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个人感悟

2022-07-07

第一篇:家校共育个人感悟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2020(大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施教着,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将良好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孩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1

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最后上大学,都是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父母们、祖辈们往往围绕着某一个孩子来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这已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优越了,加上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呵护,谁不疼爱呢?这也无形地让孩子们产生了自我优越感,哪怕有些家长并不娇惯孩子,但社会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他们,孩子们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据这些现象分析,当今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娱乐的项目多了,对学习不敢兴趣;生活的条件好了,不愿多吃苦;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等等。因此,教育与培养子女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也给其它家长们一个参考资料。

一、相互沟通

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明白的,它需要一个相当艰难、复杂、漫长的阶段,然后通过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采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只要你一直不断努力、不断的付出心血与代价,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我并没有刻意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子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他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我的孩子如果喜欢我、贴近我甚至崇拜我了,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偶尔讲点道理他听不是不可以的,当然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会全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如果让孩子失望了,他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参入一起,陪他玩。无论是玩什么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过去我很少打球,为了达到目的,我经常和孩子一起打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小孩与大人打球毕竟有一定差距,因此,当他快要失去信心时我常故意放他一马;但当他开始得意时我又毫不手软地击败他。他至少可以从中体会到胜利和失败的滋味。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讲大道理,让他亲身体会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单纯去满足他的高兴他会认为胜利得来很容易;反过来老是让他失败他会失去竞争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小小球场与人生这个大“球场”的道理是一致的,简而言之,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他没有明显帮助的事情,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当然,大道理谁都会说,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我自己烦躁时也常顾不上了。

二、善于发现

教育与培养是彼此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我是一个很爱音乐的母亲,很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和我一样这么喜欢音乐,因此从他五岁时我就让他开始弹钢琴。在弹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的长处,他具有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看来要着重;培养,首先不能让他对钢琴产生厌倦,更不能按我的一厢情愿去强求他。所以当他不想弹琴的时候我并不批评他,只是找机会对他讲述一些有关音乐的趣闻与故事,这时,“引导”应该是主要手段,一旦他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就马上抓住不放,对他进行鼓励与赞扬。虽说他弹钢琴的进度非常慢,主要原因是停止的时间过长,最长达到半年以上,但他从来没有产生过厌烦情绪。这也是一种成功。以后,他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我敢肯定,目前音乐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

关于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我没少费心机,学钢琴、打击乐、羽毛球,包括语文、数学课外补习班等等,这些就省去不谈罢了。

除了发现孩子的长处外,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胆小,不敢接触人,特别是接触老师,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缺点。人的一生中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然你就会孤立,引起性格反常。再说一个人再有本领,如果不与人接触就施展不了你的本领,你也就成了废品。因此我必须设法培养和锻炼他。所有能锻炼他的大小场合,我都尽的努力跟他做工作,让他去经受锻炼。谈到这个问题上我要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为我的孩子提供了不少机会,如“六一”儿童节的表演、班集体联欢会表演,都没少让他参加。作为家长更是尽心尽力,为他借乐器、租车、搬东西、辅导等等,让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虽然不能与其他胆大的孩子比,但比起过去来大有进步。

其次,孩子在做数学作业时显示出了逻辑思维的不足,因此我在辅导的过程中反对死记硬背,强调过程的思维,哪怕结果是错误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确,思考问题首先要合乎逻辑。在小学的中,几乎每个假期我都对他进行了这方面的诱导。同样,比他人不足,比自己却大有提高。

当然,培养孩子不一定都是如此模式,要根据他的自身条件、个性、爱好,正却作出各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是它饿复杂性。

三、正确对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都难免出现缺点与错误。如何对待孩子的每一点成绩与每一个错误,是做家长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取得了成绩应该表扬,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很难把握。不鼓励不批评是不行的,可鼓励与批评过急了孩子的心态往往出现反常,究竟如何对待几句话很难讲清楚,我这里只说说具体事例仅供参考。

有一阵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每次作业几乎都是a+,为了鼓励他,我们不仅赞扬了他,还买了很多他喜欢吃的、玩的、穿的,甚至还满足了他提出稍过分的要求。结果期中考试令人很不满意。通过这件事,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好分寸,该赞扬的还是要赞扬,但决不过分。

有一回我们无意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有很多b,当时我很气愤,但我冷静一想,先别急躁,以免刺伤他的自尊心,效果相反。于是我很平静地问他:“你的作业哪来那么多的b呀,是不是又马马虎虎地做作业?”他作了一些解释,尽管他的解释明显有点牵强,我也不必去揭穿,至少他知道自己是错误的,稍带点指责也就算了,关键看他本人怎样认识。我觉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注重态度和过程最后必然会有好的成绩。

可能有人认为我对孩子的要求太松,其实不然,关键时该严厉的还得严厉。有一次我打听到他们课外补习班连续三次被取消了,他却撒谎说去上课,其实是打球去了。这次我毫不客气,回家后我大发脾气,恶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打球并不是坏事,主要针对他的撒谎方式。他很少见我发脾气,因此觉得自己的错误可能犯得很大,有点害怕,我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谈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自然而然地都听进去了,达那以后再也没发现他犯类似的错误了。

总之,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家长不要过于高兴;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发火,一方面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具体如何正确对待还得看当时的情况而论。

四、寻找出路

提前给孩子指出将来的去向也会对孩子有一定帮助,让孩子有一个奋斗目标,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方面我为孩子作了很大的努力。

前面已经介绍过,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特殊的天赋,因此必须把道理跟他说清楚,干别的事恐怕不是你的所长,你会失败的。比方说你爱好体育,这我不反对,但当你打算从事体育职业时,会有什么结果你自己非常清楚。孩子也有自知之明,一提到此事他从不反驳,他深知大人指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个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只是怎样落实到行动上而已。

