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2023-01-23

第一篇:宁波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智慧城市看宁波

在信息化大潮云卷浪涌的今天,宁波将目光瞄向了更高层次――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宁波发展战略。9月2日至4日,2011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隆重举办,吸引了5.2万名观众,16个总投资达65亿元的智慧城市合作项目花落宁波。浙江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联合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支持宁波成为“智慧城市”国家综合试点城市。

国内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既有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南京、武汉这样的省会城市,而论组织体系的完备、规划措施的齐全、技术方案的众多,宁波当仁不让。通过举办首届智博会,宁波将“智慧城市”打造成了自己的名片。

展览展示巨头聚首

9月2日,智博会开幕式吸引了参展商、媒体记者、普通市民的广泛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八大主办方的领导共同为首届智博会剪彩。

宁波市经信委工作人员屠炯介绍,智博会主题馆是智慧城市主题展和大企业形象展,还有另外三个展馆分别是三大通信运营商及合作伙伴展,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四大展馆根据展出内容又划分为十大主题展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区、软件与智能化成果展区、大企业展区、智慧城市管理区、智慧家居生活展区、智慧通信网络系统展区、物联网产业展区、软件服务展区、智慧工业技术装备展区、智慧健康保障展区。

在IBM展台,IBM中国开发实验室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资深顾问王莉春向记者介绍说,今年5月,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落户在了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IBM名为“智慧物流云”的云计算行业解决方案,将与宁波正在打造的“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深度融合,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并将在11月4日正式对外发布。

《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对2015年智慧物流的表述是:在全国率先进入示范性智慧物流节点城市行列,全市80%的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网络化,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港口物流领域普遍应用,集装箱智能化应用达到100%。

对于宁波这样的港口城市来说,物流就是命脉。宁波以IBM智慧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高端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将使5000多家物流企业获益,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也会因物流成本下降而带来更多的利润。

智博会的展览展示堪称是一场体验高科技和未来发展的智慧“盛宴”,然而参观的时间有限,不过,惠普的云解决方案、新加坡软铸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的远程会诊系统、北京奥尔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物联网教育方案、台湾陇华电子的智慧市民IPTV品平台还是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高峰论坛大腕云集

在9月2日举办的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演讲嘉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内涵、发展思路、体制创新、产业动态等进行深入交流和广泛的研讨。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做了主题为“智能城市的内涵分析”的演讲。他介绍,曾经有家企业请一些城市的市长到公司去参观各种智慧系统。市长在仔细参观智慧系统后说,你们这些系统都没有市长的视野。

潘云鹤指出,智能城市处理的是一个多维关系,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和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密切相关。他认为,智能城市有三种视野:第一,IT行业的视野,就是铺设更宽更快的信息通道,开发联网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推广各种应用系统;第二,城市各部门的视野,包括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电网等;第三,市长的视野,他要研究宏观的战略,如何令城市战胜挑战、抓住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市长认为IT企业没有市长的视野,是因为IT企业只研究了一维或者两维的系统。

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国际总裁谢劲松在论坛中介绍新加坡智慧国建设经验时说,智慧国2015计划是新加坡的一个十年计划,始于2006年,政府共投资约40亿新元(约人民币215亿元),旨在实现利用无处不在的ICT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能化国家、全球化城市的愿景。预计成果共有三个:

一、以ICT为手段,实现国民生活内容丰富化;

二、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

三、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与大家分享了IBM智慧城市经验。他说,IBM对过去一年多将近2000个智慧城市实践做了总结,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是感知与管理,即将众多感应器收集的信息稍加应用,就达到以前达不到的管理能力;第二,将多个不同的信息源整合起来后,可能产生新的创新机会;第三,将大量的数据,甚至是语音数据整合后,通过分析和借助新功能的优化和预估,可能帮助一个企业或行政服务机构进行大幅度的转型。

