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相关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电子政务相关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为应对由使用电子产品而导致的日益严重的互联网犯罪,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一起规定为一类证据。区别于传统证据,电子数据在证据资格、收集和保全及审查判断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既涵盖在计算机应用、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客观数据,又包括字符、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电子数据证据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可采性及证明力。

第一篇:电子政务相关论文

电子货币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所对应的是电子商务的交易量明显上升。电子货币因为其快捷、便利、安全、通用等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但其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货币的经营和发展其实还尚未成熟,因此电子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风险。

关键词:电子货币;法律风险;对策

一、电子货币概述

电子货币是一种通过使用电子脉冲进行数据传输以及信息贮存的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从出现以来仅经历了30余年,最初以磁卡的形式存在,后来被能够存储较多信息、防伪能力强的智能卡所代替。智能卡的出现为银行将身份验证、资料存储等一系列功能的融合提供了便利,在全球很大范围内都得到了应用。

20世纪中期之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惊人,商品经济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绝佳机遇。电子货币所具有的隐秘性、及时性、安全性等特点,使其迅速成长。在信息科技技术不断普及的时代大背景下,电子货币的长处首先表现为交易便捷,电子货币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使得交易变得方便快捷。其次是投入少,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整个交易过程变得简易许多,省去了中间商,交易者无需过多考虑因中间环节增多而带来的成本压力,因此可以达到明显的降低成本,减少投入的效果。最后则是简化了国际汇兑程序,持有电子货币的交易者不会因为国籍、所处地域不同而在交易中受到不同待遇,交易者所持有的电子货币的相对价值是保持不变的,所以电子货币的使用省去了传统货币在国际汇兑时必须办理的手续,简化了程序。

二、电子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

第一,安全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应该被放在电子货币运行过程的首要位置进行考虑。对电子货币运行系统的非法侵入手段多样,比如盗窃用户信息,更改已经存储的信息,或者破坏运行平台的功能等。以盗用客户信息为例,一旦客户信息被盗用,那么记载有客户身份信息的信用卡可以在全世界每个可以使用电子货币的场合被随意使用。还值得注意的是,非法侵入电子货币运行系统的行为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一旦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有关特征被犯罪分子找到漏洞,从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犯罪分子十分容易就能想到通过电子货币的跨国使用就可以将违法犯罪收入转移出去,从而逃避法律的制裁。

第二,通用性问题。另一大难题就是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通用性问题。假定不同的发行主体所发行使用的电子货币在实际生活中的流通过程中彼此不能够通用,就会难以保证电子货币流通的统一性,这样势必会给电子货币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又假定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那么如何处理不同发行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问题,如何保证电子货币在使用之后的最终清算问题就成为了电子货币在发展过程棘手的难题。如果通用性问题无法确定,那么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就无人承担,最终极有可能是由电子货币所有者来承担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风险。

第三,监管问题。在不断创新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假定纸币被电子货币全面取代,那么中央银行丧失对货币垄断发行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以及中央银行的正常运作,同时给国家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增加了难度。

日后,随着电子货币的使用变得频繁,非法使用电子货币必然会层出不穷。比如黑市交易和非法交易,电子货币的匿名性还能被逃税者利用,用以隐藏资产、隐蔽交易等恶意行为,这显然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传输电子信息已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但是,当电子货币的支付跨越国界时,在特定法律范围内将很难对这一行为做出具体规定。

三、对策

(一)加大全社会范围的宣传推广

电子货币代替纸币等传统支付工具进而成为新型支付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虽然公众已经在生活中的许多场合大范围的使用电子货币,但人们对于电子货币还存在着疑惑,对于电子货币的认识也还存在许多误区,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电子货币。比如,可以利用广告、在各大网站上对电子货币的交易程序进行演示的方式,积极引导消费者了解电子货币的实际运作流程以及有关电子货币的维权途径,提高消费者的危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消费者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地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二)多方面“化解”安全风险

