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系统中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25

摘要:通过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这一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望融合哈长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从根本上改善哈长城市群的科技服务水平。以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为例,探讨了以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和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群系统中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城市群系统中科技创新论文 篇1: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可为城市群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发展不同步,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增长势头强劲;(2)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两系统协同效应初显;(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4)未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耦合协调;长江中游城市群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及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形态[1-2]。作为我国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支撑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是带动中部地区创新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3-4]。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培育成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但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还较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创新驱动尚未达到应有水平。因此,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助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1912年,熊彼特首次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并运用技术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非均衡和经济周期[5],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开始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方面,Perroux[6]认为创新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源泉,王仁祥等[7]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熊升银等[8]、宋周莺等[9]、Fagiolol等[10]则分别从技术进步、创新能力、金融创新的视角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情况,进一步说明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此外尚勇敏等[11]还研究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作用机理。其次,关于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科研投入、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12-14],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性[15-16]。第三,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方面,刘和东等[17]、赵传松等[18]对中国内地30个省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李二玲等[19]分析了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以及差异规律,姚建建等[20]、彭迪云等[21]、蒋天颖等[22]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分析已有研究,学者们从不同尺度和视角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做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较少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对两者空间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从研究尺度来看,大多以全国、流域、省域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而对于城市群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演变特征,为城市群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7.42%,专利申请量达到23万件,占全国的14.94%,高等院校数量占全国的11.30%。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基础,基于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剔除仙桃、天门、潜江,同时将江西省抚州市和吉安市整体纳入研究范围,最终确定28個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图1)。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其中,个别年份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通过Soo PAT专利检索网站查询获得[19],SCI收录论文数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高级检索方式获得[23]。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拟合法补齐。

1.3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在刘和东等[17]、蔡冰冰等[24]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和代表性原则选取相应的指标。具体如下,科技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主要体现在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上;科技创新产出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产出、专利产出和技术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主要由文化环境、信息流通环境、技术创新环境、通信环境、交通环境等要素表征。经济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经济规模主要由生产规模、投资规模和进出口贸易规模等要素表征;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金融活跃程度等要素上。为了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表1)。

1.4研究方法

1.4.1综合指标评价法

2结果分析

2.1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方法,计算了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选取2008年、2013年、2018年3个时间节点来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均指数从0.049提高到0.123,年均增长9.64%(表3)。子城市群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创新指数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且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指数的增长幅度最大,由0.060增长至0.147,其次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增长幅度最小,由0.032增长至0.086。城市视角下,一方面,各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发展态势良好。其中,武汉、长沙、南昌、九江、宜春、宜昌、株洲和衡阳8个城市科技创新上升态势明显,增长幅度均超过0.050,而景德镇、鹰潭、新余、鄂州、咸宁和娄底的科技创新指数上升缓慢,增长幅度均低于0.030;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明显的省会城市集聚效应。2008—2018年科技创新指数最高的前三位一直是武汉、长沙、南昌,分别为湖北、湖南、江西的省会城市。究其原因,是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知识、资本等创新资源,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由于科技资源相对匮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鹰潭、鄂州、萍乡、新余、景德镇等城市科技创新活跃程度相对低迷,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

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发展平均指数从0.117增长到0.208,年均增长5.92%(表4)。子城市群视角下经济发展指数上升幅度依次是: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随着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经济发展指数在2018年超过武汉城市圈居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一位。城市視角下,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且差距呈扩大趋势。2008年经济发展指数最高的武汉与最低的咸宁之间的差距为0.571,2018年经济发展指数最高的武汉与最低的咸宁之间的差距为0.727。

2.2耦合协调度的时间维度变化特征

计算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并绘制成曲线(图2)。在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区域差异显著。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的耦合协调平均值由2008年的0.246增长为2018年的0.364。子城市群视角下,一方面,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居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武汉城市圈居第二位,末位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另一方面,三大子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8—2018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增长幅度最为显著,从0.273增长到0.395,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提升相对缓慢。城市视角下,各城市耦合协调度均有明显提高,虽然研究期间各城市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实现了向更高耦合协调的良性转变。2008年协调类型以严重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多数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18年,虽仍有近90%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状态,但已无严重失调的城市,协调总体情况趋向良好。其中,武汉、长沙、南昌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城市耦合协调水平远落后于这三个省会城市。由此可见,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并不断协调发展,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区域一体化以及协同发展仍任重道远。

