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2022-06-23

第一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海则庙学校

张尚文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我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等作以下分析)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48、49 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学生能够初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正确率为80%。

15%。 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

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

代数的运算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定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尝试”。 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六、说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中的一个特例,怎样将它与实际背景相联系,这实在有一点难度。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讨论和积问题的意思,明确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和积问题”,把课前研究题设计为:主标题是研究一个和积问题,要求学生具体地完成三个小问题:①你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和积问题);②你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算式);③你的发现是:(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渠道的寻找答案、搜集材料。

(一)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

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

初步感知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4)列成等式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

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验证算式,感悟规律

二、组织堂上交流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运算顺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

类比展开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

揭示规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巩固内化

定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填空、判断、选择、连一连四种题型,让学生大胆尝试。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通过以上环节教学,结合操作演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把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不同家庭的生活画面揉和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培养了学

生观察、创造、想象能力,一改传统的讲解模式,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有味,并能领悟到乘法分配律的美感就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学生身边的数

无处不在。整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充满尝试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西师版教材第二单元第22-23页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认知能力已得到发展,知觉的有意性、记忆的目的性正在逐步提高,思维方式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在以前的学习中,就曾多次探索和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学习积极性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尝试、观察、思考、比较、交流等活动,自觉发现概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的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说学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快乐。

五、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本课时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安排的: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共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可以较好把握教学起点,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前面的知识都学得不错,老师要好好表扬大家,今天这节课就带大家一同参观“康乐养鸡场”,怎么样?

1、教学例4 出示教学情景图。养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里有75只鸡。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

(1)解决问题。 师:比比谁的眼睛亮!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题上的数学信息,在练习本上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两种做法,让学生板演在黑板上。)

生1:(50+30)×75 生2:50×75+30×75 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方法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但计算结果却相同。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这两个算式相等。

(50+30)×75=50×75+30×75 (2)提出假设:刚才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 (设计意图:这里借助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前提下,再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验证刚才的猜测,接下来让学生议一议,算一算。) (3)验证。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22页算一算,议一议中的练习题: (3 + 2)×35 3×35+2×35 3×(4+6) 4×3 + 6×3 (13 + 12)×4 13×4 +12×4 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找出每排中左右两个算式的关系。 师:你发现每组中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全班讨论) 生:左右两个算式结果相等,但算式却不相同。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符合这种规律的算式吗? 让学生自由写出符合这种规律的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当孩子们高举着右手,跃跃欲试,极力想表现自己的时候,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

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说得完吗? 生;写不完也说不完。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藏在这些算式中的秘密吗?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可能学生的回答并不完整也不规范,但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最后教师用专业化的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其实就是关于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它的名字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它与前面学得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概括的是一类特殊的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加乘混合运算的式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是无法给予的,它只有靠学习者自己去发现,积累。我组织学生通过计算、讨论、举例等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建立模型。

师:同学们,我们用文字描述乘法分配律很麻烦,你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字母、图形、符号等来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呢?(学生写出后全班交流。)

生1: 生2: 生3: „„

当一个个孩子得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及时表扬。

师:孩子们真不错,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不过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国际上一般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b)×c=a×c+b×c 。这可是国际上通用的,大家可一定要记住!

(设计意图:这里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既体现了民主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多样化的数学思想,即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对数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过渡)为了培养学生务本求实的精神,接下来我让学生阅读课文。 (5)阅读课文:P22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自己读一读。 (设计意图:因为数学的读写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我让每个学生对课文进行独立阅读、思考,进而对课文进行质疑、重组、超越,对课上所学知识加以反思,印证,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发现的知识的科学与合理性,更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学习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为什么要学它呢?请看大屏幕。

2、教学例5第一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限于学生已有知识学生是无法快速口算的。)如果用上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算?

(80+80)×125 32×27+32×73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全班交流时说一说解题方法及解题依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三)运用规律,巩固练习

1、填一填。(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在圆圈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让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直接填空,进一步加深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计算能手大比拼”。

(要求:男同学按运算顺序计算,女同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6+40)×25 13×25+25×27 (通过男女同学对比练习,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更让学生体验到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就是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拓展练习。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 各 28个,根 据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买球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

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练习设计的意图是: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我从教学的实效出发,把教材练习与补充练习有机融合,让学生不断地对新知识以修正和提高,与前面教学比较来看真正实现了“观念新,双基实”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标修订中强调的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我让学生及时反思,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体系,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六、教学过程总体设计特色

充分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彻底改变“师授生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归纳,教师只是为这一系列的活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辅助作用。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敬礼 ,我是 17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的课题是《乘法分配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 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向大 家一一进行阐述。

