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2022-06-27

第一篇: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15期导学案制作人:邱艳红审核人:签批:班级:姓名:组号:恒威制作不得翻印

第11课民族团结

学习目标:

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3、通过学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

2.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3结合课本58页回答: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作出了哪些贡献?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提倡?

二合作探究

1. 阅读史料,启迪智慧。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由于成功地实行A,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一一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中的“A”处指的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写出它的名称。

(2)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到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你认为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转折性会议有直接联系?如今我国不断在西藏、新疆等地巨额投资,得益于本世纪初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项战略政策?

(3)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请你为营造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军进入拉萨时,不少人见到拉萨街头人与狗抢食吃的场景,也有人见到逃跑的农奴被抓住后,激动地说:“解放军是神兵,是天菩萨派来拯救我们的。”——摘编自搜狐新闻网

材料二西藏地区人大代表索朗顿珠说:“我家和西藏百万农奴一起翻身解放,享有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现在家里新盖了8间房子,饲养了3头奶牛、1头牦牛、13只绵羊和4头猪,还买了彩电、立柜、藏式柜等家电家具。”

——摘编自中国军网

(1)从材料一看出当时拉萨人民生活状态如何?这个地区的解放是在何时得以实现的?在他们心中,解放军是什么样的形象?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今天藏民生活状况又如何?他们所享有的“政治经济权利”是通过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得以保障的?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1)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政策的建议是何时提出来的?

(2)我国开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标志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作用?

三、达标测试

1.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按劳分配制度2. 2010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同胞有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倾力相助。请问我国在藏族聚居地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A.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全国共设立了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

5.建国62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异常鲜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

A.改革开放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针 6.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保障西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和平解放西藏 B.设立西藏自治区C.西藏是最早对外开放地区之一 D.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C.实行赎买政策D.进行民主改革 8.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的过程中,涌现出支援西藏的好干部是()A.孔繁森 B.焦裕禄C.雷锋 D.赵梦桃 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

① 政府依法行政②促进民族团结③缩小东西差距④各民族共同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所依据的基本国策是() A民族共同繁荣B对外开放C民族区域自治D一国两制.

第二篇:民族团结第一课

“民族团结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蛤小五2班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活动重点: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活动难点: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小学生民族团结第一课主题班会 活动过程:

一、听民族音乐,观察各民族照片。

1.播放民族歌曲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

2、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

3、出示各民族照片:这是一张怎样的合影?(各民族在一起的合影) 师:民族团结一家亲。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母亲变得如此强大。

二、加深认识

师: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江泽民同志1990年视察新疆时指出的。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1、讲故事:文成公主进藏。

(1) 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2)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藏族青年怎么做的?

(3)西藏人民为什么要供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师:汉藏是一家。民族之间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促进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

2、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小组讨论: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要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 (2)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3、讨论:在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还需要民族团结吗?

三、讲民族团结小故事

1、师:长期以来,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事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电影《孔繁森》片段。

(风餐露宿了解民情,实地考察;卖血抚养孤儿;关心藏族老人;因公牺牲。)

2、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民族团结、互相尊重的故事?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所收集的关于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3、小组选派一名学生参加讲故事比赛。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不可。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中华的事迹。各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要互相照顾,建设中互相支援,还应互相尊重风俗习惯,这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蛤小五2班

活动目的:为落实全民国防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能深刻理解认识铭记“国防教育”的内涵,在其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操,以继承,弘扬“抗战精神”,并让大家明白如何做才能实践科学发展观,成为合格先进的新时代的小学生。 活动主题:心系祖国

有你有我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引入主题

二、明确班会目的,学生集体唱国歌。

主持人:同学们,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坐在明亮的教室中上课?就是因为有人民解放军的保卫,而人民解放军就是我国国防的重要力量。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国防知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今天利用开主题班会这个机会,让同学们谈自己对国防知识的了解,同时谈谈怎样为建设强大国防贡献力量。

三、重走历史路。

主持人:岁月悠悠,祖国已经度过了第64个特别的国庆节。每一个国庆节,都让我们中国人深深地想起祖国经过的沧桑。

1、活动形式:看视频侵华的视频剪辑。

2、活动形式:视频经历风雨洗礼的中国凭靠自己的顽强建设创造出腾飞中的中国。

主持人:面对着繁荣富强的祖国,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万分,让我们一起高喊:我爱你,中国!

