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法公路隧道工程论文

2022-07-03

【摘要】公路隧道的防排水问题一直是公路建设的一大难题,本文就中国公路隧道防排水的现状,引出了中国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近几十年来的进展,并对一些关键的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从而得出一些具有综合性、代表性的解决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奥法公路隧道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奥法公路隧道工程论文 篇1:

浙江省公路隧道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展望

摘  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浙江省经济腾飞,公路隧道建设迅猛发展,在公路网络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该文结合浙江省公路隧道典型工程,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浙江省公路隧道科技平台建设及科技研究成果。面向浙江省交通强省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浙江省在公路隧道领域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日后开展公路隧道科技创新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公路隧道  隧道设计  隧道施工  隧道运营  隧道养护  发展方向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ighway Tunnel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 Fengxia1  ZHAN Wei1   YAN Xin1  LI Weiping2  LI Changjun2  ZHENG Yunhui2  SUN Fei2

(1.Zhejia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por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23  China; 2.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30  China)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208.17万hm2,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东部以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中部以丘陵和盆地为主,西南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南的丘陵和盆地,浙东南的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6个地形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浙江省经济的迅速腾飞,浙江省交通设施建设也在迅猛发展,公路隧道在浙江省的群山和江河湖海间不断延伸,在公路网络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2019年底,作为隧道大省的浙江已共建成公路隧道1 989座,隧道通车里程1 471.5 km,公路隧道数量和里程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三。据统计,目前省内已建及在建的长度超过6 km的特长公路隧道有7座,超过3 km的特长隧道数10座。目前运营的最长公路隧道是诸永高速的括苍山隧道,长7.9 km;未通车运营的最长公路隧道是位于杭绍台高速的大盤山隧道,长8.6 km;省内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为将军山隧道,总跨度16.8 m。

1  浙江省公路隧道典型工程

从浙江省公路隧道建设发展历程来看,浙江省公路隧道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长大山岭隧道、沉管隧道、大断面盾构隧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典型隧道工程陆续建成。其中,具有浙江省特色的公路隧道工程如表1所示。

纵观浙江省隧道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历程,近2 000座隧道跨越山川海洋,使高峰如平地,使天堑变通途,便捷了人民的出行,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浙江省隧道工程建设发展史乃至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2  浙江省公路隧道科技发展分析

2.1 浙江省公路隧道科技平台建设

2.1.1 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技术与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该中心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研发中心于2019年12月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该中心主要服务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重点围绕跨江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需求,针对大型水下隧道设计、建造、运营管理、养护等,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旨在加快提升我国水下隧道智能化设计、工业化建设、智能化养护技术能力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运输行业水下隧道技术研发中心。

2.1.2 桥梁隧道工业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该中心是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及浙江交工集团联合组建的经由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认定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于2017年10月通过浙江省发改委认定。围绕高标准建设浙江省综合交通跨越发展的突出任务,研究桥梁隧道工业化领域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对应用前景广泛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研究,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研制、成果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和高端人才的引进战略,为相关企业提供该领域技术咨询服务,带动浙江省桥梁隧道全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强浙江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竞争能力。

2.2 浙江省公路隧道科技研究成果

针对不同隧道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浙江省交通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开展了特殊地质隧道结构设计技术、隧道特殊结构形式设计技术、隧道通风与防灾技术、隧道照明与节能技术、隧道裂缝防治技术、水下隧道设计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针对公路隧道施工方面遇到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隧道施工安全技术、特殊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隧道二衬裂缝控制技术、隧道施工工艺等,研究成果为隧道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运营隧道数量和里程的增多,给隧道运营与养护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隧道运营和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隧道检测与长期监测技术、隧道交通安全与管理技术、隧道机电与节能技术、隧道病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近年来,省内隧道工程领域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及应用情况,主要有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技术、火灾安全独立排烟技术、节能通风技术、防灾救援技术、水下隧道建设技术、机械化施工技术、洞口微开挖及景观技术、能耗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节能照明技术、发光照明诱导技术、交通安全运营技术等10余项代表性成果。具有浙江省特色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如表2所示。

