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一单元习题

2022-07-08

第一篇:科学第一单元习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

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 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

2.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

3. 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

4.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才可以看清楚。

5. 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

6. 物体在()和()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7. 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8. 英国细菌学家()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9.()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命体大都由()构成。

10.()最早发现了细胞。11. 细胞有不同的()、()和()。

12. 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航海家是()。

13. 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14. 1961年,苏联宇航员()首次绕地球飞行。

15. 2003年,我国宇航员()乘坐()飞船首次绕地球飞行14圈。

16.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等。

17. 目前人类钻孔的最深深度是()千米。18. 科学家是通过()来探测地球内部的。

19. 地球内部分为()、()和()。

20. 东汉科学家()发明了预测地震方位的()。

21. 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22.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

23.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

二、简答

1. 使用显微镜要注意什么?

2. 写出你所知道的5种微生物。

3. 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4. 说一说你是怎样做酸奶的?

5. 细菌有哪些特点?

6. 细菌有哪些功与过?

7. 怎样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8. 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

9. 说一说霉的功与过。

10.地球仪上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11.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12.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

三、分析

1. 说一说伤口化脓的原因。

2. 小明放学回家口渴得厉害:他随手在水缸里舀了一杯生水喝起来,如果你来劝阻他,你会说什么?

四、模拟实验

1.火山喷发

2.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题第一单元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 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有些种子太小,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5、选种要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6、播种方法:(选种、松土、下种、浇水)。

①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②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③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在用土盖上。④往花盆里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7、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8、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都是(绿叶)提供的。

10、植物的叶子是(平展)的,这样(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1、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子)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2、光和作用公式: 阳光

二氧化碳+水 ------------ 氧气+养料

13、植物体内有叶绿体,因此大多数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

14、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5、凤仙花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16、果实是由花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7、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是:(种子、幼苗、生长、开花、结果)。凤仙花从播种到发芽大约需要4天,从发芽到长出花蕾需要65天,从花蕾到种子成熟需要20天,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95)天。

18、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9、凤仙花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长得最快。凤仙花(长出花蕾)以后不再长高。 20、茎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如(凤仙花)的茎——(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茎;(红薯、南瓜、草莓)的茎——(匍匐茎)。

2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2、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23、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24、凤仙花长出的第一对叶子呈卵圆形,没有明显叶脉;以后长出的叶子呈锯齿形,有明显叶脉。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25、我们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26、 凤仙花又叫(急性子)、(指甲花)、(芨芨草)、(别碰我)。

二、判断

1、植物的种子颜色、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 ( × )

2、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 )

3、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

4、植物的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是为了好看。 ( × )

5、观察一朵凤仙花,我们可以直接用手把它的各部分撕下来。 ( × )

6、不论种子怎么放,它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 × )

7、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 × )

8、“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只有春天才是播种的好季节。 ( × )

9、植物一生生长所需养料全部是叶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 × )

10、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 √ )

11、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茎。 ( × )

12、植物都是用根来繁殖的。

( × )

1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 ( √ )

14、凤仙花是从种子开始它新的生命的。(√ )

15、凤仙花的种子先长芽,再长出根。(× )

16、每种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是一定的。(× )

17、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

18、植物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一定是向上的。(

×

)

19、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 )

20、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可以往凤仙花周围的土壤上浇水。(√

)

21、凤仙花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

22、风仙花长出的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相同的。 ( ×

)

23、我们发现凤仙花最先发育出根。(

)

24、子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

25、茎具有运输作用,主要是因为茎内有许多小管子。(√

)

26、每一个凤仙花果实里一般有2——5粒种子。(×

)(15——20粒)

三、选择

1、在自然条件下,___A___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A.有些 B .很多 C .全部

2、植物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 B )A植物身体的平衡 B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

3、金鱼缸里养些小草的主要作用是__A______。 A.释放氧气 B .显得美观 C. 清洁水质

4、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一定都需要____C___。A.阳光 B. 水分 C. 土壤

5、下列各种工具可以帮助把凤仙花的种子看得更加清楚的是( A )。 A、放大镜 B、小刀 C、绳子 D、尺子

6、具有支撑植物作用的是___b____。A. 根 B. 茎 C. 叶

7、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 C )。A.根 B.茎 C.叶 D.根、茎、叶

8、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B )。 A.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B.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

9、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 D )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A.根 B.茎 C.叶 D.种子

