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推荐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经典阅读推荐范文

大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

1、【英】 亚当斯密《国名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2、【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3、【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全集》:(《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4、【日】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

6、【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

7、【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

9、【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10、【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11、【美】杰弗逊《独立宣言》。

12、【法】穆尼埃《人权宣言》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14、【希】柏拉图:《理想国》

15、【英】休谟:《人性论》

16、【意】维科:《新科学》

17、【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18、【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

21、《圣经》(导读:【美】房龙《圣经的故事》)

22、【阿】穆罕默德:《古兰经》

2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24、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

25、【法】雨果:《悲惨世界》郭文华译

26、【法】罗曼·罗兰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韩沪麟译

27、【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利春蓉译

28、【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王志冲译

29、【西】塞万提斯:《堂吉坷德》 杨绛译

30、【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31、李开复:《世界因你不同》

3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33、【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全集》

34、【英】达尔文:《物种起源》

35、【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36、【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7、【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38、【美】T·库恩:《科学的革命》

3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40、【美】安妮·格雷:《西方音乐史》

41、唐浩明:曾国藩

42、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43、李德林:帝国沧桑、

44、【日】陈舜臣:甲午战争、

45、【澳】雪洱 : 国运190

9、

46、李菁:国父孙中山的传奇人生:天下为公

47、康拉德-赛茨: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48、曹雪芹:《红楼梦》

49、罗贯中:《三国演义》

50、施耐庵:《水浒传》

第二篇:13(2)开展经典阅读,塑造美好人生主题班会(推荐)

“开展经典阅读,塑造美好人生”主题班会

13(2)班

一、活动目的: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幻灯片。

2、准备节目。

三、班会活动对象: 汽机部13(2)班全体学生

四、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甲: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乙:五千年的国学底蕴深厚绵长!

甲:中国的国学,是中华民族延续文脉、沟通情意的灵犀一线! 乙:中国的国学,是华夏儿女继往开来、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 甲: 国学,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乙:今天,我们将通过国学背后的故事,去聆听华夏五千年的心声。下面我宣布: 13(2)班“开展经典阅读,塑造美好人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节目开始

甲:(领诵)“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乙:进行第一个环节:名人读书小故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幼年时期,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他常常读书读到黄昏日暮,才遗憾地收起书本。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什么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来。睁眼搜寻,他发现原来是自家墙破,邻家烛光由墙的缝隙中透出。于是他找来凿子,把墙上的缝隙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来就着光束去看,直读到邻家熄灯之后。由于勤学苦读,匡衡的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受到汉元帝赏识,被封为安乐侯,最后当上了宰相。 2.车胤囊萤

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3.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4.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6.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7.张曜拜妻为师: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8.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10.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11.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12.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13.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14.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15.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甲:听了这个故事,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说得真好, 乙:听了这么多故事,我们也来放松放松心情,进行第二个环节:文学PK。同学们可以趴在桌子上,聆听精彩的朗诵

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三字经》、《论语》、《弟子规》、《道德经》,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三字经》,请第二组同学来读《论语》,请第三组同学来读《弟子规》。

(三)、请班主任讲话,并布置经典阅读的任务。 甲:诵经典诗文,写时代华章; 乙:扬历史文化,创未来辉煌!

甲:让我们以今天为起点,把经典阅读铸造成我们班的新亮点! 乙:让我们以就业为指向,把班级文化打造成我们班的新坐标! 合:同学们,让我们朝夕品味经典,做新时代的汽修学子!下面我宣布: 13(2)班“开展经典阅读,塑造美好人生”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第三篇:(经典)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案

现代文之小说阅读

一、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3.阅读要领:

(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设题角度有:

①形象的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肖像描写: 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2)理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4)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

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 ②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

③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5)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 (一) (2009宁夏海南卷)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

1 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答案】(6分) 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思路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格式是:性格+身份 (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考点】考查小说的构思

【解析】文中写了和牛有关的三个场面:怀孕的牛,牛与孕妇的亲昵,牛的形象描绘。这三个场景都有孕妇在场。考生可从二者的关系中发现牛对表现孕妇性格的作用。

【思路分析】考生可以从作者笔下的牛的形象的角度入手分析,它与主人公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 (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8分)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评价。