3  浙江省公路隧道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展望

随着浙江省交通强国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彻底改变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安全风险大的落后技术,提高公路隧道建设的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使浙江省从“隧道大省”向“隧道强省”发展,成为当前浙江省隧道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

3.1 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隧道传统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经验类比法、荷载结构法、地层结构法和信息反馈法,主要侧重结构的安全,在围岩荷载、水压力取值以及岩体破坏机理方面缺乏突破性进展,且较少涉及运营期的管理、维护等问题,诸如防排水系统维护更换、运营期突涌水等。同时,在投资上存在重建设期、轻运营期的现象。针对复杂及深部地层的隧道工程,急需建立考虑结构耐久性的隧道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将空间三维结构、物料特性、工艺设计与全寿命周期管理融于一体,实现高应力和高渗压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定量设计,开发耐腐蚀和耐疲劳等超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以适应复杂地层和深部地层的特殊地质环境和运营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使隧道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全寿命的使用性能和要求。

3.2 隧道智能化建造及装配技术

目前,隧道施工已基本实现施工机械化,在这个基础上,应结合新兴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结合“机、电、液”一体化,并总结隧道施工经验与各类施工工法,涵盖隧道超前作业、开挖、出渣、支护、衬砌等工序,打造隧道智能化施工体系。在隧道智能装备体系中,充分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隧道智能装备施工环境自感知、目标导向定位自执行、施工状态与反馈自学习、施工效果自评估、施工组织自决策、施工过程自管理,打造更实用、更智能、更经济、全系列的铁路隧道智能装备。为了更好地对隧道施工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结合新奥法、新意法、挪威法对隧道智能建造装备进行协同管理,对隧道智能建造数据流的交互模式开展研究,制定数据在装备与装备、装备与环境、装备与围岩之间的交互与衔接流程,为服务隧道施工全生命周期管控提供技术保障。

3.3 复杂环境长大水下隧道智能化设计技术

开展超大断面、超高水压、复杂环境条件下长大隧道结构体系及新型结构、水下复杂环境条件下长大隧道结构性能演化及可靠性设计理论、水下复杂环境条件下盾构隧道水压力变化特性与规律研究、高水压盾构隧道弹性密封垫防水性能影响因素的控制标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形成超高水压复杂地质水下隧道新型结构与防水设计,提升水下隧道在超高水压复杂地质环境汇总的适应性和防水功能。

3.4 复杂环境长大水下隧道施工智能装备

开展超大断面、高水压、长距离水下隧道施工装备研发,扩大盾构/TBM适应水下各类复杂地质范围,满足实现水下隧道工程的施工要求,实现用装备技术降低水下隧道施工风险,实现水下隧道施工装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高施工效率。开发基于光学、电磁学等隧道多源快速化检测技术,以传感设备的轻量化、检测的无损化与快速化为目标,以集成隧道表观、结构及壁后技术状况检测装备为抓手,开展隧道表观及隐蔽面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发展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病害快速检测及识别技术,实现对衬砌开裂、渗漏水、冻害等病害的快速检测。开发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的隧道变形快速识别技术,实现衬砌变形全空间可视化展示;研发隧道隐蔽面探地雷达多频多维融合检测技术,实现对衬砌缺陷及背后空洞的立体及多维再现。

3.5 隧道病害检测智能解析识别技术的研发以及系统化应用研究

以海量病害的快速解析和精准化识别为需求,引入人工智能方法,围绕隧道检测表观图像数据、探地雷达波谱数据、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基于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网络,发展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隧道表观图像智能解析技术;开发点云数据的Kalman滤波及CNN优化算法,提出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智能建模及变形识别技术;基于随机场理论,提出基于概率反演的衬砌及围岩异常体多物理场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隧道裂缝、渗漏水、空间形态、变形、衬砌及围岩异常体的智能快速识别。

