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读后感学会爱

2022-09-01

第一篇:小王子读后感学会爱

学会爱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 700字

学会爱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字眼,它象征着温馨,象征着浪漫,象征着永恒……可是,可是我该怎样去爱,又该去爱些什么呢?而今天观看的《让生命充满爱》演讲节目,比让我懂得了一切,给我上了一堂富有深刻意义的课。

爱祖国

演讲的第一板块是爱祖国。不错,祖国是我们的母亲,作为还是祖国花朵的我们,应该要热爱它,永远记住它。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架飞机上,提供的食品是美国和中国联手制造的,包装袋上一面印着美国国旗,另一面印着中国国旗。而一位乘客却应为上面只印有美国国旗而愤怨地将手中的食物摔在了地上,说道:“这是美国的东西,我不要!”多么坚定的回答,多么执着的精神,多么热爱祖国的人呀!

爱老师

老师是一根燃烧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把满腔的爱,献给给了学生 。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血与智慧,在祖国的花园里耕耘。老师,是多么的无私,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我们身上。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回报我们的老师,对,就是爱,爱老师,就去来一句关心的问候。

爱父母

随着婴儿的呱呱坠地,父母的身上便又多了一份责任。父母总是很简单,简单是因为毫无保留。父母总是很牵挂,牵挂是一种爱的胸襟。父母总是很苍老,苍老更让他的儿女思念。几十年的风雪故事更值得我们回忆,而我们可曾为父母洗过一次手,洗过一次脚……都不曾做过。而这都是不好意思引起的,其实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可以尽情的去爱我们的父母。

想着,我便径直走向一家花店,买了一支康乃馨,准备回家后送给父母。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深爱着他们!

我,学会了爱。是这堂课教会了我怎样去爱。学会爱,铭记幸福,让爱和温情在你我心间流淌,人生才是生动充实的。

第二篇:《学会感恩,与爱同行》观后感

(任霄)

点评:这篇观后感重在结合视频内容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字字含情,句句润情,词汇丰富,层次鲜明。

星期四的下午,我们班集体观看了一横老师的“学会感恩,与爱同行”的演讲视频,那感人的一幕幕令我十分难忘。

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在教室里议论着,原因是老师要给我们看一个教育片。我们都瞪着一双双闪闪发光又饱含无限惊奇的眼睛看着老师打开电脑,我们静静地期待着,全神贯注地观看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那个片子的确感动人心。一横老师声情并茂,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的故事,悲惨与亲情交织,感悟与悔恨交替,让我们每一位都心有共鸣。我们许多同学都忍不住哭出了声。一阵阵感动和自责像敌人攻城一样不断攻击我的心房,我头一次认真反思自己,父母平时那样爱我,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地冷漠他们对我的爱,我的心一片痛楚……

这个片子越看越感人,所有同学都哭了,有的不断地用纸巾擦眼泪,有的趴在桌子上埋头痛哭,有的哭地捂住了嘴。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感人的震撼人心的片段:我看到一位妈妈给她烧伤的女儿植皮,她疼得不知昏死过多少次了,可是她每次都提醒医生在她昏死的时候叫醒她,因为她坚定的心当中有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信念——女儿需要我!

这一幕幕的亲情表达,这一次次的感人经历像是一个个催泪弹,打开了我泪水的闸门,这是一滴滴饱含感动的眼泪,这是一滴滴决心悔改的眼泪,这是一滴滴感恩父母的眼泪。我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我又想起了那一次次妈妈对我的关爱,又想起了自己一次次的冷漠回应,我的心里现在只想对妈妈说一句:妈妈,我爱您!

这次看片子让我懂得了感恩,我要孝敬父母,我要尊敬老师,我要用优秀来回报我的父母和老师!

第三篇:从零开始学会爱——爱的艺术读后感

从零开始学会爱

——读弗洛姆《爱的艺术》

柏拉图说:“爱情就是匮乏。”

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三毛说:“爱情犹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莎士比亚说:“爱情里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

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感情也是人的不满足本性之一,是人们渴求为某人或某事物无偿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思想。

爱情的心理学解释是:一种男女之间的激情。

弗洛姆说:“爱不是一种可以任人纵情享用的、与此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无关的东西,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所有爱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如果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如果没有的真正谦恭、真正的勇敢、真正的信心和真正的自制的话,那么人们在个人的爱中也就永远得不到成功。”

我们一直渴求爱情,但是弗洛姆却告诉我们:我们却一直错误地理解了爱情,错误的理解导致错误的爱的方式,从而导致我们爱情的失败。我们一直认为,爱仅仅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体验爱全靠偶然并且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殊不知,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相应的努力。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爱呢?我们需要从头学起。