如前所述,安全性是困擾电子货币发展的问题之一,安全崩溃可能在各个环节中发生,为此,想要安装电子支付系统的机构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应当对其进行安全评估。其次,需要进一步规定使用电子货币产品必须满足的安全条件,严格设置电子货币的使用限制。比如严格限制对电子货币系统的访问,可对具体的访问者身份做出相应规定;网络通讯中必须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不可窥测性等。只有确保电子货币系统的运行是安全的,才能减少失误并有针对性地打击黑客,预防计算机犯罪。

(三)完善对电子货币的监督管理

截止到目前,始终没有专门的机构对电子货币进行管理与监管。电子货币的极速发展已经对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影响。在该机制下,电子货币持有人能够做到随时将手中的货币兑现为等值的法定货币。同时电子货币凭借其便捷,安全,高效等优势迅速发展,使资金在各国之间能快速流进流出,因此,中央银行需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督与管理,强化领导监督作用,明确电子货币的发展方向,对其动向做实时监控。

对于电子货币的发展还应该通过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以防其走入歧途。针对电子货币的非法使用,首先应当根据已有法律加以制止。对于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以根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加以处理。

综上所述,电子货币仍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多益处的同时,也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有关电子货币的立法覆盖面不够广泛,为此,要努力解决其存在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曹伊,王月.我国电子货币发展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12.

[2]蒋晓云.论电子货币的风险防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89.

[3]刘文慧,李华.电子货币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4(10):94-103.

作者简介:

高钰银(1995.10~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作者:高钰银

第二篇:电子数据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为应对由使用电子产品而导致的日益严重的互联网犯罪,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一起规定为一类证据。区别于传统证据,电子数据在证据资格、收集和保全及审查判断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既涵盖在计算机应用、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客观数据,又包括字符、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电子数据证据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可采性及证明力。司法实践中,既要注重电子数据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更要注意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判断。

关键词:电子数据;可采性;证明力;收集与审查判断

作者简介:于同良,男,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学、司法制度。

时下,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各种纠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为应对由此而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犯罪,刑事诉讼法也将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一起规定为一类证据,电子数据得以进入刑事诉讼领域。由于电子数据的法律规定过于粗疏,其应用效能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和要求。当前,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新的刑事证据形式,提高电子数据的应用效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电子数据的来源、收集提取、移送与展示、审查与判断等作了详细规定,但同时也带来更多理论上与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2016年的“快播”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的庭审质证过程,就暴露出了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电子数据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导致收集电子数据证据的效率低下且电子数据易被破坏或修改、云计算技术使电子数据的存储分布碎片化、取证涉及数据管辖权等诸多问题。诸如此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电子数据是一种与视听资料并列、独立的刑事证据类型

视听资料是指以图像和声音形式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包括与案件事实、犯罪嫌疑人以及犯罪嫌疑人实施反侦查行为有关的录像、录音、照片、胶片、声卡、视盘、电子计算机内存信息资料等。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在许多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一是两者均具有“可视性”;视听资料是指可视、可听的录音带、录像带之类的资料,电子证据可显示为“可读形式”,因而也是“可视的”;二是两者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视听资料与电子证据都是以电磁或其他形式而非文字符号形式储存在非纸质的介质上的;三是两者存储的视听资料及电子证据均需借助一定的工具或以一定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后才能被人们直接感知;四是两者的正本与复本均没有区别。但是,电子数据也具有不同于视听资料的特点:

(一)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电子数据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电子数据专业性极强,无论采用哪种输入法,计算机的输入都会转成数字形式。与其他传统证据相比,记录电子数据的方式非常特殊。电子数据将以某种方式转换要记录的信息,然后以某种方式进行记录。实质上,电子数据只是根据代码规则处理成“0”和“1”的一堆数据。在整个记录过程中,它以电磁的形式存在,所以需要专业软件收集和提取,这种特殊性是电子数据和传统证据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二)形式多样,高度准确大部分电子数据都是无形的材料。人们很难直接凭自己的感觉接受它所包含的数据信息。然而,这种无形材料一旦存储并通过磁性载体反映在数据显示设备上,就可以显示为一般的文字、图形和图像、音频、视頻和计量表、计算机操作程序的编码和侵入计算机的痕迹。其中的文本信息可以以书面形式打印,因此电子数据涵盖绝大多数传统证据类型。电子数据存储便捷且多样化,可长期无损保存,并且能够随时复制,不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若没有故意篡改等人为因素或系统故障的影响,电子数据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原貌。因此,电子数据的生成和传输须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支持,伴随着系列的存储和传输。有了完整的安全系统,电子数据的高科技含量足以确保其证明的有力性,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