3.6 超长复杂隧道及地下工程智慧防灾技术

无论是在建设期还是已投入营运的隧道,其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都应该放在最要紧的位置,隧道灾害主要是大火、爆炸或洪水。在建设期的隧道内,有可能会出现坍塌、岩溶、岩爆、放射物质或毒气泄露的危害。在已投入营运的隧道内,由于信号失灵、设备故障、交通事故等可能会引发大的事故。因此,要在以“预防为主”为指导原则,在隧道和地下工程设计标准中切实体现“安全第一”的方针,保证具有足够的抗灾能力和可靠的逃生通道,防患于未然。特别是超长复杂隧道及大规模地下工程发生火灾时,人员的疏散和救援都较为困难,容易发生大范围伤亡,如何设置有效的措施,预防避免灾情的发生,并在灾情发生后有效保证人员安全及降低财产损失,需要结合新兴技术,发展信息化、数字化防灾手段,实现火灾防护及疏散救援的智慧化。

4  结语

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浙江省公路隧道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近2 000座隧道跨越山川海洋,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浙江省隧道工程建设发展史乃至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该文通过对近年来浙江省公路隧道发展及科技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从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隧道智能化建造及装配技术、复杂环境长大水下隧道智能化设计技术、复杂环境长大水下隧道施工智能装备、隧道病害检测智能解析识别技术研发及系统化应用研究、超长复杂隧道及地下工程智慧防灾技术等6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了浙江省公路隧道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将为浙江省公路隧道創新及应用

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助力浙江省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

参考文献

[1] 赖金星,周慧,程飞,等.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J].隧道建设,2017,37(4):409-415.

[2] 蒋树屏.中国公路隧道数据统计[J].隧道建设,2017,37(5):643-644.

[3] 王勇.我国公路隧道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科技经济导刊,2017(12):70.

[4] 詹伟.山区高速公路长大隧道群区域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 雷云.公路隧道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3):19,21.

[6] 马建,冯镇,邱军领,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公路交通行业技术变迁及启示[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38-67.

[7] 张煊峄.基于BIM的公路隧道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研究[J].公路工程,2019,44(5):221-225.

[8]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中国公路学报,2015,28(5):1-65.

[9] 涂耘,王少飞,侯伶,等.浙西南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外亮度L20(S)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1,22(5):34-41.

[10] 张玉春,何川,吴德兴,等.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性及其防范措施[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44(5):776-781.

[11] 吴德兴,李伟平,郑国平.国内外公路隧道火灾排烟设计理念比较[J].公路交通技术,2008(5):113-117,127.

[12] 章宁敏,陶航征,黄钦,等.浅谈公路隧道电光蓄能自发光应急诱导系统在市场上的覆盖能力[J].科学技术创新,2019(1):176-177.

[13] 柳新华,刘良忠,侯鲜明.国内外跨海通道发展百年回顾与前瞻[J].科技导报,2006(11):78-89.

[14] 吴德兴,周庆良,杨健.浙江公路隧道建设技术的现状与发展[C]//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北京:中国公路学会,2001:371-378.

作者:迟凤霞 詹伟 严鑫 李伟平 李长俊 郑云辉 孙飞

新奥法公路隧道工程论文 篇2:

公路隧道防排水的安全型综合解决方案

【摘要】公路隧道的防排水问题一直是公路建设的一大难题,本文就中国公路隧道防排水的现状,引出了中国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近几十年来的进展,并对一些关键的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从而得出一些具有综合性、代表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路隧道;防排水;解决方案

在公路隧道建设中,不仅要做好防水措施,排水技术也是相当重要。为了保证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行,控制其使用寿命,一方面,应该结合其防排水的设计以及其结构的受力、通风、耐久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从而优化该项目的结构,延长并控制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不能为了防排水而进行防排水的设计,而应该综合考虑施工技术、设计理念等问题来进行防排水的设计。

1 隧道防排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路隧道事业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随着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结构越来越复杂,对于公路隧道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并不如人意,在隧道内部,往往存在渗漏水现象,而且很难排出,但是随着公路隧道事业的发展,一些公路隧道,特别是一些高等级的公路隧道,往往对隧道内部坏境的干燥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公路隧道的防排水技术。