2.3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维度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在GeoDa平台中计算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值,如表5所示,Moran’s I<0,说明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Moran’s I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空间差异性不显著,但研究期间城市群整体呈“多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且Moran’s I值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的空间差异性并未减小。

为进一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特征,对2008、2013和2018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图3)。整体上,耦合协调度趋势向好,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子城市群视角下,武汉、宜昌、襄阳、荆州等城市在武汉城市圈内耦合协调等级较高,与湖北省“一主(武汉)两副(宜昌、襄阳)”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一致;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等城市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内耦合协调等级较高,与湖南省“一核(长株潭核心区)两副(岳阳、衡阳)”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一致;南昌、九江、上饶、宜春等城市在环鄱阳湖城市群内耦合协调等级较高,与江西省的“昌九走廊”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一致。城市视角下,2008年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严重失调和濒临失调的城市块状分布在城市群边缘。2013年仍然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但省会城市周边严重失调的城市大部分升级为濒临失调,濒临失调的城市个数增加并趋于连续分布。2018年濒临失调的城市大部分跃升为勉强协调,濒临失调城市点状零星分布。

2.4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化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看清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分析2008年、2013年和2018年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具体见图4。

(1)从形状上来看,研究期间核密度曲线呈非严格的单峰形状,高值区域出现微小的“凸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出现微弱的多级分化。2008—2018年波峰变化平缓并不断向右移,出现耦合协调状态由低级向中级再向高级演变的趋势,中高值聚集地区逐渐增多,但区域间差距仍然存在。

(2)从位置上看,研究期间核密度曲线呈整体向右移的趋势,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其中,2008—2013年右移幅度小于2013—2018年,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先稳定发展后快速增长。

(3)从峰度上看,研究期间核密度曲线逐渐向宽峰形发展,波峰垂直高度下降,水平宽度增加,说明协调指数不断上升,区域差异变大。微小的“凸起”一直存在,说明区域间耦合协调度的“多中心”现象一直存在。右拖尾明显变长,相比较左锋尾部,2008—2018年右峰尾部向右移动幅度更大,说明高耦合协调水平的城市耦合协调度的进步速度要快于中低水平城市。

3结论与讨论

基于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面板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城市群-子城市群-城市”多重视角对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

(1)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发展不同步,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子城市群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创新水平最高,且增长速度较快,未来应坚持把更多创新成果应用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于武汉城市圈,亟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应强化南昌创新“头雁”地位,同时注重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城市视角下,28个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經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呈明显的省会城市集聚效应,且空间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并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以子城市群为主体,对内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外促进子城市群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城市群整体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态势。

(2)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0.231)提升为勉强协调(0.369),但其协调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城市群要保持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科技经济“双轮驱动”。子城市群视角下,环长株潭城市群耦合协调度高于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子城市群应加强跨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武汉东湖、长株潭和鄱阳湖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以区域内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加强创新驱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城市视角下,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由严重失调和濒临失调转换为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其中,武汉、长沙、南昌在城市群中耦合协调度较高,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城市则处于边缘地位。未来应着力提升武汉、长沙、南昌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构建多点式网络状发展形式,以散发式为主促进周边城市发展,进而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刘瑞.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6): 56-63.

[2]唐承丽,吴艳,周国华.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互动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 2018, 37(2): 292-306.

[3]马静,李小帆,张红.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J].经济地理, 2016, 36(7): 53-61.

[4]唐承丽,郭夏爽,周国华,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平台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531-541.

[5]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M]. 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34.

[6]PERROUX F.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 64(1): 89-104.

[7]王仁祥,杨曼.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来自35个国家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 2015, 29(1): 33-36, 41.

[8]熊升银,王学义.产能过剩、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决策, 2020, 36(16): 86-90.

[9]宋周莺,车姝韵,王姣娥.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演化及其经济带动作用分析[J].地理科学, 2016, 36(9): 1388-1396.

[10] FAGIOLO G,GIACHINI D,ROVENTINI A.Innovation,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an agent-based approach [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 2020, 15(3): 703-736.

[11]尚勇敏,曾剛.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作用和机制[J].地理研究, 2017, 36(12): 2279-2290.

[12]何风琴,邹奥博.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吗? [J].江西社会科学, 2019, 39(1): 77-84.