(三)易破坏,但可恢复当存在人为因素或技术障碍时,电子数据很容易被篡改,破坏或摧毁。与其他形式的证据相比,存储在计算机硬盘等介质上的电子数据是可擦除的。在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拦截,篡改和删除。当利用非法手段入侵系统,盗用密码时或网络的故障等情况发生时,电子数据均有可能被轻易地盗取、修改甚至是破坏。另外,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中存储的电子数据的动态特性非常强大,存储时间不固定,有的时间是几天几个月,有的时间短到几毫秒。如果电子数据不能及时收集完整,将难以保证其效力。电子数据不论是数字形式还是模拟形式,制作它的主体或接触它的其他人有可能对其进行编辑修改,甚至不留任何痕迹地予以删除。此外,电子数据还具有可恢复的特点。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可以根据程序自行保存一些信息,例如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重启电脑时,系统可以自动将文件恢复到断电前自动保存的状态。电子数据的可恢复性也反映在修复和删除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信息时删除修改后的文件,如果计算机的自动记录没有被删除,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到恢复。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设置机械地记录数据,而普通用户无法修改它们。原始记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确保电子数据的可靠性。

二、电子数据的可采性规则

在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证据的可采性相对应的概念是证据能力。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资格,它涉及的是有或无的问题,故又称为证据资格。一项证据要成为法庭认定事实的依据,必须以具有证据能力为前提条件。我国有学者认为“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据能力”虽涉及证据的资格问题,但不能混为一谈,它们在内涵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如陈瑞华教授就认为“无论是在规则的结构还是在所发挥的诉讼功能方面,两者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区别。”笔者认为,英美法系证据的可采性强调的是证据的出庭资格,而大陆法系的证据能力其实质是证据在法律上所具有的法庭准入资格,从两个概念的本质来看并无区别,都强调证据资料用于诉讼证明之能力也即证据资料对裁判者心证影响能力,即便陈瑞华教授也承认“原则上,‘可采性’和‘证据能力’都属于证据法为证据所确立的“法庭准入资格”,都属于法律问题,也都属于建立证据规则的基础概念。

由上可知,电子证据的可采性是指证据是否能进入到诉讼程序以及其他的证明活动中。“所有证据资料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采用标准并经过法官的可采性判断,才能发挥其证明事实的作用”[1]。反之,如果相关的证据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即使它可以证明案件的事实,也不能用于诉讼活动和其他证明活动。法律对电子证据可采性的要求意味着不具备可采性的电子证据即便错误地进行了证据调查,也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材料,不能被法官作为证据来使用。就我国而言,现行证据法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纳入“可采性”概念,但相关证据法律法规中“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等表述,其实质上均涉及证据的可采性问题。电子证据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其可采性及可采性规则。

(一)非歧视性原则

非歧视性原则,亦可称平等对待原则,即“给予电子数据证据与传统证据相同的地位,法官不能对电子证据的适用附加特别的条件”[2]。这也就是说,当时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时,在可采性上享受非歧视原则,平等的与传统证据适用一致的标准。即电子数据证据只要符合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的标准,就应当采纳,视为适格证据。在送些标准的认定上更要突出我国电子数据证据的特点,尤其是认定电子数据证据的原件问题、复制件效力问题以及使用秘密监控的方法获取的电子数据证据效力等方面的问题。

(二)程序公正原则

程序正义需要各方当事人、各级法院在收集证据的时候不能采用违法的方式。如果有违规行为,证据不能作为决定的依据。目前,中国尚未颁布有关电子证据获取程序的规定。但从程序正义的价值来看,司法实践要排斥“毒树之果”的证据效应。若非法证据进入司法程序,必然会影响司法审判,干扰法官的判断,阻碍司法公正的实现。所以只有保证程序正义才能实现实体正义,从而实现法的价值。