然而,在60年代以前,对公路隧道的防排水并不做任何的处理,所以渗漏水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公路事业的进步,公路隧道防排水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现在已经被列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十大通病之一,成为各国公路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能否解决公路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防水和排水问题,是公路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防排水的设计中,不仅要从理论上去优化设计,更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更应该注意防排水的性能不仅跟结构的设计紧密相关,更离不开防水材料的性能优化,没有好的防水材料,即便有完善的设计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防排水问题。而且,水下公路隧道事业的兴起 ,也使相关人员加强防排水技术的重视程度。

当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盾构法、矿山法和沉管法,对于我国的山岭公路隧道,主要使用矿山法中的新奥法。盾构法虽然暂时仅仅应用于城市公路隧道的施工工程中,但是也成为山岭公路隧道的一个发展方向。沉管法往往则应用于水下隧道的施工。即使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防水技术也需归于三种共通的类型:全包式防水,即从围岩、结构和附加防水层入手;半包式防水,即从泄水、疏水入手;防排结合的控制型防排水,即防水和排水想结合的技术。

2 防排水技术介绍

在介绍防排水技术之前,首先对隧道漏水的原因进行分析:上文曾提到过,公路隧道的渗漏水现象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而且成为公路事业的十大通病之一。早期的公路隧道采用的方法是矿山法,矿山法要求分部开挖、边挖边衬,从而导致施工接缝多,而且不方便进行防水处理,而且衬砌在受力之后容易开裂,这大大提高了公路隧道对防水的要求。后来,我国的设计人员针对公路隧道防排水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地调查研究,并且总结了以下常用的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在“防、排、堵、截”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适合我国公路隧道的防水、排水、堵水和截水的措施。早期的隧道设计寄希望于普通混凝土能够进行自身防水,因此并未对连接缝进行处理,从而导致了衬砌施工缝的渗漏水。

2.1 衬砌防排水技术

衬砌防排水技术可分为单层式衬砌防排水技术和复合式衬砌防排水技术。

复合式衬砌作为我国在新奥法施工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的大量公路隧道施工中也得到应用。这种结构形式最常用到的是半包式防水设计,当然并不排除许多穿越江、河、湖水或城市内的新奥法公路隧道也会使用全包式防水并取得成功的实例。复合式衬砌的组成结构通常分为:一次支护、防水材料(+注浆填塞)以及二次模筑混凝土。当前国际最高水平的一次支护是喷锚支护,其抗压强度几乎可达68MPa,厚度可以一次成型,没有施工缝的出现,不需要设沉降缝,几乎无渗水。但是我国对于一次支护的设计通常要求不高,甚至说很低,因而几乎起不到防水的效果;在一次支护上铺设防水材料渐渐成为我国弥补一次支护效果不明显的重要方法,一共有刷式、喷涂式和粘贴式三种,而刷式防水层却成为三种方法中的佼佼者;然而问题的关键往往出现在,若前两道防水结构失败,在二次模注时,其施工缝和沉降缝处往往会产生渗漏水的现象,这是因为施工缝及沉降缝是隧道防水最为薄弱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便会导致隧道渗漏水现象的发生,调查结果显示,95%的渗漏水与施工缝和沉降缝有关。

单层式衬砌往往为北欧的许多国家推广使用,也就是所谓的挪威法。喷锚衬砌由锚杆+湿喷高性能混凝土(HPS)(+钢支架/钢筋网/纤维)所组成。这种衬砌一般的支护强度可达C50,基本无渗水现象,厚度可以一次成型,不产生施工缝,没有沉降缝。根据以上这些优点,已經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如果能够遵循某种设计原则,并且注意避免不良的地质条件,即使不衬砌的岩体也能够承受750m的水压。单层式结构目前在我国仅使用于低等级的公路隧道中。

