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考试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2

鉴于非连续性文本自身具有的直观性、概括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高考语文试题,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的考察明显成上升趋势。本文旨在从当下非连续性文本高考阅读题的解题策略入手,分别从图文转换、表文转换两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务员申论考试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务员申论考试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公务员申论考试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我们的语文教学承当着怎样的任务,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教什么、怎样教?当我们拘泥于学科特点,过分强调学科性质,拘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套路,争论着是体现工具性还是体现人文性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陷入一个“圈子”,可能会一直在“语文王国的象牙塔”里津津乐道,沉浸于些许创新的得意之中。最近听人聊起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又翻阅了一批蓝本,不禁大吃一惊: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方向似乎有点偏,我们日常语文教学的功夫花得似乎有点偏,我们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准似乎有点偏。我们注重了文学性,轻视了应用性;注重了鉴赏,轻视了实用;注重了选材的新颖、构思的精巧、结构的出奇,轻视了准确性、应对性、逻辑性、思辨性;注重了发散性思维,轻视了聚敛性能力;注重了文采,轻视了平实、中的、有效……在有了些豁然的启示之后,想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并有所行动。

以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为例。全卷一共提供了十篇阅读材料,全是涉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卷面一共10000多字,要求考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以后,做四道题目:1、假如你是“给定材料6”中所说的参加“四海论道”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一,赴世界各地向人们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请你写一份能够全面概括给定资料主要观点的发言提纲。要求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篇幅为350-400字。2、“给定材料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请您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作出必要的分析(内容不少于四个),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贴切,语言简洁,篇幅不少于200字。3、针对“给定资料3”中所提到的第一个“落后”效应,请你结合给定资料,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求针对性强,方法可行,篇幅不少于200字。4、结合给定资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晰,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整个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我们的考生就是要在这规定的时间内,不仅要阅读完给定材料,还要写出大小四篇文章;不仅要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生活实际,产生出自己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对考生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的。要想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我想,考生至少必须具备这样的一些基本素质:一是快速阅读能力,要具备一目十行的功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阅读长篇大论,并能将条理梳理清晰;二是概括分辨能力,要能准确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分辨出材料的重点与非重点、真观点与伪观点;三是统揽材料的能力,要沉入材料又能跳出材料,将材料的文思、脉络很圆活的前后勾联,悟出“文气”和“文路”,保证使用材料时能信手拈来,组合自如;四是善于将阅读材料和文章写作要求粘合起来的能力,把握了文章的精髓以后,要认真研究写作要求,找到写作要求和材料的结合点,从而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五是全面高超的写作能力,不仅语言基本功、谋篇布局基本功要过关,不仅写作的速度要快。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还要能适应不同文体的写作,特别是各类应用文体,并写出不同文体的优秀作品;六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提供的材料要引起我们的共鸣才能有感而发,而产生共鸣的前提是对生活有积极的参与、充分的了解和习惯的思考;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只有具有独特、深刻的视角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慨叹,而这种慨叹的前提是善于对生活现象进行综合、过滤、抽象,进行由个别而普遍、由表象而实质、由呈现而趋势的分析、思考、提炼。

由公务员申论考试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不能老是被自己的所谓性质和特点所拘束,被固有的思维和习惯的做法所限制,而应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效应来。这里,除了要继续发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以外,是不是应该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行动:

1、关于教学的进度问题。我们习惯于每学期教一本书,高中进人课改后是一学期两个模块,学生一学期读二三十篇文章,一篇课文要教两到三课时。这样教学,对课文的分析是细致、精到的,但学生的阅读速度得不到提高,阅读水平的培养比较单一,语文学习的效率不是太高。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科的“悟性”,这种“悟性”是靠大量的阅读积淀起来的,不是靠几十篇文章的条分缕析就能形成的,所以,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学生阅读速度的培养,速度决定高度。有的课文可以花几节课教完,有的则一堂课可以教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完一定的文字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此为基础。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进度上有大的变革,课文教学速度要加快,每学期花一半左右的时间在课文教学上,多余的时间就让学生把阅读视角伸向课外,扑入课外阅读的海洋,接触更多的作品,这就既考虑到了阅读速度的培养,也注意到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就比较全面了。勿庸怀疑,一个阅读量很大、阅读速度很快的学生,他的语文水平肯定是很高的。

