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概念总结

2022-07-15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据结构概念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数据结构概念总结

大数据的概念

一、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 "大数据"首先是指数据体量(volumes)?大,指代大型数据集,一般在10TB?规模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用户把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已经形成了PB级的数据量;其次是指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日渐丰富,已冲破了以前所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囊括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接着是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在数据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数据的实时处理。最后一个特点是指数据真实性(Veracity)高,随着社交数据、企业内容、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源的兴趣,传统数据源的局限被打破,企业愈发需要有效的信息之力以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

百度知道—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 互联网周刊—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远不止大量的数据(TB)和处理大量数据的技术,或者所谓的"4个V"之类的简单概念,而是涵盖了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实现的。换句话说,大数据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最终形成变革之力 研究机构Gartner—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数据的类别上看,"大数据"指的是无法使用传统流程或工具处理或分析的信息。它定义了那些超出正常处理范围和大小、迫使用户采用非传统处理方法的数据集。 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大数据科学家JohnRauser提到一个简单的定义:大数据就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庞大数据量。 研发小组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最大的宣传技术、是最时髦的技术,当这种现象出现时,定义就变得很混乱。" Kelly说:"大数据是可能不包含所有的信息,但我觉得大部分是正确的。对大数据的一部分认知在于,它是如此之大,分析它需要多个工作负载,这是AWS的定义。当你的技术达到极限时,也就是数据的极限"。 大数据不是关于如何定义,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最大的挑战在于哪些技术能更好的使用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情况如何。这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开源的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如Hadoop的崛起,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服务的价值在哪里。

二、大数据技术

数据采集:ETL工具负责将分布的、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如关系数据、平面数据文件等抽取到临时中间层后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最后加载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成为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

数据存取:关系数据库、NOSQL、SQL等。

基础架构:云存储、分布式文件存储等。

数据处理: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是研究人与计算机 交互的语言问题的一门学科。处理自然语言的关键是要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所以自然语言处理又叫做自然语言理解(NLU,NaturalLanguage Understanding),也称为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一方面它是语言信息处理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它是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核心课题之一。

统计分析: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分析、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回归分析、简单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回归预测与残差分析、岭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曲线估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快速聚类法与聚类法、判别分析、对应分析、多元对应分析(最优尺度分析)、bootstrap技术等等。

数据挖掘:分类 (Classification)、估计(Estimation)、预测(Prediction)、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Affinity grouping or association rules)、聚类(Clustering)、描述和可视化、Description and Visualization)、复杂数据类型挖掘(Text, Web ,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

模型预测:预测模型、机器学习、建模仿真。

结果呈现:云计算、标签云、关系图等。

三、大数据发展趋势

能、机器学习、博弈论将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个人(自我)分析将崛起。越来越多的公司将提供消费者可以分析的数据方式,让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个人生活。

企业将制定更明确的隐私政策,给消费者更多的他们的分享内容的控制权。特定的消费者将会积极管理他们与人分享的内容。

各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将迎来更多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满足于大数据管理能力而寻求外部专家。

移动分析显着增加。移动推动分析会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和消费习惯。

更智能的设备和器具的出现很大程度的嵌入式分析。 更侧重于实时分析,虽然我不不看好其在今年内会有很大的进展。

无法处理大量数据、品种或速度的产品分析公司将被淘汰。

Hadoop的挑战将开始出现。用户将达到一个挫折与性能的限制点,版本混乱,和各种不同的标准和接口。竞争对手的技术和平台将充分利用杠杆作用,而超越HadoopHDFS的性能限制,因此,所有的大数据平台将迎来更多的创新。

第二篇: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

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的作用和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答案: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数据库技术中,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管理的教学形式框架,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概念和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1、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ual Data Model):这是面向数据库用户的实现世界的数据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化结构,它使数据库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摆脱计算机系统及DBMS的具体技术问题,集中精力分析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等,与具体的DBMS无关。概念数据模型必须换成逻辑数据模型,才能在DBMS中实现。

2、逻辑数据模型(Logixal Data Model):这是用户从数据库所看到的数据模型,是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如网状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等等。此模型既要面向拥护,又要面向系统。

