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变相延长劳动时间论文

2022-04-27

摘要:回顾历史,由于过分追求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可持续观念的培养,这使设计活动逐渐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如今,面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设计。本文就生态设计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并佐以具体案例,浅析如何将生态设计理念贯穿产品设计全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析变相延长劳动时间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变相延长劳动时间论文 篇1:

从“民工荒”看贵州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摘 要]劳资双方因经济利益而结成劳动关系,但由于各自利益的诉求不同而产生矛盾,这在私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受东部沿海城市“民工荒”影响,贵州私营企业出现“民工荒”。本文通过分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探究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私营企业;劳动纠纷;和谐劳动关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私营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收入过低,难以满足人们劳动致富的需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转移,形成“民工潮”。但2004年下半年,很多沿海城市的私营企业出现“民工荒”现象,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民工荒”现象有所缓解,但到2010年“民工荒”现象再次出现。2010年的“民工荒”不仅表现为沿海城市的“民工荒”,还表现为内地城市的“民工荒”。受其影响,贵州私营企业也面临着“民工荒”,一方面私营企业雇用不到所需工人,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未就业。“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虽然有体制上、政策上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缺乏和谐劳动关系、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劳动者不愿到私营企业就业。

1 贵州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表现

在私营企业中,资方(雇主)与劳方(员工)之间在地位、身份、权利和利益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地位上,农民工无地位可言,干脏活重活累活;在身份上,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却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在权利上,农民工属于企业的边缘群体,不能享有一般员工享有的福利待遇;在利益上,农民工和正式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为:

1.1 法律上的不和谐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定劳动关系而依法协商后达成的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是确定双方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也是解决双方劳动纠纷的法律依据。一些私营企业为了减轻负担,逃避责任,和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的劳动合同文本条款模糊,而且在签订过程中农民工通常只能按企业主的要求签字画押而没有协商的权利。劳资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往往更多体现企业主利益,对农民工来说义务多于权利,发生劳务纠纷时农民工很难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缺乏劳动合同的保障,农民工往往被企业主视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动工具,在工作中经常会遭遇工作时间延长、节假日无偿加班、工资拖欠等,发生工伤事故时只能获得较少赔偿甚至不能得到赔偿。

1.2 经济上的不和谐

私营企业农民工的工资大部分是计件工资,企业经营状况好就多一些,经营状况不好就少一些甚至就没有,农民工工资不仅偏低而且普遍存在拖欠、克扣现象。在调查中,63%的农民工反映近三年来工资未涨,25%的农民工认为虽然工资上涨了但涨幅不大,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影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工资收入实际上是负增长。几乎每个被调查对象都认为自己遭遇过恶意克扣工资的情况,企业主往往会以各种借口来达到少付工资的目的,如任务完成不好、工作台面不符合卫生要求、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等,被变相克扣的工资数额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

1.3 社会上的不和谐

随着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难以感受到农民工的艰辛。有的私营企业主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管理中强调产出而忽视人文关怀,对农民工粗暴管理。农民工生活艰辛,在企业里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脏累险工种,工作环境差,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由于工资收入少,只能居住在昏暗潮湿、卫生条件恶劣的简易房或工棚内;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读书、医疗和社保方面存在困难。农民工与企业主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容易成为劳资双方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2 贵州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矛盾的原因分析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在法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不和谐导致劳资关系矛盾,劳资矛盾既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又是企业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2.1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监督乏力

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法律体系,如《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关系调整法》等来规范劳资关系。在管理中,不仅制定了各种标准,如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标准等,还明确了劳资关系的调整方式,如三方协商、集体谈判、工会组织等。我国虽然从1994年就颁布实施了《劳动法》,并几经修订,但与《劳动法》配套的相关法规如《劳动监察法》、《劳动市场管理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还没颁布实施。当企业员工尤其是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获得法律支持,事后监督执法多于事前、事中监督执法,而且存在监督执法不严的现象,对违法企业缺乏有力的处罚手段。

2.2 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使得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不稳

由于存在户籍管理制度障碍,农民工在就业机会、工资福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难以享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加上城乡生存成本差异,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感到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且大多数农民工在农村还保留着对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对在城市发展也是三心二意,如果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好工作,获得比农村好的报酬,农民工就会选择在城市发展,如果工资待遇不好就会选择回村重操旧业,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国家近年来重视“三农”,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农村较多的扶持和帮助,很多愿意选择回乡务农或者回乡创业。