与普通的孩子相比起来,我的孩子每天要多做很多事情。利用每天中午、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练钢琴、练打击乐、学识谱、练视唱、听音、记谱等等。虽说他感觉到压太大,有时显得很被动,但没有找任何理由要求放松一点。其实我看在眼里,同情在心里,严厉依然挂在嘴边。最后只能在周末的两天中适当作一点调剂,带他参加一点他所喜爱的活动,这样他也不会感到那么乏味了。

近两年来,孩子在不影响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掌握了一定的一技之长,这是用他的勤奋换来的一技之长。换句话说,他是用现在的痛苦去换取将来的幸福,这个道理他早已明白。他曾经对别的孩子说:你现在少玩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多玩。他这种意识的形成,家长肯定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大人的行为确实会给子女造成极大影响。由此可见:教育与培养是我们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切记不要溺爱孩子,因为你的溺爱使他更喜欢发脾气,这样的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会吃亏的!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2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搞好小学教育,对孩子从小培养崇高地品德和良好地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促使孩子们将来顺利读完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关难”,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头”,这个头如何开好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

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生的教育呢?关键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对症下药”。小学生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辩是非能力差,同时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对小学生施教,作为家长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为家长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来,爸爸跟你一起想看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来一起画画好不好!”等等。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家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随便乱来,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辩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家长们都教育孩子,到学校后要听教师的话,所以孩子们都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老师做的永远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已经树立了伟大的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孩子们面前,家长要像教师一样,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影响深远。

再次,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他才会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自觉地做。否则,对他们不感趣的事,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有趣的游戏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切莫把工作生活当中遭遇到的烦恼向孩子倾诉,甚至把孩子当成发泄桶,人们常说“六月的天气,孩子的脸”说明孩子们的表情变化无常,经常说变就变,一会儿笑哈哈,一会儿又哭又闹,刚刚还是很乘很听话的,一下子就调皮起来,说什么也不听了。常常让家长无名火生,恨不能伸手就给两巴掌。当然,这时做为家长是不能乱发脾气的,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

总之,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3

为人师数十载,转眼宝宝也五岁半了,坚持做宝宝日记也六载有余,太多感悟总想与人分享,成功或失败乃一人之言,教子理论也需要实践和,更重要的是探索和归纳,当然,教育规律应该遵循孩子的个体差异,所有成功的家教经验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希望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多参与交流话题,多探讨成功培育情商和智商的话题。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生理和心理)成长,稳步成才!

走进教育之门,我就希望有一天能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整合传播开来,虽然我是沧海一粟,但我更希望为教育事业发挥自己微弱的光和热。所以,我会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感悟及时融入我的课堂,让孩子们天天感受新的教育气息,让他们充分享受新思想带来的振奋和愉悦。

0岁及学前早期教育已是众多知识家庭谈论的重要话题,我们的早教工作应该是竭尽全力了,甚至有的为了孩子上一个更好的幼儿园不惜重金,专职接送,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也再所不惜,父母是伟大的,我们应该为自己喝彩!但是,在幼教中陷入困惑与迷茫的大有人在,朋友聊天,更多也是教育之难,我想,大家都有同感,我也一样。当我用某些理论去指导幼教实践时,也曾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责之中,因为它不适合孩子!我开始思考新的航向。

孩子上进,聪明,乖巧,善良,经常帮助别人,还会关心别人,特别善解人意,在别人发生矛盾时,总会有理有节地劝慰别人,俨然一个小大人!今年上幼儿园,知识的重复让我感觉有些浪费时间,我觉得在这个学习关键期应该及时引导和提高他的学习能力。从事多年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是最讲究基础知识积累的,记忆字词,阅读理解,会话写作是语言学习的基石,决定先从阅读开始。

孩子已学完了小学阶段的全部拼音,但不是很熟练,我决定让他阅读带拼音和插图的故事书,一开始读有些生硬,但孩子自小受我和他爸爸的习惯的影响,对读书还是蛮有兴趣,就当培养兴趣吧,我们各自读各自的,孩子就凭他的一知半解却也津津有味,一个暑假过去了,孩子还是有时间就坐在那儿读,刚开始出声,后来默读,渐渐的能读上半个小时……

有一天,儿子心血来潮,大讲他的故事会,原来他把他读过的故事全背下来了,一些描写的词语,四字词语,成语竟然也脱口而出,我们震惊了!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啊!

会阅读了,没有拼音的故事书也能流利的读下来,还能发表一下评论呢!

接着,我们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同时,引导他早期写作。日记是孩子每天晚上的必修课,由不知道如何写到每天自己坚持写,使他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快速成熟的过程:……我是男子汉!……我很勇敢!……我很坚强!……自我评价和自我觉醒马上在日记里呈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4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天长地久的。在我个人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孩子经过小学六年的系统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他们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大的调整和变化,但只要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那就能够跟得上今后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对知识有渴求,对孩子的求知欲望不能轻易抹杀。其次在智育方面,家长应正确关心孩子的听课、复习、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点,指导孩子看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辅导材料、学习经验等,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培养观察、记忆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使其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认真的作风,都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他们没有自觉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作负担,经常要大人督促才能完成作业。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提高学习效率。否则会养成孩子散漫的学习习惯。孩子做作业时,我们要避免看电视,玩电脑,我们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给孩子尽量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五、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不是目的,家长应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当家长接过孩子的考试成绩单时,不要只看分数高低,而应本着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一个侧面去考虑它。决定成绩的因素很多,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以利以后的考试;对于孩子的进步则应及时鼓励,并且帮助孩子明确进步的原因,树立孩子的信心。如果把孩子的考试成绩单看成是“奖惩通知单”,一看考了高分,给予物质奖励。看到成绩不好就打骂、惩罚孩子,只会增加了孩子再考时的恐惧心理。

六、培养孩子的兴趣

小孩小时候时候很喜欢玩电脑游戏,她经常把自己的QQ空间装扮的很漂亮,而且很有新意,有时还画些画之类,拿给别的孩子看时,多有成就感啊。女儿现在又喜欢上了英语,刚开始的时候,她的一位同学去学英语,让她也去跟着学,如今,她已经越学越有兴趣,并且在这几次考试中成绩都比较理想,看到孩子这样爱学英语,我很高兴。我知道女儿的数学不太好,我有时替她着急,真希望她能把数学提高一下,这次考试后其它功课成绩都不错,就数学考砸了,可她很有信心的对我说:“爸爸数学老师说了,数学要多做题,你给我买点资料我好好赶一下,下次一定能考到前面去”。看到孩子很自信,我也很欣慰。

