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二七区教育资源论文

2022-04-21

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强化大中小学的红色教育,就是要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红色传统发扬光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郑州市二七区教育资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州市二七区教育资源论文 篇1:

多轮驱动,强力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地处郑州市大学南路, 创建于1996 年, 学校占地面积19850㎡, 绿化面积达3500㎡,是一个幽雅、大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育人场所。全校有30 个教学班, 79 名教职工。学校以其博大的胸怀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896 名学生, 以“仁爱” 教育为己任, 以“传承文明, 和谐发展” 为办学理念, 强化精细管理, 在德育、体育、教科研、校园文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河南省网络示范校”、“郑州市标准化小学”、“郑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郑州市文明标兵学校”、“郑州市花园式单位”、“郑州市绿色学校”、“二七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二七区政府特别嘉奖单位”、“二七区教育教学综合评价先进单位”、“二七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等荣誉称号。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二七区教育文化体育局高瞻远瞩, 全面部署“五项工程”, 其中信息化工程被列为重头戏。

一、积极组织,配备电脑,为教育信息化工程做好物质准备

结合实际情况,学校班子成员集体研究, 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 动员50 岁以下的教师配备电脑, 并做好思想稳定工作。使全校78 名专职教师, 购置电脑的76 人,占全校教师的97%, 为实现“校校通” 工程奠定基础。

二、健全组织,建章立制

为规范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 学校健全组织, 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网管员和各年级教研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建章立制, 初步制订了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教师计算机培训方案、教师计算机使用及维护方案、校园网使用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病毒检测和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制度、违法案件报告和协助查处制度、信息监视、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账号使用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制度、《中小学生“远离不良文化” 专项工作方案》、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等, 以制度促完善, 将不定期的检查、抽查纳入考核, 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大力加强师资培训, 以培训促提高, 稳步提高教师计算机使用水平

为促使教师有效使用计算机, 学校组织多次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培训。从最基础的WORD 文字编辑开始, 组织打字训练, 先后3次举行打字比赛, 按成绩计分, 给予奖励。

在老师们熟练掌握打字技能的情况下, 学校制订了电子备课制度。要求同教研组老师分单元备课, 最后合成完整的电子教案, 达到资源共享, 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 将老师从重复烦琐的抄写时代解放出来。老师们在使用教案时, 可以灵活的在电子教案中融入个人的教法、理念, 形成一份有个人特色的电子教案, 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在全国首届电子版面制作大赛中, 个别学生由计算机老师辅导参加了比赛。在“全国第二届电子版面制作大赛”中, 由网管员对全体教师进行赛前电子版面制作培训, 再由老师教会学生, 在2003 和2004 连续两年的全国电子版面制作大赛活动中, 学生电脑作品获奖达100 多人次, 在全国几百所参赛学校中, 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二名, 被中央电视台“3+2” 栏目邀请参加节目录制工作, 并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实验学校”, 在学校举行了挂牌仪式。从另一个方面, 制作活动引导了学生的课外活动, 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河南有线台、郑州教育台以“疏堵结合, 健康育人” 为专题进行了报道。

四、积极进行小班信息化教学实验, 组建多媒体班, 为“班班通” 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2002 年,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家长意愿, 组建小班化多媒体实验班, 使“三机一幕” 进入教室, 要求凡在小班上课的各科老师在教学中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实验获得家长一致好评, 深得学生喜爱。为最大限度地使计算机网络服务于教学, 2005 年,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 想方设法使半数以上班级“三机一幕” 进教室, 截至2007年, 已经在全校30 个班全部实现了“三机一幕” 进教室,使每位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好处。

五、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与维护, 不断完善网络管理及网站建设

刚开始, 个别教师上网染上病毒。为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学校分配好教师的IP 地址, 要求用户名以个人名字命名, 并定期到办公室检查IP 地址、用户名。同时要求老师每天到校首先查杀病毒, 然后再上网升级杀毒软件。现在老师们已养成习惯, 真正做到了无病毒上网。

