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学什么

2022-09-19

第一篇:政治理论学习学什么

学习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一)

通过开展学习十八届中央纪委的工作要求,传递重要声音,阐述精神实质,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通过认真学习,我深刻领会到作为党员干部所承担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我们这支队伍更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一项重要任务。如何真正做到能力的提升,起到表率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坚定信念,认真学习,在理论素养上"硬"起来

(一)树立信念 要牢固确立党风廉政建设无小事的思想信念。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关系到建设事业的整体推进,也关系到每个干部的成长进步。为此,党风廉政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从维护党、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从维护国家建设事业的高度,从爱护干部个人前途命运的角度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理解和珍惜我们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坚定做好一名党员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素养。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动的指南。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形势、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和重大考验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提高正确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形势的能力和按照反腐倡廉规律开展工作的能力。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以至于免疫力低下,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面前打了败仗,经受不住考验,理想动摇、信念滑坡、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最终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好,要自觉加强学习和身心锻炼,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原则,坚决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决做到廉洁奉公、乐于奉献,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党员干部去认识、去了解、去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当前腐败现象呈现出智能化特点,手段越来越隐蔽。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认真钻研基础理论、业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加强对经济、法律、科技、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做到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管理、又懂业务。向书本、向他人、向实践学习,使纪检监察干部对新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有预见、有对策、有抓手,切实提高业务素质,使党员干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四)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多思考,多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也才有利于把握腐败现象的规律和特点,提出预防措施,采取有效对策。

二、 率先垂范,履职尽责,在工作能力上"硬"起来

(一)率先垂范,做严以律己的表率。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解决好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四风",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让党员群众看到领导干部清廉的整体形象。

(二)履职尽责,坚持抓早抓小,建立健全早发现、早处置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提醒、早打招呼,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三、服从大局,廉洁从政,在拒腐防变上"硬"起来

(一)强化服从大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党员干部搞好工作的前提。作为领导干部,其神圣职责就是守好思想大堤,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我们党员干部同样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明白做人、做事关系。

(二)强化自律意识。强化自律意识,体现在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就是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注重品德修养,确立健康的生活情趣,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是对党员干部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党章意识和纪律观念,以对党、对国家、对组织、对家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努力成为忠于党、忠于人民。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表率,以维护党纪、政纪为天职,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学习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二)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谈到,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一个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永无止境。

"学思践悟"专栏文章语言精练而颇具张力,意蕴深厚而回味无穷,读来不仅朗朗上口、十分过瘾提气,而且总是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学风体现作风。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学风建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多次强调,把学风作为党风来抓。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王岐山同志谈到学风问题,指出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强调学习必须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得进去、浅得出来。学风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态度,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抓住这个着力点,通过改进学风提高履职监督能力。

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努力成为纪检监察领域的行家里手。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多方面知识素养,逐步由"专才"迈向"通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密结合实际,在学习中寻找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使学习始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纪检监察干部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温故知新、日有所进。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学习,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产生不了前进的动力。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死书,只当"传递员"或"过路财神",还不如不读书。()我们提倡把书读活,关键就在于学有所思。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当前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听对音、号准脉、开好方,与时俱进地探索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

学习和思考的落脚点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火力再强的炮弹也不能一直在天上飞,最终都要落地才能尽显威力。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打地基、踩地砖、接地气。要深入实际和群众,开展切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做到问情于民、问实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并以实践成果来检验工作的成效。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挫折和困苦,关键是能否坚持"吃一堑、长一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更加明显。纪检监察干部要在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加深领悟,做到边实践、边感悟,边探索、边总结,让思想的火花和具体的实践相碰撞,透过现象观察本质,不断发现和掌握各项工作的规律。

学、思、践、悟,有如一年之春、夏、秋、冬,是同一整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当前,我们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而不思、思而不践、践而不悟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倡以联系的视角,把学、思、践、悟结合起来,作为改进学风的具体行动;我们反对将学、思、践、悟彼此割裂,只知点对点,不懂连成线。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要将学习当做一项重要工作,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履职监督能力,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盼。

第二篇:灵丘一中高一地理自主探究学习学案

姓名

班级

小组

编辑地理组 时间

课时 1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创设情境

城市化:一个准备不足的话题至

1998年底,我国大陆已设市668个(另有台湾设市29个)。而我国1949年刚解放时仅有设市城市136座,1985年为324座,从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中,共增加了344座新城市。城市化是社会、经济调整发展的结果,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例如流动人口的规范管理、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等问题。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制订完善的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管理规范细则,以适应旧的城镇管理向新的城市管理转化的需要。城市的环境质量是城市化另一个被困扰的难题。当城镇过渡到城市之后,它需要树立文明、宽敞、整洁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其中最难做的工作之一便是搞好环境整治。胡乱摆摊设点、乱扔垃圾、废气、污水、噪音和噪光污染等,要真正整治好实在不容易。此外,城市化与城市绿地减少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从已城市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给城市一个足够的“绿肺”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是举足轻重的。据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要求,城市绿化面积达到平均每人60平方米为最佳居住环境。

