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时电路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中美贸易战新形势下,国家需要大量价值观、职业素养、专业知识都过硬的高科技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守时电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守时电路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晶振频率补偿的高精度数字时钟设计

摘要:为解决晶体振荡器频率隐患问题,如长期频漂过大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使用GPS秒脉冲信号对晶振频率进行自动校准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晶振频率偏移进行补偿,提高时钟设计精度。本文根据上述方案对基于晶振频率补偿的高精度数字时钟设计方案及其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GPS;晶振频率;高精度;数字时钟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时频器件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高精度时钟的研究与设计方面,并在研究中广泛应用微处理器、GPS定时校频等技术,以期可以达到更高的设计精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时钟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频率源产生的秒脉冲情况,即其精确度是否达标。普通晶振频率准确度在累积误差方面具备较好的一致性,通过结合GPS接收机以及长短波接收机,可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比对校准程度,时钟的准确度会得到大幅度提高。而通过以GPS秒脉冲为标准的频率源,可以对晶振产生的秒脉冲起到自动修正作用,具有較大的应用意义。

1 数字时钟的组成结构与运行方式

基于频率补偿的高精度数字时钟主要是由GPS定时接收机、普通晶振、时钟产生及校准电路、单片机数据算法处理模块等基本组成结构为主。一般来说,GPS定时接收机在正式工作过程中,输出1路TTL电平的标准秒脉冲信号,秒脉冲时间信息数据将会通过RS 232串口完成输出动作,并由单片机完成读取动作。其中,晶振属于本地秒脉冲与相差测量之间产生的频率源,待时钟进行校准的过程中,本地原始秒脉冲及修正后会产生系列秒脉冲动作。在此过程中,相差测量电路会采用脉冲填充计数法,确定GPS秒脉冲与本地秒脉冲之间存在的差值大小,测量结果主要由单片机进行获取[1]。

需要注意的是,单片机在处理过程中,主要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本地秒脉冲与GPS精确度进行合理修整,以满足时钟精确需求。除此之外,时钟产生电路动作主要是由晶振分频获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普通晶振标称频率与实际输出频率之间存在明显误差问题,并随着时间进行累积。结合实践经验来看,普通晶振标称频率累积越多,稳定性效果并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为规避这一问题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晶振频率补偿的高精度数字时钟设计方案,目的在于解决普通晶振稳定性效果不佳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时钟精确。

2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硬件电路模块设计主要是以可编程逻辑器件为主要器件类型。其中,电路设计主要以本地时钟产生与校准模块、鉴相与相差技术模块为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针对上述两个模块进行重点设计,具体如下:

2.1 时钟产生与校准模块

时钟产生校准电路组成主要是由24位计数器、预置值寄存器以及比较器电路等基本模块构成。待系统通电之后,复位信号会对24位计数器以及预置值寄存器实现清零动作,为下一步运行工作奠定基础。实现清零动作之后,GPS秒脉冲会出现上升情况,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上升值视为第一次同步信号,并进行计数、实行本地晶振计数[2]。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24位计数器计数值与预置初始频率值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相等情况。此时,我们需要继续实行计数操作,待数值稳定之后,即可获得本地秒脉冲信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介于晶振自身存在明显的漂移问题,本地产生的秒脉冲难以回避与GPS秒脉冲存在的隐患问题,如相位差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单片机最小二乘法方式,确保补偿后的频率值科学、合理。

2.2 鉴相与相差技术电路

鉴相电路在实质层面上,主要是通过GPS秒脉冲和晶振秒脉冲之间存在的相位差信号完成提取动作,一般多作为相差计数电路的主要信号方式。在实现鉴相与相差计数线路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3D鉴相器实现设计方案。所谓的3D鉴相器主要是由触发器、选择器为基本组成结构,并以GPS信号为主要信号形式。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3D鉴相器多会以选择器作为输出端,根据晶振秒脉冲相位变化情况,确定相差信号计数情况。随之,晶振秒脉冲会处罚中断信号,待单片机响应之后,内部存在的相差数据会录入到内存单元当中。此时,系统会向计数器发出指令,即清零信号。周而复始,等待下一个清零指令。

3 算法设计内容与应用

软件设计所应用的器件,主要为单片机。本文所研究的单片机主要以P89C51单片机器件为主。结合上述内容可知,单片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算法为最小二乘算法。算法设计内容与应用具体如下:

单片机接收相差数据的过程中,往往会以预先设定的数值为标准。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需要结合一次线性数理统计方式完成计算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数值可以视为补偿所需数值。待通过数据总线作用,我们可以将修正后的数值放入到储存器当中,实现晶振秒脉冲信号的顺利输出。

