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贯彻落实人才

2022-08-26

第一篇:深圳市贯彻落实人才

贯彻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情况

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贯彻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情况

市委人才办:

2011年,市人社局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强市”战略,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和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突破口,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

1.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按照《XX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相关目录要求,结合“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人才队伍发展目标以及本市人才队伍发展实际,提出本市紧缺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把公务员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酒泉市人力资源和社 1

会保障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人才引进、国外智力引进和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针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和人才短缺的矛盾并存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补充企业人才的措施办法。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制度。这些政策规定的相继出台,完善了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为盘活本地人才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人才合理流动,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多出成绩、快出成绩,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和公开招聘。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补充了教育、卫生、农牧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次不足的问题。2011年,在全市进行的各类公开招聘中,共考核引进硕士研究32名,拟引进2012年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免费师范生15名。

3.高度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坚持“服务发展,注重实效”的引智工作思路,围绕“6+2”振兴工业行动计划和“一特四化”现代农业产业思路,积极为各类企业、科研单位引进国外专 2

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解决我市优势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11年,共执行引智项目6项,引进外国专家12人次,争取引智专项经费预算31.5万元,建立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组织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4项,培训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21人次。利用国家引智资金,成功地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引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荣获省人社厅“全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

4.注重人才队伍发展的调研分析。完成了2011年人才资源统计年报,安排部署了2012年人才资源统计工作,健全了全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库。加强对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的比照分析,建立了各类专家、省市人才工程人选、机关公务员、企业军转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信息库,为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决策依据。紧紧围绕市委“6+2”振兴工业行动计划,组织人员开展企业需求普查,建立了全市企业需求人才信息库,为引进和推荐各类人才到企业就业提供了依据。2011年,按照市委人才办的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市直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摸底调查工作,推荐到市内各类企业的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56名。

二、存在的问题

3

我市已出台了《XX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但各级部门在引进人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上不够充分,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在执行力度、财政投入比重和政策保障方面的力度还有待加大;引进的人才还是以教育、卫生、农牧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从事前沿开发、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作的人才极少,适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新能源产业人才、经营管理型和科技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人才经费投入不足。

三、几点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作为强化人才开发工作的手段,设立专项经费,形成长效机制,对在科研和生产经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选拔推荐的优秀人才、市级拔尖人才能给予奖励或补贴,充分调动各行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政策引导。尽快出台人才引进方面的配套政策,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帮助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3.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 4

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4.强化舆论宣传。利用外出招聘的机会对我市人才政策进行宣传,编印《酒泉市人才工作文件汇编》,在酒泉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西部先锋网上向社会公开。树立典型,每年选树优秀企业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杰出青年人才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十佳人才评比活动,在全市人才工作大会上予以表彰。

第二篇:市规划局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关于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报告

7月20日市委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对开创全市人才工作新局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此,市规划局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时就贯彻落实祁金立书记讲话精神,建设规划工作人才队伍进了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现就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及时传达会议精神

为了尽快领会会议精神实质,推动规划系统人才工作深入开展,服务于“打好五大攻坚战、实现五个翻番”工作大局,上午全市会议结束后,市规划局立即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了专题学习会议。会上,局党委书记、局长传达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祁金立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进行了原原本本的学习。要求大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充分认识人才战略重要性及其对于规划队伍建设的意义,努力将精神实质转化为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把自我塑造成规划工作的合格人才,从而更好地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民服务。

二、精心部署,制定城乡规划队伍建设措施

为建立高层次、高效率、高水准的人才队伍,市规划局党委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一是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方案。方

案中要提出具体的年度目标,鼓励现有广大干部职工参加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和考试,并结合我市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有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从数量与质量上培育壮大城乡规划设计人才队伍。二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注重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支持鼓励规划部门工作人员接受学历教育;以脱岗轮训的方式,每年选送一批有潜力的干部到同济大学、北京大型规划设计公司等专业院校、优秀公司进行为期数月的培训,提升规划队伍的专业素养;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治庸治懒等专项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管理提高年”创建活动,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三是创新体制机制。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臵、激励保障等机制体制创新。牢固树立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