签约项目硕果累累

智博会的一大收获,是签约了16个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达65亿元。在签约项目中,涉及到云计算高新技术的项目就有6个。其中,宁波绿色云计算产业基地项目一期规划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标准机柜2500个,可以放置4万台服务器,将成为目前浙江省内规模较大的数据中心。万国数据“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云计算产业园”将以云计算产业园为平台,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云谷”。宁波浪潮云计算平台及应用项目拟在5年内在宁波实施三个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投资云计算创新应用中心,参与智慧行业应用系统开发,为宁波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再聚集、再发展做贡献。曙光云计算项目将在宁波建立宁波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承接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应用及产业发展的云计算应用并提供公共服务。

签约项目主要集中在远程服务与管理、远程医疗影像诊断、物联网及网络游戏、影视文化、在线视频等方面。其中,由上海嘉际电子和宁波盛光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的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可年产1500万只物联网磁性传感器,产品重点应用在智能汽车控制、智能电网、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宁波市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经信委副主任谢月娣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宁波市正在加强产业引进合作,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宁波与华为合作共建的智慧健康研究院已经落地,还将加快推进与印度塔塔公司在智慧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宁波市政府正在抓紧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各项扶持政策,每年投入的财政资金不少于10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5亿元。同时,宁波还积极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专业投资公司,争取带动更多的社会投入。

谢月娣认为,宁波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将会更好地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量的中小企业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产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宁波有很多家电、模具、玩具企业,通过工业设计以及营销方式的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这是调整的重点。起码在近一段时间,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是工作的重点。政府提出建设六大工程,从公共平台搭建、人才培训、龙头企业培育、政策支持等各方面进行推动。

据了解,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第二篇: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研究

序 黄兴国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现代城市发展中,港口城市的发展居于重要地位。在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其经济地位、战略地位,将对中国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许多沿海港口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并加强了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宁波是一个港口城市,不管从宁波城市自身的特点来看,还是从宁波的现实发展需要来看,都必须很好的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研究一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它形成和发挥咱的条件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今后的发展趋势怎么样以及如何去建设它?等等。

一般来说,港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航道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腹地条件、物流条件和贸易条件,还要有基本的人口集聚和服务条件。从中外港口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通常都经历了内河港向河口港再向海港发展的过程,辐射范围由小区域向较大区域再向国际化发展,港口功能则由自然港口向专业港口再向综合港口转变。当然,由于发展条件所限,有一些港口不能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与科技发达、社会与文化先进、港口吞吐能力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通畅便捷和城市国际交往广泛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类型,从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有世界型城市、洲际型城市和地区型城市;从港口的性质和特点来看,有综合型和专业型两类。从国际上来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港城一体化、大都市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宁波的建设目标初步研究结论是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专业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宁波发展目标的确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对宁波的发展十分重视,要求宁波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重化工业基地,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1992年,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城市规划调整会议,首次提出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构想。此后,宁波市有关方面会同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探讨现代化国家港口城市问题,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1999年,中共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并确定了港口开发、科教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化“四个突破”战略重点。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根据十六大提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顺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宁波发展的新实际,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宁波未来发挥咱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思路。

近几年来,宁波大力实施“四个突破”和“新世纪工程”,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2年,预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港口货物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5万标箱,外贸进出口122.7亿美元。据国家有关研究机构资料显示,目前宁波综合势力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20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中居第5位。可以说,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决不能故步自封,沾沾自喜,要清醒地看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看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看到与先进兄弟城市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优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攀登新高峰。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确立了发展是根本任务、中心任务,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发展来进行。综观全局,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展问题尤其迫切。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全国各地的情况是这样,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宁波更是如此。宁波港从昔日无足轻重的小港,成为今天充满活力的现代文明城市,这些都是由于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以强市富民为己任,不断给发展加力的结果。

发展要有全面的观念。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树立全面的发展观,还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三者有机地同意起来。

