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完成学业并取得学习文凭必不可少的考核项目。顺利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离不开丰富文献资源的支撑。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利用文献资源的手段和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本文旨在这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认识,谨供相关人士参考。

第一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南京林业大学2010届毕业生资源表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毕业

人数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毕业

人数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林学 63 木材工业学院 木材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 125

林学(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 24 木材科学与工程(工业装备与过程自动化) 56

林学(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 30 包装工程 57

林学(植物资源利用) 28 热能与动力工程 60

林学(观赏园艺) 24 环境工程(木材工业环境工程) 25

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22 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 62

环境科学 32 农林经济管理 63

食品科学与工程 29 工商管理 60

生态学 3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6

生物技术 23 市场营销 61

生物科学 27 电子商务 61

化学工程学院 林产化工 23 国际经济与贸易 51

生物工程 52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法) 24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35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工程) 86

环境工程 55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94

化学工程与工艺 28 土木工程(给水排水) 59

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 68 森林工程 24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过程与控制) 31 工程管理 59

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资源化学与工程) 58 测绘工程 5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高分子材料) 31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86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58 应用技术学院 轻化工程 3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5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9

自动化 61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58

测控技术与仪器 59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64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59 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26

广告学 54 工业设计(产品艺术设计) 36

旅游管理 60 工业设计(家具设计) 84

风景园林学院 城市规划 37 工业设计(建筑工业产品艺术设计) 28

园林 100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艺) 61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72 轻化工程(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 53

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44 印刷工程 57

艺术设计(室内设计) 47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设计) 31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35 交通运输 89

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 35 交通工程 56

动画(数码影视) 34 外国语学院 英语 61

第二篇:谈毕业生对文献资源的利用

摘要: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完成学业并取得学习文凭必不可少的考核项目。顺利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离不开丰富文献资源的支撑。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利用文献资源的手段和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本文旨在这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认识,谨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毕业生;毕业论文;文献资源;利用

作者简介:初吉斌(1975-),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馆员。(辽宁 大连 116052)

毕业论文设计不仅是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还能够培养和检验大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外文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但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大量的、精确的文献信息来支撑,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文献资源对毕业论文的作用

1.文献资源与毕业论文的关系

文献资源检索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先期工作,文献资源是学习和研究毕业论文的基础,没有文献资源就无法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所有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都将根据搜集到的文献资源来开展。文献资源越丰富、越适应需要,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可能性离不开对某一领域过去的研究成果、研究背景进行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利用,这对于较好完成毕业学术论文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在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成果等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均与文献资源有着密切关系,必须预先做大量的文献资源检索工作,以便了解、分析和评价所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新颖性,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无法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也无法了解课题的最新动态、进展情况和难点所在,从而导致所选课题不科学、不合理或不切实际,使整个毕业论文的研究毫无意义,白白浪费精力,无法形成有价值的论文。所以说,文献资源是撰写毕业论文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毕业论文的撰写依赖于文献资源。

2.图书馆与毕业论文的关系

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需要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信息资源支撑,而信息资源的获取的最佳途径则是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如图像资源、电子资源、文字资源等。图书馆不仅要保障信息量的储备,还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帮助。这个指导和帮助应在论文整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因为只有图书馆员才具备较高层次的图书情报知识,才能较好地指导毕业生在整个论文过程中的文献检索,给予毕业生文献信息获取方面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是大量的,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文献资源,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来获取自己所要的信息,只能通过文献检索来解决。若采用传统的检索途径,如工具书检索室、期刊阅览室的印刷型检索,显而易见效率是低下的,而数字化资源检索却十分方便、快捷。现在利用效果较好的检索系统有数字化学术期刊(CNKI、VIP)、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文电子图书(超星、书生、apabi、数图)、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万方数据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外文信息资源检索我们一般只介绍EBSCO 数据库(BSP、ASP)、CALIS 西文期刊篇名目次数据库(CCC)、IEEE、ProQuest 等。对于这些具有公认学术价值的全文数据库,都可通过篇名、关键词、作者、刊名或书名等多种检索途径直接进行检索,也可通过布尔检索及检索年份限制获取更为精确的文献信息,可直接阅读、下载或打印全文。这一切都需要图书馆来提供和支撑,可以说,图书馆是毕业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毕业生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是很理想。造成这种现象既有毕业生的原因,也有图书馆方面的原因。

1.毕业生方面的原因

(1)主动学习检索能力的热情缺乏。当代大学生整体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逃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已成为普遍现象。据了解,多数图书馆都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但同学们对此的兴趣不大或厌烦,使该课程开设的效果很不理想,从而导致多数毕业生对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没有掌握或掌握不是很好。

