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2022-11-12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二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

《玲玲的画》教案

教材特点: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学习重点:

1、识字、写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情景中感悟,朗读中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老师把她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请大家认真看。(师板书:玲玲)谁能叫出她的名字?

指名读,正音(“玲”本音是二声,在这个词里面第二个“玲”要读轻声)

2、玲玲是个爱画画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她的画。(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16页,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词(课件出示:端详、一幅画、评奖、弄脏、脑筋、叭的一下、催)

①自由读生词 ②指名当小老师领读(注意“端详”的“详”要读轻声,“叭”的读音易读错。)

③齐读生词

④同桌互读互听。

3、检查生字(课件出示:详、幅、奖、催、脏、筋、叭、趴) ①指名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④比较“叭”和“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字音、字形、字义) ⑤带“叭”的句子你会读吗?(出示: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叭画弄脏了。)指名读,齐读。

4、指名接读课文(10人)

三、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这就是玲玲画的一幅画,说说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玲玲喜欢吗?读出有关的句子。

① 谁能来扮演玲玲表演一下她是怎样端详画的?(指名表演) 你们对他的表演满意吗?为什么?(自由评价,说出理由) 现在你明白“端详”的意思了吗?(仔细认真地看。)

② 把手中的书当做画,满意地端详一下吧!(生自由表演)

③(出示第一段话)玲玲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天很晚了;催了几次;爸爸关心玲玲)

谁能扮演爸爸来读一读?(指名读)

3、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生自读体会:画弄脏了,玲玲哭了) 再画一幅不行吗?(来不及了。说清理由:天不早了,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难过、着急) 补充句子练习:

玲玲 地说:“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指名学生读,体会感情

4、这可怎么办呢?自读第8自然段,看看玲玲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出示第二幅画)你瞧,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你认为第二幅画怎么样?(更美了,更生动了。《我家的一角》更加温馨、富有生活气息。)

5、这时候玲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出示句子: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我家的一角》。 自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都有“满意”) 这两个满意有什么不同?(对第二幅画更满意)

6、现在你想对玲玲说点什么?(真聪明、真会动脑筋) 爸爸又是怎样说的呢?(出示爸爸的话) ①自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爸爸的话的?

②画弄脏了,到底有多糟?(没法参加评奖)

③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是指什么?(板书:画弄脏了 更美了)

④坏事怎么变成好事的?(板书:动脑筋) ⑤师生接读。

7、正是这幅差点没法参加评奖的画,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有什么结果?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拓展

1、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肯动脑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

2、是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会在遇到困难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下面有两条名人名言送给大家(课件出示)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法国 巴尔扎克)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美国 爱因斯坦)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学时我重视发挥作品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展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自然联系,最大限度地展示语言的运用之妙。学习时,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牢牢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便于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文章。

二、抓训练,帮学生提高语言

语文课有其工具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本课教学我牢牢告诫自己:不能因为是公开课就只摆花架子,应该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对于“端详”一词学生理解有困难,当时找刘艺坤来表演,表演不到位,但其他学生说不出为什么不满意来,我就让学生再细读体会,明白首先“端详”应该是讲玲玲在看画,然后再让学生感悟到玲玲对自己的画满意,所以看得很仔细。从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端详”就是仔细认真地看。再让学生重复一下,加深记忆,理解词义。

关于“叭”和“趴”,我让学生分别从字音、字形和字义三方面来区分,充分辨别二字的差别,避免混淆。

另外还采用各种读的方式: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师生接读等,让学生读得充分,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

感觉这节课的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如人意之处:

对于两个“满意”的辨析本身有难度,学生理解不到位,当时自己就应该把话头接过来,从玲玲对两幅画的“满意”程度上来让学生体会,而不应该因为有所期待而白白浪费时间。

爸爸的话是重点,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处理时稍显仓促,没有深入挖掘。 今后还要在深挖教材、预设课堂上多下功夫,尽量让自己的课日臻完善与成熟。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下册 有故事的成语教案

有故事的成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6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背诵课文里的8个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成语故事内容的了解,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培养语感。 2.积累成语,了解某些成语包含的故事。

教学难点: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故事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都听过哪些故事呢?

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听到的?(生汇报)

2.师:有些故事藏在成语里,非常有趣,你们愿意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有故事的成语》。

3.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朗读课题,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有故事”和“成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出示课件一)

1.从课件《守株待兔》引出课文的八个成语。

2.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①老师示范读课文

②同桌齐读课文

③男女比赛读课文

④男女合作读课文

⑤开火车读课文。

4.师:戴上拼音帽子大家都会读课文了,那老师把汉字娃娃的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会读吗?

(出示生字卡片,生读生字,并说出生字在课文中相应的成语。)

5.师:如果老师只说成语里的一个字,你能把这个成语大声地说给我们听吗?