(三)技术支持原则

技术支持原则的作用在于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条件来确定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它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当尊重专家意见。与其他传统案件相比,涉及电子证据的网络犯罪案件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特征。法官需要依靠专业领域专家的帮助准确把握电子证据的来源,合法性和证明力。二是认定电子证据要把电子证据和其相关的系统环境一同考虑,系统环境越可靠,其产生的电子证据越真实,该证据具有更强的证明力。以电商中的电子签名为例,普通个人密码更容易被他人盗用,证据薄弱;数字签名采用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保证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其安全性更高。再次,在网络中,具有技术和信息优势且处于中立的第三方更具有公信力,它提供的证据更加完整和真实。2016年的“快播”案中,由于公安机关不完全具备处理之前获得的快播公司托管的四台服务器里的所有数据内容,所以由文创动力公司负责对电子数据证据进行采集并转码。

三、电子数据的证明力

关于电子数据证明力认定标准,在学理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电子数据的证明力要从其真实性,充分性和相关性来判断。在刑事诉讼中对电子数据证明力的认定就是对电子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以及与待证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的确认。二是电子数据证明力的基本标准是可靠性与证明力。“电子数据证明力的审查判断标准综合起来就是:可靠性、完整性、相关性、真实性和充分性”[3]。从法律规定看,由于刑诉法未对电子数据证据的适用问题作出专门规定,尽管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略有提及,但不同的立法条文有所差异,导致电子数据证明力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仍然混乱,缺少明确的标准。综合学理、法律以及司法实践等方面看,可以将电子数据证明力的基本标准归纳为两个方面:电子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电子数据与待证实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原因如下:首先,真实性是保证证据证明力的基本条件;其次,关联性是判断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具有证明力的关键要素,既要求其具有完整性,更需要其具备充分性。由于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证据是否与案件有关往往是未知的,只能通过关联性来判断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具有证明力。

(一)真实性是电子证据能否成为有效证据的重要条件最高人民法院等的相关司法解释,对电子数据的真实性作出了规定。其中,恶意更改、伪造变造以及有增加、删除、修改等情形以至影响电子数据真实性或无法确定真伪的电子数据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因此,要明确电子数据的形成时间、地点、制作人、制作过程以及设备情况,对证据来源、保全流程进行严格审查。在司法实践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认定电子数据证据的真实性:让参与电子证据生成与运作的技术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证明电子数据真实;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电子数据证据进行鉴定,出具鉴定意见;还可以根据经验法则进行认定,若电子数据证据的产生直到收集之间的一系列环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完整性,可以认定该证据具有真实性,也可以通过不同证据互相印证或其他证据佐证来认定其真实性。

(二)关联性是证据适格的基础性条件电子数据证据应当与案件事实或其他产生争议的事实具有一定的关联。一般情况下,电子数据的关联性要通过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来予以确定,需要把电子数据证据放入整个案件体系中,即把电子证据同其他证据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证据之间有无矛盾、各自证明的结论能否一致,是否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是否能与其他要素达成逻辑上的统一。从而保证电子数据证据对于案件事实具有证明性。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电子数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既可以采用当事人自认、书证、证人证言、情况说明等传统证据确认,也可以电子数据的附属信息部分、关联痕迹部分确认。

四、电子数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一)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1.电子证据的收集。由其特点所决定,对于电子数据证据的收集,需要运用新的手段来加强获取电子数据证据的能力。司法实践中,现场调查人员取证时,易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如在医疗,金融,税务,大型网站等应用系统中,停止运行系统或进行设备收缴将影响被调查部门或用户的正常工作秩序。若直接对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動态或静态分析,则面临大量数据储存,分析时间过长等问题。因此,获取证据的对象应该限定在物理存储介质中的电子数据,现场调查人员将采用物理存储介质的物理镜像和逻辑拷贝的方法进行取证。物理存储介质的物理镜像是保存电子证据的最佳方法之一,主要面对较大量的数据拷贝,它可以将操作系统正常识别的文件以及操作系统不能识别的文件或已删除的文件进行整体拷贝。逻辑拷贝是将物理存储介质中的某个分区或某个文件进行复制,“其精确性和关联性要低于物理存储介质的物理镜像,但具有快速便捷的优越性”[4]。