【解析】考生根据文章和题目的提示,可以任选一种情况。答题时一定要紧扣原文。

(二)(2009辽宁)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

3 上去了。

(有删节)

1、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6分)

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2、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啵救济。

3、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三)(2010江苏)

溜索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 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 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 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 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4、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 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四)(2010广东卷)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2010广东卷)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①妻子 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面包。③ 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17.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第①句,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表现丈夫因偷吃面包而故作镇定的心理)。

第②句,通过与第①句内容上的重复,表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第③句,通过“头深深埋在盘子上”“没有抬头”的动作描写,表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写出了丈夫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或:表现丈夫因妻子的大度而羞愧的心理)

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6 主题: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

另外,主题的理解:①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常态,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戕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谴责。②丈夫因为饥饿,瞒着妻子深夜到厨房偷吃面包,被妻子发现以后,又极力掩盖真相。饥饿,让他们“看起来相当老了”,让他们互不信任,让本性善良的丈夫甚至“在结婚三十九年之后开始撒谎了”,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战争。③作品中也描写了一些温情的东西,比如对丈夫心理的刻画,比如妻子为了维护丈夫的自尊而不戳穿真相的对话描写,比如小说的结尾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的情节,所有的这些都表现了人性的善良,然而这些美好的人性却因为战争的存在而逐渐消失。

(五)(2008海南卷)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7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C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六)(2008广东卷)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8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第四篇:阅读经典 感悟人生

阅读经典 品味人生

—— 在阅读中行走 南山学校 宋金玲

时光匆匆,岁月流逝,有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庆幸的是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某种方法积淀于我们的心灵。

小时候,曾经梦想着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作家,所以在不断地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每天都在阅读中充实着自己,让自己在别人的著作里不断地成长,期冀着有一天别人也能看到自己的著作;长大后,发现自己离作家梦越来越远,但是那份为了充实自己而阅读的习惯却没有变,那份向梦想迈进的热忱也没有停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进步,让我深知:人生一直在路上,阅读自然没有尽头。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年龄阶层,都会于读书中受益。年少时的裘马轻狂,会被洗去,于不知不觉之间,显示出敦厚与稳重。

读书赋予我梦想,给我的生活添加许许多多的现实中的精彩和浪漫。“读书就是与作者谈话”。漫步于书海中体味名人的高尚情操,领略哲人的风采,于圣人交流心声,提高自我素养。

阅读,让我忘记世俗繁华,进入一个忘我境界,舒展身心,体会古人的那份无奈与坚强。“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让我体会到了黛玉那份无奈,那份不甘;“斜风细雨乍秋寒”“无奈把梦共雨天”则让我看到了那梳长辫子女子不再独行与蒙蒙细雨中,不再双眼迷离的痛吟诗歌,勇敢面对挫折的决心„„ 阅读,让我神游中华大地,感受祖国山川的壮丽秀美。虽没去过庐山,却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虽没有到过泰山,却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高大;虽没去过云南,却从沈从文中的《边城》中感悟到汇溪小城的妩媚动人。

阅读,让我感悟古人的思虑情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咏这优美的诗句,谁不为祖国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赞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咏读这优伤的诗句,哪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滋生出绵绵的思乡之情;“僵卧弧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吟诵这铿锵的诗句,谁不萌生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阅读,不仅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实也是在扣问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报国,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唐太宗的阔达心胸,明正德的荒谬无稽,岳飞的铁胆忠心„„

阅读,让我读懂了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独居寂静之居;我读懂了《采葛》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内心的无奈与伤感:我读懂了智过三秋,中军帐里出谋划策,五丈原前求多时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衷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阅读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当我们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让她那玲珑剔透的文字来熨帖你那泛有波澜的内心,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原来文字可以如此美丽。当我们内心失落彷徨时,可以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让他那激情澎湃的句子来震撼你的心灵,此时此刻,整个人都属于正义,整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坚定。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感悟到了作者的悲悯之心,也感悟到了人生的坎坷与精彩。

虽然生命如流水,随即而逝,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古人们将情寄于笔下,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壮丽的景色,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把它们复原,就可以把愿景呈现在眼前。

阅读,让我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兴亡盛衰,让我感受到了西方爱情的伟大凄美。文学,向世人展现了憧憬与追求,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这样的憧憬与追求。享受读书的乐趣,驾驭着心灵,去穿越时空,感悟自然,神游中西方。