同时, 要求网管积极参加由信息中心组织的网管培训,并及时向老师们传达布置, 做到上有精神, 下有布置落实。网管员还及时查阅网络管理书籍, 逐步提高网络应用水平,及时处理网络故障, 实践能力逐步提高。2008 年, 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校园网络示范校。2009 年, 分管领导被评为郑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

在学生网站建设方面, 学校用一部分校园小记者, 用数码相机拍照片, 放到内网上, 督促一眼工程和发扬风尚,达到以正引斜的目的。河南电视台英雄年少栏目邀请学校制作专题节目时, 这些小记者拿着自己的数码相机和数据线, 在现场捕捉到了很多画面, 主持人把小记者拍到的镜头在画面上播放, 每次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 心中那份得意和自豪真是溢于言表。其实, 孩子们很有潜力, 只要给他们机会, 就会迸出火花。

“冰封融, 生机显, 前路漫漫。” 大学路小学全体教职工将不断努力, 奋勇前行, 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为精心育人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使大学路小学成为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乐园, 让真善美从师生的心底升腾!

作者:杨帆

郑州市二七区教育资源论文 篇2:

红色教育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的创新实践

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强化大中小学的红色教育,就是要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人本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就红色基因如何在新时代延续这一问题,努力摸清红色教育“家底”,充分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拓展红色教育阵地,致力于将坚定信仰、忠诚为民、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的“二七精神”融入“合美”德育课程中,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家庭课程三方面实现育人精神层面引领、实践层面落实、协同层面合力的新局面。学校将红色基因通过课程整合、师生融合、生生合作的方式代代传承,全方位、多样化践行“以红为美,以合至美”的红色育人宗旨。

一、国家课程突出红色教育内容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课程育人的功能具有综合性。如何发挥课程育人合力,让“二七精神”所凝结的红色基因、红色传统融入国家课程中?学校从以下三个层面对德育课程进行了整合。

(一)道德与法治课—红色阵地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校遵循总书记对红色教育工作提出的总目标,科学认识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紅色资源的内涵,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显性和隐形德育资源,将红色教育目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将红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功能实现最大化。学校还创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启发三问式”的教学模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真正让课堂教学发挥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启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以红色基因培养学生,使他们长大后做一个忠于党和人民的中国人。

(二)语文单元整合—红色经典育人

我校立足全局,努力整合单学科内容,以教学课堂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的落脚点,充分发挥课堂红色经典育人的作用。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教师大胆创新,对教材中红色主题的单元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布局和调整,缩减教材中语文知识学习的时长,预留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延伸阅读,既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知识点的学习效率,又以诵读红色经典培根铸魂,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之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诵读红色经典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从而激发出他们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发奋读书的热情。

(三)多学科整合—红色主题育人

我校以“爱国+知识”为主题,正确把握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材中充分融入丰富的红色教育内容,开展了“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科技能”一体化德育工作的探索,组织了爱国主义教育点网格化梳理活动,使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都能梳理出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点,构建出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立体网络,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知识网络有机融合,充分落实“爱国+知识”的教学实践工作。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更是以疫情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为素材,打破学科局限,利用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开展了“云端课程”分享活动,如语文学科“致敬最美女英雄”、美术学科“画出身边的美好”、音乐学科“声音传递爱”等主题活动,把抗击疫情斗争的感人事迹作为推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既凝聚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通过多学科整合,把单一学科的“小课堂”变为多门学科的“德育大课堂”。

二、校本课程打造红色教育特色

学校身处“二七精神”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使红色传统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二七精神”的红色基因成为一代新人的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在郑州市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红色郑州》这本书的基础上,选择了郑州重大人物、事件等内容,开发了学校自己的校本课程,并从理想信念、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三个维度,围绕爱党、爱国、爱家乡三个内容开展红色教育工作。