三、熟读课文,了解某些成语中的故事。

1.师:你能通过看老师的动作,猜出它是什么成语吗?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游戏:师做动作,生说出在课文相应的成语来。)

老师适时地对当个成语故事进行点拨

愚公移山:愚公和他的家人下定决心要把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他们那种战胜困难的决心感动了玉帝,最后玉帝派神仙把那两座山移走了。

精卫填海:大海淹死了精卫,精卫便变成了一只鸟,它立志要把海填平,小精卫那要填平大海的意志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追日:夸父为了追上太阳,没日没夜地跑啊,最后他渴死在半路上,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树林。

刻舟求剑:楚国人在船上丢了一把剑,他在丢剑的位置刻了一个记号,想上岸时沿着船上的记号去找回那把丢失的剑,大家猜猜,上岸后他能找到那把剑吗?下来去读读这个成语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2.陈老师这里还有更精彩的成语故事,你们想读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发《卧薪尝胆》、《悬梁刺股》、《背水一战》故事卡片,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读卡片,然后再抽生朗读卡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拓展延伸,激发读书兴趣。

1.师:老师这里还有更精彩的图片送给大家,每一个图片都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出示课件,生通过看图来猜成语。)

2.师:这些成语用图片就能表达出来,真有趣啊!这么多有趣的成语老师都是从这本书里找到的,而且书里面还有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同学们还想在课后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就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买上一本这样的故事书。

五、附板书的设计

有故事的成语

用心

爱心

专心2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生活中的大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的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的,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大数,然后利用正方形这一直观模型的实际操作,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通过在记数器上拨一拨等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通过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第一课时

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性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动画展示,体会大数。

1、 师:寒假期间,智慧老人到各地去旅游,给我们寄来了四张照片,我们去看看吧! (1)图中画了什么?你知道它有多高吗?(出示图1)

(2)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是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多高,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数吧。)

(3)图中有什么?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多少颗?(还有更多的星星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只能借助于望远镜。)

(4)这幅图又告诉我们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从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在感受画面的基础上讨论一下。)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师:这些图片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数,谁来介绍一下?

3、让学生看看我们学校的简介,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大数,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揭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探索新知,感悟大数。

1、建立表象,数一数。

出示一个大的正方体(有1000个小的正方体组成):请你估计一下,有多少个? 到底有多少个,你准备怎么数?(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师:用你们的方法我们来数数看?(课件演示) (1)第一步:学生一齐数,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板书:10个1是10,计数单位是:十。

(2)第二步,每10个是一排,一排一排地数,

10、20、30、40、50、60、70、80、90下一个该怎么数?100,对,当我们数到10个10的时候就是100了。板书:10个10是100,计数单位是:百。 (3)每100个是一层,一层一层地数,数到900时,现在有几个100了?接下来是几个百?10个百是多少?1000,对10个100是1000。。板书:10个100是1000,计数单位是:千。 (4)谁能把刚才的数的方法和大家说一下,先怎么数,再怎么数,课件再演示一遍。

2、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是1000个小正方体,师演示。那么现在我们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同时出示10个这样的正方体)你想怎么数?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多让几个同学说一说,)让一个同学上来演示数一数。

3、数到9000时,问现在一共有几个1000了,接下来是要数几个1000了?10个1000是多少?(10个1000是一万)师肯定并演示,现在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1万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4、师:大家说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电脑演示,那就是说10个1000是10000。板书:认识计数单位:万。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成千上万小积木的方法了,老师心里想的一个数字,并把它表示出来,同学们能根据积木数猜出老师心里想的数字吗?课件出示(第31页说一说)

2、请学生介绍,你怎么数得那么快啊?咦,教教我吧?

四、抽象模型,感受一千、一万。

1、感受一千页书有多厚。

师:看到你们学得那么好,笑笑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你们看(课件)一本书大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有多厚?我们来试试看,拿出一本书比划一下,叠上10本书再比划一下,想象一下,1万页有多高呢?同桌比划一下?

2、感受一下1000人做早操是怎么样的?

我们学校有多少人,想象一下,1000人做早操需要多大的地方。

3、在小组里说一说,1千和1万的感受。

四、运用新知,体验数位。

1、填一填

师:你们说的很好,智慧老人也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他准备了一张数位顺序表,请大家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好,(课件演示)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填,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说一说。

2、记一记

师: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你能找出这些数位之间的关系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板书: 10个一是( 十 ) 10 10个十是( 百 ) 100 10个百是( 千 ) 1000 10个千是( 万 ) 10000 课后反思: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节课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巧妙了运用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让丰富有趣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探究发现新知。

2、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如通过体会“一万页书的厚度”、“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玲玲的画教案

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

(宋体,五号1倍行距)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二次备

预习提纲

、初读文圈划文中生字

2、自由读文感知文主要内容

第一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本116页,教师(板书题:2《玲玲的画》)

⑵齐读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文,边读边想:文里写了一什么事?再标一标,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文写了一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文,纠正读音。

3、交流:文写了一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设疑:

一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分角色朗读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3、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教学难点:

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最后一课》小说的情节,分析理解了小弗郎士的形象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韩麦尔的形象,并通过对韩麦尔形象的分析,理解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

二、 师生对话——我眼中的韩麦尔先生

1、课下,大家对《最后一课》温习了吗?温习了几遍?

