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七年级内容

2022-08-05

第一篇:传统文化七年级内容

七年级上语文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内容理解

1、《在山的那边》中,诗中海指“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抒发作者的感想。

(1)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2)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重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真理。

4、《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主旨就是由花的经历感悟到尽管我们会遭遇到一些不幸与挫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面对不幸与挫折。

5、《理想》一诗的主旨是鼓舞人们树立起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6、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短文要表达的哲理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7、《白兔和月亮》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是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8、《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及其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

9、《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10、《秋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对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1、《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诗人用第二人称来写,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同时,也使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吟,古典诗歌的一种,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俩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13、《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科学家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4、《月亮的足迹》是一篇科普小品,按时间顺序将登月过程叙述得具体清楚,通晓明白。

15、《风筝》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往事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然而,就是这场误会给“我”带来了终生的遗憾——小时候,我无理地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毁坏。直到中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到二十年前所做的的那一幕,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精神的虐杀”。为此,我也采取了许多补救的措施。然而,更令作者 1 感到沉重的是:小兄弟竟把一切都忘了。这也正是作者感到“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原因。

16、《羚羊木雕》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我”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赞美了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地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17、《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中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18、《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作者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的形象。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真挚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19、《纸船》中,作者借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神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颂歌。 20、《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全文围绕“新装”这个中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作者最后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说出了真相,既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又暗示了率直和诚实还没有完全消失。 20、《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22、《静夜》第一节中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再第二节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读者的视野和思绪带到广袤的宇宙中去。全诗突出一个“静”字。

23、《女娲造人》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2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文中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启示大家,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

25、《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告诫我们做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能盲目自高自大,爱慕虚荣,否则只能自讨没趣。

28、《蚊子和狮子》告诫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忘乎所以,应该谦虚。

29、《智子疑邻》告诫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待同一事物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的对待。提醒我们生活中判断某件事情时,不要凭主观臆断,应该调查,实事求是。 30、《赛翁失马》说明福与祸是对立统一的,但在一些条件下双方又能相互转化。

名著导读部分。

(二)《繁星》《春水》

1、《繁星》《春水》是 在 (国籍)诗人 《 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 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2、总的来说,《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 。

3、 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

4、冰心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举出你所知道的几篇《伊索寓言》(最少五个)

第二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知识梳理

马海鹏

根据2003年5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和要求,人教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材,是在发扬多年来人教版教材科学、严谨、规范等优点的基础上,用新的教育理念构思和创建的。根据新的课改理念,本册教材的编写在教育观(由“道德培养论”到“道德学习论”)、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到“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功能(由“以讲授为主的文本”到“以学习为主的文本”)、教材任务(由“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更加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培养”)等方面做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改变了以往教材道德说教的面孔,充分保证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设计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据此,教材改革力求彻底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彻底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教材的构架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统整了课程标准规定和要求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几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根据本套教材编写设计的思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确定了七年级的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七年级确定的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在七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则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通过这个主题,涵盖、整合并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关于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不同领域的内容(总体框架结构如下页图表所示)。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分析

具体说来,本册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即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二单元“自我新期待”、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本单元包括“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两课内容和一个“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的主题探究。

1.主要认知内容。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从初中生面临的新的学习生活开始,谈到新的同学关系,谈到如何创建新的集体。从被动的适应到主动的创建,这是从面上落实七年级的教育主题。

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是从点上落实七年级的教育主题──适应问题。这一课主要围绕着学习问题,设立了“学习新天地”和“享受学习”两框内容。第一框“学习新天地”,从学习的新特点谈起,谈到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怎样采取更高效的学习方式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第二框“享受学习”,从学习中有苦也有乐谈起,谈到如何从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奥妙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设计“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为自己新的班集体设计班徽,其目的就在于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自己的班集体究竟需要怎样的精神。一方面,让同学们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积极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2.基本行动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条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1.2: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二)1.6: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1.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一)1.5: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1.4: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1.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3 教学重点