现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体,三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每个家庭都毫无选择地面对着教育子女这个课题,这是困难而艰辛的,但也富有乐趣和慰藉。初中阶段,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思维快速的变动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孩子处于人生成长的转折关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搞好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它是培养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同时,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也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5

作为家长,可以说天下父母同心,人人都渴望儿女成才。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经济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因此对子女的期望更高。但目前的家庭教育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叙述一下孩子进入初中后本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习很轻松,家庭尽量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正确的引导,思想品德不出问题就行,并没有感觉到家庭教育的迫切和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家长的心态也彻底改变,对孩子的期望从遥远到越来越临近,家长和孩子两者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按书本上说的那样容易得到控制。

一、性与平等沟通

家庭教育必须有性,但不是绝对的,否则实得其反,和儿子平等的沟通及朋友关系也能受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贪玩的毛病,尤其是男孩,而且我的孩子在小学就喜欢网络游戏,曾经因为多次请假不参加学校田径队的训练,实际是到网吧玩游戏,最后被学校田径队开除,也曾经因为去网吧被我寻找发现。当时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作为父亲的性是一定要体现的,那时儿子也较容易接受性的教育,当然,夫妻中只需要一个具有较高的性。进入初中阶段,儿子的玩性仍然较大,虽然学习很紧张,但对网络游戏仍情有独钟,强制的性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完全杜绝玩游戏并不现实,沟通才是的方法,当然沟通二字是需要付出的,需要不懈的努力,包括正确认识孩子的错误和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初一的时候我和儿子平等的签定了一份协议,不去网吧,每周五在家里上网三小时,实际上在家里上网和去网吧上网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是上网内容可以控制,二是不接触不良环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不懈的引导,初二时协议重新签定,两周上一次网。鼓励他休息时间出去做一些有益的运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等。小孩在初中近两年的学习中,虽然成绩有时也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来说成绩一直是很好的,思想也是健康的。这两年感受较深的是引导,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是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基础,我认为这也是目前在良好生活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身教重于言传

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家庭教育中值得非常重视的,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所以家庭成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家里从不玩网络游戏,甚至小孩在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连电视也很少看,以免引起他在心理上不平衡。这一点有过教训,当孩子在房间做作业的时候,我们在客厅里看电视,好像并无影响,实际上他毕竟是孩子,即使大人也未必如此,他总是要受到干扰的,找机会就出来和我们一看电视,这时候说的轻了他不会听,说的重了他就会对你进行强有力的反驳,所以身教重于言传。

三、正确对待成绩和错误

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正确对待,这一点和平时与孩子经常沟通是分不开的,没有沟通就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关心孩子,除了身体方面的关心,更要注意他们的感受,当我和儿子平等的朋友关系密切时,儿子身上的动态掌握的非常清楚,包括他班上同学的状况也能掌握的很清楚,因为此时他非常愿意也非常希望向家长倾诉,所以要让孩子有诉说的渠道,沟通的机会。出了问题如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不能一味的一味指责、唠叨,否则就会和孩子产生矛盾,你将得不到产生问题的根源,也会失去平等的朋友关系,这也是有教训的,这种时候别想从他嘴里得到任何信息,回到家里不理不睬,问得多了他反而冲你发火(这可能是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自然得不到解决。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必须针对性的及时指出并加于引导,对儿子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并给一定经济奖励,但这种经济奖励只是每天有一点零花钱,用于购买零食和饮用水,其效果也是很好的。

总之,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家长不要过于高兴;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发火,一方面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具体如何正确对待还得看当时的情况而论。家长的对孩子的期望不等于孩子的奋斗目标,正确的引导和孩子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个人感想精选5篇2020

第二篇:家校共育、大岳峙、家校有效合作共育学生成长

家校有效合作

共育学生成长

林家村镇大岳峙小学 孙斌

摘要: 家校结合教育要保持教育观念一致、培养目标一致、教育环境一致、积极的舆论导向一致、对孩子的日常管理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增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和家长携手,朝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家校合作 成长 教育合力

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一、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的平台

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联系家庭,依靠广大家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家校教育观念要一致

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在逐步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但有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却依然落后。学生张鑫脑子灵活,刚进入三年级时成绩很好,后来直线下滑,老师们都为他感到着急。我把他的父母请到学校商量对策。我与他谈话时,他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当他的父母开口说话时,他的情绪开始激动,竟然甩出一句话:“我不读了。”这让我大吃一惊,他在老师面前还没出现过这种举动。我渐渐地了解到,他的父亲脾气暴躁,见孩子成绩下降,动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而他的母亲对他却是溺爱,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分歧。我在与家长沟通时,讲了蔡林森是如何培养三个子女成才的案例,告诉他的父母要改进教育方法,多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的优点,真诚地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给孩子重树信心。粗暴不等于严格,溺爱不等于母爱。他的父母虚心接受了建议,经常与老师联系,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现在,云杰很阳光,成绩挤进了班上前几名。

(二)、家校教育环境要一致

学生在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文明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走读制学校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更为重要。家里要保持干净整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书房布臵要高雅温馨,富有激励性;大人要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进行学术探讨,让孩子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大人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要讲文明,给孩子做榜样;大人要用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勤俭节约等行动来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逐步提升孩子的道德水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长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

二、开展家访活动,开设家校联系通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益,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学校教育 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我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

活动开始,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向每一位教师传达了活动的精神,让每一位教师充分明确活动的重要性,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对待家访工作,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学校要狠抓班主任这支强有力的家访队伍。因为班主任是家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家访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班主任每学期对班内学生的家访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家访学生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每位班主任及教师在进行家访时都能做到有重点地选择家访对象,作好充分

