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学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022-12-08

面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国家积极采取措施, 力求从多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诟病, 在一些国家会议上, 也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理念, 谋求建立“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全面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化学热力理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废水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有关, 但每一种类的生产企业所产生的废水成分和危害性有不同的表现, 通过对废水的形成、排放等方面的分析证明, 由于废水所具有的特性及在排放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废水自身的成分和与其他物质的化学作用有关, 所以, 在处理废水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 在废水产生、排放和污染的三个过程中实现废水的彻底清理。

废水具有很复杂的化学成分, 但其与PH值、污染物的聚集状态以及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当具有特定成分的水和废水融合“自凝”后, 其化学成分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一些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使废水“自凝”的方法处理废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化学语言中, 自凝是一种能量释放的化学热力学过程, 通过分析废水的成分和化学热力学发生反应的情况, 可以很好的分析化学工艺在处理废水过程中发生的作用。自凝作用在废水处理中就是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水质变为环境能够承受的水质, 因此, 要通过能量释放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这就是化学热力过程的表现, 之后就可以对废水进行再利用或者处理。简而言之, 就是利用化学工艺将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和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物质成分进行处理, 降低浓度或者稀释, 将具有危害性的水变为清洁的水或者没有危害性的水。

二、化学实验室的废水处理原则

利用化学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上述内容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化学工艺在处理废水中的作用及发生过程, 但要真正发挥这一工艺的重要作用应该首先从实验室开始, 通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才能真正熟知化学工艺在处理废水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 在实验室的实验必须有一定的要求。作为对新工艺的实验性分析, 实验室在研究废水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这就表明实验室对废水处理不当也会发生污染, 为了防止实验室污染或者造成废水的二次污染, 应当在实验过程中遵守一些原则,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原则

前面已经提到, 废水的危害性在其排放过程中会发生巨大变化, 如操作不当, 其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 实验室又是一个非常重要, 包含多种化学物质的地方, 如对废水处理不当, 其后果很难预计。同时, 对废水的实验性研究也不能与其他化学研究相冲突。二、分离原则

实验室的废水是用来研究分析的,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废水的污染成分和危害性并没有因此消除, 如果对这些实验所使用的污水不进行有效处理, 极有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 因此, 要将实验室所进行污水排放的设施和正常居民生活用水设施分离。

三、实验室分类处理原则

实验室是一个综合性分析的地方, 但是, 在不同的废水处理研究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难以实现一以贯之的方式研究, 因此, 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对实验室进行改造, 每一个阶段有专门的设备和人员负责, 这样能够达到分工明确、有效处理的目的。

四、化学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未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废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 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现代化建设,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废水进行及时处理。同时, 我国化学工艺水平在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 其在废水处理中也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对废水的认识不足, 在保护环境、减少废水排放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同时, 我国利用化学工艺处理废水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应用的实践中, 这同时也表明, 利用化学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以后应当继续加大化学工艺在处理废水中的投入, 发展化学工艺技术,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提高工艺水平。

总的来说, 利用化学工艺实现废水处理是符合当前发展的要求, 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规模的扩大, 工业废水的排放越来越多, 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废水, 将会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安全产生极大的危害,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 我国提出了维护环境安全, 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口号。在实施过程中也非常注重解决水污染问题, 我国也适时地制定了一些法律规范, 试图通过立法的方式保护环境。通过思想教育引起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同时, 还需要用技术进行有效保障, 化学工艺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污水处理技术, 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化学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化学工艺,废水处理,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瑾、曹炳芳、苏建民:《绿色化学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载《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年第11期.

上一篇:文本重构理论初探与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