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困生”不再困惑

2022-09-10

所谓“学困生”主要是指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缺点较多的学生。本来, 学生在朝向教育目标前进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先有后, 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所谓“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但人们常说的“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别却不是指这种自然现象, 而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尺度人为地划定的, 并已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 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 如果对他们不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如果忽视了他们的影响, 往往惹得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不得安宁。

1“学困生”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

1.1 伤害了“学困生”本人的自尊心

一个学生被列入“学困生”的行列后本来就有无形的精神压力, 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是心理脆弱的阶段, 重压之下、前进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却变成了挫折, 进而导致信心、进取心的丧失, 产生人格被贬低的屈辱感。其实, “学困生”是对学生的主观判断, 不是对学生前进状态的客观评价。“学困生”往往感到被忽视, 心理失衡, 往往通过破坏纪律等来引起关注, 以期待引起人们对他的存在和价值的尊重。其实, 成绩落后的学生身上也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 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学困生”的评价尺度造成的心理屈辱感使许多善意的帮助都可能被误认为是歧视, 因此, 本来是“雪中送炭”的帮助, 落脚点却成了“落井下石”。

1.2 破坏了学生自由平等的成长环境

学校本来是学生自由成长的乐园, 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往是平等自然地进行的。“学困生”概念的存在, 无形中破坏了这种环境, 使他们与外界有了隔膜。其实,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学困生”和“优秀生”的差别导致了二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困难, 进而造成了“人以群分”的现象。“学困生”只能和一些坏孩子在一起, 失去了“优秀生”积极向上的榜样引导, 甚至对“优秀生”敬而远之, 进一步强化这本身的缺点。“学困生”的许多被人忽视的优秀品质也无法对“优秀生”进行补充。平静自然的成长环境被不经意地打破了, 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有所增加。

1.3 导致了学生人格发育趋向两个不良极端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情商”的培养比“智商”的发掘更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独立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 人格素养的形成对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是极为重要的。而“优秀生”、“学困生”这种对列式的排列方法却在为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坐标做出评价:学生不是处在各有优劣长短的平等层次上, “优秀生”高人一等, “学困生”矮人三分。这造成的恶果是:优秀生心理脆弱, 经不起人生挫折, “学困生”自暴自弃, 人格越发畸形。

1.4 限定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俗话说:“上天眷顾每一位学生, 都赋予他们生存的技能”。可见, 就其先天条件来讲, 没有先后, 贵贱之分, 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培育成才。我们可以想象, 如果钱钟书当年因为数学成绩差, 总分上不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在今天差不多算是“学困生”了吧。可如果把这样的“后进生”被拒之于大学门外的话, 中国当代将损失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文豪。牛顿因为考试不及格无法进入中学, 应该是学困到不可救药的学生了, 可是却创造了经典力学。可见,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可能性, 只是方向不同, 途径各异而已。可以说成才的道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教师的作用是将学生领上最适于各自特点的成才捷径, 而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弄到一条路上来挤着走不开, 这是教育学的基本常识,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发现并培养各个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长, 并为之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让其自由发展。

2 转化措施

2.1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困生

“学困生”之所以后进, 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腐蚀, 有的是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不当等, 这些都是外因。另外的内在因素有:首先, 年龄特征上精力充沛, 可塑性大, 缺乏社会经验, 如引导不当则成为他们向不良方向发展的内因;其次, 他们的思想意识模糊, 分不清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界限, 把任性当刚强, 把野蛮当勇敢, 把江湖义气当友谊;从心理因素看, 他们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好胜之心屡受挫折, 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精神不振等。这些原因,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 及时对症下药, 及时消除, 使这部分学生克服种种障碍, 大胆前进, 取得进步。

2.2 对他们要有正确的态度

如何对待“学困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视“学困生”为“废品”或“祸害”, 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 无可救药, 因而对他们反感、歧视、打击、放任自流, 甚至开除学籍, 这样会使他们感到绝望, 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另一种是把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 毕竟是自己的学生, 是他们家庭的希望, 是国家的财富, 而以师生情、父子心, 高度的责任感, 真诚地、耐心地、持久地帮助他们, 使他们努力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持的态度。实践证明, 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 关心, 尊重, 信任他们, 他们才能信任你, 尊重你, 你对他们的教育和帮助才能生效。

2.3 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因势利导

“学困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他们身上有消极因素, 也有积极因素, 可能因为某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比较突出, 而使人们忽视了他们的积极因素, 因此, 对他们的态度必须一分为二, 既要看到他们的消极因素, 又要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 因势利导, 此消彼长, 化消极为积极。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指出:“教育, 长善而救失者也”。教育工作者应尽全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积极的东西, 即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微弱的闪光点, 也要毫不犹豫, 不失时机地抓住, 肯定他, 扶植他, 鼓励他, 使之树立上进的信心。

2.4 持之以恒, 正确对待学困生思想上出现的反复

让“学困生”走出困惑这项工作不是能一次性完成的, 而是曲折前进的, 短期的进步可能会变回去, 下决心要改正的缺点也可能会再犯, 甚至会更严重。这种反复是正常的, 心理上应做好再做工作的准备, 继续关心他们, 引导他们, 给他们再改过的机会, 浪子回头金不换, 他们终究会悔悟的, 只有他们彻底转变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才算成功完成。

摘要:本文研究了学困生存在的消极影响, 提出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对他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因势利导应持之以恒, 正确对待他们思想上出现的反复。

关键词:思想教育,学困生,转化措施

上一篇:分析电子秤检测与常见故障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