3、物理数据模型(Physical Data Model):这是描述数据在储存介质上的组织结构的数据模型,它不但与具体的DBMS有关,而且还与操作系统和硬件有关。每一种逻辑数据模型在实现时都有起对应的物理数据模型。DBMS为了保证其独立性与可移植性,大部分物理数据模型的实现工作又系统自动完成,而设计者只设计索引、聚集等特殊结构。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一般而言,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一组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精确地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数据结构)、动态特征(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条件,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1。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数据结构指对象和对象间联系的表达和实现,是对系统静态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

(1)数据本身:类型、内容、性质。例如关系模型中的域、属性、关系等。

(2)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例如关系模型中的主码、外码联系等。

2 。数据操作

对数据库中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集合,主要指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两类操作。数据模型必须定义这些操作的确切含义、操作符号、操作规则(如优先级)以及实现操作的语言。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3 。数据完整性约束

数据完整性约束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规定数据库状态及状态变化所应满足的条件,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第三篇:感谢信的概念、特点及结构

(一)感谢信的概念

感谢信是得到某人或某单位的帮助、支持或关心后答谢别人的书信。感谢信对于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寄送对象不同,感谢信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直接寄送给感谢对象,一种是寄送对方所在单位有关部门或在其单位公开张贴,还有一种是寄送给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媒体公开播发。

(二)感谢信的特点

1.公开感谢和表扬。

2.感情真挚。

3.表达方式多样。

(三)感谢信的结构

感谢信的结构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署名与日期五部分构成。

1.标题。可只写“感谢信”三字;也可加上感谢对象,如“致张子鸣同学的感谢信”、“致平安物业公司的感谢信”;还可再加上感谢者,如“赵明康全家致××社区居委会的感谢信”;

2.称谓。写感谢对象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如“××交警大队”、“刘自立同志”。

3.正文。主要写两层意思,一是写感谢对方的理由,即“为什么感谢?”二是直接表达感谢之意。

(1) 感谢理由。首先准确、具体、生动地叙述对方的帮助,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迹、过程、结果等基本情况;然后在叙事基础上对对方的帮助作恰贴、诚恳的评价,以揭示其精神实质、肯定对方的行为。在叙述和评价的字里行间要自然渗透感激之情。

(2) 表达谢意。在叙事和评论的基础上直接对对方表达感谢之意,根据情况也可在表达谢意之后表示以实际行动向对方学习的态度。

4.结语。一般用“此致敬礼”或“再次表示诚挚的感谢”之类的话,也可自然结束正文,不写结语。

5.署名与日期。写感谢者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和写信的时间。

第四篇:水质监测常用概念监测数据的五性

水质监测常用概念(1)

一、监测数据的五性

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 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 整性。环境监测结果的“五性”反映了对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 1.代表性(representataion)

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有效样品。所采集 的样品必须能反映水质总体的真实状况,监测数据能真实代表某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和水质状况。

任何污染物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十分均匀的,因此要使监测数据如实反映环境质量 现状和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必须充分考虑到所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首先要优化布设采样 点位,使所采集的水样具有代表性。 2.准确性(accuracy)

准确性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从试样的现场固定、保存、 传输,到实验室分析等环节影响。一般以监测数据的准确度来表征。

准确度常用以度量一个特定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定值或重复测定值的 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一个分析方法或分析系统的准确度是反映 该方法或该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它决定着这个分析结果的可 靠性。

准确度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准确度的评价方法:

可用测量标准样品或以标准样品做回收率测定的办法评价分析方法和测量系统的准确 度。

(1)标准样品分析

通过分析标准样品,由所得结果了解分析的准确度。 (2)回收率测定

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标准物质测其回收率,这是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确定准确度的方 法,从多次回收试验的结果中,还可以发现方法的系统误差。 按下式计算回收率P:

回收率p(%)=(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3)不同方法的比较

通常认为,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具有相同的不准确性的可能性极小,当对同一样品用 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测定,并获得一致的测定结果时,可将其作为真值的最佳估计。 当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重复测定时,若所得结果一致,或经统计检验表明 其差异不显著时,则可认为这些方法都具有较好的准确度,若所得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 则应以被公认的可靠方法为准。 3.精密性(precision)

精密性和准确性是监测分析结果的固有属性,必须按照所用方法的特性使之正确实现。 数据的准确性是指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而其精密性则表现为测定值有无良好的重复 性和再现性。

