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

2022-10-07

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教案 宗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宗璞

pú 浮想联翩piān 瀑布pù迸溅 bângjiàn嚷嚷rāngrang一穗suì 花苞 bāo 忍俊不禁jīng伫立zhù枯槐huái

伶仃língdīng盘虬 qiú 伶仃líng dīng

仙露琼浆qióng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三、作者简介

宗璞

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四、课文研读

1、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⑴本文主要从赏花、忆花和思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看花(1——6)忆花(7——9)思花(10——11)

⑵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线索) 思想感情变化:

“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被紫藤萝吸引,心里有所感受,回忆起以前的事,从紫藤萝身上受到启发,领悟到生活的哲理:不应该让不幸压垮,应该积极地面对生命。

⑶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主旨)

2、第七——九自然段:忆花:

①作者在看见紫藤萝瀑布前是什么样的心情? 焦虑和悲痛

②为什么焦虑和悲痛? 生死谜,手足情。”

③花的命运:一大柱藤萝——稀零花串——花架被拆掉 ④如何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18、《一棵小桃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重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重难点) 2. 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重难点) 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重点) 导语设计

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小麻雀》,文章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被猫擒住,展示小麻雀的危险处境和悲惨命运。小麻雀是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小麻雀相同呢?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识记下列汉字。 伫孱嵬懊丧执著矜持 (2)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孱踏青垂垂暮老楚楚 2. 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目标导学四:把握手法,拓展探究。

1. 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 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3.教师总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对作家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可采用指名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先在组内完成,再进行交流。 【学法指导】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特征(心理、感情),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纤纤”“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陈述是极为关键的,它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就是扣住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

2. 深入文本,理解文意。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扣住”可怜”这个词,从小桃树的生长环境,外形,遭遇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理解由物到人的环节中,还需要做进一步引导。

2.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9、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由诗歌《相信未来》导入。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训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思考: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耐心等待。

向往未来,将过去变成亲切的怀恋。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这句话要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觉得很美好。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一般的诗歌总是用形象说话,通常都比较鲜明生动。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1、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歌之中。——普希金你能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这位敏感而深情的、执着而坚强的诗人心的激动吗?你能从中触摸到俄罗斯的民族之魂吗?你能唤醒自己的记忆与这位大师对话吗?你还能„„

2、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老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西游记》主题歌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幽寂()幽静寂寞。延绵()延续不断。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忧郁()愁闷。伫立()长时间地站着。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讨论: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路:A、表面:自然界的道路月实际:暗示人生之路象征: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统摄全篇。(如:《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第一节:两条路第二节:选择的路第

三、四节:未选择的路这样写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能让人思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于是对未选择的路产生怀恋向往,这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七、拓展延伸:

1、朗读诗歌:(《不远也不深》) 沙滩上的人们朝着一边眺望。

他们背对陆地,

终日注视着海洋。每当一艘船舰驶过它总要升起船身; 潮湿的大地宛如镜子映照着海鸥直立的身影。 陆地不断变幻,无论真相如何——

波涛不断冲击海岸,人们观赏着大海的美色。他们不能看得太深,他们不能看得太远。 但这何曾把人们的视线遮拦?

自由谈一谈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王勃

20、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 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20、2《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望岳》

1. 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4.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5.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仰望

《春望》赏析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 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

三、四句叫颔联,

五、六句叫颈联,

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

四、

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石壕吏》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第二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之一(四季美景)”,这个单元,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描写了美的情感,其中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一篇略读课文《雨的四季》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1、默读法。学习默读,重在强调重在强调一气呵成地通读全文,遇到生僻字,可先跳过,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一、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年),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随笔集《负暄琐话》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词语解释

1、诲人不倦(huì

rén

juàn):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3、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三、生难字

修润(xiū

rùn)

生疏(shēng

shū)

商酌(shāng

zhuó)

恳切(kěn

qiè)

譬如(pì

rú)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i)

别扭(biè

niu)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二、词语解释

1、晶莹(jīng

yíng):光亮而透明。

2、折损(zhé

sǔn):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3、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三、生难字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路(yì

lù)