( 1) 主动交往,建立友谊 (2) 创建新集体

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如果我们把班级比作一支乐队,那么,共同的集体目标是我们的“起音”,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是我们的“专业音”,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是我们的“团队音”。只有这样我们听到的才是一首优美而动听的乐曲。 ( 3) 学习新特点

进入初中,我们的学习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与小学相比学习任务有所不同,课程数量增多,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更深了。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 ( 4) 学习中的苦与乐

1、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开始都是苦乐交织的。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我们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不断努力去获得。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快乐。

2、珍惜学习机会

在世界的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儿童因为战争、贫穷和疾病等原因,从而丧失了上学的机会。

学习中有苦更有乐。享受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学习难、学习苦而放弃受教育的权利,相反,我们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实现自我超越。 ( 5) 探索世界的奥妙

1、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探索的过程,知识探索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2、当我们从学习中逐渐了解世界奥妙的时候,当我们的好奇心在学习中获得满足的时候,当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自己潜能的时候,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的心中。

3、留心周围的世界,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就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学习、去探讨。

5、“不积,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聚集和积累,从基础开始,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从小事做起,学会学习,学会积累。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

本单元包括“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三课内容和一个“认识新自我”的主题探究。

1.主要认知内容。

第三课《珍爱生命》,从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谈起,谈到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再谈到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延伸生命的价值。

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从青春悄悄来、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说到如何消除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惑,谈到如何解读青春,怎样理解青春的意义,怎样保持青春的心态。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包括三框内容。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设立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认识自我的途径有:自我观察,通过他人了解自己,通过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了解自己,通过集体了解自己,通过自我检查来反省自己。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从如何认识自我的潜能,谈到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第三框“自我新形象”,从心中设定的理想形象入手,谈到初中生对自我的新期待,最后谈到对未来的展望。

“畅言青春新自我”的主题探究,在于引导学生展现青春的活力,追求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

2.基本行动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条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2.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一)2.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2.5: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

(一)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一)1.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

(一)1.6: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 教学重点

(1)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使世界变得如此生动而精彩,感受世界的美好。

(2)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1、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我们需要每个人去关爱和呵护周围的生命。

3、每种生命都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

4、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3)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1、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3、除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最具有智慧外,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多地还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4、在人生人类生命独特性、人类价值可贵的同时,一定不要产生人类中心论思想。其实生命使个大系统,系统的生命都应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5、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4)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生命是宝贵的,当我们的生命受到挫折时,要有求生的意志,也要有求生的方法,在紧急情况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希望。

(5)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2、幸福快乐的生活从悦纳生命开始,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

3、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是生命。

4、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的生命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多能伸出援助之手。

(6)延伸生命的价值

1、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于生命的内涵。

2、每个人都应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3、但许多人虽然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所以,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7) 青春悄悄来(生理的变化)

青春期身体的变化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节拍: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先横向发展,有的先纵向拉长。即使同一个人,其不同身体部位的发育速度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8)成长不烦恼(心理的变化)

1、怎样看待青春期的内心矛盾

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青春期的内心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当然,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它们就会成为妨碍我们发展的阻力。

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调控自己内心心理矛盾,是很重要的。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是智力逐步发展到高峰期,二是自我一是迅速发展,成人感强烈,自我意识高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三是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具有两极性。四是性发育加速,性意识萌动。

3、解决青春期的内心矛盾的途径方法

当我们感到很难解决内心矛盾的时候,除了可以向家长、老师、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外,自己也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听音乐、打打球转移不良情绪。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可以与同学聊聊天、给朋友写写信、可以上上网、可以玩玩游戏。

(9)正确看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我们需要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共享成长的体验。 彼此尊重是我们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0)青春的幸福

1、在青春期,我们会有很多苦恼,但青春更多的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

2、拥有青春幸福的原因

因为拥有青春,我们每一天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迎接新的挑战。 因为拥有青春,我们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并努力追寻。 因为拥有青春,我们不怕失败,相信一切可以从头再来。 因为幸福的青春是需要我们仔细体味的。 (11)珍惜青春:

在学习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看书,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在生活上,学会生活的技能,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以尊重和关爱为前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体会青春成长的美好。正因为青春是美好的,所以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12)自我新认识(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4、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避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缺点而妄自尊大、骄傲自满。二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而妄自菲薄、导致自卑。

5、日新又新我常新,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认识自我的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最了解的人是自己,要认识自己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通过不同的人了解自己,以便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自我整体形象。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一个人在集体中能否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否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会对了解一个人有一定的帮助。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4、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要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才能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

(12)发现自己的潜能

1、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研究证明,每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2、人的潜能与特长的关系:人的特长往往是人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还有许多潜能隐藏在角落里,未被发现。

3、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轻易地说“不可能”,不要轻易地作出“不可能”的决定,这样就会扼杀掉一个好主意,埋没掉一个合乎实际的评估,断送掉一个绝妙的尝试机会。

4、发现自己潜能的重要意义: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估,包括评估自己的潜能,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

(13)发掘自己的潜能

1、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

2、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想象,能够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

3、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潜能。要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14)未来新规划

1、畅想未来确定一个实现的理想想象。

2、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

3、落实行动: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重在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美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会自省、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成功者的四大好习惯:做事有清楚的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主动寻找成功的方法技巧,善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本单元包括“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两课内容和“展示我们充满快乐和情趣的生活”的主题探究。

1.主要认知内容。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包含两框内容:丰富多样的情绪和学会调控情绪。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中,第一目“情绪万花筒”从个人丰富多样的情绪感受说起,谈到情绪的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类型,谈到情绪与情境的关系,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第二目“情绪与生活”,主要是说情绪对人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第二框“学会调控情绪”,其中“情绪是可以调适的”,谈到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因而改变态度就可以改变情绪。“排解不良情绪”中,由青少年的情绪特点谈起,谈到调节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侧重于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教育学生表达情绪必须考虑他人感受,指导学生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七课《品味生活》。第一框“情趣与兴趣”,从情趣源于兴趣入手,谈到什么是情趣,情趣有雅俗之分。在第一框的基础上,第二框主要涉及如何“追寻高雅生活”,其中保持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好奇心,不盲目从众,丰富文化生活,这些都是追寻高雅生活的不同途径和要求。最后,课文还写到如何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在“展示我们充满快乐和情趣的生活”的主题探究中,教材指出快乐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指导学生追求这样的生活,充分展示他们每个人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信、乐观的心态。通过这种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与设计展开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基本行动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条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1.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三)1.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2.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一)1.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三)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教学重难点

(1)丰富多样的情绪

1、情绪的基本类型分为四大类:喜、怒、哀、惧。

2、情绪的产生: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绪中,自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2)情绪与生活

1、情绪的作用:情绪就像“神奇果”,情绪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有时,情绪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有时,情绪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情绪的影响:

情绪犹如双刃剑。情绪既有积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又有消极的影响(消极的情绪)。 情绪积极影响: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

情绪消极影响: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影响身体健康。

(3)学会调控情绪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进入青春期,我们的情绪很容易波动与不稳定,而情绪犹如双刃剑,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情绪的奴隶,如果说情绪是奔腾的洪水,那么理智就是一道坚固的闸门。

2、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控制情绪:尽管情绪能对我们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但我们在情绪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3、一个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表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4)排解不良情绪

1、情绪调节的必要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花季,我拥有五彩缤纷生活的同时,也经历着丰富多样的情绪变化。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冲动、懦弱、忧郁,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事情。我们可以学会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克服不良情绪,保持极乐观、开朗的心情,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2、调节情绪的方法:

一是注意转移法:当产生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改变注意的焦点,不去想引起自己烦恼的事,而去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尝试改变生活环境,使情绪逐步转好。

二是合理发泄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合理宣泄,释放紧张、愤怒、郁闷等不良情绪,

三是理智控制法:把受挫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将其强大的能力凝聚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另外,根据以上几种调节情绪的方法中,还可以演变出其它几种调控方法:分散注意法、环境改变法、歌唱大喊法、自我暗示法、心理换位法等等。