2.电子证据的保全。一般来说,电子数据证据的保全在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上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才使得电子数据证据实现其诉讼层面的价值。从原始证据的角度来看,电子数据证据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原件。而电子数据大多是以电磁形式存在的,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内容。这种无形内容经存储并通过磁性载体反映在数据显示设备上时,就丧失了传统的“原件”属性,若采用传统的证据理论分析,所有通过肉眼读取的电子号码都是副本,如此判断电子数据证据的证明力远远不如传统证据。在传统环境下的电子数据证据相对较弱,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证明力。为了调和电子数据证据的特殊性与传统证据理论体系的冲突,国内外普遍适用功能等同原则。“功能等同的原则是寻找传统证据的功能与电子数据的功能的相似点”[5],只要电子数据能夠保证输出数据的客观真实性且功能满足普通纸质文件证据的功能,就可以认为是原件。确保电子数据客观真实的最佳方法是及时保护电子数据证据,防止其丢失或篡改。

(二)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

目前,对电子数据证据的内涵尚无权威解释,一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在线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因此,应该重点检查电子数据的以下内容:1、对其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审查,真实性和关联性是保证电子数据证明力的根本条件,由于电子数据本身具有易破坏性,所以对电子数据真实性的审查尤为重要,审查的重点为电子数据证据是否伪造变造手段修改过,审查的方式主要是对电子数据是否随原始存储介质移送;在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采用特殊方式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能够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是否存在对原始存储介质的提取和复制过程以及存储位置的文本描述和签名。在审查过程中还要与其他相关证据例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同时进行审查,使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电子数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关联性才能认定其具有证据资格。2、对电子数据的完整性进行审查,比对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并与备份电子数据进行比较,保证电子数据证据是完整的原始证据能够与客观事实对应。3、对电子数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合法性是电子数据证据资格的保证,审查的重点主要为电子数据原始存储状态的扣押、封存状态;收集程序和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附有记录清单,清单上是否有签名,无签名是否标明理由;电子数据的规格,类型和文件格式是否明确说明。

[参考文献]

[1]刘品新.中国电子数据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杨传欣.论电子数据的刑事证明力[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李跃飞.电子证据的司法实践探索[J].信息网络安全,2013(8).

[4]柴静.电子数据证明力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7.

[5]王威权.电子数据保全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6.3.

作者:于同良

第三篇: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相关问题思考

[摘要]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税收征管带来系列难题,有必要尽快制定出有利于电子商务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对策,规范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税务登记

电子商务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现代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下述特点。无国界性。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没有国界,也就没有地域距离限制,电子商务利用了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开辟了巨大的网上商业市场,使企业发展空间跨越国界,不断增大;流动性。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不必在一地建立传统商务活动所需的固定基地;隐蔽性。越来越多的交易都被无纸化操作和匿名交易所代替,隐匿姓名,隐匿交易地址,不涉及现金,无需开具收支凭证,作为征税依据的帐簿、发票等纸制凭证,已慢慢地不存在;数字化。电子商务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传统的实物交易和服务被转换成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和交易,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电子商务的上述特点对建立在税务登记基础上,以税收凭证为依据的传统税收征管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一、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1.无纸化操作加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传统的税收征管以发票﹑账簿﹑会计凭证为依据;而在电子商务中,账簿和凭证以数字信息形式存在,需要专门的软件才能阅读。数据信息可以轻易地被修改﹑删除﹑迁移﹑修改,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和线索,也不产生直接的纸质凭证,对习惯于资金流转轨迹为传统稽查手段的凭证追踪检查失去了基础。给税务部门对电子数据的跟踪与审计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得税务部门得不到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降低了税收征管效率。

2.支付电子化对传统征税方法的挑战

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网上交易电子化,电子货币﹑电子发票,网上银行开始取代传统的货币银行﹑信用卡。电子货币的存在使供求双方的交易无需经过众多的中介环节,而且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转账结算;同时,电子货币可以实现匿名交易,使得税务部门追踪供货途径和货款来源工作存在事实上的困难。