首先,我向大家来说说教材。 《陈法分配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属于数与代数 的领域。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 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好这部分教 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也 是为以后学习简便计算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我向大家陈述我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教材,结合本课 特点和教学理念,我从三个维度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能力方面: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 通过观察、类比、 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呢? 渗透 “ 由特殊到一般 , 再由一般到特殊 ” 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 解决问 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我们再来看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 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将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则 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教师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

那么, 学生的学情现状又如何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加、 减、 乘、除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学生来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基础。 我们来看看,本节课该运用什么教学策略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 学生则主要采用

下面,我将向各位专家和评委,重点阐述我的教学流程;为了达 成教学目标,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设计了 以下教学流程。他们是: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最后是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首先是: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 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 么认真啊! 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 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有兴趣来解决吗? 接下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教学例 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 、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 、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 ×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 、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

1、 (4+2 ×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 (乘法分配律 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得到 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 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a+b×c=a×c+b×c D 、观察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 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 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 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 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而且也掌握了学习 数学的方法。

E 、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 (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 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 学生很容易搞混淆, 所以 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下面是: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第 36页 “ 做一做 ” 。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 ×64(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 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生乙:40×65 =(100+1 ×13=40×(60+5 =100×13+1×13=40×60+40×5 =1300+13=2400+200 =1313=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 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3、根据乘法分配律,在 __里填入合适的数 (1 、 (15+23 ×2=____×2+_____×2 (2 、 (37+12 ×16=37×____+12×____ (3 、 ___×___+___×___= ( 16+26×8 (4 、 (125+11 ×8=____×____+____×_____ (5 、 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 (4 、 (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 计算,为什么?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 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 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 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 基本练习形式多样, 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 由于刚刚学习了乘 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 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最后是: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 你感觉学得怎么样?通过梳理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各位老师,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 视觉渠道,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大家请看我的板书,通 过一目了然的板书,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突破 本课的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大家批评 指正。谢谢! (敬礼)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48-49页的例题和“试一试1-2题。

2、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3)《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4)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

(1)什么叫乘法交换律? (2)什么叫乘法结换律?

2、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课件呈现课本插图。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说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有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有先地板书)

生:6×9+4×9 =54+36 =90(块) 生:(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和算式说明算式的意义。

3、互相交流,加强记忆。我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接着就根据学习目标把学生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4、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面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 c = a × c+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路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教材第7册的一个难点。从过教过的老师们口中知道乘法分配律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本课是“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本课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并由观察分析得出,两个算式中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意义也相同。不同点在于运算顺序的不同。这样的结论已经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乘法分配律。但这样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还需要再举例验证。这就顺利过渡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在总结出规律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的功能完成两道练习。在练习中既巩固了对意义的理解,又在用暗示法对学生强调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巩固练习的训练。老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所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设。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二、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课件“学校购买课桌椅情景”引入:一张课桌65元,一把椅子每把35元。

问题:买3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 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35+35×35=3500(元)。

(2) 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解决,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 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1) 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 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 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 )×4+( )×4

②48×12+52×12=( + ) ×( )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 28×(68+32)

②(25+6)×4 25×6+4×6

③35×(18+26) 35×18+35×26

④(24+35)×5 24+35×5

⑤(75×125)×8 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陶如义

2017.11.20

《相等的分数》说课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对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学生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教材安排这节课,是意图利用分数墙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的统一模型。由于知识点自身难度较大,且不是新授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挑战性,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考虑创设了阿凡提分地的故事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了试跳、决赛,中途产生意外的情节,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解决跳远比赛中发生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以分数墙为依托,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计算、相等的分数的整理这三个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直观、统一建立分数大小和加减法计算模型的过程由懵懂模糊而不断清晰。而期间的一些环节,诸如:找相等的分数思维过程的呈现,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探究和发现,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发现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分母变化规律这一环节,教材中没有安排,也不做要求。但是,不同的个体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不会满足于在分数墙上发现相等的分数,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分数怎么会相等的,其间有没有一定的规律。于是老师可以顺水推舟为他们搭建研究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讨论,共同探究,使他们的好奇之心得以激发,好学之心得以激励,最终使得学生懂得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重要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好胜之心得以满足,增加了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和信心,同样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当然,这节课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对整体而言,只要能在分数墙上发现相等的分数即可。最后的选择性练习,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我认为,能让学生提前懂得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分数的相关问题,还是有很大必要的。

陶如义

2017.10.19

上一篇:参观博物馆策划书下一篇:参观酒店后的感想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