(2)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不够端正。据有关报刊报道,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反映在论文内容具有缺乏独特见解和原创性。分析其内在原因,既有学生对撰写学位论文目的意义认识和写作技巧上的不足,也有文献检索和应用能力的欠缺。原因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识不到位,态度不够端正,精力投入不足。多数高校的毕业论文写作都安排在毕业前的几个月,此时毕业生忙于考研和求职,这使得学生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中。此外,由于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对求职的作用不太大,一部分学生也就没有心思去做更多的研究,在及格万岁的态度怂恿下很难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很多学生为了增加工作的筹码,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考证、考级上。使得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研究投入的精力较少,在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方面投入的精力更少,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撰写论文。另一方面是文献内容分散,增加了信息检索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剧增,学术研究也向专业化、分类细微化和综合化等多元方面发展,专业期刊登载论文的内容也存在交叉渗透的现象,这就给毕业生选择文献内容、查找参考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2.高校图书馆方面的原因

(1)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开展文献资源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高校图书馆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只将图书馆文献资源检索课作为选修课程,而学生选择选修课程只注重实用性、兴趣性、易学性等,因此,参加文献资源检索课学习的学生要么人数不多,要么就是单纯为完成学分,教与学双方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根本就达不到教育效果。

(2)图书馆整体服务效应不理想。图书馆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很少有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长期、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而无法掌握和了解彼此所需,导致图书馆的服务效应不理想。现代信息服务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文献“借借还还”的服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检索、管理等都利用计算机。馆员除了要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胜任工作。当前,多数馆员达不到这个条件,也无法给读者提供高效的指导,制约了图书馆的服务效应。

三、提高毕业生对文献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若想改变毕业生对文献资源利用不高的状况,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检索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对此既需要大学生本人能够具有主动去学习掌握这种能力的欲望,也需要图书馆能够给予充分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1.教学方面

(1)关注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图书馆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增强信息意识,熟练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并能尊重他人成果,激发并促进大学生主动提高信息素质。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文献检索课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发挥一线馆员的知识导航作用等多种途径来实施。

(2)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到位,态度不够端正,精力投入不足的前提是高校对毕业论文的把关不够,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不高。只要“一般”、“可以”基本上就“放行”。部分高校是一个教师要同时指导20多个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自身的精力有限,加之个人态度的偏差,严重时会与学生产生不该有的“共鸣”,对于抄袭、层次偏低的毕业论文,更是视而不见,在低要求的标准下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毕业论文的“形式化”。因此,提高毕业论质量的要求是解决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最基本的前提。

2.图书馆方面

(1)加强协作配合式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利用的根本,但任何一个馆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的文献需求,因此,要加快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发挥图书馆整体资源优势,以满足学生在撰写论文时的文献信息需求。同时还要建立协作配合的咨询服务体系。在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时肯定会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涉及文献指向、检索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等等问题。针对学生查询问题,给出确切的信息解答,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而图书馆队伍是由多专业人员组合而成的,有大量人才所在。因此,建立协作配合的咨询服务体系,发挥团体人员的智慧,就能解决这一难题。

(2)提供知识型服务。当今是信息文献量剧增的时代,在网络资源中信息量的采集只注重数量,难以兼顾到质量,有价值的、无价值的信息混合在一起。学生由于社会见识有限,经验少,识别、捕捉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图书馆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时不仅仅靠提供原始文献信息,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知识型服务。即要转移工作重心,注重对文献信息的筛选,筛选出有内容、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过分类加工转化为系统化知识库。编辑文摘、综合性信息、评价性信息等等,使之形成可供参考的“增值”信息,为学生提供知识产品。

(3)提升馆员素质,重视馆员作用的发挥。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注重馆员作用的发挥,注重馆员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提升馆员的文化水平。平时要加强学生需求研究、信息分析、信息选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检索、咨询服务、文献传递等等。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建立长期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鼓励和促进在职馆员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晓霞.论高校毕业生论文和文献检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

[2]钟晓辉.浅谈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毕业论文撰写服务[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3]林晓英.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的文献信息需求与图书馆服务[J].咸宁学院学报,2008,(1).

[4]茹仙古力·艾合麦提.浅谈文献搜索与毕业论文[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5).

[5]杨莉萍.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服务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5).

[6]李雪慧.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的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1).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初吉斌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的资源整合与载体整合

[摘要]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资源与载体整合不足的问题,提出通过构建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等就业信息化载体,对各种就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建立区域性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各种信息化载体进行整合。通过对就业管理工作信息化资源与载体的整合,可以实现各方对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提升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和指导力度。

[关键词] 自助式服务平台;互动平台;反馈机制;群聚优势

目前,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网站建设方面,这些研究都是集中于信息化载体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实现对多种信息化资源和载体的有效整合,无法发挥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之间的整合作用。本文拟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和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现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来进一步提升毕业生信息共享程度,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水平。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是在利用现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实现区域内各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资源和载体的有效整合与关联以及各方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

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教育部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之后全国高校开始逐步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用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有效整合了各个高校分散的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全国高校的就业信息化水平。

随着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包括就业信息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和就业指导在内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在此基础上,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双方依托现有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提高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效率。然而,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从总体上看,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资源和载体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互动性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单向传递和表达方式为主,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导致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方面双方的互动性不足。尤其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往届毕业生互动性不足,往届毕业生毕业之后,高校未建立有效的跟踪联络机制,无法快速有效获取往届毕业生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人就业信息、工作信息、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是否相适应等,也无法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的群聚效应与关系资源带动应届毕业生就业。