3、活动形式: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主持人:虽然我们现在国家安定兴旺,但在西藏、新疆依然存在着不安定的因素,希望台湾从祖国母亲的回报分离出去的台独分子依然存在,不但如此还有一部分人仍沉迷于法轮功等歪理邪教之中不能自拔!国际形式也不容乐观。一桩桩一件件不得不让我们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主持人:是战争还是和平?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要挨打,几千外国人竟打败了人口众多的清政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强大的国防。所以我们同学要有国防意识,强大的国防是国家不受侵略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四、视频看我国现代化的国防力量,了解国防知识。

主持人:同学们,了解国防知识有助于我们增强对人民解放军的感情,同时也增强我们的国防意识。当然关于国防方面的知识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

五、学生谈感想、表决心——师生同诵《少年中国说》

六、班主任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国防知识。同学们,没有强大国防便没有我们的一切,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增长本领,将来为建设强大国防贡献力量。乘理想之帆,为祖国起航!

第三篇:第十一课主观题

2、材料:未来五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众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结合材料,说明国家的举措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解析】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针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的举措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国家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就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维护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公平,正是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本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的举措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题型属于体现一类主观题。本题的切入点是国家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等角度来组织答案即可。

3、2013年6月以来,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主要目标是破除党内的“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结合材料,分析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历史唯物主义,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解读设问和材料,首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重大决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即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其开展必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可以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其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即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应该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2014年12月1日张碧晨、余枫在浙江卫视倾情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联袂献唱《青年医生》主题曲-《爱之声》,赢得观众热赞。在今天的荧屏上,正如《中国好声音》,越来越多叫好又叫座的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优秀节目不断涌现。但也有不少胡编故事情节、复制陈旧生活甚至低级庸俗只为吸引公众眼球等质量低劣的电视作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文化体制的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分析浙江省应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2分)

5、(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应立足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反映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实惠。(每点4分)

6、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6、①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保持“中国信心”实现“中国梦”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实际,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始终保持“中国信心”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注意答题范围“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哲学道理进行分析,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角度进行分析。

7、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举措。简政放权就是要合理精简机构,适度下放权力,既要把该放的权放掉,又要把该管的事管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要将公共资源整合下沉,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中,为民众提供更多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1)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有关知识,简述“简政放权”的合理性。(10分)

7、(1)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简政放权通过精简机构,适度下放权力,转变政府职能,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合经济基础,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社会主义主义经济体制。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简政放权能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民生事业中,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对群众路线最好的践行。 【思路点拨】注意“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范围限定是唯物史观,结合材料进行阐述即可。

8、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报告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8、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使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知识限定明确,范围固定,学生需要对所学原理熟练、全面掌握,并能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原理需要回答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具体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具体阐述。

9、新闻无处不在,政治无处不在。阅读三则新闻,回答问题。(22分) 【新闻一】2012年某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3年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巩固完善已出台的民生政策,继续兴办一批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更有尊严。全省新增财力的七成投向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4.8%。

【新闻二】李克强总理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明确表示,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案(“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损人不利己,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贸易战,贸易战没有赢家,希望双方从大局出发,通过谈判磋商解决国际争端。以前,在面对双反问题时,很多中国企业不去应诉,如此,欧盟委员会就采用了起诉国的数据,根据这些不客观、不真实的数据征收高关税。在此次欧盟光伏产品双反调查中,有150家中国企业应诉,欧盟最终抽取了7家。这7家企业向欧盟提交了相关的材料,配合欧盟核查,并拥有申请参加听证和抗辩的权利。 请回答:

运用社会历史观知识,分析说明该省政府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法的正确性。(12分) (1)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巩固完善已出台的民生政策,可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4分)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该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价值选择。(4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该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做法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分)

第四篇:中国 音乐 史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题名称:第九课 西洋音乐传入和学堂乐歌兴起

第十课 沈心工 李叔同对音乐的影响

第十一课

音乐赏析

二、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习必备知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运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音响资料或历史资料来完善幼儿园教学工作。

