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杂志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知音杂志范文

知音杂志成功之道

关于知音杂志的研究报告

前言

知音传媒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正处在初审阶段。如果成功上市,知音传媒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公司。《知音》是创刊于1985年1月的情感类杂志,杂志售价4.5元,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

一、世界第五的位置。知音集团总资产达到7.92亿元,净利润0.77亿元。对于这样一本定位为大众生活类的杂志,它是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呢?本文主要探究分析知音杂志的成功之处。

一、杂志简介

从1985年开始,经过长期艰苦创业和发展,知音除拥有品牌杂志《知音》以外,还下属6种子刊、1家子报、5个子公司、1个网站和1所学院。全社员工280多人。全年经营额2.7亿元,利税收入7000余万元。《知音》坚持把创造鲜明的个性特色作为发展自己的战略,率先在中国期刊界推出了具有哲学理念的“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原则,强调刊物要“深入生活、深入心灵”,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创刊号即发行了40万份,当年最高月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史上的奇迹。多年来,杂志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

一、世界第五的位置。知音集团总资产今已达到7.92亿元,净利润0.77亿元。

提到《知音》杂志,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一本低俗报刊,会联想到它的各种争议。在《知音》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似乎关于它的各种争议新闻就从未间断过。每一个读者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关于《知音》刊发的故事真实性的疑问,胡勋壁说:“1998年以前,《知音》的内容真实性问题很大,因为都市类报纸都有纪实版,这影响了我们的稿件来源。因为我们从不刊发在别的媒体已经发表过的作品。”1998年,《知音》专门成立了法务部,负责对刊发稿件进行核实。胡勋壁称,“我不敢说我们的文章做到了100%真实,但绝大多数都没有问题。”2000年8月17日,《南方周末》发表题为《读者告索赔89元一审败诉》的一组文章,披露了《知音》编辑为了让文章更“感人”、“好看”,对原作进行加工、改编,甚至改变事实,编造故事。《知音》杂志的文章向来以细腻动人著称,创造了“知音体”这一形式。这一形式为《知音》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但同时也为《知音》惹上了不少官司。

二、成功之道的分析

且不论各种争议的对与否,1985年1月仅靠3万元起家的《知音》,如今已发展成拥有数亿元资产的传媒集团,仅《知音》月发行量就达到600余万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家庭》、《读者》、《故事会》等一大批期刊也曾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但这些刊物中很少有像《知音》这样将红火势头维持至今,这就证明了《知音》是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了。在八十年代,主流文学期刊的读者量特别大,但后来文学期刊越来越往纯文学方向发展,离大部分读者越来越远,原来文学期刊的部分读者也被甩出去了,文学期刊慢慢萎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群在变化,期刊杂志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只能跟着读者群一起变,或者不断更换内容适应这个读者群。知音杂志的成功之道也给了我们一下几点启示:

1、选准市场定位,细分目标市场

任何一本杂志,只有做到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需要并尽可能满足这种需要才能成功。在期刊竞争日益激烈、定位日益细分的当下,从选择目标读者到获得目标读者的认同与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要想脱颖而出,一定要从明确的市场定位出发,每一期都必须为体现期刊的品牌特性、争取读者的青睐而努力。《知音》杂志把自己定位为大众文化生活类杂志。杂志内容主要涉及情感问题,这点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八卦心理,也真因为如此,杂志一直有着庞大的固定的读者群,有着居高不下的发行量。在《知音》与其他新闻报道不同的是,它非常强调真实的细节,通过丰富的细节,来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与事件。这样一本情感类杂志,它 的受众群体涉及面极广。有着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群,这也一直令《知音》杂志被外界批评为一本低俗杂志。文化是分层的,文化功能也是分层的,大众拥有消费自己喜欢的文化的权利,而杂志面对通俗的读者群,这也限定了它的内容也应该是通俗化的。奢侈的追求雅俗共赏往往是行不通的,在这个竟争激烈的市场,细分目标,准确定位才是生存之道。可以说清晰、明了的定位正是《知音》成功的一块基石。它把纪实故事打造成品牌栏目,就是在考虑自身资源优势,分析差异性的情况下的举措。《知音》着眼于90%以上的平凡人、普通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善良、崇高的思想感情,开拓美好的精神境界,努力从思想上、感情上贴近读者,不断满足读者健康的审美要求,从而制定了“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心灵”的办刊原则,形成了“人情美、人性美”的特色,成了读者的知心朋友,发行量也在不断攀升。