2. 资源与载体未得到有效整合

目前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方面大而全,但所包含的就业信息比较繁杂,且各个信息化载体之间相互隔离,形成了“信息孤岛”效应,导致就业信息资

[收稿日期] 2013-10-24;[修回日期] 2013-11-26

[基金项目] 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信息化载体整合研究”(JYB2012091)

[作者简介] 张秀峰(1983-),男,河南鹤壁人,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徐武(1966-),男,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档案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源与载体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很多高校考虑到自身利益问题,在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方面以自我为主,分散建设,难以统筹考虑,无法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就业信息化载体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导致就业信息提供与就业指导效果较差。

3. 未形成有效的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

由于没有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资源与载体的有效整合,高校在就业信息提供和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信息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就业信息闭环反馈机制。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的个人就业过程信息和工作之后的相关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反馈,学校无法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就业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自身的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改进。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资源整合

1. 建立与完善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按照行业分类,对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和分析,包括用人单位每年的招聘时间、专业需求、所属行业、招聘结果、联系方式等。通过建立用人单位历年招聘信息数据库,分析历年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可以为学校提供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和专业就业统计报告,把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要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特点,引导毕业生根据往年招聘时间进度和招聘专业分布情况,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准备。就业指导部门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建库保存,对于信誉好、毕业生评价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予以重点标注,在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时,调取信息库中的资料发送邀请函,在举办专场招聘会时向学生进行推介。同时重点与已在本校形成常态化招聘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主动为本校毕业生寻求工作岗位。

2. 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

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对学生就业之后的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单位所在行业以及对工作单位的适应性等相关信息进行跟踪和保存。通过对该信息库中各个专业的往届毕业生信息进行就业聚类分析和系统分类汇总,主要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影响因素、就业变动趋势等,为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考信息。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形成共享式就业问题电子手册与问题数据库,从而使得往届毕业生就业管理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机制。

3.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

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本上是单向、被动式的服务,即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信息的提供方或发布方,毕业生为信息的接收方,且接受方式单一。毕业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服务平台发布的就业信息,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主动筛选和甄别适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高校可以建立自助式服务平台,按照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实现模块化设计,对就业信息进行模块化分类,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助式筛选和甄别功能,并使毕业生可以自主设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短信与邮件发送功能。

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指导状态,离“全程化”指导相去甚远,且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针对性较差。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就业指导网络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助式在线学习。同时将大学生自助式职业测试系统引入该平台,使毕业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助式的职业测试,并将系统自动生成的测试结果以测试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相应的参考。

4. 建立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区的发展和应用日益成熟,网络社区作为互动性强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社区的虚拟社区之一,它的出现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及各高校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社区缺乏有效的管理,也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区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可以有效引导往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就业中心工作人员等在网络社区内进行信息互动,有利于建立多方信息互动机制。

首先,是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建立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一方面往届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经历,与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交流求职经验、工作心得,在此基础上帮助在校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和求职。另一方面如果高校往届毕业生在特定单位或行业形成了群聚效应且工作表现突出,则该单位或行业将会持续关注该高校的毕业生,并在招聘中倾向于选择该高校的毕业生,经过长时期的招聘和内部晋升,该高校的往届毕业生会在该单位或行业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群聚优势。往届毕业生的群聚优势可以为高校的毕业生创造良好的行业声誉与行业评价,从而为应届毕业生在该单位或行业的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是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建立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互动机制。往届毕业生通过网络社区主动反馈其个人工作信息,包括个人就业经历、工作经历、工作对个人的要求以及学校课程设置不足等信息。学校则对往届毕业生的相关工作与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拓宽应届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尤其是与本校往届毕业生群聚效应明显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培养模式。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

随着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就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化管理向全程的信息化管理转变,从仅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的信息化管理拓展到全部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服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展,功能也在逐渐增加,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需要利用网络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载体进行有效整合,既可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又可以实现对各种就业信息的关联以及深度挖掘。总体来说,需要从两个层次对就业信息化载体进行整合。

1. 高校内部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

首先,通过整合应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建立高校就业信息数据库,并将数据库与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进行关联和对接,实现高校内部就业信息化载体的整合。

其次,通过对自助式服务平台与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往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助式服务平台自主查询历年往届毕业生去向及行业分布特点,同时还可以查询往年用人单位在本校的招聘情况,为自身就业提供有用的参考。

第三,通过对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与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高校可以引导往届毕业生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反馈个人就业与工作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该平台上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并导入往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往年就业学生就业去向的信息统计,依据聚类分析,分析出市场对高校各专业的需求特点及变动趋势,设置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往届毕业生群聚效应,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拓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还可以获取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倾向,有利于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图1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载体整合

2. 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

这方面,可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高校之间的信息化载体整合(如图1所示)。在实现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化载体整合的过程中,须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其建设模式往往是各高校根据自身业务提出需求,信息化服务平台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且高校之间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分散建设严重,造成各高校之间的就业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对现有的就业信息资源以及教育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通过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成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拓展就业信息收集渠道,实现区域内高校之间就业信息资源流动与共享,提高就业信息利用率,促进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编辑:苏慧]

作者:张秀峰 徐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中西文学比较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