三、人才队伍现状及工作打算

市城乡规划局,成立于2010年2月,是市政府直属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承担全市城市乡镇规划管理和监督职责,下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市城乡规划监察队、市城市建设档案馆3个事业单位。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城乡规划职能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好设计人才队伍。为此,局党委对城乡规划设计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认为在建设城

乡规划设计人才队伍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整体文化层次偏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在整个系统人才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局机关“三定”方案中配备的总规划师职位,因未能引进相应高层次人才,而至今一直空缺;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整体工资待遇较低,又无法解决编制问题,很难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导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较小,所属市规划院目前仅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9人,且各设计专业配臵不均衡,已不能满足各项设计任务的需要;三是工作效率有待提升。部分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高,实际操作力和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经局党委研究,拟申请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1.在局机关引进1名城市规划专业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总规划师一职,享受副县级待遇和相应政府津贴待遇,并解决公务员编制;

2.在规划院引进3-5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享受相应级别待遇。

第三篇:深圳共青团深入贯彻落实全市青年工作会议精神情况通报

作者:共青团深圳市委

今年5月召开的全市青年工作会议是对全市青年进行的一次青春总动员,也是新时期深圳青年工作发展的里程碑。会议的召开,在全市各级青年组织和广大青年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围绕贯彻落实全市青年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我市社会发展和青年实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出“以基层基础为根本,以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以青年创新创业为着力点,以循环经济宣传教育为抓手”,不断夯实青年工作基础,增强青年工作活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以基层基础为根本,不断实现重心下移

鸿忠书记在全市青年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青年工作要面向基层,要面向广大普通青年,要“非精英化”。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落实鸿忠书记代表市委所作的这一指示精神,迅速将工作重心向基层和广大普通青年倾斜,切实加强青年组织的基层基础工作,将各类服务深入到广大青年中去。

1、坚持立足社区,服务广大普通青年。社区是团队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今年以来,各级团组织根据实际需求,在社区开设了社会实践、关爱救助、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维权热线等工作项目,基本覆盖全市600多个社区。在立足行政社区的同时,也扎根网络虚拟社区,在对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设立了青少年绿色上网示范教育点,并免费向青少年开放。近期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网上知识竞赛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青少年网民参加。目前,全市团组织拥有大小网站100多个,成为思想引导、宣传动员广大青少年的重要网络阵地。

2、打造特区青工文化,服务外来务工青年成长发展。在外来务工青年较集中的工业区,设立了青工学校、法制基地,成为服务务工青年成长成才的有形阵地;进一步加强全市400多家大家乐舞台、77家青年中心,12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动青工食堂建设,不断丰富服务项目,成为服务务工青年生活、娱乐的平台;积极发展充满活力、健康有益的特区青工文化,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活动、外来青工歌手大赛、“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赛等主题活动,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塑造务工青年。

3、活动形式多样,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开展了大学生下基层社会实践活动、“一对一”关爱、手拉手共成长等工作项目,在帮扶困难大学生工作中,尝试引入“回报社会”的环节,引导受助大学生以参与义工服务的形式回报社会关爱。依托我市各类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在今年暑期开展了校外实践、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红色之旅、精品剧目、公益宣传等各类特色活动,吸引中、小学生近30万人次参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拓宽青年视野,全方位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满足青年成长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开展了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童话节、青少年领袖训练团、千人美术创作、少儿艺术大赛、科技大讲堂等活动,受到青少年普遍欢迎。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学习,开拓青少年的国际化视野,7月份开展的“龙腾中华——深港澳台青少年号文化专列”活动,吸引了深、港、澳、台四地的600

多名青少年,横跨8个省市,行程7000多公里;8月份开展的“友谊之旅”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文化交流周活动,吸引了100多名中外青少年共聚鹏城,围绕和平与环保两大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二)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共青团固本强基建设

全市青年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级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固本强基工作。团市委提出了“抓基础、促活跃”的工作思路,下发了《深圳共青团基层团组织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并进一步完善了基层联系点制度、基层考核评先制度、基层调研制度等专项制度,促进基层团工作全面活跃,努力把基层团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巩固、充满活力的坚强集体。