10、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的是植物的( C )。

A.根 B.茎 C.叶

11、凤仙花适宜生活的环境是( D )。

A、黑暗湿润 B、黑暗干燥 C、向阳干燥 D、向阳湿润

12、几位同学在往花盆里播种凤仙花种子,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小块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装进细土。这样做是为了( C )。 A、使凤仙花的种子发芽更快 B、使凤仙花的种子容易呼吸空气 C、防止花盆内积水使凤仙花的种子腐烂 D、增强土壤的肥力 1

3、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

C

)

A、阳光、土壤

B、肥料、温度

C、水分、空气、温度

14、植物的枝、叶、花等能伸展到一定的空间,是因为茎有(

A

) A、支撑作用

B、固定作用

C、运输作用

15、凤仙花最早的两片叶是由(

B

)长成的。

A、胚芽

B、子叶

C、种皮

16、我们种下的种子最先长出来的是(

A

)。 A.根

B.茎

C.叶

17、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是植物的(

A

)。 A.根

B.茎

C.叶

18、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大部分是(

A

) A、自己制造的

B、从土壤中吸收的

C、从空气中吸收的

19、植物体各部分所需养料是由(

B

)来完成运输的。

A、根

B茎

C叶

20、凤仙花果实里的种子数量是(

C

)

A、2个

B、3个

C很多个

四、连线 将下面的植物与它们的外部形态连线。

凤仙花 攀援茎

牵牛花 缠绕茎 葡 萄 直立茎 红 薯 匍匐茎

五、回答:

1、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它们的身体分为哪六个部分?

答:(1) 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2、小老鼠为什么没有被憋死?

答:璃罩中的盆栽植物能利用小老鼠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和作用,并释放出氧气,,供玻璃罩里的小老鼠呼吸作用,所以小老鼠短时间不会被憋死。

3、怎样证明茎能运输水分? 答: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②将芹菜放入烧杯中,观察芹菜的变化③芹菜的茎变红,说明茎能运输水分

4、在做研究的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时,你观察到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吗?说明了什么? 答:水量变少②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5、 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

种子

幼苗

生长

开花

← 结果

6、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植物根的作用,请写出实验需要的材料和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植物油、带根的植物、试管、水实验步骤: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变少)。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第三篇: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范文模版]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 (非表格式) 1.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

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 不在进行着的。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

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

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吸热) 水 水蒸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会流动 无固定形状 液态 看得见 摸得着 有固定体积 较重 气态 看不见 摸不着 没有固定体积 较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最终呈现出交叉。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去的几课当中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

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A.白色 B.无色 C.透明 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

A.没有形状 B.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形状 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 ) A.没有体积 B.有固定体积 C.没有固定体积 2.水沸腾了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

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 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烧过水吗?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

(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 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 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预实验,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 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 水底、水面、水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它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了它的位置,有可能 会引起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作业设计】 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 A.90℃ B.100℃ C.60℃ 2.水沸腾时的温度( ) A.不断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 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3.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

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

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 叉的空白处。

【作业设计】 1.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 B.0℃ C.-3 ℃ 2.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 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3.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 A.会上升 B.不变 C.会下降 4.冰融化了 【教材简析】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在本课,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

第1项活动是学生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

第2项活动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3项活动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想实验方法,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在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一些办法后,教师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在学生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梳理、整理出本课的实验方法。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对本单元前 4 课的梳理与小结,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它们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加热,遇冷都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 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而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小就经常玩弄冰块,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是学生可能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交流表达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了,但要让学生说出热量这个词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本课还可以通过观察水的各种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 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 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

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 固态 水 液态 水蒸气 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 热量 )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 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冰融化前;

冰融化一半;

冰完全融化。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 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图文结合。

2.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方简单的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比如加热、遇冷等。

【作业设计】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

A.晒太阳 B.用手捂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2.试管中的冰在完全融化成水后,我们发现体积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

A.固态转化成液态 B.气态转化成液态 C.液态转化成固态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

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

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

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

(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

(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水量统一 每次加入量相同 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小组 1 2 3 4 5 6 7 8 食盐 小苏打 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

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作业设计】 1.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食盐 A.20 B.35 C.100 2.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小苏打 A.1 B.4 C.10 3.下列物体组合中,都能溶于水的是( ) ①白糖 ②食盐 ③面粉 ④沙子 ⑤碱 ⑥食用油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6.加快溶解 【教材简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使学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 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实验过程与方法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提出的问题 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在冷水中溶解的慢。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都不搅拌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