首先,改变思想。

一、我们要将爱情问题看做去爱和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被爱的问题;爱情问题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是对象问题。

其实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下,我们很难改变原来的想法,我们整个文化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这使得我们的爱情关系也同样遵循统治着商品和劳力市场的交换模式,它只是受欢迎和拥有性的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并非真正的爱情。

在传统的婚姻中,门当户对被认为是择偶最重要的标准,即使如今人们寻求“浪漫的爱情”,寻求个人的会导向婚姻的爱情经历,传统的考虑因素仍旧占有重要地位。弗洛姆认为爱情中的新的自由概念会大大提高爱之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之功能的重要性。 对此我有些不同意见。电视里的白马王子与灰姑娘让人很向往,但他们毕竟不是真实的存在,那只不过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情感荒凉的人们,对爱情的一种“遐想”。由两个世界中走出却完美结合的“巨大差异性情侣”,请问诸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多少?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美的爱情也敌不过生活的步步紧逼。这个道理我们应时刻谨记。在我看来,门当户对是和谐婚姻必备的因素,这不是拜金,而是现实,不相配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最终会变成两个世界的交锋:生活背景、习惯、圈子、性格。

因此,我们需要按照弗洛姆所说,把爱情问题看作能力问题,但同时也不能一味强调对象,忽视爱情的功能。

二、我们需要分清“坠入情网”(falling in love)和“身在爱中”(being in love)的区别。 “坠入情网”是种突如其来的感情奇迹,它之所以发生,往往与性的吸引力以及媾合紧密结合在一起,或者直白地说,正是它们促成的,但是这种爱情不可能持久。当熟识代替陌生,厌倦代替亲昵,失望代替愉悦,奇迹就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也许有人说:我们爱得多么轰轰烈烈!但在弗洛姆看来,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

聊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向往爱情、期待爱情,以无比巨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又以无比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那只是“坠入情网”,而不是“身在爱中”。

三、必须认识到: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当我们年幼时,最先从母亲身上体会到爱,但是那时我们的爱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生理的需要,是低级、幼稚的。我们还不会爱,只是感激地、满怀欣喜地对被爱做出响应。当我们第一次要给母亲(或父亲)某个东西时,爱的观念第一次由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并随着我们心智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一个不成熟的人认为:“我爱因为我被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一个成熟的人则会说:“我被爱因为我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一个成熟的人,应当同时保留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把母亲的良知建立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上。这是一个从对母亲为中心的依恋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恋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完成二者的综合。

其次,改变方式,即爱的技巧。

一、伴侣不等于伙伴,两人间适当的冲突和矛盾是正常且必须的,只要处理得当,反而可以促进爱情。

正像上文提到的那样,我们的性格是跟交换与接受、交易与消费等市场行为相适应的。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我们的爱情也完全符合我们的性格——它体现的是“团队思想”。一对夫妻如果能够无摩擦地相互配合,那么他们就会被奉为最理想的形式,但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夫妻二人终其一生都是陌生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像涂了油一样润滑,但他们之间绝不会达到“心与心的关系”。他们总是彬彬有礼,互相迎合,皆大欢喜。

何谓婚姻?我们要找的是一个能和自己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到老的人,并非一个合作伙伴。试问如果两人之间只是彬彬有礼、互相迎合,他们如何能走进对方的内心?而不能了解对方,又如何能与对方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所以,遇到冲突和矛盾时,不妨采用科学的“吵架”方式,借此机会了解对方——尽量冷静、不急着澄清、理清彼此的需求、不拿对方的“缺陷”做文章、旧事不究、不“恨屋及乌”。

二、试着给予,而不是索取。

给予不是放弃、被剥夺或做出牺牲,而是潜能的最高表达。通过“给予”,我们才能体会自己的力量、富足和能力。它比“索取”更能让我愉悦,不是因为这是一种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有我们生命力的表达。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给予”最重要的领域并非物质领域,而在于特殊的人文领域。我们可以给别人我们的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甚至悲伤,可以给别人我们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在给予中,我们丰富了他人,同时也从对方身上接受东西,双方的生命感都得到了提高。

三、同时修炼对他人的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

弗洛姆说:“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就没有爱。例如母爱,就完全体现为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对一个不给孩子喂食,不给孩子洗澡,不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母亲,我们很怀疑她是否爱自己的孩子;而对于一位对孩子异常关心,每日悉心照料的母亲,我们则会被她对孩子的爱感动。

有责任感是女性在择偶时常常提出的一个要求,我们不能将责任理解为义务,因为它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而非外部强加而来的东西。书中也明确地指出:责任就其真正的意义来说,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就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尊重是制约责任的重要因素,因为一旦没有尊重,责任就很容易沦为支配和占有。是的,我们需要对他人“负责”,但这不等于要他成为我的样子,以便于我们利用。每个人都有发