(5)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1、原因: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不通人情的做法。

2、方法: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自己发泄情绪时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关心别人的情绪,共享彼此的欢乐,学会分担彼此的痛苦与烦恼。

3、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对别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共享彼此的欢乐,分担彼此的痛苦,那么,我们的喜悦将加倍,而痛苦将变少,我们相互之间的友谊也将会更加深厚

(6)情趣与兴趣的关系: 高雅情趣的特点:

高雅的情趣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乐趣,体验情趣。

情趣有什么作用:

情趣不但能使我们因学习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疲劳得以解除,还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使我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

1、高雅的生活情趣的作用:

2、庸俗的生活情趣的特点:

3、庸俗的生活情趣的危害:

4、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担分辨优劣的能力差,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低级与高雅的生活情趣。积极发展健康、文明、向上的高雅的生活情趣。

(7)如何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上,还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我要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

(8)盲目从众的危害: 盲目从众,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9)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高尚情操的表现:热爱祖国的情感、爱护集体的情感,承担责任的情感、匡扶正义的情感等。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本单元包括第八课“学会拒绝”、第九课“保护自我”两课内容和“共筑自我防护的堤防”的主题探究。

1.主要认知内容。

第八课《学会拒绝》,包括两框内容:“身边的诱惑”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教材将“身边的诱惑”归纳为领奖台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中介绍了通过联想后果抵制诱惑、主动请人帮助自己拒绝不良诱惑、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专时专用等方法。

第九课《保护自我》,从“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谈起,青少年可能面临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侵害,因而要学会自我保护。在“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框中,教材提出了学生应提高警惕、学会用法律和智慧来保护自己。

“共筑自我防护的堤防”的主题探究,是一个总结知识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对学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活动。通过此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自护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实际,以使活动结果真正发挥作用。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条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一)3.4: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三)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一)3.5:学习在特定情景下自我保护的方法。

3.教学重点

(1)金钱的诱惑 (2)游戏机的诱惑

1、游戏机也是一把双刃剑,游戏机和电子游戏既有优点和长处,又有其缺点和不足,既有利又有弊。

2、电子游戏的积极作用(优点、长处):电子游戏是一种新型的娱乐工具,它对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眼耳手脑并用能力,有一定的好处。适当的、有节制地娱乐并不是坏事,可以适当放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电子游戏的消极作用(缺点、短处):电子游戏会对人产生不良诱惑,电子游戏的画面变幻莫测,内容惊险刺激,使人一旦置身其中就得全力以赴地进入角色。专家指出: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电子游戏,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对我们的视力、神经等造成危害,是大脑的灵活性下降,影响学习成绩,诱发寻衅滋事、勒索财物、打架斗殴、参与赌博等违纪违法行为,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对待电子游戏的正确态度

(3)青少年可能受到的种种侵害:

来自家庭的侵害:主要是来自父母的侵害。由于父母教育的方式不当造成侵害,侵犯子女受教育权、性别歧视权、受到打骂等。

来自学校的侵害:主要是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教育,学校制定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管理制定,老师对学生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受到教室危房的侵害等。

来自社会的侵害:主要有卫生不合格造成的侵害,道路交通安全的侵害,社会闲杂人员对青少年的侵害,营业性歌舞厅的侵害,营业性电子游戏厅(网吧)的侵害。

来自自然的侵害:主要是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的侵害(地震、台风、雨雪、洪水、火山、海啸)等。

(4) 用智慧保护自己

1、当我们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的自我保护:冷静面对,要学会运用智慧,采用最有效的求助方法。万不得已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后果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2、对青少年的要求:青少年学会自我保护,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勇气,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和方法。

(5)用法律保护自己

1、青少年的特殊地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维权依据: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3、维权途径:当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背诵内容

一、古诗词 次北固山下 西江月 (唐)王湾 (宋)辛弃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赤 壁 (唐)杜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秋 词 (唐)刘禹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现代诗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三、现代文

社戏 鲁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 前了。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 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 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 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 些小山太秀气!