精密性以监测数据的精密度表征,是使用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 样品所得测定值之间的一致程度。它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随机误差的大小。 测试结果的随机误差越小,测试的精密度越高。

精密度通常用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标准 偏差在数理统计中属于无偏估计量而常被采用。 为满足某些特殊需要,引用下述三个精密度的专用术语。

平行性(replicability或parallelism) 在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

析时间都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样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 程度。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中的任 一项不相同时,用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样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 度。

再现性(reprodudbility) 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样品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单个结果 之间的一致程度,不同条件是指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不同(或相同) 时间。

在考查精密性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有关,因此,必要时应取两个或两 个以上不同浓度水平的样品进行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检查。

②精密度可因与测定有关的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通常由一整批分析结果中得到的 精密度,往往高于分散在一段较长时间里的结果的精密度,如可能,最好将组成固定的样 品分为若干批分散在适当长的时期内进行分析。

⑨标准偏差的可靠程度受测量次数的影响,因此,对标准偏差作较好估计时(如确定 某种方法的精密度)需要足够多的测量次数。

④通常以分析标准溶液的办法了解方法的精密度,这与分析实际样品的精密度可能存 在一定的差异。

⑤准确度良好的数据必须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精密度差的数据则难以判别其准确程度。 4.可比性(compatibility)

指用不同测定方法测量同一水样的某污染物时,所得出结果的吻合程度。在环境标准 样品的定值时,使用不同标准分析方法得出的数据应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可比性不仅要求 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应相互可比,也要求每个实验室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 果应该达到相关项目之间的数据可比,相同项目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历年同期的数据也是 可比的。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标准物质的量值传递与溯源,以实现国际间、行业间的数 据一致、可比,以及大的环境区域之间、不同时间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

例如,用离子色谱法测定NO3-—N的结果与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的结果应基本一致;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氯苯类的结果应与气相色谱一质谱法的结果相近。

过去我国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这一方法与红外法测定结果就没有可比性。 因为紫外法使用的石油醚萃取剂与红外法使用的四氯化碳萃取效果不同,其次紫外法的吸 收波长与红外法也不同,它们所测定的是不同的石油成分。 5.完整性(completeness)

完整性强调工作总体规划的切实完成,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 效样品,而且无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只有达到这“五性”质量指标的监测结果,才是真正正确可靠的,也才能在使用中具 有权威性(authoritativeness)和法律性(lawfulness)。

人们常说:“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为获得质量可靠的监测结果,世界各国 都在积极制定和推行质量保证计划,正如工业产品的质量必须达到质量要求才能取得客观 的承认一样,环境监测结果的良好质量,必然是在切实执行质量保证计划的基础上方能达 到。只有取得合乎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管理 环境、治理环境的行动,摆脱因对环境状况的盲目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就是实施环境 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

第五篇:“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安代红1 陈晓莹2

(1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102308 2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102311)

摘要: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概念分析。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观察比较、类比、视频模拟,讨论分析生活现象等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概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神经元

概念分析

概念教学

1 教学内容浅析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初中新课标中 “生物圈中的人” 主题下“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本课时是北京版教材第二册第九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第一课时。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是学习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听觉和视觉的形成以及神经调节对人类健康的意义等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 2 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人可以通过感官了解外部世界,获取信息,但对于其中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原理了解甚少。学生在初一第一学期时已经观察过神经组织,了解了神经细胞的形态特点以及神经组织的功能。本课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对神经元功能的理解会有一定困难。 3 概念分析

课程标准中与本课时相关的有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人体的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及其下为概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1】本课时要传递的重要概念及其下位概念分析如下:

B.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1.1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B.1.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由它发出的两种突起,即轴突和树突。

B.1.3树突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将兴奋从细胞体传递出去。这种能传递的兴奋又叫神经冲动。

B1.4神经元的轴突外大都包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神经。

4教学目标

4.1知识目标: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4.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分析能力。通过描述人听到电话铃声接电话这一活动中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病例分析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 教学过程

1 5.1创设情景

两个学生一组做 “抓直尺”的游戏。然后教师提问:①在这项任务中,有哪些器官系统一起协调工作?②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哪些能力? ③为什么这些器官、系统能够一起协调工作?最后,教师总结:“多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生命活动,这反映出人体的另一项生理功能,即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刚才的游戏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属于神经调节。”设问:“神经系统为什么能够协调多个器官、系统完成生命活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有关。”从而明确章节主题。 5.2 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活动1:观察图片,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脑、脊髓以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 学生活动2:分析四个病例