迷茫(mí

máng)

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

竹篾(zhú

miè)

简陋(jiǎn

lòu)

悠闲(yōu

xián)

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词语解释

1、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

2、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3、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

三、生难字

揽(lǎn)

失意(shī

yì)

达观(dá

guān)

契约(qì

yuē)

监督(jiān

dū)

排解(pái

jiě)

循环(xún

huán)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_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爱莲说

周敦颐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一、主题班会我主持。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亲爱的同学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流淌着的就是“孝”。前人奉孝为宗,今人仍需高举“孝”之旗。今年的青少年更应该践行“孝”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孝”,宣讲“孝”,践行“孝”。

二、公益广告我宣传。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1、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

2、弘扬中华孝道,培育文明新风。

3、不贤难入世,不孝难为人。

三、关于孝亲敬老的谚语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第四篇: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解析版)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 进入初中,对同学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新起点”主要指( ) A. 新同学

B. 新老师

C. 自身成长的新起点

D. 新学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进入初中,每个同学都会面临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从这里开始,我们身体、心理都将发生新的变化,我们也将会走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故应选C 考点:珍惜新起点

2. 当我们迈进中学的大门,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学习科目增加了、没有当上班干部、校规校纪变严了„„这些将使我们( ) ①站在新的起点上

②应接不暇,无法适应新生活

③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 ④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宜采用排除法。材料中列举的这些新变化将使我们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自己,①③④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②的说法错误,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就一定能适应新的中学生活,此项应排除。故该题选B。

3. 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梦想对我们而言( ) ①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②对生活的期盼

③有梦想的日子,就有希望在生长

1 ④梦想是人生经历的重要阶段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4. 有这么一句格言: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梦想成为现实。把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我们( ) ①拥有梦想 ②做好新生活的准备 ③付出努力 ④把握好当下

A. 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把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我们把握好当下,付出努力,③④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①②的说法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该题选C。

5.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告诉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必须( ) A. 重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B.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 坚持不断地学习 D. 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析】培根的这句话说明了不同的学科能提高人们不同的文化素养,启示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C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ABD的说法也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该题选C。

6. “一天不读书,根本看不出;一周不读书,出口就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即使现在,你的对手还在不停地翻动书页”。这两句话体现的学习观有( )

2 ①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②学习能使自己得到发展 ③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④过重的学习压力才能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文中的观点表明了学习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中④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排除,正确答案选A 考点:对学习的认识

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列对该诗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学习中有苦无甜

B. 学习中困难重重,无法克服

C. 学习并不总是轻松愉快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D. 学习如同在海洋中漂泊,没有任何方向 【答案】C 【解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学习贵在勤奋刻苦,C的理解是正确的,且符合题意应入选。A的说法错误,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B的说法错误,学习中有困难,但是不是无法克服;D的说法错误,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是有方向的。这三项应排除,故该题选C。

8. 一位同学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努力非常重要,要努力,但是不能用蛮力,不动脑、只复制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是不行的,要在努力中掺入对自己的认识。”这告诉我们要( ) A. 端正学习态度 B.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C. 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D.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这位同学的学习经验中“不能只复制别人的学习方法、要在努力中掺入对自己的认识”,启示我们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D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ABC三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但不

3 符合题意,应排除。故该题选D。

9.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下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正确,认识自己最重要 B. 错误,有利于我们的自身发展 C. 正确,人贵自知

D. 错误,没有做到正确认识自己,不利于我们与他人交往 【答案】D

D的判断正确且符合题意,【解析】材料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没有正确认识他人。应入选。AC的判断错误、B的判断正确,但理由错误,这种观点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这三项应排除,故该题选D。

10.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这句谚语启示我们要通过( ) A. 自我评价认识自己

B. 他人评价认识自己 C. 兴趣爱好认识自己

D. 外在体征认识自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题干中,“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B是正确的,其他选项的说法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全面认识自己