展自己独立人格和意志的权利,尊重既是要看到对方的独特个性,不是去改变他,而是从正确的方向去支持他的发展。

最后一点是了解。就如同尊重是责任的制约,了解则是尊重的前提。想要尊重对方,那么就必须首先了解对方,即超越自己的关注点,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如果不以了解为指导,关心和责任都会是盲目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感受如何,不知道对方究竟需要什么。

可见,想要去科学地爱一个人,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这四方面的修炼缺一不可。 其实以上所有的赘述,都是纸上谈兵,只是我个人关于本书的一些体会和领悟。如果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说明我对这本书的浅薄理解,那么我想说,爱情是生命的一次救赎。

如果没有爱情,世界将会怎样?生命会不会枯萎,人心会不会荒芜成沙漠?当我们咬着牙接受生活给我们的一切时,我们总会隐隐渴望着有一种全新的、激烈的情感,给我们疲惫的生命带来一次彻底的救赎。生命本身已太过残酷,掺杂着太多算计、阴谋、争斗、灾难的日子,像是一杯毒药,慢慢腐蚀着生活的欲望。在无边的苦海中,除了真正的爱情,人们还能依凭什么呢?

但可悲的是,我们一方面深切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几乎所有其他的东西:如成功、金钱、名望和权力看得都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求得这些东西,却很少用来学会爱这门艺术。

弗洛姆的理论虽然有些不足,例如他把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完全凌驾于社会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之上,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学习如何去爱。透过世故织成的网,用另一个视角欣赏网眼之外的世界,了解真正的爱情,并付诸实践,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成长和蜕变。

第四篇:体验苦 感悟爱 学会爱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真辛苦》教学设计

宜昌高新区南苑小学 李春芳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了解并亲身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

【2】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以及所做的家务事,体会并亲身体验他们工作及做家务的辛苦,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3】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 【过程与方法】:

1、采用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妈妈怀孕的辛苦,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相通,从而进入角色。

2、通过播放讲解一位职场妈妈的一天的真实视屏,让孩子感受妈妈是多么辛苦,以及让孩子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采用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懂得回报爸爸妈妈的爱的方式很简单,学会爱爸爸妈妈,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做家务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父母的辛苦以及对自己的爱,并能用恰当的方式尊敬、关心和孝敬父母。

三、课前准备:

【1】 学生回家问问妈妈怀孕时的感受。

【2】 学生了解自己妈妈一天的工作及做家务情况,并参与做家务。 【3】 教师准备课件《妈妈的一天》。 【4】 教师准备歌曲《我的好妈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体验妈妈怀孕的辛苦。

【1】 游戏导入:每个学生反背自己的大书包,负重行走,并给自己系鞋带。 【2】 学生交流感受。

【3】 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妈妈怀孕时情况,了解妈妈的付出,先在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 【4】 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教师小结】:妈妈在怀我们的时候就付出了很多,多么辛苦啊,我们要感谢妈妈给予我们生命!

活动二:感受爸爸妈妈一天的辛苦 【1】 播放课件《妈妈的一天》

教师适当讲述:早晨妈妈6:00起床,轻手轻脚地为大家做早餐; 7:10送孩子上学; 7:30赶着去上班;在单位,妈妈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1:30妈妈到学校接孩子,为孩子做中餐;:12:3 0午休;1:30送孩子上学;2:00妈妈上班;下午4:30妈妈请假到学校接孩子;5:30带孩子回家买菜,做晚饭;6:30—7:30检查孩子的作业;8:00—9:00陪孩子玩耍,为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觉;9:30—10:30洗衣,收拾房间;11:00睡觉。 【2】 学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 分小组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妈妈一天的工作及做家务的情况。 【4】 集体交流。 【5】 你曾经为家里做过什么家务?当时是什么感觉? 【6】 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教师小结】: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全心全意为我们服务,管好我们的吃饭、穿衣、学习等生活,让我们无忧无虑;在单位上,爸爸妈妈要认真工作,非常辛苦,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板书课题:爸爸妈妈真辛苦

活动三:我们也要学会爱

【1】 小组交流: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2】 集中交流。

【教师小结】:爸爸妈妈养育了我们,多么辛苦啊,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其实回报他们很简单,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甜甜的吻也是爱;不给父母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不让他们担心这都是爱。

活动四:合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教师小结】:同学们,家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体谅,多为他人着想,这样我们的家就会其乐融融。

第五篇:学会爱父母方能爱自己

2014-06-15 14:20:36阅读88次

你的父母对你的影响有多大?你和父母的关系好吗?你不妨试试下文的一个小测试,便可知道对你而言,父母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你多久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多久回家乡看望他们一次?