2.2 断层、破碎带地层中的防排水技术

如果隧道必须通过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带,亦或必须通过裂隙发育的富水地层(溶洞流水与地下暗河除外)时,各国均会采用一些特别地方法进行防排水,例如超前、环向或帷幕等注浆方法,这些方法已经渐渐成为隧道防排水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每个国家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关键在于提前预报,明确水源。为了能够比较圆满地解决地质超前预测预报的问题,各国通常会引进煤矿部门的地质雷达探测技术。

3 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各问题的描述,结合各国的防排水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防排水问题做出了理智的总结:为了弥补我国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的不足,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现场试验以及实践,专家们提出降粗喷射混凝土表面的工艺,从而达到保护隧道防排水完整性的目的;针对上文提到的“三缝”问题,专家们提出准中埋背贴式可排水橡胶止水带,并详尽地描述了该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施工工艺,使得“三缝”问题不再那么地突出。

通过对隧道地下水的赋存状态以及分布规律等的分析和研究,逐渐对地下水的作用机理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总结出:地下水对隧道围岩稳定、隧道施工、隧道衬砌结构及对隧道运营环境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喷射混凝土表面采用喷射砂浆、人工抹平等措施,不仅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表面粗糙度,而且也大幅度降低其防水层因施工过程或在隧道的后期运营中所产生的破损失效的可能性。

自带水密塑料组件防水层的结构,不仅给施工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事实证明:其施工质量很容易得到保证,从而能够很好地发挥防水层的防水性能。

结束语: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若要完善这个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借鉴国外的各种先进技术,并且因地制宜,使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达到公路隧道防排水的要求。另外,也应该对公路隧道底部结构的优化设计产生重视,提倡采用中央主排水管的导排水系统,来从根本上解决路面积水及翻浆冒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兴高.公路隧道防排水的安全型综合解决方案[J].中国公路学报,2003.

[2]宋占辉.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与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0.

[3]张连成.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之探讨[J]. 公路交通技术,2003,04:86-89.

[4]刘维宁,孙国富,李兴高.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进展[J]. 工程地质学报,2002,02:172-176.

作者:刘鑫

新奥法公路隧道工程论文 篇3:

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

摘要:公路隧道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以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城市道路隧道也日渐兴起。总体上,公路隧道已由由陆地走向水下、由山区走向城市。我国的公路隧道设计技术日渐成熟,在世界上我国的隧道设计技术也有重大的影响能力。从而我国的公路施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方面的技术人员也在逐年增加。

关键詞:公路隧道 公路施工

1、概述

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交通通讯的中心地带,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成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从中部地区向南 西两面倾斜。主要地形有山丘和山地为主,所以道路就比较复杂,不像平原地区一样修建公路的技术简单。在平原地区修建公路比较简单,但是成都因为独特的地势地貌,其中有高山阻挡,所以就要修建隧道,成都的公路隧道修建起来技术难度大,需要消费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物力。

2、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现状

公路作为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其特有的灵活和优越性,发挥着别的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公路隧道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隧道公路已从沿海地区向西南、西北山岭区延伸,公路隧道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原来的两车道隧道已远远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行车要求,隧道规模越大技术也相应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与过去一般公路隧道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方面均有非场大的差别,这给我们公路隧道设计者的是机遇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路隧道技术同时也挑战我们的管理观念、以及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面临这些挑战,我国的公路工程技术人员一方面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学习学习国外经验,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即在隧道勘察设计、公路施工设计以及公路运营管理方面的水平都有了不少卓越的成就。

3、隧道施工方法

3.1 矿山法

山岭隧道的常规施工方法又称为矿山法,因最早应用于采矿坑道而得名。在矿山法中,多数情况下都需要采用钻眼爆破进行开挖,故又称为钻爆法。从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钻爆法仍将是今后山岭隧道最常用的开挖方法。在矿山法中,坑道开挖后的支护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钢木构件支撑(传统矿山法)和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新奥法)两类。作为施工方法,人们习惯上将采用钻爆开挖加钢木构件支撑的施工方法称为“传统的矿山法”;而将采用钻爆开挖加锚喷支护的施工方法称之为“新奥法”。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技术,近几十年来,通过工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在不良地质等困难条件下用新奥法修建隧道工程的成功经验。