的准备,对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育人原则,尊重家长,融洽家校关系。把教师家访工作作为学期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家访中明确树立了服务意识,针对班内学生的特点,教师上门为家庭教育提供 科学 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家长分析子女在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寻求解决的良策。

家访中,教师积极主动,让家长感受到了热情与真诚;教师的细致与认真,建立起了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基础;教师因人而异、逐个分析,充分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 经济 情况、周边环境、教育情况等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依据,创设了和谐的德育交流氛围。本着连接学校和家庭,增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水平的目的,学校还开展了“千名家长看学校”等活动。活动切实提高了学校的服务意识,改进了教师的服务态度,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全力塑造、展示了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 发展 。

三、设立“家长接待日”,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学生家长们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子经验,同样凝聚着无限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们广开言路,主动征求他们对课程设臵和教学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学校德育的看法和意见,对学校家长工作的建议,征求他们对合作育人的设想。构建起信息反馈落实制,构建信息互通制,学校要求教师家长来校时要热情接待,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不断拓展育人途径。校长室确定每周一为家长接待日,每个接待日,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接待家长,认真倾听家长意见,及时记录家长意见,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及意见,及时解决,消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不和谐音符,这样做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在深入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家长,要遵循教育规律,贴近家长的生活文化背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细化办学方略,强化管理力度,优化服务措施。使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特色突出,实效显著,长足发展。

第三篇:家校共育总结

静候花开

——家校共育总结

为期半个月的家校共育活动落下了帷幕,从一开学我们组的老师就在积极筹划这次活动,从选课,议课,到活动结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大家团结协作,充分体现了北小人的精神。

我们本次活动旨在促使家长对学校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展示我们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孩子在校的学习氛围。我们家长都身处农村,正是非常忙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仍来参加此次活动,足以说明我们的这个家校共育活动,是非常受到广大家长欢迎的。

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的细心。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长工作的原因,不能到学校来参加,我就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孩子的家长,在感恩午餐的环节,我的双眼带着眼罩,在去饭堂的过程中,这个孩子是照顾得非常细心,当他示意我坐下时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上台阶呢?原来孩子怕我摔倒,就故意带我绕路去走了无障碍通道,这点让我和感动,作为教师,我参与这样的过程我都能感受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会照顾人了,我想我们的家长的感受应该比我更强烈。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好几个孩子的家长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我观看了数学的所有课程,我发现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气氛,善于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动脑筋;能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和蔼可亲,讲课有精神;能够照顾到大多数的学生;对家长热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平等。

从我们班家长的反馈来看,我们班的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教师素质高,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对自己孩子在学校取得的点滴进步感到非常满意,尤其对学科老师的辛勤劳动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开展这样的活动,最苦最累的就是老师,但是当我们看到我们孩子那天真烂漫的笑脸,听到家长们的那一声声谢谢,我觉得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第四篇:家校共育感受

听第二届“读圣贤书,学方正字,做有德人”

家校共育大讲堂心得体会

李新欣

在2015年11.14-11.15号两天的时间内,在我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承德县第一小学第二次举办了“读圣贤书,学方正字,做有德人”家校共育大讲堂。几位资深教育家,发起人的耐心讲解,不由得让我们深思,最基本的我们应该做到孝顺父母、夫妻和谐,把孩子教育成有德的人,向家和万事兴的理想状态奉献自己,做好自己。孝亲尊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章太炎先生有一句话:“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国之所以能成立,它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是国学。如果没有国学,这个国家就不能自立。“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左传》里也有一句话体现了这种思想,叫“国于天下,有与立焉”。一个国家在天下,一定要有足以立国兴邦的基础。文化问题成为立国兴邦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它的精神文化,这个国家旧不能立足于天下。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一定有它立国兴邦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它的凝聚力。所以有的学者又把国学叫做国魂,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这种文化认同、这种凝聚力、这种自尊心,那会是国将不国。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

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老百姓国学仁为己任任重道远。

希望作为我自己,在家庭中,能够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相夫教子,为创造和谐家庭努力奋斗。为师者在学校,能够心系工作,为人师表,教育好自己的每一个孩子,让它成为有德行的人,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第五篇:家校共育案例

【篇一】

【案例概述】

一天课间,我如往常一般刚踏进教室,就见几个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跑过来:“老师,xx的水杯摔坏了”“老师,地上都是水,走廊根本没法走”“老师,xx柜子里的书全掉在地上弄湿了”……而生活柜前,xx则一脸害怕,忙乱地不知所措。我走上前去,立刻把泡在水里的书本迅速捡起并且转移了摔坏的水杯。一阵打扫过后,我开始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原来,xx的生活柜里除了书包,还有书本、报纸、美术工具和小椅子,塞得满满当当,这才导致当她拉开柜门,水杯便不堪重负掉落的惨状。顺势地,我又随机检查了另外几个生活柜,情况虽好于xx,但也是杂乱无章。看来,我要想些好办法让这些生活柜变得井井有条。

【目标与内容】

1.分析事件原因,培养学生自理意识。

就今天的突发事件,利用午会时间进行指导教育。结合早上“水壶惨剧”让小朋友们帮助xx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小朋友都能说出是由于柜子不整洁,里面的物品没有放置妥当才会导致之后的诸多不便。接着,老师打开所有的生活柜,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生活柜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制定生活柜最佳摆放方案。

2.联系家庭生活,促使家长放心放手。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生活柜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回到家,孩子们是否也能自己整理家中的柜子呢?许多孩子往往在校的表现优于在家的表现,虽然在校整理得整整齐齐,在家可能两手一摊,等着家长动手去做。通过该项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学会放手为学生创设自理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独立观察,自行设计书柜合理的摆放方法和位置,将学校的好习惯进行家庭生活中的延续。

3.制作自理短片,家校共享学生成果。

经过孩子的建议过后,家长已经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思路整理自己的书柜。与此同时,家长将孩子整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拍摄,不仅通过相机记录下孩子的点滴成长,并且增进家长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家长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在其他方面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视频记录,孩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家长的满足感与欣慰感将真正促使学生争做自理达人,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整理,加强自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因,制定方案,树立学生正确自理意识。