第四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二十四史”教案 2011-03-30 17:47 二十四史

教学目标:1.了解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2.知道二十四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此后又出现了二十多部纪传体史书,它们和《史记》并称“二十四史”。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二十四史”。 二 学习过程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我国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几千年来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这部《二十四史》,就是从汉武帝时起,到清朝乾隆年间止,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

《二十四史》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存在很多问题。从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写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图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挑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我们今天利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谨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二十四史的形成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资治通鉴》教案 2011-03-30 17:49 教学目标;

1、掌握《资治通鉴》的作者,年代,体例

2、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故事难点: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三、 写作背景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四、地位与作用

首先它建立了编年体通史的规模,重振编年史体,因编年体自《春秋左氏传》后,地位渐受断代史所挫。《资治通鉴》不单改善了编年体的组织,增加了编年史体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把断代编年体改为通史编年体,这实在是史学史上一大创举,其亦是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后世仿效者亦众,如南宋末年金屐祥作《资治通鉴》前编、李焘撰《续资治通鉴后编》、朱熹着《资治通鉴纲目》、清人徐干学编写《续资治通鉴后编》、最后有毕秋帆(毕沅)之《续资治通鉴》。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类书与《永乐大典》” 2011-03-30 17:5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类书的概念并自己搜索一些类书。 2. 了解《永乐大典》的内容编纂过程和它的价值。

3. 通过了解《永乐大典》的遭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编撰百科全书了。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些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一)类书

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如

《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骈字类编》。

类书这一词在宋朝才出现,如宋太祖就喜欢看《太平御览》

(二)《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

说到《永乐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编纂这部典籍的两个大功臣:解缙和姚广孝。

解缙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刚刚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很赏识他的才华,任用他主持过《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编纂。不过最让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经历。

姚广孝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苏州长洲人,比解缙年长34岁。姚广孝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姚广孝被明成祖朱棣请出来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一则是因为解缙编纂的《文献大成》(《永乐大典》前身)还是遵循儒家正统,没有兼收佛道之书;另一则是朱棣听说建文帝隐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过姚广孝主持《永乐大典》编纂的机会,拉拢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绝后患。

解缙等人在明成祖的全力支援下,果然不负嘱托,成功编纂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9人。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人员数量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了。

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人员的生活条件优裕,他们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茗果,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 三 作业

课下同学们可以从图书馆借阅,也可以上网查找一下《永乐大典》,翻阅一下其中的内容,了解它的卓越成就。

第五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大学》选读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

2 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第2课《中庸》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3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4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中庸》名言积累

1、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 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3课《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5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6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五、 布置作业:

1、 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第4课《孟子》选读

教学目的: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8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

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第5课 戒子歆书

教学目标:

9 1.了解《戒子歆书》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刘向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父兄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先后担任过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他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刘中垒集》等著作传世。

二整体感知

刘向、刘歆这一对父子的相同之处如此之多,而相异之处也是这样巨大,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其一,虽然都是蒙受祖荫,加之天生聪颖,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学问渊博,官运亨通,但刘向为人低调谦和,而刘歆则锋芒慑人;其二,学问上,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其三,刘向对汉家王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篡汉的帮凶,成了刘汉王朝、宗族的罪人。以结局来看,二人虽然都成为学问大家,一代宗师,但刘向得以善终,而刘歆以73岁高龄国破家亡,被迫自尽。

这封家书是刘向于刘歆初登仕途、出任黄门郎时写的。“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这个警告可以说来得并非不及时。刘向还列举了春秋时代齐顷公的典故,来说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告诫刘歆在“新拜皆谢,贵人叩头”之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向应该是个目光精准的人了吧,但刘歆听进去了吗?