[13]刘建华,王明照,姜照华.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河南省创新能力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 39(4): 35-40.

[14]杨明海,张红霞,孙亚男,等.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4): 3-19.

[15]牛方曲,刘卫东.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测度[J].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49-155.

[16]董小君,石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要素及时空差异——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4): 52-61.

[17]刘和东,刘童.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6): 64-71.

[18]赵传松,任建兰,陈延斌,等.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 2018, 38(2): 214-222.

[19]李二玲,崔之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地理科学, 2018, 38(9): 1412-1421.

[20]姚建建,门金来.中国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5): 28-36.

[21]彭迪云,刘畅,周依仿.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7): 104-110, 121.

[22]蒋天颖,刘程军.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6): 8-13, 42.

[23]谢伟伟,邓宏兵,苏攀达.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研究——高水平科研合著论文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6): 44-50.

[24]蔡冰冰,赵威,李永贺,等.中国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9): 96-105.

[25]孟凡蓉,陈子韬,袁梦.科技创新、科技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 40(9): 63-74.

[26]王伟,孙雷.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16, 36(2): 204-212.

[27]张芷若,谷国锋.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 2020, 40(5): 751-759.

[28]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alysis Betw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Reaches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ZHAO Wenya,TANG Chengli(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China)

作者:赵文雅 唐承丽

城市群系统中科技创新论文 篇2:

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浅析

摘要:通过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这一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望融合哈长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从根本上改善哈长城市群的科技服务水平。以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为例,探讨了以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和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平台现代服务业哈长城市群

2015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要“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也正推出各具特色的服务平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这一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望融合哈长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从根本上改善哈长城市群的科技服务水平。

一、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哈长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引导的条件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主要是在区域内企业间根据产业链上横向的积极的竞争与合作相耦合,促成良性关系的产生和产业链上纵向专业化而形成的合理分工,从而不断发展而形成产业组织间的集聚效应。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产业组织的内部,通过搭建平台联合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哈长城市群地区的龙头企业,将促进产业链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发展。在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推动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网络,逐步建立与哈长城市群市场相一致企业关系和组织形式,不断促进吉林省产业结构和规模的逐步完善,促进吉林省工业发展和升级步伐。

(二)集聚哈长城市群创新资源

哈长城市群以创新集群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创新全过程中的参与不仅有助于通过集聚效应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迎接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挑战,还有助于区域内科技研发的专业化和金融服务的完善化。同时,通过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构建创新集群中各实体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形成持久稳定的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提升企业乃至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

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发展高科技,发展高科技产业,目标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全面基础。通过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本土企业,可以改善吉林省优势要素的系统结构,保障吉林省的短缺优势要素的有效导入、完善吉林省优势要素的质量,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对黑龙江、吉林省经济联动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服务对象选择

在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之初,因人力物力有限,没有办法全方位地服务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所有产业,因此就有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筛选。前期服务对象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是服务对象选择的最基本原则,主要是从服务对象服务成本,资源积累和进入时机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察。二是整体性原则。哈长城市群的产业选择和发展要在综合考虑吉林省整体产业布局的情况下进行规划,哈尔滨市、长春市两地联动,统筹发展。三是前瞻性原则。在服务对象选择之初,哈长城市群试点区需要对服务对象的增长和风险给出合理的预期。通过多种方式规避其本身的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创新性原则。哈长城市群地区的服务对象主要来自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科技转型所形成的产业。工业和社会事业工业化形成的三类现代服务业,创新是其本质特征。五是生态型原则。哈长城市群服务对象的选择和培育应紧跟新科技革命的轨迹,注重广泛的选择和培育市场前景,能源和资源消耗低,驱动因素大,综合效益就业机会是服务的重点。

从哈长城市群的产业现状出发,根据以上服务对象的选择原则,依托吉林省优势产业和大量科研机构,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借助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模型选择了哈长城市群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服务对象。升级和改造哈长城市群地区乃至吉林省的产业结构,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举例来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具体选择的优先领域应该包括以下这些产业。

1新材料产业。目前,哈长城市群已在稀土鎂合金、特种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制备、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和炭纤维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达到国内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哈长城市群应继续依托英华学院,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一汽集团、吉林石化、长客股份、吉恩镍业等企业的需求,重点是环保聚合物材料,能源材料,轻质高强度结构材料,稀土分离和功能材料以及生物医学材料的集成创新。