“水壶事件”后,我发现刚刚搬入低教区的二年级孩子还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空间,往往是随心所欲地往柜子里一扔了事,不仅仅是柜子,课桌的整洁度也是大不如从前。于是,我利用午会课进行一次短暂的班会,主题是:如何整理自己的空间。班会上,我先问了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认为刚在xx的水壶为什么会摔碎?”小朋友们纷纷说是因为柜子里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柜子门一打开,里面的东西就全掉出来了。于是,我打开了所有小朋友的柜子,让孩子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哪些小朋友做得好,哪些小朋友在这一方面差强人意。有些孩子看到自己杂乱的柜子时,顿时没了声音,低下头来。接着,我让那些柜子干净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柜子的摆放方式和原因,其他孩子也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想法。几轮下来,很快我们就制定出一个最好的方法:水壶靠右边,因为我们通常是右手拿水杯,很顺手;

小椅子竖起来,放在柜子的左边,这样中午走廊阅读时,抽出椅子又方便又不会弄乱别的东西;

书包放中间,并且往里放,每天只有放学时才需要拿书包,往里放可以避免包带掉出来。孩子们制定好生活柜整理方案后可兴奋了,一会儿就把柜子整理得井井有条。

整理不仅仅是生活柜,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整理。于是,我让孩子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整理,整理后又有哪些好处。孩子们思维活跃,一口气说了不少,也表示只有整洁的环境才会给生活带来便利。

2.走进家庭,提出建议,引导家长创设自理氛围。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期的过程。对于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却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班会过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孩子回家自己观察家里书柜的样子。通过这项任务,让学生重新树立小主人意识,观察在父母管理下的书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孩子的言行好比一面镜子,家长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知道学校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果然,不少家长当天就发来微信,表示孩子从前从未有过整理书柜的想法,今天竟然站在书柜前有模有样的针对书本的使用频率等要素说起整改方案来。在此过程中,家长虽然作为一个旁观者,但也不断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学生的言行,让家长逐渐学会放手,为学生创设独立成长的空间,也是孩子自我提高中重要的一步。

3.实施建议,分享成长,激励家长关注自理能力。

制定好了方案,下一步便是实施。通过家长群,我鼓励家长将孩子整理书柜的过程和孩子对自己书柜摆放位置的方案说明录下来,制作成视频,在班级群中进行分享展示。提到“展示”两个字,不仅是孩子,家长的兴致也明显高昂起来,纷纷记录下孩子的整理过程。自那天后,班级群中便不断看到家长晒出孩子的整理视频,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欣慰与自豪。渐渐地,家长不仅开始晒孩子整理书柜,更出现了孩子整理床铺、整理书桌等视频。群里的家长们一边点赞,一边形成了良性的群体,对于学生生活自理方面开始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既满足了孩子的真正需求,也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时间慢慢过去,教室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柜子杂乱导致杂物掉落的事故,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安排、整理,并养成了习惯。在家,也不再是一个两手一摊的小宝贝,对自己的空间有了责任意识和整理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成效与展望】

1.及时教育,切合学生实际。

生活柜摆放不整齐导致东西掉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件小事。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的小朋友都切实感受到了由于不整齐环境对生活带来的不便。教师的及时教育可以把握住学生在事件发生时的心态和状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更有效地将教育点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地帮助孩子建立自理意识。

2.形式新颖,培养学生及家长积极性。

真正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内,而是要融于学生家庭生活,渗透到学生日常的点滴之中。通过整理家中的书柜,将学校自理教育进一步延伸,将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家校合力。晒出整理视频,家长不仅收获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更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了解其他家长的做法,激励家长在日常中不断放手,关注孩子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每一个成长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

3.家校共育,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虽然教师在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上有了一定的做法,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即学校重视,家庭忽视。此次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教育,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家长首先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真正放心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与孩子制作视频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渗透的开始。良好的习惯受多方面的影响,“一致化”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把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识,整体培养,齐抓共管,才能固化学生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篇二】

刚吃过饭,准备外出开会。xx跑过来着急地对我说:“吴老师,xx和xx打架了。”这两位是班级中一直比较活跃的学生,xx是班级中出名的调皮鬼,xx学习成绩不错,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但是平时心胸比较小,不能吃一点亏的。开学到现在,学生的状态一直挺不错的,现在突然两个人打架,不知是怎么回事。

这时,正好看见他扶着xx要去卫生室。我及时的叫了停,查看了他的伤势。只见他后脑勺有个包,手臂上有一个乌青的牙齿印。看来,他吃的亏还是挺大的。要了解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必须要让他们两个人来了解清楚。通过询问,我了解到,xx今天是值日,看到xx的桌子底下有一张纸,就把它当作废纸撕了扔进了垃圾桶。xx听说后就去质问,这是他的手工折纸,于是就开始骂他。xx不让,就推了他一下,xx就开始抱住xx猛打。这头上的包和手臂上的乌青都是xx留下的。我还同时询问了几位在场的同学。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同时教育了两个人。“xx扫地时看到垃圾丢到垃圾桶是应该的,并没有做错,撕掉就没有必要了,遇到后来xx的质问,你也可以理直气壮,假如没有撕掉,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如果xx无理取闹,你可以直接告诉老师或请同学评理。”“xx,这几天经常把在家里折的手工拿到学校里来,老师已经在昨天提醒过了,建议你不要拿到学校来,可你今天还是拿来,又没有保管好,掉在地上,说明这个对你来说并不是很重要。有什么事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说,火爆脾气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因为急着要去开会,我请来了双方的家长,并请数学杨老师做了处理。