发展要有全新的战略思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宁波发展正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现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宁波在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中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大战略方针,并希望宁波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争取发展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为全省和全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个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宁波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一个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现有发展基础为新的起跑线,着力于“强化基础、优化结构、发挥优势、注重协调”,继续实施“四个突破”战略重点,加大港口开发力度,切实抓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实施“新世纪工程”,坚持高起点、大投入,开工建设包括交通港口、临港工业、信息化、城市化、科教文化、农业水利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一批重大基础项目,尤其要大力推进“四区三园”建设,努力做好“江、湖、港、桥”四篇文章,集中力量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华大文化,从而实现宁波跨越式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20年宁波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到201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0美元,到2020年再翻一番,达到12000美元。这一奋斗目标展示了宁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求宁波必须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开展《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课题调研,就是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研究宁波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问题,深化对宁波未来20年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的认识,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明晰化,并力求高起点、大手笔谋划宁波新一轮大发展。

《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研究》作为中共宁波市委确立的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组全体同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加快宁波发展作为主线,贯穿课题调研的全过程,对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实际调研和理论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研究报告中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正在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将为推进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在研究报告中有些观点和看法可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宁波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也将会继续深化和完善。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要把全市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一共同的发展目标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让发展汇成一个强劲的旋律,激荡在人们的心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目录

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战略研究(总体报告) 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现实基础和外部条件分析

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与功能研究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建设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研究 宁波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研究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交通体系研究

提高宁波工业竞争力研究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宁波城市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 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可以发展研究

宁波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研究 宁波构建国际化人才高地战略研究

宁波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建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宁波经济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研究 宁波依托上海融入国际化研究

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市场制度环境建设 创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文化发展研究

宁波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研究

创建宁波旅游强市研究

后记 后记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中共宁波市委根据中央和浙江对宁波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宁波发展的新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的21世纪初叶宁波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今年年初,为了深化研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构想,全面理清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思路,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增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中共宁波市委决定将《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研究》作为2002的重大调研课题,并专门成立了由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同志为总负责,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市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余钟夫同志为执行负责,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为牵头单位,20多个市级部门的100余位领导和专家具体参加的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伊始,黄兴国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全面布置了课题研究工作,并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任务、时间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之中,他多次召集会议,认真听取各课题组汇报,及时掌握研究进展情况,对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意见。21个课题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劳动,完成了1个主报告和20个分报告,取得了

可贵的研究成果。

随后,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邀请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和浙江等地的国内知名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咨询和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课题选题及时,阵容宏大,方法科学,内容详实,意义重大,研究报告思路宽,有新意,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参考价值,总体研究水平在同类研究中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专家们就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们的指导意见,各课题组对研究报告做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

本书是在《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研究》课题基础上,对全部研究报告进行综合编写而成。黄兴国同志为编辑委员会主任,余钟夫同志为执行主任,各分课题组长为委员。全书经余钟夫同志审稿和审定。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政研室、市计委、市经委、市建委、市交通局、市体改办、市法制局、市信息办、市外经贸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市环保局、市港务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中国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羁勒积极支持,并对各自承担的研究报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校对。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前期编务工作由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负责,阎勤副主任及林崇建、苏新民、陈利权、邓小河、王巍、蒋建峰、王仕龙、张世清等同志做了大

量具体工作。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浙江省宁波市城市生态环境调查

南京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浙江省宁波市城市生态环境调查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生态是根,经济是树,根深才能叶茂。涵养秀山丽水,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瓯海才有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本,才会有美好的明天。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

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5日至2012年8月5日

调查地点:

浙江省宁波市

宁波市生态环境概述:

我区自然生态基础优越。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1.8%,境内有泽雅、茶山两处省级森林公园,另外还有仙岩、岷岗等风景名胜区及三垟湿地、大罗山生态保护区等自然生态资源,具有丰富的水利、森林及动物等自然资源。境内雨水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降水1700mm,全区地表水资源量8.15亿m³,地下水资源0.49亿m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83 m³,境内三垟湿地面积达11平方公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良好的人文景观为瓯海生态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带来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致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都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水污染问题特别突出,温瑞塘河水质目前大部分是劣V类,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严重,娱乐噪声,建设施工噪声、工业噪声以及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目前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特别是交通噪声,已明显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另外,据监测数据显示,我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Ⅱ以上天数达346天,优良率为94.8%,但依现实情况来看,空气质量

1 受汽车尾气、扬尘等影响较大,且天气优良率有下降趋势。

城市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工程相当滞后,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还远未完善,目前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仅为50.2%,农村大部分污水直排塘河。固体废物污染现象相当普遍,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低,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67.4%。城区园林绿化水平较低,总量少、档次低,日常维养整体水平较差,生态绿化系统远未形成,绿化生态效应远没有体现。

总体来看,宁波市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社会经济基础和生态建设基础,但工业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生态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生态环境质量远远没有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

宁波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区财政每年下达1000万元,而实际用于生态区创建的资金只有500万元。根据生态村创建考核指标要求,农村道路、污水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不足,难以保障生态区创建全面深入开展。

(二)水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突出

虽然近几年大力开展污染整治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因历史欠账太多和基础薄弱,水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水环境没有明显改善,温瑞塘河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城区主要河道水体水质大部分处于iv类以下,辖区内温瑞塘河流域污染仍然严重。

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严重,城区部分区域交通噪音远高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部分地段噪音污染突出,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工作生活,对建设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有力的管控措施。

(三)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一是工业企业的结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居多,企业规模不大,

2 产业集聚不足,特别是“低、小、散”企业分散各地,这些企业的污染整治和排污管理,已成为当前环保部门的管理难点。二是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还相当滞后。我区目前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仅为50.2%,农村更低,基本上为直排,离生态区的指标要求差距还很大。全区污水管网系统还远未完善,污水管网普及率低,管网维养没有正常开展,破损严重。目前全区仅景山街道,梧田、经济开发区老区全部纳入市政管网,新桥、郭溪、瞿溪部分纳管,而茶山、仙岩、丽岙、潘桥、三垟、南白象、泽雅管网基本空白或未纳管,特别是大多数农村污水管网空白,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网。全区仅有瞿溪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为0.4万吨,因此,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相当薄弱。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7.4%,垃圾无法日产日清,造成许多垃圾露天堆放,甚至入河、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镇貌的整洁和生活环境质量。

(四)园林绿化水平较低

前几年,由于宁波市财政紧张和绿化意识不强,造成园林绿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城市建设其他项目相比,园林绿化建设更加滞后,存在园林绿化规模总量偏小,园林绿化系统尚未完善、园林绿地绿化档次较低、管理有待提高等问题。目前,宁波市城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还比较低,离36%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9平方米公共绿地的园林城市标准值还有相当一段差距,生态环境提升的绿化基础还非常薄弱。

(五)市容环境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

宁波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集聚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市容环卫具有典型的脏、乱、差等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居民自身素质不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人为破坏市容市貌;另一方面是环卫设施不足和环卫清扫水平不高,客观上也影响了市容市貌的改善。

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

坚持调优调高调强的基本取向,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要抓住沿海产业带发展机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低、小、散”企业,引进高新科技企业,淘汰污染企业;要注重短期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要在突出重点、专项整治、

3 严管重罚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低、小、散”企业整合和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绿色经济。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保障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实施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区的城市品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项工程,虽然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但其综合效益也是巨大的。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环保投入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我区财政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财政预算要满足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的资金需求,充分保障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有力推进生态区建设。

调整环保投资方向,建立生态建设基金及污染防治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府对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争取外源资金的支持,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民众投资于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去。

(三)加快设施建设,夯实生态基础

(1)制定全区污水治理计划和各片区污水详细规划,明确污水设施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系统推进全区污水系统建设。