(一)爱党系列红色教育

1.少儿学党史

学校最先提倡“党史研究进课堂”,成立了“红领巾党校”,根据党的十个历史发展阶段开展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党史研究。在没有适合儿童现成的教材与活动范式的情形下,我校通过“讲好党的故事”实现思政课的融盐之道,将党的历史发展以每一个关键人物、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形式,融入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设计、每一次师生对话等过程中,真正做到如盐在肴,外化于行—学校精心布展了“少儿党史研究基地”,常态化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基地和主题活动的形式深情回顾了党的奋斗历史;融于细微—一个个人物、事件在小小解说员耐心的讲解下活了起来,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特色教育展览,让孩子们重温革命历史,使党热爱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萌芽生根。学生通过“红领巾党校”的学习,系统了解了党的伟大成就、党的优良传统,以及党的革命经验和历史教训。

2.小眼看“四史”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启蒙期,我校认真思考了为什么进行“四史”教育、做什么样的“四史”教育和如何做好“四史”教育这三个基本问题,梳理出“四史”中具体的时间节点,结合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方面主题,安排学校名师、党员教师以话题式进行讲授,利用“学校未来教师云平台”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四史”教育课堂进行全校的实况转播,做优云端教学服务,引领师生共同观察、发现、体会、反思,逐步达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育人效果。

(二)爱国系列红色教育

1.系列节日课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重大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特点,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弥新、不断发展。学校以中华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与现代纪念节日(二七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为切入点,以节日为载体,从节日的主题入手,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红色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形成了主题鲜明、内容多样、实践丰富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展了红色诗词诵读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红色故事演讲等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中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新闻天天报

如今社会,媒介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媒介内容娱乐化现象日渐严重。现在许多学生打开电视只看动画片,点开手机只玩游戏,老一代人晚七点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习惯在青少年群体中已经慢慢淡化。由于《新闻联播》节目可以系统便捷地让每个中国人了解国家发展状况、纵观世界局势,所以,学校要求师生重拾观看《新闻联播》节目这一传统习惯,组织学生从看新闻到播新闻,从输入到输出,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播报”的思政育人局面。每天早读时间,学生以现场直播或者视频播报的形式,以“头条新闻”“新闻评论”为主要内容,从各班级中选择优秀者进行轮值播报。学校通过“新闻天天报”活动,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学生在听播报、谈播报的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爱家系列红色教育

1.红色郑州

郑州市是一个有着丰富红色历史的城市,学校所处的二七区更是红色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有效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加强同郑州市党史研究室的合作,根据《红色郑州》书籍开发了校本课程,邀请党史研究室领导作为《红色郑州》的校外指导专家,组织学生参加郑州党史网站、郑州市党史研究室录制的郑州市党史六集文献纪录片及《红色郑州》书籍的学习,如:郑州事件、郑州人物、郑州影视等等,让学生了解郑州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学校通过加强学生对党史和地方史教育的学习,增进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2.红色研学

在保护和管理好二七区周边红色资源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运用、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尤为重要。学校在盘活革命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开发了红色教育研学课程。学校组织学生以研学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以“体验 成长”为主题,秉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参与,班级自主选择红色景点”的研学理念,开展了走访红色遗址活动。有的班级学生登上二七区纪念塔,有的班级学生走进烈士陵园,有的班级学生参观二七纪念堂……红色研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同历史和文化的亲近感,达成了我校实践育人的红色教育目标。

三、家庭课程达成红色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校共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也需要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双方只有加强沟通和互动,才能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一)家长红色讲堂

优良的家长资源是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另一支力量。我校的学生家长,既有在省、市党校工作的,也有在部队宣传部门工作的,还有一些在大学思政教育等部门工作的。学校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组织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来。一方面,通过家校合力制定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讲堂机制,把具有专业优势的家长“请进学校来”,定期开展家长红色讲堂;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寻访身边优秀党员,将课堂搬进家庭,让学生听老党员亲身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人故事。他们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娓娓讲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聆听革命故事,接受了党史教育。