“热岛”和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的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时刻都在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消耗过程中散发出来的热量,加上马路、建筑物反射日光照射的热量,使得市区的气温一般要比郊区高1~5℃。因此,在等温线平面图上,市区常为孤立的相对高温区,即所谓“热岛”。在“热岛”中,热而轻的空气夹带着大量烟尘和工业废气缓慢上升,郊区冷而重的空气由低空流向市区,形成“郊区风”。上升的热空气在高空变冷变重,逐渐向四周下滑,至低空后又随“郊区风”流回市区,形成脏空气的循环。这种循环限制了大气的自净能力,造成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 1952年12月5日,黄色烟雾笼罩了伦敦,能见度极差,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这短短的几天里,就有4000多人被黄色烟雾夺去生命。这便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我国有33%的地区和45%的大、中城市处在烈度为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内;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生过地面塌陷,塌坑达3万多个,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多亿元;在6个省的200个县、市出现了地裂缝。另外,城市化常引起地面沉降问题。在我国的上海、天津、北京、西安、沈阳、台北等20多个城市都有地面沉降现象;世界上不少城市如东京、大阪、墨西哥、伦敦、曼谷,也都有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城市地貌灾害影响城市的经济建设,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城市环境恶化。

二、自主探究问题

1、城市的现代文明如何影响改变我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举例说明。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举例说明。

3、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举例说明。

4、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并结合我国情况讨论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

5、讨论一下城市有哪些环境污染问题?其危害有哪些?

6、结合P41页的活动题讨论:城市优先发展哪种交通工具该根据什么确定?

7、讨论P46页的内容,归纳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8、结合P47页的活动题,讨论今后我国城市规划主要应考虑的因素?

三、自主测试

1.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城市

B.乡村

C.自然保护区

D.旅游胜地 2.现在有些大城市实行 “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的是

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

B.抑制私人小汽车 C.想让公共汽(电)车等多赚点钱

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3.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程度已超过l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

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水增多 B.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

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 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

4.1997年下半年,巴黎、圣地亚哥等大城市先后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其主要原因有

A.城市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B.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C.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下相近,甚至上暖下冷的情况 D.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冷下暖的情况

.对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5 A.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放的废气(尾气)污染城市大气 C.生活、生产废水造成城市水域污染

D.城市建设大兴土木,造成尘土飞扬,污水横流

四、课堂总结(本节知识结构)

第三篇:灵丘一中高一地理自主探究学习学案

姓名

班级

小组

编辑地理组 时间

课时 1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创设情境

农业的地域差异

首先,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一般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因为土地是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因素影响下的自然综合体,其地域性差异形成了农业区位的地域性差异。其次,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互相融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而经济再生产过程因为各国以及各地区的开发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习俗差异等也存在着地区差异。使各国、各地区农业区位和生产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农业经营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高,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而发展中国家则农业技术比较落后、种植业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从事农业的劳力比较多、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偏低,甚至有些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即使是发达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也存在差异。

一个国家内部因自然条件、历史开发和经济基础不同,农业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我国东南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内陆区以畜牧业为主,青藏高原有其独特的高原牧业与河谷农业。即使是东部季风区,以秦岭和淮河为界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南方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而北方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和玉米等。 以农作物的类型来看,不同农作物因其生长习性差异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水稻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及热带雨林气候区。小麦相对而言要求的热量、水分条件并不很高,多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同样属于热带经济作物的咖啡、可可、油棕、橡胶、甘蔗等也因为历史、经济、自然的原因出现了地域差异。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因各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条件及农业技术的影响,可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不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一致。目前,世界农业大体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这些类型代表着环境条件、动植物种类、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 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杜能环

1826年,德国人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他假设有一个与外界无任何联系的孤立国,在这个孤立国内:(1)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城市周围是广阔的、自然条件均一的可耕平原;(2)均匀分布着具有相同技术素养的农民,他们追求最大利润,并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3)城市是农产品唯一的市场,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农民承担农产品的运费,运费与距离成正比。杜能认为,在孤立国内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

第一圈:自由农业带,距市场最近,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如鲜奶、蔬菜等。 第二圈:林业带,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

第三圈:作物轮作带,该带内作物6年轮回一次。6年中有2年种稞麦,分别用1年种土豆、大麦、苜蓿和野豌豆。这样,中间就不需要有休闲地。

第四圈:谷草轮作带,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7年轮回一次。

第五圈:三圃轮作带,每年分别有l/3的土地种燕麦、稞麦和休闲,3年轮回一次。

1 第六圈:畜牧带,生产牧草,放养牲畜,实行粗放经营。在该带以外就是未耕的荒野。 在我国,杜能模型也有所表现,如我国各大城市四周的农业布局,就大致呈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和禽蛋业,远郊区为粮食和养猪业,更远的郊区为粮食和果木业的状态。

二、自主探究问题

1、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什么?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原则?一般如何分类?

