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近年来的发展历程

2023-01-23

第一篇:宁波近年来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引进外资的历程、

经验和启示

30年前,我国作出历史性抉择,向国外资本开放国内市场和资源。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外资在随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指导方针、体制创新到具体的发展战略、要素配置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深深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在此阶段,成功入围世界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目标和任务发生变化,但外资引进,特别是FDI(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了新情况,如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民福利效应下降等。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我们须保持冷静,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多种因素多个视角审视引进外资的历史环境和现实路径,权衡利弊,作出科学评价。在此方面我们亟待突围,这关系改革开放政策整体效应的发挥,关系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政府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其宗旨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和贸易往来,吸收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吸收外商投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具体的发展历程可以大体划分

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一系列利用外资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1979年7月,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同年8月,国务院设立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1984和1985年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展到北方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逐步构建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梯度式开放格局。

第二篇: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备课笔记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塑料模具的发展是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人们对各种设备和用品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塑料制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塑料制品要发展,必然要求塑料模具随之发展。汽车、家电、办公用品、工业电器、建筑材料、电子通信等塑料制品主要用户行业近年来都高位运行,发展迅速,塑料模具也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未包括港澳台统计,下同)塑料模具产值约100亿元,2004年已发展到212亿元,4年平均增长率为21%,高于模具行业总体发展速度近4个百分点。

塑料模具市场情况

我国塑料模具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一些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中高档塑料模具每年仍大量进口。在总量供不应求的同时,一些低档塑料模具已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中档塑料模具也有一些趋向于供过于求。

现将2004年我国塑料模具市场情况简介如下:

2004年,我国塑料模具总产值约212亿元,其中出口约3亿美元,约合25亿元。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共进口塑料模具约8亿美元,约合66亿元。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2004年我国塑料模具总需求约253亿元,国产模具总供给约187亿元,市场满足率73.9%。进口的塑料模具中,最多的是为汽车配套的各种饰件模具、为家电配套的各种塑壳模、为通信及办公设备配套的各种注塑模具和为建材配套的挤塑模及为电子工业配套的各种塑封模等。出口的塑料模具以中低档居多。由于我国塑料模具价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前景很好,2004年出口比2003年增长50%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市场情况来看,塑料模具生产企业应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长寿命模具,并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模具。由于我国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程塑料的高速发展,我国塑料模具的发展速度仍将继续高于模具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近年内,年增长率仍将保持20%左右的水平。

近年来,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中大量的自产自用的 - 1 -

塑料模具无确切的统计资料,因此未能计入上述的数字之中。

塑料模具水平及发展趋向

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水平已有较大提高。大型塑料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t以上的注塑模,精密塑料模的精度已可达到3μm,制件精度为0.5μm的小模数齿轮模具及达到高光学要求的车灯模具等也已能生产,多腔塑料模已能生产一模7800腔的塑封模,高速模具方面已能生产4m/min以上挤出速度的高速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及主型材双腔共挤、双色共挤、软硬共挤、后共挤、再生料共挤出和低发泡钢塑共挤等各种模具。在生产手段上,模具企业设备数控化率已有较大提高,CAD/CAE/CAM技术的应用面已大为扩大,高速加工及RP/RT等先进技术的采用已越来越多。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及模具商品化率都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热流道模具的比例也有较大提高。三资企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塑料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塑料模具的开发、结构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已显示出了一些新的趋向,现综合如下:

(1)模具的质量、周期、价格、服务四要素中,已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周期放在首位,要求模具尽快交货,这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满足用户的这一要求,各方面的工作必须跟上。

(2)大力提高开发能力,将开发工作尽量往前推,直至介入到模具用户的产品开发中去,甚至在尚无明确的用户对象之前进行开发(这需要在有较大把握和敢冒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变被动为主动。目前,电视机和显示器外壳、空调器外壳、摩托车塑件等已经采用这种方法,手机和电话机模具开发也已开始尝试。这种做法打破了长期以来模具厂只能等有了合同,才能根据用户要求进行模具设计的被动局面。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但使模具厂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开发业务和缩短模具生产周期也十分有利,受到用户的欢迎。青岛海尔模具公司等企业的“你给我一个概念,我还你一个产品”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及太仓求精模塑公司和浙江陶氏模具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开发的办法已被越来越多企业所接受,这可能也是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向。