3.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

2.分步进行;

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 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搅拌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实验过程与方法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提出的问题 搅拌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温相同、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冷水中;

3.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根据不同时间下,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已经溶解的,下面打√。

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填写。

【作业设计】 1.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可以改变( )条件。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2.在做“温度与溶解快慢关系”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水的温度 B.搅拌情况 C.食盐的多少 3.下列各种措施中,不能加快食盐溶解的是( )。

A.搅拌 B.用热水 C.加盐 7.混合与分离 【教材简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 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 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 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3.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

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 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 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

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

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

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

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 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

2.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 3.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 (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 四、课后拓展:

1.准备:木屑、铁屑、磁铁、纸、水、烧杯、网筛 2.木屑和铁屑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 【板书设计】】 7.混合与分离 食盐 能溶解在水中 过滤 蒸发 沙 不能溶解在水中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后,修改补充。

【作业设计】 1.在蒸发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 )来加热。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2.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

A.网筛 B.风车 C.磁铁 3.石棉瓦在蒸发实验中的作用是( )。

A.支撑 B.盛放物体 C.使物体受热均匀 第 8 课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证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而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

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1、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2、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 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橡皮泥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颜色变化 水 形态变化 相同点:

还是原来的物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观察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及记录后,学会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关注数据的重要性。

【作业设计】3——4题为宜,以选择为主,其他形式也行。

1、水的三态是:

、 、 。

2、把一张A纸折成纸飞机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 a.形状改变 b.颜色改变 c.性质改变 3、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 a.气态 b.液态 c.固态 4、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恢复原形是因为:( ) a.乒乓球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定回原形 b.热水受热膨胀把乒乓球定回原形 C.乒乓球本身受热膨胀变回原形

第四篇:第一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试卷

一、 在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划横线。

1、 这次比赛,他得了冠(guān guàn)军。

2、 红色的鸡冠(guān guàn)花真漂亮。

3、 小明对数(shǔ shù)学这门课很感兴趣。

4、 小岛上的鸟多得数(shǔ shù)清。

二、 看拼音,写词语。

hū lǜe

fāng shì

chōng zú jù pà wū yán ( ) ( ) ( ) ( ) ( ) huán rào yú lè gǎn tàn kǒng pà gǔ lì

( ) ( ) ( ) ( ) ( )

三、 根据字的不同意思,组词。

1、分:(1)辨别。 (

)(2)整体事物分成几部分。(

)

2、沉:(1)弄入水中。( )(2)程度深。(

)

3、编:(1)凭想象创造,捏造。(

)(2)把细长的东西支叉或钩连而组织起来。(

四、填一填。

1、一日无书,

2、

,下笔如有神。

3、书由药也,

4、

,白首方悔读书迟。

5、读书有三到,谓

五、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毫不犹豫

倾盆大雨

流光益彩 不求甚解 B、大显神手

滚瓜烂熟

囫囵吞枣 如醉如疾 C、别出心裁

饥肠漉漉

呕心沥血 牵肠挂肚 D、浮想联翩

如饥似渴

津津有味 心安理得

六、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只要….就….. 不是…..而是…..

如果….就….

不仅….而且….

1、(

)手中一有书,我( )忘了吃忘了睡。

2、(

)明天天气好,我们( )去郊游。

3、(

)小明学习好,(

)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4、海豚救人的故事( )虚构的,(

)非常真实。

5、他(

)是我们的老师,(

)是我们的好朋友。

6、进来看书的人(

)很多,(

)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七、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寻找。(扩句)

2、成渠的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缩句)

3、读书很惬意。(改为反问句)

4、书很神奇。(改为感叹句)

5、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改为“被“字句) 6.在一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变换语序)

八、修改病句。

)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2、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

3、小组会上,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

4、小红不但会唱歌,而且能歌善舞。

5、做笔记丰富了我的记忆力,增加了我的理解力。(修改病句)

九、把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填在括号里。

1、一本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

2、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3、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

十、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酵母(xiào jiào) 水浒传(xǔ hǔ) 美差(chā chāi) 绿林好汉(lù lǜ) 掠过(luō lüè) 目的地(dí dì) 娱乐(yú yù) 情不自禁(jīn jìn) 十