1、“两新”组织团建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在青年工作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各团区委均联合有关部门开展调研,出台了本区“两新”组织团建实施意见或工作规划,制定各项工作措施。经过半年来的推进,我市“两新”组织团建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全市有“两新”团组织1284家,其中今年新增了350家,覆盖团员青年超过100万人。

第四篇: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站在新的起点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站在新的起点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谢克新

(石泉县电力局)

摘要:人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对企业快速壮大发展起着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站在;新起点;实施;人才强企

3月14日,市公司召开了安康地电系统2011年人才工作暨“名师带徒”工作会议,总经理陈耀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是在集团公司实施新“两型两化”战略和开展企业文化“优化年”活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集团公司、市公司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我公司人才工作主要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当前,我们正处于公司化改造运营起步时期,正担负着五年农网升级改造重大繁重工程的压力,正面临着深入挖潜弥补“马路经济”电量下滑的关键期,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就需要有一大批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迎着困难而上,成为石泉县供电分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只有拥有大量人才,才能支撑我公司 1

跻身系统A级单位的工作总定位,才是我们成事之基、发展之要、兴企之本;只有突破人才瓶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人员短缺的现状,才能使我们企业脱胎换骨;只有做强人才这个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提升我公司发展竞争力。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尽快把人才竞争力抓上去。

二、人才队伍现状

近三年来,我们加大了企业人才培养力度,创造条件鼓励职工积极升造,特别是公司化改造以来,启用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有志年青职工,用干事业来磨炼他们的能力,通过实践证明,他们正在走上迈向人才的康庄大道。但也要看到我们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总量不足,高、中级人才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公司工程师只有2人,占职工总数1.08%,技师只有5人,占职工总数2.7%,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较少。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创新型、资本型、多元化、信息化”新“两型两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是运行岗位人才短缺严重。当前变电运行人员专业技能相对低下、创新管理能力不足,能熟悉设备性能、原理及故障分析的人很少,多次造成我公司标准化变电站验收十分被动的局面;三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我们的配电线路、抄核收等专业有不少操作能手,但说到理论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在技术比武上这就是我们的弱项。因此,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从各项事业发展的战

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在我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大力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和科学的人才观,大力推进人才培育工作,切实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

三、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打造人才发展平台

要树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用人理念,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战略地位,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努力为员工的成长搭建平台。拓宽员工成长渠道,培养一批精通经营管理业务、熟悉企业管理、具有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管理人才;一批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攻关能力的技术人才;一批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勇于实践的技能人才。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只要在本职岗位上认真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技能,人人都是人才的感觉,从而形成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打造人才的成长平台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训、重点人才重点培训、青年人才全面培训、紧缺人才加速培训的原则。一是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对优秀人才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典型、扩大影响,营造人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二是开展人才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到改善人才发展

环境,激活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执行力;三是科学引导青年职工积极谋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自身位置,确立各阶段发展目标;四是切实开展“传帮带”活动。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开展带徒活动,要把自己的才能毫不保留的传给徒弟,做徒弟的要认真虚心吸收,并按照师傅要求做好每项工作;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全面实施优胜劣汰制度。要号召员工向各类技术能手、管理人才等学习,要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技能人才。对这些人才我们要鼓励,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去锤炼,激励他们向更高、更广、更强挺进;六是强化全员教育培训。要启动池河培训基地培训计划,做好入职培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七是围绕集团公司管理创新项目鼓励全员参与。去年我们管理创新工作交了“白卷”,这是去年工作的一大失误。拿破仑曾说过:“一个成功的人,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探讨失败。探讨失败的原因,就是找到成功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管理人员有一份的心思放在这件事上,带领员工,群策群力,今年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五、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打造人才的发挥平台

按照集团公司、市公司人才发展战略要求,要全面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认真落实上级提出的有关人才工作方面的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细化考核内容。在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既要看学历、重资历,更要看业

绩、重品德、重贡献。要引入竞争机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把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给以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让人才对工作充满信心,对事业充满希望。把每月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部门和个人,进行定量描述和量化考核,按照业绩考核情况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绩效分配倾向于生产一线、艰苦岗位、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对业绩较差甚至出现重大失误的,要给予严肃处理。让优秀人才有成就感,一般人员有压力感,不称职人员有危机感,从而促进比学赶帮氛围形成。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发展仰仗人才,事业兴衰取决于人才。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好人才工作,为实现集团公司新“两型两化”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闽委发[2004]11号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精神,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的人才队伍,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战略位置

