。通过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基于SOA技术架构,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区别开发。该体系分为两大业务,“决策指挥”和“公共业务”,其中“决策指挥”包括“水务信息监测与服务”和“水务工程建设与管理”。其预期效果为建成以水务局为核心的市水务信息系统,减轻基层监控负担,实现北京市涉水事务控制自动化,管理协同化,决策科学化,服务主动化。[5]

3.2 南京防汛防旱综合信息系统“两台一库”建设

该系统基于南京市政府服务云信息平台,接入南京市“智慧水务”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体系,遵循“两个平台,一个数据库”框架,包括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层和数据采集层。其交互界面分为“综合信息显示模块”和“业务管理模块”。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集成,对城市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务水行政、农村水利等进行数据支撑,联合市水文局,防办,供水处,收集气象水情资料。该系统还开发相关手机应用,方便日常数据查询。同时注重数据安全性,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为“智慧水务”和“智慧南京”的建设提供信息资料。[4]

3.3 上海智慧水网建设

上海市作为特大城市,其水务部门职能偏重于保障水系统安全,包括水量的平稳供给,水质的保障,城市防洪防涝等。在此背景下,上海提出了建设“智能水网”的口号,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水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智能水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其下包括有“智慧河网”系统,用于监测水质,面向公众提供监督举报平台,对口“河长制”建立服务体系和决策体系。“智能供水”系统,对城市供水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对水资源分配调度进行精细化管理。“智能防汛”系统,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做到提前预报,灾后智能调度。“智能水网”预期基于行政改革体系和水务管理部门需要,顺应行业趋势,建立上海水务大数据中心,以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6]

3.4 广州水务数据中心

为解决广州市水务行业数据分散问题,广州水务数据中心作为解决方案被提出。其建设目标为“四个面向”,即“面向广州市水务局电子政务建设;面向全市水务信息资源集中与规范管理;面向支持水务系统和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面向服务社会公众的查询”,其数据架构分为“基础层、数据源层、数据管理层、业务应用层和门户层”等五个层次。综合来看,广州市水务数据中心整合了地区水务数据,实现了水务数据共享,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7]

4 建议与对策

4.1 落实发展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服务,这种新的信息化数据处理模式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智慧水务建设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全面提升水务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为水务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取得环境与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民生。

4.2 加快信息融合

智慧水务的建设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整合,逐步突破经验与认知的局限性,改善整体水务建设的科学性。依靠大数据平台全面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与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有机融合,建立涉水行政、民生的公共服务等,实现水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让社会公众体验到智慧水务的方便、快捷以及人性化,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决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5 结论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恶劣,城市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水务管理将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移动技术等为政务部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北京、南京、上海和广州的智慧水务建设上看,数据库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是其主要组成。其采用的基础框架大多相似,代表着“智慧水务”信息框架样板大致确立,为今后全国水务信息中心的建设做铺垫。然而,如何将电脑中的数据理论分析切实结合到水务实际管理上来,又是一个难题,需要着一代代水务人为之探索、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惠.“互联网+”时代智慧水务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信息通信,2018(03):265-266.

[2]杨明祥,蒋云钟,田雨,等.智慧水务建设需求探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4(01):133-136+144.

[3]王建平.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污染治理职责——以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效用性为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5):66-70.

[4]温少林,杨菲菲,胡阳,等.南京智慧水务的实现——防汛防旱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J].江苏水利,2018(02):60-63+66.

[5]张小娟,唐锚,刘梅,等.北京市智慧水务建设构想[J].水利信息化,2014(01):64-68.

[6]胡传廉.从“数字水务”奔向“智慧水网”——上海市水務信息化建设探讨[J].长江技术经济,2018,2(03):75-78.

[7]张琳.水务数据中心建设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2,10(04):58-60+71.

收稿日期:2020-03-02

作者简介:吴宇桐(1997-),男,汉族,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水务工程。

作者:吴宇桐 包鑫如

上一篇: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三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