2现代农业。吉林省农业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哈长城市群应依托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产学研联盟和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形式大力推进和建设内优质商品粮基地、生态林业基地、精品畜牧业基地和高效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先进理念和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知名的产品品牌,通过创新与集聚树立哈长城市群乃至吉林省的现代农业品牌。

3新能源汽车产业。哈长城市群依托传统汽车工业的优势。专注于吉林大学,一汽集团,长春华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长春利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国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一批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创新它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电池的研发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产领域形成了产学研联盟和综合创新能力。

三、依托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云平台服务哈长城市群的路径

(一)基于技术创新的服务对象发展路径

基于技术创新的服务对象发展路径就是充分利用区域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资源,特别是借助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性技术的突破,研发出能够满足或引领新需求的产品,或者研发出原有产品的升级产品,并能够成功地推向市场,促进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哈长城市群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发展,必须整合区域内优秀的技术资源。通过不断创新,促进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的发展,从技术源头培育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

(二)基于模式创新的服务对象发展路径

基于模式创新的服务对象发展路径是指竞争激烈的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领域,通过对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对现有的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利用新的市场理念,创造新的产业运作模式,通过品牌效应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此种发展路径适合哈长城市群区域内具有资源优势但尚未具有技术优势的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需要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配置能力,因此需要以政府或强势核心企业作为主导方进行产业设计。

(三)基于产品创新的服务对象发展路径

基于产品创新的服务对象发展路径意味着虽然该地区的企业在产业发展初期没有进入产业,然而,有可能开发出旨在更好地满足工业增长期内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取代现有产品以占领市场。哈长城市群依靠产品创新实现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并需要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分析能力。该路径要求掌握相当部分的核心技术,通过产品设计的改进满足细分市场需求。路径起点源于对现有产品的设计进行更符合市场化的创新,在哈长城市群优势产业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化初具规模之后,再进行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完成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并通过创新集群的模式保有和提高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任捷,史纪强,李新宇集成服务云平台门户定制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8):142-144

[2]于冬梅,邓飞,冯运,赵小明,李文忠,刘振宇依托產学研资源构建创新服务云平台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07):48-49+52

[3]储彦羚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7(06):24-25

[4]陈程程 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构建与农业时空推荐算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本文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哈长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7YFB1401800)阶段研究成果〕

(王贵辉,吉林省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李秀丽,吉林省体育局乒乓球曲棍球篮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魏阙、史琳、宋微,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作者:王贵辉 李秀丽 魏阙 史琳 宋微

城市群系统中科技创新论文 篇3:

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技术创新实现难度,提供SWOT综合分析矩阵,为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的发展提供战略选择。

关键词: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SWOT分析法;战略选择

一、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江苏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借助SWOT分析法对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竞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进一步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将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相结合,按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和策略实施后实现的难度分为易、难两个等级组合分析,进一步为企业提供甄别和选择应该采取的具体策略。

二、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区位优势指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也就是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获优越地位。区位优势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涉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从自然环境出发,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湖泊众多,水面所占比例居全国首位,豐富的自然资源,如有色金属、粘土、建材和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为江苏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社会环境出发,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江苏恰巧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交通便利,东部沿海地区港口众多,海运非常便利,高铁纵横交错,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达。此外,江苏拥有众多科研院所,科技研发能力强劲,每年都有大量人口流入,高精尖人才密集,自身工业实力雄厚,是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

2.科技投入充足。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2018年,江苏科技投入总量达到507.3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一般而言,科技投入主要有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外商投资和其他投资,其中政府投资是引导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科技投入强度是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用来衡量某个主体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近十年来,2018年江苏政府科技投入强度最高为0.55%(如下图所示),2009—2013年江苏政府科技投入强度增长相对较快;2014年该指标与江苏GDP产值相背离,下降了0.1个百分点;2015—2017年江苏政府科技投入强度增长态势放缓且呈现波动状态,2018年开始江苏政府科技投入强度较去年明显上升,达到了近十年的最高位置,这也表现出江苏政府对科技投入的重视。