2、符合定位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相得益彰

一本期刊有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后,就要不断以高质量的内容和追求个性特色的形式来满足读者,占领市场,把握眼球经济时代人们的阅读心理。据北京慧聪媒体研究中心对北京市144个固定报亭和报摊的销售状况和零购读者进行的调查显示, 83. 90%的读者认为决定购买最重要的因素是刊物的内容,封面的精彩程度、纸张质量、印刷等形式方面的因素紧随其后。因此,期刊的内容或涉及到的话题,一定要是读者感兴趣的。

《知音》杂志的内容主要是情感故事,通过对细节的丰富刻画,来传达真实的感人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名人等大众熟悉的人物。这点准确的抓住了人们的八卦心理,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是知音的最大成功之处。上文提到,知音杂志的定位是大众文化生活类杂志,也可以说是通俗文化的代表。面向的是一群喜欢通俗文化的受众群,这一部分的受众群,主要以女性居多。与其花费较多的精力与脑力去思考分析一些充满哲理深度的文章,他们更偏向于在茶余饭后翻阅一些名人们的八卦故事。娱乐生活的同时,也能放松心情,甚至成为了他们彼此交流的话题。所以,把握住目标群体的心理需求,是《知音》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刊物要培育出各自的个性,无论精巧、朴素或恬静、粗犷,封面设计都应与期刊定位一致。如《知音》率先改版为国际标准的大16开,就非常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引起许多同类刊物的相继模仿。而封面模特就好比期刊的代言人,不同的封面形象体现不同的风格特征。色彩对人的心情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色彩相当敏感的女性。因此,合适的色彩和封面人物搭配能够使期刊封面焕然一新,增强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杂志的销量。

3、不断创新营销策略

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和越来越细分的读者群,期刊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可和长期支持,赢得稳定的市场,就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营销策略。首先,实现媒体整合和内容资源再利用。知音杂志因其内容的“八卦性”,时常能引起各种争议。看似负面的争议,其实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知音杂志的知名度,增加了市场收益。 其次,采取步步为营的活动营销方式。从某种角度说,《知音》曾举办过湖北省十大女杰、平凡岗位上的100名优秀女性等活动,还积极为开发大西北做公益广告,号召广大读者关心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建设一个美好的西部家园启动了募捐义款的绿色希望工程,为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声势。

4、成功地进行二次售卖

有人说,“女性的钱最好赚。”知音杂志因其内容大众化,更加吸引女性读者,在很多程度下也被定为为女性期刊,广大的女性市场正吸引着广大的广告商。因此,知音杂志的广告收入占整个期刊经营收入的比重很大。它的广告量大,不但广告单价是其他类型出版物的2 - 4倍,广告投放的数量也极为惊人。期刊在二次销售中卖给广告商的主要是影响力,而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发行量和发行对象。在发行对象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女性“消费主力军”的角色,决定她们既购买期刊,也购买期刊上的广告,继而购买广告的产品,而这样的流程吸引了广告商的跟进。根据相关调查,2002 年上半年期刊广告投放前20位的品牌中有8个化妆品品牌、2个服装服饰品牌,女性消费用品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增长幅度来看,化妆品品牌也明显高于其它品牌,雅芳、欧莱雅比上年同期增加的投放费用在700万元以上。这是知音杂志能够在期刊广告市场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当然,期刊要取得广告商的青睐,做好第一次售卖是很重要的。在做好第一次售卖后,杂志可以利用先天优势,采取多种手段,更好地完成第二次售卖。如成立市场调查和咨询部门,聘请广告、市场和包装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首先在内部对某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详尽的研究,然后根据读者的信息与反馈展开一系列市场调研和促销活动。过去商家只要求期刊在广告上帮他们出点主意,现在他们期望期刊能利用读者资源提出创造性的点子,把他们的产品推向市场。顺应广告商的需要,知音已经将二次售卖的领域拓展到平面广告以外的领域,如为服装公司在商场组织时装发布会和时装表演,为化妆品公司制定和实施向顾客赠送化妆礼包的计划,这些都成为二次售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知音杂志的发展,主要原因是针对市场,做好详细分析,准确定位,与时俱进,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第二篇:知音之交