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乐观,读诗使人灵敏,读哲学使人悟人生之道。一本书,就是一个智者的灵魂,一本书,就是一种文化的沉积。读者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历史,洞悉人生,吸取前人的成果,思考人生的哲理,感悟人生的真谛,确立人生的坐标。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夜阑人静,一书在手思绪万千。拜读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卷卷都缀满一个深深的情字,翻阅人世千般气象,万种风情的纸页,触摸书中所诉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捧书中文章的内涵,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倾刻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

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炫彩,歌唱;与阅读相伴的日子,人生在经典中行走,前进,跨越。行走于阅读中,徜徉在阅读中,升华在阅读中,我的人生会更经常,我的境界会更高尚,我的胸襟会更豁达!

第五篇: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1)

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的、最美丽的想法。在工作的时间里,我们匆匆忙忙,节奏紧张,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许多成就。但是,我们自己心里真正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打开心灵,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贫瘠,但是,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彼此平静,彼此和谐。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反而充满了浮躁与不安,找不到当初那种平静的感觉了。

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心理的失衡,我们才如此需要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

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那什么是“觉悟”啊?“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你去用google查,马上几十万条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能够轻易地查到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件事情,能够依靠别人、依靠科技去完成吗?不能。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 1 道。人的心,有时游于万仞,独立于天地万物,无比辽阔;有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牛角尖里,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然而,人心真的有这样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父:“师父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父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父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父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父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其实,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抱负远大,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在心里建造一座城堡,因此他学知识,他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使命在肩,情怀在胸,把心里的城堡扩大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就能够安顿他人,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得到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那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2) 君子不忧不惧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年是孔子2558年诞辰。这么多年前的一位古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一种态度。《论语》里最常见的一个词是“君子”。孔子总是在说“君子”,那么何为“君子”呢?学生就问孔子,“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虑,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了。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觉得君子应该是胸怀宏大志向,建立丰功伟业,怎么会如此简单呢,不免心里有点犯嘀咕。于是孔子又说了一句

2 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什么叫“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我们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一天下来,想一想上级交代的任务是否认真完成了,朋友托付的事是否负责地做了,对家人我做没做到尽心尽力,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一切都做到了,心思坦然地睡着,这就叫“内省不疚”。上无愧于苍天,下无愧于儿女,所以孔子会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还有什么值得忧虑恐惧的呢?

今天这个时代,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心里总是嘀嘀咕咕,放不下什么事,觉得这个事我没做到位,那个事别人对不起我,夜里怎么睡得好觉呢?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对得起自己的心灵,就不会被外界的繁杂纷扰所迷惑。 吾日三省吾身

怎样从内心去反省自己呢?《论语》还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里“三”不是具体数字,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中心为“忠”。也许有人会说,今天又不是封建社会,不用再提“忠”这个字了。我们来看看“忠”字的写法——“中”、“心”为“忠”。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或者只忠诚于一个领导,这些只是最浅层的表现;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也许今天,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很多违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问问自己的良心,不能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说大话的人很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最后能够真正做到呢?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的。

“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今天21世纪,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这些都是知识,我们能够轻易地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但是这一定意味着我们就会有所长进吗?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获得,难道就像有些老师批评学生说的那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事。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记得反问自己,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3)

3 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不断进步。一个人“日三省乎己”,让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断提升。能够做到这些,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孔子的人格理想

经典是什么?其实,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理想很大很远,而我们通往理想的路,必须脚踏实地。《论语》里也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一个人要弘扬自己的理想,以仁而天下为自己的责任,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死而后已。

这当然是一种最伟大的理想,然而孔子也提倡更为温暖细小的生活道理。有一次,他的学生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谈理想谈志向,目标远大,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没说一句话。学生们就问:“老师,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样呢?孔子就淡淡地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我的存在,让我的老人们可以安顿;由于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可以托付信任;由于我的存在,孩子们可以有个榜样去缅怀。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名分,没有社会地位,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我们想没想过,当我们对社会做出承诺,对历史做出担当,当我们有过梦想之后,我们身边这三种人,有没有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多快乐和幸福了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