(3)随着模具企业设计和加工水平的提高,过去以钳工为核心,大量依靠技艺的现象已有了很大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模具是一种工艺品”的概念已逐渐被

“模具是一种高新技术工业产品”所替代,模具“上下模单配成套”的概念正在被“只装不配”的概念所替代。模具正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技艺而变为今后主要依靠技术。这不但是一种生产手段的改变,也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观念的改变。这一趋向使得模具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模具精度越来越高,生产周期越来越短,钳工比例越来越低,最终促使整个模具工业水平不断提高,正在被社会所接受。我国模具行业,目前已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百个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与此趋向相适应,生产模具的主要骨干力量从技艺型人才逐渐变为技术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当然,目前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技艺型人才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模具毕竟难以完全摆脱对技艺的依靠。

(4)模具企业及其模具生产正在向信息化方面迅速发展,这也是一种趋向。21世纪,信息越来越多,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发达,信息已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高水平的模具,现代模具企业,单单只是CAD/CAM的应用已远远不够。目前许多企业已经采用的CAE、PDM、CAPP、KBE、KBS、RE、CIMS、ERP等技术及其他许多先进制造技术和虚拟网络技术等都是信息化的表现。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一趋向已被行业所共认。

(5)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模具必然会向着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现在,能把握机遇,开拓市场,不断发现新的增长点的模具企业和能生产高技术含量模具的企业日子普遍好过,任务忙不过来,利润水平和职工收入都很好,日子红红火火。因此,模具企业应把握这个趋向,使自己生产的模具向高水平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及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6)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正加速向我国转移,其表现形式:一是迁厂,二是投资,三是采购。这一趋向虽然并非近几年才有,但近几年更加明显。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与其发展需要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主要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产品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个别企业的产品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个别企业的部分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总体来看,模具的精度、型腔表面粗糙度、生产周期、寿命等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包括

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在内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10年以上的差距。

(2)工艺装备落后,组织协调能力差。虽然部分企业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工艺装备水平已比较先进,有些三资企业的装备水平也并不落后于国外,但大部分企业工艺装备仍比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们的企业组织协调能力差,难以整合或调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从而就难以承接比较大的项目。

(3)大多数企业开发能力弱。一方面是技术人员比例低、水平不够高,另一方面是科研开发投入少,更重要的是观念落后,对开发不够重视。模具企业不但要重视模具开发,而且要重视产品开发。

(4)管理落后更甚于技术落后。技术落后往往容易看到,管理落后有时却难以意识到。国内外模具企业管理上的差距十分明显,管理的差距所带来的问题往往比技术上的差距更为严重。同一个企业,设备不变,人员不变,管理一变,立竿见影,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5)供需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2004年,国产塑料模具国内市场满足率不足74%,其中大型、精密、长寿命模具满足率还要低,估计不足60%。同时,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正在加速向我国转移,国际采购越来越多,国际市场前景很好。市场需求旺盛,生产发展一时还难以跟上,供不应求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6)体制和人才问题的解决尚待时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性行业,特别是像模具这样依赖于特殊用户,需单件生产的行业,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原来的体制和经营机制已越来越显得不适应。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水平也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各地都在努力解决这两个问题,但要得到较好解决尚待时日。展望未来,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良好,国内塑料模具各主要用户行业仍将以较快速度发展,塑料模具也必将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不久的将来,定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发展展望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重视落后,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在经济全球化趋向日渐加速的情况下,尽快提高塑料模具的水平,把自己带入到国际市场中去,促进我国整个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的发展,塑料新材料及多样化成型方式今后必然会不断发展,因此对模具的要求也一定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未来的塑料模具无论是品种、结构、性能还是加工技术都必将会有较快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展望未来,下列几方面发展趋势预计会在行业中得到较快应用和推广。当然,这是需要开拓、创新和做出艰苦努力的。