11. 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的大脑可以容纳下5亿本书的知识。即使一个人用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大脑也永远装不满。这说明( ) A. 发现潜能就等于取得成功 B. 人的潜能是天生的,不用发掘 C.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潜能 D. 人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 【答案】D

D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A的说法错误,【解析】材料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人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应入选。我们发现潜能,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B的说法错误,人的潜能是需要不断挖掘的;C的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观点。这三项应排除。故该题选D。

12.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我逐渐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下列同学的想法与之相符的是( )

4 A. 小明:我学习基础差,再努力也没用 B. 小芳:我只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 C. 小军:家庭条件最重要,学习无所谓

D. 小丽: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棒的自己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这位同学懂得正确认识自己,与之相符的观点是D。A中同学的想法是自卑的表现,不符合题意;B中同学的观点是自负的表现,不符合题意;C中的小军只看到了外部条件,缺乏自身的努力,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这三项应排除,故该题选D。

13. 每读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本经典著作都能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阅读经典时,我们应该做到( ) ①循序渐进,不贪快 ②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③利用课堂及课余时间阅读 ④做好读书笔记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本题考查学会学习

14.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赞美、被欣赏,这时,他会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这种欲望使他具备发挥更大才能的力量,促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才能。但是,若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别人的赞美和欣赏并不容易,人们碰到的更多是责难、讥讽和嘲笑。这时候,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赞美。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人们称赞的地方。欣赏自己( ) ①是对自己的由衷肯定和珍惜 ②会为自己的优点感到高兴 ③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

5 ④会因为自己骄傲而得意忘形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宜采用排除法。欣赏自己即是对自己的肯定,也能为他人喝彩。①②③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④的说法错误,骄傲和得意忘形不是欣赏自己,而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此项应排除。故该题选D。

二、简答题(共 12分)

15. 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中的男孩儿苦闷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2)假如你是这个男孩儿的同学,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让其走出困境。 【答案】(1)漫画中男孩儿没有适应中学的新生活。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解析】(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值一般。认真阅读漫画中这位同学的心思,可以看出,进入中学后,他没有找到好朋友、对未来的学习充满的担忧。即说明他还没有适应初中生活,这是导致他苦闷的原因。

(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值一般。根据所学知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16. 美国《福布斯》记者对马云的描述是这样的:深凹的面颊,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从小,马云的功课就不好,初中毕业时想考个二流高中,结果连考两次都没考上,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太差。

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他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只好去打工。后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要想有所成就,相信自己,接受生活的磨炼。也许就在那一刻,马云开始

6 下定决心,准备参加第二次高考。

第二次高考,仍然没有成功。然而,马云却毫不甘心。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自己能行的,一边打工,一边复习。

马云的第三次高考成绩出来后,他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创造出奇迹,使自己成为一位著名的电商风云人物。 (1)材料表明了什么?请说明理由。 (2) 我们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答案】 (1) 马云积极接纳自我,做更好的自己。因为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自我形象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怎样对待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自我否定会让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怨天尤人会让我们逃避成长的责任,而积极接纳自我则是理性和智慧的选择。 (2) 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 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

③做更好的自己,还需要探索未知的自己,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解析】(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值中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面对高考的失利、过低的数学成绩,马云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相信自己不断努力,最后终于考上大学。说明他能够积极接纳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根据所学知识,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自我形象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怎样对待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自我否定会让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怨天尤人会让我们逃避成长的责任,而积极接纳自我则是理性和智慧的选择。

(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值一般。根据所学知识,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③做更好的自己,还需要探索未知的自己,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三、材料分析题

17. 中国青年网2017年2月25日报道,昨天晚上,2017年国际乒联卡塔尔公开赛继续在多哈进行,女单赛场爆出一大冷门,在头号种子选手朱雨玲携手陈梦获胜后,国乒削球手武杨苦战七局3-4不敌波兰独臂少女帕蒂卡出局。从小娜塔莉亚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7岁开始跟随姐姐学习乒乓球。2008年,19岁,北京奥运会,作为首个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选手,她创造了历史。2016年,27岁,里约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单打10级冠军,雅典、北京、伦敦、里约四届蝉联。在生活中,娜塔莉亚·帕蒂卡常说:“我是少半只手臂,但这又怎么样?”她的梦想是参加奥运会,如今梦想已成为现实。娜塔莉亚靠着坚强