“老者安之”,什么叫“安”?让自己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什么叫安身呢?儿女孝顺,让父母老有所养,生活环境挺好。什么叫安心呢?儿女善良正直,有出息,给社会做事,父母骄傲而满足。看似简单,实际上,我们问问自己,这些能够轻易说自己做到了吗?《论语》里,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孝?”老师回答两个字——“无违”,就是你别违背自己的老人。民间有个说法,“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真正做得到“顺”吗?我们现在有时候,嫌父母老套,或者嫌父母唠叨,为一点点小事也和父母争执,内心深处,我们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吗?我们爱他们,却往往无法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他们,这也许是引起争执的原因。因此,顺着父母的意思,这种“孝顺”,难能可贵。《论语》里面关于孝顺,还有两个字:“色难”。就是说在孝敬这件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无论给父母多少钱,多少礼品,都不如多陪陪父母,营造更多家庭的温馨。让我们老人那颗心真正能够安定下来,这就是经典教给我们的道理。

“朋友信之”,让朋友感到信任。每个人这辈子,或多或少都有朋友。有些朋友功勋显赫,有些朋友热情洋溢,但是终其一生你能记得几个朋友?你会记住少少的几个朋友,这些人从来不在你得意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喧嚣,但是他永远都会默默地在你背后支持帮助着你。这些人也从来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

4 要他,他会为你雪中送炭。这些人对你的温度,从来都不是滚烫火热的,但是他温暖恒久,一生相伴。如果你生命里有这样的朋友,那你会用什么字来评价他——你也许只会用最简单的话说,“信”得过!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说,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多辉煌的评价,无非一个“信”就够了。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4)

“少者怀之”,让后辈孩子们尊敬缅怀。每位长辈都愿意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怎样的长辈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有所成长呢?有的长辈一生很有成就,让人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这样的人,或许多少让人感到距离。晚辈所喜欢的长者类型,往往没有代沟,跟孩子能够温暖地融成一体,风格朴素光明快乐,让年轻的孩子们觉得,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说不定我的明天比他做得还好。这样的人才会被后辈追忆缅怀,这就是“少者怀之”,是后辈的人格榜样。 孔子说,我的人格理想,就是这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个圣贤的人格理想,但是并不宏大也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自己做到了,自然会少一份忧伤,多一份快乐。 君子之道

学生问孔子:“怎么做个真君子?”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哪三“道”呢?“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仁爱的人,心里就不会忧伤,一个智慧的人,心中就不迷惑,一个勇敢的人,心里就不会畏惧。这三句话能够指引我们一生成长。

面对世间那么多压力,我们能做到“仁者不忧”吗?仁爱是我们跟社会打交道的原则。“仁”这个字,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共提到了一百零九次,“二”“人”成“仁”,仁爱就是与别人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孔子谈到什么是仁爱的时候,用了两个字:“爱人”。学生问:“如果一个人权力大,钱财多,他兼济天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他的恩泽,这应该就是大仁人了吧?”孔子不以为然,回答说:“人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尧舜也做不到。”那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这才是孔子认为的“仁”。“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帮别人立起来。“己欲达而达人”,你想要有所发展,也要一同让别人也能得到发展。“能近取譬”,能对离你最近的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家跟老婆孩子将心比心,在单位跟同事下属将心比心,在外边跟朋友邻居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位置,帮别人想一想。这些就是仁义的方法。 仁义无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欢的事也去帮帮别人。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说起来简单,有几个人能做得到?2007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推荐材料里,有一位叫林秀珍的河北妇女,从她嫁到村子里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的所有孤寡老人。她走到刘奶奶家门口,就对刘奶奶说,我家也不富裕,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就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就喝稀饭,但我保证每天都来,顿顿都有。从那天开始,林秀珍每天都去刘奶奶家做饭,做到第八年,刘奶奶从自己家破炕席上拿出一

