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近郊乡村景观规划

2022-09-10

美国城市学家基福德曾说过, “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 应该说, 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的重视, 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是自始至终得。因而尊重自然环境也是传统中国农村发展的特色, 也是中国环境伦理的展现。

本文以北京西部近郊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为例, 分析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 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并由此探讨新型乡村景观规划可持续发展模式。

1 试区概况及景观现状分析

1.1 试区概况

田庄村原田庄乡辖村, 乡政府驻地。位于雁翅镇域东北部, 东南距区政府驻地23公里, 南距苇子水1.4公里, 东北距松树1.7 5公里。聚落呈带状分布, 面积1 8.2 0公顷。地处四面环山的低山沟谷阶地上, 海拔560米。旧时为斋堂川物资集散地, 有古道通淤白、高崖口至南口, 为历史悠久的古道之一。

1.2 经济发展

田庄村目前经济为农副业多种经营。耕地171亩, 多种植香椿、玉米、谷子、薯类、豆类等, 以及核桃、杏等干鲜水果。其中以香椿种植产业为主, 现有香椿地300~400亩。有户养猪、牛、羊、鸡等。

1.3 土地使用

田庄村域范围内土地使用可分为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及自然山体林地三部分。其中居住用地为本村居民住宅用地, 主要集中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 兼有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面积约为22.61公顷;产业用地主要是村域范围内的耕地、果园和香椿地等, 面积约为216.9公顷;自然山体林地主要指村域范围内的乔木和灌木等的自然生长用地, 面积约为16.4平方公里。

1.4 景观现状

其村域的景观类型多样, 包括果园景观、耕地景观、山林地景观、村庄内包括居民点景观、古建文物景观、特有的山地道路交通、泄洪渠等景观类型。在村域景观中除自然山林景观外, 其果园景观所占比例最大, 为11.3%, 而水域景观所占比例最小为0.16%, 因此果园景观作为规划的重点。村庄内居住景观, 由于其居住用房缺乏整体规划故整体景观显得较为破碎, 尤其在村域的东南部居住区, 由于道路系统的分割及居住地布局的零乱, 使景观显得尤为破碎, 而村域内的景观则较为整体。

根据以上各景观要素的特点和其村庄经济特点, 将田庄村景观改造分为村域景观和村庄景观两大部分。

(1) 村域景观又根据其经济产业状况分为产业用地生态景观带和山体林地景观生态带两部分。

(1) 产业用地景观生态区:该区地势较平缓, 面积辽阔, 有适当的山泉水源, 是田庄村农作物和果园的主要分布区。

(2) 山体林地景观生态区:主要是山林分布区, 该区土壤土壤为碳酸盐褐土。该区主要保持原有山林地貌, 同时对南山沟和南涧沟进行适度的生态开发。

(2) 居住用地景观区:根据本村居住地现状和本村具有革命红色建筑遗迹和特色山地泄洪渠的特点将居住用地分为普通居住景观和特色红色旅游景观两部分。

(1) 普通居住区景观:在村头开辟一个大的中心广场适当配以健身器材作为村民主要的休闲点。在村中另设四个小广场以满足其周围村民茶前饭后休闲之地。

(2) 居住区特色景观:在“红色”革命历史建筑和老泄洪渠设置相对完整的景点, 做为旅游开发的景点之一。

2 该村景观规划所采用方法和改造内容

2.1 乡村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以促进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 解决在村庄区域内, 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高效、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最终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经济和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

在对本村景观规划实践贯彻以下原则:

(1) 乡村地域自然生态原则。由于乡村景观特别是村域的山体林地人为干扰程度低, 其原有景观结构保存相对完整, 保持村域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 乡村地域经济功能原则。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地域单元, 由于各地的乡村资源、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农业生产的粗放性和低效性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个高效的农村生态经济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3) 乡村地域文化原则。乡村地域文化是具有现对完整和独立的地方文化, 保持乡村地域文化的继承性是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原则。

(4) 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以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 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