3素质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钢琴、舞蹈等表演学科。

三、设计意图或教材处理: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五、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六、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七、教学课时:6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把知识点、技能点细化为项目,体现教学做合一) 第一节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 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 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 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五·四”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由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的尝试。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它向我国介绍了西洋音乐的理论、体裁,扩大了中国人民的音乐视野,

② 我国的音乐家学习和运用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在发掘整理我国丰富民间音乐宝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的优秀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从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 “学堂乐歌”的兴起

背景

19世纪末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瓜分日益加剧。中日“甲午战争”惨痛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促使了我国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提出了“抵御外侮”、“进行改革”、“救亡图存”、“力图自强”等口号。“戊戍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当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一部分留学生把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的流行歌曲曲调,填上新词,编成大批新歌曲在国内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乐歌课”。西洋音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进行曲”、“少年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等由此时传进我国,独唱、重唱、齐唱和简单的合唱也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掌握。不仅如此,在国内及日本,唱歌书也陆续得到刊行。“学堂乐歌”是后来音乐界对这些在“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课及所唱歌曲的称呼。

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黄河》、《扬子江》、《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宣传了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如《女子体操》、《缠足苦》、《勉女权歌》等。同盟会女英雄秋谨(1875——1907)曾写过很多诗文和弹词《精卫石》等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还利用“学堂乐歌”宣传革命,所填词乐歌《勉女权歌》用“简谱”刊印在她主编的《中国女报》第 2期(1907年2月)上。这首歌号召妇女勇敢地摆脱封建压迫的精神枷锁,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并希望妇女们要为“恢复江山劳素手”,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学堂乐歌”中,有一首号召“少年努力咸自爱”,“近学日本远欧美”的歌曲——《勉学》,这首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发奋学习来挽救祖国危机。我国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丰子恺先生曾在《艺术趣味》一书回忆他在学校读书时演唱此歌的情形说: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们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的歌曲。如1912年刊印的《共和国民唱歌集》中就有《光复纪念》、《女革命军》、《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等。其中的《光复纪念》是一首具有叙事性歌曲,作品叙述了1911年10月10日(农历是8月19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时的情景。

“学堂乐歌”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如《忠君》、《尊孔》、《颂立宪》等。可见“学堂乐歌”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世纪交替时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但“学堂乐歌”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对我国“新音乐”的出现具有“启蒙”意义。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人物简介

沈心工学堂乐歌作品的内容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兵操》、《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

自己的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 其中的《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的象征——“黄河”为题材,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 李叔同人物简介

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他在1905年所写的《祖国歌》就是一例。

大部分作品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在当时是一位很有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所选配的《春景》、《送别》、《西湖》等受到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欢迎。

除填词外,他还进行了不少创作的尝试,现存有《春游》、《早秋》和《隋堤柳》片断等。其中以《春游》一曲较为突出。 作品欣赏: 1《中国男儿》 2《勉女权歌》 3《勉学》 4《光复纪念》 5《竹马》 6《革命军》 7《黄河》 8《竹马》 9《革命军》 10《黄河》 11《祖国歌》 12《春游》

图片欣赏: 1 沈心工画像

2 沈心工的《民国唱歌集》 3 李叔同画像 作业:

1 名词: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2 简述西洋音乐传入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3 简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十、说明:(特色或反思等)

第五篇:民族团结第一课活动总结

开展“民族团结第一课”活动总结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更好地生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我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使全校师生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现将我校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开展本次活动,我校成立了以徐亮校长为组长,张秀丽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及班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扎实有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等加强宣传,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利用历史和政治课的时间,大力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上级领导部门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三、以活动促教育,让民族团结根植人心

1、通过举行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由教师宣讲国内形势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2、各班围绕“民族团结”召开主题班会。

各年级各班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召开了“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主题班会。让师生感受民族大团结的浓浓氛围。

通过回顾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我们认为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教育到位,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三是各项活动落实到位,将思想宣传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的全过程中,寓教于乐,成效显明。

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开展下去, 让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渗透、根植,不断促进为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校园,促进民族团结的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韩家营小学 2016.09

上一篇:电商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第三讲恋爱三步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