5 个烂纸包说:“妮儿,这纸包里头是安眠药,这是我跟你刘爷爷预备的,如果哪一天我们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下场。我看你八年间一天都不耽误地为我们做饭,到现在我觉得,这辈子可能是用不上这东西了。”她在这村里见到一个这样的老人就养一个,见到一家就养一家。她前前后后养了六个这样的老人,一养就养到养老送终。这么多年中,她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儿女们就陪妈妈去照顾老人们,给这家剪剪指甲,帮那家买买菜,日子就这么走过来,这就是她全部的事迹。她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也没读过多少经典,如果不是剧组找到她,她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村庄。在为她写《感动中国》推荐材料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如果是富人做了这样的事,他是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5)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对自己的老人和孩子是什么心,用这样的心对别人和社会就好了。林秀珍最终入选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荐委员最后的评语是:“三十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世道。”我们今天物质这么繁盛,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多了冷漠,少了温暖。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你帮别人的时候,带来的收获更多。 “智者不惑”,那智慧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效率,人生的分寸。学生曾问孔子说:“如果我能做到以德报怨,这样好吗?”但是孔子反问他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还要对他好,那如果遇上真正对你好的人,那你该用什么去回报呢?孔子就给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些猝不及防的伤害,当这些辜负和伤害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直坦荡去面对;但是生命中那些最温暖、最热情、最善良、最慈悲的东西,我们也要用美好与热情来回报,这就是人生的分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人际交往,遇到工作团队,这时有分寸的智慧就更加重要。

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您今天带兵打仗,您一定选择我这么勇敢的人吧。”但是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我绝不会选择和他同行。”意思是说,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任何准备都不做就去游泳渡河的人,我绝不会选择这种人一起共事。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呢?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在初接到一个任务时,多少有些惶恐畏惧的心理,这样才能让自己把工作重视起来;而临到做事时,一定周密思考,全面谋划,最终完成。这不是生活的大智慧吗?不是单纯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你能够找到可行的方案。法国曾在报纸上出过一个智力测试题:假如我们的凡尔赛宫不幸失火,你只能抢救一幅名画,你将抢救哪幅呢?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蒙娜丽莎”,都觉得要抢最有价值的画。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测试题的奖金。最后获奖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她说我抢救离安全窗口最近的那幅画。因为这个答案是最有可行性的,这才是真正经过缜密思考后的答案。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那个时代,四十不惑,而今天四十岁的人却正是大迷惑的时候。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今天的迷惑呢?今天的生活有多少选择:大到孩

6 子挑个专业,一家人买房子,小到上超市买牙膏,有多少品牌供你选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惑”,下面一个心字底,一颗心在下面,上面一个“或”字,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产生迷惑的原因。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用智慧对待,选择虽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就是不惑。迷惑与不惑,就是外在的诸多事物,与一颗心大小的较量。智者不惑,就是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何去何从。

第三条叫“勇者不惧”。真正的勇敢表现为一种镇定从容,而不是一句话不合,就老拳相向,那不是勇敢。孔子曾经在一次游学中,被一帮人包围了,这些人拿着兵器围了数重。他弦歌不辍,唱歌弹琴头也不抬。这时,大徒弟子路一推门就进来了,问老师:“何夫子之娱?”意思是你老人家还乐什么,外面那么多人围着。孔子说,子路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者,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猛兽者,那是猎人的勇敢;白刃交于前,而大义凛然者,那是烈士的勇敢。当然,还有一种勇敢就是处变不惊。每临大事,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安安静静渡过是非,镇定从容去迎接一个光明的结局。这种勇敢,叫做君子的勇敢。孔子说,你在一边少安毋躁,我自己命运什么样,我自然知道,我又没得罪谁,凭什么这么多人攻伐我。话音刚落,包围的人敲门进来,做个揖说,对不起,我们的仇人是阳虎,我们认错人了,现在就撤。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6)

人真正走到知天命之年,就要把握世界和生命的密码,不要再去逞匹夫之勇,要让心思辽阔。 “仁爱”说易行难

怎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实现仁爱呢?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哪五者呢?“恭、宽、信、礼、惠”。

第一点,“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毕恭毕敬,你的生命就不会遭到侮辱。我们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都需要受到尊重。怎样才能最受尊重呢?这个世界上,别人的表情就是你自己的镜子:你对人笑语春风,别人就对你和颜悦色;你对别人怒目相向,别人就对你怨气冲冲。所以你能在生活中做一个客客气气的人,就会受到尊重,这叫不自取其辱。

第二点是“宽则得众”,一个人心胸越宽阔越能得到大众的拥戴。其实,人生的质量,在于你能在有限的光阴里有多少美好的日子。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取决于我们的眼光,人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句谚语: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想要人生过得宽广,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有一颗宽广的心灵去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半瓶葡萄酒,人生不可能倒霉到只是空瓶子,也不可能完美到都是满瓶子。然而,面对这半瓶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欢天喜地地说还有半瓶酒,还