2、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现行的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选择了各种文体的课文。但事实上,学生只读这样一些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完成学科能力建构,自然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再加上教材编写者虽然兼顾到各种文体,但总体上仍然是重欣赏类,轻实用类,所以我们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集中在文学类作品上,碰到应用性作品几乎都是要回避,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严重失衡,阅读应用性文章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为此,语文教师不能被教材所限制,要从培养学生全面阅读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应用类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尤其要注意提供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应用类作品,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

3、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阅读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目的是促进学生树立全面、健康的阅读观。然而,光喜欢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借助阅读,我们要培养学生多元的阅读能力。一是阅读的概括性,无论是跳跃性阅读还是细致性阅读,都要善于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概括,凝练出材料的轮廓和重要信息,为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做好充分准备;二是阅读的准确性,对全篇内容的中心,对各个段落的中心,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句子蕴含的深意等,理解要准确,不能不到位,甚至理解有偏差,那样会严重影响发表意见的正确性;三是联系性,要善于将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

起来综合思考,更要善于将材料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加以联系,以拓宽思维的广度。同时,阅读后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这样才能发表出真知灼见;四是效益性,学生的阅读除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还有一种创造功能,最基本的就是阅读以后要回答卷面上的问题,这就要求阅读的效益要高,这种高效益自然需要老师去培养。比如如何使思考既有一定的高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

4、关于立体化课堂的构建问题。语文世界是个庞大的世界,语文课堂应该是立体的课堂。细想想,那么多的作品、文献,每天又发表那么多的文章,课本上几篇文章几乎算不上“沧海一粟”,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不仅是要读一些文章,还要借此培养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课堂。这种立体性应该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在使用教材时,要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主动联系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生活内容,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由课本而联想生活,由生活而想到课本,把教材读厚,变丰富,不把课本当作静止的东西;二是把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材料,它肯定有许多联系点,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材料、延伸性阅读的材料等,把这些引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宽广的阅读世界,他们的视野会更加丰富,他们的思维空间会更加辽阔;三是把课堂拉到车间、田头、海边、军营,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关注身边世界,关心社会问题,把学习和了解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找到课外阅读的途径,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语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上了阅读,那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五是阅读和写作要形成良性互动。通过阅读,学生要养成写作的意识和习惯,写作的方法、技巧等要有潜移默化的提高。而通过写作上的感悟,又会在阅读的能力上有长进,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益。

5、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结构的培养问题。学校语文教育是比较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的,但从小学到中学,这种培养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游离于阅读教学进行培养,阅读、写作两张皮,读是读,写是写。往往脱离阅读另搞一套作文系列训练;二是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训练。偏重于抒情类作文的写作,而忽视实用型、生活类内容的练习,造成学生写作素养培养的偏颇,所以学生走上社会就非常不适应单位对他们提出的公文类的写作要求。关于前一个缺陷,现在已渐渐地逐步改进,教材的阅读单元编排已注意和写作单元编排通盘考虑。关于后一个缺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申论考试的写作内容,一般都要求考生完成概括、联系、说理、议论的内容,比较注重应用,而想象、抒情的东西不多,学校如果忽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下起笔来就难以得心应手,工作时也常常难以胜任,所以,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常进行实用型写作训练:一是结合学校和班级活动,让学生写通知、海报、告示、计划、总结、申请书、思想汇报等;二是有意组织活动,进行专项练习,如就某个专题开展社会调查,写出调研报告,就某项活动。撰写策划书,就班级或社会某个现象,写建议书等;三是将学生写作训练中不太喜欢、容易忽视的应用性类型排成序列,进行过关性训练,比如用规定字数概括材料要点,材料的改写、速写、扩写、续写、仿写等,训练过关,以后就能应付裕如了。

作者:郭怎明

公务员申论考试阅读教学论文 篇2:

非连续性文本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呈现

鉴于非连续性文本自身具有的直观性、概括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高考语文试题,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的考察明显成上升趋势。本文旨在从当下非连续性文本高考阅读题的解题策略入手,分别从图文转换、表文转换两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界定