刘歆是个聪明人,不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态。他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潜心为学的人,而是决定不择手段谋求功名利禄。当时学者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潜心著述,以至“家素贫”,“时人皆忽之”。刘歆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一句话,把自己庸俗势利的腐臭气息暴露无遗。

三课外拓展

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10 要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58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四、小结

五、课外阅读

诸葛亮《诫子书》和司马光《训俭示康》。

6.《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身无长物》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桓子野吹笛》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1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身无长物》选自“言语”一门,《桓子野吹笛》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身无长物》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12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身无长物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身无长物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桓子野吹笛》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7课 祖逖传(节选)

1.理清结构:

闻鸡起舞

年轻时胸怀大志

请缨北伐

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来源:中.考.资.源.网]

中流击楫

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2.语言特色:[来源:中.考.资.源.网]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文笔简洁流畅,内容博大精深。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祖逖》一文在语言运用上很好的体现出了简洁流畅的特色。[来源:中.考.资.源.网][来源:中.考.资.源.网]

3.把握重点: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恶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 ,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来源:中.考.资.源.网]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请注意,祖逖不是率领晋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4.攻克难点:

参考译文

范阳郡的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寝室,半夜听到鸡叫,就用脚蹬醒刘琨,说:“这不是不祥之声!”于是二人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骁勇强健的人士,向司马睿进言说:“晋室之乱,由于皇族争权,自相残害,这使得匈奴等外族乘机进犯,毒害遍及中原。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大王如果能任命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这样的人统帅军队去收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决心,他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一千人的军饷,布三千匹,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士兵。

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渡江,船到江心,祖逖拍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于是在淮阴驻扎下来,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招募到二千多人,然后向北进发。

5.质询疑点:

14

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来源:中.考.资.源.网]

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戳中原。任命将帅出师北伐,激起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的斗志,赢得天下英豪的响应,定能取得北伐的成功。

主干知识1.tì

xiāo dí

jùn kǎi mù

zhù

2.⑴因:于是,就。⑵既:已经。⑶素:从来,向来。⑷将:率领,带领。⑸诚:果真,果然。

3.⑴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⑵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⑶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4.《资治通鉴》 编年

司马光

5.略

第8课

狄青为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作品:《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参考译文:宝元年间(宋仁宗),党项人(西夏)侵犯边塞,当时新招募的军队号称“万胜军”,没有经过什么战阵,一打仗就败北。狄青统军后,一天,把“万胜军”的军旗换给“虎翼军”(是打仗的劲旅)用,命令这些老兵出战。党项人望见军旗有“万胜军”字号,很不以为然,全军一直冲过来,被久经战阵的“虎翼军”打败,全被歼灭殆尽。此外,狄青在泾原时,曾经遇到敌众我寡的阵仗,他想一定要以奇制胜,就提前告知军士全都扔掉弓弩,都执短兵器,下令军人听到第一次钲声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阵而假装要跑的样子,钲声一停马上大叫前冲,士卒就按他的号令去做。与敌人相遇,还没交战,钲声马上响起,士兵都停止不动;第二声钲音响起,士卒都往后退。党项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天使(对狄青的畏称)勇敢啊?”钲声停止后,士兵突然冲前,西夏兵大敌,互相践踏死亡的不可胜计。

第9课 丁一士

15 [学习目标]

1、阅读《丁一士》,能够复述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概括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课。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丁一士》。

(二)、检索文学常识(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说说自己学过或读过的寓言。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复述课文大意

三:疏通文意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后应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提出自己的不明白之处,互相讨论解决。

2、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3、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4、

(三)、交流合作、质疑问难。

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试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16

思考:这则寓言分别通过什么内容揭示寓意?

四:拓展延伸

1、译文

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矫健敏捷,勇武有力,又学了搏击、超高越远的本领。两三丈高的地方,可以轻捷地一跃而上;两三丈宽的地方,可以轻捷地一跃而过。„„

后来路过杜林镇,碰见一个朋友,邀请他到桥边酒店中喝酒。畅饮之后,一同站在河岸上。朋友说:

“你能跳过这河吗?”一士随即纵身一跃而过。朋友招呼他再过来,于是他又应声跳回来。脚刚踏上河岸,没想到河岸本来就快要崩塌了,靠近水边陡直的地方袭开了一道缝隙,一士没有看见,误踏在上面,河岸崩塌了二尺左右,一士也随着掉进河里,被水流冲了下去。一土历来不会游泳,只是一个劲儿从波浪中往上跳,跳起来有好几尺高,但他只能直着住上跳,而不能跳往旁边靠近河岸,最后仍然落到水里。这样反复跳了好几次,一士就精疲力竭,再也跳不起来,竟被淹死了。

大凡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有所倚恃更大了。自恃有钱财的人最终因为钱财败落,自恃有权势的人最终因为权势而败落,自恃机智的人最终因为机智而败落,自恃勇力的人最终因为勇力而败落。这是因为有所倚恃的人,常常敢去冒险的缘故。。

2、改动寓言情节后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可翩然越也

越:

(2)岸崩二尺许

许:

(3)素不习水

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

译:

3.作者年幼时见识的丁一士的本领是()(2分)

A、矫捷

B、多力

C、技击

D、超距

17 4.作者认为丁一士最终溺水而死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越过(2)左右(3)向来,一向(共6分。每个2分。)

2、.大凡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有所倚仗更大的了。(4分)

3、.D(2分)

4、.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3分)

第10课 《十三经》

教学目标:

1.了解十三经是指哪13部儒家经典?

2.六经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讲究?有哪两种不同的排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儒家经典呢?

二、学习内容: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18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三、拓展活动: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就是根据《诗经》中《蒹葭》一篇改编的。请你欣赏这首歌曲后,读读《蒹葭》一诗,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作业:搜集《诗经》的优秀诗篇,体味经典的魅力。

第11课

《二十四史 》

教学目标:1.了解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2.知道二十四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此后又出现了二十多部纪传体史书,它们和《史记》并称“二十四史”。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二十四史”。

二 学习过程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

19 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我国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几千年来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这部《二十四史》,就是从汉武帝时起,到清朝乾隆年间止,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

《二十四史》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存在很多问题。从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写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图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挑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我们今天利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谨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二十四史的形成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20 12.《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掌握《资治通鉴》的作者,年代,体例

2、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故事难点: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三、

写作背景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四、地位与作用

首先它建立了编年体通史的规模,重振编年史体,因编年体自《春秋左氏传》后,地位渐受断代史所挫。《资治通鉴》不单改善了编年体的组织,增加了编年史体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把断代编年体改为通史编年体,这实在是史学史上一大创举,其亦是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后世仿效者亦众,如南宋末年金屐祥作《资治通鉴》前编、李焘撰《续资治通鉴后编》、朱熹着《资治通鉴纲目》、清人徐干学编写《续资治通鉴后编》、最后有毕秋帆(毕沅)之《续资治通鉴》。

13.类书与《永乐大典》

教学目标:

21

1.

让学生了解类书的概念并自己搜索一些类书。

2.

了解《永乐大典》的内容编纂过程和它的价值。

3.

通过了解《永乐大典》的遭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编撰百科全书了。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些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一)类书

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如

《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骈字类编》。

类书这一词在宋朝才出现,如宋太祖就喜欢看《太平御览》

(二)《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

说到《永乐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编纂这部典籍的两个大功臣:解缙和姚广孝。

解缙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刚刚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很赏识他的才华,任用他主持过《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编纂。不过最让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经历。

姚广孝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苏州长洲人,比解缙年长34岁。姚广孝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姚广孝被明成祖朱棣请出来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一则是因为解缙编纂的《文献大成》(《永乐大典》前身)还是遵循儒家正统,没有兼收佛道之书;另一则是朱棣听说建文帝隐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过姚广孝主持《永乐大典》编纂的机会,拉拢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绝后患。

解缙等人在明成祖的全力支援下,果然不负嘱托,成功编纂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由解缙、胡广、胡俨、杨

22 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9人。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人员数量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了。

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人员的生活条件优裕,他们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茗果,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

三 作业

课下同学们可以从图书馆借阅,也可以上网查找一下《永乐大典》,翻阅一下其中的内容,了解它的卓越成就。

23

上一篇:村社区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超声科个人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