第二天,我得到的结果是双方和平解决,孩子之间的事原本就没有什么大事,大人们不介意,也就这样过去了。但杨老师告诉我,在相互道歉时,xx很诚恳,而xx却显露出十分不愿意的样子。其实在我看来,xx倒是那个更需要教育的孩子。

xx的妈妈很要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比较粗暴,经常是一有错误就要打,而且一旦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和她交流后,她必定会在事后问过xx后又另外的说辞,她会为孩子开脱。这样也造成了孩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事情,只要是自己有理由,就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这孩子下手太重,以前也发生过打架的事情,他会不计后果。虽然我没有看到这次他们的大家过程,但从xx的伤势和同学们日记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习xx真的是有点过分了。这样的孩子不仅要对他进行正确地引导,还要对她的家长进行分析利弊。

一、对孩子晓之以理,动用集体力量。

对xx来说如何正确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正视自己暴躁的脾气是首要的。通过讲文明小故事,开展文明礼貌用语大比拼在班级中开展文明礼貌的教育。开展发生事情不激动,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开展班级值日班长轮换制,让班级每天都有一位中心人物可以解决班级中出现的各类状况,让小事化无。定期进行班级现状分析,让大家来讨论班级中的事和人,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对错的能力。通过这些集体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更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二、

对家长预测未来,改变教育方式。

对xx的家长来说,改变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进行了家访。交流中,我明确指出遇到事情不能再以打一顿完事,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孩子也学会用暴力来解决他遇到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价值观,等到长大后也是动不动就要动手打人,到那时可不是小事了,希望家长能引起关注。不妨尝试用其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要计较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得失,有时吃亏并不是坏事,不要抓住了尾巴就不饶人,让孩子试着用另一种角度去看事物。建议在家里时经常和孩子聊聊同学的优点,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思考,并做出正面的引导。对xx喜欢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这一习惯家长要进行有意识的纠正。当然,首先从自身开始,妈妈在教育xx到的时候先不能用打骂的方式,这样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有所改变。其次,平时对他的打人行为要进行严肃地教育,让他知道,不管是谁的错,文明人不能以打架来解决问题。

希望通过家校的合理,能使孩子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向着大家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位心胸宽阔,友善待人的男子汉。

【篇三】

案例背景

“我的爸爸不要我了!”

这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伴着些许无助、带有一丝颤抖的呐喊,来自于我班上的一位孩子——xx。这个孩子来自于单亲家庭,自小与爸爸、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虽然自小缺乏母亲的关爱,但家中老人与爸爸的陪伴也让孩子逐渐长成为一个大大咧咧,有些调皮的阳光小男孩。在过去三年的小学生活中,他经常与同学们嬉嬉笑笑,看似与其他孩子无二。

可是,自四年级初始,我却慢慢发现xx脸上的笑容正在逐渐减少,相比过往,更多的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即便是在他原本最喜爱的阳光体育课上也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呆在一边,看着别的孩子嬉笑玩耍,而与他相伴的更多的则是沉默。更有甚者,xx频繁地出现不完成作业、撒谎等现象。作为任课老师的我每每发现xx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便批评起xx来,而这时候他有别于过往的急于为自己辩解,只是默默地站在我的面前,低头接受着批评。我原以为对xx的批评似乎见到了一些成效,毕竟他已不再执念于自己的想法,已经能够接受批评了,可不曾想,我逐渐发现我的这种常规式的批评难以改变xx的作业情况,反之,xx一日日地愈加显得沉默了,脸上的笑容也渐行渐远。

终于在一个周四的早晨,xx又一次出现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当我耐下性子来询问他为什么几天来都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时,他先是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可当我不断追问他“爸爸最近有没有检查过你的作业?”时,xx不再沉默,而是近乎歇斯底里地哭诉,“我的爸爸不要我了!”

当我回顾xx这一阶段的表现,加之他那一声哭诉,我逐渐开始发现,xx异样的表现显然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而我自认为惯常的批评方式自然在他的身上是无法起到较大的成效的,反而只是让他把更多的心事愈发地压抑在心中,把自己闭锁起来。而与此同时,我也逐步了解到,在xx爸爸的家庭教育中,打骂即是教育,每每xx犯错或者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时候,xx的爸爸通常会以“棍棒”的形式展开教育。因而,当这个孩子后续又出现各种情况,诸如不完成作业的时候,我尝试着改变“批评”的方式,试图走进xx为自己营造的“闭锁圈”,把xx逐渐摆脱他内心的阴霾,让这微弱的光逐步重放光彩。同时,我也尝试着走近xx爸爸,让他也能够走出教育的误区,尝试放下“棍棒”的传统教育模式。

问题描述

其实,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难免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批评孩子,甚至是严厉地批评,这其中老师往往会强烈地指责孩子身上的问题,而部分家长会选择体罚孩子。诚然,批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可以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而惯常可见的批评无非是把孩子出现的错误数落一番,或者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孩子默默接受这些批评后尝试改正自身的错误。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呢?是否通过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家中的体罚真的可以把问题根治呢?恰如在xx的身上,我看到了家庭因素让一个原本阳光、大大咧咧的男孩的性格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时候作为教师与家长,面对由于家庭的情况发生行为变化的孩子,如果我们继续采用惯常的“批评”方式,可能只会把孩子继续推到深渊中,让孩子不断地用一些外在的方式,例如沉默来掩盖内心的真正想法。因此,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许严肃的批评可以掩盖问题的表面,但终究只是问题的一个遮罩,那么如何走入孩子的心中,从问题的根本出发,让“批评”成为一味良药而非手段,让慢慢变弱的光芒重新绽放光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过程指导

走近家庭,了解问题的背后

伴随着xx一天天变得沉默,我已然发现他的问题早已不是学习的单方面问题,但我并不明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变化。显然,这时候摆在我面前的是两种选择,或把xx严肃地批评一通,严厉指出他作业中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改正措施;

或者选择和xx平心静气地交流,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再试图结合原因帮助小杨。面对着xx的变化,我反复思考,担心批评只会让xx愈发沉默,不若尝试着了解xx问题背后的原因。最终,我选择了后者,选择走近xx和他的家庭。