1)超大型、超精密、长寿命、高效模具将得到发展。

2)多样材质、多种颜色、多层多腔、多种成型方法一体化的模具将得到发展。

3)各种快速经济模具,特别是与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的RP/RT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

4)模具设计、加工及各种管理将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CAD/CAM/CAE/CAPP及PDM等将向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5)更加高速、更加高精度、更加智能化的各种模具加工设备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推广应用。

6)更高性能及满足特殊用途的各种模具新材料将会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也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和更为先进的加工方法。

7)各种模具型腔表面处理技术、涂覆、修补、研磨和抛光等新工艺也会不断得到发展。

8)逆向工程、并行工程、复合加工乃至虚拟技术将得到发展。

9)热流道技术将会迅速发展,气辅和其他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也将会有所发展。

10)模具标准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大模具企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功夫搞好科技进步与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变到质量和水平效益型的轨道上来,模具工业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武湖教育总支关于近年来武湖教育发展及现状的工作汇报

武湖教育总支关于近年来武湖教育发展及现状的工作汇报武湖教育总支 刘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教育总支向莅临武湖小学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委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学校,关心支持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武湖教育总支关于近年来武湖教育发展及现状的工作汇报。同时我们也将认真倾听各位来宾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更加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我们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我简要的汇报一下近年来武湖教育的工作情况。

一、整体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区教育局和农场党委地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农场教育总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常规管理”为抓手,按照四个规范(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入学招生行为、规范收费行为、规范师德行为)的要求,以学校内涵发展为着力点,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主旋律,采取两大发展策略(内涵发展、均衡发展),通过建设五大工程(学校可持续发展推进工程、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工程、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工程、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四类学校协调发展工程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推进武湖教育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武湖街道办事处被区人民政府授予二OO九“教育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二、今年主要开展的工作及成效

(一)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打造优质教育环境我们把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当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农场党委政府和区教育局竭尽全力支持教育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两方领导经常下到武湖各校了解实际情况,切实为农场的教育解决实际困难,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在管理上给予了亲切地指导,为农场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特色校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在危房改造、校舍维修、学校硬、软件设施的投入上,农场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全体领导更是成为了农场教育的坚强后盾。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农场党委政府又拨专款奖励各级各类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及个人,再次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武湖优质教育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以人为本首先要落脚在师资队伍上。抓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考虑到每个人目前的思想水平和能力水平。我们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观念、团结协作意识、健全竞争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推进教师的岗位培训,促进教师专业专长。为配合新教材的实施,今年暑期我们组织相关教师参加了省、市、区、农场四级培训,据统计,有四百人次参与了学习。同时各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引导教师把课标学习、教材解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与教学评价相结合,深入地进行对照、反思,切实解决有关教材、教法的疑难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课改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大大提高了全场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教学有了一定提高。二是建设学习型的师资队伍。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继续在全场教师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五个一”教研活动,即每人每学期订阅一份以上教育期刊,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参与一个教研专题,举行一次校级以上教改课,写一篇教研论文。通过“骨干老师示范”“优秀老师送教”等活动,激发全体教师学习热情,工作汇报《武湖教育总支关于近年来武湖教育发展及现状的工作汇报》。一年来,共组织示范课20节,送教课30节。三是认真落实,深入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暑期,按教育局要求,我们认真部署了教师暑期读书活动,开学初,对所有专任教师进行了测查,确保了读书的实效性。今年按上级安排,继续落实了各校《教育能力的12项修炼》、《高效课堂22条》的读书及考试活动,使读书成为我场教师的一种习惯。四是谋求发展,增强发展意识。今年,我们制定了武湖教育发展规划,形成了“三抓”“六落实”“一争取”的工作思路。“三抓”就是抓发展、抓质量、抓规范。“六落实”指认真落实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始终与区教育局和农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常规教学、教育科研、德育工作的各项环节;落实教师队伍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提升师德师风整体水平;落实教师出勤管理制度、交流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增强队伍内部活力;落实安全、卫生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落实后勤财务保障,规范学生食堂、小卖部管理,优化财务管理;落实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工作。“一争取”指争取区教育局、地方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出台了各项规范性制度,以积极的态度抓发展,积极打造平安校园,特色学校,先进学校。