7 的意志、长期刻苦的训练,克服身体的天生缺陷,达到了现在的高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娜塔莉亚·帕蒂卡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 (2)我们如何向娜塔莉亚·帕蒂卡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答案】(1)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寻找放飞梦想的机会, 抓住每一次绽放青春的机遇,让生命的激情伴随我们成长。

(2)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做到:①努力,需要立志。 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②努力,需要坚持。 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解析】(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一定开放性,难度值一般。认真阅读材料,娜塔莉亚·帕蒂卡面对肢体的不完美,,没有沉沦也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靠着坚强的意志、长期刻苦的训练,克服身体的天生缺陷,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中我们应该学会拥有自己的梦想,寻找放飞梦想的机会, 抓住每一次绽放青春的机遇,让生命的激情伴随我们成长。只要学生回答的言之有理即可。

(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值一般。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做到:①努力,需要立志。 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②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18. 歌德年轻的时候曾立志成为世界著名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于那变化无穷的色彩世界中难以自拔。他付出了10年的艰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画技,结果却差强人意。在40岁那年,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

8 那些真正大师的杰作之后,他终于明白: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恐怕也难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了一段时间之后,歌德毅然决定放弃绘画而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1)歌德的经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歌德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自我?

【答案】(1)①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②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2)歌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3)我们还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解析】(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的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值一般。从歌德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年轻的歌德没有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历经十年艰辛一无所成。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即:①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②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从材料中“亲眼见到那些真正大师的杰作之后,他终于明白: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恐怕也难在画界有所建树”,可以看出,歌德是通过与他人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根据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利于我们对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3)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值一般。根据所学知识,我们认识自我的途径,除了通过与他人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四、实践探究题(10分)

19. 开学快一个月了,班主任张老师发现班里存在有些同学产生了“初中学习生活太苦了”的想法,导致其在学习上不努力、得过且过的现象。张老师打算开一次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主题的班会。假如你是这个班的一员,请你参与进来,共同体验学习中的“苦与甜”。 (1)我来设计: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9

(2)我来体验:学习苦吗?甜吗?请写出你对学习的不同体验。(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至少两条) (3)我来分析:班会上,同学们对“学习是苦是甜”产生了争论。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用一句话为这次辩论画上句号。

(4)我来谈谈:这次班会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例:体验学习甘与苦,塑造幸福之人生;书山有路苦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2)例:当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时,我觉得学习是快乐,甜美的;当面对难题苦苦思索而毫无头绪时,我感觉学习是痛苦的。 (3)学习是一个苦甜交织的过程。

(4)①学习中有苦也有乐。 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掘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快乐。②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的苦与乐中不断成长。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学习中的苦与甜的认识。宣传标语的设计要围绕班会的主题来进行,且观点要正确。“我来体验”可以结合自身体会,最好从“苦”与“甜”两方面来叙述。回答“我来分析”时要克服关于学习苦与甜的片面认识,把两者结合起来。“我来谈谈”可以从所学的道理和我们应有的做法两个方面来进行。

【解析】(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难度值中等。设计主题班会的宣传标语,要注意标语内容要符合班会的主题、即标语的针对性、宣传性,同时要注意言简意赅。只要学生围绕“树立正确的学习苦乐观”来设计即可。如:学习是苦乐交织的;享受学习、快乐成长等。

(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一定开放性,难度值一般。解答此问时要注意,首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说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苦”,又会出现哪些“乐”。说法言之有理即可。如当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习成绩提高时,我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当面对难题苦苦思索而毫无头绪时,我感觉学习是痛苦的;等等。