(二)“小手大手”共爱国

红色二七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拥有强烈地爱国爱家的情怀。家长在日常生活的事务上,处处都表现出爱国主义观念的文化意识:有的在家庭旅游时,有意识地启发孩子认识祖国河山之美,提醒孩子保持旅游文明,爱护旅游环境;有的在家庭团聚、朋友聚会时,引导孩子体会亲情、友情和团体之情;有的在看展览、读课外书,甚至每天看电视节目时,都会不经意地同孩子讨论家国情怀的话题,帮助孩子明是非、辨荣耻。孩子们经常把学校中学到的“四史”教育知识、活动中体验到的红色教育感想和家长一起交流分享,家长们也根据学校活动要求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一起登上二七区纪念塔,一起走进红色革命老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相互成长。总之,学校开展的“小手大手”互牵活动,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协同育人目标,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具体化、生动化。

“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嘱咐,真正用好红色资源、上好红色课程、加强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成为我校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孙丽丽,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赖泰荣

作者:孙丽丽

郑州市二七区教育资源论文 篇3:

精铸“多彩教育”品牌构建特色区域教育文化

多年来,面对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优质化发展的新途径、新策略,不断满足辖区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统筹协调,勇于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呈现”的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模式。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

1.完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

一是研究制定了《二七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2008年上半年,区政府印发了《二七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成立了“二七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区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统筹协调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宜,定期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3月25日,我区隆重召开“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名区’工作会议,确立了突出“质量、品牌、服务”三大主题,实施“六名工程”,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名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对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

二是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发展。每届政府成立之初,我们都本着适度超前发展的观念,由教育部门牵头研究制订任期内教育事业发展規划,并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我们严格按照《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郑州市市区中小学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年)》要求规划和建设中小学校,把教育纳入全区整体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在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做到学校发展与城区建设同步规划,学校建设和居民安置房同期开工,通过设点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是打造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加快新学校建设的工作力度。区政府成立了建设投资公司,具体负责新学校建设工作,建成后直接交教育部门使用。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区政府强化部门联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综合考核:区政府每年都与乡(镇)办事处、有关局委签订目标责任书,使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同时,我们严格过程管理,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年终评先挂钩,并作为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2.构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教育经费优先满足义务教育发展需求。2007年以来,我区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区财政保障范围。二是加快城区新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步伐,解决好辖区适龄儿童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三是扎实开展农村学校设点布局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先后新建、改扩建了樱桃沟小学、台郭小学、王庄小学、侯寨一中等一批学校,先后撤并了15所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四是积极改善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中小学课桌椅更新工程,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和城区薄弱学校配备新课桌椅近2万套:投资近200万元为42所中小学装配了卫生室: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为学校购置图书近30万册:投资457万元,为城乡中小学安装空调。五是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帮困体系。我们成立了二七区贫困学生资助中心,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

3.构建教师交流互动机制

一是积极开展校长挂职锻炼和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我们通过选派薄弱学校校长赴教育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城乡教师交流、领导干部轮岗、城区名(骨干)教师下乡支教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截至目前,已有282名城乡教师、56名学校领导干部、38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了交流、轮岗和下乡支教。二是持续面向全省招聘优秀教师。近5年来,我区共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838名,教师分配坚持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2009年,区政府还制定了《二七区教育系统开辟绿色通道引进优秀人才工作方案》,计划今后每年引进15名“高、精、尖”优秀教育人才,为推进我区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坚持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大赛,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培训活动,组织千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新课改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和课堂达标活动,仅去年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学历进修培训就达到4500人次。