现行的税收征管手段,是在手工填报、人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无论从交易时间、地点、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贸易运作模式。厂商和客户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贸易,省略了商业中间环节机构,商业中介扣缴税款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也使得税务机关更加难于开展征管。

3.加密技术和数据电子化对税务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加密技术逐步成熟,加密技术在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偷漏税行为的天然屏障,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方式掩藏交易信息,加剧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身份或交易信息的难度。

交易记录和企业财务的全盘电子化使得计征依据有了很大的改变,手工账单逐渐消失,现行计征手段面临从传统向网络化转型的客观要求,税务人员面临着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转型的任务

4.税务登记变化给税收征管带来困难

税务登记是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登记的基础是工商登记。电子商务经营范围是无限的,不需要事先经过工商部门的批准,有形贸易的税务登记方法不再适用于电子商务,使得税务机关无法确定纳税人的经营情况,不能对电子商务的交易信息进行有效的跟踪。对于信息交流产品的交易和远程劳务,要求按其常规方式进行税务登记,而后照章纳税是很困难的。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登记和管理,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地入库,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征税的又一难题。

电子商务发展给税收征管带来难题的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出应对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持续。

二、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建议

世界上第一笔网络交易在1994年完成,我国在1998年才迎来了第一笔网络交易,2000年才起步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我国才走过六年多的风雨历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电子商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引发的税收问题还不突出,针对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可以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1.培养网络税收专业人才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税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就要培养一批既精通税收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与电子商务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使我国税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从而有能力致力于电子商务的开拓与推广,攻克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技术难题,为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2.建立网络税务平台和网络税务认证中心

建立网络税务平台可以将有形的征管空间有效拓展至无形的网络世界,网络税务登记、网络税务申报和税款缴纳以及网络税收宣传等网络税收征管功能才有可能实现;建立综合性的网络税务认证中心,是网络税收征管的中心任务,在这个综合性的认证中心里,税务机关可以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号、发票真实性、是否按期申报、是否偷逃税收等一切涉税情况进行实时的在线核查。网上征税的许多技术问题解决了,相关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从而避免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盲目性。

3.开发税收征管软件

面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的形势与压力,必须加大税收征管科研投入力度。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开发、 设计、制定监控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和标准,组织专业人员开发智能化税收软件。从硬件、软件上改善监控条件,提高硬件的先进程度和软件的智能程度,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鉴定网上交易,审计追踪电子商务活动流程,简化纳税登记、申报和纳税程序,对电子商务实行有效税收征管。为电子商务提供技术保障,也为今后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做好技术准备。

4.加快税务部门自身的网络建设

根据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按电子政务要求重组当前的税收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加快组建覆盖全国税务系统的计算机广域网,早日实现我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立一个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覆盖各级税务机关,涉及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税收征管的网络化﹑信息化,着力提高税收征管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努力提高征管效率。

5.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

对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全面的税务登记工作,要求他们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如实填写真实的网址和服务范围以及相关资料。对有关的纳税人填报的资料严格审核后,建立详细的户籍管理档案,再发放专门的税务登记号,并为纳税人做好保密工作。

与此同时,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税务登记号码必须展示在其网站上,稽查人员可以通过税务登记号查询其网站,来确认实际经营信息是否与申报信息一致,以便及时对企业实行监控。这样税务机关就可以对申报的交易进行准确,及时的审核和稽核,对电子商务流动性,隐匿性和无纸化交易给税务部门搜集纳税人资料造成的诸多不便就可以妥善地解决了。

6.利用互联网进行纳税申报

税务机关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将规范的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设置在主页中。纳税人通过计算机登录访问该主页,将需要的纳税申报表等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输入有关的申报数据后,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税务机关的电子信箱中,同时签发一封信件寄给税务机关,以确认该项申报的有效性。税务机关在收到确认信后,对电子信件进行安全性检查,然后转入税务机关计算机处理系统中,确认该项申报有效。

有挑战就有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税收征管带来了巨大挑战,又为我国的税务系统升级换代提供了契机,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网络技术为纳税人和社会各界提供税务信息和税务管理服务,提高办税效率,降低征税和纳税成本,改善税收环境, 利用电子商务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作者:刘爱华

上一篇:汽车电器毕业论文下一篇:内燃机车技师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