3.2 新奥法

“新奥地利隧道修建方法”(NATM)简称“新奥法”的概念是奥地利学者腊布希维兹(L.V. Rabcewicz)教授于 20世纪50 年代首先提出的。它是以既有隧道工程经验和岩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合在一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通过监测控制围岩的变形,便于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的施工方法。经过奥地利、瑞典、意大利等国的许多隧道与地下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及科学论证,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取得专利权并正式命名为新奥法(NATM)。之后新奥法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隧道和地下工程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隧道工程新技术的标志之一。

新奥法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与自稳能力,开挖后及时锚喷(网)支护,封闭围岩,控制围岩变形。同时在施工中连续监测围岩动态,根据监测到的信息,随时调整设计、施工参数。因此,所谓新奥法不是单纯的开挖、支护的方法和顺序,而是按照实际观察到的围岩动态的各项指标来指导开挖隧道的方法,因此,新奥法应该理解为新奥法原则而不能将其片面理解为施工的一种方法。基于以上的理解,可归纳新奥法的原则为充分保护、利用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其施工要点为控制爆破、锚喷支护和施工监测,其实施方法为设计、施工和监测三位一体的动态模式。

4、施工方案

就成都的地形地貌应该采用低一种和第二种相结合的隧道施工方法来进行设计施工,成都的地形比较复杂因此修建起来难度就比较困难。需要修建隧道的工程技术人员踏实谨慎的进行作业,避免出现意外事故。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来支持工程的进行。

成都公路隧道开挖分析:因为成都的地形比较复杂 ,所以在开挖的时候比较费时费事,在开挖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安全的问题,避免在开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的问题。在隧道挖掘的时候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作业对于一些地势比较不稳定的地方要商议进行挖掘,如果实在不便于进行挖掘,可以放弃挖掘选择别的地方再制定一个合理的路线来进行施工。这样就能够最大化的去完成工作。隧道的设计工作人员也要认真的进行研究,去制定最好的施工方案。

根据成都的地形地貌总结出来在隧道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地质条件很差时,隧道的位置应控制路线的走向,以避开地质不稳定的地段;比较长的隧道的位置应尽可能避开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段,并与路线走向综合考虑;中、短隧道可依据路线走向去修建设计。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通过量及其地质构成、交通方向以及环保方面的要求等,选择比较合理的通风方式,确定通风、照明、交通监控等机电设施的规模。同时结合公路等级、隧道长度、施工方法、工期和营运要求,对隧道内外防排水系统、辅助通道、弃渣处理、管理设施、交通工程设施、环境保护等作为综合考虑。当隧道与相邻建筑物互有影响时,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隧道施工过程中残留的废弃物我们也要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避免排放出来污染环境,这样就会让施工工作事半功倍达不到一个好的效果。

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质量取决于工艺质量,工艺质量取决于开挖、初期保护以及防排水质量等,初期包护和防排水质量等可以比较好的去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重点就是成都的公路隧道施工建设就是因为有大批的工程的技术人员兢兢业业的工作设计,从而修建了属于成都的独特的公路隧道。成都这个独特的城市要想更快的进行发展就必须依靠城市公路隧道的去发展来从进这个城市的稳步发展。

5、结束语

公路隧道公路隧道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有所突破。所以在现实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去进行安排设计可以有效的进行施工,达到最好的施工效果效果。还有就是要依据每个地方不同的地质条件去进行设计施工方案,来设计最优的施工方案。就如成都的地势地形,就是因为有充分的了解调查从而能修建出最好的公路隧道。我们也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只要有涉及到地质更复杂施工技术难度、科技含量更高的隧道时,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探讨,在新的世纪里使我国的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水平有更大的提高。隧道技术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一个技术,世界各国都会飞速发展自己国家的隧道技术来让自己的国力提高,我国也不例外,要想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隧道技术,研究出属于自己的隧道技术,做到领先于世界的隧道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达 浅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J].科技促进发展,2007,12.

作者:杜攀

上一篇:药学服务相结合管理论文下一篇:形成性评价中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