2.3 劳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私营企业劳资冲突不断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国有企业下岗员工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原因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资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与劳方形成不平等的关系。农民工受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影响,面对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私营企业主对农民工较为苛刻,在管理中容易做出侵犯农民工正当权益的行为。面对强势的企业主,处于弱势的农民工哪怕选择接受企业主条件留下,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消极、抵触的心态和行为,双方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

2.4 企业人员任用不规范,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大多数私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完全是企业主说了算,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种靠企业主个人能力和魅力来管理企业的方式在企业创建初期可行,但在后续经营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明显缺陷。企业主常常会采取随心所欲、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的管理方式,按自己的心情和喜好来进行人事安排和福利分配。农民工处于企业底层,其付出难以被企业主察觉,企业主的奖励多惠及管理层,农民工得到的实惠少,农民工对企业主和管理层难免会心生不满。

3 构建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

近年来,私营企业劳资纠纷进入多发期,不仅数量连年增长而且日趋复杂和激化,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要保障私营企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采取积极措施,促使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此来加快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1 借鉴国外经验,形成我国劳资关系协调模式

西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已经探索出 “三方协商”、“职工参与”、“集体谈判”等协调模式,通过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共同协商、民主管理、积极参与的方式来促使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调动国家、企业、职工三方来共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如国家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政策促进就业,通过立法保障职工权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引入民主管理方式;企业职工可以通过工会组织、社会团体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化解与企业主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3.2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在现有《劳动法》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相关配套法规,如《劳动市场管理法》、《劳动关系调整法》、《劳动仲裁法》、《劳动监察法》等,还可以根据农民工用工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文,如《临时用工法(或条例)》。在执法环节,要加强劳动监察体系的建立,对劳资矛盾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避免劳资冲突。

3.3 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除了法规部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外,还应带动工商联、商会组织等机构积极参与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在法律法规制定、监督管理、配套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引导私营企业主建立合理的用人观,在管理中采取民主管理方式,关注员工生活,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化解劳资矛盾。

3.4 加强企业规范化管理,避免劳资矛盾的产生

在私营企业内,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制定规范的管理章程并贯彻实施。如督促企业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督促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民主管理,形成有效沟通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员工可以通过工会组织表达意愿或者维护权益,企业可以通过工会组织化解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许基南.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8).

[2]李建.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3]李汝贤.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基本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4]葛晓飞.浅析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0(8).

[基金项目]贵州省统战部“从‘民工荒’看贵州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文章(项目编号20110526)。

[作者简介]周雪梅(1974—),女,汉族,贵州安顺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与经济发展。

作者:周雪梅

浅析变相延长劳动时间论文 篇2:

产品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回顾历史,由于过分追求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可持续观念的培养,这使设计活动逐渐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如今,面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设计。本文就生态设计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并佐以具体案例,浅析如何将生态设计理念贯穿产品设计全过程。

关键词:生态设计;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趋势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061-02

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论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重要组成部分[1]。实现“美丽”目标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设计师应该坚持坚持的信念,只有从设计的源头上坚持生态,才能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 生态设计

1.1 生态设计的概念

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旨在平衡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产品设计领域可理解为:“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本原理.将生态因素、环境因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产品设计的决策方向。产品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2]。

产品生态设计是将生态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将环保意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并在通过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产品的环境负荷。即以最低的消费成本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设计作为产品开发的前端,其理念与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产品的性能与质量。

因此绿色设计思想应该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前期的产品方案设计到中期的产品设计到后期的推广设计再到回收再利用等环节都应该考虑绿色设计[3]。尽量避免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所产生的生态问题,这样以来,不仅还可以降低产品的环境成本,还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 生态设计与传统产品设计的比较

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的需求为主要目的,以产品能否顺利生产并带来盈利为评判其设计成败的主要依据;而生态设计则是设计师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不仅着眼于当下,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设计的要求、出发点、涵盖周期和设计内容上,二者也存在很大不同,如表1所示:

2 生态设计策略及其发展

2.1 选择绿色材料

材料是构成产品的最基本的要素。在产品生态设计中,一方面,我们应首选天然可再生资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和辐射特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提高資源利用率,从源头上避免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不能把合有有害成分与无害成分的材料混放在一起,不利于后期回收再利用[4]。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纤维这种环保材料十分重视,但应用范围较为单一。