7 有人会说这么好的酒只剩半瓶了。其实,后者看到的酒不比前者看到的少,但是他的眼睛永远看在空的半瓶上,但那个欢天喜地的人看见的却是满的半瓶,这就是态度,态度会决定我们的生活。佛家有句诗:“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益常宽。”高兴的人获得的是一种美好的态度,而挑剔的人心中永远只有遗憾。心胸宽广的人,就能得到大众拥戴,这就是“宽则得众”。

第三点是,“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谁有信用,谁的职业生涯才会宽广。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信誉是人生的基石。我们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孩子,毕业了到社会上却不一定比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往往就是因为成绩好的孩子一直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于是东不满意,西不满意,隔三差五地跳槽换单位,让别人觉得不能长期信任。而那些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却能够赢得上级的欣赏,因为他们尊重工作,有信誉,有责任感。

第四点,“敏则有功”,除了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还必须要有效率。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情是需要大智慧去提升的,没有智慧做的事是没有价值含量的。“君子欲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说,口头上迟钝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在行动上,却一定要有效率,有智慧。

最后一点,“惠则足以使人”。能够得到大家拥护,愿意效劳的人,必定懂得将恩惠带给大家,在精神上表扬自己的下属,在物质利益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人才足以有力量使用别人。

恭和宽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是做事的原则,惠是做领导的心态,恭宽信敏惠,不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需要的态度吗?所以说,经典其实离我们不远,经典的道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

《论语》里有句话说得好,人的成长最终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第一句叫“志于道”,就是我们的心灵有志于天地大道,也就是说在世界上要有志向。第二句叫“据于德”,要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作为根据。第三句叫“依于仁”,我们真在社会做事的时候,要以仁爱为依据准则。还有第四句话叫“游于艺”,就是最后要找到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自己去爱好去欣赏,完成心游万仞。这也就是说,人进入这个社会去做事不是终点,人还要从社会中穿越,让自己的心灵欣欣向荣。就像这么多朋友所说,面对古往今来的文化,我们要很通透地把所有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生命里。最终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成长为自己。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7)

人成长一天,就有一天的感悟,我今天的感悟和昨天不同,明天的感悟又和今天不同。在这种感悟中,我们穿越的世界可以一直在改变着,但是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态度逐渐明朗起来。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烈日炎炎下有一个人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厂,看到很多人在那儿汗流浃背地搬砖。他过去问第一个人,

8 你在干吗呢?那个人特没好气,怒气冲冲地说,你看不见啊,我就是服苦役的。他又问第二个人,你干什么呢?那个人就安静了很多,他把砖砌好,他说我在砌一堵墙。他又过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有一种很温暖的光彩,他擦把汗,放下砖很骄傲地说,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这三个人手中搬的是一模一样的砖,干的是一模一样的活。一样的辛苦,却有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感悟到最后,是要落实到态度上的。人的心态会决定状态,思维会决定行为。第一种态度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做再体面、再风光的职业,都要付出,都有辛苦,也都要受委屈。所以人完全有理由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役,抱怨是有理由的,但是终其一生,悲观的人就只能一直抱怨着在消极中过苦恼的生活。第二种人,可以称为职业主义者。一个人上班,他有他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但是他没有快乐,一生就好像在一堵一堵地砌墙,他砌得都挺好,但是没有在其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没有满足感。第三种人,可以称为理想主义者。这种人,不管做再卑微的活,他都会觉得终其一生,每一块砖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完成他心中的一座教堂。 当人心中有一个生命的大格局,阅读经典的那种感悟就在我们的每一天中。每一位朋友都要相信,人生流光几十年,你不是学习某个榜样,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最大的成功只有一点,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长贴士

◆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 ?于丹语录?