(三)整合教师资源,激发内部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由于种种因素,我场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为了继续深化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年,在严格落实区内“支教”的前提下,农场内部也继续推进场内支教,使场内教师顺向流动,促进教育公平。2009年,我们筹措资金150余万元用于校舍维修和购置教育教学设备,今年再次完成了武湖小学、红村小学等学校的校园改造工程,各校教育设施进一步得得到提高。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使得在农场各校之间差距已逐渐减小,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环境的明显改善。

(四)深化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尤为重要。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精细化管理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如安全卫生工作职责、制度,后勤管理强化措施,教学管理评估制度,教师考勤管理办法,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等。我们开展了精细化管理先进单位评比活动,快速提升了各块工作的管理成效。

(五)注重民生工作,增强教育合力学校的民生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师生的关爱上。通过关爱,凝聚人心,增强教育的合力。我们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把党的恩惠不折不扣送给学生;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切实将“星星家园”做成全区的名星工程;三是抓好寄宿生管理,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食住保障和心理上的帮助;四是注重教育教学的研究,扎实推行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五是了解教师疾苦,力所能及地为教师排忧解难;六是了解教师思想,开展心灵沟通,搞好正确引导,帮助教师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七严格落实教学绩效考核奖励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

三、存在主要问题当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育投入不足,部分村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武湖职高因招生人数的减少,运转也很困难,教育发展不够均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武小、东小领头羊的作用体现不明显,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矛盾突出,师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少数学校的办公桌椅较陈旧,室内电扇有待安装,生源严重流失等等。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我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1、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提升突出办学特色。

2、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规范、优化、创新学校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充分发挥德育的阵地作用,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师生的思想品德、养成习惯上下工夫,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4、立足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加大教研力度,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5、结合农场的经济优势,区位优势,找准学校定位,克难奋进,努力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建设好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关爱学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和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有偿培训活动,禁止公办中、小学校舍等资源用于中小学生学科有偿培训活动。禁止教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倡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正常沟通和友好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回顾过去,我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深感任重道远。我将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发扬成绩,纠正不足,开拓前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武湖义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武湖农场教育总支二0一0年十月

第四篇:党章的发展历程

在我们党95年的历程中,每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对党章进行修改。自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章程。95年来,党章历经十六次修改,共产生过十七部党章。这十七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虽历经曲折仍不断获得成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机制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党章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历程。

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和通过了一部党的纲领、6部党章

党的二大至六大。这一时期我党处在幼年,独立性较差,党章的制定带有强烈的共产国际影响的色彩,但党章的修订内容也反映出早期的共产党人对自身建设的探索。

我们党的一大没有制定党章,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我们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员50名),最开始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民居里召开,后为安全起见,会议地点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的船上继续召开。我们党的第一部纲领《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是在嘉兴的船上讨论通过的。由于当时没有条件把档案保存下来,这部纲领现在没有中文原本,目前的版本是依据俄文版和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共15条不到1000字,非常简短,可第一条就确定了我们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宣告了党的诞生。

1922年党的二大(党员195名)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党章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作的完成。第一部党章对党的组织、党员的条件、接收党员的条件都做出具体规定。更重要的一点,虽然这部党章只有6章29条,但专门把纪律单独作为一章,并且用了9个条文进行规定。此外,党章还对党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一开始就注重纪律建设。

1923年党的三大(党员420名)对党章条文只做了个别改动。主要规范了党员入党的程序。

1925年通过的四大(党员994名)党章,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党章中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同时,规定将“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将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书记”。