秸秆资源作为常见的植物纤维原材料,虽然其对环境十分友好,但在产品设计中并未得到重视,经常被作为农业废弃物处理,或者充当肥料、饲料,这是对资源变相的浪费,使秸秆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便到了处理阶段。秸秆作为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其成本低,加工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无三废污染,经济效益高。其制品在使用后均能再次回收产肥或自然降解为环境消纳物质,对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影响,完全可以运用到产品生产中,不仅有效地补充资源短缺,而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法国文具公司Bic,将废弃秸秆经加工处理后,成为其可回收麦香马克笔的笔杆部分的材料,该设计不仅具有可回收、可循环的环保特性,而且外形精致、表面光洁、色泽柔和、质地细腻,麦秆打碎后独特的纹理,使其充满个性与时尚,同时,笔杆散发出的淡淡麦香,会使人在书写之余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自然气息,得到身心的放松。

2.2 降低产品的使用能耗

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形式日益严峻的当下,我们应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节约能源。在产品设计中,我们所设计出的产品最终是要被消费者使用的,因此设计师应通过设计尽可能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造成的能源消耗,降低在使时的环境负荷。

A span of lights是一盏根据需要来调节发光灯泡数量的台灯,它的功能和操作都很简单,只需要用手指或者手掌在台灯的上方点选你合适的光源范围即可。由于做不同的事情需要的亮度是不一样,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灯泡数量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满足自己的需求。此设计巧妙地将传统台灯的一个灯泡打散为多个,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更加精准的调节亮度,从而达到降低产品使用能耗的目的。

2.3 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是生态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因为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可以推迟用户购买新产品的时间,避免产品过早地进入处置阶段,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减缓资源枯竭的速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5]。

1)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作为生态设计的方法之一,是将生态设计理念与模块化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同时满足产品的功能与环境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可以减少产品研发与制造的时间成本,增加产品系列,延续产品的家族化特征,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快速反应;另一方面,产品中的大部分零件能够重新被使用或者得到有效的回收,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可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方便升级、维修以及处于处置阶段的、时的拆卸、回收和处理。

2)采用可再生和可再使用的包装,以减少包装废物的产生。在包装中引入“Redesign”就是“重新设计”的理念,不仅对产品包装进行再设计,而是从最初的设计开发到产品包装的使用、废弃及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的重新设计,使产品包装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为持久的生命周期,做到“物尽所能”[6]。在生态设计中零废弃是最理想状态,所谓零废弃就是消费者买到的一切,从产品到包装,都是可用的。

2.4 实施绿色的市场营销

近年来风靡的“共享”热潮,就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绿色市场营销方式。对于一个产品,我们是使用而不是拥有,是购买它的性能而非具有性能的产品。积极推进创意共享平台,是使产品更加可持续的重要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网络的涌现,为探讨开源设计和协同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设计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Foldschool公司为孩子们设计了纸板家具系列,是可以在家里用纸板、裁剪刀和胶水就能组装的家具。孩子们在网上下载各种样式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个性化设计,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涂上不同的颜色,纸板家具的环保特性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材料使用方面,共享的理念也是对消费者正确的引导,而且DIY的个性可以避免生产过剩、便于运输、减少浪费。

3 生态设计趋势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再徘徊于温饱线上下,而开始着眼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出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与理解。生态设计虽将通过技术融合运用设计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但归根结底,其为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与价值观。对于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发展和深入。

1)将仿生学引入生态设计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然法则。在设计中,可以多参考大自然生物中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外形和机构,去除繁复的装饰,以最简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加强学科交叉,丰富生态设计的内容。由于生态设计涉及到多专业的知识,需要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結合,它不是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应多学科相互贯彻,博采众长,并做好技术融合。其关键在于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运用。

3)不断研发更加先进技术手段,实施生态设计。生态设计需要强大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才能真正落地实行,技术上的落后,会使生态设计成为一纸空文。

4)普及和发展生态设计教育,将生态设计的理念根植于年轻—代设计师的脑海中,让他们用设计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减轻环境压力。同时,咨询企业应将生态设计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提醒客户多关注环境问题。

4 结语

生态设计被称为是“工业生产的又一次效率革命”,而且已经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大趋势。但目前的生态设计只是浮于表面,或是简单的在某一环节减轻环境压力,并未将生态设计推行至产品设计的整个周期。生态设计不应只是一句简单的标语,流于表面,更应该根植于每位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从而真正的作为运用“生态”思维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水灾反思——以武汉为例[N],当代经济,2018 02 20.

[2]陈根,生态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3.

[3]胡成朵,产品设计中的“绿色设计”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44.