(2)突出重点,循序推进。因历史欠账太多,污水设施工程巨大、投入巨大,短时期难以一蹴而就,应根据实际区分轻重缓急循序推进。目前应抓重点抓节点,首先解决一些污水量大污染重的片区和重点部位的污水排放问题。比如农高园农产品加工区排污、高教园区污水接入茶白路干管、仙岩污水处理厂的接入污水管道、梧田104国道以西片区、城市中心区排污以及郭溪任桥片、潘桥仙门片和横屿南片、新桥高翔片、南白象霞坊片等等片区截污纳管。另外要加快仙岩和泽雅二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尽快启动梧田北片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

(3)有效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污水管网基本空白,污水直排河流,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是今后我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解决,否则全面提高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率将难以实现。农村污水具有分散、量小的特征,多数不具备截污纳管的条件,“十二五”期间,按照《瓯海区污水专项规划》,结合瓯海区农村特点,采用分散或集中治理相结

4 合的方式,推进农村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对具备条件的应加快截污纳管进度,对不能实施截污纳管的要采用分散处理的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土地渗滤、沼气净化等)进行处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提高全区污水收集处理水平。目前应落实有关具体工作和措施:一是理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全面系统开展这项工作。二是开展研究试点,探索适合我区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方式。

(四)抓好绿化工作,再造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绿化先行,绿化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充分认识抓绿化就是抓环境、抓生态、抓转型、抓发展、抓民生,切实把绿化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全力推动绿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我区自然森林资源丰富,重视山地人工造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显著。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力度,完善公益林结构,为我区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自然环境基础。

2、构建绿带景观网络。打造沿河沿路沿线沿山绿带,构建绿带生态景观网络。沿河绿化以塘河绿化为主,沿主塘河建设生态文化森林景观带,塘河支流和其他河道两侧原则上都要种植绿化带。沿路沿山绿化是以沿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区内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和两侧山体一面坡为重点进行绿化造林。沿线绿化是指以高压线、沟渠、农田路网沿线规划种植绿化带,利用各类控制用地进行绿化,构建平原绿化林带网络。城市市政道路要按照园林城市的要求提高市政道路的绿化率和档次,提高乔木比例,提高生态效应。在中心区、站前区等核心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在主干道路规划控制线范围规划种植绿带。

3、打造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反映了园林绿化水平和生态生活环境的状况。要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在中心区、站前区等城市建设规划区,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和广场;在塘河沿线规划建设滨河公园和主题公园;利用自然山体建设山地公园;利用各类闲置地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

(五)整治环境污染,构建生态产业

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了环境污染,才可能实行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优化生态

5 环境,要着力抓污染防治。

1、继续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工作。深化行业污染治理工作,在巩固前几年行业污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一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工作,特别是三溪片制革业污染整治力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加大重污染企业、涉河涉水企业的日常监督监测,确保企业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实现达标排放。加大企业偷漏排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三同时”项目和限期治理项目的检查。深化“低、小、散”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有效破解“低小散”企业的污染难题。

2、加强噪声污染整治。重视噪声污染治理,开展以交通噪声污染治理为重点的治理活动,严格执行汽车喇叭禁鸣规定,在建成区范围内以及学校、医院、居民区等重点地段禁鸣汽车喇叭,加大对违反禁鸣规定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审查、控制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尤其是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区域周边,保证施工噪声审批率达到100%。加大工业噪声污染管理力度,确保工业企业固定噪声源达标,严格新建项目审批,确保居民住宅30米以内不增加新噪声污染源。

3、加大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减少扬尘污染。加强对工地文明施工的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文明施工的相关规定落实措施,避免将建筑工地上的扬尘带出、污染到施工现场以外的城市道路,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处实施车辆清洗等降尘措施,对施工现场道路、作业区、生活区按规定进行地面硬化,对违法行为要严管重罚。