非连续性文本最早源于国际“PISA”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素养测试中的一项内容。在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本阅读”这一部分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以说,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首次在语文阅读大纲中被明确提出。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来说的,它重在强调文本内容的非连续性,因此又被称为间断性文本,它不是由逻辑或语感严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而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非连续文本”相比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具有更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二.“非连续性文本”在高考语文中的具体呈现

自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在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正式提出后,无论是在语文教学研讨的各项活动中,抑或全国各省市初高中的语文考试命题中,非连续性文本都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及富于变化的形式进入了语文教学的视野。纵观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应用可谓呈“覆盖式”向前迅速发展,并且在某些省市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已经作为必考内容。现把全国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此项内容的数据统计如下:

(一)从近五年16个省的高考语文调查情况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应用覆盖率非常广泛。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共有安徽、广东、湖北、江西等六个省选择作为高考考试内容,其中以漫画形式考查有两次,图表形式考查1次;2011年共有六个省份考查此项内容,其中漫画1次,图表1次,公益广告1次,刻版画1次,数据统计两次;2012年共有五个省选择此项考查,其中漫画3次,图表1次,看图作文1次;2013年共有九个省选择此项考查,其中漫画3次,图表1次,表格1次,图文组合1次,材料组合2次;2014年共有十二个省市进行考查,其中漫画1次,图表2次,材料组合5次,摄影图片2次,图文组合2次。

(二)从以上数据调查中还能看出,近五年来高考语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以漫画、图画、数据统计、图表、摄影作品、公益广告、标识形式为主,其中漫画类的考查次数最多,连续五年共考了9次;其次为数据统计和分析,共考查四年,考了6次,其中2011年考查次数最多,其他形式的考查均在1—2次,并且分布的年份比较分散。

(三)从此项调查统计来看,“连续性文本阅读”已经成了高考语文中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甚至说是必考内容,因此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对2014年新高考语文试题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正开始重视并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及实践运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语文高考中又可称为图文转换阅读,即要求考生把图表或漫画中潜在的、抽象的信息转化成文字。最常见的高考语文命题形式有两种即“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

(一)表文转换策略

所谓表文转换是指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来表述。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综合能力。

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下面题目。(2004广东省高考)

某校圖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解析:试题考查的是根据图表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因此,仅仅能分析出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从具体的信息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阅览室的图书8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2)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例2: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5分)(2013年江苏省高考)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总结:作答表格题,首先要看表格是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来作的调查或统计,要求考生从什么角度来答题,其次再去看表中数据所体现的征象,说白了,就是审题!

通过以上两道题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想做好图文转换题,首先要观察注意图表标题和图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其次,要对图表认真观察,比较对象及项目,对各种数据及变化筛选后,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将信息从无序化到有序化的过程。学生阅读就是对图表信息作出筛选整合,剔除无关信息,排除干扰信息,保留有用的信息的过程。筛选整合的阅读策略,除阅读图表题外,在阅读柱状图、饼式图、生产流程图、图表文字结合题也适用。

(二)图文转换策略

“图文转换”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图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首先,要求你要善于观察,观察图中的每个细节;其次,要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抽象的漫画联系现实;再次,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揣摩它的寓意是什么,对现实有什么意义。一般来说,漫画本身都含有对现实的讽刺和警示作用,所以抓住了画的实质,便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典型题例:

例(1)(2010年高考天津卷)给下面这组漫画配上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分别解说每幅画面。要求:标题不得为“无题”,画面解说应符合情境,每幅画面的解说不得超过12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有关图文转换的高考题,题目拟定要能准确说明画面的寓意,同時又要简洁明了。对于画面内容的描述要简洁,同时要注意先后顺序。标题符合画面内容,画面解答符合情境,有创意。

参考答案:(示例)画面解说:①一个人向倒放的钉耙走来;②他被踩翻的钉耙柄打了一下;③他舞动铁锤将耙柄钉在地面;④他继续前行,钉耙仍倒放在地。

例(2)(2010年高考江西卷)请说明右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不超过65个字)

解析:对于本幅漫画内容描述要客观,能准确地概括漫画的主要内容,切忌加入主观判断。寓意一定要能揭示出漫画实质。

参考答案:

①内容:漫画由奥运五环标志和萨马兰奇的头像构成,五环成为萨马兰奇的眼镜。

②寓意:萨马兰奇和现代奥运已经融为一体。或:萨马兰奇透过奥运看世界。

总结:通过以上两道图文转换例题的解析,我们需要注意,首先要看清图形的特征,其次是理清几者的关系,还要看运用的手法,最后揭示寓意,但是这种寓意是正面的。答题时要注意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答案也是不一样的。有时题目需要你“概括为一句话”,“一个标题”等要求。这里特别是要注意“图文转化题需要从线条的变化、形态、粗细、含义的多样性去分析,从图案的组合、类型、功能去思考,从图标的形态特征、隐喻性去理解,从颜色的变化去揣测,等等。

综上所述,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解读和分析,只是从其现实意义中的一小部分出发,要想真正的掌握它的内涵,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去发挥出无穷的价值,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去引领和探索。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它的影响之下不仅是在高考中发挥其更大的潜力,同时也会让生活、让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宋志贺,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作者:宋志贺

公务员申论考试阅读教学论文 篇3: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当前却饱受诟病。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是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务必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注意更新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模式,同时搭建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社会使命。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教育界正掀起一股轰轰烈烈的教育变革运动,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时,极大地拓展其文化视域。具体来说,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加强信息化素养

教学理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涵括教育、教学、学生和学习等元素、概念。这些看法与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往往主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教学理念源自长期的教学实践,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形成以后又直接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但教学理念又并非静止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变化,往往也会发展、更新。在高校现代化教学建设中,教师务必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认识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教育变革,着力提高信息化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具备搜集、掌握信息要素,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从业素养。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完全依赖教科书、粉笔和黑板,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仍有部分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处于此种落后状态。大学语文教师在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里,是否具有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化素养,是决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灵性的先导。

大学语文教师要经常充实信息技术知识和网络知识,把握现代化教学仪器的操作原理,掌握网页编辑、课件制作、教学软件的开发等运用技能。同时,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网上交流与合作关系,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整合平台,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把要讲授的内容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打造图文并茂、音像并存的电子教案。这样,就可克服传统教学沉闷乏味的弱点,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将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要素,当前,教育部没有出台具体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各大学通常由教师自行编写,所以国内教学大纲并不统一。这样,由于教师对语文教学看法上存在的种种差异,导致教材风格的多样化。某些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虽然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但能够紧随时代需求者寥寥无几。相当一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所选课文大多来自于中学语文教学篇目,成为地道的“高四”语文教材。此外,许多编写者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学要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一根本宗旨,通过分析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许多教材中,阅读教学所占比例很大,而听力练习、口语教学和写作训练等分量较轻。

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束缚着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大班教学形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难度大,教学效率低。这样,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一味做笔记,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此外,课外时间不重视对学生的辅导,更谈不上有师生间的互动;考核体系不完善,考试题目基本来自教科书练习,很少进行拓展,学生根据考前复习基本就可通过。

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老套的教学模式自然有碍于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调整、丰富教學内容。比如,随着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盛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本科学生都加入了公务员国考大军的行列。作为面向各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自然要承担起教授学生申论写作的使命。随着人们交往、联系方式的网络化,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广告软文等新型应用文体盛行,大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将其纳入授课范围,以立足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各种应用文的写作结构和写作原则等,提高学生的社交水平与沟通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转变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实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教师不妨通过多媒体把教学内容生动、有效地呈现出来,并且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以传统板书形式为补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把握课程教学思路。

三、搭建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和专深,借助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学生便可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打开网络,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系统资源却少之又少。在信息技术时代下,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既要重视传授知识,还要发挥出知识、行为的导航、情感的沟通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或导师。随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日趋丰富,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要对大学语文知识作宏观把控,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和串联,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还要着力打造网络精品课程库和博客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学语文授课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具體说来,通过构建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第一,利用信息检索功能,找寻学习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第二,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就某个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利用信息化环境中的丰富资源和所创设的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可以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平台,锻炼其信息驾驭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能够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个性化教育提供条件。教师凭借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法和教材,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成为教学中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现象,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与自身情况相一致的学习计划,提升其学习兴趣;学生处于网络信息环境中,接受与反馈同时进行,有助于开拓知识视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培养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张丽杰.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4).

[2]黄宏姣.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0).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Age

ZHU Yan-y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Hunan 417000,China)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inquiry teaching

作者:朱艳阳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金融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