1、人才是关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大计,人才为先;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实现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施了“以智取胜”、“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了人才总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观念创新不够,人才政策不够落实,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省之路,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市场配置为基础、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基本要求:

——服务发展大局。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确定人才工作目标,制定人才政策措施,推进人才资源规划、开发、配置、利用,以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

——坚持唯才是举。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的创造活力,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统筹资源开发。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统筹人才资源与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目标任务: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培养造就数百万高素质劳动者,上百万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到2010年,使我省人才资源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8%,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6%,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7%。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业环境有较大改善,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施展才能的平台,努力把福建建成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海峡西岸人才聚集区。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制定实施《福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对8所重点建设高校的扶持力度,力争建成一两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以上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建设具备理论和技能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训基地。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设立政府奖学金制度。倡导企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建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用人单位支持、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统筹协调社会教育资源,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开辟多种渠道,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6、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养。认真贯彻落实《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扎实抓好党政领导人才普遍轮训工作。实施“500名党政领导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每年选拔10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加大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进一步做好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把选派干部支援欠发达地区建设、西部开发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加大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

7、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抓好500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建设,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精神培养,提高职业化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8、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继续推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建设,实施“155专家工程”,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体现国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实施“三个一百”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省外院士专家身边进修深造、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支持100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培养人才的作用。设立青年博士科研启动专项经费,对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博士毕业生首次申请科研项目,经业内专家评议,由省政府科技部门和用人单位按1∶1比例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加强博士后工作,支持博士后站点建设。实行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课题管理制度。推行课题招标制度,政府出资的重大研究课题,符合条件的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深化“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加强科技副职选派工作,推广专家服务团做法。关心和爱护理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理论人才。

9、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到2010年,新培养200万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2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3万人。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技能考核,组织技术革新和工艺攻关,开展班组技术比赛和岗位技能竞赛,促进岗位成才。

三、创新引进方式,促进人才聚集

10、制定人才引进专业目录。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项目对人才需求,加强对紧缺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每年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各级政府对依据目录引进的人才,按每人每月800元标准逐年发放5年生活津贴。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购买住房,由各级政府按当地商品房中等价格和相应面积标准给予购房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补贴,由个人自行选购房源。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专业目录中急需的博士毕业生,愿意到企业工作又希望保留事业人员关系的,可委托人才储备中心管理,编制部门相应划出机动编制,三年内,根据本人意愿,或将关系转到企业、或推荐到事业单位工作。

11、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对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以不改变户籍、国籍的形式来我省工作或者创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发放《福建省引进人才居住证》。持证者可以受聘担任企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符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资格条件的,可以参加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其子女入学入托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可以在本省办理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专利申请、外汇兑换、公安部授权允许的有关出入境事务及其他商务活动等相关事务。

12、积极引进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智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两岸三地人才交流,搭建闽港人才合作平台,选派业务骨干赴港研修,聘请技术和管理专家到福建工作,实现互补互惠。政府引导、聚集社会力量,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投入,为留学人员来闽创业提供良好服务。举办中国留学人员(福建)创业项目竞赛活动,经专家评审确认的优秀项目,省里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帮助其落地发展。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留学生团体、专家组织和国际友好城市的联系,支持高层次人才筹办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

13、提高人才引进服务质量。依托福州、厦门等地优质中小学创办国际学校或双语班级,为引进的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和华侨、外国专家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服务。对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引进的核心人才,可根据需要配备特别行政助理。鼓励市县建立人才储备中心,在人才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博士后公寓和人才公寓。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协调服务机构,建立人才引进快速通道。

四、完善使用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14、推进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委《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若干规定》,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机关内设机构职位空缺原则上采取竞争上岗,把竞争上岗与试用期制、任期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进一步拓宽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党政领导岗位的渠道,选择一批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健全公务员制度,探索政府雇员制度,行政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选聘特殊人才承担专门工作。制定并实施优秀人才破格选拔使用办法。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领导人才交流制度。