4.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搭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初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我们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了教育信息网,安装多媒体教室近500个。在2003年。我们为全区教师配备教学电脑后,2010年。我们又投资2300多万元,为全区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对全区教育信息技术装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换为互动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为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二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校际之间协同共建。我们在马寨镇中学试行“一校制”,把中学合编成一所学校,实行一校多点办学、一体化教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在城区试行“学区制”,即以3-4所学校设立一个学区,把全区学校分成10个学区,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创新“一人双岗”用人机制。2009年8月,我区在全国首推“一人双岗”用人机制,让侯寨乡、马寨镇中心学校业务副校长同时兼任市区千人以上小学副校长;2010年7月,在试行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以学校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将“一人双岗”的人数由原来的2人扩大到16人;201 1年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一人双岗”队伍壮大到37人,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倍增项目学校之间也全面实施“一人双岗”,从而使我区的“一人双岗”工作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四是创新、深化课程课堂改革行动。我们构建三级教研网络(教研室、学区、学校)和三级名学科建设团队(全区名学科建设共同体、学区名学科建设联盟、学校名学科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全区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层面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多彩课堂,构建独具特色的“多彩教育”文化,实现学生的多彩、多元发展。

5.构建学校内涵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六名工程”。促进内涵式均衡发展。2010年2月,我区全面启动了以“创引名学校、塑造名校长、培养名教师、打造名学科、培养名学生、建设‘教育名区”’为主要内容的“六名工程”建设工作,并制订了《二七区教育事业“十二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六名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以启动年、推进年、深化年、攻坚年、提升年,五年一个周期强力推进。目前,在“六名工程”带动下,一大批先“名”起来的学校、校长、教师等正在充分发挥着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教育内涵式发展。二是倍增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2011年,郑州市着手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我区积极采取名校扩建、联合办学、名校托管、名校设分校区、名校引进等办法,计划在两年内投资1,59亿元,安排倍增项目18个,到2012年底,中小学优质教育学位将由过去的45个班、2025个学位增加到106个班、4800个学位。

二、主要成效

一是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办学条件的均衡化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区城乡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城乡所有教师全部配备了教学专用笔记本电脑,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基本搭建完成,为提供相对统一的高质量教育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区城乡所有学校教室全部装备了空调,图书及教育仪器的配备城乡一致,为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师资的均衡化配置。“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后,我们把全区中小学教师纳入统一管理,为城乡教师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动打开了“通道”。全区缺编教师统一招聘,竞争上岗,保证了教师质量:新进教师优先到农村任教,第一年不留城区,三年内不能调往城区,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同时,我们还根据各学校师资建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并通过学校领导轮岗、“一人双岗”等用人机制的创新,促进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我们按照“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的建设思路,在全区中小学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各学校创建特色、培育文化、提升内涵,催生、成长起诸如74中的“理解教育”、春晖小学的“国学教育”等一大批特色学校,使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在整体上得到显著提升。

三、几点体会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形势、新需求、新任务,要求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扬长补短、整体提升,实现以“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为核心特征的“多彩教育”。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和清晰的思路。我们结合教育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以“抓质量、铸品牌、重服务”的三大工作主题,以实施“六名工程”为主要抓手,全力创建“组织放心、人民满意、公众认同的现代化教育体育强区、名区”的整体发展战略。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依靠机制和制度创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很多有效的保障机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办学和用人机制上进行了制度创新,如我们在城区推行的“学区制”,在城乡学校实行的“一人双岗”。四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从2009年开始,我区每年拿出200多万元,对边远农村教师根据距离城区的远近,每月发放100-300元不等的定额补助;同时,我们还在晋级评优等方面对农村教师进行政策倾斜。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发展体系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框架的迅速扩大带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大班额问题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城乡教师编制不统一,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3,5:1,城市为20:1;农村初中生师比为16,5:1,城区为13,5:1,这造成了农村教师超编,但却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现象。

五、两点建议

一是建議加大对县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当前。郑州市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市新增适龄儿童和外来务人员民子女大量增加,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需要区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财力用于新建学校,尽管在市教育局的积极努力下,市级财政在新校建设上给了一些补助资金,但区级财政依然负担沉重,财政投入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议上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区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城区大班额和入学难问题。二是合理配置农村教师编制。有效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建议统一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更好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农村班级人数少的学校,按照标准班额配备教师;另外。寄宿制学校可适当配备生活教师编制,以方便住宿生的管理。

(编辑 罗登廉)

作者:刘子科

上一篇:跨境经济合作区区域经济论文下一篇:分布式数据流系统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