1、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 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 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 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 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

7、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第三篇:知音故事1

知音故事系列之二 ——春秋霸业

你也许钦佩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一生最敬仰的人物是谁?那就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结成中原诸侯国的联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延承,史书上赞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连孔子也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恐怕都已经成了夷狄之人了!”所以后世称他为“中华第一名相”。

但管仲差一点被被齐恒公砍了脑袋!最初,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宝座,管仲站在公子纠一边。他甚至在战场上亲自用弓箭射伤了公子小白,令公子小白对他十分愤恨。最后,公子纠失败了,公子小白成功了,即位后号称齐恒公,而管仲成为囚犯,面临杀身之祸。

是谁造成了那么大的改变呢?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他是齐恒公阵营里的主要谋臣,恒公即位后准备重用他,鲍叔牙却说:“您如果真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起用管仲,他的才能远远胜过我!”齐恒公听了鲍叔牙的话,捐弃前嫌,任用管仲执掌国家大权,这才有君臣协力、称霸天下的结果。

他们二人的友情还远不止这一点。管仲自已是这样说的:“当初我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画策,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糟糕,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都被国君斥退,鲍叔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的时运未到;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自杀了,而我却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不知耻,他知道我不在乎小节,却为功名不能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从此被视为朋友相知的最高典范。

在这个故事里,鲍叔牙对朋友的那种深刻的理解确实是非常难得的。管仲一次又一次失败,但鲍叔牙始终相信他总有辉煌成功的一天,并且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最重要的机会推让给他,使他的才能最终得到实现。这让我们想到,你如果真正信任一个人,就不应该因为他遭遇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自己的信心,要懂得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会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而这种条件总有一天会起变化的。

当然,管仲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所著的《管子》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后来经常被人引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就是说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第四篇:知音故事

管鲍之交,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第五篇:知音文化

“知音文化”的知音

—— 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现摘几段如下: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其中的“志”特别值得注意,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念、隐匿的怀抱。伯牙将这种感念与怀抱通过高超的琴艺倾诉出来,并不是弹奏了一曲叫做《高山》抑或叫做《流水》的曲子。试想,如果曲子早有成型,即便子期听了出来,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些古琴素养,却当不得“知音”之谓。故事妙就妙在伯牙即兴所致、直抒胸臆,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一语中的。这就使得两人的相遇相知充满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玄妙色彩。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流水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定位,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

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识。

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才军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

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三、理答,做学生的“知音”

语文教师倘若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必将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既反映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上。没有对学生、学情、学力的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此课的现场效果据说十分理想。无论是学生的诵读水平还是应答质量,都出乎意料、令人叹服。我看课堂实录,发现全场自发的掌声不下6次之多,这在大型公开课中是鲜有的感人场景。这样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基础和准备是一个方面,教师本人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动态把握,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要素。

譬如,初读时,对“谓”和“兮”的处理,就是教师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前提下取得的实打实的课堂效果。

又譬如,对“志”、“念”的理解,由一开始的“心想”到后来的“志向”,解读中教师精心安排了几处台阶:先是设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再是探问——“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学情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情总是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经验、教学策略等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之网,笼罩在课程的每一个当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洞察学情、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理答应对,是“教在当下”的最典型的真实写照。且看才军的精彩理答:

——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这里有学法的巧妙点拨,有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激励,有信手拈来的精准评价,有峰回路转、更上层楼的教学引领,而这一切,无不基于教师对当下学情的瞬间、敏锐的理解和顺应,这是颇见功力的教学机智,是直指心性的课堂智慧。

教在当下,你就成了学生的知音。

这正是,伯牙弦绝神未绝,知音说与知音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知音杂志范文】相关文章:

从知音到知音范文05-24

美国知音范文05-17

知音歌词范文05-18

知音故事范文05-18

宝剑赠知音范文04-26

蔡甸知音故里范文05-24

知音识曲范文05-18

知音散文04-14

知音优美散文04-17

营销杂志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政协闭幕范文下一篇:征信困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