3.主导产业表现突出。江苏是全国工业第一大省,江苏制造业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是电子、机械、交通运输、纺织服装和医药等十大制造业主导产业表现突出。面对国家高质量发展经济的要求,江苏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制造业发展逐渐回稳。统计数据显示,2019今年前三季度,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比去年全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季度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包括电气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比上半年回升2.5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6%,回升3.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增加值增长16%,回升4.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6%和6.3%。

(二)劣势

1.制造业结构不合理。江苏制造业虽然规模连续八年全国第一,制造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高端装备等制造业比重偏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企业居多,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服务密集型制造业占比偏低,制造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2.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江苏在推进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有重点的推进了重大项目的建设,这对加快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实现跨越式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企业作为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主要主体对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以及企业目前并未能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搭建的创新平台上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导致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各个环节缺乏衔接,进而影响整体技术创新水平。

3.管理方式陈旧。江苏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受宗族和家族思想的影响严重,往往是整个家族扑在企业的管理岗位,而管理方式过于陈旧落后,将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的经营者没有受过专门的管理方面的教育,一直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现代化管理的经营理念,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三)机遇

1.国家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抓手。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应当利用良好的制造业集群基础优势,在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一马当先、力做标杆。

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引领。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汇地带[4],已经从当初以上海为中心,涉及江苏(9市)、浙江(8市)、安徽(8市)共26市发展到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市三省的全域范围。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高地,江苏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制造业。

3.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制造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江苏经济的命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应对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选择。江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落脚到“高质量”上,努力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两化融合、经济效益、企业活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四)挑战

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由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发达国家根据自身较高的科技水平制定了一系列高于国际一般水平的技术标准,导致发展中国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这个标准就形成了技术贸易壁垒。面对发达国家推出的隐蔽性强,涉及面广的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如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江苏苏北地区甚至苏中地区欠缺保护自己的能力,这对江苏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经济增速放缓。从2019年中报来看,制造业公司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最大,大多数业绩巨亏的公司都在制造业公司之中。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未能延续上月回升势头,连续6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方。制造业生产指数为50.8%,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扩张步伐放缓。

3.分工体系不合理。从整体上看,江苏制造业参与了国际分工,但由于缺乏自主的先进知识产权,很多技术仍然依赖发达国家。自主研发能力单薄,重大突破较少导致江苏的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并不能得到很高的利益分配,未来江苏的制造业分工体系应该逐渐从劳动密集型或者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核心技术产业转移。

三、SWOT综合分析矩阵

制造业集群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组织形式,由于不断的竞争而显现出竞争优势,成为区域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上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制造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SWTO分析矩阵(见下表)来进一步分析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不同情况的企业应该选择何种策略发展升级。

对于制造业集群发展升级高度重视,认为容(下转9页)(上接4页)易实现的企业,从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是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的突出表现给企业带来的自信。而从机遇和挑战来看,企业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随时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准备。

对于制造业集群发展升级重视度低,认为容易实现的企业,从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所属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重视程度偏低,要集中改善企业这一观念。而从机遇和挑战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和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只需要观测监控即可。

对于制造业集群发展升级重视度中等,认为容易实现的企业,从优劣势方面对自身的创新水平和管理方式很自信这一观点需要改进。而从其他城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来看,几乎可以忽略。

对于制造业集群发展升级重视度低,认为难实现的企业,从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江苏政府对科技投入充足,但是目前科技成果收获甚微,考虑到后发优势,应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而从机遇和挑战来看,国际技术壁垒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导致制造业集群发展升级难度加大。

对于制造业集群发展升级重视度中等,认为难实现的企业,从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的企业无论是人才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是颇丰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发挥好这一优势。而从机遇和挑战来看,江苏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中间,要做好接收上海等地区的辐射福利,同时也要发挥好带头引领其他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对于制造业集群发展升级高度重视,认为难实现的企业,从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的制造业结构目前还不是很合理,这是政府要想办法集中改善的。而从机遇和挑战来看,市场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只需要实时观测监控即可。

以上SWOT综合分析矩阵可以促使不同的企业在面对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从而助力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参考文献:

[1]  张春颖,尹丽娜.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8,(9):16-20.

[2]  闫俊周.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經济论坛,2017,(2):86-89.

[3]  熊爱华,张涵,宋波.集群品牌建设中企业的合作行为研究——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视角[J].管理评论,2019,(2):169-179.

[4]  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9,(3):43-61.

[责任编辑 毛 羽]

作者:徐宵宵

上一篇:移动通信发展问题分析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