面对xx的这种情况,我放下了作为学科老师对于学习所设置的第一地位,更多的是撇开了学习,与xx话起了家常,从衣食住行,到周末的娱乐活动,从每日上学路上的见闻到夜间所做的梦,事无巨细几乎都囊括其中,尤其是当我们聊到美食的时候,交谈的气氛愈加浓厚,xx的脸上也在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偶有淡淡的笑容。

虽然回过头来看,我与xx每一次交流的内容似乎都与学习无关,“批评”的味道似乎完全没有体现,但恰是在这样轻松的对话中,xx逐渐放松下来,不再保持沉默。我也在这若干个课间的交谈中逐渐了解到,以前xx爸爸还是很关心他的,只是每次只要xx犯错,亦或是作业完成不好,爸爸就会抄起手边的木棍对xx痛打。可如今xx爸爸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并且也正在重新组织家庭,加之爸爸新家庭中小弟弟的诞生,爸爸更是无暇顾及xx,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只能由家中的老人一手包办。虽然生活得到了保障,衣食无忧,但是原本就无法获得圆满的父母之爱的xx,在这个月似乎也渐渐与唯一的爱之稻草——父爱渐行渐远了。

在若干次的交谈后,xx也终于开口告诉我他心底的秘密,“我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她一个人去了外地,我很想妈妈,可是她每年最多只来看我一次……”、“爸爸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他根本不管我的作业,我只想爸爸陪我一起写作业,就算回来打我一顿也好!”、“爷爷奶奶经常为了我和爸爸吵架,我不想看到他们不开心!”“我爸爸只关心他的新家和小弟弟!”……

当xx诉说这些秘密的时候,他的眼神是充满忧伤的,自小失去母爱的xx,早已把父亲作为唯一的稻草,而现如今,这根唯一的稻草也似乎若即若离,而这种摇摇欲坠的不安的感觉让这个孩子内心产生了极大的不安,甚至恐惧。这也许就是xx发生变化的原因,他试图通过各种不正常的表现换取父亲的注意,希望父亲可以多关注自己。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xx逐渐发现父亲的身影离自己越来越远,而他渴求的爱也始终无法获得,他的内心愈发不安,原本开朗的性格也慢慢被隐藏起来,仿若一根原本燃烧正旺的蜡烛的烛光一点点减弱。

虽然我已经了xx的问题,但在走近这个家庭的时候,我还发现了孩子父亲身上的许多问题。作为单亲家庭,xx的爸爸负担起了xx的生活以及全部,无论是金钱的重担还是对孩子的关爱,都压抑着这个父亲。而每每遇到孩子在校出现问题,这个父亲往往会选择痛骂或者痛打xx,而面对父亲的责备,xx往往选择沉默。可如今,父亲就连往日的责骂、痛打都不再给予xx,孩子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对爱的缺失,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下一步选择了走近xx的爸爸。在几番沟通后得知,xx的爸爸目前是一位清洁工人,每天早晨3点多便起床了,工作辛苦但也并非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经过一番沟通后,xx爸爸也在沟通中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儿子的关爱:

“老师,我一个人带儿子,有时候真的是忙不过来,谢谢你告诉我儿子的这些情况。”

“老师,我的儿子什么脾气性格我知道,有时候我就是太气了才会那么打儿子的!”

“我以为小孩子不懂,现在我知道了,我会尽量改改我的脾气。”

“我最近是关心的比较少,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我会注意的。”

诸如此类的对话仍有很多,从xx爸爸的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对儿子的歉意和无奈,与此同时我也愈发地发现,xx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父亲的暴力教育,一方面也来自于近期无法感受到父爱,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在xx爸爸一方面,其依然对孩子是充满了爱的,只是这位爸爸一贯不善于表达爱以及表达爱的方式有些偏激,加之家庭的变化,就更加让xx缺失了父爱。

携手家长,解开心灵的锁扣

自我了解到了xx出现问题的本因,xx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的父亲之于xx的重要性。因此我与xx爸爸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面对面交谈,不再把交谈仅仅停留在微信上,告知他孩子近期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成因。在这次交谈的末尾,xx的爸爸沉思了许久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发出这一声感叹,“我还是关心地太少了,太少了……”,从他的言语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并不是一个对孩子无爱的爸爸,也感受到他在得知孩子表现后的愧疚,而这也为我之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依然存在。

在与xx爸爸的沟通后,我把xx的爸爸邀请到了学校,与过往的“请家长”不同,我没有在xx爸爸面前数落孩子的过错,而是告诉xx爸爸孩子近期有进步的地方,在那一刻,xx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惊讶。而与此同时,xx爸爸的眼中也掠过了一丝欣慰。随后,我给予了父子俩近30分钟接触的时候,起初xx爸爸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但是我能够感受到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依然是浓厚的。在此之后,我请xx直接表述想要对爸爸说的话,许久没有见到爸爸的xx起初一言不发,只是一味地看着地面,而当一阵风刮来,xx爸爸下意识地为孩子扣上了衣扣,询问他“冷不冷?”的时候,xx才低声说了一句,“爸爸,我就想你多陪陪我。”xx爸爸看着孩子,发出了长长的嗟叹声,点头表示同意。当xx爸爸点头表示同意的时候,我看到了xx的脸上露出了羞涩、久违而又真实的笑容。

与此同时,我私下与xx爸爸进行了数次的交流,当谈及过往的教育方法的时候,xx爸爸显然表现得有些羞愧:“我也不想打儿子,就是恨铁不成钢。我对我的儿子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xx爸爸的回答其实是在我意料之内的,诚然,每个家长教育的孩子的初衷无非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但是xx爸爸的做法让xx不敢在家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故而即便xx的爸爸近期频频不回家,xx也不敢把真实的想法告诉爸爸。

在xx与爸爸进行了几次深入交谈之后,xx爸爸也多次发给了我这样的信息:

“老师,我家xx最近怎么样?”

“老师,今天xx校内的作业没完成,我和他一起分析了没做好的原因,xx也知道自己时间浪费了很多,你看我这样和孩子沟通行吗?”