(3)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观点的掌握情况,难度值一般。根据所学知识,同学们对“学习是苦是乐”的争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4)此问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一定开放性,难度值中等。解答“启示”类问题,一般要从两个角度入手:材料说明的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可以看出,学习中有苦也有乐。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在

10 学习的苦与乐中不断成长。只要学生回答的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平衡(héng)

人影绰绰(chuò)

推辞(cí)

得罪(zuì)

勉强(qiǎng)

擅长(shàn)

上卿(qīng)

输赢(yíng)

一束(shù)

赤道(chì)

侵略(qīn)

搁东西(gē)

岔道(cha)

二、易写错的字

挽(右边是“免”不是“兔”)

衡(中间最后一笔是“

、”)

臣(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

荆(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冠(部首是“冖”)

喷(最后一笔是“

、”)

置(“直”里面有三横)

略(左边是“田”不是“口”)

陷(右边下半部分是“臼”)

三、重点词语

汛期

懒惰

平衡

协调

山洪

暴发

访友

间隔

唯独

保持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平稳

召集

大臣

商议

故宫

献上

允诺

典礼

抄小路

胆怯

得罪

解决

称赞

商量

拒绝

示弱

职位

冠军

陆地

俯冲

喷气

一枚

浩瀚

一束

赤道

圆圈

猎豹

搭乘

火箭

呼啸

侵略

修筑

堡垒

山丘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粉碎

领导

打击

坚持

游击

迷惑

发动机

手电筒

共产党

脱鞋挽裤

理所当然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

高速公路

难以置信

不计其数

无穷无尽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唯独—唯有

大概—大致

保持—维持

协调—调和

谴责—指责

懒惰—懒怠

平整—整齐

允诺—承诺

机智—机敏

称赞—称颂

削弱—减弱

理亏—理屈

抵御—抵挡

商议—商讨

希望—盼望

奋力—努力

传播—散播

摆脱—解脱

警戒—警备

迷惑—困惑

封锁—封闭

坚强—顽强

妨碍—阻碍

毒辣—恶毒

防备—提防

理所当然—理所应当

完璧归赵—物归原主

难以置信—难以相信

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七、反义词

谴责—赞扬

轻快—沉重

平稳—失衡

懒惰—勤劳

勇敢—胆怯

进攻—撤退

拒绝—答应

削弱—增强

推辞—应允

希望—失望

浩瀚—渺小

轻易—困难

静止—运动

隐蔽—显眼

广阔—狭窄

毒辣—仁慈

不计其数—屈指可数

协调有序—杂乱无章

无价之宝—一文不值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难以置信—深信不疑

八、词语搭配

(美好)的情感

(协调有序)的动作

(轻快)的音乐

(平整方正)的石头

(庄重)的举止

(凝重)的神情

(强大)的秦国

(叹气)的时候

(坚强)的堡垒

(不计其数)的地道

山洪(爆发)

溪水(猛涨)

(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

(嗒嗒)的声音

(庄重)的举止

(隆重)的典礼

(严重)的后果

(沉重)的脚步

(热情)的迎接

(一枚)火箭

(一束)光柱

(浩瀚)的太空

(惊人)的奇迹

(一枚)火箭

(打击)敌人

九、词语归类

赞美无私品质的词语:任人踩

任人踏

舍己为人

无私奉献

大公无私

先人后己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望梅止渴

退避三舍

表示速度很快的词语:日行千里

风驰电掣

健步如飞

离弦之箭

疾如雷电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怒目圆睁

怒发冲冠

垂头丧气

神采飞扬

目瞪口呆

形容让人难以相信的四字词语:难以置信

不可思议

神乎其神

出乎意料

十、句子积累

1.

比喻句: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

反问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日积月累”中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2.《搭石》:能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将相和》: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4.《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借助关键词句读课文,能按照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

5.

学习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并在学习中主动实践。

6.

写出语句的主要意思。(语文园地)

7.

能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微信搜索:优秀教师之家,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

综合整理和编辑:优教之家团队

资料来之不易

建议每一位老师都领取

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上一篇:部编版七上文言文练习下一篇:部编版七下语文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