在进行单片机算法流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次线性数理统计方式,实行“开始”操作,并将单片机数据进行初始化处理,设取数据数为n,并设取初始变量i=1。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算法流程方式,确定实际送补偿值。待确定好实际送补偿值之后,我们可以进行相差数据算法处理工作,并总结与归纳具体修正结果。

4 相差数据算法处理与修正情况分析

表1是根据上述设计方案,利用单片机采集到的相差数据,仅供参考。

根据表格相差值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最小二乘算法进行计算处理。一般来说,利用一元回归方程的最小二乘算法基本上可以确定实际估算值,并且我们可以实际估算值,明确本地晶振产生的秒脉冲对于GPS秒脉冲的误差影响、以及对GPS秒脉冲产生的频偏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本地晶振补偿前的标准频率数值,明确与补偿后之间的差距问题,目的在于进一步确保补偿后的准确度。需要注意的是,晶振频偏与标准频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联性。

5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利用GPS自动定时校频,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式频率的高精度晶振时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晶振频率补偿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普通晶振的准确度,并取得较好的补偿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守时性能情况主要取决于晶振稳定性能。针对于此,若想提高时钟守时性能,设计人员必须采用更高稳定度的频率标准,确保时钟守时性能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斌,张东来.基于 GPS的高精度时钟在线校频与授时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10):160-167.

[2]蓝波,胡修林.一种高精度系统时间同步方法[J].信息与控制,2011,40(3):61?65.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作者:姜峰

守时电路设计论文 篇2: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中美贸易战新形势下,国家需要大量价值观、职业素养、专业知识都过硬的高科技人才。课题组针对目前高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缺位、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和案例缺乏的问题,对这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这类课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在有限课时内兼顾思政与专业教学的难题,对于其他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有着借鉴和辐射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

当前中美贸易战新形势下,国家正大力扶持和发展高科技及信息技术产业,对这些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关系到未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主导位置的确立。将思政教育融入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挖掘这些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可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解决目前高校工科类专业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培养出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都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一、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清华的校训曰:“君子以厚德载物。”不带灵魂塑造的知识和技术传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有可能会给国家、民族和人民造成危害。

电类基础课是指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是电子信息、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等理工科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其他专业相比,电类基础课所涉及专业最大的特点是责任重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的进步、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独立设计开发能力、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网络通信的数据安全,等等,无不与之息息相关。因此,这类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承载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二)工程专业认证对电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自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内高校要真正使自己的工科教育达到“双一流”水平,就必然要与国际接轨,通过工程专业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为基础,共有12条毕业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这些要求中涉及非技术层面的素养和能力,比如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等都无法仅靠现有的思政课程来达成,而只能通过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思政教育融入电类基础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识,未在所有教育者中入脑入心,更没有转化为专业课教师的自觉行动。思想认识上,很多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解不深、重视不够,“只教书不育人”“只授业不传道”。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存在较为严重的“缺位”,特别是电类基础课进行思政教学的实例和经验,还很难在现有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的资料。

此外,电类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且难点较多,高校里这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情况,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兼顾思政教学与专业知识讲授,是这类课程思政教学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关键点

1.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习总书记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认识和水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2.挖掘电类基础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重点是思政。思政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挖掘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点工作。要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须针对课程的特点,将专业知识背后的价值、精神、思想挖掘出来。具体到电类基础课,由于其面向实际应用,涉及的领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仍有一段相当艰难的路要走,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挖掘:

(1)爱国主义情怀:自信,自豪,责任,使命。

(2)安全环保意识:规则,綠色,可持续。

(3)大国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4)职业素养:规范有序,诚信守时,合作沟通。

(三)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程要体现思政功能,需要将思政元素嵌入课程中,做到寓“道”于“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实现“寓”道,专业课教师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等方面探索融入的途径。

1.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要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必须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挖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

(1)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电类基础课包含很多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实例。在备课时,可以将相关知识、技术在世界各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应用现状作为教学内容写入教案,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比如,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讲到集成芯片应用知识点时,可以将国内外芯片设计和制作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作为教学内容,告诉学生:目前,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统)是我国目前高科技发展不得不面临的困局。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就是通过芯片断供来实施;2019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也是企图通过限制华为从美国购买芯片和软件,遏制华为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它的5G技术。这些教学内容的补充可使学生在学习专業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相关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力量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克服畏难情绪,扎实学好专业课,为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困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2)充实教学案例,将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到学生内心。