1927年党的五大(党员57967名)没有修改党章,党章是大会闭幕后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修改通过,这是唯一一部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修改的党章。因为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在反革命政变后的半个月,我们党在武汉召开了五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党的代表大会就在闭幕后委托中央政治局修改。

五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五大党章是建党以来对党章的一次较为全面的修改,充实了党章的内容,调整了结构,确立了基本框架,这是我们看到的党章文本中条款最多的党章。

六大(4万人)通过的党章是唯一一部在境外通过的党章。党的六大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相比于此前的党章,六大党章特别强调共产国际的领导,比如在第一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

七大(121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1945年七大召开时,共产国际已经解散,中国共产党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制定了这部党章。七大党章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和党的建设上的完全成熟。

七大党章共11章70条,第一次增写了总纲部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四项权利;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

建设时期制定和通过了四部党章

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新成果。

八大(1073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通过了新的党章。

八大党章共9章60条约1.5万字,其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重大历史转变,比如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正是在八大写进党章。

1969年党的九大(党员2200万人)党章和1973年的十大(党员2800万人)党章是在“文革”时期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章。从1957年的反“右”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挫折。党自身状态在这20年中制定的九大、十大和十一大党章中体现出来,这三部党章都带有明显的“左”倾错误的痕迹。

1977年党的十一大(党员3500万人)制定的党章是转折时期的党章。十一大党章是一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严重缺陷的党章,尽管这部党章把“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写进总纲,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十大党章的“左”倾错误观点,这些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

改革开放以来已制定和通过了7部党章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执政党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在党章的修订中更具理论底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82年十二大(党员3900万人)党章是现行党章的蓝本,是党章发展史上继七大、八大党章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它是拨乱反正的产物,在七大、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形成的,吸取了九大、十大党章的教训并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思想错误。30年来,党章基本内容保持稳定,在党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行党章第10条中关于民主集中制规定的6项基本要求来源于十二大党章。我们现在的入党誓词也是在十二大时写进党章,此前,我们党的各个组织、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特点确定入党誓词,十二大时对入党誓词作出统一,一直沿用至今。

从1987年十三大(党员4600万人)到2007年的十七大,历次党章修改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我们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及时写进党章。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采用部分条文修改案的形式修改党章;1992年的十四大(党员5100万人)党章第一次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总纲,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穿党章全文;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员5900万人)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员6600万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员7000万人)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八大(党员8200万人)党章共11章53条,1.7万余字,内涵丰富。十八大党章修改的原则之一是“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对比十七大党章,十八大党章共42处修改,新增1000余字。

十八大党章主要有6个特点: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新增写“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增加了“纯洁性建设”;对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部分条文作了修改。

通过了解我们党一部党纲和17部党章,可以感受到党章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学习党章的历史一方面是了解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党章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体会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精神,体会我们党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的伟大作风,体会我们党高扬旗帜、凝聚力量的伟大作用,学习把握党章的脉络主线,在“不变”与“变化”的辩证关系中深化对党章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深入学习党章,我们应做到5个牢记:牢记入党誓词,始终践行诺言;牢记政治信仰,始终对党忠诚;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为民服务;牢记党的纪律,始终坚守规矩;牢记政治本色,始终积极工作。

根据记者采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的报道汇总。

第五篇: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

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

1、郊庙歌辞;

2、相和歌辞;

3、鼓吹曲辞;

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刀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六、元曲、杂剧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

元代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响,其作品多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飘泊的痛苦,代表作如《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等。

“枯藤老树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马致远的确善于摄取自然景物,融羁旅飘泊之情于萧瑟荒芜之景,强烈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绪,情调虽感伤,艺术手法却很高,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和《西厢记》。

七、明清诗歌

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对旧体诗词的借鉴。创作新诗应当全面继承和发展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发扬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诗的民族形式。在此对我国诗史只作了一个简要介绍,理出一个基本脉络构想,还有待不断充实、完善。

上一篇:民主评议党员会议流程下一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