2、下面我们先交流一下同学们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理解? 学生举手发言,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引导

在此环节,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顺势做点评。

三、 问题研讨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读到这篇小说的结尾,我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写出的不是“打倒普鲁士?”韩麦尔先生写出“打倒普鲁士!”不更有血性?不更有反抗侵略者的豪情吗?

1、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请以韩麦尔先生视角,梳理情节,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等待迟到的小弗郎士,讲说最后一课的原因

检查学生背书、自责,告诫人们要牢记法语 上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教初级班拼音

作为一名老师韩麦尔先生,所有的情节围绕法语而展开,那么在小说的结尾,韩麦尔先生也只能用一句,能激发教室里所有人的爱国情感的法语来结束,根据前文的渲染、蓄势,“法兰西万岁!”当然是最有感染力的一句话,也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结尾处韩麦尔先生写“打倒普鲁士”,前文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会做什么呢?

控诉普鲁士的罪恶,揭露普鲁士的残酷血腥,以及对法兰西的蹂躏践踏

结论: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2、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找一找表现韩麦尔形象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从人物性格变化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不同于往日的“严厉”

(2)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对最后一课的“庄重”,最后一课的“庄重”是对失去国土的敬意,是对最后一课的纪念

(3)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4)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即将离开工作四十年讲台的“悲伤、感伤”,想要记住这小教室里的一切,看出韩麦尔先生对小教室、对祖国情感的深厚。

(5)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的出场,不同寻常,一改往日的严厉。面对迟到的学生,他没有拿出吓人的大戒尺,也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很温和地说”,韩麦尔留给读者的是温和的教师形象。

“温和”的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丧,被迫离开工作了四十年的讲台,他带着悲伤,用温和的方式,庄严的仪式,通过自我的忏悔,讲述语言的意义,升华激发教室里人们的爱国热情,表达对失去国土的敬意,纪念自己的最后一课。此时的韩麦尔先生最害怕的就是听到放学铃声,所以放学铃声响起,韩麦尔先生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悲伤,感染了教室里的所有听课者。一个温和的老师,在最后一课,情绪悲伤到如此程度,符合其性格的发展逻辑。

结论:人物出场就定型、性格发展符合逻辑

3、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从表现人物所处环境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1)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孩子,快点吧!别让韩麦尔先生久等!” 挤——写出了看布告的人多

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华西特对小弗郎士的喊话,是对迟到小弗郎士的嬉笑。这一嬉笑反映了阿尔萨斯人们,面对国土沦丧,被剥夺学习法语的权利,却以看客的心态,把自己置身祖国之外,对祖国命运的漠视。相比较韩麦尔先生,华西特没有最后一课的庄严,相对镇上的老人,华西特没有被侵略的忧愁。铁匠华西特的一句话代表了阿尔萨斯、洛林人的普遍心态。被侵略不可怕,可怕地是面对侵略无动于衷。

“也”——为什么是铁匠华西特,而不是面包匠华西特、泥瓦匠华西特?

小说的目的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铁匠华西特具有典型的意义。首先,铁匠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其次,铁匠具有制造武器的本领。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这类人是反抗侵略的中流砥柱。但在阿尔萨斯、洛林,反抗侵略的中流砥柱却“随波逐流”,沦为国家的“看客”。这也照应了下文韩麦尔先生的那句话: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

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在和平环境下,家长为了赚钱,让孩子们放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孩子们对于法语的学习,并未真正的深入进去,也没有产生深厚的感情。

整个社会环境对于侵略无动于衷,对于母语学习不够重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韩麦尔先生当然清楚,与其鼓励他们去反抗,事实上,这些人也不会去上战场。不如让孩子们牢记法语,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再看教室内的小环境怎么样呢?教室里有哪些人构成呢?

教室里的人们主要由学生(小孩子)、镇上的那些老年人和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韩麦尔先生构成,这三部分人从年龄结构上看,是老弱群体,属于被保护的对象。

结论:小说中没有多余的人物,环境影响人物的言行

四、本课结语

都德的《最后一课》,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小说,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讲述的是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民族危难之际,拿起武器奔向战场,这是爱国;不具备奔赴战场的能力沦为亡国奴,铭记祖国语言,始终保持着对民族的认同感,这也是一种爱国。

五、作业:

课下阅读史雷《将军胡同》

作品以儿童的视角、京腔京韵的故事和生动流畅的语言,讲述了抗战时期老北京人在民族气节、品德大义上的一段传奇。作品塑造了一位极具个性的“图将军”,将其性格中的义气、侠气、局气表现得酣畅淋漓。

上一篇:二年级小学生成长案例下一篇:二年级班教学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