收集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作为案例分析教材,引导他们了解行业的风险和重要责任,帮助他们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学生要努力把危险、噪音,对个人隐私的限制和侵犯,对土地、空气和水体等的污染,对自然美景、矿物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努力学习,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确保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可结合相关内容,讲授国内外一些重大科技变革或错误科技判断的案例。像电路理论课程,可讲述直流交流之争。像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可讲述日本柯达相机公司的例子,它从诞生到巅峰用了近百年,但从巅峰到谷底,只用了不到10年,其破产的关键仅仅是因为数码相机的出现,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竟然还是在柯达诞生的。由此引出,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将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铭记在心。

2.创新教学模式,拓宽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

教学模式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手段。电类基础课涉及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改变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电类基础课目前的课时都比较紧张,要拓展课程的思政教学功能,除课堂教学外,还可在课间、课后和实验等各个环节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学科竞赛等多种途径全方位、立体式展示科技人员和同龄人在这些领域付出的努力、专注及创新,将大国工匠精神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各环节,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寓“道”于“教”。

(1)课间休息时间,制作一些小视频或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小视频来播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比如,在所有电类基础课程中,可播放《大国重器》小视频,介绍相关技术发展在我国国之重器中的应用,以及科技人才付出的诸多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又比如,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可播放《中国为何造不出芯片》小视频,演示芯片构造、制造原理,讲述目前我国芯片制造的现状和突破方向。

(2)课后,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课程QQ群和微信群,不定期分享一些互联网科技新闻,让学生随时了解相关行业动向。同时,可以在群里跟学生对课程进行探讨和沟通,激发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利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向学生展示同龄同学的优秀作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赛,激励他们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4)利用实验课,增添一些设计类和创新类实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和感悟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的实践、合作、创新能力。

比如,电路理论课程可设置设计耳机放大器、有源降噪耳机、有源滤波器等带挑战性的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团队配合完成。

3.改革考核体系,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考核体系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保障。课程思政的成效在学生,只有将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1)课堂上严格要求,杜绝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现象, 要求学生从诚信做起,不抄袭别人的作业,不弄虚作假等,将平时成绩与课堂表现严格挂钩。以此培养学生诚信守时、遵守规则的思想品质。

(2)课后布置相关设计任务,按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并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学生编写设计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设计汇报和答辩。设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表达及思辨能力。

比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在学习完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选秀节目的抢答器电路设计,鼓励他们分别用逻辑门电路、数据选择器、译码器等多种方案完成。学生很喜欢这类具有挑战的设计性题目,最终提交的报告里,有学生竟然提出了7种完全不同却都切实可行的方案。

(3)实验课除考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外,还要重点考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是否注意保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是否注意节约耗材,实验结束后是否会整理实验台、清除垃圾等细节。以此帮助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工作作风,养成踏实规范的工作习惯,最终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结束语

“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政教育融入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必要、可行且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初见成效。首先,每门课都重新撰写了课程教案,从教学内容设计上实现了思政与专业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其次,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课间、课后、实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拓宽了课程思政的途径,解决了专业课程课时有限、无法完全依靠课堂教学实施思政教育的难题;最后,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融入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其他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也有着借鉴和辐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3] 刘承功.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4] 匡江红,张云,顾莹. 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管理观察,2018(1):119-122.

[5] 郝红梅.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 新课程研究,2018(8):10-16.

[6] 李雪萍,马发亮.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4):73-75.

[7] 田雨波,李锋. 对工科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电磁场理论”课程为例[J]. 中国电子教育,2018(3):10-14 .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张静 唐欣

守时电路设计论文 篇3:

“3+3”会计专业中高职核心课程衔接的教学实践问题研究

关键词:“3+3”会计专业 中职 核心课程衔接 教学实践

如今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行业企业争抢的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缺口较大,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就需抓好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独特优势,不过中高职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笔者诸多思考。在“3+3”会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中职学校应该抓住核心课程建设这一重点,探究有效策略,解决中高职核心课程衔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