【2】

,构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上述病例,你认为脑与眼睛、内脏、四肢之间有什么联系?脊髓与四肢的运动和感觉有什么关系?(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脑和脊髓支配人体的运动和感觉)

教师讲解:脑和脊髓构成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信息处理的中心,就像电脑的主机,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连接着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像电脑的各种数据线,负责传达信息,所以叫做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直接连接。 5.3 神经元的结构

讲授: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是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的主要细胞是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学生活动3:观察图片,比较神经元与其他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说出神经元的突出特征。

学生活动4:比较不同类型神经元结构归纳共同点:都有细胞体、轴突和树突。(教师出示带有注解的小脑神经元、大脑皮层神经元、视网膜神经元、脊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师生共同总结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然后用神经元结构模式图进行反馈。

结合图片讲授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概念并提出新问题:“我们平时所说的神经(出示坐骨神经的图片)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5:对比观察神经立体结构模式图和一段剖开的电缆,讨论:“怎样用这根剖开的电缆说明神经纤维和一条神经的关系”?

在学生演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给出神经的概念。 5.4神经元的功能

提出新问题:当你感觉很冷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反应?(学生们回答:打哆嗦、起鸡皮疙瘩、打寒战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与神经元的功能有关吗?

学生活动6:观看神经元功能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了解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起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轴突相联系,观察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结合实例讲解神经元的功能:当外界环境和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外界温度骤降)神经元树突能够感受环境变化,做出一定的反应,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的状态变为活动强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兴奋。这种兴奋由树突传递给神经元细胞体,然后沿着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这种能够传递的兴奋又叫神经冲动。生物学上把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又叫刺激。正是由于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且能够传导兴奋,才能使我们整个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从而适应环境。如外界温度突然降低时机体会通过打寒战来增加热量。

2 学生活动7:尝试应用概念解释现象。观察“听到电话铃声接电话的神经冲动产生和传递过程图解”3,通过小组讨论描述这一过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特别强调引起神经元兴奋的刺激,树突和轴突的作用以及兴奋在耳、大脑、脊髓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突出神经元功能的概念内涵: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学生活动8:讨论分析“神经元的结构特点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或者将问题分解为①神经元的突起有什么作用?②大多数神经元的树突短而分支多,轴突比树突要长得多,有什么好处?③轴突外面包髓鞘有什么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树突短而分支多,范围广,易于接受刺激;轴突很长,便于将神经冲动传递得更远;轴突外面包裹着髓鞘,有绝缘作用,防止神经冲动向周围组织扩散,保证准确传导兴奋。这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教师小结:之前分析的四个病例是由于人体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神经元和神经组织受损,神经元的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甚至失去功能,从而引起身体不同程度的问题。可见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 板书设计【4】

图1神经系统概念图

8、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采用多样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概念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 3 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1【】

本课时通过8个学生活动初步构建了重要概念“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图片和病例分析构建了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通过比较找不同点、找相同点,构建神经元基本结构的概念;通过观察图片和用电缆模拟理解神经的概念;通过视频模拟神经元的功能将抽象的生命活动形象化、可视化,突破了难点,并结合“天冷打哆嗦”的生活经验通过讲授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基本理解,同时通过“听到电话铃接电话”这样鲜活的生活经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应用概念中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及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外随着学习的进程师生共同构建了本课时的概念图。这样,在学习“脑和脊髓”的时候,还能够在这个概念图的基础上继续构建,最终形成一个关于神经系统的概念图,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这一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完全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美)帕迪利亚(Padilla,M.J.)主编 顾维颖 孟莉英 廖苏梅译,科学探索者.人体生理卫生.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恩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作者 安代红

工作单位: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通讯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石门营紫金北路 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邮政编码:102308 电子邮箱:mtgadh@126.com

联系电话:13681359957 69862030转8214 职称:中学高级 市级骨干教师

第二作者

陈晓莹

工作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清水中学 邮政编码:102311 联系电话:15210179224 职称:中学二级

电子邮箱:cxy_19860216@126.com 4

上一篇:三节三爱心得体会下一篇:设计师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