15、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模式,实行出资人代表委派制或选举制,建立管人与管资产、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逐步实现由组织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推行社会化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推进职业经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

16、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全面推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落实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打破身份限制,实行自主聘任。坚持和完善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考核、公开招聘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维护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制定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

五、改进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

17、深化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修订和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根据各专业技术岗位特点,在资格申报评审中对外语提出不同要求。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申报评审多种专业技术资格,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自行评审相应学科教授、研究员资格。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可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各行业实用型人才,可不受学历和从事技术工作时间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

18、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考评,打破年龄、资历、学历、身份限制,重在业绩和企业认可。加大考核鉴定力度,探索成果鉴定、实物鉴定和企业认定等办法,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办法改革试点。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络,下放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权限,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六、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人才合理流动

19、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做大做强综合性人才市场,办好各类专业人才市场,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建立市场供求、薪酬信息发布制度,推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贯通和业务联合,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拓展人才派遣、劳务派遣服务项目。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原则,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营、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培育“猎头”机构。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加强人才市场监管与调控。

20、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打破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解决人才流动中涉及的相关权益问题,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方式进行流动。试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21、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地区附加津贴标准。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对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编制内工资总额包干,推动省属高校财政拨款体制改革,制定按生均教育费和实际在校生数核定教育事业费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绩效贡献与薪酬相统一的内部收入分配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以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体系。探索产权激励机制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才持股制度,实行技术成果按收益提取奖励的分配制度。

22、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省委、省政府设立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杰出科技人员、突出贡献企业家、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优秀回国留学人员人才表彰制度,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对获得奖项的各类人才给予重奖。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评选表彰一批重才爱才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组织、华侨、华人和知名人士设立人才奖项。

23、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人才加发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费,其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单位时上月平均工资×在机关单位工作年限×0.9%×120。建立个人缴费窗口,为离开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工作的人才接续社会保险关系。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提高高层次、高技能和急需人才的保障水平。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人才、残障以及患有其他身体缺陷的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制度。重要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年1万元,并分类予以体现。特殊保障津贴分别按各50%的比例记入养老、医疗个人帐户,并由相应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按养老、医疗的相关规定办理记帐和享受待遇手续。

八、克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开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

24、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工作范畴。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工商联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系重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及时掌握人才资源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院校要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立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改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办理出国(境)手续的办法。

25、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推选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的人选,选拔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同等享受政府各种表彰奖励、特殊津贴评定、各种“人才工程”人选的选拔、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基金、课题评审、信息服务以及政府出台的各项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业,对辞职人员发给相应的辞职补助费。

九、加强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

26、扶持人才资源开发。省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拔尖人才津贴、引进急需人才生活补贴和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给予适当补贴。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科研项目立项、引智项目申报、优秀人才评选、人才开发基金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适当倾斜。鼓励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承担项目。完善沿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发达地区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单位开展技术、人才协作。鼓励发达地区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结成用工和职业培训联盟,把劳动用工与人才培养、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不得采用重新建档等方式吸纳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技术人才作用,积极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大力开发农村实用型人才。

27、加强智力支持。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可将户口落在工作单位所在地的设区市的城区,也可留在家庭所在地。逐步实行省、市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主要面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基层工作二年以上的各类人员招考。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继续做好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2005开始,对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非城区乡镇工作满5年、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组织省直单位和沿海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定期服务。继续选派党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相对落后村任职。对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择地落户手续,工作地区应为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8、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成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省委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区)委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配备工作力量,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组织部门要做好牵头工作,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落实好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各项部署。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的研究力度,抓紧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加快人才环境建设,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办好“人才活动周”。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企业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

29、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省级财政增加2000万元,统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增经费支出,此后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人才智力引进等项工作。强化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企业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独立科目,计入经营成本。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人才投入效益。

30、抓好人才工作的落实。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各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人才工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制定人才工作要点并分解立项,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各项人才政策完善和衔接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增强诚信意识,做到承诺有度、践诺有信,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

各设区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4年10月28日

上一篇:师生关系教育学教案下一篇: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