2.2 田庄村景观规划布局方案及景观设计要点

2.2.1 功能布局

景观功能布局也即结构规划, 是对构成区域相对低层次的景观生态系统及其空间的配置的研究。在田庄村景观生态结构规划中, 从整体规划角度对大尺度空间结构给予分析, 按照景观功能 (生物生产、环境服务、文化支持) 并从农业生产角度将田庄村景观划分为2大个功能区 (图1) , 各区的功能规划如下。

(1) 村域景观:其景观分为四部分。

(1) 生态环境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村域西北部南山沟内。划定依据是本区地形坡度较大其原有山体林地保持较好, 同时为保持保证北京水源不宜进行农业开发。因此此区域作为生态敏感区必须强调保护重于利用。

(2) 经济林果生产区。分布在居住用地的周边。主要功能是果品生产, 兼顾环境保护和作为农家乐旅游资源之用。这种布局既使经济效益又能丰富景观, 达到生物生产与环境服务功能的统一, 并起到连接生态环境保护区及居住生活区2个景观功能区以形成景观过渡的功能。

(3) 特色农业生产区。分布在居住区周边, 灌溉水有保证, 土壤肥沃。紧临通往市区的公路, 有较大市场和便利的运输条件。该区功能是特色农业生产, 发展园艺业和设施农业, 包括香椿、核桃、高档菜的生产等。

(4) 核桃种植生产区。分布村域西北部, 土地平整, 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灌溉水有保证。该区功能是种植业, 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发展目标。

(2) 村庄景观:其景观分为两部分。

(1) 普通生活居住区。包括2个自然村, 拟合并为1个大居住区。控制面积为18.2公顷, 分布在村域中部地区。本区建筑和景观风貌直接反映了乡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

(2) 居住区特色景观区。在“红色”革命历史建筑和老泄洪渠设置相对完整的景点, 做为旅游开发的景点之一。

2.2.2 各功能区景观生态设计要点

(1) 村域景观。

(1) 生态环境保护区。本区内景观元素为原有自然林及天然草地。景观设计要点是:在保持原有植被基础上, 将单纯林改造成多树种混交林。在品种上, 根据不同季相选择不同树种进行适度搭配, 使自然山林景观呈现春彩、夏青、秋红、冬绿。

(2) 经济林果生产区。本区周外连生态环境保护区, 内接居住区, 是景观过渡性地区。景观设计要点是: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乡村景观的美学效果。坚持以香椿、核桃、等生产为主, 适当发展樱桃、杏等高档水果, 为适度开展“农家乐”、“果园采摘”等旅游项目作准备。

(3) 粮食生产区。本区基本结构是以灌溉耕地为基质, 菜地为斑块, 灌渠、道路等为廊道的空间镶嵌格局。景观设计要点是:应向玉米等生产性斑块中引入生态缓冲与防护林体系, 以此提高集约化程度。

(4) 特色农业生产区。以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在保持现有香椿地现有面积基础上, 逐步扩大保护地面积, 并增加温室、大棚等设施。

(2) 村庄景观。

(1) 生活居住区。本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景观设计要点是:设置一个主中心广场和四个分广场分布在居住区中, 广场上设置相应的休闲娱乐器材, 满足村民日常休闲娱乐之用。

(2) 居住区特色景观区。本区域在“红色”革命历史建筑和老泄洪渠等资源。景观设计的要点是:适度对现已破损的革命历史建筑和旧泄洪渠进行修缮, 对其相应的历史文物等进行收集整理, 做为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继承及展示的景点之一。

3 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作为生态环境规划一部分被人们所关注, 特别是城郊乡村区域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转化的过渡地带, 也是景观最复杂、最富变化区域。

摘要:以北京西北近郊田庄村为例, 分析了乡村景观的现状和动态演变的特征, 探讨新型乡村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并针对田庄村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乡村景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地域文化,北京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 2003 (1) .

[2] 张建.村镇景观当风流──北京郊区村镇景观规划建设之我见[M].城市建设, 2004 (6) .

[3] 王云才, 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M].中国园林, 2002 (5) .

[4] 刘黎明, 曾磊, 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M].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7 (3) :55~58.

[5] 王希智.中国农村景观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M].世界环境, 2008 (1) :65~66.

上一篇:地下室外围混凝土连续墙裂缝的成因及防治下一篇:电梯升降式立体车库曳引力的分析与计算