1.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2.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3. 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4. 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5. 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6.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9 7.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8. 勇敢是每临大事从容不迫,找到自己的出路。

9.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8)

10.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成长胜经

◆成长,就是寻找人生的坐标,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谱写人生最美丽的篇章。

◆生命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完成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有最高的理想,但不能只有唯一的目的;你可以没有最辉煌的结束,但不能没有闪耀的过程。 于丹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别让你的双脚蹈空? 有人说,于丹是靠《论语》“发家”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掉渣,或者说不靠谱,但是于丹对《论语》的深入研究而有所得倒是事实。《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依奉的纲常理据。可以说华夏民族的血脉因子,早已浸染了《论语》的基本色调。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崩溃,《论语》“乾纲独断”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论语》更是备遭批判和罢黜。《论语》被放逐的厄运,直接导致了我们民族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与培植。就个人来说,也因为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与失怙而显得根基不牢,就连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也在那些貌似神圣实则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下双脚蹈空,沦为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弃儿”与莽汉。

所以,与其说于丹走红靠的是对《论语》解说和百家讲坛的推助,倒不如说是国人对做人理性回归的诉求成全了于丹。如果逐一考察于丹演讲的话语语源与出处,我们大致可以推演出一个基本的话语图式,那就是将《论语》的基本要义通俗地还原为生活的本色经验。撇开《论语》的政治内涵不谈,单就其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规范与成全来看,它强调一个人应该遵从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并且一再坚持,一个人只有遵守与坚持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牢牢守着这条底线,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否则,无论他具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超拔的技术,他也只能成为一夜暴富的投机家,风云或气候一变,他构筑的

10 财富神话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因为他的双脚就像站在松软的泥沙上,水势一动,他就立脚不稳,一个不注意,就有被水流冲走的可能。

所以于丹演讲或“心得”的象征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何种出身和背景,无论心智与机巧多么高迈,都必须扎根在做人的厚实土层中。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于,你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纲常伦理。以于丹“仁爱易说难行”的观点为例,孔子说“仁者爱人”,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朴实与通俗的做人伦常与操守。说它是伦常,是基于一个人的存在必须奉守的基本准则。在家庭,你要爱你的亲人;在学校,你要爱你的同学和老师;在社会,你要爱你的朋友和熟人。说它是操守,是基于一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情感态度。一个人可能在他熟悉的圈子里落实或体现爱,但是一旦走出这个圈子,我们往往就显得与爱背道而驰或离心离德了。比如对一个陌生的问路人,不少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含糊指示一下了事,甚至有的很不耐烦只是用嘴努一下而已,意思是,“呶,就在那里。自己找去。”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实际上,我们不耐烦或不屑的做法,就是把事情“悬”在半空的行为。之所以不能把事情落实到位或做得彻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他人爱的缺失。

当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做人纲常和伦理的时候,他追逐的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在乎的是自己利益的得与失,他考量的是如何从他人那里多拿或多占。一旦这种以个人的利益为权重的做人观念达成时,爱,对他来说,就是爱他自己。他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中心。他拒绝或排斥一切“为他”的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对周围的他人冷漠或拒斥,仿佛周围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开始对他人充满敌意或戒备起来。呵呵,问路吗?我正忙着哩,自己去找吧。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可怕后果是,每一个个体逐渐变得孤立起来,成了孤家寡人。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孤家寡人”的社会里,人情冷漠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形象地概括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的习惯,是各自为阵,彼此互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个缺乏团结与协作的社会机制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在这个全球化日速快捷和竞争日渐强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你想脱离他人,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玩拼,可能能把事业做成。但是这样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偶然与侥幸的成功来博取持久的成功的。因为偶然和侥幸是建立在虚空之上的。就像一个人一心想靠买彩票发家致富一样可笑,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依仗自己的个人小聪明或独当一面的小才能,就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那就好比把房屋起在沙堆上一样不可靠。 古人曾形象地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德才兼备之人;一等是有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有才之人。四等人都有一个通俗的名号,他们依次顺序是:圣人,君子,蠢人,小人。说这话的人又谆谆告诫治人者说,圣人五百年才出现一个,难求;君子风范,是为栋梁,亦稀罕;当蠢人与小人相并时,宁用蠢人而不用小人。此话虽有些偏激,但却蕴涵一个朴实的道理,人要“以德服人”。这在《论语》中也有明确的出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德”才是立人的根基。虽然孔子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但是对每一个“少年心事当拿云”者来说,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起码的诸如诚信、爱心等做人的基本伦理纲常,是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的不可

11 或缺的重要条件;否则,只是依仗自己过人的才气,而忽略了“德”的培植与呵护,即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或者是手按地球仪狂嚣要吞并地球的希特勒,最终只能或以悲剧告终,或沦为历史的罪人。

上一篇:经典散文诗歌范文下一篇:基督徒的见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