[4]李颖,产品的绿色设计[J].艺术设计,2009,(11):216.

[5]林洁,宝钢基于价值链的环境成本控制探析[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7:20

[6]房慧,基于生态设计观下的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6,(7):71 72.

作者:林吴 胡光忠

浅析变相延长劳动时间论文 篇3: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控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现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一体化的发展,提高机械工作的效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煤矿生产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文章分析了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装置;电子装置;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

1.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煤矿井下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煤矿生产始终需要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只有将煤矿安全工作当作工作的核心,才能有效地保证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煤矿和谐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系数,避免国家一级煤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煤矿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机械化几乎已经普及,但煤矿工人工作压力仍然很高,每天的劳动量大,在传统的煤矿工作模式下存在一定的缺陷,正是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弊端,降低了工作的强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矿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矿的生产产量,煤矿的经济效益也同步提升,这也就变相地提升了职工的工资待遇,使煤矿企业职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从而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

1.2 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煤矿企业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矿生产相关机械的关键参数也实施了有效监控,并通过创新,降低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安装的难度,提升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但是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仍然处在发展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地方还有待提高。

如一体化系统中的线束繁多,影响机械各单元的复合控制、机械信息量大、自动控制功能很难扩充等。另外,在煤矿机电管理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以及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 为了保证煤矿安全生产,都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机电管理也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管理规程。但是目前煤矿在实施管理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管理流于形式等缺点,并没有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有些安全检查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这样就很难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消除隐患,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1.2.2 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发展,煤矿加大了机电设备的投入,机电设备对煤矿生产效益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但是目前煤矿机电设备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很多机电设备老化问题严重;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有些机电设备配制不合理,与煤矿实际生产不符;缺少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养护维修,对设备的测试技术落后等。

1.2.3 机电职工与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关系着整个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质量,关系着煤矿生产的安全性。目前煤矿生产过程中,一般一台机械有6人左右操作,但是如果操作人员技术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又或者由于某些失误都可能对煤矿的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另外,煤矿生产工作属于高危工作,并且工作环境比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也会导致失误操作等问题的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煤矿需要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并加强机电管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与稳定。煤矿生产是一项存在危险性的工作,而机电技术管理又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制定一个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网络化、精准化的规划,编写机电设备操作手册、技术指导等手册,并且做好应急处理办法预案,加大对设备的在离线点检工作,包括对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以及运行状态的点检工作,利用先进的系统对点检工作产生的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

加大对设备的资金投入,更换陈旧、老化的机电设备,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额配制安排。加大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工作,提升对机械设备的测试技术水平。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检修记录,如果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早排除隐患。

2 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型、特大型机械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煤矿生产过程中,机械液压系统的输出功率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机械液压系统向着高压方向发展。液压输出功率越高,对其安全性要求也就越高,在开发过程中,系统元件寿命以及人机安全问题成为了主要的制约因素。

机械化生产在我国煤矿生产中已经逐渐普及,煤矿机械生产也逐渐向着智能化、一体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机械对相关数据要有相对完善的处理系统。微处理器、传感器等原件,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还能增强机械的各项性能,提高运行效率,提高机械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机械燃油功率实施自动化控制,保证机械具有高效的节能效果。在节能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提升机械的运行效率,充分地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保证运行效率在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发挥节能效果。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生产应用方面,利用先进的通讯媒体、微处理器、传感器等,都需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做支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目前软件开发市场中,各种汇编语言以及高级语言的应用,使得机械应用软件开发具有了广阔的前景。

电流变流体技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方向,电流变流体在自由状态下是液体状态,但其在电场作用下,就会迅速凝固成固体,并且固体的强度与电场的强度成正比。利用这种特殊的技能,可以将其运用到机械液压系统中,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固液状态的转变,不仅降低了能量消耗,在设计上也相对简单,容易操作,可以起到延长机械寿命的作用。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并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其中我国目前煤矿中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煤矿机械需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与升级,保证机械运行效率以及状态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增强其运行效率,提倡节能环保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实现了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等为一体的应用系统,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我国机电一体化在煤矿中的应用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缩短并逐渐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顺.浅析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J].科技向导,2014,25(3).

[2] 王雨.浅析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工业技术,2013,31(7).

[3] 梁光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学论坛,2012,36(18).

作者简介:郑鹏博(1987-),陕西咸阳人,陕西陕煤陕北矿业有限公司生产服务分公司机电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矿机电。

作者:郑鹏博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运用管理论文下一篇:三次转化培训方案设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