一、辨字组词

焚(

) 据(

) 檐(

) 俄(

) 碗(

) 婪(

) 惧(

) 瞻(

) 饿(

)婉(

) 炒(

)踮(

)转(

)编(

)诵(

) 钞(

)掂(

)传(

)篇(

)桶(

) 十

二、成语运用

(1) 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字义

不言而(

) 不求(

)解 如醉如痴(

) 别出心(

) (2)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A、 写文章、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 B、 读书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 C、许许多多漂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 D、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

(3)在括号内用上恰当的四字词语。

A、把该记的东西都背的(

)了,所以这次考试我信心十足。 B、自己挣的钱虽少,总比偷和抢来的花着(

)

C、在向灾区捐款活动中,我把自己的零用钱(

)地统统眷恋出来。 D、体育是你的强项,运动会上你可要(

),为班级争光吆! (4)按要求写成语 A、含有叠字的:(

)(

) (

) B、描写色彩的:(

) (

)(

) 十

三、选词填空

鼓舞

鼓励

鼓动

1、孩子需要经常(

),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2、雷锋精神曾(

)了一代又一代人。

3、在他的(

)下,大家纷纷拿起劳动工具干起来。

观赏

欣赏

赞赏

1、这些花都非常值得(

)。

2.爸爸正在闭目(

)一段很好听的曲子。 3.校长对他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大加(

)。 十

四、课文小回放

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大树”指的是著名的学者(

),他对21世纪的青年提出的三贯通的

(

)(

) (

)

2、《我的“长生果”》中的“长生果”指的是(

)课文中讲到了作者自己通过两次作文悟出的作文两点道理是:一是(

),二是(

)。

3、文学家(

)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

)。

4、(

)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十

五、词语搭配

壮丽的

风景

热情的

创造 华丽的

宫殿

亲密的

赞美 美丽的

山川

勇敢地

合作 十

六、理解与感悟

我(

)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 )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

)很多,(

)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干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 2.从这段句子中找出两对近义词写下来

(

)———(

) (

)——(

) 3.在括号内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4.不改变意思,将句中的字换成另外一个 (1)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

) (2)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5.这两个段落文字分别描述了两个场景,请用自己的话语加以概括 (1)

(2) 6.写法感悟

这两段文字,第一段突出一个“(

)”字,侧重写人物的(

),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

)的心情;第二段突出一个“装”字,着重写人物的(

)和(

),使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

)的心情。

7、用来描绘人们热爱读书学习的成语,你想到了哪些?(至少四个)

下面第二套为以前发布的版本,请选择适合自己用的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班别:

姓名:

座号:

得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看拼音,写汉字。 (6分) wū yán

chōnɡ zú bàn lǚ ( ) (

) (

) yú lè

bèi sònɡ

biān

xiě ( ) (

) (

)

4分)

婪(

) 尝(

) 忧(

) 呕(

)

焚(

) 偿(

) 扰(

) 区(

)

三、找出错别字画上“ ”,改正后写在括号里。(4分)

1、我会豪不犹预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

)

2、同学们应该真惜时间,尊守纪律。

(

)(

)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 )盆大( ) 如( )如( ) ( )( )不同 牵( )挂( ) ( )( )不忘

( )( )吞枣

五、选词填空。(4分)

鼓励

激励

继续

陆续

1、爸爸(

)我努力学习,长大了为国争光。

2、他的英勇事迹永远(

)着我们前进。

3、同学们(

)来到操场上,等待文艺晚会的开始。

4、站累了,我就换条腿(

)读书。

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2分)

1、“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这是比喻句。

(

)

2、季爷爷告诉苗苗,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中西贯通,古今贯通。 (

)

七、先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一句你从课外学来的有关读书的句子。(4分)

1、一日无书,

2、读书破万卷,

3、黑发不知勤学早,

4、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窃读记》选段,回答问题。(12分)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2分)

躲藏(

) 光临(

) 勉励(

) 充分(

)

2、这片段主要写了

(2分)

3、用“~~”画出表达“我”复杂心情的句子。从这句话我体会到

。(3分)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写写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

5、读文后,你一定能写出一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或名言吧。(2分) 成语:

读书名言: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18分)

的巴尔扎克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都勤奋写作。一把咖啡壶,支持着他一天写十几个小时的文章。