2、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是什么?

3、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4、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哪几方面?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5、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哪几方面?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6、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如何?

7、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是什么?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

8、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9、了解其它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三、自主测试

1.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新疆都以盛产葡萄著名。下列哪个因素与此关系最密切

A.夏季炎热干燥

B.灌溉水源不足

C.河谷地形

D.传统的种植经验 2.新疆南部盛产优质的棉花——长绒棉,此棉花在世界上集中分布的另一地区是 A.尼罗河三角洲

B.美国南部

c.新西兰

D.荷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以下三题。

3.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4.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5.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四、课堂总结(本节知识结构)

第四篇:学习学思践悟专栏心得体会

学习学思践悟专栏心得体会

学思践悟”专栏文章语言精练而颇具张力,意蕴深厚而回味无穷,读来不仅朗朗上口、十分过瘾提气,而且总是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学风体现作风。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学风建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多次强调,把学风作为党风来抓。王岐山同志就曾谈到学风问题,指出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强调学习必须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得进去、浅得出来。学风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态度,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抓住这个着力点,通过改进学风提高履职监督能力。

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努力成为纪检监察领域的行家里手。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多方面知识素养,逐步由“专才”迈向“通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密结合实际,在学习中寻找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使学习始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纪检监察干部要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温故知新、日有所进。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学习,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产生不了前进的动力。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死书,只当“传递员”,还不如不读书。应提倡把书读活,关键就在于学有所思。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当前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听对音、号准脉、开好方,与时俱进地探索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

学习和思考的落脚点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打地基、踩地砖、接地气。要深入实际和群众,开展切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做到问情于民、问实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稳妥开展试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并以实践成果来检验工作的成效。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挫折和困苦,关键是能否坚持“吃一堑、长一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更加明显。纪检监察干部要在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加深领悟,做到边实践、边感悟,边探索、边总结,让思想的火花和具体的实践相碰撞,透过现象观察本质,不断发现和掌握各项工作的规律。

学、思、践、悟,有如一年之春、夏、秋、冬,是同一整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多数人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而不思、思而不践、践而不悟的问题。因此,应提倡把学、思、践、悟结合起来,作为改进学风的具体行动。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要将学习当做一项重要工作,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履职监督能力,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盼。

第五篇:开展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学案教学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学案教学要求在制定学案之前由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集思广益,在全面把握教材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教学经验,精心制定教学案,把授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思路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案上,使教学案能集众家之长。同时,这也要求教师们要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更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案导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导学”的教学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上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交流,提高了学生之间合作能力。

学案导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有:

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导学机制,体现主体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

⑵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know-what)”,“知其所以然(know-why)”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know-how)”,“知其谁用(know-who)”。

⑶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the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的框架下深入研究了教材的意义性及其学习条件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进而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一自主探究并不是盲目的随意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意义、有目的的自主探究学习。现行教材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排的,学生在知识迁移的作用下,具备自主探究尝试成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尽管中学生思维有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还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一般年级越低,教师的导学作用越强,年级越高,教师的导学作用越弱。这为我们实施“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学案导学”的实质内涵是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依据学生自学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提供的反馈信息,确定教学目标和师生教学过程、活动设计,针对性的展开问题讨论,依据问题讨论效果,教师随机备课,精讲点拨,指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和三易点(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网络,理出规律,最后强化训练(如巩固性练习、分层练习、拓展练习等),当堂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学案导学还借鉴了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姆目标教学法中的目标设计和“和谐教学法”中的纲要信号对知识网络的处理等有益部分。

1、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学生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这一内在的根据而不起作用。因此,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讨论、答辩等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以教师的指导,又能维持和发展学生的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

2、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一般能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尤其高中生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中学生的所有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他们已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这就为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实施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尽管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就高中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教师给予适时、有力的指导,这又为不可替代的教师的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3、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这就是说,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我在“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中体会到,上好思想政治课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十一年了,这种教学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培养创新性人人才的要求。本文试图从哲学依据、心理学依据等方面论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应用价值,以推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学案导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一般能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这就为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实施导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教师给予适时、有力的指导,这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可以认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早理论根源。诱即引导,循循善诱出自《论语·子罕》,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导学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辅导教学,这里的导学是以学案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学生的导思、导读、导练的过程。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设置的自学导航、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尝试的机会。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导学案教学法”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导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案导学、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导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七、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八、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上一篇:组织生活会召开方案下一篇:争做四好学生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