(六)完善机制体制,提升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复杂、点大面广,牵涉行业多,滞后性强,控制难度大,需要从宏观、战略上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科学的规划,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体制机制。

1、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

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3、理顺污水设施、环卫保洁、绿化等日常维养机制。

4、严格执法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执法政策、标准、体系,促使企业不敢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

5、完善各类环境资源收费制度。要坚决扭转在企业中形成的收费、罚款比治污更划算的利益倾向思维,用收费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6、要转变生态环境考核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减排成果、企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千百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等纳入部门单位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7、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公开环境信息,发挥社会团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推行环保政务公开,组建环保特约监督员队伍。

第四篇: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

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

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十一五”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15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篇: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努力打造和谐宁波

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 吴长平

[内容提要] 本文从学习型城市创建与和谐城市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学习型城市创建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当前我市学习型城市创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大力推进我市学习型城市创建的五点对策: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分类指导,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完善保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强研究,形成宁波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品牌。 [关键词]

和谐宁波

学习型城市创建

学习型城市是以学习和教育职能为最本质职能,以开放、创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和谐城市。(1)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学习型城市创建与和谐城市建设的关系

(一)学习型城市创建,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并就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城市是社会的细

1 胞。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建设和谐城市入手。和谐城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一个和谐城市至少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经济要繁荣。经济繁荣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没有繁荣的经济,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二是政治要清明。政治清明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和谐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源头。三是文化要先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得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所在。四是教育科技要发达。教育关系公民素质,科技是生产力之首。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五是生态环境要宜人。没有好的、适宜于居住的环境作保障,脏乱差、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迟早会失去对居民的吸引力。六是、基础设施要完善。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立方体的骨架,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七是、管理服务要优质。在衡量城市宜居性的各项指标里面,完善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这也是实现城市和谐的必要条件。(2)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人活动的场所。人与城市的和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其主观意识、思想行为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人可以推进城市的发展,也可以阻碍城市的发展。人与城市就像乐手和乐谱一样,只有心灵契合,韵律通顺,才能演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因此,要构建和谐城市,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二)学习型城市创建,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途径。综观国内各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大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展比较顺利,活力比较强劲,前景比较广阔的城市,都有两条基本的经验:一是坚持第一要务,牢牢夯实构建和谐城市的发展基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创建和谐城市,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为和谐城市的创建提供

2 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好一切实际困难和各种社会矛盾,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极大地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3)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文明素质往往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构建和谐城市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政管理、基础建设,更要重视城市的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教育进步,尤其是要积极开展学习型城市的创建。通过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既可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自1999年9月,上海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后, 全国现已有上海、大连、常州、北京、南京、宁波、杭州、青岛、长春、苏州、温州、九江等60多个城市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十分之一。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以经济为纽带、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我国三大城市群内。

二、当前我市学习型城市创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当前我市学习型城市创建的现状

2001年2月,宁波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要把我市逐步建成学习型城市”。2001年7月30日,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宁波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我市部分基础较好的县区、街道、镇(乡)开展社区教育实

3 验试点工作。此后,我市社区教育工作有了迅猛发展。到今年8月底为止,我市已有鄞州区、海曙区、江东区3个区先后被列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慈溪市、江北区、镇海区、象山县4个县区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7个社区教育实验区以社区教育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目标。2003年12月,象山县委分别通过《中共象山县委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决议》和《中共象山县委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意见》,并于2004年1月建立了全县建设学习型社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鄞州区政府办公室于2004年3月制订了《鄞州区创建学习型城区规划(2003-2010年)》。海曙区于2004年4月拉开了创建学习型城区的帷幕,由区委、区政府召开创建学习型城区动员大会,并印发了《中共海曙区委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区活动的意见》。江东区委、区政府于2004年5月25日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开展学习型城区创建活动的决定》。江北区委、区政府在2004年7月召开了创建学习型社区动员大会。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宁波的社区教育有了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到2004年底,全市建立县级社区学院6所,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97所,社区市民学校1045所;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1411名,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6634名,志愿者4.5万余名。社区居民年受教育培训达113万人次,占居民总数的38.63%。全市创建学习型家庭12806个,学习型楼群1399个,学习型单位1697个,学习型社区97个。(4)可以说,我市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宁波的四个文明建设、为宁波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提供了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精神动力。