一次,他写一部小说已经(

)写了一个通宵,可他还没有停笔的念头,快到中午时,巴尔扎克累(lěi lèi)得实在(

)不住了。碰巧,有位朋友拜访他,巴尔扎克对他说:“我睡一会儿,请你过一小时后叫醒我。记住啊,就1小时。”朋友点头答应。

一小时很快就到了。朋友看见巴尔扎克睡得那么香,心想:“他为了挤(jī jǐ)时间写作,一点儿也不顾及身体,就让他这一次好好睡一觉(jué jiào)吧。”于是,这位朋友没有(

)把巴尔扎克叫醒。一会儿,巴尔扎克自己醒了,他一看手表,呀!自己竟然睡了近两个小时。他马上生气了。对着朋友吼起来:“你,你,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可知道我已经(

)了多少时间吗?”巴尔扎克没等朋友解释,径直走到书桌前,头也不抬地飞快地写起来。

被弄得尴尬的那位朋友,望着巴尔扎克奋笔疾书的背(bēi bèi)影,无奈地摇着头说:“你呀你,真是惜时如命啊!”

1、请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2分)

2、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读音画“√”。(2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勤奋(

)

拜访(

)

4、从下面的四组词语中选择一组你认为最合适的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里。(4分) (1)继续 支持

耐心 延误

(2)持续 支持 忍心 耽误

(3)持续 坚持

信心 耽误

(4)继续 坚持 忍心 延误

5、你觉得巴尔扎克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6、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

7、请把文中的中心句抄下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你的感受。(3分) 中心句:

我的感受:

第三部分:习作。(40分)

一、小练笔(5分)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虽已结束了,但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和心声要倾诉,请把奥运会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幕写下来。(50——100)(5分)

二、习作。(35分)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怎么读书,读了哪些书?从书中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读书方法?选自己体会深的地方写一写。题目自拟,要求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语言通顺,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五篇:第一单元综合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g róng yōu yǎjīng xiànfù yōngkū wěiduàn liànzhé lǐjī mǐn () ()() () ()()()()

二、给多音字组词 和薄处

三、我能写得又确又漂亮

yóu()丝()如()其()然而生

bó()()生机()学多才 ()斗脉() jùn英() 严()()马()工 jiān()难()定一()房屋()膀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梗梗塞() 梗直()火柴梗()

A.植物的枝茎B.挺直C直爽D顽固E阻塞;妨碍

2、僵冻僵()僵持()僵着脸()

A僵硬,不灵活。B 事情难以处理,停滞不前C收敛笑容,使表情严肃。

五、把句子补充完整。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一鼓作气,。《》

3、,天下物无全美。《》

4、种树者必培其根,《》

5、操千曲,观千剑。《》

六、妙手回春。(修改病句)

1、同学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和态度。

2、我们不是要在书本中学语文,而是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3、同学们特别喜欢李老师,对他的提问总是随声附和。

4、听了这段相声,把我的肚子都笑破了。

七、写出下列文言文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说出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其: 句义: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去:日中: 句义:

3、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知: 句义:

八:用线连接相应的内容。

朱自清顶碗少年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的道理

林清玄匆匆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丰子恺手指蕴含“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赵丽宏桃花心木说明时间飞逝,应珍惜时间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g róng yōu yǎjīng xiànfù yōngkū wěiduàn liànzhé lǐjī mǐn () ()() () ()()()()

二、给多音字组词 和薄处

三、我能写得又确又漂亮

yóu()丝()如()其()然而生

bó()()生机()学多才 ()斗脉() jùn英() 严()()马()工 jiān()难()定一()房屋()膀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梗梗塞() 梗直()火柴梗()

A.植物的枝茎B.挺直C直爽D顽固E阻塞;妨碍

2、僵冻僵()僵持()僵着脸()

A僵硬,不灵活。B 事情难以处理,停滞不前C收敛笑容,使表情严肃。

五、把句子补充完整。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一鼓作气,。《》

3、,天下物无全美。《》

4、种树者必培其根,。《》

5、操千曲,观千剑。《》

六、妙手回春。(修改病句)

1、同学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和态度。

2、我们不是要在书本中学语文,而是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3、同学们特别喜欢李老师,对他的提问总是随声附和。

4、听了这段相声,把我的肚子都笑破了。

七、写出下列文言文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说出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其: 句义: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去:日中: 句义:

3、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知: 句义:

八:用线连接相应的内容。

朱自清顶碗少年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的道理

林清玄匆匆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丰子恺手指蕴含“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赵丽宏桃花心木说明时间飞逝,应珍惜时间

上一篇:课外活动小组记录下一篇:开学典礼大会议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