我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大学四年虽然离家只有3个小时车程,却很少回家。

工作之后依然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因为他们反复念叨着与我心愿相悖的事情,听了让我觉得好生烦恼。

现在算起来,我已经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第9年了。这9年中,他们无奈地看着我独自闯荡着,走过许多弯路、犯了许多错误,却没法接近我。 当我面对事业的瓶颈,开始走进自己的内心,内观、疗愈时,我终于发现,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开始走近他们,开始每天和他们保持联系,开始倾听他们的故事、想象他们的童年,也慢慢开始理解他们。

从心理上来说,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别忘了,那可是我们第一份关系。我们的身体都起始于他们的身体。作为婴儿,母亲就是整个宇宙,她的皮肤、气息、声音、乳汁和表情。她代表了整个世界。我们所有的生命、滋养、安全和温暖都要依靠父母。所有的需求,必须由他们满足。那时,我们非常脆弱,也完全依赖。我们就像是个行星,围绕着父母这颗太阳运转。我们是小的,他们是大的。我们不仅送妈妈身上吸允了乳汁,还吸收了她对于生命、关系、工作、金钱等等的的态度、信念和恐惧。

这里,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看看对你来说,父母的影响力有多大。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上能分别表述父母的形容词。我说的是,你童年的

时候,父母的特性。

父亲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完以后,请再次回去看所有的形容词,如果你模仿了那个特性,请在括弧里画上+号;如果你反叛了那个特性,请画上-号。当然,你对父母的模仿,肯定和父母这个特性的强度不同,并且有了你自己的改良或风格,但这还是属于模仿。也许,有的特性你会发现,你同时模仿又反叛。 做了这个练习,大部分人会发现,我们基本复制了父母。父母是我们这生最有影响力的榜样和老师。并且,你那样做,也是为了保证他们对你的爱和接纳。“如果我和父母一样,他们就会更喜欢我。”

通过练习,也许你发现,在某些特性上,自己和父母刚好相反,你反叛了父母。例如,父亲粗暴,常常打母亲。儿子就下决心,也许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我绝对不能像他那样”。成人后,他非常温文尔雅,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矛盾冲突。如果我们反叛了父母的某个特性,常常因为这个特性曾经伤到了我们。我们就会拒绝父母的这个特性,日后也就拒绝了自己的这个特性。

无论模仿还是反叛,我们还陷在同样的游戏里,就如硬币的正反两面都还在硬币上一样,最终我们受困于父母的这个模式。我常常看到,曾经向自己保证绝对不像父母的人,随着时间,尤其在结婚或有了孩子以后,发现自己完全和父母一样,尤其在情绪压力时刻。真相是,我们已经将父母的各种特性内化。

如果父母是铸造我们生命的模子,父母是儿时我们照自己的一面镜子,那么你一定明白,只有我们爱和尊重了父母,我们才有可能爱自己。如

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停滞在怨恨、疏离、拒绝状态,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深层次,也不可能不同。所以,我们总是强调和谐父母关系的重要性。这个建议对中国学生来说,倒不是新鲜事。要求孩子去爱和尊重父母的理念,深植于中国文化核心。你们从小就被告知这是你必须履行的责任。 但是,只是责任上的爱和尊重是无效的。当我们要求自己孝顺父母,这个要求往往阻塞了爱的自然流动。因为要求是从理智层面出来的“我应该”。最后,表面上你们对父母很好,心理却充满了怨气和距离。也许,你发现自己虽然寄钱过去,也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照顾他们,但是这些都出于责任,而缺乏心的动力,所以你会避免有更亲密的连接,你很少去看他们,或者避免打电话。

你理智上决定“我应该爱他们”,并不能促成与父母的深度和谐。深度和谐来自,你有勇气经历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诚实地面对与父母的各种复杂感受。其实,哪怕你有世上最好的父母,你对父母的感情最后也是复杂的,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结果。在最亲密的关系里,因为距离近,我们感受到最多的爱,也最受伤,尤其和父母。我们生下来非常脆弱,时刻需要父母满足我们的身体和情感需求。

总有时候,父母没能做到,那时,很可能孩子感到受伤,认为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等等。没人教过父母,之前也没人教过我们,如何化解受伤的感受,如何解开错误的诠释。结果,我们的心开始自动关闭,经年累月,自然积攒了对父母的复杂感情和误解。

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永远对父母双方忠诚,“我永远是你们的孩子”。对于给我们生命的父母,我们心底自然流动的只会是爱。怨气只是在这之上的肤浅一层。与父母关系的成长,需要你打开心,真实面对你的复杂情绪,净化这些怨气,并且智慧地看到真相,而不再陷在那个孩子的受伤中。

上一篇:小兔运南瓜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安全教育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