综观我市几年来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其基本做法和经验是:1、领导重视是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前提。学习型城市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加强领导,才能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形成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强大合力;(5)2、构建终身教育

4 体系是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基础。要在全面普及幼儿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使广大市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3、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关键。全市7个全国、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已把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建设,作为学习型城区的四大支柱来抓紧抓实;4、创新工作载体是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动力。积极参加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及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全市382个社区全都参与图书援建,投入资金121.8万;大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全市“百户读书家庭”评选活动、海曙区的社区“读书月”活动、江东区的社区教育节、江北区的社区学习节和慈溪市的社区教育宣传月等活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当前我市学习型城市创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加快“法治宁波”、“平安宁波”和文化大市建设,促进发展模式转换、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对我市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纵观我市近几年来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历程,尽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北京、上海、大连、南京、常州、杭州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的创建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5 1、宣传力度还不够,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宣传仅限于民政、教育等几个主要职能部门,还没有列入市委、市府宣传的重点。从区域上看,主要限于鄞州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象山县等几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他县区的整体宣传力度明显不足。2、党委和政府的推动力还不够。市委、市府没有组建学习型城市创建的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全市的创建工作。市委、市府至今没有作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决定,没有制定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相应规划,也没有把创建学习型机关(政府)作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首要目标。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3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4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他一些县、区创建工作还没有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4、保障机制还不够有力。全市没有出台推进和保证学习型城市创建的相应政策,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全市只有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经费保障,却没有明确落实学习型城市创建的专项经费。没有设立全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没有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也没有对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检查。5、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县区有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愿望和要求,但对如何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却很茫然。少数县区对学习型城市创建有一定的思路,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三、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对策思考

(一)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要把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宣传工作的重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学习型城市创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政策措施。全市新闻媒体要开辟学习型城市创建宣传专栏,及时跟踪报道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

6 的动态信息。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通过编印学习材料、印发工作简报、建立学习型城市创建专题网站、举办一些主题宣传活动等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人人终身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良好创建氛围。

(二)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加强领导是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根本保证。要把学习型城市创建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建设规划,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尽早建立市委、市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学习型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及早研究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决定,要制定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加快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步伐。

(三)分类指导,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针对目前学习型城市创建事实上存在的差异,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坚持整体规划、中心辐射、梯度推进的发展方针,形成局部整体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而言,要以鄞州区、海曙区、江东区3个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为学习型城市创建示范区、慈溪市、江北区、镇海区、象山县4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为学习型城市创建重点区、余姚等其他县区为学习型城市创建发展区。通过示范带动、重点推进、促进全市各县区创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四)完善保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要建立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的组织协调落实。要制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政领导班子、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指导全市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要定期对全市各县区创建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对于在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

7 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的表彰和奖励。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创建经费的落实。

(五)加强研究,形成宁波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品牌。要对学习型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展集体攻关,为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提供理论的指导。针对目前国内已形成的中国创建学习型城市三大模式(北京模式、大连模式、常州模式),要进行的认真系统的学习借鉴,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要结合宁波自身实际,对目前已开展的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提练,形成我市自己独有的创建特色和品牌,着力提升我市学习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1版. 14-15.

2、安俊辉,《谈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2006年6月15日,《光明日报》。

3、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高奏和谐城市“三部曲》,来源于通网.精神文明 http://jswm.allnet.cn, 2005年10月26日.

4、吴国平,《第三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182-184.

5、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2》,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1月第1版.28-30.

二00六年十月一日

8

上一篇:民主评议个人发言提纲下一篇:民主生活专题学习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