一、“3+3”会计专业及课程衔接

“3+3”指的是中高职衔接贯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中职三年加上高职三年的专业教学。学生会在中职学校完成三年的专业学习任务,在转段考核完成后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三年。在达成学习目标与有关要求之后,经过考核合格就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课程衔接是为了确定课程内容范围和顺序,将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及学习经验进行有效连接,使其获取最大效益,顺利达成课程目标。也就是在相同体系当中对中职与高职课程进行统一划分,在相同的专业当中可以把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内容分得细致准确,其中高职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中职课程内容,当然中职阶段的学生也可以清楚地获知高职阶段的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衔接方案时,要注意思考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涉及的技术类知识,这类知识的变化性强,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因而需要把核心课程的衔接建设作为重点。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期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探究职业学校专业课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衔接方法,从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让毕业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终身学习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想要持续提升知识技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就必须要构建完整全面、可以实现有效衔接与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高职衔接无疑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在考虑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清中高职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性。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上,中高职各有侧重,中职更加关注的是语、数、外、物等文化素质培养课程;高职更加关注的则是形势政策、思想道德、社会主义理论等涉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中职与高职课程中有重复也有区别,拥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条件。中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等课程,这些都属于会计专业的基础课,所以重复度也是很高的。另外还有部分技能项目训练的重合率也相对较高,比如会计基础实训。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科目数量要明显多于中职学校,哪怕是相同的课程,在课时数的安排上也要比中职多。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我国特别重视职业教育,也把会计专业建设作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针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工作相对较晚,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分析也晚于其他国家,但是在完成了起步阶段之后,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得到了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如今中高职衔接工作已经在改革推动之下步入了深化阶段。

为了促进“3+3”模式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首先应该分析当前课程衔接当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重复设置的问题。不少中高职学校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当中有重复问题,这些课程虽有不同名称,但是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内容,很容易因为重复学习而增加学生的负担。二是教材内容的衔接存在不足。中职学校的教材往往把侧重点放在操作上,所以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与接受,不过在步入高职阶段之后,由于高职教材理论性更强,会出现学生不适应和不理解的情况。三是课程难度跨度相对较大。比较来说,中职阶段的课程难度相对较小,难度跨越不大,容易理解,而高职阶段的课程难度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因而出现了衔接困难的情况。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当前没有建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统一性课程标准有关,由于没有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素质培养需要,做好课程安排,因而不能够在教学组织安排方面层层推进。所以未来的努力和改进方向就是要找准衔接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实施提升衔接质量和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策略。

四、“3+3”会计专业中职核心课程衔接教学对策

(一)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

在“3+3”中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分析当中,必须要明确中职是高职的基础以及准备阶段,高职发展建设必须以中职为根基,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发展特征,从而确保衔接效果,当然在中职专业课程建设当中,也必须考虑中高职的衔接要求,确保会计专业的综合建设效果。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为确保中高职的顺利衔接,目标设定必须科学合理。中职学校在会计人才的培育目标确定上,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为主,注重的是讲诚信、会算账;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人才,注重的是会查账、会管账、会用账,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完善中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体系

“3+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必须高度关注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打造不同层次衔接顺畅的专业课程体系。要让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就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避免内容重复或者中断。专业教师应该对中高职课程安排了然于心,且应該有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制定当中,积极编写专业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优化教案设计,确保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井然有序。中职阶段的课程要侧重基础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对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到了高职阶段,则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质以及实践素质的综合提高,要在课程的难度以及深度方面进行提升,在中职课程教学基础之上进行深化与拓展。

(三)规范中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衔接标准

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当中,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进行,不仅要对中职课程标准进行规范说明,还要明确指出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保证课程衔接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从而给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以及基础规范。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制定专门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明确中职核心课程建设要达成的人才培育目标以及高职课程的起点,以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中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衔接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的衔接。因此,在实施衔接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分别要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思考保证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的方法。

(四)选用中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衔接教学方法

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授课模式的合理性是中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解决好中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衔接问题的必要措施。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效引入适宜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衔接效果的关键。不同生源的学生在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高中毕业生往往具备较强的理论素质,欠缺实操能力,而中职毕业生则与之相反,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避免一刀切。中职阶段的课程教学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使用,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到了高职阶段,因为要给学生传授更高层次的理论以及实践知识,因而要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衔接,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难度,保证综合教学质量。

五、小结

课程衔接是当前中高职“3+3”会计专业衔接的重中之重,核心课程衔接又是根本落脚点。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搞好课程建设、把握好衔接内容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是有差别的,想要解决好二者衔接中的问题,就需要分析课程内容的不同点,并把“3+3”会计核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编优秀教案,规范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衔接建设的质量,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繁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3+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2]张旭军,张爱国,李丹.基于胜任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3).

[3]陈建波.会计人员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衔接分析[J].管理学家,2018(5).

[4]蒋春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

[5]周恒男,于洪.會计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查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35).

(作者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张卫卫

上一篇:农业保险市场论文下一篇:连奏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