“老师,我家xx今天和同学好像有点矛盾,我想让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看怎么样?”

之后的几天,xx竟然完成了全部的作业,并且自豪地告诉我,他的爸爸昨天检查了他的作业,并且还和他一起看了动画片,今晚还打算一起出去吃火锅呢!在xx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幸福,这份幸福来自于父亲的关爱,而在这一个月中幸福感的瞬间降低也恰是xx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本因,亦或者说,这就是xx心灵的锁扣。

走进孩子,叩开问题的大门

xx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爸爸的关心本就不多,虽然xx爸爸的承诺暂时打开了孩子的心门,但伴随着爸爸重组家庭的建立,xx的学习情况始终不甚稳定,这种不稳定也许就是由于孩子无法持续地从爸爸的身上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这种爱恰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与xx的接触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因为我发现,自小对父母之爱缺乏的他,每每在课堂上遇到亲情话题的时候,xx总是选择一言不发,换言之,xx其实是非常渴望爱的孩子。因此,在课间的时间,我经常与xx进行交流,询问他近期有没有遇到有趣儿的事情、有没有和爸爸一起外出吃饭、有没有和哪位同学一起读了书……;

在课堂上经常表扬xx的爸爸,例如xx爸爸每天凌晨3、4点便起床工作,是一位十分伟大的爸爸,为了孩子的生活付出巨大的努力。通过这样的方式,xx爸爸的形象被不断放大,在xx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而xx在这样的接触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体会到父亲对自己无形的关爱。

通过这样的方式,爸爸的形象在xx的心中变得逐渐美好,在与xx的交流过程中,xx不再对爸爸充满失望,而是逐步能够关注到爸爸对自己关心的一面。在这对父与子的接触中,虽然爸爸依然难以做到每天回家,但孩子已然能够从平时的每一个细节中体会父亲的爱,例如当爸爸给他带回了某个小玩具,xx会得意带来学校,并告诉我“这是爸爸送我的礼物!”又如当爸爸在xx写作业的时候提醒他坐端正,xx第二天起便会非常注意书写的态度。

此外,xx的日常生活经常与爷爷奶奶为伴,虽然老人的唠叨时常让xx感到厌烦,但不得不否认的是,老人的关爱也可以让孩子慢慢地找回被关爱的感觉。

因此,面对xx的爷爷奶奶,相比过往对孩子的控诉,我更多的是在老人面前表扬xx,让老人知道孩子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老人慢慢地对孩子有了些许的肯定,在家中也更乐于表扬孩子。

慢慢地,我发现在xx的身上似乎也慢慢地发生了一些转变,作业更认真了,也逐步回到了那个曾经的xx。也许,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纯净,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内心的殇,一些外在的行为仅仅是一种遮罩,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只看到这层遮罩,就会忽视了孩子内在的真正想法。

指导结果

在这一阶段,我并没有因为xx的各种错误而严厉地批评他,而是从孩子本身的想法入手、从家长的角度入手,去深入挖掘xx问题背后的成因。当我发现xx是因为父母之爱一个个接连缺失所导致的问题后,我选择了先走近xx以及他的家庭,再走进xx,用爱和疏导来让xx走出内心的阴霾。

如今,xx的学习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能够每天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更有甚者,xx的眼中不再只有父亲对自己的无爱,更多的是能够体会到父亲工作的辛苦和对自己的陪伴的爱。而xx与我的相处也逐渐发生了转变,xx逐渐愿意把原本压抑在心中的话和老师分享,我与他的对话不再仅仅是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一对好朋友的对话。

xx每天的变化也许是微弱的,作业质量的提升也是缓慢的,但孩子能够慢慢摆脱内心的“结”,而不是把这个原本的小结变成一团乱麻,而这远不是单纯的批评可以达到的,这应就是关爱的力量了。

案例反思

作为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亦或是家长,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某些缺点、过错而批评孩子,无疑,这种批评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当我们振振有词地数落孩子身上的不足的时候,当我们严厉要求孩子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向家长们一次次叙述孩子所犯的错误的时候,又是否真正地深入思考过孩子这些错误、缺点背后的故事呢?

恰如我班上的xx,他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家庭,这并不是他可以选择的,而家庭的因素却导致了他经常在无意识中用一些手段来包装自己,或者说,是用一些方法来唤起别人的注意,例如用不完成作业的方式来唤起父亲的关注,又如用动手打别人的方式来换取其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尝试了解问题的背后,而是直接“就事论事”地对孩子进行一通“批评”,也许,在短时间内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掩盖起来,孩子在老师的批评下完成了作业,看似改掉了坏习惯,但内心的问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我们的批评也许会让孩子用更多的方式来遮盖住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批评”孩子之前先等一等,缓一缓,再缓一缓?是否可以先深入地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是否可以多加思考,用更切实的方法来批评孩子呢?

记得曾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寺庙中的小和尚因为家中母亲病重,但碍于寺规,不敢在半夜出寺回家探望母亲,就在墙角搬了一把椅子偷偷翻墙外出。老禅师还是发现了小和尚的这个“不守规矩”的行为,但他并没有声张,而是先询问了其他小和尚,然后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墙角。第二天凌晨,小和尚果然回来了,当他原路返回的时候,发现踩到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一瞬间他非常惊恐。老禅师只说了一句话,“椅子太矮了,别摔着。老母亲的病好些了吗?”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是这个故事中的老禅师呢?同样的场景,也许有的老师会不由分说地批评小和尚半夜私自翻墙出寺的行为,更会在早会的时候进行“杀鸡儆猴”的教育,而有的老师则会像老禅师一样,先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再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那么两类老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我想要成为的,则是第二类的老师,希望用最真切的批评方式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改变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很久前就听闻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谁没有挨过批评?凡是老师,谁没有批评过学生?”是呀,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我们都可以抱以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相信我们对待不同孩子的批评也会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孩子背后的问题都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我们可以由心出发,即便再微弱的光也可以重放光彩。

上一篇:军训家长寄语范本下一篇:井下风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